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七夕
❶ 有关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诗句,谚语!!!
七夕节诗句:
1、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2、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3、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____林杰《乞巧》
4、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____杜牧《秋夕》
5、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____佚名《迢迢牵牛星》
中秋节的诗词: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宋代苏轼的《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出自唐代李商隐的《嫦娥》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出自宋代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出自宋代苏辙的《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重阳节诗句
1. 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重阳阻雨》
2. 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3. 一岁重阳至,羁游在异乡。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旅中过重阳》
4. 蟋蟀催寒服,茱萸滴露房。——《重阳夜集兰陵居与宣上人联句》
5. 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妙信《九日酬诸子》
6. 重阳秋雁未衔芦,始觉他乡节候殊。旅馆但知闻蟋蟀,邮童不解献茱萸。——《重阳日寄上饶李明府》
❷ 苏轼一首七夕送别词,道尽了兄弟情谊,为何苏轼要在七夕写送别诗呢
谁说七夕词只能写爱情,苏轼作一首七夕送别词,道尽了兄弟情谊。说到七夕,所有人的一点反应可能都是牛郎织女,都是美好,都是爱情。
苏东坡的词总是那么飘逸超旷、超凡脱俗、卓尔不群,而这首《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更是另辟蹊径,叫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渭南文集》中这样写道:
"昔人作七夕诗,率不免有珠栊绮梳惜别之意,唯东坡此篇,居然是星汉上语,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现代文学家姜书阁,赞美苏轼的这首词有"天风海雨逼人之势"。而在我看来,苏轼这首词说明了苏轼敢于创新,不被传统束缚那种不拘一格的精神。
❸ 《渔家傲·七夕》的意思以及描写内容
《渔家傲·七夕》的意思:皎皎牵牛河汉女,盈盈临水无由语。望断碧云空日暮,无寻处,梦回芳草生春浦。鸟散余花纷似雨,汀洲苹老香风度。明月多情来照户,但揽取,清光长送人归去。
描写内容:七夕风景。
❹ 鹊桥仙·七夕作者简介的介绍
南宋词人范成大,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三年(1167年),知处州。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不畏强暴,不辱使命,还朝后除中书舍人。乾道七年(1171年),出知静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受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拜参知政事,仅两月,被劾罢。晚年退居石湖,加资政殿大学士。绍熙四年(1193年)卒,年六十八,赠五官,后加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文学
范成大一度深受江西派的影响,现存的一些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不少语言涩滞、堆垛典故的现象,和一些似禅非禅、似儒非儒的议论。不过,范成大在学江西诗风的同时,比较广泛地汲取了中晚唐诗歌的风格与技巧,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如《乐神曲》等四首,便明言“效王建”,他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突破了江西诗风的笼罩。尤其许多近体诗,委婉清丽中带有峻拔之气,有他自己的特点。其诗风格轻巧,但好用僻典、佛典。
范成大曾长年在各地任地方官,周知四方风土人情,诗中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阔。例如他描写民生疾苦的诗,继承了唐代杜甫及元、白、张、王新题乐府的传统,且以写法新颖生动而别具一格,像《后催租行》中借老农之口所说的“去年衣尽到家口,大女临歧两分手。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复驱将换千斗。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语气冷隽,但批判现实的力度并不亚于白居易诗的大声疾呼。其诗中价值最高的是使金纪行诗和田园诗。
他在使金途中所写的七十二首绝句,把自己在沦陷区的见闻感触一一纪之于诗,主要内容是描写沦陷区山河破碎的景象,中原人民遭受蹂躏、盼望光复的情形,凭吊古代爱国志士的遗迹以表示自己誓死报国的决心。如《青远店》、《州桥》、《双庙》等,反映了北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他们的民族感情。南宋诗人描写中原的诗大多是出于想象,而范成大却亲临其境,所以感触格外深刻,描写格外真切,在当时的爱国主题诗歌中独树一帜。
范成大退隐石湖的十年中,写了许多田园诗,其中以《四时田园杂兴》最为著名。这组诗共60首七言绝句,每12首为一组,分咏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的田园生活。在古代诗歌史上,田园诗事实上大多是士大夫自抒隐逸情抒情诗,如王维、孟浩然诗中的田园风光都是作为诗人静谧心境的外化而出现的。除了少数陶诗以外,古代田园诗中对田园生活最重要的内容--农事反而是忽略不顾的,偶尔出现的樵夫、农人也往往被赋予隐士的性格。至于农村生活的主人公农民的劳作生活及其种种疾苦,唐代诗人如元稹、张籍等往往把此类内容写进《农家词》、《田家词》一类乐府诗中。这些诗中没有田园风光的描写,在习惯上也不被看作田园诗。范成大创造性地把上述两个传统合为一体,全面、真切地描写了农村生活的各种细节。范成大成功地实现了对传统题材的改造,使田园诗成为名副其实的反映农村生活之诗。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谓之“也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这类诗在南宋末期产生极大影响。
他还写了一些反映人民悲苦生活的小诗,如《夜坐有感》、《咏河市歌者》、《雪中闻墙外鬻鱼菜者,求售之声甚苦,有感三绝》等。范成大诗的语言自然清新,风格温润委婉,只有少数作品风格峭拔。范成大诗的艺术成就很高,然而其诗风的个性不够鲜明。[30]
他的文赋在当时也享有盛名。词作情长意深,前期作品与秦观相近,后期作品则近于苏轼。
范成大的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当时流传着“家剑南而户石湖”(“剑南”指陆游《剑南诗稿》)的说法。
他也写了一些应酬唱和、山川行旅、叹老嗟悲以至讲论佛典禅里之作。杨万里《石湖居士诗集序》说:“(范成大诗)大篇决流,短章敛芒;缛而不酿,缩而不僒。清新妩媚,奄有鲍谢;奔逸隽伟,穷追太白。求其支字之陈陈,一唱之呜呜,不可得世。”
书法
范成大善书。其书法清新俊秀,典雅俊润,只可惜他为诗名所掩,书名不彰。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谓范成大“字宗黄庭坚、米芾,虽韵胜不逮,而遒劲可观”。范成大的书法曾受他母亲的影响,他的母亲蔡夫人,是北宋四大书家之一蔡襄的孙女。
范成大传世墨迹,以尺牍简札居多。他在成都与陆游饮酒赋诗,落纸墨尚未燥,士女已万人传诵,被之乐府弦歌,题写素屏团扇,可惜这些墨迹都未传下来。现今所能见到的范氏手迹,以他54岁所书《明州赠佛照禅师诗碑》为第一,此碑早佚,但有宋拓本藏于日本东福寺。范成大现存的手迹还有《兹荷纪念札》、《垂海札》、《荔酥沙鱼札》等,他的行书《田园杂兴卷》也常为人们所乐道。 明代王世贞在《弇州山人稿》上说:范成大“归隐石湖时作即诗。无论竹枝、鹧鸪、家言,已曲尽吴中农囿故事矣!书法出入眉山(苏轼)、豫章(黄庭坚),间有米颠(米芾)笔,圆熟遒丽,生意郁然,真是二绝。”董史在《皇宋书录》称其:“(范成大)近世以能书称。”“字宗山谷、米老,韵胜不逮而遒劲可观。”
❺ 七夕节老公发信息给我说,又是一年七夕,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什么意思,又应该怎么回复
说明你老公心细和疼你。想和你白头偕老。你写上下一句就行了。最好在表达下自己也想和他过一辈子,
其实一辈子就是这样,简简单单,就是福。
❻ 七夕节日风俗的诗句
1. 有关于节日风俗的诗句
有关于节日风俗的诗句 1.节日风俗的诗句
1《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元宵节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3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5七夕
