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奇国情人节

奇国情人节

发布时间: 2024-06-28 18:57:01

❶ 谁能告诉我2月14日是哪个国家的情人节

情人节(英文:Valentine's Day),又名圣华伦泰节,在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之一。 情人在这一天互送巧克力、贺卡和花,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

这节日原来纪念两位同是名叫华伦泰的基督宗教初期教会殉道圣人。
说法一: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皇帝克劳迪乌斯二世在首都罗马宣布废弃所有的婚姻承诺,当时是出于战争的考虑,使更多无所牵挂的男人可以走上争战的疆场。一名叫瓦仑廷(Sanctus Valentinus)的神父没有遵照这个旨意而继续为相爱的年轻人举行教堂婚礼。事情被告发后,瓦仑廷神父先是被鞭打,然后被石头掷打,最后在公元270年2月14日这天被送上了绞架被绞死。14世纪以后,人们就开始纪念这个日子。现在,中文译为“情人节”的这个日子,在西方国家里就被称为 Valentine's Day ,用以纪念那位为情人做主而牺牲的神父。

说法二:据说瓦伦丁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那个时代做一名基督徒意味着危险和死亡。为掩护其他殉教者,瓦沦丁被抓住,投入了监牢。在那里他治愈了典狱长女儿失明的双眼。当暴君听到着一奇迹时,他感到非常害怕,于是将瓦沦丁斩首示众。据传说,在行刑的那一天早晨,瓦沦丁给典狱长的女儿写了一封情意绵绵的告别信,落款是:From your Valentine (寄自你的瓦伦丁)。当天,盲女在他墓前种了一棵开红花的杏树,以寄托自己的情思,这一天就是2月14日。自此以后,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为情人节。

❷ 外国情人节是几月几号

外国情人节是每年的2月14号。

1月14日 Diary Day 日记情人节:

节日名称来源于情侣们的互赠物品。在这一天,情侣们会互赠足够纪录一整年恋爱情事的日记本,以此象征两人将携手走过未来一年,并留下更多美好回忆。

2月14日 Valentine’s Day 传统情人节:

情侣们在这一天情侣互相馈赠礼物,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时至今日,邱比特、给箭射中的心等等成为情人节的特色标志。

3月14日 White Day 白色情人节:

白色情人节又叫返情人节,就是在2月14日情人节当天收到礼物的一方,要在3月14日回赠礼物。这个节日流行于日本,是一次成功的炒作,因为糖果所使用的砂糖是白色,所以改称为“白色情人节”。

4月14日 Black Day 黑色情人节:

在前两个月他们或许既没收到甜蜜小礼物,也没人可以送巧克力,但四月十四日这天,大家共聚一堂,彼此鼓励、加油打气,化悲愤为力量。

5月14日 Yellow &Rose Day 玫瑰情人节:

这个节日里,虽然有玫瑰的出现,但是不再是恋人或者爱人彼此馈赠的礼物,可能只是同窗好友,办公室同事,陌生的邻居……这些悄悄送来的玫瑰,不能让接收者知道是谁送来的,但却充分表达着送花者的意思,倾诉、告白、别过、试探……

6月14日 Kiss Day 亲亲情人节:

卿卿我我的日子,爱恋中的人在夏日增进感情的日子。

7月14日 Silver Day 银色情人节:

是把你的意中人带回家给老爸老妈认识,或介绍给其他你所尊敬的长辈的好机会。也是爱侣互赠银制礼品,饰物的日子。传统习俗是用银戒订婚,所以今天你们也去买一对,戴在手上,作为甜蜜心情的见证。

8月14日 Green Day 绿色情人节:

绿色情人节当然和蓊郁的森林脱不了关系。酷热难耐的夏日午后,不妨和你的另一半作一趟清爽而清新的森林之旅,尽情享受户外大自然,度过健康而愉快的一天。

9月14日 Music &Photo Day 相片情人节:

许多情侣喜欢在这天就这蔚蓝晴朗的天空合影,所以9月14日又称为“相片情人节”。

10月14日 Wine Day 葡萄酒情人节:

这一天恋人们轻啜葡萄美酒,庆祝充满诗意的秋天。通常小两口会选择在浪漫且别致的餐厅里共进晚餐,然后聊聊彼此对未来的规划,以及共同的目标等话题。

11月14日 Orange & Movie Day 电影情人节:

对于这个节日其实没有什么传说,只是一般在这个时候,男女双方两个人都孤独寂寞或者两个中的一个人感到孤独寂寞,便可以在这一天名正言顺的找到自己心仪却不能走到一起,或者曾经相恋不幸分开,或者单相思、双相恋的那个人,陪伴自己去影院看一场期待很久亦或值得去回忆的电影,找到幻境中的感觉或者曾经一同看电影的感觉。

12月14日 Hug Day 拥抱情人节:

这一天,想和你的情人抱多久都可以,在公开的场合拥抱,向世人宣告你俩的爱意,也让寒冷的冬天变得格外温馨。


七夕这天作为中国的情人结是怎么来的

●传统的七夕是女性节日

●爱情不是七夕的全部意义

●“中国情人节”是对传统文化浅薄的附会

●为什么要叫情人节,我们就叫七夕节,我们就很含蓄怎么了?

●七夕不可能还跟过去一样,要尊重文化的常态变迁

专家学者:

孙建君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肖 放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民俗文字典籍研究中心民俗室主任

李 松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

七夕将至,满城都是爱情,这里是“七夕餐”、“七夕游”,那里搞起相亲会、姻缘角,爱情似乎成为七夕的全部主题,但即使这样,“中国情人节”人气还是不敌西方情人节。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七夕这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核是什么?有必要把它改造成中国情人节吗?我们到底该如何过七夕?就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三位专家学者。

1问:七夕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有什么文化内涵和习俗活动?

肖放:七夕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的七夕是女性节日,它关注女性的心理和身体,主要强调“乞巧”,女子希望自己能够心灵手巧。七夕的乞巧活动很多,比如“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以巧芽取针。现在南方很多地区还保留这些习俗。七夕还通过牛郎织女的故事来强调两性的爱情忠贞。此外,七夕还与科举考试有关。据说七夕是魁星的生日,而魁星是主管科举考试的神仙。流传至今,牛郎织女的传说之所以比较盛行,爱情之所以成为主题,这是时代变迁的结果,与社会两性开放程度、女性地位、女性被尊重的程度有关系。

孙建君:过去把七夕叫乞巧节,也叫女儿节,乞巧在过去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表现妇女的聪明智慧,不过现在已经淡化了。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代表了中国过去劳动人民的淳朴感情。传统的习俗活动挺多的,主要是女红。女红是过去安生立命、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流传至今的各地还是这些,但可能有点变异了,只是在形式上去做。比如乞巧,有些地区有组织地搞妇女技艺展览、评比,这实际也是一种形式。七夕不可能保存到现在还像过去一样。

2问:很多人把七夕看作是“中国情人节”,还有人大代表对此专门提交议案。也有人认为“情人节”不够确切,应该叫“爱情节”。对于这些称谓,我们应该怎么看?

李松:我不赞同把七夕看作中国的情人节,不能骨子里树立一个标准,外国有什么,我们也得有什么。当然不是说外国的节日不好,它创造情人节有它的社会背景,我们尊重就是了。中国的七夕节有自己的时间概念,我们的故事更加浪漫深刻。中国人在七夕这天聚集起来重温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这一天,人们记住了,人与人建立一种爱情关系的时候是这样的,是这么忠贞、这么凄美、这么浪漫,有什么不好呢?我们不要短暂的爱情,我们接受神话传说里的爱情观,大家心里是不是多一份安全感呢?叫做什么爱情节,也大可不必,爱情是七夕的文化意义之一,但不是全部。

肖放:不能因为西方有一个情人节,我们也叫中国情人节。中国本来没有情人这个概念,对“情人”的理解是狭义的、片面的、非婚姻的,其实本来不是这个意思。把七夕节叫做中国情人节,有相应的社会背景。改革开放后,西方的情人节进入中国,一些文化人看到年轻人都在过西方情人节,就想到,我们中国自己也有,为什么要过西方的情人节,当时有专家提出严格抵制西方情人节,七夕就在这样的刺激下有了重新生长的机会。我认为,在当代所有传统节日里,七夕生命力是特别旺盛的,是现代生活里最有创造性的一个节日。现在,我们借这个节日为青年男女的爱情服务,这没什么不好,只是“中国情人节”这个名字不好。地方上有的叫七夕文化节,七夕风情节,今年湖北就将举办首届中国(郧西)七夕文化节。

