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七夕美食
❶ 七夕节吃什么食物 七夕节最应景的7种传统美食
七夕节吃什么食物
吃巧果
七夕节应节食品中,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其实并不是水果,而是七夕节必备的点心。这些巧果,大概起源于宋代。还有的人用面做饼,称之为巧饼,流行于福建邵武地区。谚语说七夕吃过巧锅,能使人巧。
巧酥
在七夕节期间,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索饼
索饼是以前人们在七夕食用的食物。后来演变成了吃挂面的习俗,可以说,挂面的祖先就是索饼。索饼是奈良时代传入日本的,长得很像我们中国的麻花。日本人把小麦和米粉和在一起,拧成绳子一样的细长状,再油炸或烘烤至熟。
吃鸡
为了希望牛郎织女能过上美好幸福的家庭生活,在浙江金华一带,七夕节当天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食五子
七夕“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等,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礼拜默默祷告后,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们宵夜的食物。
巧芽面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七天后,待豆芽长至两三厘米长,便可做手擀面,下锅煮熟,做成豆芽汤,最后把面条抓到碗里,浇上豆芽汤即可食之。
吃饺子
在很多地区在七夕节当天都会吃饺子,人们在包饺子的时候,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如果吃到铜钱的话就代表很有福气;如果是吃到针的话就代表心灵手巧;如果吃到枣子就代表能够早婚,收获美满的婚姻。
❷ 日本的七夕怎么过
大人和孩子一起在五颜六色的长条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连同用纸做的装饰品一起挂在小竹子上,然后吧这支竹子里在院子里,并将贡品一起摆上,以许愿少女的手工艺技术能提高得和织女一样好。
❸ 关于日本的七夕,是什么样的。
七夕の由来
七夕は「たなばた」または「しちせき」とも読み、古くから行われている日本のお祭り行事で、一年间の重要な节句をあらわす五节句(ごせっく)のひとつにも数えられています。
七夕在日语中读作「たなばた」或「しちせき」,是日本自古以来就有的庆典活动,也是日本一年中最重要的五大传统节日之一。
毎年7月7日の夜に、愿いごとを书いた色とりどりの短册(たんざく)や饰りを笹(ささ)の叶につるし、星にお祈りをする习惯が今も残ります。みなさんも子供のころ、たくさんの短册をつるしておりひめとひこぼしにお愿いごとをしたのではないでしょうか?
每年7月7日晚上,将写着愿望的各色短签、装饰物挂在竹叶上,向星星许愿的习惯至今仍然保留着。大家是否还记得小时候挂上各色短签向牛郎和织女许愿的事呢?
では七夕はいったいいつから、どのようにして始まったのでしょうか?その起源には数多く说がありますが、
(1)もともと日本の神事であった「棚机(たなばた)」と
(2)おりひめとひこぼしの伝说と
(3)奈良时代に中国から伝来した「乞巧奠(きこうでん)」
という行事があわさったものと言われています。
那么,七夕到底是从什么时候、以怎样的形式开始的呢?关于它的起源有很多很多的说法,但最主要的有以下三种:
(1)源自于日本的祭神仪式“棚机”
(2)牛郎与织女的传说
(3)奈良时代由中国传来的“乞巧节”
棚机とは?
