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茶会七夕

茶会七夕

发布时间: 2023-08-07 19:33:24

A. 七夕活动简报

千年的缘,年年的盼,七夕银河星光灿烂;相隔的人,相依的心,鹊桥之上相爱相亲。七夕到,祝有情人终成眷属,愿好朋友一生幸福!下面是我整理的七夕活动简报,希望能帮助到你。

七夕活动简报 篇1

为弘扬传统文化、讴歌忠贞爱情、营造和谐家庭、共创幸福生活。8月12日,XX市东城街道文明办、妇联、富强社区在“七夕”来临之际共同举办了“浓情相约·喜迎七夕”主题活动,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节目表达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讴歌,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倡导了社会主旋律,体现了街道办事处对老年义务联防志愿者们的关爱、营造了一个和谐美满的幸福社区。

东城街道老年义务联防队成立于2002年,是一个立足于保护社区安防,发挥夕阳余热,服务社区居民的基层志愿者组织。联防队最开始是由社区里面几个退休老大妈发起成立的,后来不断的壮大,发展成了现在40余人的大队伍。 而对于所有的联防队队员来说,她们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难题:家庭和工作的冲突。在采访中,大妈们最多的感慨就是:这么多年的工作,之所以能够顺利的开展下来,和家人的支持配合和理解息息相关,如果不是家人的支持,她们是走不到今天的。为了发扬传统文化精神,也为了感谢所有联防队员家人的支持,活动特别邀请了部分联防队员代表及其家人相约七夕,欢聚一堂。

东城街道文明创建负责人杨丙杰宣布活动开始并发表讲话,讲话中,杨丙杰对联防队这么多年来不辞辛苦以及联防队队员的家人们始终支持联防队工作表示感谢,并预祝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活动在一片欢乐的笑语声中正式开始,大家谈谈儿女,说说工作,唠唠最近发生的事情,其乐融融。富强社区的相关负责人也特意为活动准备了水果、瓜子、饮料等食品。联防队员们一起合唱了黄梅戏经典选段《天仙配·夫妻双双把家还》,用传统戏曲表达了夫妻之间相互扶持的深厚感情。

联防队志愿者赵子英现场为大家演唱了豫剧《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并用快板歌颂了新时期党的好政策,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也把活动的气氛推向高潮。

联防队志愿者饶富州给大家分享了他和妻子从恋爱到结婚的故事;联防队队长郭凤英在活动现场做了精彩的发言,并向大家这么多年的付出致以由衷的感谢。本次活动还特地邀请了东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联防队队员们做身体检查。活动结束后,联防队又投入到了日常的巡逻中去。

在七夕来临之际,百合社区和宁波集运公司联合举办的“七夕寻缘 爱在大堰”企业职工联谊会在奉化大堰举行,单身青年男女嬉水狂欢,点燃激情。水上拔河、泼水狂欢、冰桶大战、趣味渡河……尽管烈日炎炎气温高升,但是却阻挡不了她们的热情,伴随着动感的音乐节拍,整个大堰沉浸在欢乐的水世界。

有别于传统的做游戏、表演的联谊会,百合社区这回将活动安排在户外,奉化大堰的嬉水节在8月开幕,并持续一个月,在户外活动中,大家放开自己,尽情的玩耍。活动现场笑声不断、惊喜不断、高潮不断,加油声、喝彩声此起彼伏,现场洋溢着热烈欢快的青春气息。

近年来,由于工作忙、社交圈子窄、与外界接触少等原因造成青年外来工在交友、择偶方面的困难。因此,新碶街道总工会、百合社区工会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活跃未婚青年职工的业余生活,扩展他们的社交圈子,帮助他们缓解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压力,倡导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现代婚恋观,营造以人为本、和谐共融的人文关怀氛围,实现感情留住人才的目的,使广大青年人才能够安心地服务北仑经济发展。

