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中国最初的情人节是

中国最初的情人节是

发布时间: 2023-06-12 19:49:18

① 在中国古代的时候,人们说的情人节到底是哪一天

随着西方文化与电商产业在国内兴起,中国的节日一下子多了一倍以上,光是情人节就有中西之分。每年的二月十四号和农历七月初七,便是情侣们最喜欢的节日,在各种营销之下,随处都充斥着浪漫的气氛。

不过,人们崇尚的七夕,实际上并不是中国的情人节,情侣们手捧鲜花收获甜蜜时却不知道,自己早就与真正的情人节擦肩而过了,既然七夕不是中国的情人节,到底哪天才是呢?

图片:三月草长莺飞剧照

但是,不同时期的上巳节有不一样的规矩,时至晋朝,上巳节已经不再是所有人的节日了,只有贵族们才有资格结伴踏青和进行其它休闲项目。

到了唐朝时期,皇帝对上巳节又开始重视起来,还会带着后妃们出宫游行。可惜的是,随着靖康之耻的发生,社会对女人的束缚越来越严格,上巳节也因此而淡出社会。

如今,随着广西壮族申遗成功,三月三已经成为这个民族特有的情人节。

对于壮族百姓而言,什么二月十四、七月初七,都比不上三月初三,所以,壮族的三月三是最隆重的。大家在崇拜西方情人节的同时,不妨到广西去体验最为传统的中式情人节。

② 真正的中国情人节是哪一天

农历七月七日通常被人称作中国情人节。


中国情人节的由来:


1、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从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观星文化,“牛郎织女”就是典型例子。七夕的牛郎织女传说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追求秩序的古人们不仅将天空规划得井井有条。


2、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面来说,称作“分野”。简单来说,古人就是将天上每个星座都与地上的实体地理区域一一对应,古代分星与分野目的主要是为了配合占星理论进行天象占测。在古代星宿体系中。



5、“织女”3星位于牛宿的北部,其中的“织女一”星是全天第五亮星,仅次于“大角”星,因此又常直接称为“织女星”。人们将“牛宿星”与“织女星”合称为“牛郎织女”。


(2)中国最初的情人节是扩展阅读:


中国情人节——七夕节的习俗:


1、香桥会:在江苏宜兴,有七夕香桥会习俗。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


2、接露水: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3、拜七姐:七月七的七娘会,广东多称“拜七姐”,闽台即称为“拜七娘妈”。在新中国成立前,“七夕”是靓女们的盛大节日。旧时代靓女们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广东旧时过七巧节是非常热闹的。

③ 七夕节起源于哪个朝代

七夕节始于中国汉来朝。

七夕节的源乞巧习俗,始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七夕节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七夕节的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与女红等诸多习俗影响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3)中国最初的情人节是扩展阅读:

七夕是一个以女性参与为主的节日,主要强调“乞巧”,女子希望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这与以织女为主人公的牛女传说有关。织女智慧与善良兼备,又心灵手巧,是中国古代女性尊崇的偶像。七夕节自然成为妇女寄托情思和美好愿望的载体。

七夕节不等同于西方的情人节。西方的节日往往主题单一。而中国的节日主题多样而深刻,如寒食节纪念介子推、清明节祭祀祖先,端午节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等,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七夕节习俗,既是对白头偕老、生死不渝的爱情的尊崇,也是女性祈祷心灵手巧和贤惠聪颖的重要节日。

④ 中国情人节是几月几号

中国情人节又被叫作七夕节,时间是农历七月初七,2022年的情人节是8月4日。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

⑤ 情人节是在中国哪一年建立的

270年,罗马圣教徒瓦伦丁被处死,此日被后人定为“情人节”情人节又叫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之一。这是一个关于爱、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贺卡的节日 男女在这一天互送礼物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情人节的晚餐约会通常代表了情侣关系的发展关键。    现已成为欧美各国青年人喜爱的节日,其他国家也已开始流行。而在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的七夕节也是姑娘们重视的日子,因此而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由于能表达共同的人类情怀,各国各地纷纷发掘了自身的“情人节”。

