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帽上插花
⑴ 哈尔滨的深秋美文摘抄
这是我第一次到哈尔滨。
最初知道这座城市,是从广播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开始的。王刚的声音通过无线电波,飞越千山万水,飞到我们的村庄,飞进我的耳朵里,飞进我的心里,为一个乡下孩子打开想象世界和远方的一扇窗子。那时候我几岁?时光流徙,多少激荡人心的故事都渐渐变得模糊了,只有“哈尔滨”这个名字,带着童年记忆的深深烙印,令人觉得愈发亲切有味。
刚过了仲秋时节,北京还是秋风乍起,哈尔滨却已然是深秋景象了。阳光明亮,金沙一般铺满整座城市。天空显得格外高远,没有云彩,空气几乎是半透明的,经了秋阳的照耀,有一种琥珀般的温润迷人。树木的色彩变得斑斓丰富,深绿夹杂着金红、深棕、金黄、浅金,错金杂彩,是浓郁至极的晚秋意味。秋风满街,叫人心头涌起许多难言的情绪,也不是惆怅,也不是喜悦,或许是一种对岁月的感喟吧,抑或是对人生际遇的伤怀?童年时代的憧憬和期待,竟然在此时成为真切的现实。夜幕下的哈尔滨,秋阳中的哈尔滨。童年光阴的混沌懵懂,人到中年的复杂况味。恍兮惚兮,如在梦中。
下榻的地方是位于中央大街的马迭尔宾馆。在哈尔滨,谁不知道马迭尔宾馆呢。这座历经了百年沧桑的老建筑风采依旧,以它典雅富丽的迷人风姿,热情迎接着八方来客。多少烟云风雨,都被它轻轻挥去;多少世事如烟,都被它默默收藏。走在中央大街上,踏着光影斑驳的面包石,热烈的异域情调扑面而来,文艺复兴、折中主义、巴洛克……错落有致的欧式建筑,令人仿佛置身异国街头。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时间与空间,西方与东方……这条被誉为“亚洲第一街”的著名大街,轻轻诉说着说不尽的传奇。
深秋的暖阳斜照下来,光影淡淡,静谧而安详。一边是热气腾腾的烟火人间,一边是庄严肃穆的索菲亚教堂;一面是红尘纷扰的世俗生活,一面是凌空飞翔的精神世界——这或许就是哈尔滨的气度吧。坐在索菲亚教堂里,静静地听一首钢琴曲,不啻是一种极大的享受。琴声悠扬,在偌大的教堂里回响。灯光闪烁,同外面的阳光交相辉映。时光仿佛在这里静止了,人世间所有的奥秘都向我们悄悄敞开。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这婉转的琴声流淌,恰好同华美的教堂呼应,一动一静,相得益彰。
去往萧红故居的路上,见窗外秋色愈浓,忽听当地主人说,看,那就是呼兰河。只见一条河流潺潺,在阳光下闪烁着静静的波光。这样一条看似平凡的河流,经过女作家的文字,缓缓流进中国现代文学史,流进一代又一代读者心中。热爱文学的人,谁不知道《呼兰河传》,不知道被称为上世纪30年代“文学洛神”的萧红呢。走进萧红故居的时候,我们不禁放轻了脚步。是怕惊动院子里的旧时光吗,抑或是怕打扰作家尘封已久的故园记忆?萧红家的后花园,是作家童年时代的“百草园”。在《呼兰河传》里,萧红曾经往祖父的草帽上插花,把谷子当成了狗尾巴草锄掉,趴到大酱缸帽子底下睡着了——这些经典片段勾起多少读者的童年往事,引发多少人的故园情思呀。那园中的小黄瓜、大倭瓜、蝴蝶、蚂蚱和蜻蜓,色彩缤纷,经由作家越轨的笔致,飞进了多少人追忆似水年华的绚丽梦境之中。还有那口水井,萧红第一次见到小团圆媳妇就是在这水井旁。“他摇着井绳哗啦啦的响,日里是听不见的,可是在清晨,就听得分外的清明。”有一次,一只小猪掉井里了,祖父就用铁钩把它捞上来,裹上黄泥烧烤。萧红高兴极了,感叹原来人间还有如此美味。想来,在她短暂的一生中,早在天真无忧的童年,她或许就已经品尝了世间最鲜美的滋味,那大约也是她生命里最好的时光罢。是不是正源于祖父慈爱的滋养,她才能从容咽下成年后苦涩的命运的烈酒?在生命尽头,萧红如此写下:“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当然是不甘的。