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躲债
1. 福州人过春节有什么习俗
福州属于福建,因此春节的习俗和福建的相同。
1、春节期间,福建民间有祈福祭祀习俗,人们会在院落、居室、灶房、仓房、畜棚也会贴满不同体裁形式的年红。年红寄托着家人美好期盼,亦可将宅院装饰一新,烘托出节日气氛。
老福州过春节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岁末廿四到除夕,祭灶迎春祭祖守岁;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四,拜年访友讨压岁钱;正月十五到正月十八,观灯迎神闹元宵;正月廿九这天送拗九粥,春节结束。大年初一,福州人出门拜年之前,必须先祭天,竹篾饭是必备的祭品。
2、福建闽南农村的过年习俗有着自己的特色。在农村,农户房多门多,房门两侧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的意思。
3、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
4、新年迎神是福州乡村正月里举行的一种习俗活动。农历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时间,成为乡村“做年”(春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1)情人节躲债扩展阅读:
福州人的其他习俗:
1、福州的生活习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响。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反映了福州人又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习尚的传统。
所有的民俗,“都是前人做后人传”(福州俗语),因鸭蛋与福州话发音“压浪”谐音,渔民出海祈求没有风浪,也有“压乱”的意思,故福州人称它为“太平蛋”。遇喜宴、生日、饯行、过九(虚龄遇九者)等,都要吃太平面。
2、福州传统有个“拗九节”,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在正月廿九煮“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县仍保持此俗,但城区的“拗九节”却渐渐被“母亲节”所代替,一到这个节,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楼里也可以看到为父母亲而设的宴席。
3、食俗,闽菜世界闻名,福州人的口味偏甜、酸。当地的风味小吃有鱼丸、拌面、肉燕、虾酥、蛎饼、光饼、鼎边糊、春卷、炒粉、福州线面等数十余种。
2. 春节的习俗
除夕夜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而此时也是让孩子了解传统春节,接受传统教育的最佳时机。
这天晚上一家人要做三件事情:祭祀、吃年夜饭、守岁。
祭祀
即祭祖,华人过节总不会忘记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这时我们会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我国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这个传统活动对孩子来说非常有意义。这个活动,不仅能使孩子对自己的家族有所了解,还能教育孩子尊敬各位先人和长辈。
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年夜饭的讲究
年夜饭,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各式各样的年夜饭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
·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
·南方新年有吃馄饨习俗,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
·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春节食谱推荐
·年年有余
原料:黄鱼、番茄酱、糖、醋、茹粉、葱花、蒜米、笋丁
制法:将黄鱼切十字花刀,下八成油炸熟捞出,锅留底油,下上述调料,勾芡,淋在鱼身上即成。
·年年糕
原料:红年糕、白年糕、糖、水、茹粉
制法:将红、白年糕改刀成长方形块状,沾上茹粉下过油,捞出摆放在盘中。锅中放入糖水,待糖融化时勾芡淋在年糕上即成。
·十锦太平燕
原料:鹌鹑蛋10粒,肉燕、香菇、胫花、冬笋、西芹、肚片、萝卜、盐、味精、绍酒、麻油
制法:将鹌鹑蛋、肉燕调好味倒入碗中,将上述原料切片、飞水后捞出,淋上绍酒、麻油,摆在原料上即成。
炒芥菜和春卷也是年夜饭里必不可少的。芥菜寓意发财。
·八生火锅
原料:胫花、虾仁、鲜鱿、海蛎、青蛾、生鱼片、鲟条、芹菜丝、香菇、粉丝等
制法:将调好味的火锅烧开,随心所欲,涮入锅中即可。
在吃年夜饭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准备这顿盛宴的家庭成员,因为,从准备到制作需要几天的时间,而且在除夕夜当天,这些家庭成员为了其他人吃得开心、吃得热闹仍然在不停的忙碌。