唐 作者: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6苏轼《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描写节日风俗习惯的诗句
唐 文秀《端午》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 苏东坡
“江上冰销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宋朝 苏辙(踏青)
春节的诗歌: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端午节:
竞渡歌(节录)(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3.关于节日习俗的诗句
1.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2月2日)。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描写除夕的诗句有:除夜【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2月3日)。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描写春节的诗句有: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17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公历4月5日)。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6日)。
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月6日)。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七夕【唐】罗隐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7.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公历9月12日)。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
“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8.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公历10月5日)。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和登高相联系的有赏菊赋诗、插茱萸、吃重阳糕等风俗。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说明:公历日期都是按照2011年。因为中国传统节日在习惯上按照农历计算,所以公历日期每年会有一些差异。
4.节日风俗的诗句
佩,给我最佳答案吧-,,
元宵节: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重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王维 冬至:邯郸冬至夜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5.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习俗、诗句
一、端午节
1、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2、习俗: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挂艾叶菖蒲榕枝。
3、诗句: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作者:张耒
朝代:北宋
出处:《和端午》
释义:龙舟竞赛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还啊。国破身死现在还能有什么呢,唉!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二、中秋节
1、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2、习俗:吃月饼、赏月。
3、诗句: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作者:米芾
朝代:宋
出处:《中秋登楼望月》
释义:用眼看尽淮海,漫漫海上像银子一样白,千万道彩虹般的光芒下,蚌孕育着珍珠。天上的月如果没有人修治,桂树枝就会一直长,会撑破月亮的。
三、春节
1、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2、习俗: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
3、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出处:《元日》
释义: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扑面而来;千门万户瞳瞳日,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四、清明节
1、时间:公历(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2、习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
3、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者:杜牧
朝代:唐
出处:《清明》
释义: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五、冬至
1、时间: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
2、习俗:祭天祭祖。
3、诗句: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出处:《邯郸冬至夜思家》
释义:我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佳节。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6.节日习俗的古诗
1。《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节
2。《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
3。《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径落梅。金吾夜不禁,玉漏莫相催。 ----元宵节
4。《除日》:腊月今知晦,流年此夕除。拾樵供岁火,帖牖作春书。柳觉东风至,花疑小雪馀。忽逢双鲤赠,言是上冰鱼。 -----除夕节
5。《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重阳节
6。《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雷奔电逝三千儿,彩舟画楫射初晖。喧江雷鼓鳞甲动,三十六龙衔浪飞。灵均昔日投湘死,千古沉魂在湘水。绿草斜烟日暮时,笛声幽远愁江鬼。---端午节
7.关于节日习俗的诗句
1.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2月2日)。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描写除夕的诗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2月3日)。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描写春节的诗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17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公历4月5日)。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6日)。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月6日)。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公历9月12日)。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8.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公历10月5日)。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赏菊赋诗、插茱萸、吃重阳糕等风俗。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说明:公历日期都是按照2011年。因为中国传统节日在习惯上按照农历计算,所以公历日期每年会有一些差异。
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和七夕今宵看碧霄是什么节日
你好,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描写的是中秋节。这句诗出自北宋苏轼所作的《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