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过七夕嘛
① 香港人十分重视西方情人节,但却不重视七夕。你认为可以怎样改变这情况(不少於100字)
这个嘛,你可以从国家影响力,文化输出两方面入手分析
香港被英国统治了这么久,文化上首西方影响很深,要改变这情况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首先要国家强盛,拥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才能影响到黄皮白心的港农
其次需要不断的文化输出,通过各种电影,书籍,活动等等手段潜移默化港农
② 七夕节是几月几日
2021年七夕节是8月14日,星期六,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七夕节的由来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有哪些传统习俗乞巧
乞巧,是七姐诞(七夕)的一项较为流行习俗,就是少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七月初七是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活动在七月七日晚上举行,故名七夕。
女孩们在这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陈列巧果(油炸面食)、莲蓬、白藕、红菱等,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若穿好的,就称为得巧。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拜魁星
相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民间谓为魁星主文事。
拜魁星仪式亦在月光下举行,在闽东一带,七夕这晚,天井里往往摆上拜织女、拜魁星二张香案,仕女聚会一堂,又被分为两个面面相对不同性别的小天地,非常热闹有趣。
染指甲
染指甲是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绵阳地区《盐亭县志》:七月七日为乞巧节。童稚以凤仙花染指甲。
拜七娘妈
在闽南,香港台湾,每年这天,人们三五成群到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牲礼等。
这天,台湾民间还流行一种成人礼,即孩子长到满15岁时,父母领着他带着供品到七娘妈庙酬谢,答谢七娘妈保护孩子度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这一天,台南地区要为16岁的孩子做十六岁,行成人礼。有的家长除了在七夕节这天祭谢七娘妈之外,还专门为孩子举行成人礼的事而宴请亲友,庆贺一番。
③ 香港的风土人情简介
九龙的九龙城寨、宋城、宋王台、李郑屋古墓;屯门的宋帝岩、红楼、沙田的曾大屋、五国六村;荃湾的三栋屋、海坎村屋;元朗新田大夫第、锦田吉庆围、水头村古迹、聚星楼、厦村邓氏宗祠;西贡上窑民俗博物馆等;港岛炮台及大屿山东涌炮台、东龙岛佛堂等旧炮台都是旅游胜地。
香港汇聚了世界各地的美食,香港旺角、铜锣湾、尖沙咀东部和九龙城等地有些街道尽是食肆。充满亚洲风味的餐馆遍布香港,辛辣的泰国汤、香浓的印度咖喱、韩国烧烤、越南沙律卷、日本寿司等等特色美食。
香港的中国菜餐馆,提供中国各地的特色佳肴,广东菜餐馆尤其多,其他地道菜包括潮州菜、湖南菜、四川菜、北京菜、上海菜等,还有讲究素淡的素菜。还有以传统的广式点心作早餐的饮茶。
香港传统本地菜以广州菜为主,盆菜则是新界原居民在节日时的传统菜。由于香港临近海洋,因此海鲜也是常见的菜色,亦发展出如避风塘炒蟹的避风塘菜色。
香港歌星有许冠杰、林子祥、陈百强、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罗文、徐小凤、Beyond、叶倩文、林忆莲、陈慧娴、达明一派、“四大天王”张学友、刘德华、黎明和郭富城。
香港每年都主办各种类型文化、康乐、体育活动,较大型的活动包括香港艺术节、香港国际电影节、国际综艺合家欢、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六人木球赛和国际赛马。香港运动员也参与过多个大型国际运动会,如亚运会、东亚运动会等。香港在2009年12月主办了第五届东亚运动会。
香港中环兰桂坊、“苏豪”区、湾仔骆克道一带、铜锣湾和尖沙咀(弥敦道、亚士厘道、诺士佛台、北京道),都有很多酒吧、卡拉OK场所、夜总会和酒廊,都是居民和游客游览光顾的场所。
(3)香港过七夕嘛扩展阅读:
香港是一座高度繁荣的自由港和国际大都市,与纽约、伦敦并称为“纽伦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也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和最具竞争力城市之一,在世界享有极高声誉,被GaWC评为世界一线城市第三位。
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将华人智慧与西方社会制度优势合二为一,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及完善的法制闻名于世,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
④ 香港的节日庆典
1月1日元旦,元旦在香港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无论是香港人还是在香港工作 的外国人都会走上街头共同庆祝,这一天庆祝活动最热闹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铜锣湾时代广场的倒计时活动,另外一处就是兰桂坊,在香港工作的外国人和香港的年轻人一起,挤满整条街道,共同举杯开怀畅饮.2月14情人节,每到这一天,香港的大街小巷,商店,公园到处都是成双成对的年轻人,花店的鲜花会特别的畅销,酒店餐馆也全部挤满了享用情人节晚餐的人.春节,同内地一样,早在春节来临之前,家家户户就开始忙著为过年做准备了,吃年夜饭,走亲访友拜年.此外,每年的春节还会举办年宵花市,花车巡游,烟花汇演等大规模的群众性庆祝活动,场面壮观,气氛热烈.天后诞(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是渔民的保护神,渔民每年都要在这一天庆祝天後的生日,感谢她的保佑.香港作为海边的城市,这一节目自然也是备受重视的,如今,虽然真正意义上的渔民已经很少了,但对於庆祝这一传统节日,一点也没有影响,每到这一天,香港的渔民就会将自己的渔船装饰得漂漂亮亮,然後一齐向西贡大庙湾进发。