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七夕节来日

七夕节来日

发布时间: 2023-06-05 19:36:42

七夕是几月几日

七夕即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
七夕是流行于中国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七夕乞巧,最早起源于中国汉代,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极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习俗。远传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因受外来文化影响,洋节逐渐流行中国,部分商家和媒体联合炒作,宣传为“中国情人节”。
节日起源:
妇女乞巧: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时间崇拜: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数字崇拜: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周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它说男子以8岁一个周期,女子以7岁一个周期。女子7岁肾气盛,换牙齿头发变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天癸是肾精,任督二脉,以中医说法,"为一身阴阳之海,五气贞元",也就是说,二七就来月经,可以生子。三七肾气平均,最后的牙齿长齐,发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坚,头发长极,身体盛壮,到了顶点。五七阳明脉衰,面容开始焦黄,头发开始掉。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是一个生命周期结束。"七"这个数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应该是结束中的诞生。《周易·复卦》:"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孔颖达疏:"天之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来复"是去而复来,也就是重生,轮回循环,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尽,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丰满。

Ⅱ 七夕节是几月几日

七夕节(7月7日)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中国情人节。寓意着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相守一生的情感。

传说在七夕这一天,牛郎织女会在鹊桥相聚。有情人终成眷属,愿天下情人相爱一生永不分离。爱情最原始的样子本该是这样,甜蜜浪漫,幸福美满,既然彼此相爱就要一心一意始终如一。



七夕节随着时间的演变慢慢成为了情人节,在这一天情侣会互相赠送玫瑰花来表达对彼此的爱意。情侣们在这一天会发朋友圈来宣誓他们的爱情,常常让人羡慕。其实爱情很简单,就是我想跟你在一起、我很爱你、想每天都陪着你、想关心你的一点一滴、想参与你的未来、想成为你的人生伴侣。

在古时候只要认定了对方,不管多远的距离,不管多长的等待时间,双方都会一心一意很少会变心。随着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现在人们的恋爱节奏也逐渐加快。



官宣变得越来越随意,那么自然分手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其实还是希望爱情可以回到当初最纯粹的样子,就是彼此互相喜欢,不被外界所干扰,彼此互相信任,共同维护这段感情,让爱情变得可靠又牢固,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生活的磨练。爱情是要用心的,只有付出真心才会有好的回报。我们憧憬爱情,但不要着急去寻找,慢慢来,属于你的爱情终究会来。

Ⅲ 七夕节是几月几日

七夕节是几月几日
七夕节,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七夕也樱型被我们称作“中国情人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双七、香日、星期、兰夜、女儿节或七姐诞等。“七夕”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古人就芹销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认识。牛郎织女天文星区对应地域分野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代文献,《汉书·地理志》:“粤(越)地,牵牛(牛郎)、婺女(织女)之分野也。”在东汉时七夕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因七夕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在当代更产生了“中国情人节脊首猜”的文化含义。

Ⅳ 七夕节的由来是什么

七夕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4)七夕节来日扩展阅读

相传织女是王母的孙女,她心灵手巧,善织,能用一双灵巧的手织出五彩缤纷的云朵。而牛郎是一个孤儿,他勤劳但贫穷,与老牛相依为伴。

一次,在老牛的指点下,牛郎取走了在湖中洗澡的织女的衣裳,织女也喜爱牛郎,两人就结成了夫妻。从此,男耕女织,生下一儿一女,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然而此事被王母知道,她大发雷霆,派天兵将织女捉回天宫。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箩筐装着儿女,挑着追到天上。王母见牛郎追来,就用头上的金钗在织女和牛郎之间划出一道大河,这就是银河。

银河水无情地把牛郎和织女隔在两岸,他们只能隔河痛哭相望。王母见他们哭得伤心,动了恻隐之心,命喜鹊传话让他们每隔七日相见一次。谁知喜鹊传错了话,说成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一次。于是王母就罚喜鹊给牛郎织女搭桥。

农历七月七日夜晚,仰望群星闪烁的夜空,人们能看到银河两岸有着两颗遥遥相对的亮星——即牛郎星和织女星。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

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Ⅳ 七夕节是哪一天

中国的情人节是农历七月初七,七夕的情人节。
中国情人节,又称乔奇节、齐杰节、乔奇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源于七夕对星星的崇拜,是传统意义上的七姐妹的生日。因为七月七日祭拜七姐妹,所以取名七夕。经过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它被认为是中国最浪漫的传统节日,在当代具有“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中国情人节起源时间
中国情人节,也称为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在楼七月七日穿七孔,人皆在之”。巧姐不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为了纪念织女,在民间也称为“七姐妹”。乞巧节是女性的节日,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七月初七晚上,俗世女子向她乞求智慧和技巧,她们必然会要求婚姻幸福。不同年代,各地求技的方式也不一样。最有名的就是穿针求技,就是谁穿针快谁就“准”,慢的就叫“准”。失去它的人会把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到它的人。熟练的蜘蛛丝就是把一只小蜘蛛放在盒子里,织网是多么的巧妙。明清时期流行的投针试验,是指将缝衣针放入盆中,通过盆底针影的形状来判断是否“巧”。
中国情人节的由来
“七夕”也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在古代,民间把正月初一,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加上二月二日和三日的倍数,六月六日,列为吉日。“七”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严谨,给人一种神秘的美感。“七”与“老婆”谐音,所以七夕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个与女性有关的节日。

