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七夕
㈠ 七夕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啊
陕西--兴平--董永--七仙女就是原型:“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说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今天是七夕,在这个传统节日里,听说在水缸旁瓜架下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浅浅低语。可您知道吗?据陕西的民俗专家介绍,这个美丽的传说发源地其实就在陕西省兴平市。
流传兴平已两千年 :七夕是牛郎和织女在天上相会的日子。据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会会长赵建文介绍,牛郎与织女的传说,故事情节在春秋战国时已渐趋完整,汉代时已有人把它由民间故事整理成诗歌:“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陕西兴平是牛郎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现今兴平市东城区子孝村、北门村是牛郎与织女的传说故事的核心区。牛郎织女的故事,两千年来流传于兴平,其完整性、真实性,体现了中国乡土社会农耕文化,象征着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人民智慧的结晶。
兴平尚存许多古迹 :为了证明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在兴平,兴平市地方志专家翟崇仁先生对此进行了十余年的考证。他说,牛郎的原型就是东汉时期的董永,而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北五里子孝村西那棵槐树,依然古朴高大,苍劲叶茂,酷似《天仙配》电影中的古槐。市北环路北门东堡,沿高干渠坡下尚存遇仙桥。不少中老年人回忆说,遇仙桥西北半坡处曾有双冢,人称董永、七仙女墓,后在平整土地时平掉了。南位镇董家一位老人曾说:“旧时董家荣轴上端曾有董永、七仙女画像。”董永的住址称董家店。
上世纪五十年代七仙女和董永的故事被改编为《天仙配》并搬上舞台,而后有媒体报道董永系安徽人,有位退休干部称在他收藏的《董氏家谱》中还有关于“董永遇仙”的故事。
但据翟崇仁先生考证,安徽的黄梅戏《天仙配》只起了个率先编演作用,兴平民间不仅广泛流传有完整的牛郎织女故事,兴平的著名书法家、收藏家、原县文化馆馆长薛凡也首肯了《天仙配》的传说是在兴平的说法。兴平还有人文景观遇仙桥、双冢、千年汉槐、仙女湖遗址等,此外还有一年一度的七巧节、七仙女庙会等民俗活动。这些牛郎织女传说中的故事元素在全国绝无仅有,无疑证明了兴平是“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发源地。
陕西长安 有牛郎织女石像为证 :“牛郎织女的传说源自我们西安,已有两千余年的牛郎织女像就位于长安区斗门街道办事处辖区。”西安市政协委员俞向前说。对此,郑州轻工业学院副院长、民俗学专家陈江风认为,根据地理条件、汉代意识形态、相对集中的民间传说、古代文献记载等诸多方面的考察分析,牛郎织女故事源于汉水两岸的楚地。在南阳,不仅有牛郎织女汉画石和仍在人们口头流传的故事,而且故事中明确交代了起源地。
俞向前曾在2005年年初的西安市“两会”上提出提案,建议政府开发牛郎织女历史文化资源,将农历七月初七打造成中国的情人节,并在长安区斗门街道办事处的牛郎织女庙遗址上建设一个文化旅游区,打造“中国爱情文化发源地”。俞向前告诉记者,“牛郎织女像”在长安区被当地群众称为“石爷”“石婆”像,1956年被列为省级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但开发利用不够。 “在我们民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俞向前说,开发牛郎织女历史文化资源,既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可为古城西安旅游增添一个新的亮点。 据《河南商报》
河南南阳--传说中是牛郎的家乡:随着七夕的临近,牛郎织女传说源自哪里的说法,不仅引起了陕西人的热议,也引发了河南南阳人的争论。南阳不少市民认为,牛郎织女传说源自南阳。他们的依据是:如果在网上搜索“七夕”和“牛郎、织女”等关键词,会出现4万多个相关网页,明确交代的故事发生地均为“南阳城西牛家庄”。
陈江风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最早见于《诗经》,说明此故事起源于先秦时代。到了汉代,牛郎织女的故事已臻成熟。结合资料分析,七夕节的起源始于楚国时期的汉水流域,因汉朝的兴起,七夕和牛郎织女的故事得到广泛深入的流传。
陈江风还说,当时作为立国八百余年,横跨大半个中国的楚国,农耕文明已经相当成熟,纺织手工业极为发达。保留至今的上古丝织品,大多出自荆襄一带的楚墓。花色品种、手法技艺,令今人叹为观止。与此毗邻的南阳盆地亦为楚地,自古至今盛产良种黄牛。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说:“南阳城西20里有个牛家庄,牛家庄有个牛郎。”(2001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民俗网络》)
民俗学家张振犁先生在《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中也说:“牛郎叫如意,是南阳城西桑林村的人,织女从天上来到人间,与牛郎成亲,亲手教南阳一带的姐妹们学会养蚕、抽丝、织绸缎。”
不同的故事,指称着相同的起源地,可见南阳具有产生牛郎织女神话的经济与文化土壤。
此外,汉水流域保留了大量的与“牛郎织女”神话、“七夕”风俗有关的遗迹。襄阳府过去管辖的郧西县有“天河”“天河口”等地名。老河口市的“老河口”据传是“汉水连天河”的天河口。商洛县有据传是牛郎织女活动过的“织女溪”。广义上仍属于这一地区的伏牛山脉,如鲁山有“牛郎洞”和该故事中仙女洗澡的“九女潭”。
