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西和七夕乞巧节开幕

西和七夕乞巧节开幕

发布时间: 2023-05-28 22:11:56

1. 第八届陇南乞巧女儿节在西和隆重开幕

第八届陇南乞巧女儿节在西和隆重开幕

8月3日,以“走进魅力陇南·探源西和乞巧”为主题的第八届陇南乞巧女儿节在西和县隆重开幕,下面就跟着我一起看看究竟!

应邀出席的嘉宾有:国际嘉宾:阿尔及利亚驻华大使艾哈桑·布哈利法,德国驻华大使馆财经参赞诺伯特;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嘉宾: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崔郁,中国文联副主席杨承志,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中国民协副主席万建中;省市领导有:副省长夏红民,省妇联主席苏君,省文化厅党组成员、轮悄图书馆馆长郭向东,省旅游发展委副主任何效祖,武警甘肃总队政治部主任黄汉京,省国家安全厅巡视员刘增新,省文联副主席王登渤,省民协副主席路学军,市委书记孙雪涛,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全社,市政协主席、市委政法委书记杨秋红,及市领导张昉、田广慈、岳金林、王晓平、李兴华、张俊兰等。市委常委歼巧、常务副市长李东新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上,艾哈桑·布哈利法、崔郁、邱运华、孙雪涛分别致辞。夏红民致辞并宣布第八届陇南乞巧女儿节开幕。

艾哈桑·布哈利法在致辞中说,中国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国度,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神奇灵秀的自然风光,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浓郁奔放的民族风情。甘肃省陇南市就是一个全部具备这些元素的代表性城市。据了解,陇南市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出生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秦王朝的发祥地,是甘肃省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民族风情浓郁、民俗风情多姿多彩,自然资源丰富,素有“陇上江南”之美誉。陇南市拥有很多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和乞巧女儿节、文县白马“池哥昼”、武都高山戏等,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中,陇南西和的乞巧女儿节很具有代表性和原生态性,拥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是一个流传甚广、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因其历史传承久远、歌舞表演精彩、唱词通俗易懂、活动程序完整、参与人数众多,在中国的七夕文化中具有唯一性,是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希望可以看到与乞巧文化相关联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可以走进乞巧人家,认知原生态的乞巧文化,了解勤劳智慧、善良淳朴、热情好客的陇南人民。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和此次来到陇南西和的所有驻华使节一起,进一步推动乞巧文化走向世界,为陇南、西和的文化、经济、旅游等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崔郁在致辞中说,弘扬乞巧文化,凝聚女性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力量,对于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至关重要。

甘肃省委、省政府,立足国情,立足省情,在陇南西和“中国乞巧文化之乡”,连续八年举办乞巧女儿节,每年一个主题一个愿景,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在脱贫攻坚中打造巧字招牌,大力培育“巧嫂、巧妹”劳务品牌。在陇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古老的乞巧文化与时俱进,生生不息,绽放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仅充分展示了悠久文明传承至今的'文化自信,而且在激励广大妇女实干兴家、发展立家,激发贫困妇女内生动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甘肃各级政府部门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布局中,赋予乞巧文化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给予乞巧文化产业发展更多的优惠政策,引导激发更多女性创业创新的活力,推动女性在传承乞巧精神中精准脱贫;希望国际社会和各界社会组织,立足“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发挥女性在乞巧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搭建各类国际国内文化交流平台,拓宽文化产业市场流通渠道,推动乞巧文化向更广的领域传播;希望广大妇女继续传承勤劳善良、智慧坚韧、创新进取、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不断完善自我,以不让须眉的巾帼之志,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绽放夺目光彩!

邱运华在致辞中说,甘肃陇南素有陇上江南之美誉,深厚的历史积淀,秀美的自然风光,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和汇合,形成了独特的陇南文化资源。

作为源于甘肃陇南一带秦人之风,西和乞巧节因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程式保留之完整被民俗专家们称为中国乞巧民俗的“活化石”。

近年来,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陇南在乞巧民俗腊改渣的传统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西部地区的发展,中国文联对口帮扶陇南。多年来,中国文联着重发挥文艺人才的优势,注重项目的来源和学习,在文化帮扶方面有了一些新的探索,取得了新的成果。当前,陇南正处在转型跨越的关键时期,为实现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陇南特色文化大市的目标,陇南正在以崭新的面貌,诠释着古老文化、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为陇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和文化支撑。希望通过乞巧女儿节的举办,让人们从乞巧文化的历史积淀中感悟中华民族精神人文之美好,吸取中华传统美德之精华,从而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凝聚中国人的心,铸造中国人的魂,让乞巧文化走进现代生活,更好地传承民族技艺,延续文化血脉,使之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节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更大的作用。