孙建君:说是“中国情人节”这是对传统文化浅薄的认识和附会。七夕跟西方的情人节是两回事,两者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一来乞巧跟情人节没有任何关系,二来中国的七夕是表现爱情忠贞的节日。如果把七夕当做情人节,也像外国人送朵玫瑰花的话,那只是一个形式,并不了解它的内涵。现在七夕的主要形式是表达爱情,所以就慢慢转移到情人节的说法上来。我是这么看的,民间说是什么节都可以,但是没必要在人大上提议把它定为中国情人节。

3问:外来文化对传统节日的影响如何评价?传统节日该不该有所丰富和创新?创新的来源和尺度在哪儿?以七夕节为例,守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核与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能够统一吗?

孙建君: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全球一体化,西方强势文化对世界各地文化产生冲击。国外的东西对我们影响很多,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很严重的摧残,想让它一下子恢复,谁也没有这种良方。守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核与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这个不要去讲什么统一,每个社会不断发展,新的东西不断注入。但是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深入以后,就像我们读了很多诗,读了现代诗、朦胧诗、十四行诗,再去看古典诗词,会发现还是我们这种唐诗宋词太好了,真是千古绝唱。

过去过七夕从来没有组织,也没有人强加他们,是发自他们内心的。老百姓想怎么过这个节日是老百姓的事情,但我们要正面宣传七夕,正面理解它。告诉大家七夕到底是怎么回事,它是怎么过的,它的文化意义在哪,相信大家能够理解。传统文化要有尊严,自己要尊重自己的文化。

肖放: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里,外来文化是不可避免的,这增加了文化的多样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这只是补充丰富,不是我们的主体。我们的主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一种文化体系,那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血脉所在,是我们价值观念寄托的地方。当然我们顾本,但并不排斥外来的一些文化,因为社会有多元的需要。

我认为传统节日要不断调整,不断适应社会发展,不断自我创新自我发展。它的基本内涵会比较稳定,但形式、方向会不断根据人们的需要自动调整节日的内容,所以七夕的变化也可以理解。就尺度来讲,人民群众认为是怎样就是怎样,不要专家说也不要政府说,要人民自己来说,他们自己做选择,这需要一个选择的过程。以七夕节为例,守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核与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可以统一。比如男女相会的美丽传说可以变成当今社会伦理的加强,青年男女如果平常接触不多,没机会谈恋爱,不妨作为一个爱情节,作为一个相会的日子,作为社会和谐的方式。

李松:我们当然不能静止僵化地看待传统文化,它一定是动态的变迁的借鉴的。我们对外来文化要借鉴,但不能借鉴得找不到自己。七夕是传统的接续,不再是直接传承了,因为它的一部分内容已经淡化了,但在爱情方面,我们还可以进行很多有意义的解读。中国人对爱情是很有见地的。我们为什么要叫做情人节,我们就叫七夕,我们就很含蓄怎么了?

至于怎么过七夕,首先,我愿意每年采取一些实际行动去纪念它,强化它,不仅强化自己,还要影响周边的人,把心得和感想与大家共享,看下七夕能做些什么事情。我相信创造力来自于每个人的生活。其二,节日都是共享的,不是一个人关上门过七夕。如果大家都觉得节日应该一起干件很愉快的事情,我想七夕节就很了不起了。

4问:近年来,各地举办七夕活动热情高涨,不只是商家,许多媒体也围绕七夕争先举办相亲等娱乐节目。如何看待这些现象?

