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民间七夕乞巧

民间七夕乞巧

发布时间: 2023-08-13 16:08:54

❶ 古时七夕节乞巧是什么意思

乞求巧手艺。乞巧,是七月七的一项习俗。农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据说,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旧时代妇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乞巧习俗:

1、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2、对月穿针

这是一种针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南朝梁诗人刘遵七夕穿针诗云: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向光抽一缕,举袖弄双针。

对月穿针是指七月初七这天傍晚,家家户户都把庭院清扫干净,年轻妇女和姑娘们先要向织女星虔诚跪拜,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

然后,她们把事先准备好的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先把七根针穿完,就预示着将来她能成为巧手女。

对月穿针是不容易的:七夕之月即使再亮,也是弦月之光,并不能朗照,而且时有微云漂浮;再则,所穿之针称为七子针,这是种特制的扁形七孔针,即针末有七个针孔。

❷ 七夕节的乞巧指的是什么


乞巧是指向织女乞取智巧。古代旧俗,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妇女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七姐祈祷,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地汉族民间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乞巧节是指女孩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祈求自己长得美丽,有一双巧手,嫁得一个如意郎君,这是女儿们的美好愿望。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乞巧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七夕节”、“女儿节”。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❸ 乞巧节是什么节日

乞巧节指的是七夕节。七夕节还有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巧夕等别名。

七夕节的时间是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这天,我国民间有着像七姐或者织女祈求心灵手巧的习俗,祈求七姐或者织女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叫做乞巧,所以七夕节也叫做乞巧节。

乞巧节是由古代星宿崇拜衍化而来的节日,它是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为祭拜七姐的活动在七月七日的晚上举行,所以叫做七夕。七夕有着拜七姐、祈福许愿、祈求巧艺、祈祷姻缘等传统习俗。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七夕节出现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变成了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称为年轻人心中的重要节日。

民间习俗

1、香桥会

在江苏宜兴,有七夕香桥会习俗。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的。

2、接露水

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❹ 七夕有哪些乞巧风俗 七月初七有哪些传统风俗

导读:对我国七夕节有所了解的都知道,七夕节的大部分民俗活动中,其主要参与者都是少女,而整个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但大家清楚七夕有哪些乞巧风俗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七月初七有哪些传统风俗。

七夕有哪些乞巧风俗

1、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

2、喜蛛应巧: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3、投针验巧: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4、种生求子: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

5、为牛庆生: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

6、供奉“磨喝乐”: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

7、拜织女:“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的事。

8、拜魁星:民间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

9、吃巧果: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

10、七姐诞:广州旧时过七巧节是非常热闹的。

我国各地七月初七的风俗

广东:七娘会

七娘会一般是在少女少妇中进行,预先由要好的十数名姐妹组织起来准备“拜七姐”,在6月做准备工作,临近七夕便要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品,到七夕之夜,便摆上八仙桌,大献巧艺。

广西:七夕储水

在广西是一些地区,当地居民有七夕储水的习俗,认为双七水洗浴能消灾除病,体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陕西:结扎巧姑

黄土高原地区会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如结扎穿花衣的草人、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等活动;同时还要栽种豆苗、青葱和占卜。

浙江:七夕香桥会

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 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

湖南:妇女洗发、接露水

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洗发,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而且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❺ 古时七夕节乞巧是什么意思

乞巧是七夕节的一个习俗,一般指的就是在七夕节这几天,少女们在庭院中向着织女星祈求。

少女们祈求的也是能有个好手艺,祈求能传授到心灵手巧的手艺,做个手艺能手。

乞巧习俗是非常有特色的一个习俗,这七夕这天,姑娘们就早早的准备好了彩纸、通草等材料,编制成一个个经验的小工艺品。

❻ 七夕节最早的乞巧方式 七夕节穿针乞巧的寓意

穿针乞巧,是七夕的一个重要活动,相传在这天晚上,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所以,女孩子们都会在这天晚上穿针引线,祈求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穿针乞巧的风俗,在唐代的时候就已经很流行了。到宋代时,更是盛极一时。每逢七夕,皇宫里都要举行乞巧盛会。宫廷的嫔妃、宫女,还有民间的少女,都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摆上香案,穿针引线,祈祷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穿针乞巧,成为当时女孩子们最为喜爱的活动之一。穿针乞巧的风俗,在唐代的时候就已经很流行了。到宋代时,更是盛极一时。每逢七夕,皇宫里都要举行乞巧盛会。

❼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什么盛况的名诗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专,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释义》七夕佳节到来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妇女都望着月亮穿针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在从前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为鼎盛。

热点内容
韩式花语 发布:2025-02-04 13:55:37 浏览:106
小店预订鲜花 发布:2025-02-04 13:49:59 浏览:873
羊雀花盆景 发布:2025-02-04 13:49:50 浏览:47
品茶尝荷花 发布:2025-02-04 13:48:27 浏览:372
情人节俗话说 发布:2025-02-04 13:47:49 浏览:941
插花样品 发布:2025-02-04 13:38:45 浏览:357
兰花标本 发布:2025-02-04 13:38:36 浏览:100
漂在天空中的一朵云有多重 发布:2025-02-04 13:30:12 浏览:491
丁香医生说的都是假的 发布:2025-02-04 13:30:00 浏览:473
复工花店 发布:2025-02-04 13:24:14 浏览: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