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争议
Ⅰ 收到男朋友二手七夕礼物,云南女生的做法为何会引发网友热议
甜美的爱情是每个人都十分向往的,因为我们都知道爱情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乐趣,而且能够使我们成为一个十分有乐趣的人,所以说这也是一个十分不错的事情。那么在生活中很多恋人也会做着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所以说他们一起度过了很多节日,并且成功的成为了彼此的伴侣,这将是一个十分美好的事情。那么收到男朋友的二手七夕礼物,云南女生的做法为何会引起网友争议呢?下面小编来和大家说一说。
其次,我们都知道良好的伴侣需要互相理解,而不是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提分手。这将是一个十分不好的解决方案,并且也会给彼此带来非常不好的情绪。以上就是小编的说法,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Ⅱ 浅谈七夕节的当代重构及意义(2)
三、节日复兴与文化 反思 : 七夕节当代重构的重要意义
七夕节的当代重构具有重要意义。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1. 有效地帮助七夕节摆脱生存困境,促进了节日的重振复兴
中国传统节日 植根于农业社会,源远流长,是传统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近代以来,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传统节日地位明显下降,七夕节也面临生存的危机。如果说节日的活态存在乃在于特定时代特定区域处于不同社会地位、承担不同社会角色的社会成员在特定情境下对节日习俗活动的全部或部分实践,或者简言之,在于社会中有一定数量的人把这段时间当做“节日”来度过,那么在20 世纪末期,除了在个别地方,七夕这个曾经广为流行的传统节日因没有多少过节主体已名存实亡。但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从花店售卖鲜花的庞大数据中、从节日尚未到来关于七夕活动的预告宣传就纷至沓来的现象中,看到这个节日的蓬勃生机。七夕节复兴态势明显,其生存状态已然今非昔比。尽管七夕节复兴背后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也并非只有七夕这一个传统节日经历着复兴的过程,但毫无疑问,文化重构对七夕节的命运逆转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正是这一重构,使爱情成为七夕节的主题,它契合了当代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需求,并因此迅速吸引了众多商家和都市男女的注意力,迅速发展壮大了过节的群体。不仅如此,这一重构还使七夕节重新回到公众的视野,不仅勾起许多中老年人对七夕节的早年记忆从而使其首先在记忆中复活,而且使个别地方如甘肃西和、温州石塘、广州珠河等地仍然活跃的传统七夕节俗得到更多关注,这也促进了七夕节的当代复兴。
传统节日是一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包括一系列何人在何时应做何事或不应做何事以及应如何做的规则,处于时间长河中的传统节日犹如一个生命体,有其自身生长发展演变的历史。它可以生,也可以死。由生而死通常被视为一个传统节日正常的生命历程。七夕节的蜕变表明,传统节日的命运其实更为复杂: 不仅可以生,可以由生而死,而且可以死而复生。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在传承中断后以一种崭新的样态重新回归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为其所遵循、操演和践行。七夕节的蜕变同时表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于本土 传统文化 的传承而言,外来文化不仅是冲突的来源、竞争的对手,它还有可能成为激活本土传统的钥匙,并成为传统复兴过程中可以取用的重要资源。文化重构具有起死回生、化腐朽为神奇的巨大力量。
2. 在中国节日体系中增加爱情节的设置,丰富了社会成员的生活内容
“中国人有爱情,但中国神话中没有爱神。中国有情人,但中国节日中没有情人节。”① 七夕节的文化重构填补了这一空白,突显了爱情的意义和价值,为当代人坦率地表达爱情、寻求浪漫提供了时机。而围绕爱情主题采借和发明的多种节日活动,也极大地丰富了社会成员的生活内容。从一些新闻报道中,我们能够感知2013 年七夕节( 阳历8 月13 日) 生活内容的丰富性。比如《七夕“浪漫经济”提前来袭玫瑰花预定异常火爆》一文中提到: “尽管距离七夕还有段时间,但各路商家却已提前备战七夕商机……除了传统的花店、蛋糕店、电影院,各大商场、超市的七夕节气氛也日渐浓厚,一股‘浪漫经济’悄然来袭。”② 除巧克力、蛋糕、毛绒玩具等常规礼物外,萤火虫、玫瑰香皂花、竹简 情书 等许多创意类礼物也非常受年轻情侣们的欢迎。③ 又比如,北京通州区于8月9 日至8 月13 日期间举办首届北京七夕节,共包括“七夕歌会”、“相爱运河”婚礼文化展、“大美运河”七夕传统文化展等17 项活动; ④ 而七夕节当晚七点零七分,首都体育馆也上演了一场盛大的“七夕中国2013 情歌演唱会”,主办方向社会公开征选的77 对情侣参与互动,现场万余名观众与众多明星共同见证爱的表达。⑤