七夕是小情人们的节日,也是社区阿姨们的穿针乞巧的日子。您瞧,农历七月初七一大早,阿姨们就聚集在凤凰城社区居委会参加“比一比,赛一赛,穿针引线谁最快”活动。

活动共分为5个小组,每组4人,每组都产生1个巧手阿姨。有的阿姨们带上老花眼镜,有的阿姨们眯着眼睛,还有的阿姨手都在微微的颤抖,都生怕自己被说成 “笨手”阿姨,聚精会神的穿针。每组穿针最快的阿姨我们都给她热烈的掌声和小礼品。接着我们对5个小组产生的5名巧手阿姨来最后的“巧手大比拼”,旁边的阿姨几乎都要屏住呼吸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5名巧手阿姨,最后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了冠军顾阿姨。

阿姨们还分享了她们各自家乡的七夕节习俗,来自苏州的陈阿姨说苏州有“投针验巧”和“吃乞巧果子”的习俗;来自湖南的刘阿姨讲起在家乡有七夕洗发,可获得织女神护佑的习俗;来自北方李阿姨说七夕节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果子及花生,看天上云朵的形状,有的象大象,有的象匹马,还有的象公鸡等。各地的`习俗反映着各地的特色,也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更加了解七夕节日的内涵。

七夕活动简报 篇2

今天是8月2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情人节。上午,如城街道长巷社区为12对金婚老人拍摄金婚纪念照。

七夕节是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双方对爱的承诺。金婚夫妇正是因为相互包容、相互扶持才走到了今天,为金婚老人拍摄纪念照是为他们在最美好的年华留下最美好的记忆。现场气氛融洽,金婚老人穿上喜庆的唐装,依偎在一起,在镜头前合影,露出幸福的笑容,照完一个镜头,还不忘请摄影师把拍好的照片展示一下,看看镜头里的自己美不美。

为金婚夫妇拍摄唯美纪念照是对社区老人晚年生活的人文关怀,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在这个看似浮躁的世界里,这些“琴瑟和谐,鸾凤和鸣”的楷模,让我们相信那份安心的小确幸。

8月13日晚,“秦观故里话七夕艺术节”深入司徒社区农民乐园,为广大社区居民奉上了多彩的精神食粮。

演出在司徒社区舞蹈队表演的广场舞《串烧》中拉开了帷幕,三垛社区的《小龙表演》、梦之恋舞蹈队的《拉丁舞》、司徒居民的《太极拳》、周琳局长的《太极剑》、说唱《婆婆拍媳妇》等精彩的节目表演得到了社区广大居民的连声叫好。1个多小时的“纳凉晚会”在一首《欢聚一堂》的歌声中结束了,居民们仍意犹未尽。“如果说节目有多精彩,那也不见得,总比不上电视里的歌舞,但我们居民就是喜欢这样的聚会,街坊邻居聚在一起感觉很亲近,也很热闹。”

本次晚会像一阵清风拂过每一位观众的心里,给大家带来丝丝的清凉,活动意在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为文明社区、和谐社区建设写下难忘的一笔。

“七夕”佳节期间,城北街道开展了系列七夕活动。

8月13日上午,北正街社区在社区会议室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七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诵读内容丰富多彩,金丹小学生的《七夕节传说》,第一中学学生带来的《祖国啊,祖国》,社区工作者代表的《鹊桥仙》以及市财政局代表的《沁园春·雪》都给听众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经典诵读,不仅宣传了“我们的节日·七夕”的节日习俗,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更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既让居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陶冶了情操,对于构建和谐社区,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而为了引导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建民巷社区于8月13日在活动室组织社区和睦家庭夫妇、五好家庭居民群众开展了一次以“爱情忠贞、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为主题的茶话会活动。通过探讨爱情忠贞、家庭和睦,传承中华爱情文明,讴歌纯洁爱情、诠释爱情真谛,营造家庭美满、社会和谐的氛围。引导人们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使人们在愉悦身心过程中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七夕活动简报 篇3