孙建君:商家利用七夕作为发财的机会,却根本不了解文化产品跟普通产品是不一样的。媒体和商家是两回事,媒体比商家有思想些,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正确认识,不是附庸那些浅薄的认识和思想。作为学术分子只能坚持自己的学术立场学术观点。大众想法和学术观点不是完全一致的。媒体主要是一个导向,把专家的认识传给社会。

肖放:这些活动对七夕来说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七夕节日知名度。如果没有传媒和商家,七夕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一定意义上,七夕的生命力就在于好多人对它关注。另一方面,它可能会把七夕的一些传统要素抽空,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功利的诉求,会削弱它一些传统的文化内涵,只是强调其中一些比较新奇的元素,利用七夕达到一个商业目的。商家和传媒不应该过度利用七夕这个资源,创新不能太离谱,应该想想怎样掌握好“度”,滥用只能适得其反。

李松:七夕这天去相亲,在文化转型中有它的具体意义,给现在的关系更增加一种浪漫色彩和道德规范。但是我反对媒体和商家把七夕节做成一种商业过程,反对把七夕节炒作成一个黄金节。我觉得节日更多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时间,节日从来不应该是一个商业机会。

5问:2006年,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对于七夕的保护有哪些具体的措施?对此,您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李松:不仅是七夕节,还有很多少数民族的节日都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说明国家提倡我们保持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这是国家的一个基本态度,就是提醒全社会、每个人、各级政府或者文化部门,都有一份责任支持和保护我们的文化传统。对于保护的具体措施,国家没办法一刀切,没法制定一个标准的七夕节过法,各地有各地的习俗,具体措施要因地制宜,要尊重文化的常态变迁。现在我们都是城市化生活,搞个集体订婚仪式,那也挺好的。

孙建君:七夕不像端午节作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来确认。它是传统民俗节日,是跟民俗结合在一起的。我们现在有个提法,叫把过去的民俗“激活”,因为它还存在于老百姓心中。怎么激活?那就是按照老百姓的意愿去过这个节日,比如湖北端午节赛龙舟,由农民自发集资开展,民营企业家买些礼品,政府不拿一分钱,但在治安等方面给予支持。

相关链接

日本七夕节: 与爱情无关

日本的“七夕节”源自中国,延续了“乞巧”的风俗与习惯,现已成为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原本是阴历七月初七,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废除了农历,所以现在日本的七夕节,是每年阳历7月7日。

日本七夕节主要不是用来祈祷得到爱情,而是祈求姑娘们能拥有一身好手艺。每年这个时候,大人和孩子都会聚在一起,在五颜六色的长条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连同用纸做的装饰品一起挂在自家院内的小竹子上。这个习俗是从江户时代开始的。在快接近七夕的日子里,很多地方都会有七夕竹子树,在商店卖夏季服饰的地方、超市结款的地方,都会设立七夕许愿树。在一些大型的庆祝典礼上,还会举行竹饰(由挂许愿短签演变而来)大赛,由当地的幼儿园、小学等学校组织或者公司,创作各自的竹饰,进行评比,选出最有特色的几个进行展示。

此外,日本各地每年夏天还会举办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们身穿传统服装,载歌载舞,太鼓阵阵,“短册”飘飘的街头巷尾挤满观看和游玩的大人孩子。配合“七夕祭”的,还有每年夏季的烟花大会。

韩国七夕节:重祭祀讲究饮食

韩国文学家崔南善在《朝鲜常识》中记载,七夕原来是中国的习俗,后传到了韩国,恭愍王(高丽第31代王)跟蒙古王后一起祭拜牵牛(牛郎)和织女星,并在那天把俸禄给百官们。

韩国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风俗就是祈求织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织女一样有着灵巧的手、织布织得更好。当天早晨妇女们把香瓜、黄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头祈求,让女人们织布的手艺越来越好。韩国七夕的另一个重要事宜就是祭祀,祭祀可分为家庭祭祀和集体祭祀两种。韩国女性要在祭台放上干净的井水,牛郎织女不再成为祭祀对象,她们主要是为了祈求亲朋好友的平安。有些地方则举行祈求丰收的田祭。

韩国的七夕饮食也有讲究,传统食品有面条、麦煎饼,还有蒸糕。

❹ 七夕是不是中国情人节

七夕当然是中国的情人节。

七夕中国情人节的来历:

