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园林花卉
A. 牡丹花的历史
1、牡丹原产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诸省山间或丘岭中,人们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而变野生为家养。
2、牡丹作为观赏植物栽培,则始于南北朝。
3、隋代,牡丹的栽培数量和范围开始逐渐扩大,当时的皇家园林和达官显贵的花园中已开始引种栽培牡丹,并初步形成集中观赏的场面。
4、唐朝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唐都长安的牡丹在引种洛阳牡丹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当时已出现了种植牡丹的花师。
5、作为唐代东京的洛阳,从初唐到五代十国的后唐,牡丹种植业都在不断的发展,其规模不亚于西京长安。
6、宋代,牡丹栽培中心由长安移至洛阳,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对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这其中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等。
7、北宋时,洛阳牡丹的规模是空前的。当时洛阳人不单爱花,种花,更善于培育新品种,牡丹“不接则不佳“,他们用嫁接方法固定芽变及优良品种,这就是北宋时最突出的贡献。
8、清代熏花已十分普及。
9、1949年共和国成立后,牡丹种植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牡丹的栽培数量不断增加,栽培技术水平逐年提高。洛阳、菏泽等地先后成立了牡丹专业的科研机构——牡丹研究所。
(1)亳州园林花卉扩展阅读:
牡丹花形态特征:
牡丹是落叶灌木。茎高达2米;分枝短而粗。叶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偶尔近枝顶的叶为3小叶;顶生小叶宽卵形,长7-8厘米,宽5.5-7厘米,3裂至中部,裂片不裂或2-3浅裂,表面绿色,无毛,背面淡绿色,有时具白粉,沿叶脉疏生短柔毛或近无毛,小叶柄长1.2-3厘米。
侧生小叶狭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4.5-6.5厘米,宽2.5-4厘米,不等2裂至3浅裂或不裂,近无柄;叶柄长5-11厘米,和叶轴均无毛。
花单生枝顶,直径10-17厘米;花梗长4-6厘米;苞片5,长椭圆形,大小不等;萼片5,绿色,宽卵形,大小不等;花瓣5,或为重瓣,玫瑰色、红紫色、粉红色至白色,通常变异很大,倒卵形,长5-8厘米,宽4.2-6厘米。
顶端呈不规则的波状;雄蕊长1-1.7厘米,花丝紫红色、粉红色,上部白色,长约1.3厘米,花药长圆形,长4毫米;花盘革质,杯状,紫红色,顶端有数个锐齿或裂片,完全包住心皮,在心皮成熟时开裂;心皮5,稀更多,密生柔毛。蓇葖长圆形,密生黄褐色硬毛。花期5月;果期6月。
B. 菊花的形状是什么颜色有
菊花的形状因品种而有单瓣、平瓣、匙瓣等多种类型,当中为管状花,常全部特化成各式舌状花
颜色则有红、黄、白、橙、紫、粉红、暗红等各色,培育的品种极多,头状花序多变化,形色各异。
C. 牡丹花的原产地在哪
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人《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色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以洞察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
牡丹生长缓慢,株型小,株高多在0.5~2米之间;根肉质,粗而长,中心木质化,长度一般在0.5~0.8米,极少数根长度可达2米;根皮和根肉的色泽因品种而异;枝干直立而脆,圆形,为从根茎处丛生数枝而成灌木状,当年生枝光滑、草木,黄褐色,常开裂而剥落;叶互生,叶片通常为三回三出复叶,枝上部常为单叶,小叶片有披针、卵圆、椭圆等形状,顶生小叶常为2~3裂,叶上面深绿色或黄绿色,下为灰绿色,光滑或有毛;总叶柄长8~20厘米,表面有凹槽;花单生于当年枝顶,两性,花大色艳,形美多姿,花径10~30厘米;花的颜色有白、黄、粉、红、紫红、紫、墨紫(黑)、雪青(粉蓝)、绿、复色十大色;雄雌蕊常有瓣化现象,花瓣自然增多和雄、雌蕊瓣化的程度与品种、栽培环境条件、生长年限等有关;正常花的雄蕊多数,结籽力强,种籽成熟度也高,雌蕊瓣化严重的花,结籽少而不实或不结籽,完全花雄蕊离生,心皮一般5枚,少有8枚,各有瓶状子房一室,边缘胎座,多数胚珠,骨果五角,每一果角结籽7~13粒,种籽类圆形,成熟时为共黄色,老时变成黑褐色,成熟种子直径0.6~0.9厘米,千粒重约400克。
牡丹由野生变家种后,因环境条件变化及人工不断地选育和栽培,除花色、花型、花期早晚有变异外,而且在株的形态、根的长短、粗细、叶的色泽、形状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异。
牡丹又名鹿韭、鼠姑、白苯、百两金,在植物学上是毛茛科芍药属落叶小灌木。它的花和叶的形态同芍药很相像,所以古时又称牡丹为水芍药。
