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七夕晶晶

七夕晶晶

发布时间: 2024-03-26 05:18:55

七夕节的起源和演变&晶晶

一、七夕节的起源

七夕节的起源问题已经成为学界争论的焦点。七夕节何以形成、何时形成、在起源上与牵牛织女神话有无关联,这是在考证七夕节起源时无法回避的三个方面。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诸说并立。在辨析七夕节与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关系时亦兼论二者各自起源,但学者们在七夕节起源问题上并未达成共识。就七夕节与牛郎织女神话的关系问题来看,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二者本无关系,在各自发展中于某一时间合而为一;二是认为二者是一非二,在起源上具相互衍生的关系。到底是牛郎织女的的传说造就了七夕佳节,还是七夕佳节正好遇到牛郎织女的传说而得以流传至今呢?这就要从两者出现在人们视野的时间先后来看了。

关于牛郎织女传说的典籍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其二为《诗经·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神女,不可求死。”这些记录只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这几句话描述了织女没有织布,牵牛不拉车,显然,此时描绘的织女星和牵牛星主要还是作为带有农耕文明和家庭手工业文明的象征的两个星宿出现,并没有出现传说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相互关系和相关情节,这时的织女与牵牛并没有产生男女关系。后来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牛郎织女才开始有了隔河相望的相思形象。到了东汉时期,演绎成织女七夕渡鹊桥的传说。东汉应劭的《风俗通》记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桥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淮南子》“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史记》里也有记载:“四星在危面,匏瓜。牵牛为牺牲。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天官星占日:匏瓜一名天鸡,在河鼓东。牵牛一名天鼓,不与织女值者,阴阳不和。”到曹植的《洛神赋》里,才确定了牛郎织女的夫妻关系。而作为夫妇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大致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的《荆楚岁时记》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迁。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由此可见,对牛郎织女二星的歌咏,从周末经春秋战国,再由汉初至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流传数百年间,才提到七月七日相会。而那时候的七月七日已经是规模不小的岁时节日了。

七夕起源很早,刚开始时只是作为一个节令。从历史文献来看,七夕节起源时间至少在三四千年以前,其起源与星象、物候密切相关。

据说七夕的节日在战国时期可能就已经有了。据明代罗颀《物源》记载:“楚怀王初置七夕。”但因作者与所载时间相隔太远,恐不足信。关于七夕乞巧风俗最早的记载当数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文中记载:“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中时,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之‘相爱连’。” 又载:“汉丝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开于襟褛。”这两条记载都可以说明,西汉初宫中过七月七日的盛况,而汉代这些风俗活动中都不见有关牛郎织女故事的记载。由此可见,七夕并非是牛郎织女传说所衍生出来的岁时节日。

关于七夕节的起源,我们可以从七夕风俗中去探寻。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星神,也就是对自然的崇拜。《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东晋周处《风士记》:“七月初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此处的河鼓和织女,指的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牵牛星是视为谷物神,织女则传说是天帝之女桑蚕神,谷物神和桑蚕神都是我们这个农耕民族的先民极为重视的神袛。那时的人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星宿。至于在七夕拜牵牛和织女二星,是因为两星的运行七月显得最为突出。

“七夕”也来源于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据《太平御览》记载:“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麋为珍。”“七月七日为良日”,所以把它作为庆贺秋收的吉庆日子。汉魏时把这一天作为集会游乐的日子。这一天还是天宫神仙们聚会的日子。《续齐谐记》记载:“织女渡河,诸仙悉还宫。”七数在民间表现为时间上的阶段性,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完满。因此,在七夕风俗里,有乞巧乞福乞情等风俗,都是源于七月七日是良日,以此祈求丰收美满之意。对时间的崇拜,也延伸到对生命的崇拜上。在七夕风俗中,就有乞子和祭祖的风俗。杨琳在研究七夕节的起源时,结合民俗学相关原理、结合类书、文人笔记、地方志等相关记载资料,对七夕节的起源问题作了详细的辨析:七夕节的成因在于“七在古代文化中是个具有生殖魔力的数目,古人将七月七日作为节日是崇拜七这个神秘之数的结果,其实质是对生殖的期盼和膜拜。”因而,在古代,很多女性为了提高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地位,在七夕节这天往往会进行乞子的活动。

