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和七夕
『壹』 你知道吗,古代读书人要在七夕拜“魁星”
七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双七节等,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美丽传说。
因此,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牛郎织女上,把之称为中国情人节。
可你知道吗,“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和星宿的崇拜。在古代,农历七月初七也被视为“魁星生日”,所以七夕节还有一个别称叫“魁星节”。
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
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在科考中取得高第被称为“魁”,有“首”之意,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魁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因而在儒士学子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旧时很多地方都有魁星楼、魁星阁等建筑物,香火鼎盛。
民间传说,这位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有人便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取笑他: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娶得麻姑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无差。须眉以下鸿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贪午睡,风吹额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来一步低。款款行时身欲舞,飘飘度处乎如口。只缘世路皆倾险,累得芳踪尽侧奇。莫笑腰枝常半折,临时摇曳亦多姿。
然而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意,就录取了他。
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鳖鱼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
既然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而八月的秋闱(乡试)在即,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当然,“拜魁星”也不是随便“拜”的,得有一番讲究:
首先,需要事先要糊一个纸人(魁星):高大概二尺,宽五六寸,蓝面环眼,锦袍皂靴,左手斜捋飘胸红髯,右手执朱笔。之后放到香案上。
其次,要准备好祭品。其中熟羊头(公羊,留须带角)是不可缺少的,其两角束红纸,放入盘子摆在“魁星”像前。其他茶酒、甜点随意。
再者,拜魁星需在烛月交辉中进行,鸣炮焚香礼之后,大家在香案前围桌会餐。餐后便会玩一种名叫“取功名”的游戏助兴:取桂圆、榛子、花生三种干果,分别代表状元、榜眼、探花。一人坐庄,分别拿三种干果往桌子中间投,干果到谁身边谁便是状元、榜眼或探花。
相应的还有“复试”、“三及第”、“落榜生”各种与功名有关的词汇穿插在游戏之中。游戏一直持续到所有人都“考取功名”为止。散场时鸣炮烧纸镪,而“魁星”像也和纸镪一起焚烧。
拜“魁星”,饱含着古时多少读书人对金榜题名的美好期待。
()
『贰』 七夕的由来
中国传统节日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67-68]、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演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1-4]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4-6]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叁』 七夕情人节表白的书籍十本
向爱人表达心意的方式有很多,一句话、一封信、或者仅仅是一个爱意的举动。如果仅用一本书就让对方知晓你对他/她的爱,你会用哪本书呢?今天,我为大家推荐一份适合表白的书单,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1-
《不知为什么,我忽然爱上你》
作者:沈从文 / 张兆和
简介:文学巨匠沈从文 与妻子张兆和的情书精选,记录了他们相濡以沫携手走过近半个世纪的人生沧桑。
我行过很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不知为什么,我忽然爱上你》
-02-
《万水千山走遍》
作者:三毛
简介:《万水千山走遍》记录了三毛返台后,再度出走,游历中南美洲以及首次回归故土的旅行见闻,共十八篇。在荷西去世之后,三毛鼓起生活的勇气,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
但愿圣母你还我失去的那一半,叫我们终生跪在你的面前,直到化成一双石像,也是幸福的吧!
