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镇七夕
① 七夕诗词佳句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句吧,诗句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诗句的类型多样,缓辩你所见过的诗句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七夕诗词佳句,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夕诗词佳句1
1、只因七夕回天浪,添作湘妃泪两行。
2、帆来狗国毛人远,楼倚牛郎织女寒。
3、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4、织女牛郎代代传,至今耳茧不新鲜。
5、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6、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7、心如七夕女,生死难再匹。
8、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9、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10、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11、牵牛织女几经秋,尚多少、离肠恨泪。
12、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13、七夕来时先有期,洞房帘箔至今垂。
14、七夕相寻旧宅来,鸡头月下脊令杯。
15、恨人间、会少离多,万古千秋今夕。
16、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17、流槎一去上天池,织女支机当见随。
18、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19、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20、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
21、明朝看巧开金盒,喜得蛛丝笑未休。
22、河耿月凉时,牵牛织女期。
23、寻思不似鹊桥人,犹自得、一年一度。
24、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25、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
26、古老传说会鹊桥,牛郎织女度良宵。
27、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8、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29、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30、灵匹三秋会,仙期七夕过。查来人泛海,桥渡鹊填河。
七夕诗词佳句2
1、崔徽休写丹青,雨弱云娇,水秀山明。——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2、人事回廊缥缈,谁见金钗擘。——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3、却扇藏娇,牵衣索笑,今夜差凉。——刘镇《柳梢青·七夕》
4、婺星为情慵懒,伫立明河侧。——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5、倚楼起把绣针小。——吴文英《秋蕊香·七夕》
6、怕闻井叶西风到。——吴文英《秋蕊香·七夕》
7、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李贺《七夕》
8、铅华潜警曙,机杼暗传秋。——唐·卢纶《七夕诗》
9、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10、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唐·祖咏·《七夕》
11、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户。——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
12、恨无端、添叶与青梧,倒减却、黄杨一寸。——顾贞观《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13、世间离恨何年罢。——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14、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15、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唐·李商隐《辛未七夕》
16、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唐·宋之问《七夕》
17、谁念文园病客?夜色沉沉,独抱一天岑寂。——张埜《夺锦标·七夕》
18、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19、桑蚕不作茧,尽夜长悬丝。——晋·《七夕夜女歌》