“在七夕节的时候要吃巧果,还要看牛郎与织女在鹊桥相会......”在星港苑社区二楼的青少年活动室传来了孩子们稚嫩的声音。孩子们个个坐的端端正正,认真聆听着故事。

为了丰富社区未成年人暑假生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普及中国的传统节日,了解传统节日的意义,8月6日,星港苑社区开展了认识“七夕节”的主题活动。

活动中,社区志愿者以讲故事的形式告诉小朋友们“七夕节”的渊源、传说、习俗以及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譬如:牛郎织女七夕夜鹊桥相会的传说;年轻姑娘要行拜祭礼,希望自己也能有一双巧手和聪慧的心……此次活动进一步引导并教育了孩子们认识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

开展“七夕节”主题活动普及了民俗文化,增进了小朋友们之间的友谊,增强了孩子对传统节日的认知,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传统节日活动的开展深入人心,得到了家长和孩子们的一致好评。

“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18日上午,卜桥社区的青年志愿者们来到少数民族家庭吴翠兰家中,和他们度过一个浪漫特殊的七夕节。

今年是吴翠兰和丈夫张学广结婚60周年,在这60年里,吴翠兰操持家务,照顾小孩,张学广外出打工挣钱。因为吴翠兰是回族人,不吃猪肉,自从结婚以后,张学广就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惯,遵从吴翠兰回族人的习惯,猪肉从不进家门,家里办事请客都去清真饭店操办,这一习惯一坚持就是60年。

为了庆祝他们的结婚60年,在七夕节到来之际,社区青年志愿者为他们送上了鲜花,并听他们讲讲这60年来的婚姻经营之道以及生活中的趣事。张学广老大爷不好意思的说:“这么多年了,都没有送过老太婆花,今天真是谢谢你们了。”志愿者们为老两口拍了照片,留下那幸福美满的笑容。

为传承传统文化,让更多的居民了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七夕”节来临之际,苏州工业园区海德社区居民活动室“head”空间站,海德社区党支部、居委会联合“田园花圃”公益组织开展了主题为:叶脉变书签,“七夕”传真情活动,以书签“乞巧”,传递浓浓“七夕”真情。

活动中,结合“乞巧”、“七夕”情人节这一风俗,海德社区的居民在“田园花圃”公益组织两位志愿者老师的指导下,了解了什么是叶脉书签,制作叶脉书签的步骤、方法及注意事项。志愿者手把手教居民从树叶中取出叶脉,用药液对叶脉进行褪色,然后根据自己喜爱的色彩对叶脉进行染色,按照自己的风格用叶脉进行贴图,制作出形态各异,小巧玲珑的叶脉书签。

在制作过程中,居民云云因为身孕,不方便走动,只好微笑着看着老公涂着色彩,在“七夕”节之际,享受着宝宝出生前的“二人世界”,相互送上精心制作的幸福满满;对李阿姨来说,与老伴已相濡以沫几十年,他们娴熟地搭配着,一张张精美的书签很快呈现在大家眼前;在居民万阿姨更是带着一双孙子孙女乐在其中,一边是老人的悉心指导,一边是孩子的灵感大碰撞。对孩子来说,能够在“七夕”节,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送上亲手做的书签,不仅是“七夕”文化的传承,更是“孝道”的传承和发扬。