七夕中国情人节是我国有悠久传统的民族节日,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少女节、七娘会、仙缘会、双七节、香桥会、仙桥会、天缘会、巧节会等。农历的七月七日这一天还有魁星节、晒书节、神仙节、七夕水、盘古王节(七月节)以及耕牛生日等节日名称。名称不同,其过节的民俗内容也不同。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名称,这么多的不同过节方式,就是因为这个日子积淀了太多的感情因素和人们对生活诠释,所以难以放弃。纵观“七夕”在我国的发展史,凡是动乱时期它是最容易被人们淡化的,凡是安定时期又是最让人挂牵的。现在又到了一个重新挂牵“七夕”的时期 了。

一、“七夕”的由来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

“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七夕”即阴历七月初七夜,如今被称作“中国情人节”的传统节日,为什么定在七月七日夜呢?说起来,与湖南郴州还有些关系,郴州在汉初设为桂阳郡,在汉、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一些阶段就叫桂阳。桂阳是个出仙人与神话的地方,西汉即有《桂阳列仙传》,其中有个叫“成武丁”的成仙,很出名。《神仙传》、《列仙传》、《太平广记》、《中国神话人物辞典》都有其传,牛郎织女的相会日期,就是他透露出来的。南朝志怪小说集《续齐偕记》中记:“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当问:‘织女何事渡河?兄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去后三十年当还耳。’明旦,成武丁所在。世人至今犹云七月七日织女嫁牵牛。”茅盾先生在《中国神话研究》一书中,就引用了这个故事。

公元前208年,战国时项梁拥楚怀王芈槐之孙牧羊人熊心为怀王。公元前206年,项羽佯尊熊心为义帝,从彭城(今江苏徐州)迁都郴县。同年秋,楚怀王熊心在郴县过了异乡的第一个七夕节不久,就被项羽暗地派九江王英布追到郴州,将义帝杀害。现在郴州仍存义帝陵. 据《中华长江文化大系》 第二章 所载:现代学者研究,由牛郎织女神话形成的民俗节日,时间当在战国,地点则在楚国,楚怀王就曾置七夕,后来才流传为全国性的节日。

“七夕节”是我国的一种民族文化精品,而七夕又与牛郎与织女的民间传说紧密相连,牛郎织女故事情节在春秋战国时已渐趋完整, 成为中国四大传说之一,流传的范围非常广,因此这则传说也有很多异文存在,老百姓为了把这个美好的爱情故事更好的传播和讲述出去,往往把自己当地的一些人名、地名以及自然景点等加入进去,它们或者情节相似,主人公名字不同,或者主人公名字相同,情节不同,此外传说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往往又融入了地方色彩,如故事发生的地点不同,如此等等。互为异文正是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以致于现在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版本和传说发源地的争论。如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湖南等地,又如湖南桂东在春秋战国时代隶属于楚国,当地有流传了数千年关于牛郎织女在桂东仙缘桥七夕相会的传说。 “七夕节”的习俗和“牛郎织女”在桂东仙缘桥上相会的故事,在当地流传的十分历史悠久。据说桂东仙缘桥十分神奇,直到现在,有胆量走完此桥的人,无任男女,没有找对象的,走过此桥后,必可找到美好姻缘,准备结婚的男女双双牵手走过此桥,结婚必会幸福美满百年好合,已结婚的男女感情不和时双双牵手走过此桥,必会和好如初。感情已经破裂的男女,双双牵手走过此桥,还可以破镜重圆等等。 把七夕文化赋予了许多美好的文化内涵。