20、流苏翠帐星渚间,环佩无声灯寂寂。——王建《七夕曲》
21、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徐凝《七夕》
22、二秋叶如穗神媛,七夕望仙妃。——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23、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24、笑倩谁扶,又被春纤,搅住吟须。——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25、风轻惟响佩,日薄不嫣花。——李商隐《壬申七夕》
七夕诗词佳句3
1、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古风(其二十六)》唐·李白
2、最怜红粉几条痕,扰橡缺水外桥边小竹门。《芙蓉》清·郑板桥
3、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咏同心芙蓉》隋·杜公瞻
4、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别储邕之剡中》
5、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采莲曲》隋·殷英童
6、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采莲》南朝·梁·吴均
7、远忆荷花浦,谁吟杜若洲?良宵恐无梦,有梦即俱游。《夏日怀友》徐玑
8、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为农》
9、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咏荷诗》江洪
10、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鹧鸪天·赏荷》
11、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古风(其二十六)》唐·李白
12、晓别安宜古镇头,藕乡水泗荡轻舟;岸柳染绿清溪水,荷香沁沏金色秋。《藕乡随思》现代·暇文
1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14、下有青污泥,馨香无复全。《京兆府栽莲》
15、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浣溪沙》薛昭蕴
16、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采莲》南朝·梁·吴均
17、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阮郎归·初夏》
18、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咏芙蓉》南朝·梁·沈约
19、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苏幕遮》
20、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折荷有赠》唐·李白
21、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无题·其二》李商隐
22、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折荷有赠》
23、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连。《采莲曲》李亚如
24、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采莲曲》隋·殷英童
25、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山居即事》
26、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采莲曲》南朝梁·刘孝威
27、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采莲曲》南朝梁·刘孝威
28、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钱氏池上芙蓉》文征明
29、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子夜吴歌·夏歌》
30、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采莲曲》南朝梁·刘孝威
31、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古风(其二十六)》唐·李白
3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莲花》温庭筠
33、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忆余杭》潘阆
34、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35、荷叶似云香不断,小船摇曳入西陵。《湖上寓居》
36、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采莲曲》
37、荷香销晚夏,菊气入新秋。《晚泊江镇》
七夕诗词佳句4
1、桑蚕不作茧,尽夜长悬丝。