牡丹一般高1.5~2米,在南方栽培的高可达3米。叶片是不规则的两回、偶有三回的羽状复叶,表面绿色,背面灰绿色,有白粉,嫩时带红色。花大形,单花顶生,雄蕊多数。萼片5枚,绿色。花瓣原本5~6枚,经过栽培,一部分雄蕊演变成花瓣,就成了重瓣花。瓣数较少的,古时称为多叶;瓣数很多的,古对称为千叶。花有黄、白、红、紫等色,花径12~25厘米。花后结生蓇葖果,有短毛密布,成熟时开裂,内含数个大形种子,呈不规则圆球形,黑色。花期在4~5月。
牡丹原产我国西北部,现在甘肃、陕西、四川、河南等地山中还可见野生的。正如欧阳修《洛阳牡丹记》(1031)里所说的“丹延以西及褒斜道中尤多,与荆棘无异,土人皆取以为薪。”
牡丹作为观赏植物始自南北朝时期,文献多有记载。刘赛客《嘉记录》说:“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牡丹既已入画,其作为观赏的对象已确切无疑。谢康乐更具体指出种植的具体情况:“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太平御览》)近代生物学先驱达尔文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写的《动植物在家养情况下的变异》一书中说,牡丹在中国已经栽培了一千四百年“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推到一千四百年前,那是公元五世纪,即南北朝初年,和中国牡丹的栽植历史大体相属。
隋代,隋炀帝(公元605~618)时“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昭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今河南洛阳)……易州(今河北易县)进二十箱牡丹”。《隋志素问篇》中说道:“清明次五时牡丹华。”这又足以说明牡丹作观赏植物则规模更大。
唐代(公元618~907)牡丹栽培开始繁盛起来。开元中盛于长安。传说当时洛阳有个叫宋单父的善于种花,应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骊山种了一万多本,颜色不相同(《龙城录》)。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调”就是歌咏几种不同颜色牡丹的。“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步束素。……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买花”)从以上这些诗篇可以看出当时帝都长安裁培牡丹的盛况。这时,牡丹不但颜色种类多了,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奇变异和重瓣现象。“兴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着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紫白、白檀等,独无深红,又有花叶中无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七、八寸。”(《酉阳杂俎》)“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一朵千叶,大而且红。”(《杜阳杂俎》)。这也说明了,我国早在公元九世纪,便已经有了重瓣牡丹。
宋代(公元960~1279年),中国牡丹栽培中心,由唐之长安而转移到了洛阳,牡丹的品种更多,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并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对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一时期的著作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鄞江周氏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等。记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总结出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成熟经验。欧阳修说: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树,盖其不接则不佳。
北宋末年,战乱不断,洛阳牡丹开始衰退,陈州牡丹取而代之,张邦基撰《陈州牡丹记》云:“洛阳牡丹之品见于花谱,然未若陈州牡丹之盛且多也。圆户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
南宋时,牡丹栽培中心南移,由北方洛阳移向南方的天彭(今四川省彭州市)、成都、杭州等地。天彭裁培的牡丹,为蜀中第一,号称“小西京”。诗人陆游在蜀中做官,亲往游赏,并撰《天彭牡丹谱》(1178年)。宋室南渡后,洛阳花事衰微,杭州却得到发展,出现一些新奇品种,如‘重台九新淡紫牡丹’、白花青缘牡丹’等。
元代,是中国牡丹发展的低潮时期,长安、洛阳等地能见到的好品种已屈指可数,品种退化,重瓣品种难得一见,因有“千叶独难遇,亦犹千人为英,万人为杰,尤世纪不恒有者”(姚燧《序牡丹》)之叹!
