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一朵花佛前
⑴ 佛祖向迦叶尊者拈花示意是什么意思啊
净空法师---「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这花就给摩诃迦叶。这就是拈花微笑的故事,出在这个地方。这是佛传法给大迦叶尊者,传的是以心印心,心心相印。
底下这一段,「尤应深省者」,尤其应该深深去省悟,「大迦叶尊者,即传佛心印之禅宗初祖」。禅在像法时期非常盛行,像法正好在中国,一千年。达摩祖师在印度是第二十八代,他到中国来了,成为中国的初祖,在印度的初祖是大迦叶尊者。下面把经文里头的证据说出来,「《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第三卷」,有这一段话,这就是释迦牟尼佛传法给大迦叶,成为禅宗初祖。
「梵王至灵山」,大梵天王到灵鹫山,「以金色钵罗华献佛」,以这个花供养佛,「舍身为座」,大梵天王把腰躬在地下,让佛坐在他背上,这是最恭敬的供养,「请佛为众生说法。世尊登座,拈华示众」,就是大梵天王供养的钵罗花,拿着这个花给大家看,拿在手上。
「人天百万,悉皆罔措」,大家不晓得佛的意思。佛这个花给大家看,在手上摇一摇,什么意思,没有人懂。这个时候,「独有金色头陀」,金色头陀就是大迦叶尊者,大迦叶尊者在这看到佛拈花他笑了,懂得佛的意思,「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这花就给摩诃迦叶。这就是拈花微笑的故事,出在这个地方。这是佛传法给大迦叶尊者,传的是以心印心,心心相印。
「此即世传之拈花公案。世尊传心于迦叶,为禅宗初祖,迦叶再传于阿难」,阿难是二祖,迦叶传禅宗,阿难传教下。宗门是讲以心印心,没有文字,也没有言语,这个法门只有上上根人有分,上中下都没分。达摩到中国来,也就传一个,慧可,慧可传僧璨,都是一个传一个。
传到惠能,惠能传了四十三个人,以后不传衣钵了,只传法,不传衣钵。惠能的确是很特殊,惠能大师之前没有这么盛,惠能大师以后,世世代代都没有办法超过他,只能传二、三个人而已,甚至于一生一个传人都没有,这种情形都很常见。他列在这个地方,代表什么?表禅净不二。这个经是讲净土的,有大迦叶在座,他表禅宗的,禅净不二。
文摘恭录—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十九集)
⑵ 夕阳美景的心情句子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⑶ 我是佛前一朵莲花这是什么诗的句子
我是佛前的一朵莲 · 〖席慕容〗
我是佛前的一朵莲花,在五百年前.
日日陪伴在佛祖身边,听佛祖讲人世沉浮,苦海无边.
并试着提高自身的修为,让自己宠辱不惊,心如止水.
就这样过了一世又一世,低头望尘寰,多了许多浮浮沉沉的离合悲欢.
我仍是佛前洁白的莲,亭亭净植,不忧也不惧,无悲也无喜.
佛曰:缘心如水,方为上心.
莲欣然.
日日笑看风雨逸苍龙,在云海滚滚的蓝天上,把洁白心事付与浩渺长空,寻找佛缘的圆融丰满.
而就在那一天,天地之间淡淡倦倦,我亦舒展了花瓣,慢慢完成莲的绽放.
而你走过我身边,驻足望我,并惊呼:“好美的一朵莲花!”
在此之前,我从未听到过赞美。
在这个讲求缘心如水的极乐天空里,有万物自得的相知相属,有各自修为的佛缘高低,亦有讲经佛法的天花乱坠,却没有尘世的赞美与欢喜.
于是抬头望你,却看到了温厚与含蓄,看到了微笑与熟悉.
莲的心怦然而动.
明白了为什么几世修为缘何仍达不到缘心如水,
明白了佛祖所说的“佛缘不够,不可强求”,
也明白了三生石上系好的这一次相遇.
于是不再心如止水,求佛祖让你我再次相遇,结一段尘缘.
佛祖总是拈花微笑,看我的花心微微绽开又微微合拢.
直到五百年后,你我的缘份已够,三生石畔上系下了一段尘缘.
佛祖望我,洁白的莲又从心底缓缓升起.
佛曰:不可说,不能说,不必说.
了该了之情,结该结之缘,去该去之地,历该历之事.
最后一次回首,洁净的极乐天界抛在身后,风烟滚滚。
我在尘世行走,经历人间的起落悲合.
我看到每个人都行色匆匆,不住打听幸福的下落.
