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七夕是几月几号
1. 七夕节是几月几号
七夕节是8月14日,星期六,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七夕节的由来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有哪些传统习俗乞巧
乞巧,是七姐诞(七夕)的一项较为流行习俗,就是少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七月初七是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活动在七月七日晚上举行,故名七夕。
女孩们在这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陈列巧果(油炸面食)、莲蓬、白藕、红菱等,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若穿好的,就称为得巧。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拜魁星
相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民间谓为魁星主文事。
拜魁星仪式亦在月光下举行,在闽东一带,七夕这晚,天井里往往摆上拜织女、拜魁星二张香案,仕女聚会一堂,又被分为两个面面相对不同性别的小天地,非常热闹有趣。
染指甲
染指甲是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绵阳地区《盐亭县志》:七月七日为乞巧节。童稚以凤仙花染指甲。
拜七娘妈
在闽南,香港台湾,每年这天,人们三五成群到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牲礼等。
这天,台湾民间还流行一种成人礼,即孩子长到满15岁时,父母领着他带着供品到七娘妈庙酬谢,答谢七娘妈保护孩子度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这一天,台南地区要为16岁的孩子做十六岁,行成人礼。有的家长除了在七夕节这天祭谢七娘妈之外,还专门为孩子举行成人礼的事而宴请亲友,庆贺一番。
2. 七夕是什么时候
农历七月初七
http://bk..com/view/23307.htm
七夕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七夕的由来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牛郎织女的传说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旧时在民间七月七日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当时对这一天兴趣最大的,还是年轻女子。她们穿新衣,拜双星,并乞巧。
宋时杭州的小儿女,七夕之时多效颦"摩侯罗",穿半臂花衣,胸前装饰乞巧时的楸叶、瓜果等图形;靓妆笑语,竞往湖边放蜡制的鸳鸯等一类水鸟,浮于水上。妇人喜于盒内贮小蜘蛛,让蜘蛛在盒内织网,看织网之疏密,谓之"巧"之多少也。
穿针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儿们的节目之一,据说在汉代已经盛行。《荆楚岁时记》中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也有把"穿针"转为"丢针"的。形式是在七夕夜晚,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然后把绣花针丢入水里,让它漂浮在水面上,星光辉映下的针影,照在碗底,会生浮动的阴影,变化多端。依其形状,就可以占卜投针姑娘针绣工作是拙是巧。
还有一种游戏节目是七位姑娘互相邀约,结伴在七夕之夜的园庭,各以巾帕遮目,然后仰首向天,面对牛郎织女星,根据所看到的景象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不过遮目怎能看到天象呢?这自然不是看双星,而是闭目作幻想了。
神话的七夕作为一个"情人节",也应该是有其意义的。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同一个七夕节,全国各地的节日活动内容也各不相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这里略加阐述各地区的活动。
在浙江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有七夕香桥会。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
在胶东地区,多于七夕拜七姐神。年轻妇女穿上新装,欢聚一堂,于庭中盟结七姐妹,口唱歌谣:“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针,不图你线,光学你七十二样好手段。”不少地方还制作“巧花”,少女们用面粉制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食品(或称巧果),还有巧菜,即于酒盅中培育麦芽(此即宋代的“种生”),用巧果、巧菜来祭祀织女。
在陕西,七夕夜女孩子们则要用稻草扎成个一米多高的“巧姑”之形(又叫巧娘娘,即织女),并让她穿上女孩子的绿袄红裙,坐在庭院里;女孩子们供上瓜果,并端出事先种好的豆芽、葱芽(即“种生”,妇女们称巧芽芽),剪下一截,入扩一碗清水中,浮在水面上,看月下的芽影,以占卜巧拙;并穿针引线,竞争快慢;举行剪窗花比赛,以争智巧。
在福建,妇女、女孩子们摆设香炉和各式祭品:茶、酒,花瓶中插花,还有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和织女用的脂粉。祭拜双星后,即把献给织女的脂粉分成两半,一半投向屋顶给织女,一半自己梳妆美容。相传与织女共用脂粉,可使自己的美丽容貌保持不衰。而五子的摆设,寓有求生育之意。妇女们并吃茶食瓜果,玩乞巧游戏。