明代(公元1368~1644年),牡丹的栽培的中心,转移到了安徽亳州。夏之臣《评亳州牡丹》云:“吾亳州牡丹,年来浸盛,娇容三变,尤在季孟之间。等此而上,有天香一品,石榴红,胜娇容,宫红袍,琉璃贯珠,新红种种不一,杂红最后出,品种难得。又有大黄一种,轻腻可爱,不减三变。佛顶青为白色第一。大抵红花以花子红,银红、桃红为上。”又云:“草堂数武之步,种莳殆偏,率以两色并作一丛,红白异状,错综其间,又以平头紫,庆天香,先春红三色插入其花丛,间集而成文章,他时盛开灿然若锦”。此时开中国插花技术之先河。
在明代,亳州牡丹虽有盛名,但曹州(今山东菏泽),国都北京牡丹栽培也逐渐繁盛起来。江南太湖周围,西北的兰州、临夏也有所发展。
曹州与亳州皆于明代嘉靖(1522~1567)年间引入牡丹,也同于万历(1573~1620)年间达到繁盛。两地之间相互交换品种,“曹花多移自亳”(清?余鹏年《曹州牡丹谱》);亳州也引进入不少曹州名品,如《亳州牡丹史》中记载一种“金玉交辉”的品种,说是:“曹州所出,为第一品。”又有“忍济红”“萍实红”两种,也产于曹州。《曹南牡丹谱》亦云:“至明曹南牡丹甲于海内。”曹州一士人家,牡丹有种至四十亩者,……多到一、二千株,少者数百株。”(《五杂俎》)。由此可以看出,现今牡丹的主要产地菏泽,在明代就已开始繁盛了。
北京自辽、金建都于此,牡丹栽培日渐兴盛。明代的《北京考》上记载辽圣宗(公元982-1031)在统和12年(995年)三月去长春宫观赏牡丹。在明代,牡丹栽培极盛,“金殿内外尽植牡丹”。城外还有三大名园梁家园、清华园和惠安园。
在江南,明代以江阴牡丹为盛。此外杭州、苏州、上海也有不少种植。广西灌阳也产牡丹,据明代《广西通志》记载,在广西“牡丹出灵川、灌阳,灌阳牡丹有高一丈者,其地名小洛阳。”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曹州牡丹的栽培就更盛了,取亳州而代之。《曹县志》云:“牡丹非土产也,初盛于雒下(今陕西省雒南县),再盛于亳州,彼时已六、七百种,分五色排列,叙至于今,亳州寂寥,而盛事悉归曹州。”“曹州园户种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盖连畦接畛也。”(《曹州牡丹谱》)。蒲松龄在他写的《聊斋志异》一书中,也曾有“曹州牡丹甲齐鲁”的记述。这时,曹州城东北各村栽培牡丹已很普遍。有以养花为业者,成园成圃者很多,其中尤以王李庄、洪庙、毛庄、赵楼各村为冠。道光年间赵玉田在村北建花园,专养牡丹、芍药,集本村之大成,园之周围树之以桑为篱,名曰“桑篱园”。著有《桑篱园牡丹谱》,其中记述了151种,内称:“山左十郡二州,语牡丹则曹州独也。曹州十邑一州,语牡丹则菏泽独也。”“菏泽为郡为里者,不知其几,语牡丹之出,惟有城北之一隅,鲁山之阳,范堤之外,连延褒不能十里。”其后,有《绮园牡丹谱》,核其名者百四十有奇。并云:“谷雨后往观,见姹紫嫣红,含蕊皆放,交错如锦,夺目如霞,灼灼似群玉之竞集,煌煌若五色之相宣。”当时栽培面积已达500多亩,每年输出十余万株,运往广州|、天津、北京、汉口、西安、济南等地出售。其中运往广州者为最多,收益亦大。当地农民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种果树莫若木瓜、柿子,养花木还是牡丹、芍药。”再加上社会上的爱好,菏泽人善于种花,以及牡丹根皮可供药用,所以菏泽牡丹,常期发展,历久不衰。
在清代,甘肃大部分地区也有牡丹栽培。而以兰州、临夏、临洮一带为栽培中心地。清末编篡的《甘肃新通志》曾有牡丹在甘肃“各州府都有,惟兰州较盛,五色具备”的记载。延安万花山,位于杜甫川内花源头村对面,这里盛产牡丹。清?嘉靖修《延安府志》中记有“花源头产牡丹极多,樵者以之为薪。”附近群众有在农历四月初八到此赏花的习俗,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江南牡丹中有宁国牡丹和铜陵牡丹。据1936年编《宁国县志》载,“宁国、蟠龙素产牡丹,以白、黄为贵。”关于铜陵牡丹,据《铜陵县志》载:“仙牡丹长山石窦中,有白牡丹一株,素艳绝丽。相传为葛洪所种。”葛洪为晋代人,按此传说,以有1600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牡丹得到恢复和发展。目前,菏泽牡丹栽培面积已达5万余亩,600多个品种,已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中国牡丹栽培、观赏、科研中心,堪称世界之最。