2、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3、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4、云埋老树空山里,仿佛千声一度飞。
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6、天上有月月月缺,人间有情情情残
7、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8、不怕银钢深秀户,只愁风断清衣渡。
9、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10、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1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2、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13、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
14、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15、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16、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17、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18、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19、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0、怕相思,已思相,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
21、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2、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七夕诗词佳句5
1、河耿月凉时,牵牛织女期。——卢殷《七夕》
2、树列千秋胜,楼悬七夕针。——温庭筠《洞户二十二韵》
3、彩云朵朵西风散,银汉昭昭北斗倾。——陆文圭《七夕祈雨》
4、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5、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杜审言《七夕》
6、织女分明银汉秋,桂枝梧叶共飕飗。——刘禹锡《秋夜安国观闻笙》
7、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8、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9、记摘小园瓜李,七夕年时花底。——朱彝尊《如梦令·七夕》
10、姮娥一只眉先扫,织女三分镜未光。——徐夤《新月》
11、织女西垂隐烛台,双童连缕合欢杯。——张说《安乐郡主花烛行》
12、今夜月色天下同,牵牛织女精灵通。——唐之淳《七夕》
13、长生殿冷时无事,乞巧楼多岁有秋。——王禹偁《七夕应制》
14、七夕湖头闲眺望。风烟做出秋模样。不见云屏月帐。——秦观《渔家傲·七夕湖头闲眺望》
15、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李贺《七夕》
16、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
17、谢公岩上冲云去,织女星边落地迟。——方干《题仙岩瀑布呈陈明府》
18、一年衔别怨,七夕始言归。——杜审言《奉和七夕侍宴两仪殿应制》
19、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徐凝《七夕》
20、织女机边拂衫袖,老人星外来帆樯。——方回《灵隐寺行呈伏虎岩》
21、秋星如弹月如梳,宫妓香添乞巧炉。——杨备《层城观》
22、儿女欢呼争乞巧,楼台罗列賸传杯。——李吕《七夕次韵》
23、伤心临七夕,素柰已花繁。——楼钥《安恭皇后挽词·玉胜标祥兆》
24、人间七夕是佳期,喜见鸳鸯结荔枝。——郑潜《七夕有送鸳鸯荔枝者》
25、巡拾玉沙天汉晓,犹残织女两三星。——王建《夜看美人宫棋》
26、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27、此夜画阑都乞巧,月明何处望牵牛。——王士熙《题扇三首·其一》
28、好个牵牛织女天,凄其独夜不成眠。——洪咨夔《七夕·好个牵牛织女天》
29、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林杰《乞巧》
30、几家乞巧罗瓜果,是处开樽沸管箫。——廖行之《七夕·从昔人传鹊作桥》
31、前之夕,织女渡河边。天上一朝元五日,人间小住亦千年。相合降神仙。——刘辰翁《双调望江南·寿谢寿朋》
32、乘槎径欲问织女,杼轴常空终自疑。——蓝仁《又次国学生朱士坚游武夷韵》
33、七夕金乌深妩媚,临河为赠夜光珠。——王夫之《读甘蔗生遣兴诗次韵而和之七十六首·其四十一》
34、青天何历历,明星如白石。黄姑与织女,相去不盈尺。——李白《拟古·青天何历历》
35、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孟浩然《他乡七夕》
36、牵牛织女几经秋,尚多少、离肠恨泪。——朱淑真《鹊桥仙·七夕》
