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七夕
『壹』 为什么要将七月初七定为牛郎织女的相会日呢
这是因为古人姿颂昌认为迹扒“七”是吉利数字,有圆满的意思樱厅。
而且“七七”之夜,是月亮接近银河的时候,更便于人们观星。这一夜用天文望远镜观看,会看到银河里密密麻麻的星群,便成了人们想象中的“鹊桥”。
『贰』 古老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春节、元宵节、龙抬头、社日节、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冬至节,除夕节。节日时间为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等。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龙抬头(农历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棚镇”。龙抬头日在仲春卯月初,“卯”五行属木,卦象为“震”;九二在临卦互震里,表示龙离开了潜伏的状态,已出现于地表上,崭露头角,为生发之大象。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社日节,又称土地诞,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古时代的社日节期依据干支历法来定,后来因历法变动改用阴历定节期。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农历八月。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汉民族传统节日 ,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 。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上巳”一词最早收录在汉初的文献里,《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农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侍旅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一谚语。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节与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最初是夏季驱离瘟神和祭龙的节日,是古人向龙族祭祀的,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后来这一天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江边自尽,于是人们就把端午节也看做是纪念屈原的日子。农历七月七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双七节,乞巧节,女节,少女节,香桥会和巧节会等,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传说玉帝的第七个女儿织女,心灵、手巧、善织,令人羡慕不已,因此,人间女子链谈粗就拜祭她,祈求智慧、灵巧和幸福,于是,就有了每年七月初七的“乞巧”活动,由此形成了乞巧节。中元节,别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节期与古老文化中的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有关,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中秋节由古代祭月慢慢演变而来。古代历法把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分别是孟月、仲月、季月。农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所以被称为“仲秋”,而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称为“中秋”。最初这一天被定为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日,慢慢就演变成为中秋节。最主要的习俗是赏月和吃月饼。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今天为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下元节,中国传统节日,为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十五中国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中国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中国称下元节,祭祀祖先。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上元九炁赐福天官,中元七炁赦罪地官,下元五炁解厄水官。