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古代七夕

古代七夕

发布时间: 2020-12-30 21:23:27

A. 古代七夕节吃什么美食


为了表达来人们自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五子
七夕“拜织女”是古代少女、少妇们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等,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礼拜默默祷告后,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们宵夜的食物。

花瓜
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江米条
老南京人过七夕还有个独特的风俗:吃江米条。江米条是一道汉族小吃,用糯米面加豆粉和面后在焖锅里蒸出来,放在石臼里用棒子捶,再秆成圆形,晒干用油煎出来,最后蘸梅花、松花、芝麻、豆沙等制作而成的一种食品。

B. 古代七夕节有什么习俗

1、七夕观星抄

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袭是民间的传统习俗,在七夕夜晚,年轻的姑娘、妇女们要摆上事先准备好的时令水果,对着皎皎明月,朝天祭拜。

2、听悄悄话

七夕夜会有许多少女,偷偷躲在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待夜深人静之时如果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待嫁的少女日后能得到千年不渝的爱情。

3、净水视影

取净水一碗于阳光下曝晒,并露天过夜。即捡细草棒浮于水中,视其影来定验巧拙。也有许多年青女子采用小针看水底针影来应验智愚的。其他地区的汉族也多采用这种方式来应验巧拙智愚。

4、结红头绳

结红头绳,七夕风俗之一,据说如果家里如有体弱多病的孩子,家长们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孩子脖子上,祈求上天保佑孩子健康长寿。

5、穿针乞巧

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C. 七夕节在古代是什么意思代表的是什么

七夕节在古代是乞巧节的意思,代表的是在这一天妇女们在这一天穿针乞巧,专是妇女的节日属。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

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

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D. 古代的时候七夕节有什么民间活动

在古代,七夕大部分活动都在夜晚进行,“乞巧”是这些活动的中心。

据西晋葛洪《西京杂记》记载,乞巧最早起源于汉高祖刘邦的后宫,方式最开始是穿针,“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接着,人们在穿针乞巧时会陈列一些瓜果。在南朝时,七夕乞巧的流程还特别提到了以蜘蛛能否在所陈列的瓜果上结网来作为女子是否乞巧成功的标志。到唐代,乞巧仪式综合了穿针、陈列瓜果、蜘蛛结网等因素,已经形成了非常完整的流程。

据《开元天宝遗事》,每到七月七日夜,唐玄宗与杨贵妃让宫女们在庭中摆上瓜果、酒食,祭祀牵牛织女二星,又各捉蜘蛛关在小盒中,第二日将盒子打开,看蛛网的疏密程度。蜘蛛网密的被认为巧多,稀的巧少,民间也纷纷效仿。

到了明清时期,穿针乞巧的习俗变为丢巧针乞巧,乞巧的时间也由夜晚变为正午。女子用碗将水装满,放在正午的日光下,然后将绣花针放在碗里。针浮影落,如果针影如花似云,或呈鸟兽形,就会被认为“乞得巧”;如果针影似槌,或弯曲不成形,就会被认为“乞得拙”。

除了乞巧,人们还会在七夕时祈求子嗣。宋朝女性会在七夕前用瓷器将绿豆、小麦等浸湿,使其发芽,然后用彩色的丝绳将其一束束扎起,这种方式被称为“种生求子”。

人们也常在七夕表达爱情。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

(4)古代七夕扩展阅读:

七夕节的节日来源

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从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观星文化,“牛郎织女”就是典型例子。

七夕的牛郎织女传说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追求秩序的古人们不仅将天空规划得井井有条,还将星宿与地面区域一一做了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面来说,称作“分野”。

简单来说,古人就是将天上每个星座都与地上的实体地理区域一一对应,古代分星与分野目的主要是为了配合占星理论进行天象占测。在古代星宿体系中,“牛宿”由6颗星组成,位于银河的东岸,像两个倒置的三角形,一上一下,很有特点,不过上面的那个三角形更大一些,亮一些。