37、七夕琼筵随事陈,兼花连蒂共伤神。——王涣《惆怅诗十二首》
38、董永,卖身,孝感天心顺。谁知织女是天孙,同受为奴困。——薛昂夫《中吕·朝天曲·沛公·大风》
39、晓将近,黄姑织女银河尽。——刘方平《宛转歌二首》
40、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
41、拥髻凄凉论旧事,曾随织女度银梭。当年今夕奈愁何。——朱敦儒《浣溪沙·晚菊花前敛翠蛾》
42、今夕牛郎织女相会之期,一年只是得见一遭,怎生便又分离也?——白朴《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43、天孙今夕渡银潢,女伴纷纷乞巧忙。——刘宰《七夕》
44、登楼谁问牛郎事,只看银河意已凉。——苏泂《夜句三首·儿女咿嘤斑竹床》
45、今年七夕闻多事,曝画翻书到夕曛。——倪瓒《寄王叔明二首·其二》
46、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李商隐《七夕》
47、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48、这壁银河织女机,那壁洞中玉女扉,怎发付你那酒色财气。——马致远《杂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
49、双针竞引双丝缕,家家尽道迎牛女,不见渡河时。——张先《菩萨蛮·双针竞引双丝缕》
50、黄姑织女万古心,脉脉欲渡银河深。——洪咨夔《七夕·黄姑织女万古心》
51、一年抱怨嗟长别,七夕含态始言归。——许敬宗《七夕赋咏成篇》
52、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53、秋怀从别后,正七夕穿针在画楼,暮雨过纱窗凉已透。——高明《商调·二朗神》
54、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王建《七夕曲》
55、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56、传闻织女对牵牛,相望重河隔浅流。——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
57、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日月于是乎出入?——张衡《西京赋》
58、流槎一去上天池,织女支机当见随。——庾信《杨柳歌》
59、乞巧谁家绮席开,夜阑箫鼓趁虚催。——王之道《和鲁如晦七夕》
60、去岁龙城乐事多,楼头乞巧傍青娥。——李新《七夕日宿长江》
61、送穷不见昌篱富,乞巧翻成子厚愚。——陆文圭《有感三首·岁晚田园半已芜》
62、心如七夕女,生死难再匹。——曹邺《古相送》
63、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其二》
64、河边织女期七夕,天上嫦娥奈九秋。——何景明《明月篇》
65、帝城元夜移三山,天河七夕桥织女。——陈普《有感·后人百事不如古》
66、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李商隐《辛未七夕》
67、乍可匆匆共百年,谁使遥遥期七夕。——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
68、一水填却双星如约,乞巧谁凭。诉愁君莫,知道呆女痴牛,肯怜不。——朱彝尊《怨王孙·七夕》
69、七夕仍佳节,三湘乍远游。——王穉登《送钱象先游楚》
70、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罗隐《七夕》
71、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杜牧《早雁》
72、飘白霓,挂丹梯。应从织女机边落,不遣浔阳湖向西。——顾况《庐山瀑布歌送李顾》
73、无奈家家乞巧何,岂知天上拙人多。——李觏《七夕二首·无奈家家乞巧何》
74、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七夕》
75、牛星织女年年别。分明不及人间物。——张先《菩萨蛮·牛星织女年年别》
76、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77、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罗隐《七夕》
78、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79、若道人间能乞巧,不教天上有离愁。——朱佩兰《和大姊诗七夕》
80、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李白《游泰山六首》
81、避热不归金殿宿,秋河织女夜妆红。——王建《宫词一百首》
82、判知秋夕带啼还,那及春朝携手度。——王勃《河阳桥代窦郎中佳人答杨中舍》
83、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崔涂《七夕》
② 七夕去哪玩比较好呢
情满七夕——牛郎织女情定沂源
织女洞
沂源县燕崖乡牛郎-织女旅游区。大贤山海拔532m,面积约4.5km2。这里山上重峦叠嶂,悬崖如削,巨石嵯峨,松柏森列,百鸟翔集,风光旖旎。山下沂河如带,势若游龙。织女洞位于大贤山东北麓。