场面非常壮观,在元朗的大球场还有舞龙舞狮等庆祝活动.佛诞(农历四月初八)佛诞又称浴佛节,据说是释迦摩尼的圣体,香港信奉佛教的人从多,每到这一天,都要举行打规模的庆祝活动,各大寺庙都要举行浴佛仪式,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尤其是大屿山的宝莲寺最为热闹,除了参加祭祀以外还能品尝到精致的素菜..太平醮(农历四月初八)是中国传统宗教道教的建醮仪式,掬水是为了感激北极玄天上帝当年消除长洲岛的瘟疫,拯救岛民脱离病魔而举行的传统祭祀庆典.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孟兰节(农历七月十五)香港有些地方会举行孟兰盛会,主要活动是上演神功戏等,一些人家会在街边烧街衣,烧香,洒米.中秋节,和内地的居民一样,吃月饼看月亮。在维多利亚公园和高山道公园会办规模盛大的彩灯会.万圣节.西方的鬼节,近年来在香港过的非常热闹,这一天,以外国人较多的兰桂坊一带为中心,学鬼叫,吓唬行人.圣诞节,香港最盛大最热闹的节日之一,提前一个多月香港的街道建筑就开始布置了,五彩的灯饰把夜景办的壮丽辉煌,令人赞叹,此时的香港可以说是一年中最美丽的时候,平安夜除教堂的弥撒外,各大酒店和商场也都有唱诗班献唱圣歌,夜晚,香港的街头人来人往,另外,圣诞节还是购物的好时机,每到这个时候商场都会大减价,就连世界著名的品牌服装的专门店也不例外,许多商品的价格会低至平常价格的一半以下
⑤ 七夕节习俗
七夕节有拜魁星、染指甲、拜七娘妈等习俗。1、相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在七夕晚上会有拜魁星仪式。2、染指甲是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习俗。3、在闽南香港台湾一带,七夕这天人们会去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牲礼等。
⑥ 香港的民俗是什么
年宵花市:农历新年前数天在多区举行,其中一年一度的维多利亚公园年宵花市最热闹,出售桃花、 菊花、 水仙花等各种贺岁鲜花及其他商品。
花车巡游:大年初一,在市内举行。每年的巡游表演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花车,以及显示不同地区文化和风情的巡游队伍,组合成多姿多彩的大型表演,庆贺新一年繁荣丰盛。
烟花汇演:大年初二 ,在维多利亚港海面举行。海港两岸和高层建筑临海的一面,都成了最好的观赏位置。
圣诞节 (12月25日) :圣诞节是香港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维多利亚港两岸的高大建筑,提前个多月就布置上色彩缤纷的灯饰,各商店也换上圣诞装饰,仅是这一风景,就引得不少游人赞叹不已。此时的香港,展现出最辉煌的城市面貌,如果对香港的繁华有兴趣,那么,最好的游览时间一定是圣诞。
元旦(1月1日)、情人节(2月14日)、天后诞(农历三月二十三)、佛诞(农历四月初八)、太平清醮(农历四月初八)、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孟兰节(农历七月十四)、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万圣节(10月31日)。
潮人盂兰胜会是一种汉族民俗及民间信仰活动。农历七月十五日在香港俗称为“鬼节”,传说农历七月鬼魂可以来到人间,部份地区市民会在路边焚烧冥纸香烛超渡游魂,以超渡这些鬼魂。各会场设有施孤台、建醮台、戏台、大士台、神坛等。各街坊的戏台,以潮剧演出为主,还有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和手工技艺作品展示。潮人的盂兰胜会分布在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约六十多处地方举办。
香港这个大都市是中国的一颗东方明珠,它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传统,也融合了英国的一些西式文化,香港的结婚传统习俗综合了中西文化的精神,既传统也时尚。
送嫁与姐妹团
婚礼的前夜,新娘的女朋友们就集中在新娘的家里,组成姐妹团,通宵达旦地热闹,叫做送嫁。因为在古代的中国,结婚以后女子就不太走出家门,所以,这是与肪友们的告别的仪式。现在的香港都为双职工家庭,所以结了婚,女性不再出家门的现象已不复存在,但这种风俗习惯依然保留了下来。
结婚的前一夜,还有其他的一些风俗习惯。其中之一叫"上头",就是梳头发的仪式。每位母亲都要给出嫁的女儿、儿子梳理头发。"一梳一梳到最后",表示了永远的意思。
还有一个风俗,就是吃汤圆。将米磨成粉,加上芝麻馅,做成拇指大小的汤圆,再用砂糖汁煮一下,非常甜,表示新婚生活又甜又圆、幸福美满。
开门吉利与兄弟帮
婚礼当天都要从早忙到晚,首先由新郎前往新娘家迎娶新娘,这是第一个小0。与新娘家的姐妹团一样,新郎家也要结成兄弟帮,一同前往迎接。姐妹团在新娘家的大门口挡住去路,要想过门的话,需要付买路钱,需双方谈判交涉。
"九"这个数字表示永久、永远的意思,所以,礼金最初从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元九角开始谈起,谈妥之后由兄弟帮用现金付帐,礼金由姐妹团共享。这来源于古代中国上千年的买卖婚姻的习俗,现在则成为饶有兴趣的游戏。
斟茶与拜祖先
终于进入新娘家门的新郎,首先要与新娘并立,给新娘的父母亲献茶,这种仪式称之为"斟茶"。由新郎按父亲、母亲的顺序献茶,新娘也依次随行。这时负责倒茶的人被称作"大妗姐,"是一个穿着黑色礼服的中年妇女。
仪式之后再前往新郎家再一次斟茶。新郎、新娘以及姐妹团、兄弟帮、大妗姐及其他家属都要分乘扎着彩带的车赶往新郎家。
到了新郎家,首先开始的仪式是拜祖先,给神台上祭祀着的祖先献茶、点心,然后给大门的土地神拜礼,之后是给父母斟茶。
麻将与喜勺
仪式结束后,就开始进行称为"喜勺"的结婚宴会。在此之前,一般是在傍晚五点左右开始,三五成群的开始打麻将、扑克牌或者唱卡拉OK、聊天。送红包一般使用称之为礼券的支票,由于香港治安不好,所以送支票是人们从生活中得出来的智慧。但也有人认为送现金更方便。红包一般根据亲密程度及婚礼的地点来决定,通常为400-500港币。婚礼时,新郎、新娘又要迎接来客,又要照相,甚是繁忙。一般到午后九点左右,新郎新娘才能落座,上了菜,宴会才能开始。宴会开始时,无致词、无演讲,专门用餐。待用餐中途上鱼翅汤时,主持人才开始致词,各席就开始巡回干杯,也开始到了"闹新人"的时间。
婚礼一般要持续到夜里十一点钟结束。