守岁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此时,爸爸妈妈不妨把这些名诗念给孩子听,并作出解释,让他们明白其中的意思。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这晚家人团圆,欢聚一堂,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另外,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它们的叫法还有讨口彩的含义,比如:
·吃枣——春来早;
·吃柿饼——事事如意;
·吃杏仁——幸福人;
·吃长生果——长生不老;
·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3. 《因为遇见你》电视剧经典对白
导语:孙怡、邓伦、吴优、代超、刘敏涛等联袂主演的都市情感励志剧《因为遇见你》正在热播,讲述了有关年轻人传承传统技艺的故事。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因为遇见你》的经典台词,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因为遇见你经典台词【1】
1、 我跟姐姐都是你的女儿为什么你只喜欢她不喜欢我
2、 你现在拥有的一切原本是属于金依蓓的
3、 张果果就是金依蓓
4、 这感觉好熟悉——张果果
5、 在最美的时光遇见你,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里眼里只有你,感谢时光让我遇见你。
6、 假如人生不曾相遇,我不会知道,习惯收集你的微笑。
7、 因为遇见你一切就注定与你一起牵手往前进每天值得回忆因为遇见你我学会珍惜就算面对再多暴风雨打击我会坚定走下去
8、 你们好我叫张果果——张果果
9、 只要替我保密就好其他的我会自己想办法
10、 根本就没人知道是你把依蓓弄丢的
11、 因为遇见你一切就注定与你一起牵手往前进每天值得回忆因为遇见你我学会珍惜就算面对再多暴风雨打击我会坚定走下去
12、 人年纪愈大愈会用「那种事情是不可能成功的啦」、「永远比不过别人」之类的话打击自己的梦想。
13、 最后甚至连尝试都不尝试,就直接给自己贴上「不适合某事」的标签,平白葬送掉好多梦想。
14、 因为遇见你,一切就注定。
15、 只要替我保密就好其他的我会自己想办法
因为遇见你经典台词【2】
1、因为遇见你,一切就注定。
——王源《因为遇见你》
2、因为遇见你 一切就注定 与你一起牵手往前进 每天值得回忆 因为遇见你 我学会珍惜 就算面对再多暴风雨打击 我会坚定走下去
——王源《因为遇见你》
3、人年纪愈大愈会用「那种事情是不可能成功的啦」、「永远比不过别人」之类的话打击自己的梦想。
最后甚至连尝试都不尝试,就直接给自己贴上「不适合某事」的标签,平白葬送掉好多梦想。
——喜多川泰《因为遇见你》
4、季节一天一天不停更迭,时间不会停,我会记住你们明亮的眼睛。
——王源《因为遇见你》
5、遇见,有些是一瞬间,但有些是一辈子。
《因为遇见你》
6、在最美的时光遇见你,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里眼里只有你,感谢时光让我遇见你。
《因为遇见你》
7、穿过风的誓言,花的嫁纱,这一路遇见你,真好。
《因为遇见你》
8、假如人生不曾相遇,我不会知道,习惯收集你的微笑。
《因为遇见你》
《因为遇见你》最新资讯:
《因为遇见你》热播 孙怡邓伦浪漫激吻
广大CP粉丝终于在昨晚迎来了撒花时刻,看出果果内心深深的不安全感后更加希望能保护她的李云恺,再次向果果告白并献上霸气一吻。不管是长辈宋秀华、徐卉婕之间的绣掌之争,还是主角张果果、张雨欣之间亲生女养女身份互换的层层谜团,都一环扣一环,剧情紧凑,高潮迭起。
由上海观达影视出品,乐视视频独家版权周晓鹏执导,孙怡、邓伦、吴优、代超、刘敏涛、等联袂主演的都市情感励志剧《因为遇见你》,正在乐视视频持续热播中。随着张果果的西屏闺蜜许晓琴上线,故事从张果果和张雨欣之间N round的"过招"演变成了真假金缕阁公主鉴别大赛,昨晚一直撒糖就是不确认关系的"开心果CP"孙怡和邓伦终于一吻浪漫定情,也算是抚慰了广大追剧网友躁动的内心。
邓伦一吻撩走孙怡芳心许晓琴上线成"背锅侠2号"
都说不发糖的CP不是好CP,以这个标准来看,《因为遇见你》孙怡、邓伦组成的"开心果CP"可以算得上是模范好CP了:斗气冤家的开端,毫不掩饰的暧昧发酵,猝不及防的浪漫重遇,简单直接的霸气表白。这段爱情的每一个阶段都自带甜度且各有滋味,唯一的遗憾是女主角孙怡始终没有放下心防接受她早已倾心的这个男孩。
不过广大CP粉丝终于在昨晚迎来了撒花时刻,看出果果内心深深的不安全感后更加希望能保护她的李云恺,再次向果果告白并献上霸气一吻。虽然果果最初依然是习惯性的拒绝逃避,但看到云恺失落的神情,她也终于决定勇敢起来,双臂环上云恺,给了他一个回应心意的吻。昨天恰逢白色情人节,这场浪漫的吻戏也算是《因为遇见你》送给广大CP粉的节日礼物啦!
不过这么甜的糖之后必然是要有玻璃渣的,果果在西屏时的好闺蜜许晓琴为了躲债来到镇湖投奔她,可目睹果果和云恺的恋情后,她愣是被张雨欣说服跟果果反目,冒充金依蓓的身份进入了金缕阁。一直背锅的心机一号张雨欣这下有了伴儿,"背锅侠2号"许晓琴既不会威胁到她在金缕阁的地位,又可以成为她打击张果果的有力工具。被赶出金缕阁的果果刚刚收获爱情,就在张雨欣和许晓琴的联手下误会了云恺,爱情事业双触礁的她该怎样绝地反击呢?
