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主要活动是什么
Ⅰ 七夕节会有什么活动
千佛山
中国农历七月七日,称“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女儿节\”,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源自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爱情故事。相传是日傍晚人们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也可在瓜果架下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世间无数有情男女都会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美满婚姻,憧憬自己美好的未来,因而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传奇浪漫色彩的节日,是中国人的情人节。
盛夏七月,草木飘香。2006“七夕\”节来临之际,千佛山景区将举办以交友、联谊、相亲为主题的“七夕\”鹊桥会,活动旨在充分挖掘和利用“七夕\”鹊桥相会的传说故事,将其与景区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交融并举,为有情人牵线,为有缘人搭桥,为相亲者相识相知、缔结良缘提供广阔平台,成为继“三月三\”相亲大会之后的又一社会公益性活动。
主要活动安排:
1、情定“三月三\”大抽奖。参与者须持“三月三\”报名登记号为凭据,奖项分设特等奖、一、二、三等奖和纪念奖,奖品丰厚,中奖率100%。
2、“七夕\”鹊桥会开幕式。7月28日上午九时在景区游客中心广场举行鹊桥会开幕式,相亲活动正式开始,届时还将举办一场舞蹈、歌曲、快板、小品、吕剧等多种形式的演出奉献给相亲大会的有情人。
3、情歌对唱大PK。相亲现场将专设展示舞台,相亲者可一展歌喉,翩翩起舞,也可即兴发挥,真情告白,尽情展示个人风采,博得有情人青睐。
4、七夕爱情电影晚会。7月31日(农历“七夕节\”)晚在活动现场举办电影晚会,祝福美好爱情,营造浪漫氛围。
5、新生活方式展。为准新人提供全方位的展览和信息,包括房产、家居、建材、装饰、婚纱、旅行社、庆典公司、汽车、家电、教育等。
6、浪漫玫瑰大派送。济南千佛山花卉市场将在活动现场每天免费赠送300束玫瑰花,为有情人互致心意、大胆表白加油鼓劲。
7、爱情字谜大竞赛。济南字谜专家王玉成专门准备了与爱情、婚姻、缘分有关的600条谜语,为鹊桥会助兴,猜中者还有精美奖品获赠。
祝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
祝愿——“七夕\”鹊桥圆您好人好梦
祝愿——千佛山“七夕\”鹊桥会成为你幸福生活的起点
Ⅱ 七夕情人节的民俗活动有什么
情人复节有很多习俗活动,可制以简单的给你介绍一下。
其中比较流传的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兰夜斗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染指甲,七姐诞等。
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
兰夜斗巧起源於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而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
以上仅为常见的民俗活动介绍 。
Ⅲ 七夕节有哪些民俗活动可以参加
七夕节的来风俗习惯有很多,比较自流传的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兰夜斗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染指甲,七姐诞等。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
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Ⅳ 七夕节的活动有哪些
七夕又叫七巧节,原本是女孩子比手工艺品的节日,她们看到喜欢的男孩会送上自己做的工艺品
Ⅳ 七夕节的民族活动是什么
乞巧
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内,故称为“乞巧”。其容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极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节日产生了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习俗
Ⅵ 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什么
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祭月之仪,婚育恋曲,天河夜婚。
祭月之仪
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遗传的祭祀月神,多在朔日,即一七、二七,有认为盛于汉代的十五祭月,也是对二七日的小小修正。
古时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习俗,在传统文化里,月亮始终是女子的祥瑞。她们常常对月祈愿或倾诉心事。古来自有女子拜月的传统,尤其是七夕、中秋。貂蝉祭月的传说大约是最动人的画面了。
婚育恋曲
夜半无人私语时先人于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种乞求繁衍生息意愿的反映,盖因月之盈长暗喻了长生与兴旺。夏历之尚七习俗孑遗下来,发展成为生长、长生的标志,而七月七更是长生又长生,故此这一日被称为“人日”。
《汉书》称汉武帝七月初七生于漪兰殿,诞于人日这一天必然有着种族繁荣、子民昌盛的吉兆。 传统文化里,爱情基本上都要和婚育相连。在七夕的节物风俗里,这两件事的关联是很自然的。七夕节俗中最神秘的大概要算“夜半无人,天河私语”了。
天河夜婚
七夕兰夜,许多少女会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传说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在社会风气开放的时代,也有情人们携手一起躲在瓜棚下偷听天河私语的。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Ⅶ 古时过七夕节,人们有些什么民俗活动
七夕节是在中国农耕文化特有的土壤里发展起来的。不管时代怎么变,其节日习俗大多都建立在农业耕作基础之上,与古老的农耕习俗紧紧相连,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祭田祖、报田公,为牛庆生、种生、穿针比巧和蛛网卜巧等。