——《万水千山走遍》
-03-
《半生缘》
作者:张爱玲
内容简介:《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结稿,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一些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改名为《半生缘》。该小说通过年轻人的婚姻的悲欢离合,揭示了社会和人性的方方面面。
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半生缘》
-04-
《情书》
作者:[日] 岩井俊二
内容简介:《情书》由一个同名同姓的误会开始,通过两个女子书信的交流,以含情脉脉的笔触舒缓地展现了两段可贵的爱情。书中对过去的追忆和有关生死的描绘都极具东方气质,含蓄优美、感而不伤地表达了故事的主题——珍惜有限的生命和宝贵的爱情。
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但真挚的感悟没有磨灭,生命是短暂的而爱情是永恒的。 有一个可以思念的人,就是幸福。
——《情书》
05 | 《北岛诗集》
作者:北岛
内容简介:北岛的文字凝练而细腻,富于想象而讲究韵律,无论是温婉抑或豪情,精致抑或粗犷,含蓄抑或奔放,总在不知不觉中触动我们内心深处那最薄弱的一环。
世界小的像一条街的布景,我们相遇了,你点点头,省略了所有的往事,省略了问候。也许快乐只是一个过程,一切都已经结束。
——《北岛诗集》
-06-
《我不喜欢这世界,我只喜欢你》
作者:乔一
内容简介:作者以轻松幽默的文笔真实记录了一个女孩在青春成长中所遭遇的一切问题,慢慢变得坚强、独立,以及一个男孩长达十年的守护。从学生时代的`青涩懵懂到步入婚姻后的甜蜜趣事,平凡而不平淡。从生活点滴中汲取爱与元气,充满趣味的片段让读者会心一笑。让人明白爱情可以如此甜蜜,生活也可以如此温暖。
海上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
——《我不喜欢这世界,我只喜欢你》
-07-
《飞鸟集》
作者:泰戈尔
内容简介:《飞鸟集》创作于1913年。这部思绪点点的散文诗集,乍眼看来,其内容似乎包罗万象,涉及的面也比较广,然而,就是在这种对自然、对人生的点点思绪的抒发之中,诗人以抒情的彩笔,写下了他对自然、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索,从而给人们以多方面的人生启示。
有一次,我们梦见大家都是不相识的。我们醒了,却知道我们原是相亲相爱的。有一天,我们梦见我们相亲相爱了,我醒了,才知道我们早已经是陌路。
——《飞鸟集》
-08-
《霍乱时期的爱情》
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内容简介:《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完成的第一部小说。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史诗,穷尽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忠贞的、隐秘的、粗暴的、羞怯的、柏拉图式的、放荡的、转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再现了时光的无情流逝,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她提醒他,弱者永远无法进入爱情的王国,因为那是一个严酷,吝啬的国度,女人只会对意志坚强的人俯首称臣。因为只有这样的男人才能带给她们安全感,她们渴求这种安全感,以面对生活的挑战。
——《霍乱时期的爱情》
-09-
《格林童话》
作者:格林兄弟
内容简介:《格林童话》产生于十九世纪初,是由德国著名语言学家,雅可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国民间文学。它是世界童话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在世界各地影响十分广泛。格林兄弟以其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个神奇而又浪漫的童话故事。
-10-
《经典家常菜500例》
这样的表白是不是暖心又暖胃呢?
『肆』 异性男友在七夕情人节送一本书代表什么意思呢
有可能是真喜欢你了吧!
『伍』 七夕节体味爱情的经典书籍
在一年中最为浪漫的七夕夜晚,可以和爱人一起吟诵“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感受中国古诗词的诗情画意;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回味“七夕乞巧”风俗,让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七夕夜你就一个人?没关系!我为你推荐几部爱情经典书籍,在书里体味爱情、感悟爱情,也许你的TA,也和你读着同样一本书呢!
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是全世界最伟大的爱情书籍之一,它“告诉你女性有权过得更好,而不应认为女性理所当然就该怎样”。
《傲慢与偏见》围绕着班纳特太太如何把女儿嫁出去的主题展开故事。其中又以二女儿的婚事为主线。男主人公达西富有、高贵但却十分高高傲;二女儿伊丽莎白年轻、任性且聪明活泼,对达西心存偏见。爱情在两人之间忽隐忽现、步履维艰,但终于打破了这种傲慢与偏见。书籍最终在两人幸福美满的婚姻中落下帷幕。书籍语言幽默辛辣,心理描写深刻,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飘
以“孤篇”而名扬天下的作家是少之又少的,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便是这样一位。她创作的《飘》被称为最经典的爱情巨著之一,这是一部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反映南北战争题材的书籍。作品通过一幕幕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以及细腻逼真的人物形象,用诗一般的语言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飘》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书中情节富有喜剧色彩。这部书籍多次被翻拍成电影,又名《乱世佳人》。