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天官赐福、七月十五地官赦罪、十月十五水官解厄,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下元日。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二十四节气当中,也有个别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如:清明、冬至等,这些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此外,中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节、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叁』 七夕到了,教你打造带来桃花运的卧室风水
七夕快到了,你是否还在为自己的另一半而担忧呢?看着别人收获了爱情,而自己还是单身一枚呢?这时候想要改变现状,想要快速脱单,却无从下手。其实可以利用风水来帮你改善一下。可以从卧室这一块下手。这种隐蔽的招桃花方式不易让人看出你想脱单的小心思,只需要小小的改变,也许就能为你招来桃花朵朵哦!下面家装网小编就来跟大家讲讲如何增强桃花运的卧室风水吧!
卧室方位选择
根据《易经》八卦的布局,长男的位置在正东方,长女的位置在东南方,这两个方位也是想催桃花者最佳方位,所以家中若有男性想快点娶老婆,那么建议选择在正东方的房间当卧房。倘若家中有女性想要快点嫁出去,那么建议选择东南方的房间当卧房,想要做好卧室摆放风水,首先来说一间风水好的卧室是少不了的。
利用花瓶招桃花
要想招桃花,先要找出自己的桃花位。一般桃花位有四个:如果桃花位在东面,花瓶颜色要选绿色或褐色,花朵数量为3朵或者8朵。如果桃花位在西面,花瓶颜色要选金色或白色,花朵数量为4朵或者9朵。如果桃花位在南面,花瓶颜色要选粉红色,花朵数量为2朵或者7朵。如果桃花位在北面,花瓶颜色要选蓝色或黑色,花朵数量为1朵或者6朵。摆放花瓶要选吉日,在花瓶中加水至八分满,插入相应朵数的玫瑰花。在花瓶后摆放小圆镜,可以让桃花之气更快地散发。花朵枯萎或者水量减少应及时更新。
利用水晶稳定感情
水晶可以提升爱情运,当然水晶也具备稳定感情运的功效。粉水晶和紫水晶通常用于稳定爱情。粉水晶能够提供精神力量,增强人的灵性,有助于思维的集中,不被外在物象蒙蔽。所以我们在看男士的时候就会一眼挑中优质男,紫水晶代表灵性和爱意,团和迟能够促进智能,平稳情绪。一般把这些水晶饰品放置在枕头之下。能改善彼此的负面情绪,从而形成正面的气场,使到稳定双方的感情。
所以对于卧室摆放风水来说家里可以摆放招桃花的装饰物,如:粉晶树、纯水晶粉球、转运珠七星阵等等,能够帮助桃花有所上升起来。对于卧室日常的摆设最要以整洁为主,女生的话不要在床上放太多的娃塌李娃,窗台的位置可以利用起来,摆设能够招桃花的风水摆件。
流年九星催旺桃花运
想要脱单不当剩男剩女,那么向往爱情的年轻人赶快行动起来吧!可以利用风水的九星飞布情况安置风水物进行布局,也就是桃花阵。桃花阵力量强大。那么身边的就会出现优质的男士哦,风水上九星中以九紫星最具有桃花效应。九紫星飞临的方位,就是桃花位。每年的流星入飞伏之后,九紫星所在的方位就是当年的桃花位。
卧室摆设给人好印象
1、利用暖色系增强人气。红、橙、黄等暖色,能够刺激和催化人的情感。可在家中多布置暖色系的摆设,台灯、被套、妥协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
2、想要有比较给人感觉成熟稳重的棚返魅力气质,自然少不了内心清明的状况。所以卧室摆放风水中需要我们注意到的就是稳重,不做躲过繁杂的装饰,这样朋友来家玩时也能以干净整洁的面貌给人一好印象。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如何在七夕增加桃花运,帮助自己早日脱单的方法,大家可以试试看。当然风水只是用来辅助的,更多的还是要看自身的努力!更多详情请关注家装网!
『肆』 易经结婚祝福词
一根红线两相牵,三生有幸好姻缘,四季花开五福伴,六六大顺在身边,七巧和睦牵手行,八面和风吉祥吹,九九同心长相伴,十全十美好伴侣。祝愿你们:夫唱妇随,互帮互助,互敬互爱,百年好合!
一心一意打天下,二话不说征服它,三翻五次不嫌烦,四季常青事业旺。五福临门喜洋洋,六畜兴旺家满仓。七仙下凡来助你,八仙过海各显通,九九归一如所想,十全十美大家庭。祝君发财,幸福常在。
用一缕清风、二滴夏雨、三片秋叶、四两白雪做成五颜六色的礼盒,系着七彩丝带,乘着八面来风,用九重意境、十分真诚装进三百六十五个祝福,祝喜结良缘、百年好合!
一颗丹心,两袖清风,“三顾茅庐”,四访学童,五黄六月,七上八下,九九归一,师恩浩荡。贫困山区的孩子,感谢您敬爱的老师,祝您春节快乐一生平安!
一生一世两情相悦,三世尘缘四世同喜,五谷丰登六六顺畅,七夕有情八方进财,久久恩爱十全十美,百年好合万千祝福。
春节期间天气变化无常,小心着凉,再次关心你几句:要一戒脱衣,二戒晚归,三戒冷饮,四戒挑食,五戒冷浴,六戒酗酒,七戒登被子,八戒你明白了吗?春节快乐。 春节热热闹闹,假期短短暂暂。七天假期即将过去,节后上班忙工作,开启新年新生活,祝愿你身体健健康康,心情快快乐乐,工作顺顺利利,事业红红火火!
新年拜年:一拜全家好;二拜困难少;三拜烦恼消;四拜不变老;五拜儿女孝;六拜幸福绕;七拜忧愁抛;八拜收入高;九拜平安罩;十拜乐逍遥。春节快乐!