夏红民在致辞中说,乞巧文化是甘肃丰富文化资源中一朵璀璨的奇葩,是起源并流传于甘肃陇南西汉水流域的民俗文化活动,源远流长,久盛不衰,体现了中国传统女性敬畏自然、尊重劳动、展示慧巧、感恩拥有的精神内涵和中国现代女性争取平等、自立自强,追求理想、奉献社会的价值取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陇南市立足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独特的民俗文化风情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禀赋,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加大乞巧文化保护传承力度,使乞巧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活动焕发出了绚丽光彩。第八届陇南乞巧女儿节作为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系列活动之一,以“走进魅力陇南?探源西和乞巧”为主题,旨在邀请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和国内外文化界、学术界的精英,亲临乞巧文化的发源地,充分感受乞巧之乡的文化魅力和时代气息,亲身领略千年乞巧文化的神奇与魅力、陇上江南的迷人风采和独特风韵,共同探讨乞巧民俗文化及其传承、乞巧文化对现代女性成长的意义,共享加强非遗项目保护的经验,加快推动陇南乞巧女儿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程。衷心希望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能够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陇南的建设和发展,多到甘肃指导工作、旅游观光、投资兴业,共同品味陇原大地的独特风韵与迷人风采,感受古丝绸之路的时代气息。同时,希望陇南市进一步深入挖掘乞巧文化所蕴藏的独特内涵,把乞巧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世界非遗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使乞巧这一古老传统的民俗活动走出甘肃、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孙雪涛在致辞中代表陇南人民向远道而来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陇南改革发展事业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国际友人和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

他说,陇南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中国大秦帝国的发祥地,也是孕育秦早期文化的摇篮地。以秦文化、西狭颂文化、三国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以氐羌文化、白马人文化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个性鲜明,以哈达铺红军长征旧址、两当兵变红色革命文化园区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催人奋进,特别是发端于伏羲文化的西和乞巧,传承了秦人古老遗风,伴随着秦帝国的不断强盛,逐步在古代中国乃至整个中华文化区内盛行,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陇南市以“传续文化基因,保护文化根脉,彰显文化自信”为宗旨,大力实施乞巧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完善传承人认定制度,组建乞巧文化传习所、乞巧文化博物馆、校园乞巧艺术团,扶持培养和评选命名一批“乞巧世家”“乞巧之家”和“乞巧文化传承人”,使西和乞巧这朵中华灿烂文化宝库中的奇葩散发出迷人“幽香”。陇南乞巧女儿也勇立“互联网+”潮头,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涌现出一大批女电商、女艺人、女个体户和女企业家,用勤劳、智慧和灵巧,撑起了令人点赞的“半边天”。乞巧文化代表了珍视女性发展的价值观,是跨越国界、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守护乞巧,传承乞巧,分享乞巧,不仅有利于弘扬广大女性坚韧不拔、顽强拼搏、乐观向上的新精神,而且有利于展示广大女性自觉进取、创造价值、追求梦想的新风采。孙雪涛表示,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让乞巧文化造福社会,营造尊重女性、关爱女性、保护女性的良好氛围,让乞巧文化走出陇南、走向世界。希望在申报世界非遗的新征程上,能继续得到全国妇联、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等部门、领导以及各位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早日实现280万陇南人民的梦想。

本届乞巧女儿节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指导,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甘肃省政府外事办公室、甘肃省妇女联合会、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陇南市委、陇南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西和县委、西和县人民政府和中共礼县委、礼县人民政府承办。

全国妇联、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等中央和国家部委有关领导;省文化厅、省旅发委、省妇联、省文联、省民协等省直部门负责人;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赵逵夫、教授韩高年,兰州大学教授柯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晔原,中国艺术基金会主席谢向英,全国青联委员、北京德圣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圣州等民俗专家、学者;人民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新华社甘肃分社、中新社甘肃分社、《经济日报》甘肃站、《光明日报》甘肃站、《农民日报》甘肃站、《中国青年报》甘肃站、《香港商报》甘肃站、香港紫荆杂志甘肃站,新华网甘肃分公司、新华社手机客户端、甘肃省广电总台新闻中心、《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中国甘肃网、每日甘肃网、甘肃发布等40多家中央、中央驻甘和省级媒体应邀参加开幕式。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领导与嘉宾一同观看了乞巧程式展演,并深入西和县乞巧文化苑、晚霞湖、乞巧民俗展馆、电商双创园等地进行了观摩。

;

