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情人节差异
⑴ 中国情人节跟西方情人节有什么区别
1、日期不同:
七夕节“七月初七”与古人对数字和时间的崇拜有关。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七重”列为吉庆日。情人节日期在每年公历的2月14日。
2、名称区别:
情人节,又称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之一。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3、来历区别:
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出现全面危机,经济凋敝,统治阶级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纷纷反抗。贵族阶级为维护其统治,残暴镇压民众和基督教徒。是时有一位教徒瓦伦丁,被捕入狱。在狱中,他以坦诚之心打动了典狱长的女儿。
他们相互爱慕,并得到典狱长女儿的照顾。统治阶级下令将他执行死刑。在临刑前,他给典狱长女儿写了一封长长的遗书,表明自己是无罪的。表明他光明磊落的心迹和对典狱长女儿深深眷恋。
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牛郎织女星象对应地理分野收录于文献《汉书·地理志》:“粤(越)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⑵ 东方情人节和西方情人节有什么不同
东方以中国的汉文化为主的情人节基本上的农历的七月初七,来源于牛郎织女的故事,而西方的情人节是阳历的2月14日,来源于罗马的一个暴君分散了一对情侣!
东方的情人节是让有情人见上一面,虽然牛郎织女的身份差的的很悬殊,但是王母娘娘还是很有人情味的,而西方的情人节是罗马的皇帝抢走的一对情侣中的新娘还杀了新郎,这就很明显的表现出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东方的情人节是为了纪念相聚,而西方的情人节为了纪念分离,说明东方人在感情上一感性为主,虽然七月初八俩人又分开了但是七月初七还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那!而西方呢以理性为主,从2月14日就永远分开了,所以纪念!
当然了,西方的情人节和东方一样有很多传说,我这里只是引用了两大文古国的神话传说来佐证
的!
至于东方人过情人节的原因可能是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和世界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完善,我们和地球上的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越来越容易接受,并且把和我们的文化相似的节日引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从而产生了现在的西方节日东方同样庆祝的局面!
⑶ 西方情人节与中国七夕节的共同点及不同点
共同点就是都是情人节,是情人之间的节日,纪念日,在这两个节日男女回朋友可以一答起约会、逛街、游玩等。
不同点就是一个是西方的节日而一个是中国的百节日,日期也不一样。西方的“情人节”坦率、热情、赤裸裸,有情人的节日情人节,真真切切“I love you”;中国的“七夕节”,虽然也是表达情人相聚意味, 七月初七,表示两情相悦,古人惯用的隐喻表达方式。
(3)中西情人节差异扩展阅读: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⑷ 中国的“情人节”与外国的“情人节”有哪些不同之处
中国情人节与外国情人节首先得不同之处在于日期,外国情人节看阳历,中国情人节看农历。外国的正式情人节在2月14日,而中国情人节在七月初七,这显然并不是同一个日子。这与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传统不一样有关,而且农历的这个习俗只有中国有。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并不相同,因此中国情人节的由来与外国情人节各有差异,是两个不相同的故事。
2月14日是一个血腥的纪念日,而七月初七是一个团聚开心的纪念日。在西方,情人节是为了纪念一个基督教的纯洁爱情,这个基督教为了自己的纯洁爱情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在中国,情人节是为了纪念两个情人相见。
⑸ 中国的传统情人节与西方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呃 这个是在网络上查到的 很全面吧 所以借用 希望能帮助到你
这个问题有意思,细细想想,还有点民族情怀在里边,西方“情人节”年年火爆,这两年,有的商家也在炒作“七夕节”,但就像麻绳穿豆腐总也提不上来。我感觉有这么几个区别,权当个人拙见:
一是直白和隐讳的区别。西方的“情人节”坦率、热情、赤裸裸,有情人的节日情人节,明明白白告诉你,真真切切“I love you”;反观中国的“七夕节”,虽然也是表达情人相聚意味, 七月初七,表示两情相悦,但很内涵,不露骨,又使用了古人惯用的隐喻表达方式,因而难以被年青人理解,也难以被现在躁动的一代所亲睐。爱就是爱,情就是情,干吗还半抱琵琶犹遮面,不干脆也不利落。
二是物质与精神的区别。“情人节”突出了“情人”二字,表现的是火热的情欲,自然的流露。尤其在现代,“情人”二字不仅仅是指恋人、伴侣、夫妻,内容充实而广泛,直接而露骨,非常顺应被封建文化和“文革”压抑了很长时间的自然情感和欲望的流露和表达。反观中国的“七夕节”,反映的是别离后相聚和初开情窦人的相思、想念、相惜、相怜,内容无非是对诗作画、赠帕送丝、望天感叹、祭拜求神等,女孩儿乞求女红巧手,感应王母娘娘给自己发配个好“牛郎”。形式上完全封闭在院墙里面,笑也半遮面,闹也半掩嘴,如此这般纯属精神层面的活动,哪里能够火热的起来。
三是情物与信物的区别。“情人节”注重赠送情物,每到“情人节”,玫瑰花、巧克力、蛋糕、衣物、贵重首饰等,成为情人们相互赠与的“情物”。注意,这里的“情物”是指有价之物,表明情是有价的。这无疑推动了市场经济了发展。于是乎,每到“情人节”来临,铺天盖地的广告,满街飘动的打折标语,把“情人节”炒的火红火热,让你想不过都不行,想不送礼都不成。反观中国的“七夕节”,则相对暗淡的多,传统的情人也赠送礼物,但那是一种表达情意的信物,不过是一丝一帕、一扇一画,讲究的自己亲手缝制、绣描、撰写、制作,如何能引进到商品经济中来,不能进入商品经济,又如何能让商人大把掏钱为节日卖单宣传和恭贺呢?