她离世时年仅31岁,正是风华正茂。空有满腹才华一身热血,奈何!在茅盾眼中,萧红是寂寞的。一生追求爱与自由,而知音难觅。人生的苦难是找不到知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萧红确是寂寞的。阳光铺洒在园子里,花木繁茂,气象不减。只有葡萄藤夹杂着红色金色,渲染了点点秋意。这草木葱茏的园子,这安静流淌的呼兰河,恐怕并不知道,昔年决意出走远方的女子,行遍世间所有的道路,走到世界遥远的尽头,又以这样的方式,永远地回到令她又爱又恨的故园。
沿着松花江畔漫步,在友谊码头看夕阳,到太阳岛欣赏大自然之美,在哈尔滨音乐厅看剧,在伏尔加庄园领略俄罗斯风情……大列巴、红肠、格瓦斯……这闻名遐迩的带着强烈地域色彩的名片,几乎成为哈尔滨的经典标识,成为人们认识哈尔滨、理解哈尔滨的秘密通道。当我们吃着马迭尔雪糕漫步在哈尔滨街头的时候,当我们在早市看着烟火沸腾的日常小景的时候,当我们在防洪纪念塔下追慕哈尔滨人民英雄和浪漫情怀的时候,当我们在深秋的哈尔滨遥想初夏的丁香花和寒冬的冰雪世界的时候,我们或许就有可能触摸到一座城市的隐秘心事,品读出一座城市的文化品格,阐释出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
当然,在哈尔滨,我还收获了更多。譬如说,温暖,情谊,爱。是的。当朋友们为我齐声唱起生日歌的时候,烛光摇曳,祝福绵长。在深秋的哈尔滨,这意外的惊喜,这份值得珍重和珍藏的暖意,使得哈尔滨之行成为我人生中温柔而湿润的段落,与童年记忆里的哈尔滨想象神奇地重叠。
难忘哈尔滨的深秋。
⑵ 外婆的后园中五件小事都是什么
1 种小白菜.
2 铲地,重点写“狗尾草”事件.
3 我在后园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扬水“下雨”.
4 我和祖父讨论“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
5 草帽插花事件.
⑶ 《我和祖父的园子》第二课时教学实录(2)
生:祖父摘果子,我就摘果子,可我并不把苹果放在筐里,而是三口两口把它私吞了。
师:在祖父面前不需要私吞,是光明正大地吞。
生:祖父摘菜,我也摘菜,一把抢过篮子,拼命地往篮子里放菜,也不管蔬菜长没长成熟。有些菜没长成熟,反而被我给摘了。
师:有些蔬菜没长成熟,被你给摘了。下一个!
生:祖父收玉米时,我也过来收。只不过找一个大的,欢呼雀跃,拿去喂小鸟了!
师:拿去喂小鸟了,有意思吗?祖父会打你吗?不会的,祖父在笑呢!因为我们小萧红是这么的可爱、顽皮。谁再来?
生:祖父插花,我也插花。不过我不往花篮里插,而是插在祖父的头上。
师:噢,你可厉害啦!在萧红的原著中,萧红真的把花插在了祖父的.草帽上。祖父一天都戴着一顶花草帽。还有许多的事情,我看到了举起了许多的小手。像这样的童年趣事在园子里就像蜂子蝴蝶蜻蜓蚂蚱一样的多。我们刚才留意了萧红的闹,因为这样的自由快乐对谁都是一种诱惑,我们禁不住被吸引了。你们留意祖父了吗?课文中描写祖父的地方并不多,请你读一读,静下心来,在这些点点滴滴的描写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体会到什么就说什么。
生:祖父非常爱小萧红。就算怎么去乱闹,祖父也不会去骂她。
生:我觉得“祖父大笑起来……”,从这看出来祖父是个慈祥的人。因为她把祖父辛苦种的谷穗都给铲掉了,只留下了狗尾草。祖父没有打她,骂她,反而笑了。
师:反而笑了,很慈祥。他还说呢,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而且他把草给摘下来。有这么一个有耐心的祖父在逗她玩。
生:就是我看见祖父还在笑。小萧红说错了,祖父也很高兴。因为他感觉小萧红很淘气,很可爱。
师:除了笑,还有关注其它的吗?