2. 七夕节日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西和乞巧节已经传承了1800多年,是全国范围内保存最为完整,历史最为悠久的“七夕”节日民俗活动之一。2008年“乞巧节”被增补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 2007年,“七夕贡案”更是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4年,郧西七夕节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3. 2021广州乞巧文化节时间-地点-活动内容

广州乞巧文化节将在8月9日与大家见面,活动时间持续至8月15日,恰逢七夕期间,故起名为乞巧节,活动地点有多处,如广州塔,海心桥等广州标志性建筑。

2021·广州乞巧文化节系列活动

时间:2021年8月9日-8月15日

地点:广州塔、海心桥、正佳广场等

主题:七夕天河精彩广州

主办方: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天河区委、天河区人民政府

乞巧文化节活动表:

与往届相比,今年乞巧文化节主题具有情感更突出、时代感更强;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参与方更多,受众面更广;文商旅融合度更高四个特点。

所有活动将根据省市疫情防控部署,严格落实好疫情防控措施,适时调整活动安排

亮点一、新思维展现新活力、激发乞巧文化传承创新

广州举办乞巧文化节,积极推动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本届乞巧文化节,将从乞巧文化的发源地珠村开始,通过“摆七娘”“拜七娘”“送七娘”、广州乞巧文拿庆友化博物馆公益展、七夕游等传统乞巧民俗活动,充分呈现乞巧文化丰富多彩的内容,体现乞巧文化的优秀魅力。

东方彩墨“瓷韵载千秋”主题活动、“忠心献党”书画创作比赛获奖作品展、“南国七夕,红豆传情”2021·广州乞巧文化节粤剧专场惠民演出、“七待·最美的你”、礼衣华夏汉服模特大赛等,以乞巧习俗等传统文化为核心开展各种精彩纷呈的主题活动,带动更多人了解乞巧文化节的内涵,增加广大群众乞巧文化节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七夕·爱的宣言”主题活动将带领大家打卡天河文化名场面,“缘来在一起”“缘聚天河·情定七夕”青年交友联谊活动等一系列活动,让传统乞巧文化、古俗仪礼用新的方式走进现代青年群体的生活,传承和倡导中华优秀婚姻家庭文化,形成社会良好风尚。

2021·广州青年乞巧艺术节、“畅想天河”青少年乞巧艺术创作展等活动让青少年聚焦乞巧文化,提升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使其在优秀传统文消槐化中成长。

亮点二、新国潮新时尚文化自信引领花“young”玩法

“国潮”当道,在年轻人群体中“国潮”已成为最流行的时尚文化。为扩大乞巧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哈弗H6国潮版作为本届广州乞巧文化节的首席合作伙伴,将以宣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以“国风”“汉服”的呈现和体验为核心内容,东方国际商业广场、佳兆业广场、宝墨园等地将陆续举办各种各样的华服秀,引领流行风潮,以新国潮吸引群众参与乞巧文化节,带动年轻人喜爱传统文化

天德广场还将举办“花young国潮文化节”,通过汉服巡游、“灯火阑珊处”国潮场景打造、国潮快闪市集、国潮音乐liveshow等形式,穿汉服、看汉服、体验汉文化,把观赏、游玩、体验、互动多种形式结合起来,让年轻人更容易去接受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亮点三、新地标打造新热点海心桥上演乞巧时尚秀

自6月25日开通以来,海心桥已成为网红打卡点,本次乞巧文化节选定海心桥于8月14日举办“七夕天河,精彩广州”海心桥乞巧文化时尚秀。

本次时尚秀充分结合海心桥自身“琴鸣绢舞?岭南花舟”的结构造型特点,建设三舞台海心桥舞台、海珠舞台、越秀舞台。在舞台上将举办《七夕颂》、“及笄礼”、“拜七娘”仪式及祈福表演等天河乞巧习俗,还会上演传统与潮流碰撞的国潮华服秀,凸显多维度的国潮特色,奏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强音,为观众带来一场具有强大视觉冲击力和文化感染力的视觉盛宴差槐。

值得期待的还有,当晚会在海心桥上举办“七夕广州,爱在海心”集体婚礼。在广州塔为广州乞巧文化节点亮浪漫之光的同时,参加集体婚礼的新婚夫妇共同完成一生中最庄重的爱的盟誓,让云天珠水见证永恒的爱情,让海心桥成为闻名的“爱之桥”。