二、“七夕”的发展
节日是一种文化现象,不管它的产生有多少个理由,如果不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就会被无情地淘汰。“七夕”能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存在并发展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七夕正式定为国家节日是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朝廷宣布在全国实行夏历,并将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并明确: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重阳及春秋社日、冬祭腊日等为节日,形成定制。七夕在汉代是个重要的庆祝日,因为汉武帝的生日是乙酉年(公元前156年)七月七日诞生与漪兰殿。又传说元封五年(公元前110年)时,王母娘娘曾到皇宫会见过汉武帝,更给七夕加上一层神圣的光环。(2)神话故事的嵌入。牛郎织女故事起源何时,口头传说时期的事目前不好确定,就是古代所指的牛郎星、织女星究竟是哪颗星星,争议也是比较多的。从现在据有的文献资料看,把牛郎和织女说成相互爱恋、结婚、生子、被银河分离、七夕相会形成完整故事是在南北朝时期。当时社会震荡,传统的儒学受到冲击,学术思想比较自由,民间文学非常发达。国家分成南北,战争使人民妻离子散,人们渴望统一安定的生活,于是牛郎织女一对恩爱夫妻被人为分割大河两岸的悲剧引起同情,越传越广,越传内容越丰富,以至进入许多文人的作品中,使七夕从汉代以宫廷为主的欢庆节日,演变成以民间为主的情感节日。七月七日的民俗活动更加生动具体,传说也越来越贴近平民百姓,如织女可以使妇女手巧,黄牛可以使人致富,神仙可以下凡接人上天离开人间苦难……为了延长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时间,有的地方甚至出现这样的习俗:七月七日白天杀公鸡,以免打鸣惊醒正在相会的牛郎织女。有人说西方节日以宗教为主,中国节日以亲情为主,是有道理的。

(3)祭祀和宗教内容的渗入推动节日民俗发展。南北朝以后,唐朝统一了全国,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在唐宋时期,牛郎和织女进一步神化,由被人同情的拆散夫妻而变成能主宰天下耕作和织绣的神仙,成为上至朝廷下至平民百姓共同祭祀的神灵。唐朝皇宫内白天用阳起石染轻彩,作连理花千余朵,当午散于庭中,随风而上为“渡河吉庆花”;晚上以锦彩结成楼阁,列花果酒炙,设坐以祀二星。宋代时又把牛郎、织女这一对神仙和佛经天龙八部中的‘摩 罗’联系起来,每到七夕把牛郎、织女制成土偶泥人形象,摆在桌上供奉。供奉摩 罗代表牛郎、织女到明代仍很盛行,不过除了泥制的还有木雕,甚或还有金银制品。到了清代,七夕的民俗活动更加成熟,丰富,除了沿袭历代流传下来的供“五子”、贺双星、求灵巧、水浮针、看巧云、拜魁星……以外,还增加上演《天河配》、《长生殿》节令戏,使七夕成为娱乐性很强的传统节日。
三、“七夕”的文化特征
节庆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研究节庆文化应从这个节庆的文化精神、节庆用具、节庆用语、节庆饮食、节庆禁忌、节庆日期等方面内容入手。每个节庆均有自己的文化特征,我觉得七夕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情”字,表达了中国人对夫妻情的态度和理想。老百姓说:“久别赛新婚”,宋朝秦观在《鹊桥仙》中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反映了家庭与社会关系,道出了“千秋不仗片时争”的处世哲学。牛郎织女相会,满天的喜鹊都向天河扑去,互相咬着尾巴为他们搭桥,这是一幅壮丽的天人和谐的图画,善良和博爱的凯歌。中国人追求的是爱情的永久,而不是一时的欢娱;是情感的相互交流夫妻恩爱,而不是一时的男女相互吸引。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追求永恒,是七夕节庆文化的特征,我相信七夕这个传统节日也确实有它的永恒性,这是因为:(1)只要能看到银河,人们就会联想到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七夕正值夏末秋初之时,白天巧云布天,夜晚星光灿烂,是人们在户外观天的好季节。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加速,街区照明亮度大,影响了观天的效果,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终究要追求“回归自然”。七夕到户外观天,会成为节日“时尚”的,七夕由于和天象联系在一起,使其具有长期的生命力。(2)七夕歌颂的是夫妻恩爱,和谐稳定。只要有家庭存在,夫妻白头到老就是人生幸福的一大追求。社会竞争越激烈,夫妻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越重要,现在讲银婚、金婚、钻石婚……都是对夫妻生活的赞美。七夕的文化内涵与社会生活联系如此紧密,人们需要有一个展示夫妻情感和周边为其进行祝福的机会。所以七夕在当代更具时尚性。(3)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有效载体,中华的振兴必然要表现在文化的繁荣。七夕这个节日的综合性和独特性,是中华节庆文化的重要代表又是每年节庆周期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有了它才使得节庆文化丰富多彩,失去它就失去了节庆文化的完整性,所以它不会被人们忘记。 七夕这个节日从先秦到现代,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社会的原因这个节日有兴有衰,历经风雨洗礼,不断变化发展,形成了能够满足民众生理和心理需求的传统节日,调节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万物间的种种关系,是不可替代的宝贵精神财富。现在我们应该是一要尊重,二要研究,三要发展,使传统节日在凝聚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❺ 外国情人节是几月几号