3. 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了七夕节的文化重构,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全社会进行文化反思的巨大作用
七夕节的文化重构归功于多种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其中专家主要发挥了启动引领作用,并从学术角度承担了正当性的论证工作。商家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传统节日往往是消费时间,以赢利为目的的商家总是会介入传统节日当中,繁荣的市场往往成为节日期间的动人景致。通常认为,商家主要是为人们按约定俗成的方式过节提供各种物品。但在七夕节的蜕变过程中,商家不仅提供了节日主体在节日中需要的物品和服务,而且提供了节日活动的空间,尤其重要的是,它们还在引导节日主体如何过节,如何消费。通过引导如何消费,它们生产了人们对特定物品和服务的认可、偏好和需求,也便生产了节日的活动内容和和文化符号,因而也就形塑了节日本身。当前七夕节在事实上成为情人节,鲜花、巧克力、红酒、香槟、烛光晚宴、浪漫之旅等成为七夕节的文化符号,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鲜花店、巧克力经营商、红酒经营商、餐饮店和旅行社等商家比其他行业的商家更加积极地以节日所需的名义推销自己的商品和服务。民众是七夕节蜕变的决定性力量,他们基于生活需要和文化自觉参与了七夕节的文化重构,不仅包括参与对正当性的讨论,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选择确证了七夕节的爱情主题,并基于追求个性、博取爱人欢心的目的而不断推陈出新并不断要求推陈出新,由此促进了七夕节节日活动的采借和发明。大众媒体则关注舆论、传递信息、发表意见、引发思考,并为各种力量的作用发挥提供了交流碰撞的平台。总之,具有不同利益诉求和目标追求的学者、民众、商家、媒体等多种社会力量通过共处在同一个中华文化空间里而互相影响,彼此激发,一起营造了七夕乞巧节向情人节蜕变所必需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空间,推动了这一蜕变所必需的正当性论证和主体性选择,为七夕节的文化重构发挥了各自独到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七夕节的文化重构过程并非一团和气,在应该如何给七夕节重新命名、应不应该承认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等方面,均存在不同意见。这些争议影响深远,颇具意义。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关于七夕命名的争议,前文已有叙述。命名争议明显地延续了“必也正名”的思维逻辑,其背后,则是公众尤其是知识分子对一度式微的传统节日能够复兴并长期传承下去的殷切希望,是对这个节日以何种状态复兴的设计与理想,是企盼复兴的节日能够经世致用、传递文化价值、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的良苦用心。在是否应该承认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方面,争议更多。比如2006 年有一位学者提出“把七夕当作情人节来过不合乎传统”的观点,① 就引起了许多民众的强烈反对,演化成一个文化事件,掀起一场轩然大波。又比如2009 年8 月14 日腾讯QQ 论坛上开设了一个帖子,让七夕节PK 情人节。辩论设置了正反双方,正方的代表观点是: “我觉得无所谓,与时俱进嘛! 牛郎织女也是爱情的象征,只要有需求有市场,人们又喜欢这种氛围,就不要这么较真,毕竟传统也是人造出来的!”反方的代表观点是: “我觉得应该抵制这种崇洋的情节,原本七夕的内涵就不是情人节,因为商业利益而改变传统文化,那老祖宗留下的东西都要慢慢变味了!”② 无论是正方观点还是反方观点,都有不少跟帖。比如正方11 辩的辩词如下:
自祖国建国以来,不断的与外界建交,更加入WTO 后,与世界交流更加密切,随着社会发展,非主流和西方的思想也不断涌入进来,既然七夕节也能带动市场消费,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而对于情人,特别是对于我国的情人而言,不是又增加了一次创造温馨,甜蜜的机会么。我们不能拒绝西方的文化,我们需要做的是发扬自己的文化。不闭幕造车,要勇于交流。把我们的文化发扬光大。让七夕节能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传统爱情节日。③
反方3 辩则说:
我们应该好好保护现有传统文化,并把“牛郎织女的爱情文化”进一步弘扬广大。这是祖先遗留下来的。我们就应该好好的接续历史、需要一代一代传下去,是世世代代都要做的事。增强我们民族凝聚力、增强祖国在世界竞争中的“软力量”,不要让WAI GUO 人看笑话。④
这些围绕着七夕节应不应该向情人节靠拢的跟帖,表述着普通中国人关于如何对待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这是公众参与七夕节文化重构的过程,也是参与文化讨论进行文化反省和文化批判的过程,同时是公众文化自觉性、文化自信力、文化鉴赏力、文化反思力、生活自主性的培养过程。从不同观点的碰撞交锋中,我们看到这个时代的多元价值取向,纳异包容与坚守民族本位的共同在场。我们也看到,碰撞交锋激发、推动不同观点的持有者对多元文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着更加深入的思考。而这些思考,无论对于七夕节的未来发展,还是对于所有传统节日的传承,乃至对于中国文化的当代建设,无疑都大有助益。可以说,七夕节的文化重构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全社会进行文化反思的作用,它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已远远超出七夕节之外。