七夕节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结合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时期,百姓长期处于战乱之中,追求幸福安定的生活愿望在现实中很难实现,于是便向传说中的人物去乞求。此时牛郎织女的故事进一步完善,并与七夕节相互融合,七夕节成为普遍的节日。除了乞巧的习俗外,七夕节在此期间还多了乞求富贵、长寿、生子的习俗,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也成了人们的情感寄托。由于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较低,在封建社会又通常被视为繁衍后代的工具,生下男婴因而成为女性为提高社会地位的方式之一,求子也因此而成为七夕节民俗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分别对牛郎织女神话传说和七夕节的探源可见,七夕节的起源主要来自古代人民对星辰、对自然以及时间的崇拜,其起源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是毫无关系的。但随着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发展演变及其故事中传达的人类情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逐渐融合交汇的。

2、 七夕节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牛郎织女故事情节进一步完善,并与七夕节俗相互融合,七夕节成为普遍的节日,其活动也日益丰富,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钰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这充分反映了民间女子在七夕穿针引线、祭星乞巧的情景。通过观看蜘蛛结网的情状来占卜自己在针线织作方面的天赋,也是一种女性们在乞巧时经常采用的方式。南朝时的做法是将蜘蛛放在瓜上,让它在瓜上结蛛网,然后根据蛛网的密与疏来推测自己是否得巧。为它所附着的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得到广泛传播,    七夕原有的禁忌意义在此时己完全消失,七月初七成为了欣赏天庭欢聚、乞求人间幸福的吉日。《玉烛宝典·七月孟秋》原注:“七月俗重是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机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荧重为稻,祈请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这则记载明确表明了牛郎织女于七夕相会,这样就将七夕节和牛郎织女传说相联系,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了深入人心的爱情故事。因此在这一时期,七夕节不仅继承发展了己有的“乞巧”习俗,还添加了乞求富贵、乞求长寿、乞求生子的习俗。同时,由于人们对牛郎织女之间坚贞的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七夕节成为人们的情感依托。而汉代的登楼晒衣习俗到魏晋时演变成为晒书习俗。《世说新语》曰:“郝隆七月七日见邻人皆晒衣服,隆乃仰,出腹卧,云:‘晒书。”另有阮咸先生看见邻里在七夕曝衣,而他家徒四壁却也翻出自己的粗布破裤晾出来。这显示出七夕习俗在民间的影响极大。这其中,乞巧爱情与求子都与女性的生活及精神密切相关,封建社会对于子嗣的重视也直接决定了女性的地位,所以求子也是当时女性的重要活动,二对于爱情的祈求则是封建女性难以实现的美好愿望。七夕食俗也形成于魏晋南北朝,相关最早的记载是晋周处《风土记》,七月七日是个好日子,这天的饮食也不同于以往,北人会吃汤饼。汤饼又称“不托”,是一种经水煮过后的面块等简单的食物。人们在七夕节吃饼有其文化内涵。其一,饼是圆状,古人认为“圆,阳物也”,阳物有辟邪的功能,吃阳物可以求吉利。其二,圆还暗示在七夕之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有团圆之意。古人把七夕饼叫做“巧饼”。

唐代长安盛行各种七夕节俗,在《开元天宝遗事》中,也有“宫中殡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的记载。宫女们长期被幽禁在宫廷中,生活的寂寞,情感的空虚,使她们对七夕穿针之事甚感兴趣。    唐代崔颢的《七夕》诗,曾形象地描述了唐代长安七夕节女性们穿针乞巧的风俗,诗云:”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长安城中家家户户的少女少妇,在七夕节时都要持针线、供瓜果、摆香案,向织女乞巧,其目的也正是为了想要证实自己在针线活计方面的天赋与才能。唐代时,皇宫中也十分盛行用蜘蛛乞巧的习俗,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当时每至七夕节,宫女们便要“各捉蜘蛛闭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唐宋时期,七夕食饼又出现了变化,《唐六典》记载:“七月七日加研饼,并于常食之”。