做你一颗冰激凌,一寸丹心,两分甜蜜,三点温馨,四片快乐,五彩的希冀,六两惦记,七彩八飘的生活绚丽,天长地久的友谊,送给十全十美的你,愿亲爱的客户生活美满甜蜜蜜。
今年元旦不简单,新年腊八相伴来,一条短信两心牵,一心庆祝新年欢欢乐乐,一心庆祝腊八团团圆圆,两心相加万事成,祝你双节乐翻天!
狗年快乐指南:做一个好人,办两件好事,吃三餐好饭,惜四季好景;展五环宏图,树神六精神;婚姻无七年之痒,事业有八面来风。
一斤花生二斤枣,好运经常跟你跑;三斤苹果四斤梨,吉祥和你不分离;五斤桔子六斤蕉,财源滚进你腰包;七斤葡萄八斤橙,愿你心想事就成;九斤芒果十斤瓜,愿你猴年乐开花。
一见钟情爱上你,二话不说想追你,三番四次来找你,五朵玫瑰送给你,六神无主想泡你,七次八次来烦你,九颗真心打动你,十分满意就是你。
一根扁担挑两筐,三秋雁阵四五行,六六大顺七八项,九九重阳十月忙。农民可亲,丰收喜悦,一起祝福中秋国庆重阳节!新年节万圣节感恩节
愿偏财运属于你,好运属于我;愿桃花运属于你,婚姻属于我;愿创业运属于你,官运属于我;愿春运属于你,春节属于我。祝笑口常开,健康常在!
一生一世对你好,二人世界你我笑,三番五次对你说,六六大顺生活好,七七八八算盘打,九九归一结婚啦,看出来没?确实(
『伍』 7月7日究竟是鬼节还是中国情人节
什么节日都不是,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中元节——农历7月15日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元节”。
在南方,亦称“鬼节”。也有说法中元节是在农历7月14日。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在封建时代,地方官府还命令寺庙的和尚道士设孤魂道场,以祭奠阵亡的军士,中元节时,人们要焚烧大量的纸钱。它的另一叫法即盂兰盆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盂兰盆会”,也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尤以华南为十三或十四,相传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
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依照佛家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佛教徒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死亡超过三年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
『陆』 2.14/七夕哪个才是真正情人节
七夕才是我国规定来的传统的自情人节,而2月14日是西方国家传统的情人节。因此,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七夕才是真正的情人节。
1、关于七夕:
在古代,七夕的庆祝已经很普遍了,但传统上庆祝七夕的内容与情侣约会之类的活动无关,只是一个拜七姐祈福和乞求巧艺的节日。但后来赋予了七夕节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因此,我们中国将传统节日七夕节视作情人节。
2、关于2月14日:
每年公历的2月14日,是西方国家的情人节(又称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属于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基督教。情人节的英文为Valentine‘s Day。
3、关于情人节:
情人节是一个关于爱、浪漫以及巧克力、花、贺卡的节日,男女在这一天互送礼物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情人节的晚餐约会通常代表了情侣关系的发展关键。
『柒』 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什么呢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龙抬头、上巳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冬至节、腊八节、小年、除夕。春节: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来历: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纳册没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来历: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史记·乐书》:“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龙抬头:农历的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青龙节亦称春龙节,春耕节,万神都会、土地神诞日。来历: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而农历“二月二”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会举行敬龙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丰收。龙抬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据说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上巳节: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汉民族传统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来历:洞纳上巳节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传说西王母原是中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姿搭。清明节: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或前后。来历: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端午节: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最初是夏季驱离瘟神和祭龙的节日,是古人向龙族祭祀的,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来历:端午祭龙习俗的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天的天象有关。在《易经》中,以八卦为基础又两两重合而构成六十四重卦;重卦乾由上下两个乾卦重合而成,它的卦形由六根阳爻组成;爻是要从下往上数,而阳爻又以“九”代称,故从下数第五爻称“九五”;古越人以龙作为部族保护神,自比是龙的子孙,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而且在每年仲夏端午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天象“飞龙在天”被赋予多重含义和寄托,形成祭龙以酬谢龙祖恩德、压邪攘灾、祈福纳祥的礼俗,衍化成“端午节”。