⑦ 七夕情人节的由来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7月7日)。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简介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7月7日)。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随着时间演变,七夕现已成为中国情人节。
目录1节日来历2历史文化3节日习俗4各地习俗 5阳历日期6相关文物7七夕祝福语8相关谜语 9相关诗词10七夕短信11法定节假日12科学认识
节日来历
七夕七夕节的来历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它最早的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如《诗经·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还有明代罗颀《物源》曰:“楚怀王初置七夕。”不过那时候的七夕,是祭祀牵牛星、织女星,并无后面的故事。直到汉代,其细节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且正式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如东汉应劭撰的《风俗通》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侨。”又如《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简介: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7月7日)。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随着时间演变,七夕现已成为中国情人节。
目录1节日来历2历史文化3节日习俗4各地习俗 5阳历日期6相关文物7七夕祝福语8相关谜语 9相关诗词10七夕短信11法定节假日12科学认识
节日来历:
七夕七夕节的来历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它最早的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如《诗经·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还有明代罗颀《物源》曰:“楚怀王初置七夕。”不过那时候的七夕,是祭祀牵牛星、织女星,并无后面的故事。直到汉代,其细节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且正式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如东汉应劭撰的《风俗通》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侨。”又如《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单身女性节
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也是一个提倡男女相亲的节日。
民俗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七夕节首先是单身女子的节日。
西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赵魁夫认为,中国古代,七夕节应该是单身女子最快乐的一天,即使是春节,不少女子都未必可以穿着新衣服去串门,家中一般使唤男子走亲访友,只有
节日习俗
由于过往女子的命运只能嫁作人妇、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并希望以织女为榜样。所以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的节日。这也就是“乞巧”这名称的来源。妇女亦会结彩楼,预备黄铜制成的细针(七孔针),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穿进了为之得久。久而久之,七夕也成为了“女儿节”。不过,古人乞巧不独七夕,正月及八九月都可以乞巧,只有宋以后才有七夕乞巧。宋元时期,七夕乞巧节变得很隆重,有专门卖乞巧饰品的市场,称作乞巧市。
《荆楚岁时记》记载古代女子在七夕夜的“闺中秘戏”,“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喜子是指一种小型蜘蛛。《东京梦华录》则说:“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杜甫在《牵牛织女》诗中曾提及这种风俗:“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刘言史《七夕歌》:“碧空露重新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
到了现代,七夕节又被人们正式地称为“爱情节”。许多商家和民众称之为“中国情人节”,但由于“情人”一词可能产生的歧义,以及七夕传统习俗中并没有情侣约会的内容,因此民俗专家认为称为“情人节”不适当,而应称“爱情节”。在中国大陆,七夕节被商家作为商业促销的一大良机,而传统习俗则呈现失落,人们对七夕的热情比不上西洋舶来品“情人节”。台湾和香港也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七夕节情况堪忧,比不上日本的节日氛围。
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喜蛛应巧
喜蛛应巧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投针验巧
投针验巧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种生求子
种生求子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折叠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 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晒书晒衣
晒书晒衣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供奉“磨喝乐”
供奉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拜织女
拜织女“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