《简·爱》
圝圝《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主要通过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出身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人平等、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女性形象。
《伊豆的wunv》
《伊豆的wunv》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也是一篇杰出的中篇书籍。描写的是一位19岁高二学生,为排遣内心不可言喻的忧郁和苦闷,只身来到伊豆旅行,对那里的舞娘熏子产生了似恋非恋的思慕之情。《伊豆的wunv》曾先后6次被搬上银幕。表现了少男少女之间初恋的那种朦胧、纯真的情感。净化了读者的心灵,把人们带入一个空灵美好的唯美世界。
《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于1987年所著的一部长篇爱情书籍。故事讲述主角纠缠在情绪不稳定且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和开朗活泼的小林绿子之间,展开了自我成长的旅程。以纪实手法和诗意语言注重表现少男少女在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对于纯真爱情和个性的双重追求,超出了一般爱情描写的俗套,而具有更为深刻的人生意义。
《情书》
《情书》是日本作家岩井俊二的成名作,书籍由一个同名同姓的误会展开,通过两个女子书信的交流,以舒缓的笔调细致的展现了两段可贵的爱情。书籍通过两位女子对过去的追忆以及有关生死的描绘含蓄优美、感而不伤的表达了珍惜有限生命和宝贵爱情的主题。岩井俊二在1995年将《情书》改编成同名电影,该电影在日本引起空前轰动,影响波及到整个东南亚及欧美等地区。
《廊桥遗梦》
《廊桥遗梦》讲述了一对兄妹在整理母亲的遗物时翻检出了一段尘封往事。中年女性弗朗西丝卡婚后生活平静琐碎,缺乏激情。《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罗伯特?金凯德为拍摄麦迪逊县的廊桥而来,与居于此地的弗朗西丝卡相遇、相识和相恋。面对迟来的爱情与家庭责任,弗朗西丝卡选择了后者,而罗伯特则选择了成全。四天的完美之恋换来了半生的彼此怀念。《廊桥遗梦》不仅是一部爱情书籍,它的价值在于向我们指出了一种人生的选择,一种人生理想。
《霍乱时期的爱情》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完成的第一部书籍。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史诗,穷尽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忠贞的、隐秘的、粗暴的、羞怯的.、柏拉图式的、放荡的、转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马尔克斯曾说:“这一部是我最好的作品,是我发自内心的创作。”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书籍”。
《金粉世家》
《金粉世家》被称为二十世纪的爱情史诗,也被誉为是当代的“红楼梦”,是张恨水早期新闻生涯积累的生活素材的一次喷发,以一个豪门弃妇为贯穿线索,描写平民女子冷清秋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国务总理金铨的小儿子金燕西从恋爱、结婚到婚变、出走的悲剧过程。
《无怨的青春》
“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 这是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蓉的诗,澄明热烈,充满了田园式的牧歌情调和舒缓的音乐风格。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文笔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充满着对人情、爱情、乡情的领悟。
『陆』 七夕为什么要晒书
古代,七夕节有晒书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七夕前后,正是天气最炎热的时候,也是各家各户忙晒伏的日子。晒伏,寻常百姓晒衣服,读书人家还会晒书。
那么晒书习俗究竟起源于何时呢?据史料记载,这一习俗起源于近两千年前的东汉末年。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这说明魏晋时期就有了七夕曝书的习俗。
唐宋时期,七月七晒书依然成风。唐韩鄂《岁华纪丽》称,时民间七月七有“暴书策,晒衣裳”的风俗。《宋会要》记载,宋朝仪制以七月七日为“晒书节”,当天三省六部以下,各由皇帝赐钱开筵举宴,为晒书会。
每年七夕都在三伏天,气温高湿气重,书籍容易受潮,读书人就选在七夕这一天中午把藏书拿到空场上晾晒防毁损。
有一个成语“郝隆晒书”,说的就是西晋时期,大司马桓温手下的参军郝隆饱学多才,七月七日见人家晒书,他就解开衣扣袒胸露腹躺在太阳下晒肚子,面对别人询问,他说:“我晒书”, 以示自己满腹经纶,晒肚皮也就是晒书。
七夕晒书的民间故事扬州也有:嘉庆年间,有一位贡生叫汪中的,他蔑视晒书的习俗,因为在阮元家聚会时,受了点甘泉县令的冷落。七夕这天上午,汪中敞开肚皮,躺在四望亭东的通泗街上闭目养神晒太阳,亦谓之“晒书”。
这一天,县令惯例要到县学(即现在的西门街小学旧址)与诸贡生会面讲经,汪中横卧街心,老爷的轿子过不去,衙役们上前要他让路,他称今天是七夕,他正在曝晒腹中的圣贤书。衙役们赶紧禀报老爷,县太爷只好忍气吞声,打轿绕路去县学,这就是至今流传于扬州民间“汪中晒书”的故事。
提起晒书,曹操和司马懿的故事更是流传至今。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