「棚机(たなばた)」とは古い日本の禊ぎ(みそぎ)行事で、乙女が着物を织って棚にそなえ、神さまを迎えて秋の豊作を祈ったり人々のけがれをはらうというものでした。选ばれた乙女は「棚机女(たなばたつめ)」と呼ばれ、川などの清い水辺にある机屋(はたや)にこもって神さまのために心をこめて着物を织ります。そのときに使われたのが「棚机」(たなばた)という织り机です。やがて仏教が伝わると、この行事はお盆を迎える准备として7月7日の夜に行われるようになりました。现在七夕という二文字で「たなばた」と当て字で読んでいるのも、ここから来ていると言われています。
「棚机」是古代日本的一种斋戒活动,将少女供奉在织布小屋中,迎接神明的降临,祈祷秋日的丰收,驱走人们的污秽。被选中的少女称为“织女”,将其锁在建于河流或清水边的织布小屋中,为神明潜心织布。这时使用的织布机就是“棚机”。后来佛教传入后,这个仪式作为迎接盂兰盆会的一种准备活动,在7月7日晚上进行。现在所说的“七夕”二字之所以读作「たなばた」,就是由此而来的。
おりひめとひこぼしの伝说
琴座のベガと呼ばれる织女(しょくじょ)星は裁缝の仕事、鷲(わし)座のアルタイルと呼ばれる牵牛(けんぎゅう)星は农业の仕事をつかさどる星と考えられていました。この二つの星は旧暦7月7日に天の川をはさんで最も光り辉いているように见えることから、中国でこの日を一年一度のめぐりあいの日と考え、七夕ストーリーが生まれました。
牛郎与织女的传说
天琴座的织女星专司裁缝的工作,天鹰座的牵牛星专司农业的工作。这两颗星在阴历7月7日隔着银河遥遥相望,发出最耀眼的光芒。因此在中国,人们认为这一天是一年一度的相逢之日,由此产生了七夕的故事。
乞巧奠とは?
「乞巧奠(きこうでん)」は、中国の行事で7月7日に织女星にあやかってはた织りや裁缝(さいほう)が上达するようにとお祈りをする风习から生まれました。庭先の祭坛に针(はり)などをそなえて、星に祈りを捧げます。やがてはた织りだけでなく芸事や书道などの上达も愿うようになりました。
乞巧节是什么?
“乞巧节”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活动,源自于7月7日时人们祈愿希望像织女那样能缝善织的风俗。在院子里的祭坛上供奉缝衣针等东西,向星星许愿。后来不仅祈求获得高超的织布技艺,还祈求琴棋书画等有所进步。
现代の七夕行事
7月7日の七夕の夜、おりひめとひこぼしは待ちに待った「再会」という愿いをかなえます。人々は「二人のように、愿い事がかないますように」と、たんざくに色々な愿い事を书いて、笹や竹の叶に饰るようになりました。冬でも绿を保ち、まっすぐ育つ生命力にあふれた笹や竹には、昔から不思议な力があると言われてきました。神圣な植物ゆえに、そこに神を宿(やど)すことができるとも言われています。祭りの後、竹や笹を川や海に饰りごと流す风习には、竹や笹にけがれを持っていってもらうという意味があります。
现代的七夕活动
7月7日,七夕之夜,牛郎与织女盼望已久的“相会”实现了。人们希望“像两人一样可以心想事成”,就在短签上写上各种各样的愿望,装饰在竹叶上。冬天也能保持常绿、笔直生长,充满生命力的竹子,自古就被认为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它不仅是一种神圣的植物,更有说法称竹子里住着神明。庆典之后,有
❹ 日本各大节日的饮食
日本节日活动
1、日本民间节日
元旦(1月1日):这一天祝贺新年的到来。从元旦到1月3日这三天叫做“正月”,是全然不干活的。新年里,大家去参拜神社或到朋友家去拜年、喝酒,吃新年里独特的美味佳肴。孩子们玩日本式纸牌、放风筝、拍羽毛毽子。新年里,还在门上拉上稻草绳、插上松枝,意思是“插上树木迎接神灵降临”。装饰松枝 · 日本留学招生计划 100%保证签证 · 出国留学第一论坛 · 专家在线留学咨询 的时间是1日至7日,这一期间也叫“松之内”。
