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人节元宵节
⑴ 元宵节是古代的情人节吗
是的,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
元宵节又叫乞巧节的传说
在古代对女子的约束是很严格的,她们在深闺里不能轻易抛头露面。但是元宵节就是一个例外,她们可以结伴而行,出门赏月观灯,猜谜游乐。
可以说元宵节是一个公平的节日。古代帝王为了显示太平盛世,解除了元宵节的宵禁。不管人们地位高低贵贱,或家庭贫富如何,也不管老少男女,节日期间都可以外出游玩。
唐玄宗时期元宵节休假三天,到了明太祖时延长到十天,提倡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同乐。古代的青年男女们平时很少接触,这样元宵节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约会和交流的机会。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元宵节
⑵ 元宵夜是情人节吗
元宵节是中国情人节。由于古代的未婚少女平时足不出户,大多只有元宵节这天才被允许结察带睁伴出门看灯赏玩,因此有不少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物色心上人。由于元行凯宵节这天也造就了无数良缘美眷,所以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夜是情人节吗
![](http://www.kaihuadian.com/images/loading.jpg)
中国情人节是指中国本土关于爱情的节日。对于中国情人节,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元宵节,二是上巳节,三是七夕节。
元宵节又称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唐朝败岁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这一天“燃灯供佛”。
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元宵节赏花灯正好为未婚男女提供交谊的机会。
⑶ 元宵节是中国情人节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更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节日,但其实,元宵节是隐形情回人节!正月十五答的灯市上有各式各样的花灯,在唐朝还有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可以说是全城狂欢。
2月19日是元宵节,华东师范大学 民俗研究所的张海岚说,如果穿越回唐代,问一个女性最喜欢的节日,那一定是元宵节。元宵节期间,皇帝却特许开禁三天,俗称“放夜”。平素很少抛头露面的女子元宵夜也可以和男子一样步出家门。所以古时候的元宵节还双担着“情人节”,千百年来,在元宵节上演的两情相悦的爱情故事,举不胜举。
从文学作品中依稀可以分辨出元宵节情人约会的影子。“醉里挑灯看剑”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也绕不开温婉的上元佳节。他的《青玉案·元夕》,尤其是最后一句,已经成为了各领域争相引用的经典。
影视剧中,《大明宫词》里的少女太平在元宵灯会上揭开了心上人薛绍的面具,《仙剑奇侠传三》中徐长卿与紫萱的三世情缘起于元宵灯会的一见钟情。中国古代并不歌颂自由恋爱,全因天时地利,元宵节便成了无冕情人节。
⑷ 2021中国的情人节是元宵节还是七夕 元宵与七夕哪个才是中国情人节
2021中国的情人节是元宵节还是七夕 元宵与七夕哪个才是中国情人节
就国内民俗来说并没有这个说法,如果一定要说有类似西方情人节的节日,那么元宵节更接近一些,元宵节有十分热闹的灯会,平时不出门的女孩子也可以名正言顺上街游玩,扩大和异性交往的机会。
随着“七夕”渐被称为“中国情人节”,各路商家也纷纷趁机推出促销活动,热闹一时。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据报道,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冯骥才曾表示,七夕节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角的节日。按照民间传说,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双方对爱的承诺,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情感。因此将“七夕节”称为“中国情人节”并不妥当。
记者相继采访王娟、高巍两位研究民俗的专家,二人均表示将“七夕”称为“情人节”是误读了这个节日的内涵。王娟表示,纤腊首七夕那天,女孩子们会参与“浮针求巧”等一系列活动,重点是是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
“七夕是传统的乞巧节,也在那个时候天气已经快要变冷,人们开始准备过冬衣物,旧时,女性是这个节日的主角儿。”高巍也说,七夕的主要习俗是拜巧女、吃巧果,女孩子还会比赛谁的针线活儿更好。而元宵节则略带“大众狂欢”的性质,深闺中的女子亦可出门观灯,与异性相识、相会,相较而言,元宵节才更像“中国情人节”。
的确,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流传下来的诗词中有不少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曾写道:“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相对于其他一些节日、节气,元宵节保留下来的民俗略多一些,这与其重视‘闹’的特性有关。但也正是因为这个特色,元宵节女子出门观灯、男女约会的习俗反而被淡化了,而七夕由于牛郎织女传说广为流传,也在一定程度上令其易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高巍同时表示,对这一称谓也无须过分苛责。
高巍同时表示,近年来由于社会关注等原因,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习俗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活动也越来越多,但继承、发展这些有益民俗仍需要政府积极引导,老百姓真正参与进去,才能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人们吃元宵、赏灯、猜灯谜,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借着春节的新,正月的喜,十五的团圆意,元宵节成了千家万户最爱的传统佳节之一。
七夕的由来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局郑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毁数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于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⑸ 中国情人节是七夕还是元宵
中国情人节是七夕。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情人节的民间习俗
香桥会
在江苏宜兴,有七夕香桥会习俗。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
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的。
接露水
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七夕节
⑹ 元宵节是情人节吗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情人节之一。对于中国情人节,目前大致有三种说法:一个是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二是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三是七夕节(七姐诞,农历七月初七)。元宵节、上巳节、七夕节是古代女子最感兴趣的节日。
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元夜等。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中国人素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元宵爱情元素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
由于古代的未婚少女平时足不出户,只有元宵节这天才被破例允许结伴出门看灯赏玩,不少多情男女借机物色心上人,擦出爱的火花,因此,元宵节这天也就造就了无数良缘美眷,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其他两个情人节
上巳
上巳节的历史由来已久,在上古时代上巳节在一些地方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春和景明,人们走出家门,集于水边,举行清除不祥的祓除仪式。魏晋以后,由于当时社会中崇尚自然、纵情山水的风尚,对人们而言,上巳节祓除的意义大大减弱,而迎春赏游之意越发浓郁。西晋《夏仲御别传》形容上巳时的洛阳男则朱服耀路,女则锦绮粲烂。上巳节的节期定在了阴历三月三日。[7]在古代,上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男女相会,即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情人节。《诗经郑风溱洧》有云: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周礼有定,未出嫁的女子是要呆在闺阁之中的(也就是闺中女子),所以一年就只有几天出门时间,(虽然这是礼节,不是硬性规定,但是谁会去追求不守礼教的人。)元宵看灯,三月初三外出踏青。所以三月初三就成了单身男女们相遇相识的日子。
七夕
七夕节起始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其实,七夕节并不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源自星宿(婺女星)崇拜,婺女星后来衍化成神话中的女神,民间又称七姐、七娘妈等。七夕节是女子的节日,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也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织女的诞辰。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七夕节乞巧是向七姐(织女星)祈求心灵手巧,希望婚姻幸福,家庭美满。旧时代靓女们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