生:在第十小节,“祖父把我慢慢地叫过去……讲给我听”。从这可以发现祖父他不仅让我玩,还教我些知识。
师:祖父不仅是在带我玩,还教我一些常识。你还关注了一个词“慢慢地”,祖父为什么慢慢地把我叫过去?想一想。
生:因为他非常有耐心。也就是说,表达了祖父对小萧红的一种爱。
师:你怎么看出来爱的?
生:因为小萧红把他种的韭菜当野草割掉了。
师:为什么慢慢地叫她来?
生:因为慢慢地能够看出他非常地有耐心。
师:萧红那时候五岁。在这样一个大园子里,如果不慢慢地,祖父担心什么?
生:如果快跑过来,可能被什么绊倒了。
师:那就不得了了。除了这个“慢慢地”,还有哪些细小的地方让你们体会到祖父的用心?
生:还可以从第四小节。因为我太小,祖父把锄头的“头”下下来给我玩,从这也可以看出来祖父对我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
师:他的心思非常的细。看来我的玩是有人支持的。请大家看书上的插图,祖父的头上有一顶大草帽,我的头上有一顶——
生:小草帽。
师:谁为她准备的?
生:这顶草帽是祖父为她准备的。因为祖父知道在园子里干活是非常热的。而小萧红她自己也不知道戴这个草帽,祖父是事先为她准备好的。
师:一顶小草帽,一个劳动工具,一声嘱咐——让她“慢慢地”过来,这些细小的地方汇聚起来,让祖父的形象渐渐清晰。请大家静静地看看。
课件上出示——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
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
生:(小声读课件上句子。)
师:与其说我跟着祖父闹,不如说祖父——
生:看着我闹。
生:支持我闹。
生:带着我闹。
生:和我一起闹。
生:陪我一起闹。
师:所以有人说,一个爱你的人,他会给你造一座天堂(圈出课题中的“园子”一词)。祖父正是这样的人,他使童年的萧红那样自由,那样快乐。
(课件出示: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
有人问老师,为什么园子里的太阳显得特别的大。你现在明白了吗?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生:萧红觉得特别快乐,就会觉得太阳也会很大。
生:萧红感觉这个园子特别有活力,太阳在这个园子里也特别有活力。
生:祖父对她的关怀就像阳光一样,在她的眼里,太阳显得特别的大。
师:祖父放飞了她的想象和天性。
生:萧红在这个园子里可以干任何的事情,祖父对她也特别关心。萧红觉得这个园子是非常好的,无以伦比,这个园子里,任何事物都非常美。
师:都很了不起。这个园子里,岂止太阳特别大,一切都了不起。从哪儿看出来?
生:“木瓜愿意爬上架……黄瓜……玉米……”这里看出了那些植物们了不起。
师:要上房呢,要上天。
生:还有我觉得这些植物十分自由,充满活力,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生:我觉得这些植物就像小萧红一样,无拘无束的。
生:我觉得这些植物在园子里都活了。
师:不仅有植物,还有动物呢?
生:“鸟飞了……”
师:都有神奇的本领,都由着自己的天性,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刚才在同学们的发言中,有一个字频繁地出现。是什么字?
生:活。
师:好,你们说的这个“活”,正是这个园子里的一切的特征。
师:还有一个字?
生:就。
师:同学们,我心里想的是“就”,和你们开始想的不一样,但你们想的很有道理。这个“就”字,我们平常太熟悉,不大关注它,但在这个小节里出现了,快速地圈画它,看有几个?
生:六个。
生:七个。
生:十个。
师:好。我们来读一读,好好琢磨一下。谁来读这一句?
生:(读:“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师:还不怎么“就”。
生:(再读。)
师:你说说,从这个“就”读出什么了?
