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个鬼
① 七夕和鬼节是一个吗 鬼节和七夕是同一个节日吗
导读:都怪我国传统节日太多,遇到节日时间差不蚂袭多,都要怀疑这两个节日是不是一个节日,因为传统节日的别称也很多,那么七夕和鬼节是一个吗?鬼节和七夕是同一个节日吗?接下来和我一起去了解七夕节和鬼节吧。
七 夕节不是鬼节,鬼节和七夕不是同一个节日纤物亏,七夕节是我国情人节。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鬼节,顾名思义,与鬼有关的节日、祭祀鬼的节日。
鬼是在人类蒙昧时期,对生命的一种延伸。东西方文化对于生命延伸的概念略有不同,但人死为鬼一直是鬼文化的主流。鬼节有中西之分,在中国有很多鬼节,分别有七月半,清明节,三月三,十月初一等。西方鬼节中有墨西哥鬼节等,但最毁神著名的是万圣节。我们平常说的鬼节一般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
七夕与鬼节为什么同在农历七月
唐代,鬼节鼎盛时各行各业的人们广泛地欢度节日。在中国农历七月十五是鬼节,很早就是一个有更新意义的时刻,皇帝以新获的时果荐与祖先,百姓视之为死亡与再生交会的标志,这些并不奇怪。早先节庆中的这些主旨显而易见,它们亦是中国节庆的一般特点,后来作为鬼节的一个重要部分而显现出来。
“传统中国的历法……由以数字命名的12个月组成,每月始于新月,月满为望。12个月共354天,这意味着每月29天或30天。月中的日子如月份一样无专名,逐日累计数字。”
“像其他地区一样,中国制定历法上的主要问题是尽可能地协调实际不同步的日月运转。……中国的办法是置闰月,通常间隔3年有时隔2年,这样每19年置7个闰月。……中国的闰月不置于阴历年末,相反置于任何两月(正月、十一月、十二月除外)之间,这样来保证冬至总是在十一月,春分在二月,夏至在五月,秋分在八月。最终结果是历法中每年农历新年(正月初一)在阳历1月21日至2月20日间变动。”
因此,农历七月十五日总是满月,该日在阳历及农事年中则变化颇大。七月十五日总是落在夏至与秋分之间,它向来与成熟、暗淡及衰微相连,但它与太阳运转的协调并不精确。七月十五日与农事节奏的准确对应因地域差异而更见削弱:在中国北方,初秋标志着收获的开始,而在南方,此时常是播种晚稻的时节。
每月适合的农事及朝廷活动详载于《月令》中,《月令》构成汉初礼仪著作《礼记》的一篇。《月令》展示出周天子理想化活动的图画,周天子的仪礼被认为是连接天道与人道。《月令》对汉代礼仪的形成影响颇大,它提供出一幅佛道行事产生前七月节奏的详实可靠的图画。
不仅是动物生活,包括植物生长亦开始趋于成熟、衰微。《月令》记述了皇帝立秋之仪:“是月也以立秋。先立秋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秋,盛德在金,天子乃齐。立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还返,赏军帅武人于朝。”同篇亦描述了天子及其祖先“尝”新之礼,此礼将关注祖先崇拜与农业丰收的主题联在一起:“是月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
七月进行的其他礼俗,用祓除之法及男女杂处以迎世间更新。例如七月十四日举行的“禊”。汉代该日,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们聚于水滨五彩篷帷下嬉乐豪饮酬唱。
满月前八日是两个苦命的天上情侣-牛郎和织女相会之日,至少到2世纪末此会已出现于民间节庆中。牛郎织女被放逐到银河两侧遥遥相对,两人每年只允许一晚可以相会。这天百姓聚于户外仰望夜空,并设酒脯时果祈求神佑多子富足。
七月所有的节日表现出多种对立的调和,这一点以不同的形式浮现在后来的鬼节中。皇帝——万民之上的子嗣——荐与高贵祖先的供品中代际间的沟通显而易见,正像鬼节通过交换供养将家中先人与子孙结合起来一样。银河将织女与牛郎隔开,七月给予织女唯一一次跨过银河的机会,正如鬼节成为阴间的鬼魂返回阳界他们所爱者身边的桥梁一样。
② 七夕是鬼节
怎么会是鬼节?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详细介绍看下面:
七夕神话图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请参考:http://ke..com/view/8489.htm?fr=ala0_1_1
③ 七月七鬼节的传说故事 由来和来历
七月七的传说故事
在我国的民间有些地区的传说,相传牛郎死后藏于鲁山,其后备子孙在鲁山生活。鲁山有两大习俗,一个是家家户户养牛,但养牛不杀牛、牛死后掩埋的习俗一直延续了很久,这算是对先辈牛郎的老黄牛的尊重吧。另一个是乞巧节,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乞求赐授巧技,称为乞巧,也有吃乞巧果的习俗。
七月七的由来
在民间的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即七夕,又称乞巧节,这个传说和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非常的感人而且美好 。
七月七的习俗
在我国自古以来七月七就有着祭月之仪,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遗传的祭祀月神,古时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习俗,在传统文化里,月亮始终是女子的祥瑞。她们常常对月祈愿或倾诉心事。
婚育恋曲,作为古老的汉族节日,先人于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种乞求繁衍生息意愿的反映,盖因月之盈长暗喻了长生与兴旺。
乞巧之俗,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记载最早见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接露水,浙江农村有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传说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香桥会,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开心的相会。
④ 为什么七夕七天后就是鬼节有什么寓意
因为七夕是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而鬼节一般指的是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所以在农历七夕之后下个传统的节日就是中元节
七夕的由来
其实七夕节最开始的由来并不是因为牛郎织女的故事由来的,七夕最开始的由来是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⑤ 七夕是鬼节
七来夕不是鬼节,是情自人节。鬼节也就是中元节,是在农历的七月十五: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元节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在七月十四日。
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海外华人华侨在清明、中元、冬至和年兜这四节会寄批银,否则便会被人认为是对祖宗不敬,对长辈不孝,对妻子不负责任的不成器之下等人。
传说中元节当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为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