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与非遗
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是什么时候
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是端午节。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7个传统节日:
1、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亦为传统意义上的“年节”。
2、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3、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4、七夕节
七夕节,又名七巧节、乞巧节、双七、七姐诞等,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5、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
6、重阳节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7、中元节
中元节,即七月半祭祖节,又称施孤、鬼节、斋孤、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
㈡ 农历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什么日子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巧节、女儿节或七姐诞。
七夕节始于中毁闷或国汉朝。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天上的织女与牛郎会在鹊桥相会。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因为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原本以少女乞巧为传统的七夕节,逐渐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七夕节起源纤伍和发展
七夕节起始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罩慧有庆祝七夕的传统。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七夕贡案”更是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郧西七夕节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㈢ 七夕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七夕节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七夕节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文化节日,在每年农历七回月初七到来,是纪念“牛郎与答织女鹊桥会”的日子!也被称为“东方的情人节”。
在农村,七夕节的别称有很多,最常听到的是“乞巧节”,还有“女儿节”,“穿针节”等说法,其实是,过去农民对自然崇拜的一种表现。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之为乞巧市。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置办乞巧物品,那时乞巧市场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简直成了人的海洋,七夕节是古人最为喜庆的节日。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㈣ 七月初七的文化内涵
七夕节即将到来,提起七夕,很多人第一时间便想到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认为七夕就是中国的情人节。在我国的其他地方,对于七月初七,也有着其他的说法。
七夕节在很多地方主要是乞巧节或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所谓乞巧,就是女子于七夕节向织女星祈祷,以求得女红方面的天赋。
七月初七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源于对自然的崇孙档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早喊院列入第陆凯野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西和乞巧节已经传承了1800多年,是全国范围内保存最为完整,历史最为悠久的七夕节日民俗活动之一。
2008年乞巧节被增补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2007年,七夕贡案更是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郧西七夕节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㈤ 七夕节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吗
据悉,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始于中国汉朝,目前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七夕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希望每个人都可以理解七夕节背后的故事,也祝愿每个人都能有情人终成眷属!
㈥ 七夕节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吗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㈦ 七夕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吗
七夕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又被称为“乞巧节”。
七夕节的由来大多数人对认为是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延伸,是对这种浪漫中族滚爱情故事的一种祭奠。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一天就是七卖余夕节。
俗话说,七月七日又七夕,牛郎织女会佳期。
牛郎织女的故事
传说古代天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每天给天空织彩霞。她讨厌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间,私自嫁给河西的牛郎,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此事惹怒了王母娘娘,她派人把织女捉回天宫,而牛郎牵着牛担着两个孩子追到了天上。眼看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划就划出了一条天河,牛郎织女就只能隔河相望了。这道天河就是我们常说的银河。
后来王母娘娘大概是被他们的爱情感动了,所以允许他们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相会一次。所以,每年的这一穗猛天,无数喜鹊从四面八方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鹊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而这一年一度的相会日,就成了民间的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很多活动,用来祝福他们。
㈧ 第七届北京七夕文化节时间+活动内容
8月份的七夕节,中国的情人节马上就要到来了。你知道在历史上的七夕一般会有怎样浪漫的事情发生吗?据说古代的七夕也是女孩子觅得良人的日子,现代找伴侣倒是方便好多。不过男生们会有怎样的表示呢!
第七届北京七夕文化节
时间:从8月2日持续至8日,为期7天。
地点:北京通州
第七届北京七夕文化节将在通州举行,将举行“大运河畔话七夕”咏诵会、爱情影片放映、“为你而来幸福脱单”鹊桥会、七夕民俗非遗互动体验和“金婚话七夕”五大系列活动。
此次文化节由市委宣传部和通州区委、区政府共同主办,区委宣传部承办,主题为“爱满京城相约幸福”。
七夕观影活动
每年七夕,看一场爱情电影陵友碧也是不二选择。本届七夕文化节期间的“示爱宣言情动影城”七夕观影活动,将在通州区电影院连续七天放映多部经典爱情电影,从2日到8日每天放映1场,活动共计7天,七夕节日当天放映2场,包括《回到过去拥抱你》、《最美的地方遇见你》等。
该影院还制作了“示爱宣言留尺举言板”,只要您到场写下对另一半爱的宣言、祝福,就可以收到七夕观影票一张,以及精美礼物一份告肆。
此外,还将在运河文化广场大屏和各村社区数字影厅开展“情系七夕情人节光影聚焦数字厅”爱情影片展映和“巧过七夕幸福通州”电影展映活动,《庐山恋》、《全球热恋》、《101次求婚》、《不二情书》、《帕米尔之恋》等7部影片与您不见不散。
“大运河畔话七夕”咏诵会
如果您对七夕文化和诗词感兴趣,那一定不要错过今年七夕文化节的重头戏——“大运河畔话七夕”咏诵会。
届时,阿龙等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的主持人和有关专家学者将齐聚通州,诵读经典爱情古诗词,“话说”七夕节的本源、传说、衍生和传承,共同诠释七夕文化内涵。
鹊桥会
还有备受单身男女关注的鹊桥会,今年8月3日和4日傍晚将在运河文化广场举行两场,缘分墙、趣味游戏精彩照旧,千万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