结语
民众有权利过自己想要的节日生活,并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当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爱情观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民族意识高涨、传统复兴已成大势的情况下,中国人要过情人节而且要过自己的情人节的诉求理应得到充分表达,也理应受到充分尊重,七夕节向中国情人节的蜕变是这种诉求的现实化,是民众凭借一定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和纳异包容的文化开放态度进行文化选择的自然结果,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值得珍视。不过,在笔者看来,这并非七夕节文化重构的终点,而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并且也应该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因为尽管七夕节由乞巧节向中国情人节蜕变的文化重构具有重要意义,但也有缺陷,即一定程度形成了对传统七夕活动的遮蔽。
有着两千年历史的七夕节在其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中,早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而且具有多样的地方性表现。比如甘肃西和仍然活跃的“乞巧节”是典型的女儿节,参加者主要是未婚的少女,节日历时七天八夜,包括迎巧、祭巧、唱巧、跳麻姐姐、拜巧、迎水、巧饭会餐、照瓣卜巧和送巧等一系列仪式,且有相应的仪式歌舞相伴。① 浙江温岭石塘箬山村的七夕节则是“小人节”,它的主要参加者是小于16 岁的孩童及其家人,主要活动是祭祀七女神,祈愿小孩健康发展。② 七夕节的众多习俗活动及其地方性表现以及“七夕”这个具有诗意、浪漫气质的名字,具有重要的生活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认同价值,应该有比当下更好的生存空间。换句话说,未来的七夕节应该是既吸纳外来文化的优长又有更多中国元素( 不只是节日时间,还有节日活动及其具有的文化内涵) 的有机融合,能够同时作为情人节、乞巧节乃至小人节等在更大空间里共生共荣。
目前来看,突破情人节遮敝、实现共生共荣的重要路径是七夕节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化和目前仍然活跃的地方七夕节俗活动一定程度的普遍化。前者是指有意识采取一些 措施 使曾经活态存在、目前仅仅保存于文献和头脑中关于传统七夕节的历史记忆重回日常生活,得到实践。后者是指有意识采取一些措施使当下为个别地方民众所传承享用的七夕习俗在更大的空间内被更多的人所共享和传承。这两种路径无疑都存在一定的障碍。前者需要克服的主要是时间变换所带来的挑战: 毕竟历史记忆中的七夕节是传统社会的七夕节,更多体现了农耕社会的理想和追求,而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是工业文明、现代社会。后者需要克服的主要是空间位移所带来的挑战: 地方七夕节俗活动毕竟是特定空间内生长发育出来并适合其水土的节日文化,普遍化则意味着将其置于非本土的环境之中。而这也决定了无论选择哪一种路径,都不可能是传统七夕节俗和特定地方七夕节俗的全面照搬,而只能是以其为资源从中汲取若干元素、结合其他元素重新加以组织并应用实践的文化重构过程。
未来的七夕节重构仍然需要包括学者在内的多种力量共同参与。需要说明的是,学者既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要求民众选择专家学者偏爱的节日生活和过节方式,但专家学者可以通过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为人们如何过节提供更多的选择项。这是学者的社会责任,也是学者的社会贡献所在。
Ⅲ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录了汉朝是怎么过七夕的吗
《西京杂记》是古代的历史小说,这本书的作者还是有争议的,因为历史的变迁,现在普遍的认同是作者是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做了辑抄,还有人说吴均撰书,各种说法不一。但是目前的大部分的人比较认同的还是汉代刘歆和东晋葛洪所著。
《西京杂记》这本小说记录了西汉时期的故事,它所记载的一些史实,现在还可以考证的一些风俗的源头,比方说七月七日,乞巧节。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这句话的意思是:汉朝的宫女常常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在缝衣制裳的宫楼里比赛穿针引线,民间也纷纷效仿。)
我们都知道古代经济最发达的一定是京都地区,所有的技艺最成熟的也大多都是宫廷之中,所以当乞巧节从宫中流传出来,那么民间效仿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现代人把情人节加入到了七月七日之中,那原本的乞巧节虽然大家也熟知,但是更多的是对于爱情的一种渴望。
现在大部分的人都认可了七夕就是东方的情人节,也是受到西方情人节的影响,这也是人们对于爱情的一种美好期盼吧!