㈡ 七夕节的由来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民间习俗
对月穿针
“对月穿针”,是指七月初七这天傍晚,家家户户都把庭院清扫干净,年轻妇女和姑娘们先要向织女星虔诚跪拜,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然后,她们把事先准备好的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先把七根针穿完,就预示着将来她能成为巧手女。
喜蛛应巧
喜蛛应巧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七夕节
㈢ 七夕的起源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凡,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玉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很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祈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西安说牛郎织女像为证 “牛郎织女的传说源自我们西安,已有两千余年的牛郎织女像就位于长安区斗门街道办事处辖区。”西安市政协委员俞向前说。 俞向前曾在2005年年初的西安市“两会”上提案,建议政府开发牛郎织女历史文化资源,将农历七月初七打造成中国的情人节,并在长安区斗门街道办事处的牛郎织女庙遗址上建设一个文化旅游区,打造“中国爱情文化源地”。俞向前告诉记者,“牛郎织女像”在长安区被当地群众称为“石爷”、“石婆”像,1956年被列为省级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但开发利用不够。 据俞向前介绍,《牛郎织女》、《梁祝》、《孟姜女》、《白蛇传》堪称我国的四大民间传说故事。宁波的梁山伯庙、山海关的孟姜女庙、杭州的雷峰塔都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唯有牛郎织女农历七月初七“鹊桥相会”的故事,却被古都西安所遗忘,使这个优美动人的故事还停留在民间传说的层面上。 “在我们民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俞向前告诉记者,开发牛郎织女历史文化资源,无论是在内容上、形式上都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古朴秀美的牛郎织女故事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绝好素材,既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可为古城西安旅游增添一道新的亮点。 南阳说明确交代的起源地只有南阳 如果在网上搜索“七夕”和“牛郎、织女”等关键词,会出现4万多个相关网页,明确交代的故事发生地均为“南阳城西牛家庄”。 随着七夕节的临近,牛郎织女传说源自南阳的说法,又在广大市民中引发了热议。不少热心市民还提供了牛家庄的确切地址,认为南阳市宛城区溧河乡的牛郎庄就是传说中的牛家庄。 7月28日,记者就此专门采访了郑州轻工业学院副院长、民俗学专家陈江风教授。陈江风早年对七夕文化有过深入的研究,并发表过相关学术论文。他认为,根据地理条件、汉代意识形态、相对集中的民间传说、古代文献记载等诸多方面的考察分析,牛郎织女故事源于汉水两岸的楚地。在南阳,不仅有牛郎织女汉画石和仍在人们口头流传的故事,而且故事中明确交代了起源地。 陈江风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最早见于《诗经》,说明此故事起源于先秦时代。到了汉代,牛郎织女的故事已臻成熟。结合资料分析,七夕节的起源始于楚国时期的汉水流域,因汉朝的兴起,七夕节和牛郎织女的故事得到广泛深入地流传。 陈江风还说,当时作为立国八百余年,横跨大半个中国的楚国,农耕文明已经相当成熟,纺织手工业极为发达。保留至今的上古丝织品,大多出自荆襄一带的楚墓。花色品种、手法技艺,令人叹为观止。与此毗邻的南阳盆地亦为楚地,自古至今盛产良种黄牛。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说:“南阳城西20里有个牛家庄,牛家庄有个牛郎。”(2001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民俗网络》)民俗学家张振犁先生在《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中也说:“牛郎叫如意,是南阳城西桑林村的人,织女从天上来到人间,与牛郎成亲,亲手教南阳一带的姐妹们学会养蚕、抽丝、织绸缎。”不同的故事,指陈着相同的起源地,可见南阳具有产生牛郎织女神话的经济与文化土壤。 此外,汉水流域保留了大量的与“牛郎织女”神话、“七夕”风俗有关的遗迹。襄阳府过去管辖的郧西县有“天河”、“天河口”等地名。老河口市的“老河口”据传说是“汉水连天河”的天河口。商洛县有据传是牛郎织女活动过的“织女溪”。广义上仍属于这一地区的伏牛山脉,如鲁山有“牛郎洞”和该故事中仙女洗澡的“九女潭”。 南阳汉画也有牛郎织女故事 据南阳市汉画馆工作人员介绍,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在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上可以得到佐证。汉画馆有一个表现牛郎织女的汉画像石。此石于上世纪70年代在南阳北郊独山东坡白滩村被发现,画像右上角有一牵牛星,星下画一牛,牛前有一人作扬鞭牵牛状;左下角有一织女星,里面跪坐着一位头挽高髻的女子。从画中可以看出,传说中的老牛体型,和现在南阳黄牛是一样的。 牛郎织牛的故事从汉至今已经2000多年。世事变迁,传说中的南阳城西牛家庄现在什么地方?陪伴牛郎的老牛是否就是南阳黄牛?而织女下凡洗澡的河是否就是白河呢?这些问题还需有关专家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