《沂水县志》云:“县西北百三十里,沂水经其东北崖畔,有织女洞,临沂水,高峻险绝,莫敢俯瞰,转眺西北一瀑飞来,势若游龙”。织女洞就建于这一40多米处悬崖绝壁上,洞口是二层楼阁式古建筑,青砖灰瓦,朱门绿窗,构思维妙,精巧玲珑,门楣上镌有“织女仙洞”四字,远远望去,若空中楼阁,缥缈在云雾之中,透出古色古香的风韵。织女洞的围岩为寒武纪砂质灰岩,下有古老片麻岩呈整合形式接触。洞因溶蚀作用形成,高约8m,宽7m,深10m许。洞中有洞,左右相连,西北有一小洞,内有一石鼓,敲之有声,音韵深沉。左侧有石砖砌成的织女梳妆台和寝室,并塑有王母、织女彩色塑像各一尊。洞壁前置有一圆窗,织女凭窗而坐,含情脉脉,与牛郎庙隔河相望。洞内还保存宋、清石碑数块,碑面返潮,可准确预见三日必雨。
一是以织女洞牛郎庙为代表的爱情文化人文资源,是国内唯一一处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主题的古建筑遗址。二是以神清宫为代表的道教宫观古建筑资源,具有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神清宫建于宋代,占地4200m2。院内有千年赤松,碑碣林立,清古幽雅。三是以大贤山、青牛山、白马河为代表的自然生态资源。大贤山海拔252米,面积约4.5平方公里,建有唐代迎仙观、老子庙堂,院内有中国唯一一棵“叶籽银杏”。10余公里白马河将神清宫、黑虎泉、织女洞等景点连在一起。青牛山海拔695米,面积2平方公里,建有奶奶庙、三官庙、南天门等古建筑。
洞外右侧有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邑人王松亭题、云溪居士书《登织女台》诗碑,字体俊秀流畅,其诗云:“高盘石磴赴仙关,洞口如逢列宿还。仿佛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间。纵知机杼此中有,那信鹊桥渡后闲。我欲乘槎谁接引,客星高听水潺潺。天孙台上望仙楼,危槛平临景物幽。山径南随林麓转,沂河东折古今流。泉溪声急晴疑雨,松柏风寒夏亦秋。但于此间得少趣,寻源何事问牵牛”。织女洞口南侧天然峭壁上,还刻有光绪二十一年、长白锡元手书“钟灵毓秀”四个大字,高约4m,宽约1m,字体苍劲有力,古朴大方。利用“织女圆窗”和“织女镜”看日出,并通过反射原理,将东升的阳光引入洞穴,堪称一绝。
织女洞是全国唯一一处以牛郎—织女传说为题材的古建筑遗址,在国内同类资源中具有垄断性。山下沂河犹如天河,位于沂河东岸的牛郎庙与织女洞隔河相望。此庙始建成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系二层楼阁式建筑,青砖碧瓦,彩绘斗拱,清幽别致。庙内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卧金牛塑像一尊。现已圯毁为废墟,只有10余块碑碣尚存。织女洞和牛郎庙是我国影响最大的民间传说型古建筑遗址,因此被专家称为“中国爱情文化源地”。它选择西高东低,沂河纵穿并把二者分开的自然山水环境,以建庙为形式,形成两对景,以附会牛郎、织女传说文化内涵,之奇、之绝、之妙,堪称世界奇观。织女洞南有古银杏树两棵,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其中一棵树杆高16m,胸围3.35m,树冠覆荫196m2,尤其称奇的是有20%的果实结在叶片上,极为罕见,被人们称为“叶籽银杏”,在全国只有这一株,有专家研究认为它是一种植物返祖现象。
沂源织女洞交通指南:
1.沂源县县城东南15公里的燕崖乡境内
天孙台上望牵牛:织女洞
在中国大地乃至整个华人世界,关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不知已经流传了多少年多少代。生活在人间的牛郎织女与天上的牵牛星、织女星一一对应,让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人们睹物生情,浮想联翩,几乎确信了所有的故事情节,而忘记了它原是人类创作的神话。
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上,有一处始建于宋代的关于牛郎织女的实物遗存——织女洞。相传当时有人路经此地,听到洞中隐隐传出喳喳机杼声,感到十分神奇,随后祀织女塑像于洞中;与织女洞一河之隔的对面村子里,自明代就有一座牛郎庙,与悬崖峭壁上的织女洞相得益彰,遥相呼应。据说这一类景观在国内只此一处,因而被新闻媒介称做“中国旅游资源中的绝景”。1997年公布为淄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沂源县人民政府立石质标记。
燕崖一带在1944年沂源设县之前,隶属沂水县。旧《沂水县志》记载:“县西北百三十里,沂水经其东北崖畔,有织女洞,自顶至麓古柏森列,逶迤三四里,旧志名凤凰山。山有织女洞,临沂水,高峻险绝,莫敢俯瞰。转眺而北一瀑飞来,势若游龙”,织女洞的佳丽风光跃然纸上。
自沂源县城南行10余公里,便到了绿色植被覆盖下的大贤山东北麓,但见巨石嵯峨,悬崖如削,松柏倒挂,一派旖旎风光。沿山路上行片刻,右侧山崖边有一处小巧的的山门,便是织女洞的院门。门楼内石灰墙壁上,书有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秋夕》,导引游人步入历史与神话交织而成的时空隧道: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走进织女洞院门,抬眼望去,左侧悬崖峭壁缺口处,有一处凌空的高阁前脸镶嵌其上,下方便是织女洞口。织女洞内部是一座朱门绿窗、青砖灰瓦的二层楼阁,洞高8米,宽7米,长约10米。洞中存有古碑数块,年代最早的可以上溯到宋代。织女和王母的彩色塑像端坐在第二层上,左侧设有织女梳妆台与寝室;楼阁第二层的前脸上,有一个上圆下方的窗户,正可让脉脉含情的织女临窗端坐,与河对岸的牛郎隔河相望。
