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七夕
A. 关于七夕节的历史
每年的七月初七是七夕节,你知道关于七夕节的历史吗?下面我就告诉你关于七夕节的历史,一起看看吧!
关于七夕节的历史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七夕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七夕”最早也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时至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故有人称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
七夕情人节食俗
五子
七夕”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等,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礼拜默默祷告后,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们宵夜的食物。五子的药用价值很高。桂圆有开胃益气、养血健脾、补心安神、补虚长智之功效;红枣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榛子有”坚果之王“的美称,《开宝本草》说它”主益气力,宽肠胃,令人不饥,健行“;花生滋养补益,有助于延年益寿,所以民间又称之为”长生果“;瓜子据《本草纲目》及各大中药辞典记载,具有清肺化痰、润肠通便等功效。
吃面条
另外这一天有吃面的习俗,这一天往往跟中国的24节气以外的三个杂节气,一个杂节气就是三伏,还有一个是暑九,还有一个南方的雷雨。大家都知道头伏饺子,二伏面。而且吃面意味着挑寿,面挑得越高,人就越长寿。还有为织女摆贡。
面条可以做,抻面最好,它象征着巧,而且象征你以后的性格能屈能伸,特别是能男孩子抻面或者给丈夫抻面,而且具有韧性,说明你出去做人也要有韧性,你的事业才能够成功。丈夫的夫本来就是天字出头叫夫,丈夫为天,妻子为地,面抻出头上,天就为夫,就可以闯出一番事业。另外闯荡出来,还要祝福婆婆公公健康长寿。
蜜
《太平御览》卷31引《日纬书》:“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主关梁;织女星主瓜果。与此同时,蜜在我国象征着夫妻甜蜜的生活,而蜜蜂建造的六边形蜂窝属于巧夺天工的设计。此外,还可以用松针象征绣花针,煮松针汤喝;松针可入药,具有预防流脑,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夜盲症、神经衰弱、营养不良性水肿等药效。或者用五彩面象征绣花线,用藕象征情意绵绵(藕与偶同音),用石榴象征团结,用红高粱与黄小米双色饭象征炎帝族与黄帝族的融合,等等。有鉴于此,笔者建议我国商家开发七夕特色食品,开拓新的商机。同时也建议我国外交、文化和新闻媒体等部门,向世界输出七夕文化,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七夕时常见的传统习俗
祭月之仪
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遗传的祭祀月神,多在朔日,即一七、二七,有认为盛于汉代的十五祭月,也是对二七日的小小修正。古时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习俗,在传统文化里,月亮始终是女子的祥瑞。她们常常对月祈愿或倾诉心事。古来自有女子拜月的传统,尤其是七夕、中秋。貂蝉祭月的传说大约是最动人的画面了。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猜你喜欢:
1.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
2. 关于描写七夕的优美句子
3. 关于七夕节的故事
4. 关于七夕的传说和习俗
5. 七夕节的故事
B. 七夕节的由来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由来及传说
七夕,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七夕的记载。
宋元之际,七夕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七夕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C. 七夕节起源于哪个朝代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演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1][2][3][4]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D. 关于七夕现今情况或发展趋势(延续、繁荣、衰弱、消亡)
对七夕节发展现状的研究
研究目的:
由于对中国历史知识和中国
“节”
文化的学术方面的知识我们了解得还很少,
还没有能
力从学术角度来研究七夕节的发展现状。
因此,
我们把研究定在民众对七夕节的看法的调查
上。这样,我们就可以综合社会多数人对七夕节的不同意见,通过总结、整理,向研究七夕
节节文化的工作者提供。
同时,
我们也可就针对这些百姓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宣传,
以达到弘
扬中国传统节文化的目的。
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子项目的确定:
我们将这个项目分成二个子项目进行阶段研究。
(
1
)
资料研究阶段:
对各种书籍所记录
的有关七夕节的资料和其他同类型研究的小组在网上发布的数据进行汇总和整理,
总结出七
夕节在古今的重要性。
(
2
)社会人群研究阶段:对社会中的人进行调查和采访,主要研究现
代青年对七夕节的看法。
二、各子项目的研究实施状况
1.
