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七夕前扫黄

七夕前扫黄

发布时间: 2023-12-05 18:46:13

⑴ 古代的七夕节都有哪些习俗,他们怎么过的

古代七夕节习俗:

1、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在七夕时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的人为得巧,迟完的人称之为输巧。

2、喜蛛应巧: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

3、投针验巧: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4、种生求子: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

5、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⑵ 七夕节物风俗

七夕节物风俗

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是汉族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双七节,乞巧节,女节,少女节,香桥会和巧节会等。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七夕节物风俗,希望大家喜欢!

农历七月七日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又名“双七节”“乞巧节”“女节”“少女节”“香桥会”和“巧节会”等,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传说玉帝的第七个女儿织女,心灵、手巧、善织,令人羡慕不已,因此,人间女子就拜祭她,祈求智慧、灵巧和幸福,于是,就有了每年七月初七的“乞巧”活动,由此形成了乞巧节。千百年来,生活在中国各地的普通民众围绕着这一节日都要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祭月之仪

夏人文化里上古遗传的祭祀月神,多在朔日,即一七、二七,有认为盛于汉代的十五祭月,也是对二七日的小小修正。古时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习俗,在传统文化里,月亮始终是女子的祥瑞。她们常常对月祈愿或倾诉心事。古来自有女子拜月的传统,尤其是七夕、中秋。貂蝉祭月的传说可能是最动人的画面了。

婚育恋曲

先人于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种乞求繁衍生息意愿的反映,盖因月之盈长暗喻了长生与兴旺。夏历之尚七习俗孑遗下来,发展成为生长、长生的标志,而七月七更是长生又长生,故此这一日被称为“人日”。《汉书》称汉武帝七月初七生于漪兰殿,诞于“人日”这一天必然有着种族繁荣、子民昌盛的吉兆。传统文化里,爱情基本上要和婚育相连。在七夕的节物风俗里,这两件事的关联是很自然的。七夕节俗中最神秘的大概要算“夜半无人,天河私语”了。

天河夜话

七夕兰夜,许多少女会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传说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在社会风气开放的时代,也有情人们携手一起躲在瓜棚下偷听天河私语的。

拜织女会

这是七夕节女眷们的聚会,叫做“拜织女”。少女、少妇们大都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玩到半夜始散。

乞巧之俗

可以说,乞巧之习俗本是来源于七夕的爱情婚育文化,而后发展成为最主要的七夕节俗游艺活动。乞巧风俗日渐兴盛,还发展出了许多“流派”。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记载最早见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荆楚岁时记》有:“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家人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

兰夜斗巧

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而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

七夕杂俗

纵观七夕杂俗,也多与七夕节俗两大主题“乞巧”“婚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几乎是从这两大习俗发展出的新的趣味和习俗。

晒书/晒衣裳

正式记载民俗活动的,始自东汉,《四民月令》(成书于166年)有这样的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作干糗,采蕙耳也。”曝书和衣裳的习俗一直到明清都还有。

七菜羹/人形彩帛

《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翦彩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相遗。”(华胜即花胜, 古代妇女戴的一种首饰, 剪五色绸做成)

天河泪

江浙一带,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种生/泡巧

在七夕前几天,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瓷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七月初一泡好巧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

树液洗头发,花草染指甲

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轻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的也多是少女与儿童们。

做巧食

巧果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

⑶ 我在七夕不接男友被分手拉黑怎么办

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男人多的是!重新找个男朋友就OK啦!当你去银行取钱时钱是连号的,说明物价要涨了。当平时爱说话的同学突然不说话了,说明老师来了。当村里出现了很多美女,说明外面扫黄严重了。当吃完饭后所有人都在玩手机时,说明该你结账了。当中了500万不知道怎么花的时候,说明梦该醒了。当你看到我打了这么多字时,说明你我有缘分该出手点赞了……

⑷ 七夕节,中国人有什么习俗

农历七月初七,传统的七夕节又要到了。商家也好,媒体也罢,包括热恋中的男男女女们,又开始热闹了起来。单身狗说:我不care!Ok,祝你缘封不动,高兴就好。

不管怎么说,七夕是咱们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很多丰富的节日活动,但这些传统的节俗,今天已经很难见到了。我们今天所谓“过七夕”,或者叫“中国情人节”,其实大多数的节日符号都是从西方情人节复制过来的,诸如巧克力啊、烛光晚餐啊等等。虽然也挺热闹,但总归少了些“中国范儿”。那么,传统的中国人是怎么过七夕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一、“必也正名”,七夕节的传统名称

