唐朝插花
㈠ 写景式插花源自唐代的
对,写景式插花源自唐代。
写景插花源于唐代的“春盘”。写景式插花忠实于自然,以描写宇宙万象的真实景观,以盘作大地,自然生长的草木为主材,赞颂大自然之美。因此,枝叶舒坦,枝脚自然,空间利落。写实插法也是清代主要的插花形式。
写景式插花特点:
写景花是以表现自然为主,以描写宇宙万象给予人类眼睛的真实感为目的,重视自然美和现实趣味,因此形式美比内容更为重要,讲求外形、色彩与光线,以「真」为出发点,有亲切感。不使用花器创作写景花时,自由性高,自主性宽,变化性大,想像空间广,作品更为纯粹。
写景花可有七景的表现,即:居高临下、由近窥远、倚高垂视、阔远孤居、幽林夹缝、前仆后继以及左右逢源。七景连接成为一特大景,最为可观。
㈡ 插花的来历
起源:插花起源于佛教中的供花。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雏形。插花到唐朝时已盛行起来,并在宫廷中流行,在寺庙中则作为祭坛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时期插花艺术已在民间得到普及。
插花就是把花插在瓶、盘、盆等容器里,而不是栽在这些容器中。所插的花材,或枝、或花、或叶,均不带根,只是植物体上的一部分,并且不是随便乱插的。
而是根据一定的构思来选材,遵循一定的创作法则,插成一个优美的形体(造型),借此表达一种主题,传递一种感情和情趣,使人看后赏心悦目,获得精神上的美感和愉快。
(2)唐朝插花扩展阅读
艺术造诣
插花既不是单纯的各种花材的组合,现代艺术插花不过分要求花材的种类和数量的搭配,但十分强调每种花材的色调、姿态和神韵之美。用一种花材构图,也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不同的构图以及与不同花材花器的组合,达到的效果则是完全不同的,这也就是艺术插花的表现力。
艺术插花最讲究的是作品的意境,而对花材和花器的选择几乎没有限制。插花构图注重立体感和空间感,要留空白,以给人想象的余地。艺术插花通过搭配组合,可以把非常不起眼的材料组织成具有高雅情趣的艺术品。这也是插花的魅力所在。
一件好的作品之所以有较高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是由于作者能捕捉自然界最美的瞬间,进行艺术加工。既不是自然美的重复,也不是对他人作品的模仿,而是经过作者精心创作,具有独特个性和表现力的作品。
艺术插花的作者,须善于观察自然,敏锐地捕捉自然界花卉植物最美瞬间,积累花卉的形象,注意熟悉花卉的丰富语汇,具备一定的美学理论基础知识,熟悉绘画音乐,这样才能不断地创作出真善美的作品。
㈢ 唐朝男人流行头上戴花吗
唐宋时期男子流行带花。
唐、宋年间,男子戴花,风靡盛行,随处可见,不足为奇!说唐、宋年间盛行男人头戴鲜花,并非空口无凭,有古代诗人、小说家们的美诗、妙句为证。
晚唐诗人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的诗句: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诗句中“插满”表明,唐朝男子不光戴花,还可以随心所欲地满头插花戴花。唐朝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当时当地的习俗是,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要登高,要品饮菊花酒,男人们要将茱萸草茱萸花插在头上。从诗句里,也可窥见一斑,起码,在当时,男子有戴花的习惯,加上又是传统节日,并且不必担忧受任何人的指责与嘲笑!
㈣ 唐代插花的特点是什么
唐代插花是中国插花艺术的一森行个重要时期,其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唐代插花风格注重简约和自然。唐代插花注重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追求自谨春圆然美和简约美,常常采用枝干或竹子等天然材料作为插花器皿,突出花卉的自然美和花材与器皿的整体美感。
唐代插花追求“神似”,即注重表现花卉的神韵和意境。唐代插花注重在花卉中寻找和表现花卉的“神似”,通过花卉的形态、色彩和构图等手法,表现花卉的神韵和意境,从而给人以灵性和美感的享受。
唐代插花注重造型和色彩的对比。唐代插花追求形式美和色彩美的结祥塌合,注重花卉造型的对比和色彩的协调,通过形与色的相互作用,营造出鲜明的视觉效果。
唐代插花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唐代插花艺术与佛教、道教、儒家等文化传统紧密相关,融合了诗词、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使得唐代插花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㈤ 最近很喜欢研究唐代的家居设计,想问问插花在唐代的家居中都有哪些特征呢
唐代插花家居陈设有哪些特征。
特征一:随家具的设置变化而变化。