女孩节(3月3日):祝愿女孩子将来幸福的节日。这一天,人们模仿昔日宫廷的风俗,把漂亮的木偶和桃花摆在一起,喝糯米酿成的甜酒。
端午节(5月5日,也叫男孩节):祝愿男孩子健壮成长的节日。这一天,人们装饰起武士木偶,还在屋檐上插菖莆、竖起鲤鱼旗、吃柏饼。
七夕(7月7日):这一天庆祝在银河两岸的牵牛星与织女星一年一度的相会。人们在庭院前供上玉米和茄子,把写有歌词的五彩诗笺装饰在细竹上,祈祷女孩子的手艺象织女一样灵巧。
盂兰盆会(8月15日左右): 这一天在城里工作的人都要回到家乡,在祖先灵前供上许多食品,祈祷祖先亡灵冥福。在小镇和农村生活的人还要穿着夏季的单和服跳盂兰盆舞。
赏月(阴历8月15日和9月13日夜晚):月圆之时,用麦芒装饰门窗,以酒和团子供奉月神,祈祷度过顺利、美好的秋天。
彼岸(春分、秋分前后7天时间): 这期间祭祀先祖亡灵,举行佛事,前往扫墓。
七、五、三节(11月15日): 每逢11月15日,3岁和5岁的男孩、 3岁和7岁的女孩穿上鲜艳的和服去参拜神社,以此保佑他们在成长道路上一帆风顺。日本人认为奇数是吉利的数字,故从中选了这三个年龄。
2、日本法定节日
日本有12天法定的国民节日,在这些日子里学校、机关、企业都放假。
元旦(1月1日):庆祝新年伊始。
成人节(1月15日): 各地在这一天把成为成年人的青年集中起来,举行庆祝活动,勉励他们要依靠自己勇往直前。
建国纪念日(2月11日): 追思建国之日,纪念公元前660年第一代天皇即位的日子。
春分(日历上的春分日):歌颂自然,爱护生物。
天皇诞生日(12月23日):天皇、皇后在皇宫接受国民进宫朝贺。
宪法纪念日(5月3日):纪念日本国宪法的实施(1947年5月3日施行)。
儿童节(5月5日):尊重孩子人格,谋求孩子幸福,同时也感谢母亲。
敬老节(9月15日):各地把老年人召集在一起,举行演艺会,馈赠纪念品,向他们祝贺长寿。
秋会(日历上的秋分日):敬祖先、思亡灵。
体育节(10月10日):热爱体育活动,培养健康的身体,这是为纪念1964年10月10日举行的东京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而设立的。
文化节(11月3日):1945年以前,这一天作为明治天皇的生日举行庆贺活动。战后,它的主题被定为“爱自由,爱平等,促进文化发展。”
感谢勤劳节(11月23日):提倡勤劳,庆贺生产发展,国民之间相互感谢。
3、乡土传统活动
秋田县横手地区的“做雪屋”(新年期间):做一个纵横2米左右的雪屋,中间设一祭坛祭拜水神。入夜,几个孩子聚集在雪屋里,喝甜酒、吃甜饼。
札幌的雪祭(2月第一个星期五至星期天):在举行雪祭的日子里,以动物、神话及传说等为题材,排列着大小各种雪像。通常是在札幌的大街公园里举行。
博多的“顿达节”(5月3日至15日):所谓“顿达”,是荷兰语Zondag之讹,休假的意思。人们化装成神话里的神仙骑着马或者让穿着盛装的孩子站在彩车上,成群结队、热闹非凡地通过街市,此外还举行形形色色的文艺演出。
京都的祗园节(7月1日至29日):这是八坂神社的祭礼,起源于9世纪末,为了祈求驱逐瘟疫。16日夜晚,城镇的旧式家庭在屋檐下挂着神灯,铺上席子,装饰鲜花,竖起屏风,给节日增添光彩。用矛装饰的彩车灯火通明,演奏着祗园乐曲。17日绚丽多彩的矛彩车的巡回,使节日气氛达到高潮。
青森的“睡魔”节(8月3日至7日):人们肩上扛着大型纸糊的偶人、鱼虫鸟兽,或放在车上,合着笛子、大鼓的伴奏,一面发出吆喝声,一面热闹地穿街走巷。夜里从里边点上灯火,沉浸在幻想的气氛之中。6日夜里到7日,把这些东西送上船,在海面上巡游,这景色真是值得一看。
仙台的七夕节(8月6日至8日):它是缘由七夕传说的节日,全国都举行七夕节活动,其中仙台最为有名。家家户户竖起竹竿,上面挂着各具匠心的五彩诗笺或燕尾旗,争相媲美。尤其是在商业街,豪华装饰鳞次栉比,凝聚着各种情趣,加深了节日气氛。
秋田的竿灯节(8月5日至7日):这是秋田市举行的七夕节活动,意欲驱散一年里的睡魔,以免妨碍工作。在一根长长的粗竹子上,横系上几根竹子,挂上46个或者48个灯笼,然后在头上、肩上或掌上保持平衡,反复竖立。年轻人还随着大鼓的伴奏献技,做到粗竹子不倒下,以此互比高低。