大家一一向身边的伙伴展示了自己的书签作品,互赠着心爱的书签,在“七夕”节来临之际,传递着浓浓的“七夕”真情。

七夕活动简报 篇4

8月5日,创文“国检”冲刺时刻,XX区骏威社区便举办了一场“巧手迎七夕,齐心创文明”的手工艺展览活动,既庆祝了我们的节日——七夕,又让创文活动更加深入人心。

当天,一进骏威居委便能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市民们把亲手制作的100多件手工艺品放在一起展示。一件件纯手工的陶艺、戏服头饰、折纸、种子画等作品栩栩如生。其中,70岁的毕丽荷婆婆做的戏服头饰最受市民欢迎。毕婆婆说,小时候,她很喜欢听奶奶讲牛郎织女的浪漫爱情故事,于是,心里便对美丽的织女有一个美好而朦胧的印象,后来,看到牛郎织女被的故事被当成戏剧表演,织女的形象便清晰地展现在她面前。于是,她便凭着自己的印象做了织女戴的头饰。“我做了小姐和丫鬟的头饰,小姐的头饰珠叉较多,比较富贵,丫鬟的头饰珠叉较少,比较朴素。”放眼看去,果然,小姐的头饰雍容华贵,毕婆婆用了较多的珠子、亮片把小姐的头饰点缀得灼灼生辉,丫鬟的头饰则稍显朴素。很多对古代装扮有美好憧憬的社区阿姨们纷纷拿起毕婆婆做的头饰小心翼翼地欣赏,有些还忍不住拿起来放在自己头上比划,想象着自己戴上小姐头饰是何等的美貌!

除了戏服头饰,市民们用赤豆、绿豆、谷子等粘贴成的“金兔迎七夕,文明花盛开”字样的种子画也很有特色。在新华第五小学上5年纪的史述煊也用赤子豆做了一幅图画。史述煊说,做种子画展示是为了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把古代艺术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参观完手工艺品出来,骏威社区的妇女们马上学着动手制作。在居委会门口的石桌子旁,便聚齐了四五位师奶,原来,她们正忙着用豆子、种子小心翼翼地制作“幸福广东,骏威社区创文明”的字样。“经常和大家一起做做手工,既能增进感情,又能陶冶情操。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做,更能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社区居民王阿姨笑着说。

随着即将到来的七夕,8月5日上午,苏州工业园区中塘社区特意邀请社区老人举办了“鹤发童颜幸福日 和谐美满伉俪情”七夕活动!

老夫妻们欢聚在一堂,说说笑笑,各自讲述着俩人生活的点滴。居委会特意给每对老夫妻都准备了玫瑰花,娇艳的花映衬着张张写满幸福与甜蜜的笑脸。蔡大松满脸幸福拿出来一封“情书”,当众念起来:“去银楼买钻戒假意 居委会送玫瑰真心 情深意长”,顿时把姜晓凤感动得热泪盈眶。翟庆岗回忆着多年的共同生活点滴,意味深长地告诉人家:夫妻过日子,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词是“忍”……赵德乾则挽着王方,深情地说道:“我比你年龄大,我就应该一辈子照顾、保护好你。”聊完幸福往事,居委会给大家准备丰富多彩的互动游戏:“爱在心里”、“众里寻她”、“画出我的爱”、“爱的默契”……七夕的幸福气氛洋溢于整个活动室内。

年华似水,匆匆一瞥;多少岁月,轻描淡写。每个人都渴望爱情,在七夕的那一夜,不妨与老伴共度烛光晚餐,跟老伴说声今生有你的陪伴我很幸福, 一起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这未尝不是一种浪漫。