中国牡丹栽培的历史,形成以黄河中、下游为主要栽培中心,其它地区为次栽培中心或重要栽培地的格局。随着朝代的更迭,牡丹栽培中心随之变换,但主要栽培中心始终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转移过程为:洛阳(隋)—长安(唐)—洛阳(五代、宋)—亳州、曹州(明)—曹州(清)。这是中国牡丹品种群形成和发展的主线。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发展中心:一是长江三角洲、太湖周围及皖东南;二是四川盆地西北隅的成都、彭州;三是甘肃的兰州、临夏;四是广西的灌阳。
中国牡丹从野生引入观赏栽培,已有1650年左右的历史。栽培品种从单瓣花逐步演化成复瓣、重瓣乃至台阁型。促使牡丹品种向重瓣化演进的主动力是良好的栽培条件。已知将品种的优良性壮和枝变,通过嫁接固定下来,由之,新品种大量涌现。
从以上事实可以说明,我国牡丹品种资源极其丰富,即有野生种、半野生种,还有大量的栽培品种。其花丰硕富丽、雍容大方,不仅姿貌绝伦,而且色韵俱佳。
牡丹的种类繁多,全世界芍药属植物约30多种,中国的牡丹品种约有800个以上,牡丹有多种分类方法,其依据为:株形、分枝、习性、叶形、花色、花期、花型等,根据野生原种不同可分为牡丹系、紫斑牡丹系、黄牡丹系和紫牡丹系;根据花部基本构造不同分为单衣类和出阁类;根据花部演进方式和顺序不同分为千层组和搂子组等。
栽培技术
繁殖:可采用播种、分株、嫁接和压条等方法。
(1)播种:种子从9月上旬陆续成熟,采种后应尽快播种,以便在入冬前萌发而长出胚根,牡丹种子的上胚轴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休眠期才能萌芽,而胚根则不需要休眠,因此在秋播的当年只生根而不萌芽出土,翌年春季萌芽出土,秋季再分苗移栽,实生苗要5年以后才能开花,成株慢又易发生变异,因此只在杂交育种上才采用播种法。
(2)分株:牡丹分株可在清明进行,温暖地区还可以推迟。分株时要注意在容易分离处劈开,并且注意新分部分应有较多根系。
(3)嫁接:通常多以牡丹根或芍药根进行根接,牡丹根细而硬不便嫁接,所以多以芍药根作淋。一般多在9月下旬进行,具体操作前先把芍药的肉质根整墩挖出,再把它们逐根剪开,放在室内阴晾两天,使根内水分减少而柔软,然后剪取牡丹的当年生根作接穗,每枝上必须具有充实饱满的顶芽,采用劈接法在室内逐个接在芍药的根砧上,一般不需绑扎,只用和好的胶泥将接口封住,接好后立即拿到平整好的圃地上栽植,栽时需把接口栽人土内,并深人土表8-10厘米,再按行垒垄,将接穗的顶芽全部封住,当年秋季在芍药砧上就能长新根,但牡丹接穗的顶芽并不萌动。翌年清明前将土垄创开,让牡丹萌芽生长,并可长出自己的根系秋后可将其挖出,同时把芍药的根砧剪掉再行栽植,否则芍药的根系会长出芍药株丛与牡丹同而影响牡丹生长。
管理:牡丹的栽培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浇水,春季应充分供水以促其生长,满足开花需要;夏季要注意雨后排水,不能积涝;秋季应适当控水,以免徒长而易受冻。其次是施肥,牡丹每年最好施三次肥,第一次在新梢迅速抽出、叶及花正伸展之时,此时施肥对花朵增大有很好的效果,以迟效肥为主。第二次在花谢后,对以后的生长和花蕾的增多有很大影响,也以速效肥为主。第三次在秋冬,对增强春季的生长有重要作用,以迟效性肥为主。除此以外,应注意中耕除草,整形修剪和摘芽的工作,对观赏用植株留枝可少些,做到去掉基部萌发枝以便短时间内形成美观的株形。花芽分化在7月下旬开始,应在此之前进行修剪。牡丹虽喜光,但在夏季烈日曝晒下,叶片常退色,甚至枯焦而停止生长,故在栽培上应适当遮荫。
牡丹常见的病害有褐斑病、炭疽病、紫纹羽病,防治方法应采取综合防治法,发病期用常见的杀菌类药剂防治。
虫害有:根线虫、天牛和介壳虫等。
用途
牡丹花形大艳美,色香俱全,观赏价值高,在我国传统古典园林中广为栽培,同时也广为盆栽观赏。
牡丹根部的皮叫“丹皮”,含丹皮甙、芍药甙丹皮酸等成份,有清热凉血、活血、调经、行瘀等作用。久服能轻身益寿,可治高血压、散瘀血等多种疾病,全花可调经活血,主治妇女月经不调和行经腹痛。花瓣和花粉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糖类、酶、微量元素。可作为保健食品和饮料、化妆品等。
D. 菊花有哪些药用价值