德岛的阿波舞(8月15日至18日):据说起源于16世纪末期,当时百姓以跳舞庆祝诸侯进城。随着三弦琴、大鼓、笛子的伴奏,不论男女老少都穿着轻便单和服跳舞。舞蹈简单、活泼,用手打着拍子,舞步轻松有趣,全市居民尽情欢跳,通宵达旦。
❺ 日本也过七夕节吗
传说有一位身穿羽衣的仙女从天而降,羽衣却在她沐浴的时候被偷走,仙女找到了偷走羽衣的男子,并和他结婚生子。后来,仙女找到羽衣,就此返回天界。
再后来,男子也获得了登天的方法,就到天界去寻找自己的妻子,刚一到达天界,他就遇到了仙女的父母,他们给他出了很多难题,但男子在仙女的暗中帮助下克服所有难关。
一千三百年前,七夕文化被遣唐使们带回日本,最初作为中国传统的七夕文化传入日本后,经历了从全盘模仿到本土化的过程,逐渐变成了日本独特的风俗传统,与之相比,我国的七夕几乎变成了“购物节”,七夕文化在现代社会并没有被广泛传承,节日原本的内涵也逐渐被遗忘,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反思的事情。
❻ 日本七夕节的风俗习惯是怎样的
在日本传说,织女不但要赐给孩子们巧手,还要负责满足各种愿望。中国七夕节是祈求好手艺和祈祷得到爱情,在日本七夕节(Tanabata)主要不是用来祈祷得到爱情,只是祈求姑娘们能拥有一身好手艺。每年这个时候,大人和孩子都会聚在一起,在五颜六色的长条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连同用纸做的装饰品一起挂在自家院内的小竹子上,此外还要在院子里摆上玉米、梨等供品,以此请求织女星保佑自家女孩的书法、裁衣等手艺能有所进步。
庆典结束时,这些供品将被放到河里顺水漂走,以此象征着自己的心愿能够到达天河。
据说七夕是奈良时代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提到七夕,人们即会联想是牛郎织女见面的那一天。这个牛郎织女美好的传说在日本也广为人知。
与中国不一样的是,日本自江户时代在七夕这一天开始了一种特殊活动。就是把自己的愿望写在带一根线的纸签上,然后把写好的这张纸签系在竹枝上,这样自己则会如愿以偿了。
这种做法只有日本存在,在别的国家是没有的。可见日本人对他国文化不是照搬而是按照自己民族的习俗去吸收,并且将他国的文化融入自己民族生活之中。
在日本的仙台、平冢、一宫地方七夕这一天祭典活动很轰动,还有相模原市、安城市、高岗市等多处都大规模的举行七夕活动
东京地区虽然没有什么大的祭典活动,但是在七夕这一天到处都可以看到人们把写着自己愿望的纸签,吊在竹枝上的情景。在田町车站,这一天竹枝把站内中心的大柱子装饰,上面挂满了港区各个幼儿园小朋友们写的志愿和希望。
根据各地不同的习惯,庆祝七夕祭的形式也各不一样,现在一般流行的做法,就是把自己的愿望写在短册,,即写诗作画用的长方形的纸上,并把它挂在竹枝上,以祈求心愿成真,据说室町时代室町将军家每年的七夕,由将军亲自在七张树叶上题上诗,然后把它和挂面等祭供品一起绑在竹枝上扔向屋顶,以求诗意通达到了江户末期,德川将军家则以在竹枝上挂短册的形式来庆祝了,那时的江户,正好开始普及读书习字,所以民间就流行起把彩纸,诗签、笔、墨、彩线、布条等挂在竹枝上,以祈望书法,珠算,缝纫等的技艺长进。
到了现代,七夕的祝愿已不再局限于此。人们把各种各样的祝愿都写在短册上,还因为这个习俗也来自美丽的爱情神话,所以如果要祈愿恋爱成功的话,更富于罗曼蒂克的情调。从前,挂有短册的竹枝一般在7月6日晚上竖起,7日就得把挂满祝愿的竹枝放进海里或河里,任其漂走,这叫送七夕就像日本很多行事中的做法一样,都含有希望水流带走灾难,带来好运的意思。现在,附近没有海和河流的地方,或者即使有也因为环境污染的关系,
送七夕的行事往往不能实现。在很多幼儿园、小学校,行事完毕后,把短册等付之一炬,以代替送七夕的行事。
这就是所谓的七夕节了!