这就是文化的传承与时代的进步的完美体现,古代文化的传承与人们渴望美好的爱情相结合。
Ⅳ 年龄相差34岁的夫妻在七夕许愿,为何无人嘲笑,反而成为什么佳话
这一对就是唐玄宗和杨贵妃,而之所以成为佳话,也是因为唐玄宗作为一个帝王,并不像其他帝王一样那么滥情,而是对杨贵妃很专情和真挚,所以也比其他的帝王更多了一丝温情和真挚。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故事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尤其是在马嵬坡的时候,唐玄宗在众人的威胁和抗议之下,忍痛将杨贵妃处死,也让世人十分的心疼和同情杨贵妃。而这段年龄相差34岁的夫妻之间的爱情故事也为人所感动。在七夕节的时候,两人也曾许下心愿:“愿世世为夫妇。”当然这也许是后人通过想象进行了加工,但之所以写出来,也表示这件事很有可能发生过,而且作为帝王,后宫佳丽三千,能够独宠一人,也可见这种爱情的纯粹。
Ⅳ 央视主持怒斥河南卫视七夕晚会!直言过分无良心,忘了水灾之痛
娱乐 圈中每天都有很多新鲜的事情发生,有些是出人意料的大事件,有些是热度不断升级的事件,网友们也非常关注热搜榜的每一次更新。
最近几天最重要的节日就要数七夕了,不知屏幕前的你,是在眼巴巴地看别人撒狗粮,还是度过了浪漫幸福的一天呢?在很多重大的节日里,电视台都会举办晚会,然而这一次河南卫视的七夕晚会,却受到了央视主持人的怒斥!
这段时间,河南的灾情以及疫情都比较严重,祖国万千群众都时刻关注着河南。对于河南人来讲,这段日子也非常难熬。央视主持人张泽群本身就是河南郑州人,他在8月14日凌晨发文,言语间可见他的愤怒之情。他认为抗疫、救灾才是重中之重,然而河南卫视却在欢乐庆祝七夕,这种做法,根本对不起在灾难中失去亲人的300多个家庭!
自古以来,在我国的传统观念里,遭遇了在哪都是令人悲伤的事情,娶媳嫁女都会有所避讳。更何况距离洪灾发生还不到一个月,并且疫情还没有得到完全控制,电视台如此大张旗鼓的做法实在不妥!作为公众人物,张泽群如此愤慨地发言,也受到了很多网友的争议。有些网友认为即使受到了灾害,人们依旧要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不能一直沉浸在苦痛之中。河南电视台热闹庆七夕,一部分也是因为尊重传统文化,不应该被如此批判。然而张泽群并不同意网友的看法,一直到凌晨三点钟,还在不断回复网友的评论。他忧国忧民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少网友认为,大可不必连发言论宣泄心情。
虽然网络上的意见褒贬不一,但是张泽群心系家乡的 情感 值得我们称赞。在得知家乡遭遇洪水之后,他立刻捐赠了21.7万元。虽然这个数目远不及大牌明星,但张泽群是央视主持人,而不是流量明星,这些钱也相当于他一年多的工资了。
待心情平复之后,或许张泽群也觉得自己言语过激,就把网络上相关的言论全部删除掉了。其实除了河南卫视之外,央视当晚也有七夕晚会,其中李思思、康辉等主持人早已做了宣传,当晚节目中也未看见张泽群的身影,各位朋友对张泽群所作出的言论有什么看法吗?
Ⅵ 七夕传说起争议:董永并未遇到“七仙女”
由于“牛郎织女相会”和“七仙女下凡”两个爱情与七夕有关,因而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也被称为古代的“情人节”。但从古至今,七仙女与董永的传说一直存在争议,而且迄今仍没有争出结果。
董永是下层“小人物”还是“有身份”的人?