⑥ 七夕节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版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权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
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⑦ 中国的情人节是几月几号

中国情人节是七夕节

,时间为农历七月初七。

在古代,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关系密切,它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因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使七夕成为爱情象征,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更被现代人誉为“中国情人节”。

⑧ 中国的情人节是哪天

中国一般把七夕称作“中国的情人节”,但是随着国外文化的交流,每年的公历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也会过。

七夕节,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女儿节等,在这一天女性会偕同闺中好友一起祭拜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因为传说里这也是牛郎织女一年中见面的日子,所以也被认为是爱情的节日。

织女是传说中王母娘娘手下负责纺织天边云霞的女仙,她纺织的技术高超,可以织造出万变的云霞,但因为王母娘娘每天都要,所以一直十分忙碌没有空闲的时间休息,生活的十分苦闷。后来在去凡间洗澡的时候被牛郎藏了衣衫只能嫁给了他。

织女逐渐被凡间的生活吸引不愿意回到天上,但是王母娘娘发现织女下凡之后大怒,直接抢了织女回来,并且划下了宽阔的银河阻挡牛郎织女相见。后来经不住织女的哀求就规定两人可以在七夕这天见一次。

所以七夕是织女和牛郎相见的节日,织女又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民间的妇女们就会在这天摆上时令的瓜果,对织女进行祭祀,希望织女可以保佑自己也拥有一双和她一样灵巧的双手,可以在针织女红上娴熟,这就是“乞巧”。

在这天女子们还会玩“穿针乞巧”的游戏,就是比赛穿针。大家摆上自己的彩头,结彩线,穿七孔针,穿得越快,就代表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除了穿针还可以投针,就是将绣针放入形成水膜的容器里,看针是不是能漂浮、或者在容器底部形成图案,这个玩法在明清十分盛行。

“乞巧”是因为女子们在古代需要以女红的高低来评价她的德行,女红好会增加女子婚姻幸福的可能,所以古代女子十分重视乞巧节,当然除了“乞巧”,女子们一般还会在这天祈祷织女保佑自己婚姻美满,未生育的妇女也会祈祷织女保佑自己早日生子。

⑨ 中国的情人节是什么时候

对于中国情人节,大致有三种说法:①是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②是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③是七夕节(七姐诞,农历七月初七)。


中国情人节是不止有七夕,元宵节和上巳节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⑩ 中国的情人节从哪年开始的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 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追溯由牛郎织女传说形成七夕节的过程,时间当在战国,地点则在楚国。查经问典,《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葙”的诗句,这是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还有一首与织女有关的《周南·汉广》中所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据史料记载,诗中的“汉”即指汉水,又指天汉(银河),“游女”是指汉水女神或织女星神。楚人雄距江汉地区,甚重祠祀“汉之游女”。另外,在楚地民间,常将牵牛星与河鼓三星搞混淆了。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注文云:“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而在南阳汉画像石“牛郎织女星座”中,正是以河鼓为牵牛。居“汉水之北”的南阳,素有“枕伏牛而蹬江汉,襟三山而带群湖”之称。战国时,南阳属楚,楚始都于淅川丹阳,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文化积淀深厚。如此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是形成牛郎织女传说的重要条件之一。

热点内容
樱花风在 发布:2025-02-09 05:58:42 浏览:296
昆明高端花店 发布:2025-02-09 05:51:31 浏览:699
一朵朵绵阳 发布:2025-02-09 05:45:01 浏览:867
室内绿植一般多高 发布:2025-02-09 05:44:22 浏览:104
渐变色绿植 发布:2025-02-09 05:30:23 浏览:502
花店的微观环境分析 发布:2025-02-09 05:30:18 浏览:102
园林景观绿植租凭 发布:2025-02-09 05:28:36 浏览:936
明天北京植物园郁金香 发布:2025-02-09 05:26:00 浏览:666
正宗樱花是哪里生产的 发布:2025-02-09 05:10:45 浏览:129
家庭花卉栽培 发布:2025-02-09 05:07:08 浏览: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