B. 闽侯人有哪些习俗

1.春节:俗称“做年”,是民间最重视的传统节日,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除夕刚交午夜,家家户户焚香放炮燃烟花。初一日人人早起,身着新装,晚辈向长辈拜年。春节期间,有的机关团体、集、镇、乡村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有的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有的召开新春茶话会、新春团拜会等活动。
2.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为民间传统元宵节,旧称“上元灯节。闽侯节俗从正月十一日到十八日为节日活动时期,组织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十番尺等活动。
3.“拗九”:俗称“拗九节”,早餐,家家煮糯米糖粥,加入花生、红枣、桂圆肉等佐料,荐献给祖先。出嫁女儿送糖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4.清明:男女上祖坟清除杂草,压纸钱,还带上鱼、肉、酒等祭品供祭祖先。机关、团体、学校组织干部、学生到革命烈士陵园祭扫,敬献花圈,缅怀革命先烈。
5.“做夏”:即于“立夏”之日。家家煎“夏饼”,炊“碗糕”,煮“鼎边糊”。
6.端午节:家家插蒲艾,包粽子,饮雄黄酒,燃雄黄炮。孩子挂香袋。
7.七夕节:青年女子多在场、院中备瓜果相聚,看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联络感情。“七夕”分豆则为福州地区(含闽侯县)特有的风俗。据传清乾隆年间知府李拔推广田埂豆,收成适在节前,农家遂把田埂豆爆熟,分赠亲友尝新,以促进邻里和睦友好,即谓之“分豆结缘”。 8.中元:农民在夏收之后,趁农闲举行祭田、祭祀仪式,酬谢管理土地的神祉和开辟田园的祖先,也含有庆祝丰收的意义。
9.中秋节:家家备月饼、蒸糕果、备家宴庆祝团圆。亲友间则互相馈送月饼。
10.重阳节:闽侯县民间尚有特制的点心,叫“九重果”,也称“登高果”。一些乡村在这一天备酒宴欢宴宾客,某些乡镇还有祭扫祖墓的习俗。许多地方都在这一天开展慰问老年人活动。 11.冬至:又称冬节、冬节前夜,合家围坐在一起,点红烛,燃鞭炮,搓圆时。冬节日早餐煮圆时,拌以红糖、芝麻、花生粉、豆沙食之,叫“食时”。
12.祭灶:农历十二月廿四日为“祭灶”日。民间相传玉皇大帝派灶神至人间监督每家每户的行为善恶,每年农历正月初四日到任,十二月廿四日任满上天禀报,而玉皇就根据灶君的禀报情况,决定是降灾还是降福。人们都希望灶君禀报时说好话,所以才在每年灶君回到天上这一天以水果、素菜、灶糖、灶饼等素食作供品,焚香鸣炮为灶君、灶妈饯行。
“做年”:腊月二十日左右开始打扫房宇屋舍,谓之“扫堂”或“筅堂”。二十五日后开始蒸年糕、舂白果等,准备过年。 小岁,又称“小晦”。时间在农历小月十二月廿八日或大月十二月廿九日,即除夕前夜。家家备晚宴,庆“小岁”。 大岁,农历十二月最后一晚,故又叫除夕,福州话称“三十盲晡”。民间习俗,以鸡、鸭、鱼、肉、酒、年糕、水果等十道菜为供品供奉神明。除夕之夜,合家团聚,共进晚餐。宴罢,长者给未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然后守岁。 送年,即已出嫁的女儿在祭灶后“做年”前,备鸡、鸭、鱼、肉、线面、糖果等厚礼孝敬父母。