《汉书》记载其为“高昌侯”董忠曾孙
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在一般读者印象中,董永应该是个“穷小子”,是古代最低层劳动者形象,靠给人家打工生存,其一度家贫如洗,故父亲病死后只能“卖身葬父”。
晋人干宝《搜神记》中称,董永早年死了母亲,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耕田种地,董永推着小车跟着干活。后来父亲死了,无钱埋葬,董永只好卖身为奴,换回钱来为父亲办丧事。此即“千乘人”董永事迹:“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
从干宝所述来看,董永是个汉代农民,确是社会下层的小人物。《搜神记》是笔记小说,史上是否真有董永原型?查阅史书,汉代还真有一个“千乘人”董永。
《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记载,董永的曾祖父董忠,是刘询的随从警卫(期门)。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长安男子张章找到董忠,揭发已故勋臣霍光之子霍禹谋反。董忠立即上报给上司(左曹中郎)杨恽。
霍禹被镇压后,张章、董忠、杨恽作为有功之人,均得到了朝廷的奖赏,升官加爵。董忠被封为“高昌侯”,赐千户,后因犯法被削户,只保留79户。但董家从此有了爵位,其子董宏、其孙董武先后继承位。
在汉哀帝刘欣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董武因其父董宏“佞邪”,被剥免了封侯。一直到建武二年(公元26年)五月,在刘秀当了皇帝(光武帝)之后次年的“拨乱反正”中,董家才被恢复了爵位,董忠的曾孙、董武之子董永,承袭“高昌侯”。
如此说来,董永在当年绝对是“有身份的人”。至于其为何沦到“卖身葬父”的地步,有人分析或与其父亲爵位被剥夺、家庭突遭变故有关。
董永是个“有身份的人”,这也为古人所认同。如在山东临沂吴白庄画像石墓门楣上发现的一幅“董永故事”绘图中,董永便是戴进贤冠的形象。《后汉书・舆服志下》记载,“进贤冠,古缁布冠也,文儒者之服也。”
但有身份的董永与穷小子董永是同一人吗?并无直接的说法。
董永是“浪漫青年”还是“道德楷模”?
汉代《孝子传》是其“卖身葬父”的最早版本
董永广为现代人熟悉,是因为其与七仙女之间的爱情传奇,董永因此在现代人眼里,是一个走了“桃花运”的浪漫青年。
从考古发现和古代传说来看,董永的故事在西汉即已流传。但董永的早期形象并非浪漫青年,而是一位十分难得的“孝子”,在当时已作模嫌为公民“道德楷模”,为提倡孝道的文化所赞扬和推崇。
*** 刘向《孝子传》中说得更细节化:“前汉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独养父。父亡,无弊颂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永谓钱主曰:‘后无钱还君,当以身作奴’……”
这就是董永“卖身葬父”一说的最早版本。刘向的《孝子传》已佚失,如今人们所见有关董永的文字,都是《搜神记》、《太平御览》等作品转引后保留下来的。有人怀疑《孝子传》是后人托名旦卜手刘向的伪作。但这种观点显然站不住脚,因为在汉代画像石上已出现“孝子董永”的形象。
清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发现的山东嘉祥东汉晚期武梁祠画像石中,刻绘了17幅“孝子传图”,其中后壁便有“董永事亲”图:画面上有一辆独轮车,即所谓“鹿车”。老者手持鸠杖,坐在独轮车上,车上有盛食器皿,独轮车停放在大树荫凉之下。一年轻农民手持农具,扭头望着老者。
画面上有“董永千乘人也”、“永父”题记,明确无误地表明,这图中的年轻农民是孝子董永,老者为董永的父亲。
除了山东境内多处发现“董永事亲”图,四川等地也发现过,虽然细节和形态有所差别,但主题大同小异。如在四川乐山柿子湾I区1号崖墓中发现的“董永事亲”图,与武梁祠画像石中的画面很相似:画面左侧有一棵大树,董老父坐在大树下的独轮车上,树枝上悬挂盛器;右侧董永半转过身来,一手执锄,一手便面(扇子),为树下的父亲扇风取凉……
董永能为古人所传颂,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他是孝子。在父亲病逝后,“卖身葬父”则进一步强化了其“道德楷模”形象,这也是他日后收获与七仙女爱情的前提条件。
董永遇到的是“织女”还是“七仙女”?