在广东,最重视七夕节的是清代、民国年间,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国年间,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间多称“拜七姐”。据参加过民国年间的“拜七姐”活动的老人回忆,广州西关一带,尤为盛行“拜七姐”。活动一般是在少女少妇中进行(男子与老年妇女只能在一旁观看,并行礼祭拜而已),预先由要好的十数名姐妹组织起来准备“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将一些稻谷、麦粒、绿豆等浸在瓷碗里,让它们发芽。临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凑起一些钱,请家里人帮忙,用竹篾纸扎糊起一座鹊桥并且制作各种各样的精美手工艺品。到七夕之夜,便在厅堂中摆设八仙桌,系上刺绣台围(桌裙),摆上各种精彩纷呈的花果制品及女红巧物,大显女儿们的巧艺。有用剪纸红花带围着的谷秧、豆芽盘,盘中点着油灯,灯光透出彩画薄纸灯罩,艳彩夺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兰、茉莉、素馨及其他鲜花插在铜瓷花瓶里;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合、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真假难辨;还有把苹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叠成各种鸟兽等形状的果盘;寸许长的绣花衣裙鞋袜及花木屐;用金银彩线织绣的小罗帐、被单、帘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敷土种豆粟苗配细木砌的亭台楼阁,总之是越细致越显得巧。又用米粒、芝麻、灯草芯、彩纸制成各种形式的塔楼、桌椅、瓶炉、花果、文房四宝及各种花纹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还挂一盏盏的玻璃或彩纸的花灯、宫灯及柚皮、蛋壳灯(上雕山水花鸟图案),动物形灯。最惹人爱的,是女儿们用彩绸扎制的精美的雏偶,即布娃娃。雏偶有牛郎、织女及一对小儿女的形象,一般放于上层,下边是吹萧弹琴舞蹈的小儿形象,庆贺双星相会之意。还有“西厢”、“红楼”、“杨门女将”等成套的戏剧人物形象(也与瓷塑雏偶,是家长买给小儿女作节日礼物的)。另外,当然也少不了陈列化妆用品,如小胭脂盒、镜、彩梳、绒花、脂粉等,既供织女使用,也供女儿们自用。还有蜡制瓜果、小动物等。此外就是甜咸点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必不可少的是烛台、香炉、插上香烛,并用最好的檀香点燃。
中国人俗称七月七日为七夕。相传这天晚上牵牛、织女二星相会。唐代韩鄂《岁华纪丽》卷三引《风俗通》云:"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这里的河指天河,也就是银河。旧时妇女穿针、设瓜果迎之。宋张耒《七夕》诗云:"空将泪雨作滂沱,泪痕有尽悉无歇。"与俗传七夕之雨为织女悲泪之言合。
编辑词条
3. 几号是七夕情人节 七夕情人节是哪一天
几号是七夕情人节 七夕情人节是哪一天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情人节。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桥节”、“女儿节”或“七夕情人节”,而这一天被外国人称做“中国情人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七夕情人节的传说
说起七夕节,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故事。据民间传说,牛郎是人间的一个孤儿,依哥嫂过活,因嫂嫂不贤,被迫分家独过,伴着一条老牛过着孤苦的生活。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出外游戏,在天池洗澡。原是天神下凡的老牛劝牛郎藏起织女的衣服,于是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男耕女织,生活十分幸福,还生了一男一女。不料天神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送织女回天庭受审,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腔滑拆散。牛郎上天无路,万分悲痛。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伍斗腊遂触断牛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用箩筐挑着一对儿女腾云追赶。王母娘娘为了阻止牛郎,便用金替凌空一划,于是他们中间立刻出现了一条波浪滚滚的天河。牛郎无法过河,夫妻俩只能对河饮泣。这件事最终感动了天帝,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由喜鹊架桥在天河相会。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是如此扣人心扉,历史上很多文人都为之写下了美丽的诗篇。其中,宋代秦观的《鹊桥仙》就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牛郎星和织女星
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这只是人们虚构的故事。对银河两岸的织女星和牛郎星来说,它们尽管只是一河相隔,实际距离却为16光年(151万亿公里),是永远不可能相会的。七夕节的起源根本和牛郎织女故事没有关系。而且,牛郎织女的故事要比七夕节的起源要晚得多。
据学者陈久金在截中国节庆及其起源》中指出,七夕节原本设在七月初,与定季节星宿有关。中国古代历书《星经》说:“织女三星,在天市东,常以七月一日,六七日见东方。”这就是说,织女星是定农历七月一日的标志星。七夕节后来之所以改成七月七日,是因为中国古代确定节日的日期时,有喜欢选用月序和日序相同的那一天的习俗。由于《诗经·大东》有织女、牵牛两星,可见两星名早在春秋以前就已存在。而此时尚未出现牛郎织女的故事。
七夕节的传统习俗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销举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4. 七夕节是几月几日星期几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我精心准备了七夕节是几月几日星期几内容,欢迎使用学习!