七夕节:七夕节,中国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来历:农历七月初七是我们中国人的情人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夕或女儿节,这一天是女儿家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七月初七之所以称为乞巧,是因为民间传说这天牛郎织女会天河,女儿家们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她们除了乞求针织女的技巧,同时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深人静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乞巧的仪式源自古代织女桑神的原始信仰这种信仰结合了牛朗织女,每年七月七日相会的说法,成为了我们今时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间信仰。中元节:中元节,俗称鬼节,又叫七月半、亡人节、盂兰盆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这一天,民间百姓都会把收成的新米拿出来供养、祭祀自己的先祖,这也是孝道的传承。 来历: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曹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女儿,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徇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中元节。中秋节:中秋节,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来历: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日。重阳节: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来历: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当时汝南县有个青年叫恒景,有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仙人为他不辞劳苦、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恒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这时,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狂风怒号,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就在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恒景手持降妖宝剑,立即奔下山来,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恒景将温魔刺死,瘟疫消除。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据说,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人们把重阳节又叫老人节。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来历: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冬至节: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冬至节还有很多别名,比如“冬节”、“长至节”、“短至节”、“亚岁”、“一阳节”、“贺冬节”、“肥冬”、“喜冬”、“履长节”、“豆腐节”等等,每个名称,都有它所代表的含义。来历:冬至, 是周代出现的,到了唐朝开始成为节日,盛行于唐宋时期,相沿至今。据记载,冬至这天,日影最长,古人认为,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所以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这一习俗一直沿用到汉朝仍是如此。西汉时期,冬至被称为“冬节”。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腊八节,俗称“腊八” 。来历:自先上古说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是为祈求丰收和吉祥的。据《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腊八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小年是春节的前奏,也是传统节日。来历: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除夕:除夕,又称大年夜,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上,故又称年三十晚。来历: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叫“夕”的妖怪,专门害人,尤其是漂亮的女孩。“夕”神出鬼没,只在太阳落山后出来,半夜后又不见其踪影,没有人知道它住在哪儿。老百姓对它恨之入骨,但又无可奈何。一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比,箭无虚发,猎狗也非常厉害,见乡亲们被“夕”所害,决心除掉“夕”。他带着狗到处找“夕”,找了一年。这天已是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说不定“夕”要来。他找到镇上的人们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他刚闯进一户人家,这家人就敲起了盆盆罐罐,接着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夕”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夕”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夕”力不从心,想逃跑,哪知后腿被猎狗死死咬着,七郎趁机一箭把“夕”射死。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捌』 易经讲婚姻的卦,婚姻不顺的日柱
讲婚姻的卦
《》中有两个专门讲感情的卦——咸卦和恒卦。
咸卦讲的是两个人如何相互爱慕,终成眷属;恒卦是结了婚以后,如何长相厮守,有始有终。
所以咸恒两卦讲的就是从恋爱一直到结婚,建立家庭并长久维持下去的过程。
今天跟大家分享,“七夕之卦”的第2个婚姻之卦——恒卦。
咸卦是《》的第31卦,恒卦是第32卦。
恒卦紧接着咸卦而来,《杂卦传》说:咸,速也。恒,久也。
告诉我们,要么不结婚,要结婚就要做好过一辈子的打算。我们用来讲,就是少年夫妻老来伴。
恒是需要培养的,因为人要有恒心,真的很难。
那如何才能做到有始有终的“恒”呢?