资料调查阶段
我们选择了以在互联网上的资料为主要资料来源,图书馆资料为辅的资料收集方法。
为了更好的对七夕节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得出更直观的分析结果,
我们选择了西方的情人
节来作为辅助的参照系。
我们分别找来了七夕节起源的资料和情人节起源的资料。
由于七夕节的起源时间远早于
情人节,
所以在历史的舞台上,
七夕节获得了更多发展的时间,
也发展成为了一项有着深厚
文化内涵的节日。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七夕节起源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各民族由于文化相差异的不同,
在故事的细节上有少许不同。
总体来看,
七夕节在古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
尤其是对未
婚女子而言。
古代的七夕节并没有直接与爱情接轨
(我们认为这是古代封建社会不允许恋爱
自由和婚姻自由所导致的)
,但是其所强调的女子应有的纺织、刺绣技巧却从很大程度上影
响了女子婚姻对象的选择和婚后质量。
所以,
其细节在古代尤其是古代女子心中有着不可磨
灭的地位。
作为后来者居上的情人节虽没有较长的发展历程,
但其开放自由的中心使其在近现代和
现代的青年中迅速传播并获得认可,这正是情人节所缺少的东西。
现如今,
七夕节在青年人中的认知度越来越低,
过七夕节的人群也越来越小。
相对于情
人节时商场餐厅等营业场所得海量广告和海量收益而言,
七夕节几乎没有什么经济规模可以
言。情人节,人们会送玫瑰花和巧克力给自己心爱的人。
然而七夕节到来之际,却并没有多
少人送礼给心爱的人。
即使送,
送的也并非是七夕传统的礼品,
而更多的是情人节该送的玫
瑰花和巧克力。
总的来说,
七夕节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商业体系,
七夕节的潜在商业价值还
有待开发,
人们对七夕这个中国传统的节日的重视程度不够,
政府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时也
没有给七夕节一个合理的位置。
2
社会人群调查阶段
活动一:调查问卷
2012浪漫七夕,与爱相约
七夕由来节俗大观七夕诗词七夕祝福七夕活动策划
调查问卷内容:
调查问卷
性别:
男
女
您好:
我们是北京市育英中学的学生。
我们在做一个关于情人节与七夕节的研究性学习,
希望您能
积极配合。谢谢!
1
、你过七夕节吗?
A
、每次都过
B
、经常过
C
、偶尔过
D
、从不过
2
、你过情人节吗?
A
、每次都过
B
、经常过
C
、偶尔过
D
、从不过
3
、如果今天是七夕节,你会买:
A
、玫瑰花
B
、巧克力
C
、电子产品
D
、什么都不买
E
、其他
4
、如果今天是情人节,你会买:
A
、玫瑰花
B
、巧克力
C
、电子产品
D
、什么都不买
E
、其他
5
、你在七夕节时的平均消费为:
A
、大于
1000
元
B
、
1000
元
~500
元
C
、
500
元
~100
元
D
小于
100
元
6
、你在情人节时的平均消费为:
A
、大于
1000
元
B
、
1000
元
~500
元
C
、
500
元
~100
元
D
小于
100
元
7
、你认为二者的关系是:
A
、一样,都是一个节日
B
、一样,都是关于爱情的
C
、不一样,日期不同
D
、不一样,蕴含的文化不同
8
、你对于二者的态度是
A
、都很重要,一定要过
B
、情人节重要,七夕节无所谓
C
、七夕节重要,情人节无所谓
D
、都不重要,过不过无所谓
9
、您对于情人节和七夕节未来的观点是:
A
、都很好,会有好的发展前景
B
、情人节的前景较好
C
、七夕节的前景较好
D
、都不会太好
E
、变数太大,不确定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
1
、
了解目前现代青年对七夕节的看法。
2
、向现代青年宣传我国历
史悠久的七夕文化,为弘扬民族文化作贡献。
我们下午
2
︰
00~~4
︰
30
在北京西单文化广场调查了
50
个青年,大多数是在校或刚毕
业的大学生。
调查结果如下:有效问卷
38
份
/
共发放
50
份
题号
\
选项
A
B
C
D
E
1
5
人
/13.15%
2
人
/5.26%
11
人
/30.51%
20
人
/52.61%
2
6
人
/15.79%
2
人
/5.26%
8
人
/21.05%
22
人
/57.89%
3
4
人
/10.53%
16
人
/42.11%
4
人
/10.53%
14
人
/36.84%
4
6
人
/15.79%
14
人
/36.84%
3
人
/7.89%
15
人
/39.48%
5
6
人
/15.79%
0
人
/0%
2
人
/5.26%
30
人
/78.94%
6
4
人
/10.53%
1
人
/2.63%
5
人
/13.16%
28
人
/73.68%
7
4
人
/10.53%
9
人
/23.68%
2
人
/5.26%
23
人
/60.53%
8
10
人
/26.32%
5
人
/13.15%
5
人
/13.15%
18
人
/47.36%
9
10
人
/26.32%
12
人
/31.57%
4
人
/10.53%
3
人
/7.68%
9
人
/23.68%
我们的调查者中,
有一些表示由于身边的人都不过七夕节,
且没有一个过七夕节的好计
划,所以放弃了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有人表示,现在过节早已没有了“节味儿”
