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谁来
❶ 七夕节是谁创造的
七夕节不是谁创造的,有几个起源。
1、妇女乞巧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2、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3、时间崇拜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4、数字崇拜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5、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周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它说男子以8岁一个周期,女子以7岁一个周期。女子7岁肾气盛,换牙齿头发变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天癸是肾精,任督二脉,以中医说法,"为一身阴阳之海,五气贞元",也就是说,二七就来月经,可以生子。三七肾气平均,最后的牙齿长齐,发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坚,头发长极,身体盛壮,到了顶点。五七阳明脉衰,面容开始焦黄,头发开始掉。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是一个生命周期结束。"七"这个数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应该是结束中的诞生。《周易·复卦》:"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孔颖达疏:"天之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来复"是去而复来,也就是重生,轮回循环,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尽,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丰满。
6、牛郎织女传说
牛郎织女是非常有名的一个中国民间传说故事,是中国人民最早关于星的故事。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❷ 七夕节怎么来的
七月七,七夕节,乞巧节
传说农历七月七日夜晚,天上的牛郎与织女相会,天下妇女于
当晚穿针引线,向织女星乞求技巧,称为乞巧。
枟荆楚岁时记枠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
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
于瓜上,则以为得。”织女星在银河西,与河东牵牛星相对。枟诗
经.小雅.大东枠唱道:“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班固枟西都赋枠云:
“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直到枟文选.洛神赋枠注引曹植
枟九咏枠注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牵牛织女之星各处一旁,七月
七日乃得一会。”可见,汉代已经把牵牛与织女并称而且说成是夫
妇。神话中的牛郎与织女是被王母娘娘生生拆散的一对恩爱夫
妻,深受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男女的同情,就连天下鸟鹊在七月七
日夜晚都飞到银河衔接为桥,帮织女渡河与牛郎相会。名曰“鹊
桥”。牛郎织女被人们视为勤劳智慧的化身。所以民间年年纪念
他们,姑娘们向织女乞巧,就是崇拜智慧,崇拜文明,这是文明之礼。
❸ 七夕节的由来
七夕节最早来源于汉代,由于人们对星体的自然崇拜,于是将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到乞巧节中,后来民间的女子都信以为真,于是每当七月初七她们便会来到月下,仰望星空,希望自己变成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的人,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七月初七时女子还会向上天祷告,希望上天可以将自己变成与织女一样心灵手巧的人,手巧稿并且找到称心如意的郎君,久而久之毕孝便形成了七夕节。
❹ 七夕节的来历是什么
七夕节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和妇女穿针乞巧的习俗,后来因为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被赋予了爱情的意义。
七夕节起源于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牛郎织女相识、相知、相爱,却因人仙有别,被王母娘娘棒打鸳鸯,让他们只能隔着银河遥遥相望,但是还好有喜鹊们,可以为他们搭建一座鹊桥,让他们在桥上相见。相传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就是在农历7月7日,所以便将这一天定为七夕。
又因为织女有一双能织云霞的巧手,而民间的少女们都希望能得到织女的灵气,所以在七夕节那天才有了“乞巧”的习俗。
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七夕节的乞巧习俗呢始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7月7日穿七孔针于开几头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于自然天象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心情合称28岁,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
❺ 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那么七夕节的来源是哪个传说
中华传统节日以宏大丰富的内容、绚烂缤纷的色彩展示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壮丽画卷,寓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在我国古代诗词中,与节日有关的作品数量可观,佳作迭现。这些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形式记载了节日习俗的特点,生动地反映了古代人民过这些传统节日时的情形和心情,充分发掘了传统节日的意义,给予传统节日更为丰富的人文情感,丰富了传统节日的内涵。来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关于七夕的传说。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又称乞巧节。