❼ 日本人怎么过七夕节
在日本传说,织女不但要赐给孩子们巧手,还要负责满足各种愿望。中国七夕节是祈求好手艺和祈祷得到爱情,在日本七夕节(Tanabata)主要不是用来祈祷得到爱情,只是祈求姑娘们能拥有一身好手艺。每年这个时候,大人和孩子都会聚在一起,在五颜六色的长条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连同用纸做的装饰品一起挂在自家院内的小竹子上,此外还要在院子里摆上玉米、梨等供品,以此请求织女星保佑自家女孩的书法、裁衣等手艺能有所进步。 庆典结束时,这些供品将被放到河里顺水漂走,以此象征着自己的心愿能够到达天河。
日本的七夕节有很多活动,因地而异,主要有歌舞表演,焰火,抬轿子等等,非常热闹。最著名的地方是京都府的北野天满宫、香川县的金刀吡罗宫、神奈川县的平冢市和富山县的高岗市。
在以后的日子里,孩子们就只等待着自己愿望的实现了。孩子们的愿望都不难实现,他们无非是希望得到一件玩具,或一本书,或一件新衣服,所以,到适当时机,家长就会满足他们,让他们如愿以偿。因此,孩子们对七夕节特别钟情,对这一天充满着期待。对于七夕活动,大人们并非当真,只不过是为了让孩子们的生活多一点色彩,有一些期待罢了。
家庭也很重视七夕。家庭的七夕活动,一般都是在家附近的竹林或海边进行。人们要买来彩纸和丝线,剪成各种各样的形状,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心愿写在上面,绑上丝线。一切准备就绪,就带着孩子们来到附近的竹林或海边。孩子们虔诚地把彩纸挂在竹子上或投入大海,再闭眼合手祈祷一番,然后高高兴兴地回家。
在以后的日子里,孩子们就只等待着自己愿望的实现了。孩子们的愿望都不难实现,他们无非是希望得到一件玩具,或一本书,或一件新衣服,所以,到适当时机,家长就会满足他们,让他们如愿以偿。因此,孩子们对七夕节特别钟情,对这一天充满着期待。对于七夕活动,大人们并非当真,只不过是为了让孩子们的生活多一点色彩,有一些期待罢了。
❽ 日本的七夕节和中国七夕节的区别在哪里
1、七夕由来的不同
中国的七夕:
七夕节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是我们目前所知有关七夕的最早文献资料。
传统七夕是女性节日,它主要强调“乞巧”,女子希望自己能够心灵手巧。古代妇女七夕乞巧也屡屡在唐诗宋词中被提到,唐朝王建有诗云:“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七夕还通过牛郎织女的故事来强调两性的爱情忠贞。《汉武故事》里记载,汉武帝跟仙后西王母相爱,西王母让青鸟作为信使和他传信。据说西王母要来的时候,由青鸟先来报告,西王母跟汉武帝相会五次,都是在七夕。汉朝在宫廷里就过七月七,用红丝绳把手缠起来,叫连爱,把爱连起来。所以七月七从汉朝开始就突出爱情主题。
也有学者认为,七夕是父权社会出现之前的神话母题,是请神下凡又送神上天的仪式,乞巧的最初意思为向天神乞桥,“乞求沟通的桥梁”。
此外,七夕还与科举考试有关,据说七夕是魁星的生日,而魁星是主管科举考试的神仙。
日本的七夕:
诞生于中国的七夕节在奈良时代传入日本,与日本本土的祖灵信仰和棚机津女信仰融合,包含了更多与日本佛教有密切联系的“秽祓”(去除污秽)思想,颇具日本特色。
日本七夕节吸收了中国七夕节的浪漫元素,又融入了日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如今已成为日本夏季传统的节日之一。
七夕在日本原是朝廷贵族的祭祀活动,又称乞巧奠。从江户时代起,才成为一种民间庆祝活动。本来跟中国一样,是旧历的7月7日,后来在明治6年(1873年)改历以后,只有很少地区沿用旧历,大部分地区把七夕节变为新历的7月7日;另外东日本和北海道,仙台等地是推迟一月,把8月7日(一说8月6日到8日三天)作为七夕节,这样跟旧历七夕大致相同。
2、七夕习俗不同
中国的七夕习俗:
中国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浙江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七夕这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若无公鸡报晓,牛郎织女便能永不分开。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
而后,大家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香港仍然有不少家庭保留过往的传统习俗,于七姐诞当日到纸扎店购买“七姐衣”,于当晚用来“拜七姐”。
而过往日子的妇女,亦有在拜祭之时利用小蜘蛛、豌豆或绿豆等物品,祈求七姐暗示能否传得手艺。在坪洲及西贡,分别有两间七姐庙,坪洲的七姐庙名为仙姊庙,每年七月初六仍有不少善信前往拜七姐。
日本的七夕习俗
日本的七夕节和人日(1月7日)、上巳(3月3日)、端午(5月5日)、重阳(9月9日)一并列入日本的五节供,是国家的固定节日。每年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大大小小的七夕节庆祝活动,最具代表性的是被称为“日本三大七夕”的安城七夕、仙台七夕和平冢七夕。
与中国的七夕习俗有所不同,在日本,七夕到来之前和当天,人们会举办一些活动以示庆祝和纪念,如选美比赛、马拉松、七夕舞会等。
同时,七夕也被认为是诉说心愿的日子。
这一习俗从江户时代一直流传至今。人们把自己的心愿写在五色彩纸上,日语里面叫做“短册(たんざく)”,绑上丝线然后挂在竹林或放入江河中,以此来祈求自己愿望的实现。每年七夕到来之前,大学里的图书馆、家附近的超市、车站的大型商场就开始准备,到处都可以看到供人们写愿望的纸条和挂愿望的柳枝。
也正是由于这一习俗,日本的七夕更被人们当做是小孩子的节日而不是情人节。
❾ 七夕节在日本的习俗
日本的七夕节习俗有举行七夕祭、七夕诗会,穿针乞巧等。
日本的“七夕内节”源自容中国,据称在奈良时代传入。奈良时代中期开始,日本宫廷和上流社会模仿唐宫,七夕祭、穿针乞巧和七夕诗会蔚然成风。延续了“乞巧”的风俗与习惯,但是与爱情无关。七夕节原本是阴历七月初七,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废除了农历,所以日本的七夕节,是每年阳历7月7日。
日本七夕节主要不是用来祈祷得到爱情,而是祈求姑娘们能拥有一身好手艺。每年这个时候,大人和孩子都会聚在一起,在五颜六色的长条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连同用纸做的装饰品一起挂在自家院内的小竹子上。这个习俗是从江户时代开始的。在快接近七夕的日子里,很多地方都会有七夕竹子树,在商店卖夏季服饰的地方、超市结款的地方,都会设立七夕许愿树。
在一些大型的庆祝典礼上,还会举行竹饰(由挂许愿短签演变而来)大赛,由当地的幼儿园、小学等学校组织或者公司,创作各自的竹饰,进行评比,选出最有特色的几个进行展示。
此外,日本各地每年夏天还会举办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们身穿传统服装,载歌载舞,太鼓阵阵,“短册”飘飘的街头巷尾挤满观看和游玩的大人孩子。配合“七夕祭”的,还有每年夏季的烟花大会。
❿ 日本竟然也过七夕,七夕文化影响了哪些国家
日本竟然也过七夕,七夕文化影响了周边国家。
日本也过七夕,是延续了我国的“乞巧”的风俗和习惯。日本的七夕节在奈良时代从我国传入,并且延续了当时乞巧节的本意,它就是祈求姑娘有好手艺。大人和小孩都会聚集在许愿树旁边,树上面又五颜六色的长条装饰,上面自然是恩门写满的愿望。有些地方还会穿上传统服饰,写上愿望后还参加庆祝活动。但是日本的七夕节时间和我国有所不同,是在每年的阳历的七月七日,我们过的是农历。
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不仅这些受影响的国家把这个节日变成了它们的节日,我国的节日内容也在不断变化。虽然各国对同个节日的风俗有所不同,大家希望幸福美满的想法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