七夕节是几月几日星期几
2022年七夕节是8月4日,星期四,农历七月初七。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
七夕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 文化 圈诸国的 传统文化 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七夕节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gōng)等诸多习俗影响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七夕节的习俗
1、“雅秋”的 传说
另外,神话传说天上的织女向往人间,私自下嫁牛郎。生气的王母娘娘用她的发簪划出一条天河将其二人分隔两边。每年的七月七由喜鹊搭桥相会。因此在莱阳当地有传说,七月七这一天一般看不到喜鹊(胶东方言称“雅秋”),因都聚集到天河搭彩桥去了。
2、“姐姐哭”的传说
再据说这一日有情人夜晚在葡萄架下约会能白头谐老,夜深还能听到牛郎织女的私语。这一日及前几天如逢阴雨连绵,称其“姐姐哭”,即盼姐姐望相会的日子。因天河相隔,织女思念牛郎,以泪水洗面,故天上的雨一阵一阵的,称其为“姐姐哭”。
七夕节适合发的短信情话
1.懂得遗忘的人获得自由,懂得放心的人获得轻松,懂得付出的人获得真爱,懂得欣赏的人获得幸福,懂得关怀的人获得朋友!情人节到了,记得要幸福宝贝!
2.银河的一端住着牛郎,一端住着织女;鹊桥的一端是思念,一端是期盼;城市的这边住着我,那边住着你;短息的这边写着爱恋,那边读出温暖。七夕快乐。
3.鹊桥相会在七夕,痴心等候在七夕,诉说相思在七夕,浓情蜜意在七夕,恩爱甜美在七夕,牛郎织女许诺过:此条短信转发七,包你幸福在七夕。
4.爱是种体会,即使心碎也会觉得甜蜜;爱是种感受,即使痛苦也会觉得幸福;爱是种缘分,即使分离也会觉得心醉;七夕将临,愿心爱的人快乐幸福!
5.暗恋的感觉,快乐清闲;初恋的感觉,让人流连;恋爱的感觉,酸中有甜;爱情的滋味,不苦不咸;真情的等待,永恒不变;七夕的到来,甜蜜甘甜!
6.缘分是上天给的;快乐是要自己找的;欢笑是朋友带来的;幸福是靠自己争取的;烦恼是用智慧自解的;希望你天天开开心心!七夕快乐。
7.富贵荣华,香车美人,身外之物莫烦忧,唯有朋友解千愁;沧海桑田,人情冷暖,做事只愿心无悔,但留知己共千杯。朋友,七夕到来,愿你爱情甜蜜!
8.趁七夕未到,甜言蜜语未醉你时,送上美丽的祝福润色这个美丽的节日,愉悦你的心情,祝你幸福朝朝夕夕,爱情甜蜜蜜,生活顺顺利利,预祝七夕快乐!
9.情人节没提醒你,怕你伤心流泪;七夕节没提醒你,怕你四处买醉; 光棍节 我却不得不提醒你,因为你在我心中很珍贵。
10.请珍惜爱情里每个相守的平淡岁月,因为牛郎织女为这样的幸福忍耐了秋冬春夏的寂寞。爱情都应如此执着。愿幸福长久,七夕快乐!
11.请你轻轻打开手机,请你慢慢阅读信息,请你悄悄展开笑颜,请你天天将我思念。浪漫的节日即将到来,我的关爱在点滴间,祝你七夕节幸福快乐!
12.爱是种体会,即使心碎也会觉得甜蜜;爱是种感受,即使痛苦也会觉得幸福;爱是种缘分,即使分离也会觉得心醉;七夕将临,愿心爱的人快乐幸福!