而下面的小三角形正好位于黄道上,这几颗星组成了一个头上有两角,却只有三只足的牛,因此古人称其为“牵牛”。

这头“牛”的南边有9颗小星,组成了“天田”,是它耕作的地方,再向南看,在接近南方地平线的地方,是“九坎”9星,坎是蓄水的低地,用于灌溉农田。牛宿的东面紧挨着的是“罗堰”3星,是类似水库的水利设施。

“织女”3星位于牛宿的北部,其中的“织女一”星是全天第五亮星,仅次于“大角”星,因此又常直接称为“织女星”。古人将“牛宿星”与“织女星”合称为“牛郎织女”。

人们对牛郎织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来已久,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牵牛婺女”最初的含义是粤(越)地用以作天文星区对应地理分野的“分星”。相传七月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转为少女“乞求”刺绣技巧,祈求如意郎君的节日。

E. 古代七夕节有什么习俗

1、七夕观星

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传统习俗,在七夕夜晚,年轻的姑娘、妇内女们要摆上事先容准备好的时令水果,对着皎皎明月,朝天祭拜。

2、听悄悄话

七夕夜会有许多少女,偷偷躲在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待夜深人静之时如果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待嫁的少女日后能得到千年不渝的爱情。

3、净水视影

取净水一碗于阳光下曝晒,并露天过夜。即捡细草棒浮于水中,视其影来定验巧拙。也有许多年青女子采用小针看水底针影来应验智愚的。其他地区的汉族也多采用这种方式来应验巧拙智愚。

4、结红头绳

结红头绳,七夕风俗之一,据说如果家里如有体弱多病的孩子,家长们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孩子脖子上,祈求上天保佑孩子健康长寿。

5、穿针乞巧

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F. 古代七夕怎么过

  1. 过法有很多,而且不同的朝代演变发展的也各不相同,但是都很重视。

  2.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3.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4.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5. 兰夜斗巧

    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而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

  6.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7. 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8. 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9.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10.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11. 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12. 七姐诞

    广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时,要举行一次“辞仙”仪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时,除了牲醴、红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还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与姑娘节离别之意。

    据《广州市志》卷十七所载,初七日,旧俗还有女子泛舟游石门沉香浦的活动。游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装饰,称为花艇。她们信此日为“仙女淋浴日”。石门浦水质清洌,朝夕日出日落时返照两山,有时会像海市蜃楼一样在天空出现一些景幻。泛舟者坦希望能有运气看到奇最的出现,故姑娘们七夕游石门沉香浦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很是热闹,也成了一个节日的习俗。

  13.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14. 妇女洗发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15. 结扎巧姑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16. 拜七娘妈

    闽南和台湾的七夕节又是“七娘妈”的诞辰日。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据闽南籍台湾学者林再复的《闽南人》一书考证,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能归,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所以,七夕这一相思传情的节日又演变成对保护孩子的“七娘妈”神的祈祷。

    每年这天,人们三五成群到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牲礼等。这天,台湾民间还流行一种“成人礼”,即孩子长到满15岁时,父母领着他带着供品到七娘妈庙酬谢,答谢“七娘妈”保护孩子度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这一天,台南地区要为16岁的孩子“做十六岁”,行成人礼。台湾民众认为,小孩在未满16岁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鸟——鸟母照顾长大的。鸟母则是由七娘妈所托,因此,七娘妈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护神。婴儿出生满周岁后,虔诚的母亲或祖母就会抱着孩子,带上丰盛的祭品,另加鸡冠花与千日红,到寺庙祭拜,祈愿七娘妈保护孩子平安长大,并用古钱或锁牌串上红包绒线,系在颈上,一直戴到16岁,才在七夕节那天拿下锁牌,并到寺庙答谢七娘妈多年的保佑。有的家长除了在七夕节这天祭谢“七娘妈”之外,还专门为孩子举行成人礼的事而宴请亲友,庆贺一番。闽南、台湾民间七夕虽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际,几乎家家户户要买来中药使君子和石榴。

  17. 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G. 在中国古代有那些关于七夕的诗词比如鹊桥仙

1、《鹊桥仙·七夕》(宋代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回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答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2、《他乡七夕》(唐代孟浩然)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3、《鹊桥仙·七夕》(宋代苏轼)
缑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
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H. 七夕在古代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