菊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它隽美多姿,然不以娇艳姿色取媚,却以素雅坚贞取胜,盛开在百花凋零之后。人们爱它的清秀神韵,更爱它凌霜盛开,西风不落的一身傲骨。中国赋予它高尚坚强的情操,以民族精神的象征视为国萃受人爱重,菊作为傲霜之花,一直为诗人所偏爱,古人尤爱以菊名志,以此比拟自己的高洁情操,坚贞不屈。中国人极爱菊花,从宋代起民间就有一年一度的菊花盛会。古神话传说中菊花又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如菊花与喜鹊组合表示“举家欢乐”;菊花与松树组合为“益寿延年”等,在民间应用极广。
我国菊花品种,经历代人工栽培选育,出现了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珍奇品种,现已达三千多种。但是,在分类方法上,历年来议论较多,目前还无统一规定,只在重点类型方面,意见基本一致,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基本方法,一依花茎大小,把菊花分成大菊和小菊,6厘米以上为大菊,6厘米以下为小菊。二依花瓣(舌状花)的形态分为平瓣、匙瓣、管瓣、歧瓣。三依花型不同而分类,常见类型有:(大菊)1.圆盆类;2.荷花类(孤球类);3.芍药类;4.圆球类;5.卷散类;6.舞垂类;7.扶植类;8.毛刺类;9.龙爪类;10.托桂类。四依整枝方式不同两分,一株一花为“独立菊”,或“标本菊”;一株数花为“立菊”;一株有花百朵以上者为“大立菊”;小菊整枝成悬垂状者为“悬崖菊”。
目前我国菊花分类比较趋于统一的有,可按菊花的花形大小进行分类,花茎6公分以下的称为小菊;6公分到10公分称为中型菊;10公分以上的可以称为型菊。根据花期可以分为早、中、晚期。早期的菊花在十月上旬可以开放;中期的菊花在十月下旬可以开放;晚期的菊花在十一月的上旬可以开放。可以根据花型进行分类,它有平瓣型,荷花型、芍药型、卷散型、园盘型、托桂型、丝发型等等,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名种。菊花可以通过颜色进行分类,例如红色系,像这种“意大利小红”。
紫色系,这种叫“紫十八”;还有粉色系,叫“西施图”;这种黄色系叫“金牡丹”;这种是复色系列,是“金背大红”;叶背叶面是两种颜色,一个是红色,一个是金黄色;再一个是白色系,“白莲”;这种是是紫色,“紫绣球”;还有绿色系列。菊花根据花心可分为露心的,不露心的和半露心的。为了使菊花得到更好的应用,对菊花进行了园林应用的分类,它分为优秀菊花品种,切花品种,花坛菊品种,大立菊品种和悬崖菊品种,案头菊品种,造型菊品种和传统菊花品种。
菊花,形态可谓千姿百态,有的秀丽淡雅,有的亭亭玉立,有的昂首挺胸;有的似高山流水,一泻而下,有的如妙龄女子,妩媚动人。个个如盛装的花仙子,在绿叶丛中翩翩起舞。带给人们的是幽雅的环境。微风吹来,菊花摆动婀娜的身姿,散发着阵阵幽香,虽比不上茉莉那么浓郁,也足以沁人肺腑。菊花的茎更是别致,粗壮挺直,让人不由得联想到松树的挺拔。菊花若是在山间旷野,无拘无束,则往往一开就不可收,漫山遍野,千里花开,如天上繁星点点,无边无际。瞧!那一朵朵粉红色的菊花昂首挺胸,豆芽似的花瓣紧紧簇拥在一起,远远望去,既像一个小绒球,又像一个大家族围坐在一起商议什么事情。再瞧那儿,一簇簇菊花堆在一起,在听秋风老师为她们讲故事呢!看她们一个个扬着脑袋,挺着胸脯,坐得端端正正的,大概都想得到秋风老师的表扬吧!美丽的菊花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每一个人到了这里都要弯下腰来闻一闻,仿佛吸足了氧气,站起来就觉得心旷神怡,走起路来显得那么精神。
菊花,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是经长期人工选择培育出的名贵观赏花卉,也称艺菊,品种已达千余种。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中国菊花传入欧洲,约在明末清初开始。其中产地湖北大别山麻城福田河的福白菊,浙江桐乡的杭白菊和黄山脚下的黄山贡菊(徽州贡菊)比较有名。产于安徽亳州的亳菊、滁州的滁菊、四川中江的川菊、浙江德清的德菊、河南济源的怀菊花(四大怀药之一)都有很高的药效。特别是黄山贡菊,它生长在高山云雾之中,采黄山之灵气,汲皖南山水之精华,它的无污染性对现代人来说,具有更高的饮用价值。味微辛、甘、苦,性微寒。能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肝阳,解毒。用于感冒风热,发热头昏;肝经有热;目赤多泪,或肝肾阴虚,眼目昏花;肝阳上亢,眩晕头痛;疮疡肿痛。现代又用于冠心病、高血压病。