13.望鹊桥之上牛郎织女相聚首,相思的哀愁随风漂流,寂寞为何因我而停留?只因你的身影日夜纠结在心头,对着银河许愿求永久,愿你幸福永久!快乐七夕!
14.你是月球,我是地球,坚定不移牵着你走,我用手机发个告白,送去我爱的请求,请允许我生生世世,深情地望着你,手拉着手到处走走。
15.孩子他妈,平时是咱父子俩叨您的福,今天就让咱父子俩鞍前马后奔忙一天吧,您就享享福吧。祝你七夕快乐!
16.思念的弯月一摇一摇,一端是我一端是你;牵挂的烛光一闪一闪,这边是我那边是你;爱情的银河,你是牛郎,我是织女,愿月月日日都七夕,分分秒秒相偎依!
17.爱缠绵,心缠绵,与汝共缠绵!爱了然,心了然,与汝难了然!天上人间,岁岁年年,今宵团圆,唯愿永远!只想对你说:爱你的那颗真心,今生不变!
18.幸福是用来追求的,快乐是用来分享的,朋友是用来珍惜的,祝福是用来传递的,思念是用来牵挂的,短信是用来联系的,七夕是用来表白的:我爱你一生一世。
19.年年七夕,今又七夕。鹊桥横架,相思如雨。月华似练,千年不变。繁星点点,爱恋缱绻。水不可阻,山不可断,愿美好祝福永围你身边!
20.有一种爱情,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有一种人,可以牵着手走一辈子。其实爱情,是翻来覆去的死,我们要死去很多次才能重生,一辈子,爱一个人,是幸福的事!
21.纵使天天不能相见,也不能阻挡我的日日怀念!牛郎织女七夕见,我们不久会相见!在没见面前,我也要对你说那句“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2.银河的一边是牛郎,一边是织女,每逢七夕有鹊桥,鹊桥相会;时空的这边是我的思念,那边是你的思念,每当念起有信息,短信传情。幸福七夕!
23.我无法保证,无法向你承诺什么,但我会做到。如果有一天你有饥饿的感觉,那时你定会看到,我已含笑饿死在你的怀抱中。祝你 七夕情人节 快乐。
24.一拜天地,从今受尽老婆气;二拜高堂,为她辛苦为她忙;夫妻对拜,从此勒紧裤腰带;送入洞房,我跪地下她睡床。唉----我是绵羊她是狼!七夕情人节快乐!
七夕节是几月几日星期几相关 文章 :
★ 中国七夕节几月几号
★ 2017七夕节是几号
★ 七夕节是几月初几
★ 2017七夕是几月几日
★ 2017年七夕具体时间是几月几号
★ 七夕是几月几日2016七夕时间
★ 七夕节是星期几
★ 七夕情人节是星期几
★ 2017年情人节是几月几号星期几
★ 2017西方情人节是几月几号
5. 七夕是几月几号 七夕是什么节
七夕是几月几号七夕是什么节
七夕是七月初七。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桥节”、“女儿节”或“七夕情人节”,而这一天被外国人称做“中国情人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七夕情人节又称“星期”。王勃的《七夕赋》:“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年四季中与亲隋、爱情相关的最美好,袭蔽也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因此,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电辰叫做“星期”。
七夕情人节坐看牛郎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传说在七夕情人节之夜,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七夕乞巧的习俗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察茄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官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官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传说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匕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织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更乞求爱隋婚姻的姻缘巧配。
七夕的传说
据民间传说,牛郎是人间的一个孤儿,依哥嫂过活,因嫂嫂不贤,被迫分家独过,伴着一条老牛过着孤苦的生活。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出外游戏,在天池洗澡。原是天神下凡的老牛劝牛郎藏起织女的衣服,于是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男耕女织,生活十分幸福,还生了一男一女。不料天神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送织女回天庭受审,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牛郎上天无路,万分悲痛。