Ⅵ 简述七夕节的来历。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七夕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七夕节起源于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相传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就是在农历7月7日,又因为织女有一双能织云霞的巧手,民间的少女们希望能到织女的灵气,所以在七夕节那天“乞巧”,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七夕节的来历是:想传古代有牛郎和织女,两个人很相爱,但是他们始终不被允许见面,只能七夕这天见面,因此就出现了七夕。

Ⅶ 七夕节的来历

来历:七夕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的传统文化节日。起源于自然天版象崇拜权、时间数字崇拜、妇女乞巧、生殖崇拜。

时间: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

别称: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双七、香日、星期、兰夜、女儿节或七姐诞。

风俗习惯:

1、七夕乞巧

判定乞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

2、游七姐水

民间传说七夕节天上的七位仙女会下凡到河流中洗澡,这时的河水因沾了仙气,人们洗了不但会带来桃花运,还可以预防疾病。

3、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

4、还有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等习俗。

Ⅷ 七夕是哪一天,七夕节的来历。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在七夕节这个民间传说的靓女节日,庆祝七夕可是一件十分令人开心的事情,七夕节的主要由来,就是流传在民间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下面就跟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古时候,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女子们都会把各种瓜果表面雕成花摆上桌来吃,也是一种庆祝乞巧的方式,这种雕成花的瓜果我们就叫做花瓜。其实我们现在吃的果盘一般都是雕成花的,但是也要有一定的雕花技术才可以做出来。

Ⅸ 七夕节的由来

七夕节的由来,七夕的来历,七夕节由来与传说

七夕节的由来1.妇女乞巧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节的由来2.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

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

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节的由来3.时间崇拜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

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节的由来4.数字崇拜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七夕节的由来5.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周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七这个数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应该是结束中的诞生。《周易复卦》: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孔颖达疏:天之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来复是去而复来,也就是重生,轮回循环,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尽,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丰满。

乞巧节起源:汉代

乞巧,中国岁时风俗,农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地传统民间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乞巧节简介

乞巧,是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少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和凝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中国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

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在汉朝,妇女把一种小型蜘蛛(古称果子)放在一个盒子中,以其织网疏密为巧拙之征。到唐朝时,则将蜘蛛放在瓜上。而到了宋元时期,则视水中针影占拙巧。细长则巧,散则拙。

如今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牛的生日)。诸城、滕州、邹城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Ⅹ 七夕节的来历和故事,七夕节有那些习俗

七夕的来历

比较认同的一种说法就是七夕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七夕节初始之时,被称为“乞巧节”,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这些活动其实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

从汉代到宋元之际,七夕节都是妇女穿针乞巧的节日。直至明代,牛郎织女的故事发展成型,这故事融入乞巧节,民间姑娘信以为真。

于是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乞求一个美好的姻缘,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我们现在了解的七夕节。关于七夕的来历大家熟知的也就是明代之后的习俗了。

七夕神话传说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随着七夕节的广为流传,而关于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也逐渐的融入到了七夕节之中,更是在原来的故事中添加了很多内容,如“老牛牵红线”、“王母金钗化银河”、“喜鹊搭仙桥”等内容。七夕节也就正式的和爱情挂上了勾,现在更是等同于西方的情人节了。

穿针乞巧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喜蛛应巧

喜蛛应巧。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种生求子

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

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为牛庆生

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 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就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七姐诞

广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时,要举行一次“辞仙”仪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时,除了牲醴、红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还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与姑娘节离别之意。

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

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

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心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

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

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

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

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

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在七夕节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

别称

双七:此月、此日皆为七,故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旧日七夕节的节日习俗因地区而异

现如今七夕情人节是情侣们表达爱意的日子。在这一天,有许多情侣都会选择为对方准备一份精致的礼物,共同度过这浪漫的一天。

热点内容
七夕与钻戒 发布:2025-02-12 01:12:20 浏览:803
悦梦花艺 发布:2025-02-12 01:07:43 浏览:43
桂林与兰花 发布:2025-02-12 01:03:24 浏览:137
樱花妖和雨女 发布:2025-02-12 01:02:43 浏览:467
盆栽大叶子植物 发布:2025-02-12 01:02:41 浏览:633
樱花摇摇乳 发布:2025-02-12 00:59:30 浏览:195
百合网用户登录 发布:2025-02-12 00:57:27 浏览:446
黄油煎西兰花 发布:2025-02-12 00:57:24 浏览:402
属猪的本命年适合养的绿植 发布:2025-02-12 00:56:02 浏览:117
杨阿腾紫罗兰配什么眼好 发布:2025-02-12 00:55:24 浏览: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