1.降血压。菊花具有降血压、消除癌细胞、扩张冠状动脉和抑菌的作用,长期饮用能增加人体钙质、调节心肌功能、降低胆固醇,适合中老年人和预防流行性结膜炎时饮用。2.明目。菊花除了涂抹眼睛可消除浮肿之外,平常可以泡一杯菊花茶来喝,能消除眼睛疲劳。如果每天喝3-4杯的菊花茶,对恢复视力也有一定作用。3.提神。菊花是一种神经强壮剂,能增强毛细血管的抵抗力,可延缓衰老,增强体力。菊花有良好的镇静作用,经常食用能使人肢体轻松,醒脑提神。菊花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菊目菊科菊属,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其花瓣呈舌状或筒状。菊花有一定的食用价值,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人食用新鲜的菊花。菊花具有平肝明目、散风清热、消咳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风热感冒、咳嗽等病症效果显著。
E. 我要了解菊花
菊花分以下4种:
贡菊 贡菊主产于安徽歙县,栽培山区,头状花序的舌状花白色,中心管状花少或无。贡菊于清.光绪22年(公元1896年)由徽商从浙江德清引入〔1〕。“德菊”建国后逐渐失种,1982年实地调查时,已无种植,访问原主产地德清县塘栖(今属余杭县)60岁老人,也未见当地种过茶菊了。据1932年罗迪先《德清新县志》〔2〕载:“菊,绿心白瓣,气香味甘,历久不变,下舍、雷甸多种之,今名德菊。”绿心与贡菊相似,而与现今杭菊的黄心(管状花多)显然不同。
1981年调查中了解到,歙县岔口在50年代曾种有“银菊”,花心绿色,花瓣全部带淡绿,叶比贡菊大而厚,产地收购价高于通常的贡菊,后因花农地归集体而失种。该品种可能保留了早期“德菊”的较多特征。
1981年调查还发现,贡菊产地普遍混栽一种“资菊”,资菊产量略高,生长期短,作为补苗之用,但头状花序内有绿褐色鳞片,色次质差,收购价低。1997年调查了解到,产区的资菊早已全部淘汰,菊田内为品种统一的“贡菊”,质量稳定。
杭菊 杭菊是以茶菊开始种植,其中的“德菊”演变成了“徽菊”(即贡菊)。清朝时,茶菊在浙江就有诸多品种,产于余杭良渚的黄者有“高脚黄”、“紫蒂盘桓”,白者有“千叶玉玲珑”;产于海宁的白者还有“金井玉栏杆”〔3〕。后来主产地逐渐向北推移,在桐乡形成全国最大的药用菊花基地。
1982年在海宁调查见到的杭白菊的3个品种:小白菊(当地原始种)、湖菊和大白菊(又称“洋菊”),据说大白菊引入当地才数年。当时调查未见杭黄菊种植。1997年到杭菊主产地桐乡市调查,杭白菊3个品种均有种植,湖菊,当地称“软杆”,种植面积最大,被认为品质最好;小白菊,当地又称“硬杆”、“小洋菊”,种植也较多;大白菊,当地称“洋菊花”,仅零星种植。花农们介绍,洋菊花大,采摘方便,但品质差,难以出售,往往混入湖菊或小白菊中。调查中发现杭黄菊的小黄菊因价格低于杭白菊,已不再种植,只在田头埂边留了一点种苗而已,而大黄菊未收集到标本。
关于大白菊来源,查阅《增订伪药条辨》〔4〕白菊条中云:“厦门出者曰洋菊,朵大而扁,心亦大,气浊味甘,更次。”此处的洋菊与大白菊从名称、花的特征、品质均吻合。从调查得知,大白菊在杭菊产区虽有花大易采、产量高等优点,但产地一直排斥,可能是近代才引入的品种,与曹炳章介绍的厦门洋菊也许有密切关系。
滁菊 滁菊原产于滁州、定远,解放初,主产地迁移至全椒县马厂一带。50年代的滁菊品种为“老滁菊”,特征为植株散伏,头状花序大,舌状花稀疏,开花少,产量低,亩产仅15~25kg。60年代被选育出的“新滁菊”代替,60年代滁菊主产地已在全椒县,所以也有称新滁菊为“全菊”。新滁菊植株直立,头状花序略小,舌状花稠密,花朵多,亩产可达70~80kg。从60年代起,在滁菊主产地全椒就再也未见过老滁菊。1981年到滁县、全椒调查,走访了老产区,已无法寻找到老滁菊的踪影。
70年代滁菊产地出现了品种退化,退化的植株茎、花均变紫,舌状花减少,质量与产量显著下降,尤其在连作的地中更易出现。80年代该退化的品种逐渐淘汰。1997年和1998年两次深入产区调查,现在的滁菊花色纯白,品种单纯,商品质量稳定。