C. 福建松溪有哪些民风民俗 急急急!!!!!!!!

进入蜡月,年味便一天比一天浓,煎糖、做米果,除尘、分岁,贴对联、挂灯笼……这些都是序曲,到大年三十年夜饭那才是高潮。
炼岁守岁到天明
吃过年夜饭,家中的长辈便开始炼岁。炼岁,就是要用最硬的杂木和木炭保证灶里和火盆里的炭火一夜不熄。这是从古时先民对火的崇拜引发,传承而来,现引发为:香火不息,红红火火的寓意。一家人围著火盆,吃著零食,谈古论今,说天道地,是一年中最融洽、和谐、吉祥、平安之夜。
而守岁是年轻人的事,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这天,会三五成群相邀相聚,或到东家,或到西家,尽情玩耍,一夜通宵到天明,长辈是不干预的。因为,这是年青人为长辈“守岁”,祝她们身体健康、长命不老。
最有意思的是正月初一,因为这天的讲究最多。
男人起床下橱房
忙了一年的女人,今天要放假。她们不扫地、不洗衣、不做饭。正月初一,松溪的习俗是男人下橱,女人休息。其实这一天的饭、菜很间单——全家吃素(斋)。仅一饭一菜一汤即可。饭是米饭,菜是拌鲜(即用芋头丝、韭菜、豆腐泡凉拌),汤是米汤煮菠菜。这些作料都是头天洗净切好的。灶里有头夜炼岁的炭火,拨开即旺。不管多少笨手笨脚的大男人,今天也得下橱体验生活。不过,不管饭菜的味道如何,都会得到女人们的赞许。
全家出门走年运
大年初一,无论年老的婆婆或年轻的媳妇,都会早早的在家中客厅点燃一柱高香。然后,根据黄历上的指导,确定吉利的方向与家人走出城门,走向郊外。一是踏青,享受大自然初春的气息;二是到庙里上香、祈福,许下一年的心愿。然后一家上街。曰:走年运。
正月初一,当地人有不上门(即不去别人家串门)的习俗,因此一家人都上街。松溪是个山城小县,只要从街头走到街尾,就一定能碰上那些出门求学、经商或工作归来的新朋老友,大家握手言欢,畅谈别后情形,人人喜形於色,其乐融融。相互祝福:新年走新运!
忌讳忌口讨吉利
为了讨吉利,正月初一,松溪人忌讳生病、借债、打官司。松溪人这天不得上门讨债、讨饭、借东西。也不上医院看望病人,或上公安、法院理论。如有老人作古,也不声张,必须到初三过后,再通知亲友。忌口方面,主要是不讲葬话,不打骂孩子,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有骑车的、放鞭炮的,如果发生了碰撞,一般说声“对不起”道个歉,回声“没关系”也就过去了。人们在这天都成为更加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社会更加和谐、融洽。
还有些忌讳的东西,如数字上的“四”和“七”,语言上的“无(没有)”等等。
添碗添筷添福寿
松溪人过大年过三天,曰“过三天年”,这三天,不论是大的商店还是小商小贩,打工的、做手艺的都休息。但只有卖碗、筷的例外。
正月初二,家家主妇相邀上街去买糕、买碗、买豆腐,称“出材”,取高(糕)升、稳(方言同“碗”)妥、有后(方言同“后”)之意。在新的一年里,家中添丁、添口、添福、添寿。这一天,街道两旁的地摊一个接一个,各种餐具琳琅满目,确是别具一格的风景线。
冰糖蜜枣甜蜜蜜
拜年,从正月初二开始,晚辈必需上门给长辈拜年,俗称“初一年初二客”。新年头几天,辈份大的老人,一般不出门,在家里等晚辈上门拜年、问安。晚辈给长辈的礼物很间单,一包冰糖、一包蜜枣,便是对长辈的敬重,预祝长辈一年生活甜甜蜜蜜。拜年,一般是一家人同时出动,丈夫带上妻子、子女,去看望长辈。而长辈会将早就准备好的一个小红包,一般六元、八元不等,及每人二个鸡蛋回送给晚辈,祝愿新一年生活圆圆满满、顺顺利利。
而新婚夫妻拜年,就得预约了,长辈会安排晚辈中的若干对新人同时相聚,中午一定要安排新人宴席,互相认识,加深了解,曰:“请新客”。
讲到传统习俗,人们往往只感到有趣、好玩,并不深究。但恰恰是这些几千年传承下来民间的东西,给我们带来了浓浓的年味,这是除了吃和玩之外精神上浓缩了的地方文化,是一颗咸橄榄,很值得回味的。