宋元时期《董永遇仙传》最早称“七仙女”七月七日下凡
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正是在“卖身葬父”后发生的,可视为民俗学对其孝行的奖赏。
最早提及“董永遇仙”传说的,是汉末才子曹植。曹植在其悼念父亲的《灵芝篇》中写道:“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
最早对“董永遇仙”作开放式描写的,是《搜神记》。原文这样:“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大概意思是,董永依承诺前去债主家打工还债的路上,遇到一个漂亮姑娘,姑娘主动提出做他的妻子。董永推脱不过,遂答应姑娘结为夫妻。这样,夫妻俩一起来到了债主家打工。
债还完、“夫妻双双把家还”时,这“妇人”才说出了真实身份“天之织女”。原来天帝为董永“卖身葬父”行为而感动,遂派自己的小女下凡,帮董永一起还债。
“织女”什么时候变身为“七仙女”?这是一个有趣的流变过程。
在早期传说中,董永与牛郎的妻子都是“织女”。织女是什么人?所撰《史记・天官书》中有一种说法,“织女,天女孙也。”天帝的孙女咋能既是董永的妻子,又是牛郎的媳妇?天帝之家也不能“一女嫁二夫”。在隋唐时期,这段“人仙之恋”被合伦理化,借用天上的织女星有三颗一说,将“一织女”换成了“三织女”。
这样,董永与牛郎所娶对象,就不是同一位仙女,男女婚姻关系就正常了。为了让“三织女”说深入人心,古人还借用《史记・殷本纪》中“三人行浴”的传说,捣鼓出“三织女浴于池”的故事。
在唐人所写敦煌残卷《董永变文》中,三位织女由此出世,而且让董永和其中一位织女生了一个儿子“董仲”。
但这样一改,董永与牛郎成了“姐夫与妹婿”的关系,仍扯在一起;而且到底与三位织女中哪位做夫妻也说不清。宋元间“董永遇仙”进一步发展,流变出了“七仙女”这一新形象。让与董永相恋的织女和与牛郎结合的织女完全分开,董永与牛郎的传说不再纠缠不清。
“七仙女”被明确为董永老婆,首现于宋元间清平山堂话本《董永遇仙传》,所生之子也由“董仲”变为汉代儒生董仲舒:董仲舒一心寻母,道士严君平指点迷津:“难得这般孝心。我与你说,可到七月七日,你母亲同众仙女下凡太白山中采药,那第七位穿黄的便是。”
这以后,有关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越发丰富,出现了《董秀才》、《遇仙记》、《织锦记》、《槐荫别》等各种版本的“董永遇仙”故事。
董永到底是“山东人”还是“湖北人”?
明嘉靖唱本《织锦记》称其为“润州丹阳县董槐村人”
随着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深度流传,董永的籍贯却越来越复杂。在中国,目前至少有十几个县市的志书中都称是“董永的故乡”,当地都能找到董永祠、董永墓或仙女坟的遗迹与传说。
董永籍贯的变化,同样十分有趣。
隋唐以前,董永是“山东人”,即所谓“千乘人”。但由于千百年来行政区别的不断调整,“千乘县”现已不存,董永到底是山东哪里人,出现争议。与“千乘”有联系的青州、博兴、广饶等几个县互不相让,都说“董永是俺这里人”。
到了,人们更多的认为董永是“湖北人”。此说的最早出处见于《董永变文》,里面有“孝感先贤说董永”一语。清康熙《孝感县志》亦有这样的说法,孝建元年(公元454年)“以汉末孝子董永故,析安陆县东境置孝昌县”,孝感与安陆因此都称当地是“董永老家”。
以后,董永的籍贯更多,除“山东人”、“湖北人”外,还有“江苏人”、“河南人”、“河北人”、“山西人”等多种说法,其中以“江苏人”一说最有影响,“家住丹阳,姓董名永”嘛。但“江苏人”意见也不统一。明嘉靖唱本《织锦记》中称,“董永字延年,润州丹阳县董槐村人”;同省的东台市则坚持认为,董永是东台人。近几年有媒体又现新说,认为董永是个“老南京”,乃南京江宁人,“南京云锦”与“织女”附会到了一起。
而在现代,认为董永是“安徽人”的比例上升。这或与黄梅戏《天仙配》的成功传播有关。黄梅戏源于安庆,大家自然认为董永是安徽“安庆人”。但同省的马鞍山市认为,马鞍山境内的“小丹阳”才是董永籍贯地。
董永的籍贯众说纷纭,还能举出不少争议。争议的背后,至少说明“董永与七仙女”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不缺生存的土壤,这比证明“董永是哪里人”更有意义。
声明:“一方钩沉”栏目文章系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先生供本报专稿,摘转请务必与作者本人联系。
Ⅶ 谁出的馊主意!为何巴黎世家七夕广告又土又丑
巴黎世家可以说一直都是很多人非常喜欢的一个国际品牌,但是却在今年的七夕节翻车了。巴黎世家在七夕节的广告上可以说是遭到了很多人的吐槽,被很多人说是又土又丑。主要是因为他们七夕广告走的是复古风想要推一些中国风格的商品,将复古的流行元素相结合,广告的背景用的是玫瑰花、绿植和瀑布,但是这些元素却没有用好,让人感觉又土又丑。
而且还有一点是让网友非常想要吐槽的就是七夕限定的沙漏包作为特别系列,它的包装却非常的不走心和高级,直接是以涂鸦的形式在包装上写出我爱你和你爱我的字样,但是价格却异常的贵。让很多网友都非常的不满,这种宣传可以说是非常糟糕的,而且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不了解。
Ⅷ 湖南邵东一女生白嫖花束表白,成功后欲退还!她真掏不出35元买花钱吗