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遂触断牛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用箩筐挑着一对儿女腾云追赶。王母娘娘为了阻止牛郎,便用金替凌空一划,于是他们中间立刻出现了一条波浪滚滚的天河。牛郎无法过河,夫妻俩只能对河饮泣。这件事最终感动了天帝,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由喜鹊架桥在天河相会。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是如此扣人心扉,历史上很多文人都为之写下了美丽的诗篇。其中,宋代秦观的《鹊桥仙》就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纤云弄败禅察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然而,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这只是人们虚构的故事。对银河两岸的织女星和牛郎星来说,它们尽管只是一河相隔,实际距离却为16光年(151万亿公里),是永远不可能相会的。七夕节的起源根本和牛郎织女故事没有关系。而且,牛郎织女的故事要比七夕节的起源要晚得多。
七夕节美食
乞巧果
民间称之“巧果”。用面粉和搪揉作各种形状,多为“S”形,讲究一些的,掐成华结状和飞禽(如鸟、鹤之类)的形状。放入油锅内油炸至金黄色捞出(趁热时撒上芝麻,总称巧果。待冷却后或食用,或作乞巧拜月之用。巧果制作精巧,形态逼真,往往是姑娘、妇女比手巧的一种方式。因此,巧果必须由妇女亲手制作,后发展形成商品生产,到“七夕节”这天,各搪食店有“巧果”应市。巧果味脆香,甜而不腻。
乞巧酒
乞巧酒是祭拜牛郎织女双星时用的。乞巧祭拜活动在晚上进行。其晚,倾城姑娘、媳妇,不论贫富,皆穿新衣。富贵之家于高楼花榭安排宴会,以赏看双星。晚实毕,姑娘、媳妇们在庭院中摆上香烛,陈设果品、香酒、巧果等吃食,焚香秉烛,对天祈祷,向织女乞巧,希望心灵手巧的织女能将聪明才智赐给自己,因此祈祷跪拜时,神情非常虔诚专注:“几多女伴拜前庭,艳说银河驾鹊韶,巧果堆盘卿负腹,年年乞巧析双星。”这首清代的诗歌,便是当时乞巧的真实写照。跪拜后,姑娘、媳妇便进行比巧活动。比巧的方法,一般是在月下比穿针,看谁穿得快,姑娘们用七根不同颜色的彩线,七根绣花针,对着月亮穿针引线,谁穿得快,穿得准,谁就最巧。
赠蜜饯
七夕节姑娘们互相赠送各自制作的蜜饯吃食。早在数月前的春夏季姑娘们便购买时鲜果品,蜜溃制作,待七夕节拿出互相馈赠。常见的有白糖杨梅、糖渍青梅、杏片、蜜枣等。
互相馈赠蜜饯也是比巧的内容之一,看谁家姑娘的手艺高,制作的蜜饯味美色佳。其次,蜜饯大多是甜味吃食,意味甜甜蜜蜜。因此,互相馈赠蜜饯也有互相祝愿的寓意。旧时的茶食糖果店,也在这天推出时令蜜饯吃食,并以牛郎织女鹊桥仙故事赋予蜜饯新名称,以招徕生意。
山楂糕
是用鲜山楂制作的一种蜜饯制品。山楂又称红果,山里红。山楂色红,味酸甜,可食新鲜山楂,还可制成山楂干食用。而七月正是山楂收获的季节,人们除食新鲜山楂、制作山楂干储存之外,还喜爱制作山楂糕食用,所以山楂糕不仅是“七夕节”的吃食,还是七月的时令吃食。
山楂糕主要原料是大山楂、白砂搪、绵白搪、松子仁等。
6. 七夕情人节是几月几号
2019 年的七夕情人节是 08 月 07 日,农历七月初七,星期三。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回、女儿节、乞巧答节、七娘会、巧夕、牛公牛婆日、双七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七夕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七夕节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7. 七夕节是几月几日啊
七夕节是农历七月初七,2019年七夕节是2019年08月07日 星期三 (己亥年(猪年)。
牛郎织女故事是我国最大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在民众中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两千年来,它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尤其是妇女的心。因此,七夕节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广泛的社会基础。旧时中国民间在七月初七之夜,都有祭拜织女习俗,一般是陈设瓜果,或设案焚香燃烛。
七夕是在立秋后,立秋后身体进入收敛期,此时应当最睡早起、多出去走走,吸收一下外面的新鲜空气,将体内多余的废弃物给排出去,同时运动以休养类、有氧类为主,例如适当的慢跑,秋季慢跑可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加强身体素质。
8. 七夕情人节是几月几号
七夕情人节是农历七月初七,2019年08月07日。
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回“汉彩答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