1月14日情人节,又称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日期在每年公历的2月14日,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基督教。

如今已经成为全世界著名的浪漫节日,但是不同国家的人们表达爱意的方式却各不相同。情人节是一个关于爱、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贺卡的节日,男女在这一天互送礼物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

情人节的晚餐约会通常代表了情侣关系的发展关键。情人节现已成为欧美各国青年人喜爱的,情人节,又称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日期在每年公历的2月14日,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基督教。

如今已经成为全世界著名的浪漫节日,但是不同国家的人们表达爱意的方式却各不相同,情人节是一个关于爱、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贺卡的节日,男女在这一天互送礼物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情人节的晚餐约会通常代表了情侣关系的发展关键。

❻ 2月14号情人节起源于哪个国家,是为了纪念哪位的

2月14号情人节起源于基督教,不是哪一个国家,为了纪念罗马圣教徒瓦伦丁。

西方的情人节,又叫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时间为每年的2月14日。起先是为了纪念罗马圣教徒瓦伦丁,后来人人渐渐将这一天定为了情人节。公元3世纪时期,罗马帝国出现了全面的危机。经济凋敝、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贵族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疯狂的镇压普通百姓和教徒的起义。就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基督教圣教徒瓦伦丁被捕入狱。

瓦伦丁入狱后不畏强权,反而以坦诚的心打动了监狱长的女儿。监狱长女儿与瓦伦丁彼此爱慕,并给了他诸多的照顾。但纸包不住火,很快,二人的恋情便传到了封建统治者的耳朵里。统治阶层要求监狱长处死瓦伦丁,监狱长女儿对父亲苦苦哀求。为了避免监狱长难做,以及给监狱长女儿带来危险,瓦伦丁慷慨赴死。

在临行刑前,他给监狱长女儿写了一封长长的遗书。信中他表明自己无罪,一生光明磊落不惧死亡,同时也诉说了对监狱长女儿的思念和深深的眷恋。公元270年2月14日,瓦伦丁被处死。基督徒为了纪念瓦伦丁因正义和纯洁的爱而牺牲自己,特地将这一天定为了“圣瓦伦节”。后人将这一天改为了情人节。

随着时间的流逝,情人节也多了很多的习俗。比如在情人节一清早,人们就会通过家里的钥匙孔向外窥探。传说,如果单身男女在清晨碰到的第一个人是独行,那他当年就会独身。如果碰到的第一人是结伴而行,那当年多半就会收获爱情。如果看到一只公鸡和母鸡的话,那很有可能在当年的圣诞节前便结婚。

❼ 泰国情人节水灯满面似繁星,吸引众多游客,这个水灯究竟有什么历史由来

水灯节,是泰国民间最富有意义,且多含神话的节日,按照泰国传统习俗,泰国人将在水灯节当天将亲手制作的水灯放入河流中,以寄托心中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热点内容
巨人强森最新电影全部 发布:2024-07-01 03:27:16 浏览:527
华夏微电影之什么叫爱-2 发布:2024-07-01 03:25:24 浏览:356
美国电影,追杀女主,戴了假胸 发布:2024-07-01 03:24:03 浏览:142
李彩檀的作品 发布:2024-07-01 03:19:59 浏览:599
团鬼六全部代表作 发布:2024-07-01 03:19:16 浏览:798
07年绿毛女主游泳 发布:2024-07-01 03:14:21 浏览:495
主角叫阿真的韩国老电影叫啥 发布:2024-07-01 03:10:57 浏览:876
樱花忍者服 发布:2024-07-01 03:10:40 浏览:679
花店买的盆栽怎么养活 发布:2024-07-01 03:09:55 浏览:538
雨后的鲜花描写 发布:2024-07-01 03:09:00 浏览: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