据文史资料记载,牛郎庙建于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重修后始具规模。牛郎庙也是一幢二层阁楼式建筑,青砖碧瓦,彩绘斗拱。殿内为牛郎和子女的塑像,旁边是一尊卧着的金牛。院内古柏参天,清幽别致。如今牛郎庙早已坍塌,仅存遗迹。而牛郎庙所在地一个五六百人口的小村庄,就叫做“牛郎官庄”。崖上与山下,盈盈一水间的两处建筑,演绎了遥远星空中银河岸边的动人故事,显示了先人们独有的匠心。“天空有银河,地上有沂河”,这一天作地造之巧合,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增添了更加神奇的色彩。
大贤山一带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早已闻名遐迩。历代文人墨客多有登临游览者,留下许多诗文摹刻。在织女洞南面的天然峭壁上,镌刻着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沂水知县白锡元手书“钟灵毓秀”四个古朴大方、遒劲有力、蓄意深邃的大字,高4米宽1米;洞口一侧立有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沂水人王松亭所题《登织女台》诗碑。其诗曰:
高攀石凳赴仙关,洞口如逢列宿还。
仿佛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间。
纵知机杼此中有,哪信鹊桥渡后闲。
我欲乘槎谁接引,客星高听水潺潺。
天孙台上望仙楼,危槛平临景物幽。
山径南随林麓转,沂河东折古今流。
泉溪声急晴疑雨,松柏风寒夏亦秋。
但于此间得少趣,寻源何事问牵牛。
诗碑为云溪处士孟天荣书丹,一手行草字体流畅飘逸,为意境雅丽清新的诗作增色不少。
从现存遗迹看,大贤山曾是古代中国道教的一处胜地。游人自织女洞处沿山路上行约200米,就到了始建于唐代的迎仙观遗址,原先这里曾经建有老子庙堂,正殿为老君阁、三清殿,东西配有厢房。东厢房为沂蓝书院,西厢房为厨社。迎仙观近处有送子观音堂、天孙泉、药王庙、僧王庙、关王庙,其中的天孙殿应是织女的又一处道场。南侧山坡上有一清冽甘泉,久旱不枯、久雨不溢、严寒不冻,名曰天孙泉,也因织女而名。而僧王庙,则是清统治者为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后被义军杀死的僧格林沁而建。天孙泉旁迎仙观遗址上,有一株高大挺拔的古银杏树,据说树龄已经上千年,至今枝繁叶茂,每年都结出累累硕果。尤其令人称奇的是,这株银杏大约有20%的果实从扇形叶顶部边沿上结出,举世无双,被称为“叶籽银杏”。
始建于宋代的织女洞、迎仙观,经明、清历代重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最后一次整修后,始成规模。从眼下密集的道教建筑群遗址,可以想见当年香火缭绕的盛况。
抗日战争时期,迎仙观一带设有八路军山东纵队兵工一厂,其中在王灵观中有木工车间,专门生产枪托、手榴弹柄、弹药箱等。世纪之交,在这里发现了当年遗留的手榴弹和迫击炮弹零件,已被精心封存。1939年6月,兵工厂被日寇发现,遂遭受灭顶之灾,迎仙观的所有建筑被夷为废墟,迎仙观道士王元修、刘明仁为保护兵工厂掩埋的器械宁死不屈,惨死在日军的刺刀下,被誉为“爱国道人”。据今大贤山道士明斗介绍,织女洞中一块镶嵌在石壁上的水晶石碑也在那次劫难中丢失,相传被日军抠走,如今藏于日本某博物馆。
“文化大革命”中,大贤山文物遭受了又一次浩劫,著名的《登织女台》诗碑断为三截,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得到修复。山上的古建筑多数仅存遗址,惟有山光瑞气不减当年。近年来,重建或整修了织女洞阁楼、玉皇庙、药王庙等建筑。世外桃源一般幽静的大贤山织女洞风景区,正在悄悄地向世界亮开一扇了解沂源、开发建设沂源的窗口。
③ 七夕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和除夕的来历
夕七月七,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从鹊桥渡天河相会的日子。人们心中的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行拜祭的礼仪,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因为七夕节与女事关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妇女节。 七夕节有吃巧食的风俗。巧食的内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样的面点,各地风俗不一。各种巧食做成后,都要陈列到庭院中的几案上,好象要请天上的织女来品评。然后大家一面观赏着遥远的夜空,一面吃着各种巧食,认为这样会使人变得灵巧。
汉代时,民间便开始向织女乞巧了。不但祈求心灵手巧,还祈求得到财富、早日有美满甜蜜的婚姻和得子。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或“老人节”。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除夕的由来】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以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④ 七夕传说起争议:董永并未遇到“七仙女”
由于“牛郎织女相会”和“七仙女下凡”两个爱情与七夕有关,因而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也被称为古代的“情人节”。但从古至今,七仙女与董永的传说一直存在争议,而且迄今仍没有争出结果。
董永是下层“小人物”还是“有身份”的人?