刘敏涛潘仪君飙演技 剧情持续高能引热议
虽然没有大IP加持也没有流量演员出演的特征让《因为遇见你》显得有点逆潮流而行,但它依然成了不少人的当季最佳追剧选择,更有不少网友甘当自来水,大呼"追到停不下来!"观众的评价是反应剧集质量的重要指标,而这样的好评自然也是因为剧集确实有不容忽视的亮点。
《因为遇见你》以金缕阁老绣掌的孙女金依蓓从小走丢后被另一人家收养长大为线索,串起金缕阁金家,时创集团李家和普通人家母女王爱玉和张雨欣之间的漫长纠葛。不管是长辈宋秀华、徐卉婕之间的绣掌之争,还是主角张果果、张雨欣之间亲生女养女身份互换的层层谜团,都一环扣一环,剧情紧凑,高潮迭起。
剧中人物多而不乱,大伯母二伯母领衔飙演技,有张果果、李云恺一对年轻人甜蜜蜜的爱情,有张雨欣、李云哲一对心机CP的联手谋划,有小玉和哲妈这样的笑泪担当,也有萌娃乐童负责逗趣助攻,还为整部剧增添了合家欢的温馨气氛,正能量满满,追剧自然追到难以自拔呀!
《因为遇见你》邓伦收获孙怡超霸气“回吻”
由上海观达影视出品,周晓鹏执导,孙怡、邓伦、吴优、代超、刘敏涛、李智楠、潘仪君等联袂主演的都市情感励志剧《因为遇见你》,每晚19:35于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热播。终于满足了观众甜蜜的`期待,孙怡邓伦这对“移动糖包”将狗粮狂撒向荧屏内外,萌娃乐童的“神助攻”技能更是上演了一家三口的合家欢画面。剧中的智商担当吴优又将“作妖”作出新高度,携着孙怡的闺蜜组成了“作妖小分队”,在果果的身世和李云恺的感情上又再次掀起新的波澜。
《因为遇见你》萌娃助攻“开心果”cp 邓伦孙怡上演“暖春合家欢”
“萌果丸子”乐童的助攻攻略上线,要在合适的时候讲适合助攻的话——“律师爸爸的奖励,可不可以把妈妈娶回家,这样的乐童最开心了”。助攻小能手不仅嘴会说话,察言观色的本事更是高深,火眼金睛的乐童早已看穿一切——“是不是律师爸爸找了女朋友,让你不开心了”,人小鬼大的神台词频出不穷,“开心果”不好意思讲出的话全由萌娃一人承包。智商在线的萌童懂得为处在误会中的“开心果”cp制造机会——“妈妈,我先回家了,你和爸爸好好说”。天时地利人和,吃醋的张果果随即霸气回吻李云恺,一波狗粮就这样撒的让人措不及防,恺式情话搭配萌娃助攻让“开心果”cp之间更加甜蜜升级。众网友表示——收了这一波糖,可以顶几天的饿。
在剧中狂撒糖的“开心果”cp,在糖果下面包裹着却是小小的扎心,虽然在萌娃的助攻下,关系有了质的飞跃,却在撒糖的路上遇到了一大波到来的磨难——冒充金依蓓的晓琴,将李云恺裸身的自拍照发给张果果,倒在床上的两人,被张果果误会 。徐卉婕在张雨欣的怂恿下约张果果出来,威胁张果果在李云恺和回到金缕阁只能选择其一,阴差阳错的亲生母女上演了一场恶婆婆与媳妇的经典戏码。
《因为遇见你》“搅局小分队”集合来袭 吴优携伪闺蜜再起是非
凭借高智商在剧中混的风生水起的张雨欣,在“搅局”的路上根本停不下来——决定让许晓琴冒充金依蓓,将亲子鉴定弄假成真,在金家人全部在真相外徘徊寻求未果时,早已对张果果的身世了如指掌的她,凭借自己的手腕能力,将冒充的金依蓓成功送进金家,并撺掇徐卉婕与张果果产生冲突。为李云哲出谋划策,高智商的 “气象台”cp真正开始联合,商量陷害李云恺的计谋,抗起整部剧的权谋大旗。
然而,“智商担当”的幕后大BOSS陆思琛化身福尔摩斯,用录音笔将张雨欣与李云哲之间不可告人的秘密都记录了下来,观众压住以张雨欣为首的“作妖小分队”的期望都寄托在“逆袭琛”身上,毕竟金家来了“假依蓓”没有引起任何金家人的怀疑。
看“开心果”cp携萌娃如何将爱情与亲情演绎出不同的浪漫,“搅局小分队”在张雨欣的带领下在感情与利益间做出怎样的抉择。《因为遇见你》每晚19:35于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暖心播映。
4. 中国农历节日怎么排序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习俗吃年糕、饺子、汤圆、以及各种美味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家家团圆,极尽天伦之乐。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不尽相同,其中以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较为普遍。
3、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4、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
5、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赏菊赋诗、插茱萸、喝重阳酒、吃重阳糕等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