看多了悲欢离合,历多了浮沉起落,我坚信:你我的相遇一定美丽而洁净,如莲的开放,是一桩自然而又自然的喜悦.
我在茫茫人海中苦苦寻觅,想望能找到你的踪迹.
岁月就这样流逝了一天又一天,
一年又一年.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莲的心事,寂寞而热切.
你终于缓缓走来,一如五百年前走过我身边,微笑而温和,伫立望我.
五百年的修为,一度让自己宠辱不惊,淡淡倦倦.
见到你的那一刹那,所有修习得来的因果冰消瓦解,有无限的欢欣与喜悦浮出心底.
知道了什么是缘份,什么是幸福,悟到了五百年来一直悟不到的因果.
原来,原来再多的修为没有爱也是枉然,再多的美丽无人欣赏也不圆满.
这才明白了为什么遇到你的那一天会怦然心动,不复平静.
原来生命真的如此奇妙,缘份真的如此美丽啊!
看你的的微笑与温厚,我也微笑地伸出手,把五百年前未了的缘份续上,并且历经这尘世的繁华与美丽.
让莲的花瓣自自然然地绽放,
莲的心事慢慢淡淡地舒展。
于是和你相携,找一个安静的角落,
倚一扇轩窗,温一壶老酒,花间漫步,月下小酌,闲来细听落花无声,漫倦笑看微雨飘零.可以烹雪为茶,折梅为诗,可以共赏日出,同观晚霞,可以执棋对奕,亦可微笑无语...
让你我的相遇美丽成诗.
在这样的时刻让时光缓缓老去,一时之间,几乎忘记了我原是佛前的一朵莲,在前世.
相遇如此美丽,直到生命的深处。
就像尘世万物万事皆有定数,再多的完美也有缺憾.
看到云海茫茫、佛灯明亮的时刻,我知道,是该了之时了.
这一份缘,化去了我五百年修习的功力.
赢得了莲最美的一次相遇,从此之后,成泥成尘,无憾无悔.
最后一次看你,微笑地握你的手,
深深地记住你,再轻轻地吻你.
然后,慢慢地隐去,
把一朵朵花瓣,零落如雨.
没有泪,只有诗.
只有美丽.
只有传奇.
⑷ 佛拿起一朵花,拈花一笑.迦叶尊者微笑;那迦叶尊者到底悟了什么呢请那位师傅解释一下吗
这个要自己悟得!说得再好也不是你自己的!
何妨念佛求生极乐,向阿弥陀佛问去!
得人身专者如爪上土属,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不努力修行,不老实念佛,求生极乐!在这五浊末法,吾等障重慧浅之辈,再无出路,死必堕三途,长劫受苦,岂不哀哉!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着拿摩
⑸ 佛祖向迦叶尊者拈花示意是什么意思
您好
“佛祖拈花”,说的是佛教禅宗的“悟”。传佛法的人,不直接说话,不直接把要传达的意思用语言说出来,而是用手势,表情,或者某种动作来暗示,让接受佛法的人自己去领悟,就是所谓的参禅,而后神会。其实,这种悟禅的传佛之法。跟我们讲的笑话一样,也是一种猜哑谜的游戏。如果你不认为有戏谑悟禅的神圣的话,把“佛祖拈花”与“秀才哑谜”一起看,是不是都是在“猜”?如是我悟到:原来参禅与猜迹有异曲同工之妙!
“佛祖拈花”,佛祖要传达的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都感到莫明其妙?佛徒们在庄严的传法现场,忽然看到伟大的佛祖拈花,是不是想一个大男人,用一种媚态兰花指拈花,是不是有点搞笑?当众人愕然的时候,迦叶尊者“默然神会,微微一笑”,是不是忍不住滑稽表演而忍俊不禁?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也没有人告诉我们迦叶尊者“默然神会,微微一笑”,神会的是什么?他又笑什么?天晓得,只有他们自己打的哑谜,自己知道。佛祖传法给迦叶,让迦叶继承佛祖的衣钵,是不是令人服气?不过大家也没有办法,佛祖想传衣钵给谁,那是佛祖的权利。
倒是“秀才哑谜”传达的意思明白,秀才有秀才的谜底,屠夫有屠夫的谜底。“秀才哑谜”,也是一种“悟”,一种“妙悟”。这种“妙悟”,不象“拈花示意”那样只有示意的人和会意人这两个人知道。佛禅的“神会”,是不能言传的,也可能是言不达意,示意的与会意的只有“心领神会”,互相信任,以为领悟了对方的“机缘”。“秀才哑谜”的“妙悟”,秀才与屠夫之间的默契,互相之间的“机缘”,可以悟,也可以言说,不过,妙解在于悟者参解哑谜之前的功课,即各人的生活经历,所以同一个谜面,就有不同的谜底,但都是正确的,可以说得通的“妙悟”。
“佛祖拈花”与“秀才哑谜”,各位和尚尊者、秀才屠夫能悟出什么意思呢?肯定会有的,只不过和尚不说,大家感到佛禅天机不可泄露;而秀才和屠夫说出来了,搏得大家一笑。
参禅,悟的道是不是对的,猜谜,谜底是不是对的,都作游戏观,谜底与禅意,说与不说都一样,把谜底说出来的,谜底没有一个唯一的答案,参禅的,没有把神会的禅机说出来,不见得大家会意的只有一个答案是对的。
哦!“佛祖拈花”,原来是告诉我们:对待人世间一切事情,你要搞清楚他的意思,应该去“参”、去“悟”、去“神会”,至于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准确答案,如同参悟“佛祖拈花”一样,不要执着,只要“微微一笑”,如此而已!而已!而已!