1、先说情人节
中国没有情人节。三月三也好正月十五也好,尽管万人空巷的集回体活动答确实给青年男女造成了互相往来的客观条件,但这些节日本身有其他寓意,跟情爱无关。
2、七夕的来历。
正月正(正月初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在三四千年前就是节日了,因为这些数字能直观地给人时间感,但那个时候的节日跟现在寓意不同,是指祭祀日。七月初七成为民间节日,始于汉代,由民间传说延伸而成,节日本身并不注重牛郎织女如何相会、是悲是喜,它主要的寓意是乞巧:织女是天上职称最高的纺织工人,地上的织女们在这一天祈祷织女仙传授她们高超的纺织技巧。
3、把七夕当做中国的情人节,确切地讲,始于2005年左右,在那之前未见公众媒体有这样的提法,那年之后也是逐步为人广泛接受的。当然,节日的命名都是人定的,如果大家都愿意让中国出现一个情人节,七月七也好其他什么日子也好,可以的,这个不需要官方出文件,只要大家都这么过,它就是节日了。从目前的普及程度和接受认可度来看,说七月七已经是中国的情人节为时尚早。

I. 中国古代的七夕都送什么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古人常以送梳子或纸扇来诠释浪漫爱情。梳子代表相思,说明对方很想念你;梳子代表爱情,接发同心,以梳为礼

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今天小编和大家一起看看我国古代七夕时候,男女送什么礼物给对方。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古人常以送梳子或纸扇来诠释浪漫爱情。梳子代表相思,说明对方很想念你;梳子代表爱情,接发同心,以梳为礼,我国古时,男女送梳子有私订终身,欲与你白头偕老的意思。时至今日,不少地方都有七夕送梳子的习俗;亲人远行,梳头为别。旧时女子出嫁前有家人为其备送梳子并梳头的习俗,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既包含了家人希望亲人顺利平安的美好祝愿,也有爱意的传递;送的梳子每天都梳理头发,也代表着他与你的密切性;梳子也代表健康,快乐!把烦恼一扫而过,把心结打开。梳头会给人精神,带给人自信;送梳子代表一辈子都要纠缠到老的哟,也是结发的意思,因为梳子是女人一生都会贴身的物品,能够送梳子的人应该是比较亲密的人。

改革开放以后,受美风、韩流等影响,情人节礼物也变得多样化。鲜花、巧克力、紫贝壳、金银首饰、水晶以及一些个性礼品均成为情人节送礼的主流选择 !但最近几年,由于缅甸翡翠在中国的盛行,很多伴侣之间首先会考虑翡翠首饰,像翡翠情侣对佩、龙凤佩、对对翡翠貔貅、翡翠如意、男士送给女士翡翠手镯等。

J. 古代女子七夕节都干什么

古代女子七夕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做些乞巧的小物品,再摆上些瓜果,赛乞巧,各版个地区的乞巧方式不尽相权同,但各有各的趣味。

在岭南广东,七夕节有拜仙的传统民间习俗,这个活动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但婚后的新娘,在过七夕节时,要举行辞仙仪式。在初六晚上祀神时,表示与姑娘节离别之意。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此时如有蜘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太乞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乞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拿来面、菜,一块儿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饺子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饺子,据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热点内容
百合花动漫 发布:2024-12-24 21:58:30 浏览:718
爱2茉莉花场合 发布:2024-12-24 21:38:05 浏览:108
2014天猫情人节活动策划方案 发布:2024-12-24 21:37:24 浏览:379
化肥浇樱花 发布:2024-12-24 21:37:14 浏览:180
神武七夕示爱 发布:2024-12-24 21:30:35 浏览:861
鲜花花作者 发布:2024-12-24 21:26:22 浏览:882
短发鲜花造型图片 发布:2024-12-24 21:16:17 浏览:324
一朵云阴地 发布:2024-12-24 21:10:06 浏览:207
七夕翻 发布:2024-12-24 20:50:30 浏览:645
真正的紫罗兰 发布:2024-12-24 20:50:26 浏览: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