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不是夫妻节
当然可以,牛郎织女就是夫妻啊,这种本来就是夫妻的节日,你应该把问题换一下。
2. 七夕到底是不是情人节
白居易的《长恨歌》里有这么一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这句话的妙处不是语句的协调和押韵,而是极强的暗示。
我昨天科普的赫密斯派有一个有趣的说法是人的精神世界也分阴性与阳性,阴性是被动的,阳性是主动的。
好比说你脑中有一棵树,首先要产生“要有一棵树”的意向性命令,然后才能遵从这个命令浮现一棵树。那么命令与执行就是阳性与阴性的精神体现。
但是传统来说我国虽然提倡阴阳相济,但是并不认为阳性力量能做的事情是阴性力量所不能及的。
《淮南子·道应训》:“ 卢敖游乎北海,经乎太阴 ,入乎玄阙 ,至于蒙毂 之上。”
在这里太阴是北极/北方之神。而司北与司南之神并不需要合作才能统治他们的疆域。
更有趣的太阴指月的时候:先师以为日似弹丸,月似镜体,或以月亦似弹丸。
如果日为火 ,月为冰/冰镜,照明只需要反射而无需点火。这就是提倡阴阳相济但不否定阴性力量。
那么这里就很有趣了,我们都知道动机心理学最重要的权力动机部分,并不认为权力=蛮力,能驱使他人者皆是权力,所以变美让男人杀人和男人直接杀人并无本质区别,甚至更为精巧和安全。所以男性彰显力量的健身房,在女性这里往往是依靠整容/穿搭/化妆实现的。
因此把“取悦他人”仅仅视为女权不昌的角度一直以来都是我反对的,因为取悦实际上也可以是驱使。
因此我们能看到大多数女生会说打扮是为了让自己开心,为什么会让自己开心呢?除了审美所在,更重要的是“全世界都会对自己变得温柔”,这实际上是在彰显权力。
那么现在我们再回到“七月七日长生殿”。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这里是古人发现女孩子发育更早而男孩子发育更晚,所以女子七年一期,男子八年一期,七七这个数字,暗示了阴性力量的最强时——一切尽在贵妃掌握之中,妙不可言,她赢得了一切。
又所谓“牵牛,日、月、五星所从起,历数之元,三正之始。
古人认为七夕这天七星合一,壮丽非常,仿佛是无声无光的烟花在天空爆裂,而地面却还是“夜半无人私语时”。
这种感觉几乎可以当成戏剧的高潮段落来看,七夕是七日叠七月,传统上是天人合一的日子,由此及彼,天上的阴性力量在扩张,而地面的阴性力量也在扩张。
这时贵妃更像是天子,无论从天命的角度,还是从掌握了唐明皇的角度。
我并不是很确定白居易是不是有什么微言大义,但是我确定这个场面真的是中国哲学非常有趣的应谶一幕。
3. 七夕和情人节有什么区别,七夕是情人节吗
七夕和情人节有什么区别,七夕是情人节吗?
虽然说,七夕是情人节,但是七夕和情人节之间还有一点区别的。
从最开始,七夕其尘衫念实并不是情塌姿人节的。
七夕是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的这一天,七夕这一天也是被称之为乞巧节、七巧节、女儿节等,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来源于上古时代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
在东汉时期就演变出了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认为这是一对因为身份悬殊不得不分离的夫妻,在这一天可以由天下所有的喜鹊搭桥得以见面的时候,充满了浪漫的神话色彩。
所以说,七夕虽然一开始并不是情人节,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七夕也是被称之为中国的情人节。
为什么七夕是按照农历来计算的?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派困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老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
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