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俐侎人情人节
⑴ 中国有几个情人节
1、“来七夕”节
在我国自,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因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又称为中国情人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七夕”节的来历
七夕七月七,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从鹊桥渡天河相会的日子。人们心中的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行拜祭的礼仪,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2、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
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此称谓古来已久。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
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
,只有到了元宵节,才可以出来夜游观灯.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在民间是象征着爱情的节日。
⑵ 古代有情人节吗
古代是有情人节的。
中国古代情人节大致有三种说法:
元宵节(版正月十五);权
农历三月初三;
七夕节(七月初七) 。
正月十五元宵节,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此称谓古来已久。元宵节,是古代妇女最感兴趣的节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和上巳节,才可以出来,甚至和男友幽会谈情。七夕更倾向于是一个女子过的节日,其内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因此不能单纯地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就把七夕附会成“情人节”,严格意义来说,元宵节的“情人节”功能胜于七夕节。
⑶ 乌木龙,居住着一个“黑衣部落”
从永德县城到乌木龙乡约有100公里的路程。中间会经过永康镇,从永康镇到乌木龙的路,基本是一条蜿蜒在群山间的柏油路,路两边,多半古树环绕,清风徐来。偶尔路过散落在密林中的村落,道路上还能看见悠哉悠哉散步的家禽。
被群山环绕的乌木龙,房屋依山势而建,一条主干道穿过村镇,路边布满了各种店铺,有饭店、服饰店、副食店、家电家具店等等,喧嚣、热闹。若逢街天,路两边会摆满临时摊位,街道被行人和车辆挤得水泄不通。临时搭建的货摊上摆满了类别多样的各色货物,也有村民自己带来的新鲜山货,空气里充斥着叫卖声和流行歌曲。
所不同的是,街道上,你能随处可见穿着一身黑色民族服装的人,他们就是俐侎人。见到外来客人,他们会表现得有点害羞,稍黑的皮肤下透着淡淡的红晕,见到年纪稍长的老人,如果你和他们言语,他们多半只是笑而不答,也会不时用手捂着嘴。你不必想太多,那只是他们听不懂,也不会讲汉语。但他们会为远方的你展露最淳朴的笑容,兴致来了,还会为你唱上几段民族歌调。
关于俐侎人的迁徙史,有说法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为躲避施暴的头领,俐侎人的祖先携着妻儿老小翻过座座大山,穿过片片密林,跨过澜沧江,一路上,他们用长刀将沿途的芭蕉树拦腰砍断,芭蕉生长速度快,追杀的人以为他们已跑了很远,便放弃了。摆脱头领追杀的俐侎人,最终来到了一个叫“窝索洼”的地方。
“窝索洼”是俐侎语,意思是山崖上长有松树的地方,他们选择在这里定居,繁衍生息,子孙多了之后,再迁徙到其他地方。据有关资料显示,居住在大山深处的俐侎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是云南省独有的一个神秘族群,整个族群延续至今也仅不到三万人,80%以上居住在永德县境内,乌木龙乡是俐侎人的主要聚集地之一。
俐侎服饰主调为黑色,加配花纹,款式也多以简单为主。不过,每个年龄段的人所穿的服饰都不一样,最简单的区别方法是看头包。不论男女,孩童时期均以帽子为头包,女孩的头包会用花纹镶嵌,男孩全部为黑色。女孩到12岁时,开始戴花包头,服饰也从最简单的裙装变成两件套的长衫,成年后的俐侎女人常需要盛装打扮,没有结婚的少女就戴有花格的包头,成婚妇女的头包则以黑色为主,装饰银饰、花边等。成年人的服饰会在长衫里面系上一条特制围裙,只有打开外面的装束方能看见,老年装则将下摆的长衫收起来,在外面系上一条围腰。
生活在这里的俐侎人,有一个盛大的节日——“桑沼哩节”,据说,已有800多年的 历史 。俐侎人还称之为“情人节”或“情人街”,是居住临沧市境内彝族支系永德乌木龙俐侎人特有的独特传统节日,可谓是最“古老”的情人节 。
每年农历2月15,不论男女老幼,都要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有温泉的地方,白天用药草轮流沐浴,每当夜幕降临,在篝火歌舞的喧嚣中,已婚的男女可以会情人,未婚的男女则可以寻伴侣。节日当天,彝家人吹响长号,俐侎人阿朵(小姑娘)和阿悠(帅小伙)身着艳丽民族服饰走上街头时,跳起“大锣笙”舞蹈……“桑沼哩”赛场上,姑娘们个个精心打扮,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戴上最美丽的首饰,唱歌跳舞直到夕阳西下,直到月落深山,物色好中意对象的青年,才成双成对,悄悄地离开“打跳”的人群……(张琳/文 孟志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