❻ 七夕节的来历是什么
七夕节的来历是始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7月7日穿七孔针于开几头人俱回习之的记载答,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于自然天象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心情合称28岁,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
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置办乞巧物品的协调,市上也是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就成为了人山人海,车马难行,观其丰行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❼ 中国的七夕情人节是怎么来的
七夕的由来:
相传天上有个织女星,还有一个牵牛星。织女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天条律令是不允许男欢女爱、私自相恋的,王母便将牵牛贬下凡尘了,令织女不停地织云锦以作惩罚。
织女的工作,便是用了一种神奇的丝在织布机上织出层层叠叠的美丽的云彩,随着时间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幻它们的颜色,这就是“天衣”。自从牵牛被贬之后,织女常常以泪洗面,愁眉不展地思念牵牛。她坐在织机旁不停地织着美丽的云锦,以期博得王母大发慈心,让牵牛早日返回天界。
一天,几个仙女向王母恳求想去人间碧莲池一游,王母今日心情正好,便答应了她们。她们见织女终日苦闷,便一起向王母求情让织女共同前往,王母也心疼受惩后的孙女,便令她们速去速归。
话说牵牛被贬之后,落生在一个农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后来父母去世,他便跟着哥嫂度日。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与他分家,只给了他一头老牛和一辆破车,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独占了。然后,便和牛郎分家了。
从此,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他们在荒地上披荆斩棘、耕田种地、盖造房屋。一两年后,他们营造成一个小小的家,勉强可以糊口度日。可是,除了那只不会说话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个人,日子过得相当寂寞。牛郎并不知道,那条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
这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了,它对牛郎说:“牛郎,今天你去碧莲池一趟,那儿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色的仙衣藏起来,穿红仙衣的仙女就会成为你的妻子。”牛郎见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兴,便问道:“牛大哥,你真会说话吗?你说的是真的吗?”老牛点了点头,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莲池旁的芦苇里,等候仙女们的来临。不一会儿,仙女们果然翩翩飘至,脱下轻罗衣裳,纵身跃入清流。牛郎便从芦苇里跑出来,拿走了红色的仙衣。仙女们见有人来了,忙乱纷纷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飞鸟般地飞走了,只剩下没有衣服无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织女。织女见自己的仙衣被一个小伙子抢走,又羞又急,却又无可奈何。这时,牛郎走上前来,对她说,要她答应做他妻子,他才能还给她的衣裳。织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牵牛,便含羞答应了他。这样,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们结婚以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日子过得非常美满幸福。不久,他们生下了一儿一女,十分可爱。牛郎织女满以为能够终身相守,白头到老。可是,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天神将织女捉回天庭问罪。这一天,织女正在做饭,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赶回,眼睛红肿着告诉织女:“牛大哥死了,他临死前说,要我在他死后,将他的牛皮剥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飞上天去。”织女一听,心中纳闷,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贬下凡的牵牛说了几句公道话,也贬下天庭。它怎么会突然死去呢?织女便让牛郎剥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这时,天空狂风大作,天兵天将从天而降,不容分说,押解着织女便飞上了天空。正飞着,织女听到了牛郎的声音:“织女,等等我!”织女回头一看,只见牛郎用一对箩筐,挑着两个儿女,披着牛皮赶来了。慢慢地,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织女可以看清儿女们可爱的模样,孩子们了都张开双臂,大声呼叫着“妈妈”,眼看,牛郎和织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这时,王母驾着祥云赶来了,她拔下她头上的金簪,往他们中间一划。霎时间,一条天河波涛滚滚地横在了织女和牛郎之间,无法横越了。
织女望着天河对岸的牛郎和儿女们,直哭得声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来。他们的哭声,孩子们一声声“妈妈”的喊声,是那样揪心裂肺、催人泪下。连在旁观望的仙女、天神们都觉得心酸难过,于心不忍。王母见此情此景,也稍稍为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所感动,便同意让牛郎和孩子们留在天上,每年7月7日,让他们相会一次。从此,牛郎和他的儿女就住在了天上,隔着一条天河,和织女遥遥相望。在秋夜天空的繁星当中,我们至今还可以看见银河两边有两颗较大的星星,晶莹地闪烁着,那便是织女星和牵牛星。和牵牛星在一起的还有两颗小星星,那便是牛郎织女的一儿一女。
牛郎织女相会的7月7日,无数成群的喜鹊飞来为他们搭桥。鹊桥之上,牛郎织女团聚了!织女和牛郎深情相对,搂抱着他们的儿女,有无数的话儿要说,有无尽的情意要倾诉啊!