建国前,民间重大节日有春节、元宵、端午、中元、中秋、除夕,其中以春节最隆重、最热闹。农历立春、清明、立夏、立冬、冬至节气日及二月初二、五月十三、六月初六,七月七夕、九月初九也有各种民俗活动。
春 节 俗称“过年”,是松溪一年来最盛大的节日。
初一早晨男人起来做饭。初一至初三都吃素食。素菜用冬笋、芹菜、紫菜、油炸豆腐、豆腐干拌和,俗称“拌鲜”;素羹则用线面、冬笋、豆皮、菠菜、紫菜与米汤一起煮熟。初一,不论老少多在家过年不外出。
初二“出行”。出行时,先根据哪一门进,就到哪一门的城门外去烧香点烛,而后带小孩到亲戚家拜年,俗称“初一年初二客”。
初三,人们多上街买糕、碗、豆腐称“出财”,取高(糕)升、稳(方言同“碗”)妥、有后(方言同“后”)之意。
从初二至正月十五,民间有宴请新客之俗。即宴请去年结婚的新娘和新郎。
元 宵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旧时城关由四隅街坊轮流主持庆贺元宵活动。街上用大毛竹搭牌坊张灯结彩,俗称“灯竹”。人们上街观灯称“走灯竹”。初六城关的龙灯队要上来龙山杀猪祭神,俗称“兴龙”。乡间还常因“兴龙”争“风水”打架闹事。正月十二到十八城关要请戏班演戏,经费由上年有喜事的人家捐助。元宵夜,设家宴“过月半”,大街上有舞龙、打狮、走鲤鱼、说评话等活动。建国后,元宵节多举办游园、灯谜、舞会、书画展览等活动。
二月二 传说是土地公的生日,又说是土地公的晒银日,一般是晴天。这一天要吃薄饼,并将春节留下的酒浸的鸡头、鸡屁股、鸡腿祭土地公。
立 春 旧县志载,古时立春日,群众“抬土牛于县衙前,五更时鞭策之,称鞭春”。清代和民国时,民间用红纸条封包小泥牛和一株青菜于案前,燃放鞭炮接春。建国后,民间还保留迎春习俗。
清 明 清明节前后,从三月初旬到立夏,人们携带儿孙到郊外祭扫祖墓,在坟上设祭、挂白纸。回来要把祭饼分送邻居,还带回红杜鹃花和白花各一束,以兆办事如意“红白皆中”。建国后,民间仍保留扫墓挂纸之俗。机关、团体、学校每年组织干部、工人、学生祭扫革命烈士陵园。
端 午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民间流行包粽子、门口挂菖蒲、艾条,小孩的额头和大门要用雄黄写上“王”字以“祛邪”,烧艾叶熏房屋角落,喷雄黄酒驱蚊蝇。午餐吃薄饼、粽子和黄瓜煮田螺,传说这一天吃田螺能使眼睛明亮。从初四至初七,城关南门大桥下至西门浮桥河段,有龙舟竞赛,极盛时参赛龙舟有13条之多。晚上或下午,江西会馆或城隍庙要上演全本《白蛇传》。建国后,过节习俗已简化,街坊龙舟在“文化大革命”时全被破坏,划龙舟活动尚未恢复。
七月七夕 农历七月七日夜,旧时妇女有设香案祀祭织女星,背月穿针乞巧等活动。建国后此俗已废。乡间不少地方仍保留炒桃仁和豆子让儿童吃的习俗。
中 元 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七月半”,旧时城关设醮,请和尚念经超度“亡魂”。七月十二至十五,家家户户堂前置祖宗牌位,备素食馒头糕点祭祖。十五日夜,烧“元宝”“纸钱”送祖,俗称“祭阴婆”。建国后设醮已废除,民间仍有烧香化纸等祭祖活动。
中 秋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节前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送月饼。中秋夜,城关街道有说评话、唱曲、猜灯谜、摆古董等活动。家家设宴作食,晚饭后吃月饼赏月。建国后,县文化部门组织各种文娱活动。80年代,由县政协等单位,联合举办中秋茶话会,邀请各界人士欢聚一堂,共庆佳节。
重 阳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旧时民间有以茱萸泛酒祭祖,文入学者聚会登高赋诗等活动。建国后,学校多组织学生秋游。1988年起,重阳节为省府规定的敬老日,各单位、村镇还向老人赠送寿面,寿糕等礼品。
立 冬 立冬日,民间有“补冬”之俗。家家户户打麻糍粿、吃鸡鸭补养身体。
冬 至 各家各户做米丸(冬至丸)食用。拣死亡大人的骸骨,也只能在这一天内进行。
闰 月 民间普遍要请出嫁的姑姑、侄女、姐妹、女儿等娘家吃午饭,叫“吃后头午饭”。只能请午饭,不能留吃晚饭,午饭中必须有泥鳅煮豆腐一碗。
除 夕 除夕,松溪县称“卅日暝”。
过年前十二月中下旬,各家各户要扫尘,俗称“掸尘”。传说灶君爷一年结束要上天向玉帝奏本,由于灶君记性不好,平时家里吵骂或不和善之事被他知道,就用乌烟点抹在墙壁等处。因此,在灶君上天奏本之前,把墙壁各处扫尘一次,点抹也就扫光了。扫尘之后,把新的灶君像贴上,并安下心来上对联:“上天奏善事,回驾赐祯祥”。横批:“招财进宝”。
从农历十二月下旬起,民间就忙着准备过年。家家户户买年货、贴春联,还要煎糖、舂年锞、蒸年糕、做削脍、肉丸等食品。女婿要给岳家送礼品,俗称“送年”。
年前要“分岁”,即祭请“家神”。分岁的时间没有定期,迟早要看立春来定。分岁之后,就不再杀生。
卅日夜,点燃岁香、岁烛,备鸡、鸭、鱼、肉,祭天谢神,迎新“灶君”,合家团聚吃年夜饭,俗称“过大年”。长辈要给未成年的小辈压岁钱。灶堂的炭火要煨着,保持火种不断,俗称“炼岁”。儿童到各家收集旧的竹灯架,垒叠焚烧,称“烧灯塔”。富户商号多在除夕掌灯,作一年最后一次讨债,无力还债者,则躲藏在外,被讥为“做皇帝”。到了“通书”规定“关大门”的时辰,各家放鞭炮“关大门”之后,债主终止讨债,躲债人才敢回家。除夕夜,人们多通宵不睡,俗称“守岁”,含祝愿老人长寿之意。建国后,年俗依旧,迷信活动已明显减少。