四是情欲与情爱的区别。喜欢过“情人节”的,除去一些喜欢跟潮流的青年人和确实相爱的年轻夫妻外,绝大多数不年轻不年老的人们,或多或少有着速食情欲的意念。“情人节”恰恰给了他们(她们)这么一个机会,创造了一个这样冠冕堂皇的借口、生成了一个这样好让异性感动、惊喜、欢快的场景,这也就成就了这个外来节日在中国的生根、开花、结果。反观中国的“七夕节”,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守望、思念、借题表白情爱是主题,节日主调以真挚的、纯情的、唯精神上的爱情为主要宣泄点,因而难以直接燃起欲望的火花。并且,长久以来,传统的男人和女人,性爱和情欲是深藏不露、难于言表、曲折迂回的,因而“七夕节”始终没有为男女情欲创造一个适合的借口和良好的契机。这也是中国“情人节”的弱势所在。
悲哉,“七夕节”!
⑹ 情人节在各国有设么差异
对染情人节遍及全球,但情人节在各国也是有一定的差异的。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西方情人节在各国的差异有什么,欢迎大家阅读。
情人节在各国差异一、中国
中国大陆
中国在习俗上,还有七夕节、元宵节、上巳节等三个节日可以称为“情人节”,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庆祝这些节日。
七夕,在中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兆晌缘美满。[1]
元宵亦称“上元节”,是一年中第一个圆月高挂的夜晚,还是一个快被遗忘的“中国情人节”。豫园、古猗园、上海植物园今年不约而同地重启情人节主题。豫园的凝辉路南侧便以“爱情街”为主题命名,完美地契合了“中国情人节”的主题。于是这里成双成对亲密接吻派稿的天鹅灯、金鱼灯和鸳鸯灯密布于道路上空,将甜蜜的味道洒向游客 古猗园元宵灯会,为有情人提供了一个韵味十足的传情方式,在灯影绰约的古典园林里,携手共提一盏花灯,相互探讨猜几条灯谜,握著暖暖的手品尝暖暖的元宵,让永不凋谢的玫瑰见证永不落幕的爱情,各式各样的活动为情侣、夫妻相会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在一些少数民族依然流行的节日上巳节又称三月三更符合情人节的内容。上巳节本来是青年男女踏青、社交、结交异性的节日,汉之前更有野合的习俗,后来礼教兴起,野合的习俗消失,但当时男女交往还是比后世自由,年轻男女依然会在当天到郊外踏青游玩。到南宋时理学兴起,礼教变得森严,上巳节就在汉民族文化中式微了。
改革开放后,不少年轻男女也开始庆祝这个节日,年轻人对该节日的重视程度已经可以与春节、中秋节相比一般是男生送女生礼物比较正式,女生也要有所表示。除此之外的重要活动内容是到比较浪漫的地点共进晚餐 互相在网路爱墙传送祝福也成为新的时尚,表示爱情的承诺与永恒。对于正在追求女孩的男生来说,如果这一天女孩接受了他的情人节礼物或者表示接受邀请,就意味着恋爱关系的确定。 由于对“情人”一词的不同理解在大陆用语中,“情人”有时包含“情妇”、“情夫”,即合法婚姻以外的男女关系的意味,遭到一些非议。另一方面,由于担心西方节日不断涌入中国,冲淡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这一节日经常遭到部分人士的反对。
中国台湾
台湾人也庆祝这个节日,未有交往物件年轻男女常在这天向心上人告白,情侣亦会在这天约会。
中国香港
香港受到西方文化长期影响下,庆祝情人节已有多年历史。男女会互赠礼物,男送女的标准礼物通常是鲜花、巧克力、首饰等,女送男的一般是手表、领带等男士服饰用品,并且常会到餐厅享用烛光晚餐。
中国澳门