后来,每到农历7月7,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和美丽的爱情,由此形成了七夕节。(牛郎织女一年一相会,天上一日,地下一年,所以牛郎织女天天相会)。
❽ 七夕节是怎么来的呢
七夕,来源于神话故事,相传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位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七夕节里,凡间的姑娘媳妇们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七夕节的传统活动就是女孩子们用彩线穿上绣针,比谁的针线活做得好,同时,摆上瓜果贡品,乞神祥求织女能赐予心灵手巧。所以在中国古代,七夕节是名副其实的妇女节。
时至今日,传核培统的七夕节再次被人重视,已不再是因为这是女性专属的节日,而是被重新赋予新的含义——中国情人节。而正因如此,七改瞎唯夕这个传统节日因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而在当今社会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散发出美丽而动人的浪漫气息。
❾ 七夕节的来历是什么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又称乞巧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七夕节普遍认为是中国的情人节,因为它承载着关于牛郎与织女的古老爱情传说。那么这个节日是如何起源的呢?在七夕节到来之际,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七夕节的由来!
01
传说完整由来
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起源很早,《诗经·大东》里记载:“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是最早出现“牵牛”、“织女”二词的记载,但没有故事因素。据考证,东袭迹汉末年《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是以牛郎织女为题材而情节又较为完整且最早的作品。曹丕《燕歌行》也有“牵牛织女遥相望”之句。汉代应劭《风俗通义》载曰:“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
《荆楚岁时记》中关于牛郎织女故事的记载就较为完整而更富有神话意味:“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使一年一度相会。”又云:“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至此,这个富有神话色彩的爱情悲剧故事才归于完整。
告巧
02
对自然天象的崇拜
早在远古时代,古人观察星象发现天上有两颗被银河相隔,但是又非常明亮的星星,结合当时男耕女织的社会背景,分别叫作牛郎星与织女星。
人们对牛郎织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来已久,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春秋命历序》:“日月五纬俱起牵牛”,《礼记·月令》:“孟夏之月,日在毕,昬翼中,旦婺女中”。婺女星后来衍化成神话中的女神,民间称为七姐、天仙娘娘、七星娘娘、七娘妈等,是编织云彩、纺织业者,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佢诞辰。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
03
对时间数字的崇拜
七夕除了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之外,也来源于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很强的时间感。我国古代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在民间,七数表现在时间上的阶段性,即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此外,因“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算盘上,“七”又是每列的珠数。“七”,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而“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04
节日习俗:古人如何过七夕
纵观我国古代的七夕风俗,节日气氛浓厚,习俗风尚十分兴盛。下面小编讲几件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习俗,来看看古人如何过七夕?
1.乞巧节
在古代姑娘们为了能够有像织女一样的心灵手巧,会在这一天进行拜仙乞巧、斗巧等主要节俗活动,所以七夕这个节日又称乞巧节。七夕斗巧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输巧”、“兰夜斗巧”和“投针验巧”等几种形式。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2.拜魁星
每逢七夕节,在女子们纷纷乞巧的时候,男子们也没闲着。俗传七月七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主文,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要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魁星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魁星爷就是魁斗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称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3.宋代儿童节
七夕节也是宋代儿童的节日,妇女乞巧求福,儿童乞文得乐。
宋代民间崇尚果实、茜鸡和磨喝乐。茜鸡就是以茜草熬鸡。“磨喝乐”又名磨合罗,其名来源于音译梵语。磨喝乐原是佛教中的一位神灵,6岁出家,是一位童佛。
宋代人以此制成一种婴儿、幼童形象的土偶泥人、蜡像和进贡皇帝用的金偶,用于祭祀牛郎星和织女星,兼具乞巧宜男的涵义。因此拍友并民间就有许多小孩儿手执荷叶,装扮成磨喝乐的样子嬉戏玩耍,南宋赵师侠《鹊桥仙》词曰:“摩孩罗荷叶伞儿轻,总排列、双双对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