小 角 小角是松溪独有的名食。其配料需肥肉白一斤,精面粉半斤,白砂糖三点七五两,鸭蛋三个。做法是先将肉白用双刀剁成肉浆,然后将面粉、白糖和肉浆拌匀。再将鸭蛋烙成蛋皮,薄如春饼。最后将拌好的肉馅装入蛋皮卷成的圆筒里,一条一条放入以纱布垫底的蒸笼蒸热,即可成为金灿灿、色香味俱佳的佳肴。吃时切成小段块,它既是是平日老幼皆宜的名点,也是酒席上的上品。“小角”,原称“削桧”,顾名思义,就是将北宋大奸臣秦桧碎尸万段,削成肉浆包来吃的意思。这显然是用来纪念名将岳飞的,和各地的“油炸桧”(油条)一样。由此可见,小角在松溪的出现,至少有八、九百年的历史。此外还有红豆小角。用红豆煮烂杵成浆,加入糯米粉或面粉和红糖,做成条状,外滚一层地瓜粉蒸熟。每年中秋节祭祖,家家户户都做这种小角。蕃薯小角做法也一样,不过改用蕃薯做主料,凡老人逝世做“头七”都用这种小角做莱。

热点内容
北京顺义减河公园郁金香图 发布:2025-02-04 18:53:45 浏览:426
鲜花布艺袋 发布:2025-02-04 18:45:54 浏览:672
家养鲜花 发布:2025-02-04 18:44:36 浏览:122
300白色情人节 发布:2025-02-04 18:43:51 浏览:55
芹菜炒百合功效与作用 发布:2025-02-04 18:13:42 浏览:575
经期可以吃西兰花吗 发布:2025-02-04 18:08:52 浏览:958
完美的鲜花 发布:2025-02-04 18:02:57 浏览:550
最美纸艺花 发布:2025-02-04 17:51:37 浏览:851
鲜花生忌 发布:2025-02-04 17:50:53 浏览:906
栀子花叶子耷拉 发布:2025-02-04 17:50:49 浏览: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