宋代以后,农耕文明进一步发展,从朝廷到民间,牛郎、织女成为了祭祀的神灵,祭祀盛行推动了七夕节的发展。七夕节俗活动更加丰富了,除了保存历代流传下来的习俗,还出现了《天河配》、《长生殿》等节令戏,七夕节成为了可以使民众娱乐放松的节日。宋代罗烨、金盈之编辑的《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填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由此,我们能够得知当时七夕节热闹非凡的场景。太平兴国三年公元年,宋太宗下了一道有关于鼓七夕节在元代多被称为女儿节,可以看出到这时,七夕节的节俗基本是以女性为主了。《析津志》中对七夕节这天在市中、朝中、宫中等热闹庆祝节日的场景做了详细的记载。牛郎织女的传说已经很普遍了,南宋罗愿《尔雅翼》卷一三也说:“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以为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此时也涌现出很多颂扬牛郎织女的诗文。例如北宋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赞颂七夕的著名诗篇 。

明清时期,七夕有吃“结缘豆”的食俗,《漳州府志》记载了用熟豆相亲来证明有缘,并结缘的习俗。清朝时期,江西七夕节有吃“油饼”,喝“巧水”的习俗。明清时期,女性们在过七夕节时又开始流行起一种新的乞巧方法,那就是通过观看针在水中的投影来验证自己的针线织作水平高低,这叫做“丢巧针”,又叫做“督巧”。《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记载:“七月七日许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缔针投之则浮。则看水底针影,有成云雾、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槌,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妇或叹,女有泣者。”这种卜巧方法在《帝京岁时纪胜》和一些明清方志中均有类似记载,可见流传已久,覆盖面也很大。

❷ 本人口拙请大家帮忙 七夕藏头诗 以晶晶我爱你为开头

晶莹是秋月,
晶亮乃银河。
我愿赴鹊桥,
爱君会嫦娥,
你我携手歌。

❸ 白晶晶什么时候返场

白晶晶返场时间在2022年8月初农历七夕节的时候返场。
芈月白晶晶这款皮肤是限定皮肤,预计是一款史诗皮肤,也是搏侍官方致敬《大话西游》26周年而做出的皮肤,是款联动皮肤,以故事中白晶晶为主题制作的系列皮肤,其中融入了大量念渗的飞蛾元素。这款皮肤的原型是《大话西游》里面的白晶晶。白晶晶是基高吵20世纪90年代中《大话西游》里面的女主角,盘丝大仙的二弟子,原身是白骨精,对孙悟空一直无法忘怀。

❹ 王者荣耀白晶晶返场几次

王者荣耀白晶晶返场一次。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截止2023年1月17日,王者荣耀的白晶晶一共返场一次,白晶晶的第一次上线时间为2021年的1月29日,后王者荣耀官方平台于2022年初官宣白晶晶会在2022年七夕返场。

❺ 2020年七夕节出生的宝宝乳名怎么取有内涵,有什么推荐的

2018年七夕简介 公历: 2018年 8月 17日 星期五 狮子座农历:二0一八年 七月 初七日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传统民间歼穗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7月7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七夕节这一天,中国少女主要活动有世埋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 、晒书晒衣、贺牛生日。 七夕怎么取乳名 1、用节日给宝宝取名,像宝宝出生在七夕节,可以叫小夕、小七什么的,都很不错。2、要是较为简单的,就考虑找一个顺嘴、亲切、动听的小名即可,这种小名是非常多的,如小红、小荣、丫丫、豆豆、月月、晶晶、斌斌等。 七夕宝宝乳名推荐 巧巧 七七 夕夕 西西 熙熙小溪 琦琦 美夕 小夕 织织小七 夕夕 庆庆 囡搜改蚂囡 巧儿

热点内容
搞百合的动漫 发布:2025-01-19 14:24:06 浏览:907
口红兰花语 发布:2025-01-19 14:24:04 浏览:276
柳梅花 发布:2025-01-19 14:22:36 浏览:43
栀子花怎么养才茂盛 发布:2025-01-19 14:17:57 浏览:617
我眼中的茉莉花 发布:2025-01-19 14:16:30 浏览:446
花店高考 发布:2025-01-19 13:58:12 浏览:631
翠花的花语 发布:2025-01-19 13:58:09 浏览:942
广州情缘花店 发布:2025-01-19 13:57:35 浏览:94
柠檬色百合 发布:2025-01-19 13:53:19 浏览:564
夏日里的最后一朵玫瑰小说 发布:2025-01-19 13:35:31 浏览: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