⑹ 佛主拈花一笑间悟道,他悟出了什么
净空法师---佛菩萨,我们讲十法界,最高的是佛,菩萨、声闻、缘觉,下面六道众生,有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皆是一真法界之全体。
所以禅宗拈花微笑,拈一朵花,拈一个树叶,给你表示表示,这是什么?整个宇宙,整个法界,全体,入不二法门。
我们往下看,「惜彼未知净宗之妙,端在当相即道,即事而真」,这是净土无比殊胜、无比的方便,「故不必拨相求道」,要把这相灭掉。禅宗不能著相,天台、贤首都要把相放下,才能见到真的。净宗不然,梦中见相真的,定中见相也是真的,所以它不必要离事见真,不需要拨相求道。「且此经纯是《华严》事事无碍境界,一花一香无非帝网之珠」,有些经上讲一花一尘,尘是尘土,更小的,真的无非帝网之珠,用帝网来表自性。这个帝是帝释天,就是忉利天,忉利天宫上的罗网,佛常常举这个比喻,华丽。人间现在也能做到相似,大的庆典,布置的会堂也是相当庄严。所以一花一香无非帝网之珠。「一一圆明」,圆是圆满,明是光明;「一一胜妙」,样样都圆满,样样都殊胜,样样都妙好。「一一皆是一真法界之全体」,这一句话特别重要的是全体两个字。全体到什么程度?我们今天讲物质最小的,原子。原子还不是最小的,粒子、夸克,现在讲量子,好像没有比量子更小的,每一个量子里头有圆满的宇宙。告诉我们真相,真相是世出世间一切法里头,找不到大小,找不到对立,完全是一体,小中包含大,大中包含小。大包小我们能理解,小包大不能理解。一直到现在机械发明了,可以能够从科学仪器里面观察到,像全息照相,就是小中有大。把一张照片把它剪碎,剪成很小很小的,放在激光下面,你所看到的是完整的,是一张完整照片,张张都完整。科学给我们找到这个证据,小里头有大。所以叫入不二法门,大小不二,没有小,没有大,大小是错觉,不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连空有都不存在。你不能说它是空,不能说它是有;也可以说它有,也可以说它空。微妙,所以叫不可思议!思是什么?不可思,你不能去想;议是什么?议是去讨论、言说,你不能说,说不出。整个宇宙里头一切法没有真假,没有大小,没有好坏,乃至於说没有善恶。有没有佛菩萨?没有。佛菩萨,我们讲十法界,最高的是佛,菩萨、声闻、缘觉,下面六道众生,有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一一皆是一真法界之全体。所以禅宗拈花微笑,拈一朵花,拈一个树叶,给你表示表示,这是什么?整个宇宙,整个法界,全体,入不二法门。
「圆明具德,不可思议。」圆是圆满,明是光明,具足万德万能。这个万字不是数字,含的意思没有边际,我们讲无量无边就是这个意思。没有办法去想,没有办法说,议是议论,你把思议统统放下,你就见到,见到这个境界叫成佛,见到圆明具德。见到具德,圆明还差一点,菩萨;圆明具德全迷了,凡夫。
⑺ 夕阳西下的美景句子
1、夕阳与寒冬抗衡,阳光所及之处,冰雪晶莹的释放光彩与太阳交相辉映。总和太阳合不来的风趁机与寒冬结盟,肆虐着呼啸而来,扬长而去。树木失去了太阳的庇护,瑟瑟的发抖,只能在风袭来那阵,发满腹牢骚。动物们识趣地躲进窝里猫冬,任凭冷热两个极端延续着锋芒相对。空气也失去自由,被迫听命于寒冷,寒冬离间了太阳与万物的友谊,让它们彼此相望而不可企及。
2、夕阳和晚霞是成熟了的朝阳和朝霞,是对下一个黎明的铺垫,是对下一个黎明的企盼,是太阳暂时告别大千世界的既简短又经典的象形话语。
3、当天边那一轮夕阳,慢慢消褪失去耀眼光芒的时候,它会变得通红通红犹似残阳如血,在空中留下“红彤彤的脸庞”,顿时天边彩霞飞扬。夕阳,映照出朵朵绚丽的霞光,深情地俯瞰大地,浩渺的天空中夕阳晚霞显得那么美好,又是那样的亲切,激情热烈地拥抱着人们。