亳菊 亳菊产地主要种植的品种为“亳菊”,特征是头状花序小,舌状花多,管状花少,花序内有鳞片。另外,产区还有一种大花的品种,当地称“大马牙”,又叫“臭花子”,特征是头状花序大,有较多的管状花,花序内也有鳞片。该品种一直被视为劣质品种,医药公司和药商均不收购,近年来在亳州药材市场上经常可见,但售价极低。
关于亳菊的质量,古今有截然相反的评价,如《百草镜》〔3〕云:“甘菊即茶菊,出浙江、江西者佳,形细小而香,产于亳州者不可用,白而微臭。”《本草正义》〔5〕菊花条亦云:“杭产白色之小花,则气味醇静……若白色大花产于古亳者,气味殊觉辛烈。”现代普遍种植的亳菊花小,气清香,被认为在药菊中品质最佳〔6,7〕。不同的质量可能是不同时期栽培的品种不同,早期为大而微臭、气味辛裂的“大马牙”品种,近年则为气味清香、花小的“亳菊”。
怀菊 河南的药用菊花可能栽培最久,早期的邓州黄、邓州白可能是药用菊花后期选育出来的品种的始祖。怀菊是四大怀药之一,久负盛名。1997年到怀菊产地武陟县调查,了解到怀菊有两年品种,一曰“小怀菊”,花序小,色白,管状花少,被认为质量好,其性态与亳菊相同,1998年与亳菊同地栽培观察也得到了证实;另一品种为“大怀菊”,花序大,中心管状花多,舌状花先黄后白,不同于其它品种,是1个独立的品种。
1.6 济菊 济菊主产山东嘉祥县。1997年到产地调查、收集样品并引菊苗栽培观察,与“亳菊”形态特征相同。当地医药公司介绍,嘉祥的菊花是清朝时引自亳州。
1.7 祁菊 祁菊主产河北安国,1989年和1997年两次收集药材样品,通过观察,与“亳菊”一致。
1.8 川菊 川菊主产四川中江,近年来已失种。
F. 关于牡丹花的花语与寓意
牡丹,国色天香,一直被国人视为富贵、吉祥、幸福、繁荣的象征。我整理了牡丹花的寓意和花语,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牡丹花的花语
牡丹花语:圆满、浓情、富贵、雍容华贵。
秋牡丹:生命、期待、淡淡的爱。
红牡丹:花型宽厚的红花,被称为百花之王,花语是‘富贵、圆满’,属性火。
紫牡丹:花瓣呈紫色的牡丹,花语是‘难为情’,属性暗。
白牡丹:高洁、端庄秀雅、仪态万千、国色天香、守信的人,是对女人的最高赞美,是女人心中最心仪的礼物。
绿牡丹:生命、期待、淡淡的爱、用心付出。
黑牡丹:死了都要爱 事实上,牡丹家族中没有纯粹的黑牡丹,人们习惯上把深红色、深紫色牡丹称为黑牡丹。
粉牡丹:雍容华贵。
牡丹花的寓意
牡丹,国色天香,一直被国人视为富贵、吉祥、幸福、繁荣的象征。从唐代起,牡丹就被推崇为“国色天香”。牡丹统领群芳,地位尊贵。唐代诗人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和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等诗句。
在盆景花中,牡丹花为花中之王,王者风范,系高档次,是送给亲朋好友最理想的选择,表达内心诚挚的祝愿和崇高的敬意。
白牡丹摆设在办公室、卧室,当您看到她的美,给人以舒畅的视觉享受,睹物思人、启迪人生,以明智远、激发出内心深处的灵感。摆设在酒店、宾馆经商之地象征生意发达。白牡丹寓意风格:王者风范,以及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黄牡丹:亮丽富有而华贵。
象征意义
唐朝人更爱牡丹,曾在牡丹花开季节,举行牡丹盛会,长安人倾城而出,如醉似狂。宫中亦爱重牡丹,诗人李正封赞它为“国色”、“天香”,唐皇极为赞赏。“国色天香”亦从此成了牡丹的又一雅号。牡丹以它特有的富丽、华贵和丰茂,在中国传统意识中被视为繁荣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
牡丹花大而艳丽,一向被人们视为富贵昌盛的象征。传说我国第一们女皇武则天洒后醉言,下令百花于降冬时节同时盛开,诸花不敢违抗,唯独牡丹抗旨未放,显示出坚贞的气节,武则天一怒之下,将牡丹贬谪洛阳。牡丹却因此赢得更多人的喜爱与赞赏。至今,洛阳的牡丹仍极富盛名。牡丹花色丰富,喻意不尽相同: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花卉,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素有“国色天香”之美称,被誉为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象征。