七夕节有着很深的古代农耕文明痕迹,蕴含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内容。牛郎与织女的传说故事渗透着重耕、重织的小农生产观念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观念。而由这一故事形成的一系列一年一度的七夕节风俗,既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农业的重视,也体现了广大女性与农业社会相适应,表达了她们勤劳能干以及对平安、和谐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Ⅷ 古代的时候七夕节有什么民间活动
在古代,七夕大部分活动都在夜晚进行,“乞巧”是这些活动的中心。
据西晋葛洪《西京杂记》记载,乞巧最早起源于汉高祖刘邦的后宫,方式最开始是穿针,“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接着,人们在穿针乞巧时会陈列一些瓜果。在南朝时,七夕乞巧的流程还特别提到了以蜘蛛能否在所陈列的瓜果上结网来作为女子是否乞巧成功的标志。到唐代,乞巧仪式综合了穿针、陈列瓜果、蜘蛛结网等因素,已经形成了非常完整的流程。
据《开元天宝遗事》,每到七月七日夜,唐玄宗与杨贵妃让宫女们在庭中摆上瓜果、酒食,祭祀牵牛织女二星,又各捉蜘蛛关在小盒中,第二日将盒子打开,看蛛网的疏密程度。蜘蛛网密的被认为巧多,稀的巧少,民间也纷纷效仿。
到了明清时期,穿针乞巧的习俗变为丢巧针乞巧,乞巧的时间也由夜晚变为正午。女子用碗将水装满,放在正午的日光下,然后将绣花针放在碗里。针浮影落,如果针影如花似云,或呈鸟兽形,就会被认为“乞得巧”;如果针影似槌,或弯曲不成形,就会被认为“乞得拙”。
除了乞巧,人们还会在七夕时祈求子嗣。宋朝女性会在七夕前用瓷器将绿豆、小麦等浸湿,使其发芽,然后用彩色的丝绳将其一束束扎起,这种方式被称为“种生求子”。
人们也常在七夕表达爱情。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
(8)七夕节主要活动是什么扩展阅读:
七夕节的节日来源
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从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观星文化,“牛郎织女”就是典型例子。
七夕的牛郎织女传说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追求秩序的古人们不仅将天空规划得井井有条,还将星宿与地面区域一一做了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面来说,称作“分野”。
简单来说,古人就是将天上每个星座都与地上的实体地理区域一一对应,古代分星与分野目的主要是为了配合占星理论进行天象占测。在古代星宿体系中,“牛宿”由6颗星组成,位于银河的东岸,像两个倒置的三角形,一上一下,很有特点,不过上面的那个三角形更大一些,亮一些。
而下面的小三角形正好位于黄道上,这几颗星组成了一个头上有两角,却只有三只足的牛,因此古人称其为“牵牛”。
这头“牛”的南边有9颗小星,组成了“天田”,是它耕作的地方,再向南看,在接近南方地平线的地方,是“九坎”9星,坎是蓄水的低地,用于灌溉农田。牛宿的东面紧挨着的是“罗堰”3星,是类似水库的水利设施。
“织女”3星位于牛宿的北部,其中的“织女一”星是全天第五亮星,仅次于“大角”星,因此又常直接称为“织女星”。古人将“牛宿星”与“织女星”合称为“牛郎织女”。
人们对牛郎织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来已久,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牵牛婺女”最初的含义是粤(越)地用以作天文星区对应地理分野的“分星”。相传七月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转为少女“乞求”刺绣技巧,祈求如意郎君的节日。
Ⅸ 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的民俗活动分别是什么
1、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专千、踢蹴鞠、打马球、插属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2、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3、七夕习俗: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 、晒书、晒衣、贺牛生日、吃巧果等等。
4、中秋节习俗:祭月、赏月、拜月、观潮、燃灯、猜谜、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玩花灯、烧塔。
5、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重阳节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Ⅹ 清代七夕的主要活动是什么
清代七夕的主要活动是家家陈列瓜果等食品并焚香于庭,用以祭祀牛郎、织女二星乞巧。据《清嘉录》记载,百姓用巧果或无花果:
陈香烛于庭,或露台之上,礼拜双星,以乞巧。
投针验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但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习俗。《宛署杂记》记载:
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在农历七月初七的上午,女子们将一碗水晒在太阳下,过一会儿,水面便会产生一层薄膜。这时,把平日缝制衣服或绣花的针投入水中,针便会浮在上面。
向水中投针也是验巧的一道小关,因为并不是每次投针都会悬浮的,有时女子需要连投很多次。所以,那些投针一次成功的女子才会得到灵巧的称赞。
然后,就是验巧的关键时刻了,就是“看巧影”。如果看到水底的针影是细直的,或者成云物、花朵、鸟兽的影子的,便是“乞得巧”,表明这个女子是灵巧的。
但是,如果看到水底针的影像是槌子般粗直或弯曲不成形,则表明投针的女子“乞得拙”,这是织女给一石杵,大伤女儿心,使其或叹息,或哭泣。
东北满族的乞巧又是别具民族特点的。当地人不用钢针,而用本地盛产的松针代之,称为“掷花针”,放在水碗中观看针影。从民间到宫廷,都曾有过“掷花针”乞巧的方法。《直隶志书》记载道:
七月初七,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
也就是说验巧之后,仍需乞巧。民间普遍的做法是,在月下设一香案,供上水果、鲜花,虔诚地向织女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