有变化,才能恒久
长期以来,我们对“恒”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错误认知,就是要很稳,不能动,不能变,才叫恒。这种理解是不对的。
恒卦的卦辞: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
怎么才能亨呢?就是要变通,随时做出合理的改变。那是不是一亨通,就无咎了?不一定。
“无咎”,就是要真诚无妄,要安定,才能够老而弥坚。这个老而弥坚是很难做到的。
雷风恒,上卦雷是动的,下卦风也是动的,告诉我们结婚不是要过那种很“稳”的生活,不能有什么变动,而是恰恰要有所变动,才能达到恒久。
因为没有变化,大家就会厌倦,一旦厌倦,就不可能恒久。所以夫妻致恒之道就是要有所变,有所不变。
人是会变的,感情也是一样。然而现在穗键升的我们,只看到变,却忘记了不变。
能动不能静,而且还是乱动,自己既没有智慧去处理事情,又怨天尤人,感觉整个都不对。其实都是自己的问题。所以我们自己的错误观念要知道调整。
我们中国人的处事原则是持经达变。不能变的原则要坚持,除此之外,要彼此包容,不管遭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共同面对,这样才能长久。
那么,夫妻之间的原则是什么?
我常常跟年轻人说,要想婚姻长久,一辈子不离婚,只要有一个观念就好了,就是连离婚的观念都没有。
这就是不可以改变的原则,但是其他的要随时改变。
我可以很清楚地告诉大家,脑海里有离婚观念的人迟早会离,脑海里没有离婚观念的人,就是吵翻天都绝对不会离。
这是最根本的原则。
切忌没事找事
没有谁的婚姻生活一帆风顺,夫妻就是要化解危难的,为什么?
因为像咸卦一样,整个恒卦的卦象也 了坎卦。
感情里,千万不要没事找事。但是有事了,也不要去逃避,要相互帮助,共同面对。
现在年轻人不懂这套,尤其是女生,动不动就问男生你爱我吗,老问人家这个干吗?那他一定被迫说:我爱你。然后又问爱多久,他就说爱到海枯石烂……
这永远不是事实,因为谁也没有能力保证什么,说不定第二天就变心了。
女生也根本不能问人家爱不爱你,因为对他有怀疑,才会这样问,若是没有怀疑,还问什么呢?
再说,你想让对方怎么回答呢?如果对方正好趁这个机会说“我已经不爱你了”,那不是自讨苦吃?
这亮好些都叫做没事找事。
夫妻之间要相互信任,相互尊重。
我们中国人常说相敬如宾,不是说我对你很客气,你也对我很客气,那跟客人一样,还算什么夫妻呢?
相敬如宾是彼此关心,如宾是真正把对方当做重要的客人。
客猜老人到你家,你会问他要喝什么吗?你这样问就表示不把他当一回事。客人来,你拿出他最喜欢的东西给他就行了,还用问吗?可见,现在很多人都是有口无心。
丈夫下班刚回家,妻子就问今天怎么样。他心里会想:我今天已经很累了,你还要跟我说话,是想把我累死吗?
然后丈夫就不说话、不理她。妻子又说:神气什么,不就是上了天班吗?这样你来我往的,难免挑起家庭大战。
我们所做的事情经常就是这样。其实夫妻之间会有矛盾、闹婚变,两个人都有责任,而不只是一方的过错。
因为我们平常没有这种恒的修养,既然现在知道了,就要去改变。
坚定共同的目标
结婚之后就组成一个家庭,一个家庭要想持久,夫妻之间一定要有共同的目标,就是坚定一直走下去的信念,这叫“利有攸往”。
往穷的方向去,穷有穷的快乐;往富的方向去,富有富的快乐。
这叫随遇而安,不能说我只能过好日子,不能过坏日子。
其实夫妻没有共同穷困过,真的不晓得什么叫真情。
虽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可是在贫穷的日子里,两个人互相扶持、互相鼓励,会感觉到一辈子的关系,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奠定的。
《》经常讲终始,但很少讲始终。因为始只有一次,过去了大家就都忘光光了。
当年在结婚典礼上是怎么承诺的,有多少人还记得呢?
我们比较了解的是终,现在两个人没有话说,看着就生气,谁也不会想到当初那个原始的、甜蜜的、无话不谈的蜜月期。
这样终了,以后会不会始呢?不会,因为那不合乎自然。
夫妻之间没有不吵架的,但是,当两个人吵架闹矛盾的时候,可以回想一下当初结婚的那一幕是人家导演的,是做给别人看的,还是出乎内心的?