牡丹花的历史起源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东晋顾恺之的名画洛神赋中已经出现牡丹的形象,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隋朝时,隋炀帝在洛阳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牡丹也就是那时起,第一次被人工栽培并且进入皇家园林。
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化浓”,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等千古绝唱描述了长安牡丹盛况。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诗赋,诸如唐·舒元舆《牡丹赋》、李德裕《牡丹赋》等。
北宋的洛阳对中国牡丹文化的形成作出卓越的贡献。至北宋,牡丹始走出皇宫内院,进入寻常百姓家,形成了牡丹民俗,从而带动大量新品种的出现,以及大批的牡丹著作,如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张峋《洛阳花谱》,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牡丹wg365.org)描写牡丹的诗词歌赋大量涌现,中国独特的牡丹文化初具雏形。宋人对牡丹推崇备至,不仅游赏牡丹演变成乡风民俗,成为全民参与的活动,而且牡丹已成为诗文、绘画、瓷器、织绣、雕塑、宗教等领域的主要素材之一,由此而形成的牡丹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牡丹风尚超过了唐代。
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等。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斌,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屡见不鲜。
解放后,牡丹种植有长足地发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渐重视,出现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专家。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
现代牡丹种植格局:从规模上讲,洛阳为中国牡丹观赏旅游中心、菏泽为中国牡丹种植繁育中心、亳州为药用牡丹种植中心。
“荷包牡丹”的传说
古时,有个州名叫汝州,州的西边有个小镇,名叫庙下。
这里有一个美妙的风俗习惯:男女青年一旦定亲,女方必须亲手给男的送去一个绣着鸳鸯的荷包。若是定的娃娃亲,也得由女方家中的嫂嫂或邻里过门的大姐们代绣一个送上,作为终身的信物。
镇上住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名叫玉女,玉女绣花织布技艺精湛,尤其是绣的荷包上的各种花卉图案,竟常招惹蜂蝶落之上面,可见功夫之深。
这么好的姑娘,提亲者自是挤破了门槛,但都被姑娘家人婉言谢绝。原来姑娘自有钟情的男子,家里也默认了。可惜,小伙在塞外充军己经两载,杳无音信,更不曾得到荷包。
玉女日日盼,夜夜想,苦苦思念,便每月绣一个荷包聊作思念之情,并挂在窗前的牡丹枝上。久而久之,荷包形成了串,变成了人们所说的那种“荷包牡丹“了。
中国牡丹栽培的历史,形成以黄河中、下游为主要栽培中心,其它地区为次栽培中心或重要栽培地的格局。随着朝代的更迭,牡丹栽培中心随之变换,但主要栽培中心始终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转移过程为:洛阳(隋)-长安(唐)-洛阳(五代、宋)-亳州、曹州(明)-曹州(清)[4]。这是中国牡丹品种群形成和发展的主线。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发展中心:一是长江三角洲、太湖周围及皖东南;二是四川盆地西北隅的成都、彭州;三是甘肃的兰州、临夏;四是广西的灌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