《汉书》记载其为“高昌侯”董忠曾孙
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在一般读者印象中,董永应该是个“穷小子”,是古代最低层劳动者形象,靠给人家打工生存,其一度家贫如洗,故父亲病死后只能“卖身葬父”。
晋人干宝《搜神记》中称,董永早年死了母亲,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耕田种地,董永推着小车跟着干活。后来父亲死了,无钱埋葬,董永只好卖身为奴,换回钱来为父亲办丧事。此即“千乘人”董永事迹:“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
从干宝所述来看,董永是个汉代农民,确是社会下层的小人物。《搜神记》是笔记小说,史上是否真有董永原型?查阅史书,汉代还真有一个“千乘人”董永。
《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记载,董永的曾祖父董忠,是刘询的随从警卫(期门)。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长安男子张章找到董忠,揭发已故勋臣霍光之子霍禹谋反。董忠立即上报给上司(左曹中郎)杨恽。
霍禹被镇压后,张章、董忠、杨恽作为有功之人,均得到了朝廷的奖赏,升官加爵。董忠被封为“高昌侯”,赐千户,后因犯法被削户,只保留79户。但董家从此有了爵位,其子董宏、其孙董武先后继承位。
在汉哀帝刘欣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董武因其父董宏“佞邪”,被剥免了封侯。一直到建武二年(公元26年)五月,在刘秀当了皇帝(光武帝)之后次年的“拨乱反正”中,董家才被恢复了爵位,董忠的曾孙、董武之子董永,承袭“高昌侯”。
如此说来,董永在当年绝对是“有身份的人”。至于其为何沦到“卖身葬父”的地步,有人分析或与其父亲爵位被剥夺、家庭突遭变故有关。
董永是个“有身份的人”,这也为古人所认同。如在山东临沂吴白庄画像石墓门楣上发现的一幅“董永故事”绘图中,董永便是戴进贤冠的形象。《后汉书・舆服志下》记载,“进贤冠,古缁布冠也,文儒者之服也。”
但有身份的董永与穷小子董永是同一人吗?并无直接的说法。
董永是“浪漫青年”还是“道德楷模”?
汉代《孝子传》是其“卖身葬父”的最早版本
董永广为现代人熟悉,是因为其与七仙女之间的爱情传奇,董永因此在现代人眼里,是一个走了“桃花运”的浪漫青年。
从考古发现和古代传说来看,董永的故事在西汉即已流传。但董永的早期形象并非浪漫青年,而是一位十分难得的“孝子”,在当时已作模嫌为公民“道德楷模”,为提倡孝道的文化所赞扬和推崇。
*** 刘向《孝子传》中说得更细节化:“前汉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独养父。父亡,无弊颂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永谓钱主曰:‘后无钱还君,当以身作奴’……”
这就是董永“卖身葬父”一说的最早版本。刘向的《孝子传》已佚失,如今人们所见有关董永的文字,都是《搜神记》、《太平御览》等作品转引后保留下来的。有人怀疑《孝子传》是后人托名旦卜手刘向的伪作。但这种观点显然站不住脚,因为在汉代画像石上已出现“孝子董永”的形象。
清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发现的山东嘉祥东汉晚期武梁祠画像石中,刻绘了17幅“孝子传图”,其中后壁便有“董永事亲”图:画面上有一辆独轮车,即所谓“鹿车”。老者手持鸠杖,坐在独轮车上,车上有盛食器皿,独轮车停放在大树荫凉之下。一年轻农民手持农具,扭头望着老者。
画面上有“董永千乘人也”、“永父”题记,明确无误地表明,这图中的年轻农民是孝子董永,老者为董永的父亲。
除了山东境内多处发现“董永事亲”图,四川等地也发现过,虽然细节和形态有所差别,但主题大同小异。如在四川乐山柿子湾I区1号崖墓中发现的“董永事亲”图,与武梁祠画像石中的画面很相似:画面左侧有一棵大树,董老父坐在大树下的独轮车上,树枝上悬挂盛器;右侧董永半转过身来,一手执锄,一手便面(扇子),为树下的父亲扇风取凉……
董永能为古人所传颂,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他是孝子。在父亲病逝后,“卖身葬父”则进一步强化了其“道德楷模”形象,这也是他日后收获与七仙女爱情的前提条件。
董永遇到的是“织女”还是“七仙女”?