生:读出了这个园子里一切都是自由的。
生: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由着自己的天性,没有人来干涉。
生:一个普普通通的“就”字,可以传达出如此丰富的情感。这篇课文,尤其是这一小节,像这样重复的词语重复的句型特别多,研究萧红作品的人说,萧红的文章是儿童的口吻,诗化的语言。一句话就是一首诗啊!谁来读?来,挨着读。
生: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
生: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生: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生: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
生:蝴蝶随意地飞……
师:这个园子,哪里还是普通的园子,它在萧红的眼里,就是一首自由的诗篇。同学们,萧红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那时她在香港。她小的时候,母亲病逝了,祖父给了她太多的爱和温暖。从20岁的时候,她就开始了漂泊流浪的生活,居无定所,在饥饿寒冷和病痛的折磨中,在个人生活的缕缕伤痛中,在战火和敌机的追袭下,她先后在哈尔滨、青岛、上海、日本、北京、重庆、香港等地流亡写作。“我和祖父的园子”永远在她的心中,不仅是她的童年乐园,也是她永恒的精神家园,那里是她魂牵梦萦的地方。当她在南方异乡,遥望北方呼兰河小城,她有太多的眷恋和渴望。她真正眷恋和渴望的是她和祖父和园子构成的那个爱和温暖的世界。一个人的感情是掩藏不住的,当她一落笔的时候,就会在她的笔端流泻出来。你们来看课文的第一句话。谁来读?
生:呼兰河的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
师:谁来读?
生:呼兰河的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
师:谁来读?
生:呼兰河的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
师:现在你明白,萧红真正想写的是什么了吗?
生:(若有所思。)
师:这篇文章,我们刚才一起读了,我们读出了自由读出了快乐。请大家现在再轻声地读课文,你一定还会品尝到别的滋味。
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
师:要走进一个作家的内心,读她一篇文章并不够。今天我们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仅仅是一个开始。让我们最后再读一下课题。
生:(读课题。)
师:慢慢地读。
生:(再读课题。)
师:请你记住这个园子,它是自由、快乐和渴望的象征。好,下课!
⑷ 祖父·后园.我(节选)祖父后面的符号是什么意思
《祖父·后园·我》描绘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北方偏僻的一个小镇——呼兰的风土人情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祖父·后园·我》备课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语文《祖父·后园·我》备课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描写了关于“祖父、后园和我”的哪些内容。
2.结合作者幼年生活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描写的祖父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快乐生活场景,体会他们之间的亲密情感。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留意课文题目的特点,学习文章细腻的笔法,学习把事情写具体。
教学重点
后园很大、很繁华、很有生机的部分,和“草帽插花”事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些事情?
3.搜集萧红的资料。
一、创设情景,课题猜想
1.童年如一首诗,似一支歌,是回忆时甜美的微笑,这节课我们就走进作家萧红最美好的童年记忆。(揭示课题)
2.介绍萧红的资料。
3.课题猜想:你发现这个课题与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吗?中间有两个间隔号连接,猜想一下:编者为什么要用间隔号连接呢?作者可能在这篇文章中写些什么?
二、交流预习,整体感知
1.交流预习情况:课文写了哪些事情?