我觉得她肯定掏的起这三十五块钱,但是她莫名其妙地将花退还,让很多网友表示不理解,很多网友也表示女生的这种行为很难让人接受,她也受到了很多网友的指责以及嘲讽。
这个扮森视频在网络上也引起了很多争议,很多网友也是非常不赞成女生的这种做法。
此次的七夕可以说是相当热闹的,很多店铺都做起了活动,收获了非常高的利润。很多情侣也相约出门,街上充斥着甜蜜的情侣。在礼物和表白方面,也出现了越来越多新颖的礼物和告白方式,这也说明越来越多人对生活质量有了一定的追求,也同时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Ⅸ 七夕的历史(起源和发展)
七夕”是我国有悠久传统的民族节日,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少女节、七娘会、双七节、香桥会、巧节会。农历的七月七日这一天还有魁星节、晒书节、神仙节、七夕水、盘古王节(七月节)以及耕牛生日等节日名称。名称不同,其过节的民俗内容也不同。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名称,这么多的不同过节方式,就是因为这个日子积淀了太多的感情因素和人们对生活诠释,所以难以放弃。纵观“七夕”在我国的发展史,凡是动乱时期它是最容易被人们淡化的,凡是安定时期又是最让人挂牵的。现在又到了一个重新挂牵“七夕”的时期 了。
一、“七夕”的由来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七夕”即阴历七月初七夜,如今被称作“中国情人节”的传统节日,为什么定在七月七日夜呢?说起来,与湖南郴州还有些关系,郴州在汉初设为桂阳郡,在汉、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一些阶段就叫桂阳。桂阳是个出仙人与神话的地方,西汉即有《桂阳列仙传》,其中有个叫“成武丁”的成仙,很出名。《神仙传》、《列仙传》、《太平广记》、《中国神话人物辞典》都有其传,牛郎织女的相会日期,就是他透露出来的。南朝志怪小说集《续齐偕记》中记:“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当问:‘织女何事渡河?兄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去后三十年当还耳。’明旦,成武丁所在。世人至今犹云七月七日织女嫁牵牛。”茅盾先生在《中国神话研究》一书中,就引用了这个故事。
公元前208年。战国时项梁拥楚怀王芈槐之孙牧羊人熊心为怀王。公元前206年,项羽佯尊熊心为义帝,从彭城(今江苏徐州)迁都郴县。同年秋,楚怀王熊心在郴县过了异乡的第一个七夕节不久,就被项羽暗地派九江王英布追到郴州,将义帝杀害。现在郴州仍存义帝陵. 据《中华长江文化大系》 第二章 所载:现代学者研究,由牛郎织女神话形成的民俗节日,时间当在战国,地点则在楚国,湖南桂东隶属于楚国,.楚怀王就曾置七夕,后来才流传为全国性的节日。““七夕节”又叫“七巧节”,如今被称作“中国情人节”的传统节日。是我国的一种民族文化精品,据说湖南郴州桂东仙缘桥是牛郎织女在凡间相会的地方 “七夕节”的习俗和“牛郎织女”在桂东仙缘桥上相会的故事,在当地流传的十分历史悠久。
二、“七夕”的发展
节日是一种文化现象,不管它的产生有多少个理由,如果不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就会被无情地淘汰。“七夕”能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存在并发展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七夕正式定为国家节日是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朝廷宣布在全国实行夏历,并将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并明确: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重阳及春秋社日、冬祭腊日等为节日,形成定制。七夕在汉代是个重要的庆祝日,因为汉武帝的生日是乙酉年(公元前156年)七月七日诞生与漪兰殿。又传说元封五年(公元前110年)时,王母娘娘曾到皇宫会见过汉武帝,更给七夕加上一层神圣的光环。(2)神话故事的嵌入。牛郎织女故事起源何时,口头传说时期的事目前不好确定,就是古代所指的牛郎星、织女星究竟是哪颗星星,争议也是比较多的。从现在据有的文献资料看,把牛郎和织女说成相互爱恋、结婚、生子、被银河分离、七夕相会形成完整故事是在南北朝时期。当时社会震荡,传统的儒学受到冲击,学术思想比较自由,民间文学非常发达。国家分成南北,战争使人民妻离子散,人们渴望统一安定的生活,于是牛郎织女一对恩爱夫妻被人为分割大河两岸的悲剧引起同情,越传越广,越传内容越丰富,以至进入许多文人的作品中,使七夕从汉代以宫廷为主的欢庆节日,演变成以民间为主的情感节日。
七月七日的民俗活动更加生动具体,传说也越来越贴近平民百姓,如织女可以使妇女手巧,黄牛可以使人致富,神仙可以下凡接人上天离开人间苦难……为了延长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时间,有的地方甚至出现这样的习俗:七月七日白天杀公鸡,以免打鸣惊醒正在相会的牛郎织女。有人说西方节日以宗教为主,中国节日以亲情为主,是有道理的。