情人节日,男女情侣都非常重族羡锋视这天的节日。男送女鲜花,女则会送给男朱古力巧克力。
情人节在各国差异二、日本
女性送巧克力给她喜欢的男性,而男性则在一个月后的ホワイトデーWhite Day,即白色情人节回礼表衷肠。
情人节在各国差异三、美国
男性在这一天向他的女性朋友说“情人节快乐”已经没有特别的感情关系,而逐渐演变为有如公开场合的打招呼的形式。但男性较少在公开场合对另一位男性如此打招呼。
情人节在各国差异四、英国
从17世纪开始,情人节变得普遍。义大利情侣会在朱丽叶爱墙上传送表达爱意的小纸条。
⑺ 西方情人节和中国情人节有什么区别
农历七月七日,俗称“七夕”,相传是牛郎织女想会的日子,天上的情人一年一度银河会,地上的情人也甜蜜蜜去约会。这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不但具有缠绵悱恻的情调,而且充满罗曼蒂克的韵味。因这个缘故,七夕有称儿女节、乞巧节、情人节。中国人个性较含蓄,心中情意是婉婉流出,借着节日,互诉衷情。
二月十四日是西洋情人节,这个源起于公元三世纪的罗马基督徒殉教者圣.华伦泰的故事,是个没有结局的爱情,后人为了纪念华伦泰与他情人的恋情,而有了罗曼蒂克得节日。这一天情人们彼此借着写信及送卡片、糖、花或其他各种礼物,互传爱意,然爱意长长久久。
西洋情人节另有更宽广的意义,那就是只要是你所爱的人--父亲、母亲、亲戚、同事、朋友,在这一天都可以送礼物给他们,以表达心中的情意。
当然,情人节的高潮还是归属于两情相悦的男女。当两人独处,点上蜡烛,品尝“干贝色拉”,喝着“酥饼浓汤”,挑起“串肉意大利面”,吃块“双色蛋糕”,更能增加情人节的气氛,日久天长多了一层回忆。
⑻ 中西方情人节的差异
我们今天谈一谈中西情人节差异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牛郎织女这一对有情眷属被王母娘娘阻隔于天河两侧。他们每逢农历七月初七踏上鹊桥聚会一次。由于节日的来源富有浪漫色彩,乞巧节发展成为华人的“情人节”,让这一天充满爱情的温馨与甜美,也让人们向所爱的人表示赏识与关怀。
而西方的情人节Valentine's Day是因为纪念一位名叫瓦伦丁(St. Valentine)的牧师而得名,相传他不满罗马帝国暴君克劳狄斯(Claudius)摧残百姓,不顾个人的安危,依然为一对年轻男女在教堂举行了婚礼,并给予了他们美好的祝福,后来却惨死在监狱中。为了纪念他,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就成了情人节-Valentine Day。因此“圣瓦伦丁节”是关于爱、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贺卡的节日。
其实西方的情人节,从它的起源看原本也没有什么信物。后来不知是谁加上了玫瑰,后来是巧克力,再后来是红酒、时装、情人套餐…商家们疯狂地为情人节渲染着气氛,拼命地杜撰着民俗:你问我爱你有多深,玫瑰代表我的心(月亮没法卖,否则不用改);一支玫瑰已经不能代表“一心一意”,999朵才是“天长地久”,一支20元,999朵不仅能代表诚意还能折射出power。普通的红玫瑰毫无新意,180元的人工“蓝色妖姬”才是新时代爱情的象征,我们的口号是:“不求天成,但求最贵。”
然而我们中国的七夕之夜,那些追求幸福的年轻人们在葡萄树下看织女和牛郎在鹊桥上的相会,同时也祈求他们自己的爱情可以长长久久,像他们一样被流传为佳话.
英语是一门语言,探究他们的文化差异是我们必修的课程,就像中西情人节一样有差异又有共同点,从而更深的了解了中西文化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