4、晌午时分,我和朋友一道,信步走进了静谧的山谷。芍药花竞相开放,一片片玫红色的花瓣,在绿叶的映衬下,组成漫山的工笔画,让人目眩神迷。而远处的山在这时是透明清澈的蓝,随着阳光折射出梦幻的颜色,慢慢地升腾,与云与晚霞融为一体。
5、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射向那点琐碎的乌云上,如同灰姑娘穿上了漂亮的水晶鞋,整片天空霎时明亮了起来,让人心旷神怡。一块块火烧云层次分明,颜色由西向东逐渐变淡。那些支离破碎的云朵似乎是地图中几个被涂上鲜艳颜色的岛屿,又好像在蔚蓝的大海上金色或红色的浪花在翻滚跳跃,又好像少女金色卷发,飘逸高贵,让人啧啧称奇。
⑻ “我是佛前一朵莲花”这是什么诗的句子
这句诗出自席慕蓉的作品《我是佛前的一朵莲花》
⑼ 拈花一笑中,佛祖对迦叶尊者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表示真正的佛法是离开一切语言、文字、思维、分别相,只有离开一切相,才能证悟到佛法的真谛。
千七百年前,释迦牟尼与众圣讲法,忽然沉寂下来,捻起一枝花,对着众弟子微笑。众圣不解其意,面面相觑,惟迦叶尊者有感于心,点头回应,与佛祖相视一笑 ......(释迦牟尼说的很深奥:“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大体的意思是说,最好的佛门正道就是这个,不需要什么语言文字来说来讲就直接可以悟道,现在我已经将这个正道交给大弟子迦叶了。)这一相还的微笑,使他得以继承衣钵。这就是著名的“捻花一笑”。按中土的解释,这“捻花一笑”即是传递禅意,传者无心,得者无心,纯出天然,其妙绝处正在这里。
(9)拈一朵花佛前扩展阅读:
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一种特殊方式的宣说佛法,无说而说。不说话表示佛法是离开一切语言文字相的。大家看到佛祖拈一朵花,每人都会有不同的想法,而佛法只有一,没有二,更没有三,表示佛法也是离开一切思维分别相的。
就像《金刚经》所言:“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而这个道理只有迦叶尊者领悟到了,当下大彻大悟,才会心一笑。这是佛祖和迦叶尊者心与心的沟通,是直指人心的“心”法,是为佛教禅宗第一公案。
参考资料:网络-释迦牟尼佛
⑽ 梦参老和尚:佛前供养一朵花的功德,你知道有多大吗
我们先讲个故事,在藏经中,有一个印度人,捡了一朵花,花是金黄色的,很庄严。他想先插到他脑壳上庄严一下,后来一想这个脑壳是无常的,他要是死了,狗吃了,狐狸吃了,其他什么动物吃了都不一定,他不配戴这朵花,就没有把这朵花放到他脑壳上。用手捧着到寺庙里来了,他看见释迦牟尼佛像,很庄严,他就念佛,因为念佛的功德,他身上顿时发热,每个毛孔都张开了。供花的时候,他想,佛是大慈大悲的,佛是智慧的,佛是福慧两足尊的,佛一定能加持我,他是以这样诚心供养花。
供养完了,他说:“我供养花究竟有好大功德呢?”心里衡量供养这朵花的功德,他自己不知道,就找一位比丘问,他说:“大德啊,我刚才以这样一个心情,我身上有这么一个反应,以这么一朵花供养佛,功德有好大呢?我将来要得好大的果报?”这位比丘说:“我刚出家受戒不久,只知道离世间的痛苦,其它的我不知道,我没有道德也没有读过经,也没有读过书,你问我这个,我没法答复你,你找一个读经的法师去请问他,看你这朵花供了之后,有好大的福德?”