2.指名说。
三、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1.“祖父”、“后园”和“我”彼此之间密不可分,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看看他们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
三、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1.“祖父”、“后园”和“我”彼此之间密不可分,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看看他们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感受深的地方用关键词写一写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点:
(1)祖父慈祥可爱、幽默风趣、有一颗童心。
“祖父的眼睛总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和孩子似的。”“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看天空飞个家雀。”“祖父常常这样做,也总是把帽子放在袖口和衣襟下。那些孩子每次都能在他衣襟下或袖口下把帽子找出来。”“每当祖父这样做一次的时候,祖父和孩子们都一齐地笑得不得了,好像这戏还是第一次演似的。
“他把帽子放下,也大笑起来,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好不容易停住了,一想起来,又笑了。”
(2)后园有花有果有瓜,很有生机,是“我”和祖父的乐园。
“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是另一个世界了。这个世界……休息好了又跑。”
(3)我很顽皮、快乐。
“他越招呼我越不听话。”
“樱桃树上,明明没有结樱桃,偏跑到树上去找樱桃……为什么不结樱桃?”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我把他的草帽插了一圈的花,红彤彤的二三十朵。”
4.文章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是“笑”,字里行间洋溢着祖父和“我”之间一种浓浓的亲情。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成了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在充分思考的前提下,组织小组交流和全班的交流。让学生认识到:慈祥和蔼的祖父是“我”童年的伙伴,后园是“我”和祖父的乐园,“我”和祖父在这里自由快乐地享受着亲情的温馨和美好。
四、读中学写,拓展延伸
1.用间隔号连接以表示他们之间密切关联。你的童年有与你密不可分的人物和地点吗?说一说。
2.下课后写一写。
小学五年级语文《祖父·后园·我》备课教案二
教学目标:体味文章中作者描写的童年趣事所带来的感受,结合自己的童年,反复朗读文章,体会至情至性的人的自由和天性。
教学重点:浓浓亲情在文中的体现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和描写景物的多种手法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在本单元这几篇课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引起我们的共鸣。而《祖父、后园和我》一文,作者以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记叙了自己与祖父之间那种浓浓的爷孙情。一个顽皮可爱的孩子,一位慈祥敦厚的祖父和一个充满乐趣的后园,共同编织了一段自由快乐的童年时光,让我们一起走进后园,共同感受儿童自由的天性和人间浓郁的亲情。
二、作品、作家介绍
《祖父、后园和我》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
萧红幼年丧母,父亲冷酷暴戾,再婚后基本上对萧红不闻不问。萧红自小就缺乏父母的关爱。在寂寞的童年里,只有年迈的祖父给她疼爱和温暖,让她感到一些人间的温情。她和祖父之间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他们互相依恋,互相安慰,度过了很美好的一段时光。萧红能进学校读书,也得力祖父的支持。
萧红的祖父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他慈爱、宽容、仁厚,由于有了祖父的关爱,萧红童年虽然寂寞,却依然有温情有快乐,以至于萧红“觉得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祖父一天到晚都在后花园里劳作,于是萧红也跟着祖父总在后花园里玩乐,锄草,吃黄瓜,捉蜻蜓,采花,捉蚱蚂,浇菜,玩累了用草帽遮一遮,睡一觉,一切对她来说非常美好。
1929年祖父去世后,萧红十分悲痛。祖父的去世,断绝了她和家庭的最后联系,加上祖父去世后,父亲立刻对她冷酷逼迫,使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祖父、后园和我》的作者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为了逃婚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萧红完成长篇《生死场》,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的地位。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
教学过程
(一) 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课文,注意文中重点字词:
谷穗 衣襟 嘴馋 玫瑰 玩腻了 明晃晃 毛嘟嘟 蓝悠悠
(二) 引导讨论,理清课文的情节
课文以一个充满乐趣的后园为中心展开情节,叙述了我和祖父在后园的快乐时光,其中又以几件趣事串联:
(1)种小白菜
(2)铲地,重点写“狗尾草”事件
(3)“我”在后园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扬水“下雨”
(4)“我”和祖父讨论“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等问题
(5)插花事件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比较到位的认识和感受到了“我”和祖父在后园度过的自由快乐时光,但是作者是怎样将童年的美好记忆生动地表达出来让我们感同身受的呢?本课我们将就这一点展开深一层的探讨。
二、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边阅读边讨论)
后园:课文所描写的典型环境。
依次提出以下四个问题,待同学(可以是小组发言人)充分发表意见后,分别给予提示,最后由教师作结。
1.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提问:作者的观察是否很细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A:作者的观察很细致,从“金”“绿”“嗡嗡地飞”“满身绒毛”以及“胖圆圆”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提问:“啸”“冒烟”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由发光的叶子想到沙滩上的蚌壳?
A:“啸”是“呼啸”之意。表示发出声响。“冒烟”表示下雨时,密集的雨点打在大榆树树冠上飞溅起来,加上大榆树上下雨水迷漫,风一吹形成水雾,远望犹如“冒烟”。
因为榆树叶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而沙滩上的蚌壳多而密,在太阳的照射下,也会闪闪发光,所以作者由叶子想到了蚌壳。
3.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提问:上面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切都活了”,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A:句子使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一切都活了”在孩子的眼中,一切充满了生命,都有人情味。这是合理的想象,也是基本的事实。
4. 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
提问:类似的经历你有过吗?和同学讨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