如果是真心的话,怎么会变成今天这样子呢?这样想的话,整个状况就会有所改变。
牢记四个原则
我们总结一下,恒卦告诉我们,实现恒久有四个原则。
之一个,要刚上柔下,各得其位,才能持久。
中国人常讲父严母慈。任何家庭,只要妈爸爸厉害,整个家庭的家风就扭曲掉了。
爸爸天天在家里畏畏缩缩的,儿子也会学爸爸,将来跟他一样,然后女儿就觉得自己以后也要像妈妈一样帮助养家。
这样不但自己乱,而且下一代也会乱,一直乱下去。所以,一定要各得其位,各司其职,才能持久。
第二个,风雷要互相帮助。
好像水和鱼一样,彼此要相应,才有其乐融融的可能。
否则只是相安无事,为了维持这个恒久,感觉自己牺牲很大,很多事情明明不愿意,却不得不为了顾全大局而委屈自己,那是没有意义的。
第三个,要彼此和乐。
夫妻二人要感觉到这样下去对大家都好,才有意思。任何一方感觉到很委屈,那就像风雷不相与一样糟糕。
我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位先生过了70岁生日,跟太太讲:我尽力在维持我们婚姻的恒长,但是现在要跟你离婚了。太太吓一跳:平时不是很好,为什么离婚呢?他说:你不知道,我一直忍耐你,忍耐了几十年,该告一段落了。这绝不是好的结局。
第四个,巽而能动。
家里面到底谁做主,我觉得现在可以商量,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一定要男的做主,女的服从。
我们现在不把它叫主从,因为主从太刻板,太僵硬。我们把它改成主伴,你做主,我陪伴。
其实更好的办法还是某些事情先生做主,太太陪伴,某些事情太太做主,先生陪伴。两个人相互商量,共同为同一个目标努力就好了。
总而言之,恒卦告诉我们的婚姻密码,就是夫妻在互动的动态中找到平衡点。
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才能实现有始有终,少年夫妻老来伴的结局。
以上就是与讲婚姻的卦相关内容,是关于婚姻的分享。看完婚姻不顺的日柱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玖』 中国七个传统节日分别是几月几号
1.普天同庆新春至
——春节
中华民族第一大节,农历正月初一
2.火树银花不夜天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为“上元节”。
3.寒食东风御杨柳
——清明
阳历4月5日。
4.艾符蒲酒话升平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
5.年年乞于人间巧
——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中国古代的情人节。也有人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
6.月到中秋分外明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7.把酒赏菊倍思亲
——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之意愿于《易经》。古代民间在该日又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拾』 我国的“七夕”情人节,古代人是怎么过的
吃蜘蛛、拜魁星、种生求子……古人怎样过中国“七夕”情人节?
每年的农历7月初7,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的由来,民间传说较多的是牛郎和织女,银河两河相隔分居一年后,在鹊桥相会的日子。
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为这个传统节日,增加了不少唯美浪漫的色彩,也为一些情侣,提供了一个美好的相聚机会。
在民间,“七夕”节——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魁星和文昌帝君,都是主宰文章功名的神仙,受到天下文人才华的尊崇,特别是在闽东一带,特别的崇拜魁星。
因此,古人也入往往会在浪漫的传统节日这一天,祭拜魁星。
四、种生求子,种子得福
在上面的文字中,“源易缘”曾谈道,“七夕”这一天,被视为红火喜庆的一天。古人同认为这一天是“种生求子”的吉祥日。
古人提前将小麦、绿豆、豌豆等浸泡至长出嫩芽后,求子女的女性就将这些芽苗用红、蓝彩线束扎起来,作为种子得福的象征。
这个渐渐淡出现代人的习俗,如今想来,是不是也特别有的有趣呢?
早在12年前,中国的“七夕”节,就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