咱中国人讲究“名正言顺”,所以在介绍七夕的节俗之前,先跟大家聊聊这个节日的名称问题。

七月初七,这最早当然是农历中的一个日子,据民间传说,在这一天牛郎和织女会在天上相会。将天空中的星象附会成神话故事,这是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的一种叙事方式,咱们中国也不例外。据考证呢,牛郎织女的传说大约产生于西周时期。七月七是牛女相会的日子,这便是这个日期最早的含义。

《长生殿》

当然,文学作品是男性构建的文本,可能也有些高高在上。那么主要由女性俚语构成的《西和乞巧歌》(清代到民国甘肃西和女性乞巧节的歌本),则将女性的真实诉求表达的明明白白,如抱怨婚姻不幸的:“一样的戥子一样的银,女子不如儿子疼。
十二三上卖给人,心不情愿不敢嗯”;有抱怨抓壮丁的:“半夜里打门心上惊,保长领人进了村”;等等。

对爱情、对美好婚姻、甚至对男女平等,这些都是埋藏在女性心底深处的乞求,又岂是一个“巧”能涵盖的呢?

⑸ 七夕节习俗

七夕节有拜魁星、染指甲、拜七娘妈等习俗。1、相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在七夕晚上会有拜魁星仪式。2、染指甲是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习俗。3、在闽南香港台湾一带,七夕这天人们会去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牲礼等。

⑹ 七夕节的风俗习惯

七夕节传统节日风俗具体如下:
1、搭制香桥。入夜将香桥焚化,祭祀牛郎织女星、乞求福祥。
2、接露水祈福。用脸盆接露水。传说七夕节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3、对月穿针。把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先把七根针穿完,就预示她能成为巧手女。

⑺ 七夕节风俗有哪些

一、祭拜织女

众所周知,七夕有一个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天上的仙女织女下凡来来到人间,机缘巧合遇到了牛郎,二人相爱,却遭到王母的阻扰而天河相隔,不能相见。而七月初七这一天便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相传织女是个心灵手巧、美丽聪慧的姑娘,所以凡间的女子都会在这一天祭拜织女,希望自己也能变得心灵手巧。

少女、妇女们三五成群约好了一起举行仪式,摆好瓜果祭品,沐浴斋戒,焚香礼拜。然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子前,一边吃瓜果点心,一边向织女默默许愿,如嫁个如意郎君、早生贵子之类的。大家嬉笑打闹,一玩就玩到半夜,应该非常好玩。
二、吃美食

每逢佳节吃美食我想应该也是中国的传统。七夕节也不例外,过节的时候也有自己的专属美食---乞巧果子,又名巧果。是用油、面,蜜、糖做成的,而且会做成瓜果花草等各种好看的模样,自己做了端出来吃或者拿出去卖。反正,七夕这天美食是不可少的。

三、供奉小玩偶

供奉小玩偶这个习俗大概是为儿童准备的。七夕时人们会做一些形象各异的小玩偶摆在家里。最开始玩偶都是用土塑造的,做一些牛郎织女和小孩子的玩偶形象,或者牛啊羊啊的小动物形象。不一定多好看,但是有趣。后来却越做越精致,不只用金银,还有的人做成跟真人一样高的奇特玩偶。
这个习俗如果放到现代,应该也会很受小孩子欢迎。

四、穿针比赛

七夕节有三大比赛,穿针比赛其中最早开始流行的,大约从汉代开始。在七夕节这天,各家各户的女人女孩都会有出家门,大家聚在葡萄架下,一边猜女郎织女相会会说什么轻言密语,一边拿出自己的针线女红。通过穿针的方式乞巧,穿的最快者就是手最巧的。
五、蜘蛛结网比赛

这个比赛咋一听有点奇怪。这是三大比赛之二。大约从南北朝开始流行。女人们在七夕这天要抓一只小蜘蛛放进盒子里关起来,放一晚不理他,等第二天早上再来揭开盒子。看谁家的蜘蛛织的网最圆正最密,谁就是得巧最多的人。这大概就是一种趣味比赛吧,把蜘蛛织的网看作女人织的布,网结的越好,布就织的越好。

六、丢针比赛

三大比赛的最后一项是丢针比赛。这项比赛应该是从穿针比赛发展来的。七月七日这天如果是个有太阳的日子,妇女们就回拿碗装一碗水,各自准备一根小针。大家分别将自己的小针投到自己的碗里,让小针浮在水面上(让小针浮在水面其实是有玄机的,似乎是在水面有一层不知什么做成的膜),然后小针在太阳的照射下会产生影子。大家一起来观察水底的影子。如果是像花像云比较好看的形状,得巧就越多,谓之得巧者。反之,照射出来的影子不好看,便不得巧,表示她是个手拙的人。
七、求子