他又找到一位读经的法师,这位读经的法师说:“你供这朵花好大的功德我不知道,我也没有神通,我只是读经,我自己求福德,供花的功德,经上说是有的。你这枝花供的功德多大我不知道,你去问坐禅的阿罗汉,他有神通,他是证阿罗汉果的。”
这时佛涅槃之后还没有很久,证了阿罗汉果的道人还很多。于是供花的人就去问证得六通的阿罗汉了。他问大德:“你已经得了阿罗汉果,你知道我供花有好大利益?”
这位罗汉就入定观察了。观察完了,他说:“我看到你供养这朵花,你身体的报身舍了之后受天上的福,一生至千万亿世,这是一大劫。从一大劫到八万大劫,你的福还没有完,以后的我就不知道了。”因为罗汉的神通只到八万大劫,再上去他不知道了,围着凑热闹的人就问阿罗汉说:“你老人家有神通,你答复不出来,就到天上去问弥勒菩萨吧!”于是这位阿罗汉一入定,他的灵魂神识就到兜率天去问弥勒菩萨了,弥勒菩萨说:“这人只受世福,果报还没有尽,这种事唯佛与佛乃能究竟,一切补处菩萨都不能究竟,你等我下去成了佛之后,再来跟你说。”
这是说他以这样心情供养一朵花,弥勒菩萨都说不尽他的福德,供养一朵花就有这样的功德。布施的功德还得随你的心,物质的多少在我们世俗的眼中是有关系的,在圣境的眼中就不在乎了。这段故事是说,大家在供养布施的时候,不但给他物质上的供养,还要法供养,愿他不贪着世间的福德智慧,愿他将来一定能成佛,那你这个功德就没有办法说了,惟佛与佛乃能究竟。
我们先讲个故事,在藏经中,有一个印度人,捡了一朵花,花是金黄色的,很庄严。他想先插到他脑壳上庄严一下,后来一想这个脑壳是无常的,他要是死了,狗吃了,狐狸吃了,其他什么动物吃了都不一定,他不配戴这朵花,就没有把这朵花放到他脑壳上。用手捧着到寺庙里来了,他看见释迦牟尼佛像,很庄严,他就念佛,因为念佛的功德,他身上顿时发热,每个毛孔都张开了。供花的时候,他想,佛是大慈大悲的,佛是智慧的,佛是福慧两足尊的,佛一定能加持我,他是以这样诚心供养花。
供养完了,他说:“我供养花究竟有好大功德呢?”心里衡量供养这朵花的功德,他自己不知道,就找一位比丘问,他说:“大德啊,我刚才以这样一个心情,我身上有这么一个反应,以这么一朵花供养佛,功德有好大呢? 我将来要得好大的果报?”这位比丘说:“我刚出家受戒不久,只知道离世间的痛苦,其它的我不知道,我没有道德也没有读过经,也没有读过书,你问我这个,我没法答复你,你找一个读经的法师去请问他,看你这朵花供了之后,有好大的福德?”
他又找到一位读经的法师,这位读经的法师说:“你供这朵花好大的功德我不知道,我也没有神通,我只是读经,我自己求福德,供花的功德,经上说是有的。你这枝花供的功德多大我不知道,你去问坐禅的阿罗汉,他有神通,他是证阿罗汉果的。”
这时佛涅槃之后还没有很久,证了阿罗汉果的道人还很多。于是供花的人就去问证得六通的阿罗汉了。他问大德:“你已经得了阿罗汉果,你知道我供花有好大利益?”
这位罗汉就入定观察了。观察完了,他说:“我看到你供养这朵花,你身体的报身舍了之后受天上的福,一生至千万亿世,这是一大劫。从一大劫到八万大劫,你的福还没有完,以后的我就不知道了。”因为罗汉的神通只到八万大劫,再上去他不知道了,围着凑热闹的人就问阿罗汉说:“你老人家有神通,你答复不出来,就到天上去问弥勒菩萨吧!”于是这位阿罗汉一入定,他的灵魂神识就到兜率天去问弥勒菩萨了,弥勒菩萨说:“这人只受世福,果报还没有尽,这种事唯佛与佛乃能究竟,一切补处菩萨都不能究竟,你等我下去成了佛之后,再来跟你说。”
这是说他以这样心情供养一朵花,弥勒菩萨都说不尽他的福德,供养一朵花就有这样的功德。布施的功德还得随你的心,物质的多少在我们世俗的眼中是有关系的,在圣境的眼中就不在乎了。这段故事是说,大家在供养布施的时候,不但给他物质上的供养,还要法供养,愿他不贪着世间的福德智慧,愿他将来一定能成佛,那你这个功德就没有办法说了,惟佛与佛乃能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