宋元时期《董永遇仙传》最早称“七仙女”七月七日下凡
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正是在“卖身葬父”后发生的,可视为民俗学对其孝行的奖赏。
最早提及“董永遇仙”传说的,是汉末才子曹植。曹植在其悼念父亲的《灵芝篇》中写道:“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
最早对“董永遇仙”作开放式描写的,是《搜神记》。原文这样:“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大概意思是,董永依承诺前去债主家打工还债的路上,遇到一个漂亮姑娘,姑娘主动提出做他的妻子。董永推脱不过,遂答应姑娘结为夫妻。这样,夫妻俩一起来到了债主家打工。
债还完、“夫妻双双把家还”时,这“妇人”才说出了真实身份“天之织女”。原来天帝为董永“卖身葬父”行为而感动,遂派自己的小女下凡,帮董永一起还债。
“织女”什么时候变身为“七仙女”?这是一个有趣的流变过程。
在早期传说中,董永与牛郎的妻子都是“织女”。织女是什么人?所撰《史记・天官书》中有一种说法,“织女,天女孙也。”天帝的孙女咋能既是董永的妻子,又是牛郎的媳妇?天帝之家也不能“一女嫁二夫”。在隋唐时期,这段“人仙之恋”被合伦理化,借用天上的织女星有三颗一说,将“一织女”换成了“三织女”。
这样,董永与牛郎所娶对象,就不是同一位仙女,男女婚姻关系就正常了。为了让“三织女”说深入人心,古人还借用《史记・殷本纪》中“三人行浴”的传说,捣鼓出“三织女浴于池”的故事。
在唐人所写敦煌残卷《董永变文》中,三位织女由此出世,而且让董永和其中一位织女生了一个儿子“董仲”。
但这样一改,董永与牛郎成了“姐夫与妹婿”的关系,仍扯在一起;而且到底与三位织女中哪位做夫妻也说不清。宋元间“董永遇仙”进一步发展,流变出了“七仙女”这一新形象。让与董永相恋的织女和与牛郎结合的织女完全分开,董永与牛郎的传说不再纠缠不清。
“七仙女”被明确为董永老婆,首现于宋元间清平山堂话本《董永遇仙传》,所生之子也由“董仲”变为汉代儒生董仲舒:董仲舒一心寻母,道士严君平指点迷津:“难得这般孝心。我与你说,可到七月七日,你母亲同众仙女下凡太白山中采药,那第七位穿黄的便是。”
这以后,有关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越发丰富,出现了《董秀才》、《遇仙记》、《织锦记》、《槐荫别》等各种版本的“董永遇仙”故事。
董永到底是“山东人”还是“湖北人”?
明嘉靖唱本《织锦记》称其为“润州丹阳县董槐村人”
随着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深度流传,董永的籍贯却越来越复杂。在中国,目前至少有十几个县市的志书中都称是“董永的故乡”,当地都能找到董永祠、董永墓或仙女坟的遗迹与传说。
董永籍贯的变化,同样十分有趣。
隋唐以前,董永是“山东人”,即所谓“千乘人”。但由于千百年来行政区别的不断调整,“千乘县”现已不存,董永到底是山东哪里人,出现争议。与“千乘”有联系的青州、博兴、广饶等几个县互不相让,都说“董永是俺这里人”。
到了,人们更多的认为董永是“湖北人”。此说的最早出处见于《董永变文》,里面有“孝感先贤说董永”一语。清康熙《孝感县志》亦有这样的说法,孝建元年(公元454年)“以汉末孝子董永故,析安陆县东境置孝昌县”,孝感与安陆因此都称当地是“董永老家”。
以后,董永的籍贯更多,除“山东人”、“湖北人”外,还有“江苏人”、“河南人”、“河北人”、“山西人”等多种说法,其中以“江苏人”一说最有影响,“家住丹阳,姓董名永”嘛。但“江苏人”意见也不统一。明嘉靖唱本《织锦记》中称,“董永字延年,润州丹阳县董槐村人”;同省的东台市则坚持认为,董永是东台人。近几年有媒体又现新说,认为董永是个“老南京”,乃南京江宁人,“南京云锦”与“织女”附会到了一起。
而在现代,认为董永是“安徽人”的比例上升。这或与黄梅戏《天仙配》的成功传播有关。黄梅戏源于安庆,大家自然认为董永是安徽“安庆人”。但同省的马鞍山市认为,马鞍山境内的“小丹阳”才是董永籍贯地。
董永的籍贯众说纷纭,还能举出不少争议。争议的背后,至少说明“董永与七仙女”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不缺生存的土壤,这比证明“董永是哪里人”更有意义。
声明:“一方钩沉”栏目文章系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先生供本报专稿,摘转请务必与作者本人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