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清明节
A. 关于清明节和七夕节的传说的名称
清明节的传说名称:清明节和介子推
七夕节的传说名称:七夕节和牛郎织女
清明节:相传在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受迫害而逃亡曹国,在途中,到了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身体虚弱到极点,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们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时,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深受感动。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介子推认为使命已尽,带着老母归隐山林,侍奉身前,已报哺育之恩。重耳之后便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晋文公。即位后,他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然而介子推根本没有任何抱怨,他打好行装同母亲到绵山隐居去了。
文公听说此事后,顿时觉得亏欠了介子推,亲自去寻这位忠臣。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又发现一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在这一天,全国禁火,已怀念忠诚的介子推。
当第二年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死而复活。便赐老柳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晋文公忽视了一个忠臣,但介子推并没有邀功请赏,这种甘于人后默默无闻的付出,只为孝敬生他养他的老母亲,以偿还多年没有尽的孝道。清明节的来历正是感恩,我们清明节上坟祭祀先祖,就是沿袭这种感恩的精神。
七夕节: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弊喊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
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租圆野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
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腔缓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B. 中国16个传统节日和风俗
中国16个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除夕、腊八节、龙抬头、社日节、上巳节、寒食节、中元节、寒衣节。
1、春节
风俗: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办年货芹轿、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烧炮竹、烧烟花、游神赛会、年例、押舟、祈福、庙会、游锣鼓、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
C. 重阳节 七夕节 中秋节 元宵节 除夕 端午节 清明节的时间顺序
按先后顺序依次是:除夕、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信敬中秋节、重阳节。
“除中晌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是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时间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时间在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节、重午节、龙舟节,时间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乞巧节等,时间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
中秋节,又称仲秋节、滑培慎八月节、团圆节,时间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又称“踏秋”、重九节、敬老节,时间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D. 每个传统节日的习俗
每个传统节日的习俗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等哪败大等。
1、春节
即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全年最重要的假期。春节有着浓郁的民俗色彩,包括贴春联、撞钟鼓、燃放爆竹、吃年夜饭、舞龙舞狮、赏花灯等。
E. 中国传统节日有几个
中国有五个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1、春节春节历史悠久,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人们常说但是过大年、过年就是这一天。现在春节时间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农历正月初一丛洞至正月十五,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2、元宵节元宵节又称灯节、小正月、上元节等,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自古以来元宵节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因此人们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3、清明节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我国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其习俗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此外,清明节的时间为公历(阳历)4月5日前后。4、端午节端午节,又晌郑衫称端阳节、重宴腔午节、龙舟节等,汉代前为干支历午月午日,汉代后演变为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有着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与春节一样,其习俗蕴含着祈福、消灾等文化内涵,寄托了人们一种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美好愿望。5、中秋节中秋节,又称仲秋节、拜月节、团圆节等,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
F. 清明节、寒食节、重阳节、春节、中秋节、七夕节、端阳节,按时间顺序怎样排
春节正月初一、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二日)、清明节4月5日、端阳节五月初五、七夕节七月初七、中秋节八月十五、裤雹罩重阳节九月初九。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肆前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胡闹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G.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中秋节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一、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
二、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
每到元宵节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展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
三、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清明节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这一天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动。
清明时分,天气转暖,草木复萌,人们常常结伴到郊外踏青、放风筝、欣赏春光。
四、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一般认为,它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而产生的。
每逢此节,民间有带香袋、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五、七夕的来历和习俗
农历七月初七夜,称“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相会的日子。
六、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魏、晋、唐、宋以来,逐渐演变成赏月的风俗。
中秋节风俗是吃月饼,全家人分吃,表示合家团圆欢聚,还有赏月。
七、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是魏晋以后兴起的节日。
主要有五种传统习俗。一是登高、二是插茱萸、三是饮酒赏菊、四是食重阳糕。
H. 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七夕节各是什么节日
1、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2、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歼塌携祭日。寒氏伏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3、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
春风拂煦清明节,踏青祭祖念先人。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庭共同记忆,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五、重五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带五色线,做香囊,门上插艾。
5、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衫册重视的日子。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I. 清明节与七夕节的异同
不同点: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国传统的扫墓祭祀、缅怀祖先的春祭节日。而七夕节专又称七巧节,是属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和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最具浪漫爱情色彩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主要以扫墓祭祖、踏青为主,而七夕节的传统习俗主要以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为主。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际,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而七夕节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
相同点:两者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都需要送花送吃的,还都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J. 清明节与七夕节的异同
不同点: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国传统的扫墓祭祀、缅怀祖先的春祭节日。而七夕节又称七巧节,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和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最具浪漫爱情色彩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主要以扫墓祭祖、踏青为主,而七夕节的传统习俗主要以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为主。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际,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而七夕节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
相同点:两者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都需要送花送吃的,还都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