(3)祭祀和宗教内容的渗入推动节日民俗发展。南北朝以后,唐朝统一了全国,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在唐宋时期,牛郎和织女进一步神化,由被人同情的拆散夫妻而变成能主宰天下耕作和织绣的神仙,成为上至朝廷下至平民百姓共同祭祀的神灵。唐朝皇宫内白天用阳起石染轻彩,作连理花千余朵,当午散于庭中,随风而上为“渡河吉庆花”;晚上以锦彩结成楼阁,列花果酒炙,设坐以祀二星。宋代时又把牛郎、织女这一对神仙和佛经天龙八部中的‘摩 罗’联系起来,每到七夕把牛郎、织女制成土偶泥人形象,摆在桌上供奉。供奉摩 罗代表牛郎、织女到明代仍很盛行,不过除了泥制的还有木雕,甚或还有金银制品。到了清代,七夕的民俗活动更加成熟,丰富,除了沿袭历代流传下来的供“五子”、贺双星、求灵巧、水浮针、看巧云、拜魁星……以外,还增加上演《天河配》、《长生殿》节令戏,使七夕成为娱乐性很强的传统节日。
三、“七夕”的文化特征
节庆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研究节庆文化应从这个节庆的文化精神、节庆用具、节庆用语、节庆饮食、节庆禁忌、节庆日期等方面内容入手。每个节庆均有自己的文化特征,我觉得七夕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情”字,表达了中国人对夫妻情的态度和理想。老百姓说:“久别赛新婚”,宋朝秦观在《鹊桥仙》中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反映了家庭与社会关系,道出了“千秋不仗片时争”的处世哲学。牛郎织女相会,满天的喜鹊都向天河扑去,互相咬着尾巴为他们搭桥,这是一幅壮丽的天人和谐的图画,善良和博爱的凯歌。中国人追求的是爱情的永久,而不是一时的欢娱;是情感的相互交流夫妻恩爱,而不是一时的男女相互吸引。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追求永恒,是七夕节庆文化的特征,我相信七夕这个传统节日也确实有它的永恒性,这是因为:(1)只要能看到银河,人们就会联想到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七夕正值夏末秋初之时,白天巧云布天,夜晚星光灿烂,是人们在户外观天的好季节。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加速,街区照明亮度大,影响了观天的效果,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终究要追求“回归自然”。七夕到户外观天,会成为节日“时尚”的,七夕由于和天象联系在一起,使其具有长期的生命力。(2)七夕歌颂的是夫妻恩爱,和谐稳定。只要有家庭存在,夫妻白头到老就是人生幸福的一大追求。社会竞争越激烈,夫妻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越重要,现在讲银婚、金婚、钻石婚……都是对夫妻生活的赞美。七夕的文化内涵与社会生活联系如此紧密,人们需要有一个展示夫妻情感和周边为其进行祝福的机会。所以七夕在当代更具时尚性。(3)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有效载体,中华的振兴必然要表现在文化的繁荣。七夕这个节日的综合性和独特性,是中华节庆文化的重要代表又是每年节庆周期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有了它才使得节庆文化丰富多彩,失去它就失去了节庆文化的完整性,所以它不会被人们忘记。 七夕这个节日从先秦到现代,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社会的原因这个节日有兴有衰,历经风雨洗礼,不断变化发展,形成了能够满足民众生理和心理需求的传统节日,调节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万物间的种种关系,是不可替代的宝贵精神财富。现在我们应该是一要尊重,二要研究,三要发展,使传统节日在凝聚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Ⅹ 民间四大传说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和《牛郎织女》。
中国古代民间传说是口头叙事文学,由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有关的故事组成,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本土民间文化的精华。
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不仅极具艺术魅力,而且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很多民间传说流传至今,并为现代人广为流传,其中《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流传最广,影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