古时候的妇女不仅会向观音求子,在七月初七这天也会向织女求子(传说织女跟牛郎是生活孩子的,还不止一个……)。

怎么求呢?比如做个小胖娃娃的形象的泥偶摆在家里祭拜或者在七夕前几天就种下一些栗米种子、绿豆种子、小豆、豆芽、小花、小草的种子,细心照顾让他们长出嫩芽,预示着多子多福。

八、晒书晒衣服

晒书晒衣服的习俗在古代非常的流行。有很多小故事都记载了人们在七夕节这天晒书晒衣服的行为。这个习俗很实在,就是把家里的书和衣服拿出来晒晒。或许一开始只是想去去霉气,到后来越演越盛却变了质,隐隐变成了人们攀比炫富的行为,被很多文人鄙视。
九、为牛贺生

还记得牛郎织女神话传说里的老牛吗!牛郎织女被王母分开后老牛为了帮助牛郎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将自己的皮揭了下来。人们为了纪念自我牺牲的老牛,变为老牛贺生,表示对老牛的敬重。

十、拜魁星

拜魁星这个习俗其实跟七夕不太相搭。因为七夕其实是个女人的节日,而拜魁星却是男人们想求取功名而在这一天祭拜魁斗星,祈求能满腹诗书,高中状元,官运亨通。

七夕流传下来的习俗很多,但被我们今人继承的却很少。这些习俗有的简单有趣,有些充满了童趣,有些又充满了神秘。今人其实也可以效仿古人让七夕节充满乐趣。但是不管怎么做,最重要的是亲人朋友可以坐在一起欢笑打闹,聊天交友,辛福歌唱。

⑻ 七夕节的风俗 七夕节的风俗有什么

中国各地的七夕节习俗各有不同,爱恋当中的人们一定少不了要准备好玫瑰花和巧克力送给自己的另外一半。那么大家知道七夕节的习俗都有哪些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七夕节的习俗。


七夕节的习俗

1、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2、喜蛛应巧

喜蛛应巧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所谓“喜蛛应巧”,就是把一些瓜果食品(以香瓜、黄金瓜、巧果、花生、红枣等为主)放在果盆上,这通常是在穿针乞巧前已由大人们作了准备。

“穿针乞巧”以后,大家都睁大眼睛看果盆上有否“喜蛛”在结网,谁先发现,谁就大吉大利。

所谓喜蛛,其实是一种米粒大的小蜘蛛,夏秋之交,在一些花草树木上,常能见到,偶尔有一只爬在人身上或被人发现在屋内,都说是喜事之兆,一般都会被很小心地放生,大家都不会轻易弄死它。

但果盆上要有这种喜蛛的踪迹,却也不容易,有时为了早点分到瓜果,孩子们中总有一人会偷偷捉一只放在果盆上。大人们其实也知道,睁一眼闭一眼的,在孩子“发现”喜蛛的欢呼声中,边把瓜果分到各人手中,边说道:”吃吧,吃吧,年年有巧,年年有巧。“

3、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将针投到水中,看针在水底的影子,如果形成鞋、鸟兽之类的就乞巧成功,如果影子粗的像锤子、细的如发丝就失败了。

4、种生求子

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

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

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5、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如知、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

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做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不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迅橡弯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6、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7、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亩闷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8、晒书晒衣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绫罗绸缎。而阮咸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由此可见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9、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不仅可以年轻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

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10、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

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就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

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此外,全国各地还有七姐诞、吃巧果、接露水等节日习俗。

热点内容
广场舞双人舞好一朵茉莉花 发布:2025-01-23 01:50:59 浏览:80
金属盆栽 发布:2025-01-23 01:47:58 浏览:347
牡丹图屏风 发布:2025-01-23 01:46:47 浏览:76
樱花探密 发布:2025-01-23 01:41:49 浏览:627
花艺研发 发布:2025-01-23 01:33:00 浏览:949
硫酸镁绿植 发布:2025-01-23 01:28:40 浏览:251
花店的职位有哪些 发布:2025-01-23 01:28:04 浏览:905
七夕鲜花南京 发布:2025-01-23 01:23:51 浏览:867
鲜花红宝石 发布:2025-01-23 01:16:05 浏览:100
荷花上方图 发布:2025-01-23 01:15:13 浏览: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