亮点四、新业态新模式探索广州节庆文商旅融合路径

本次乞巧文化节努力探索“非遗+文商旅”的模式,联合正佳广场、万菱汇、东方宝泰等商场推出“天河商圈七天游”系列活动,并同步推出“七夕七天乐”小程序作为线上互动主平台,将乞巧文化节线下活动场景作线上内容集成,联合商业平台资源带动消费等方式实现线上线下场景联动,发挥乞巧文化与旅游、商业、消费等领域融合能力,让群众随时掌握乞巧文化节活动信息。

乞巧文化与珠村、海心桥、广州塔等旅游景点及商圈相结合这种新模式,让文化走得更“远”,让景点更有韵味,也给商圈增加了新动力。

活动期间还将举办一场围绕“内容驱动节庆文旅”的主题论坛,包含两场主题演讲以及一组圆桌对话等一系列活动,探讨通过新业态、新模式实现文化内容与文商旅场景相融合,促进新消费、新体验。

4. 西和乞巧的节日来源

西和乞巧节日来源:

西和乞巧活动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与当地的天文现象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当地乞巧中的“巧娘娘”据载是王母娘娘的第一个女儿,即织女。善织“云锦天衣”。《史记·秦本记》:“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玄陨卵,生大业”,大业为秦人之祖。西和是秦人的发祥地之一,发源于西秦岭北支的西汉水,其上游及其支流漾水河一带为织女原型女修的诞生地。秦人后代为祭祖加以美化,后来随着秦人的强大和东扩,将祭祖风俗逐渐蔓延开来,演绎成汉代的“乞巧节”。据文献记载,乞巧活动形成于汉代,经唐宋发展,明清时代达到全盛。

西和乞巧民间传说:

据西和当地传说记载,很早以前,仇池山高耸入云,傲视群峰,雄踞八方。有一年,观世音菩萨(传说是古代西峪国妙庄王的三女儿修成;西峪国遗址尚存,在如今的西和县西峪坪上和皇城上。)应邀去赴王母娘娘的寿筵,各路大仙念她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功德无量,轮番劝酒。她本来不胜酒力,但盛情难却,只好多饮了几杯。当她踏莲云、乘风车归来时,经风一吹,有点晕晕颠颠,一脚不慎,将仇池山的山尖给撞飞了,便成了现今的样子。后来,王母娘娘云游路过仇池山,见险峻异常,心里非常高兴,便在山顶上撒了几把桃核。她有了瑶池的蟠桃园还不满足,有孙猴子捣乱,实在不好看管,于是产生了营造人间仙桃园的想法。这核桃,落土生根,见风就长,越长越高,越长越大,很快便开花挂果。此后,每隔三百六十年,王母娘娘便打发七彩仙女来此地采摘。一轮又一轮,桃子酬众仙,别有风味。

话说七彩女中有个小仙女,来仇池山摘桃子的次数多了,痴迷上了人间美景,也恋上了山下的一个小伙子。后来,她偷偷溜出了牢笼似的纺织房,悄悄和小伙子结了婚,过起了人间男耕女织的逍遥日子。

仙女配凡郎,气坏了王母娘娘。她风闻此事,暴跳如雷,凶神恶煞似的来到仇池山,无情地拆散了这对鸳鸯。后来,小仙女和小伙子坚持不懈地跟王母娘娘斗智斗勇,历经了重重磨难,在观世音菩萨的帮助下,赢得了重返仇池山的自由。不过百年之后,小仙女不得不遵守诺言,返回天廷。

西和乞巧历史渊源:

乞巧,是一个流传甚广,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它源于汉文化中织女、牵牛、河汉三种天象。最早见于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也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古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据西北师大教授赵逵夫考证《史记·秦本纪》:“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为秦人之祖,传说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就是以织而闻名,传于后代。织女的传说同周人始祖中发明了牛耕的叔均传说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国古代农村社会男耕女织经济结构反映的牛郎织女的传说。随着西和礼县交界处的大堡子山秦文公墓的出土,说明秦人发祥于西、礼二县一带,因此“乞巧”风俗是秦人古老遗风。

热点内容
心儿一朵花 发布:2025-02-13 10:53:08 浏览:42
王府井情人节城管 发布:2025-02-13 10:50:36 浏览:261
一朵花一束光 发布:2025-02-13 10:49:46 浏览:898
玫瑰模型下载 发布:2025-02-13 10:43:11 浏览:988
樱花风景韩 发布:2025-02-13 10:37:58 浏览:385
花卉摘元宝 发布:2025-02-13 10:35:37 浏览:428
七夕出不去 发布:2025-02-13 10:34:08 浏览:532
山山盆景园 发布:2025-02-13 10:30:09 浏览:278
玫瑰秀鞋 发布:2025-02-13 10:17:02 浏览:476
第一朵母女花 发布:2025-02-13 10:10:00 浏览: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