唐代家具陈设不固定,随场合的不同而临时设置。以床榻、茵席等陈设于室内的中心位置,周围施以屏具。家具的临时设置导致插花陈设也随机性较强。从现有图像资料看,唐代插花陈设大部分与佛教供花相关,瓶花以莲花、莲叶和莲蓬及相互的组合为主,寓意三世。盘花以植物的花朵堆集,如牡丹和莲花,呈现花朵盛开之美,主要用于散花。瓶花和盘花的陈设图像极少,多见菩萨手捧瓶花或肋侍手捧瓶花或天女手捧盘花,或供养人手持花瓶。少量摆放于台座,如敦煌331窟的初唐壁画,牡丹和莲花插瓶,置于方形的台上,显得十分庄重;
在诗歌中已见吟咏,从唐诗中看唐代书房陈设,有书、画、熏香、书灯、棋等物品,但瓶花尚未见踪迹。
综上,唐代低座家具对插花的陈设应用限制较大,瓶花、盘花、缸花大部分与宗教或者仪式性活动关联;插花或是摆放在佛教供案,组合形式有瓶花、盘花单独摆放或与香炉一起,或是瓶花、假山盆景、香炉,或直接摆放于台座,推测有部分插花摆放在高几等家具上。厅堂和书斋家居陈设功能的插花尚未形成。
㈥ 中国古代插花做什么
在古时的中国,插花是用来礼佛的,其後经僧侣传至日本後更被发扬光大,应用到不同阶层的不同角落。远在日本的江户时代,花艺已经十分流行,在当时的社会里,花艺的工作者,几乎全部都是男性。时移世易,今时今日的香港社会里,女性的工作者比较多,不过花艺工作者当中,男女老少比比皆是,在国际舞台上,不少有名的花艺设计师更是男性。如果你到日本观光,遇到一个穿著传统礼服的年迈老伯,不吸烟,不喝酒,他说他是研究花道的;一般日本人一定会想到,他可能是一位大有来头的花道老前辈。如果视花艺为一种学问或艺术,花艺的作品视为一件作品,的确是适合任何人士的。
插花
插花,也叫花艺,和茶道一样,也是没落于本土,兴盛于他乡的传统艺术之一。中国插花艺术萌芽于先秦,于魏晋南北朝小有气象,此时,这项艺术还多是“借花献佛”——在六朝的南史中:“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窑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唐宋以后,插花渐盛。唐人罗虬在《花九锡》中,较详细地记述了当时插花的容器、剪刀、浸水、和花台等。唐朝李后主(李煜)每到春天,便将宫中的梁栋窗壁、柱拱阶砌,都密布插花作品,称其为“锦洞天”。如果说唐代插花还仅仅是宫廷和寺庙的高雅艺术,到了宋代,插花艺术在民间已经蔚然成风。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写道:“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至明朝,已有插花专著问世,张谦德著有《瓶花谱》,袁宏道著有《瓶史》,此书曾1696年被译为日文,对日本插花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被日本插花艺术家们奉若圭臬,被推崇为“宏道流”。袁宏道在一首《戏题黄道元瓶花斋》诗中云,“朝看一瓶花,暮看一瓶花,花枝虽浅淡,幸可托贫家。一枝两枝正,三支四支斜;宜直不宜曲.斗清不斗奢。傍拂杨技水,入碗酪奴茶。以此颜君斋.一倍添妍华。”仅用了寥寥数笔,就把插花描绘得淋漓尽致。清朝关于插花的记载有:邝璠著的《便民国纂》中的“养花法”,陈淏子著的《花镜》中的“养花插瓶法”和“香垆花瓶”.沈复著的《浮生六记》中的“闲情记趣”.以及汪灏著的《广群劳谱》,《红楼梦》中对插花的描述也不少。到了近代,战乱频仍,民生凋敝,花艺自然就荒芜了。
中国传统的插花艺术与西方花艺最大的区别在于:西方重造型,中国重意态。中国花艺强调:自然之真——保持花木的自然生态,依据季节造型;人文之善——重视其敦睦人伦的社会效益;宗教之圣——花是有助悟道的圣物,常以花供佛、以花修道;艺术之美——从选材到搭配,讲究和谐、清雅、明秀。
日本的插花艺术已有一千多年历史,6世纪时,一位名为小野妹子的遣唐史将很多中国传统技艺带回日本:字画、雕刻、文学、戏剧、园艺……还有就是供佛的“瓶花”。从中国回来后,小野妹子开办了日本的插花学校。日本最古老原始的插花学校“池坊”现在已经传到了第四十五代。
㈦ 唐代插花的都是什么人
唐代最主要的插花形式是佛前供花,因此最主要的插花人是僧侣。据传鉴真大和尚东渡时,其所带弟子中就有插花高手。在宫廷中是否有专门的插花匠人,目前还没有找到确切记载。但是文人其实是基本不插花的。
罗虬的《花九锡》之所以围绕赏玩大做文章,而对如何插花只字不提,其实就说明文人重“道”,而“技”就是下人干的事了。
这种重道轻技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插花直到晚清,虽然晚明高濂、袁宏道都强调亲手插花才叫雅事,却也没能改变改变以赏玩为核心的插花理论格局。
唐代时,上自皇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每一个人都以花祈福,作为赏析,每逢春季,举国上下放下工作,都“春日寻芳”去了。在农历二月十五的花神节是唐朝国定节日,人们热闹非凡。一到牡丹花季,百姓争相买花、赏花、簪花、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