,尤其
是传统节日,所以索性不过了。
研究结论
1
、七夕节自身的发展
第一:
内涵上的缺憾。七夕节,
是在一个封建的社会中发展开来的,由于涉及爱情和婚
姻等受封建思想约束的事物,
使得其在男女间自由表达感情方面没有发展。
这不符合当下
“恋
爱自由,婚姻自由”和思想理念,使得其在节日内涵上不受重视。
第二:
环境上的缺憾。受外国文化的冲击,七夕节对中国人的影响力在日益降低。
在当
代在各种迎接新思想、反封建的潮流中,七夕节作为一个非主流节日(主流节日:如春节、
端午节)在人们的脑海中已被冲淡。
2
、对七夕节前景的预测
七夕节在我国古代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节日,
但在近现代的发展中,
七夕节已失去了原有
的地位。
这是一个文化全球化的时代,
但我们并没有让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走向世界,
而是
有些崇洋媚外地大力宣传发展西方的节日。
这其中有商家为了利益的炒作,
有部分人为了追
新潮求另类的跟风而至,
也有政府对此的宣传力度不够。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
提高,
娱乐类的信息越来越多地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但有些媒体为了吸引更多的眼球,
一味
的追求更大的利益,
不负责任地将传统娱乐化,
这也直接或间接导致了部分人对传统节日的
无所谓的态度。
我认为,七夕节的前景还是很乐观的。首先,随着胡锦涛主席的“发展民族传统,弘扬
民族精神”
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
国家对于民族传统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
属于传统节日中
的一员的七夕节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目前情人节的市场已经很大,
但七夕节的这块
蛋糕却几乎无人涉足。因此,商家为了开拓市场,
获得更大利益,
应该会对七夕节的产业投
资开发,
随着市场的完善,
想过节却买不到传统礼物的现象将会得到解决。
由于西方传统节
日在中国的盛行,
力图标新立异的人们已将目光渐渐转向传统节日,
这意味着时尚潮流中传
统元素的增加,
也会带来包括七夕节在内的传统节日的兴起。
国家目前正在不断规范娱乐产
业,
不负责任的媒体将会得到惩罚。
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
随着民众维护传统文化的意识的
不断提高七夕节势必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E. 七夕节来历是什么
七夕节在传统意义上就被称为七姐诞,在七夕节这个民间传说的靓女节日,庆祝七夕可是一件十分令人开心的事情,七夕节的主要由来,就是流传在民间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但是关于七夕的来历还是有很多方面的因素的,那么七夕的来历到底有哪些因素呢?一起来看看吧。
1、七夕名字由来
在古代的时候7月7日被称为七姐诞,而这一天的主要活动就是祭祀,由于祭祀多在傍晚,古时候晚上被称为夕,因此被称为七夕节,其他的双七,星期,女节,乞巧节,等等称谓都是根据民间传说中的一些习俗而起的名字,但是最具中国发展特色的名字就是中国情人节,七夕节也就成为了我国一个象征爱情的美好节日,十分具有浪漫特色。
2、来源一:生命周期崇拜
在古代的时候,七七其实是一个生命周期,《黄帝内经》这本书说到,女人一般都活不过49岁,每七岁为一个周期,也就是最多活11个周期。这本书中还强调14岁来月经就可以结婚生子,活到49岁就已经马上就要结束生命周期了。其实对古代的生命周期比较短是可以理解的,七这个数字在西方指的是相遇,所以双七所代表的节日是十分具有意义的。
3、来源二:七姐诞崇拜
这里所说的七姐,其实就是织女星所代表的织女形象,在民间一般信奉为情侣,儿童以及妇女的保护神,一般古时候7月7日晚上不仅会设香案,还会备宴祭祀七姐,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求七姐保佑自己今后的健健康康,还未成婚的女子,希望自己可以有一段好的姻缘,如果已经结婚生子了,就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因此不仅是未婚女子可以过七夕节,所有的女性都是可以在这天得到尊重的。
4、来源三:牵牛织女星象崇拜
现在在一些污染比较少的地方,大家抬头就可以看到两颗最亮的星星,牵牛星和织女星中间相隔了天琴座,狐狸座,天箭座,等三大星团,而中间就是一道长长的银河,再加上民间神话故事的渲染,在古代的牛宿星宿体系中,怡河东岸就好像有两个倒置的三角形,看起来就好像牛角,这颗星星就被称为牵牛,织女星是天琴座西北侧一个全天象中第五亮的星星,比牵牛星还要亮,古代民间关于这种自然天象的崇拜,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一般认为信奉这两个星象可以保佑来年的耕种以及产量。
F. 七夕节至今有多少年了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七夕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