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七夕穿针拜

七夕穿针拜

发布时间: 2024-08-19 02:54:57

1. 七夕节的节日习俗和节日有关的诗词

一、七夕节的节日习俗:

1、穿针乞巧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2、喜蛛应巧

捉蜘蛛放入盒子内,第二天看看,如果结的的圆网,说明得巧了多,反之则认为得巧少。

3、投针验巧

将针投到水中,看针在水底的影子,如果形成鞋、鸟兽之类的就乞巧成功,如果影子粗的像锤子、细的如发丝就失败了。

二、七夕节的有关的诗词:

1、《七夕》作者: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2、《七夕》作者: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3、《七夕》作者: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2. 七夕这首诗的意思

七夕这首诗的意思是:

七夕

作者:罗隐

原文: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译文:

牛郎织女在银河边看到角宿和荷花,一家人家欢笑地在院子里铺置红布的筵席。

这家的女子把箧中的珠子倒空,要这家的男子写出歌咏七夕的锦绣诗篇,放到那个箧里。

香帐制作成功,安排得很美好,那家人家的妇女引线穿针来乞巧。穿好针来拜美好的织女星。

计时的铜壶滴漏报天将亮了,牛郎织女又要分别了,所以惆怅茫然,这样相会的佳期又要等一年。

(2)七夕穿针拜扩展阅读:

《七夕》这首诗的特点是用对比写法,第一句写天上的景物,第二句写人间的情状,有景物,又有欢笑,构成天上与人间相对照。颔联专写人间,不提七夕,在“锦绣篇”里暗指咏七夕。颈联又是对照写法,“香帐簇成”指天上,“金针穿罢”指人间。

“铜壶漏报”二句指天上。此外,第一联写人间“欢笑”,与第四联写天上惆怅相对。一乐一悲,构成映衬。再像写谢女的空出箧子来装檀郎的锦绣篇,写人间男女在七夕的欢乐,又与牛郎织女的临别惆怅构成映衬。在这样的映衬里,就是衬出天上不如人间了。

再就写天上或人间的词句来看,首句、五句、七句、八句写天上,二句、三句、四句、六句写人间,即四句写天上,四句写人间。

3. 都来说说中国的七夕节的由来!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追溯由牛郎织女传说形成七夕节的过程,时间当在战国,地点则在楚国。查经问典,《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葙”的诗句,这是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还有一首与织女有关的《周南·汉广》中所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据史料记载,诗中的“汉”即指汉水,又指天汉(银河),“游女”是指汉水女神或织女星神。楚人雄距江汉地区,甚重祠祀“汉之游女”。另外,在楚地民间,常将牵牛星与河鼓三星搞混淆了。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注文云:“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而在南阳汉画像石“牛郎织女星座”中,正是以河鼓为牵牛。居“汉水之北”的南阳,素有“枕伏牛而蹬江汉,襟三山而带群湖”之称。战国时,南阳属楚,楚始都于淅川丹阳,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文化积淀深厚。如此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是形成牛郎织女传说的重要条件之一。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在全国各地的民间流传相当广泛,版本较多,但核心内容是基本一致的。神话传说自产生到流传过程中形成定型故事。一般与产生地区的地名风物相粘连,这是神话传说地方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由此致使人们从感情上或从直观的感受上认为这个故事更具可信的色彩而广为传播。根据现代诸多的民俗之类的出版物,大都记载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南阳,如海燕出版社的1997年版程健君的《民间神话》中有“牛郎是南阳县桑林人”之说,宗教文化出版社的《节俗》和三峡出版社的《中华民俗艺术大全》中均记载“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在南阳桐柏县盘古开天发源地还流传着另一版本的牛郎织女传说:黄牛是在盘古开天辟地时,因为当时地上没有五谷,它将天仓中的五谷偷来撒向人间,因而被玉帝赐下天庭,摔断了腿。孙如意用百花露给黄牛治好了伤,黄牛帮助牛郎和织女成了家。后来,黄牛又不顾受罚,帮助织女和牛郎从天宫偷来蚕蓝、蚕种、织布机、织布梭等。自此,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生活幸福。故事中还描述了织女如何传授养蚕、缫丝、织绸缎技术。不同版本传说中的人物、地点都指向了南阳,完全符合神话传说地方化的特征。
牛郎织女传说最早源于古人的星辰崇拜,是人们把天上的星宿神化与人格化的结果。牛郎星位于银河东,织女星在银河西,二星隔河相望,使人们产生无尽的遐想。牛郎织女的传说源于楚,到了汉代,伴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其传说更为广泛、具体、生动、形象,是成为绘画与雕刻的重要素材。汉代是我国天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而汉代的南阳是全国有名的都市之一,并成为南北文化、科技发展的交汇地,多种文化因子的碰撞,产生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在这里还诞生了一代天文学宗师张衡……。在这样的背景下,南阳又出现了大量表现幽远深邃太空的汉画像石,其中的“牛郎织女星座”,形象生动地把星宿与传说结合在一起,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也是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南阳的有力证据之一。
据文献记载,南阳周代已有养蚕业和丝绸业。西汉年间,南阳郡为全国八大蚕丝产地之一。东汉时,张衡《南都赋》中记载的“帝女之桑”就出自南阳,名扬天下。牛郎织女传说的诸多版本中,都离不开织女的纺织技术。盘古开天发源地的民间传说中,描述了织女如何传授养蚕、缫丝、织绸技术。这与很有名望的南阳丝绸有着渊源的关系。由七夕节衍生出的乞巧风俗活动,主要因为织女是“天帝之女”,心灵手巧,为人间少女所崇拜。今人谈及乞巧,多援引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荆梦岁时记》的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据河南大学出版社《楚国史》记载“荆楚北从今河南南部,南至衡阳,东至九江一带……。而西周之前文献所指的‘荆楚’当在今河南南阳盆地至江汉平原一带。”据此可知,南阳位于荆楚之地,由此形成了乞巧风俗,此盛况有民歌一首为证: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以上见证了“奇巧”中的织女与南阳丝绸的渊源关系。
南阳黄牛历史
牛郎织女传说的地方化,不仅仅与传说中的人物、地点和地方有关,而且所反映出的农耕地区的特点非常明显。耕牛是农耕地区不可缺少的役力,是从事农耕的主要“生产力”。同时,牛也是牛郎织女传说中的主要角色。
南阳黄牛是我国五大良种牛之一,享誉海内外,南阳牛的历史悠久,自然就产生了许多“牛”的故事:“伏牛山”、“嫦娥与黑牛”、“百里奚养牛”……,牛郎织女便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当今的南阳是一个农业大区,汉代的农业领域亦十分辉煌。张衡赞美家乡的《南都赋》有“百谷藩庑,翼翼与与”。早在春秋时代,南阳黄牛已进入舍饲、圈饲阶段。生于南阳长于南阳的秦国名相百里奚就善于养牛,在他的落魄生涯中,于南阳城西麒麟岗牧牛为生,他曾闻周王子颓喜欢牛,即以养牛做为晋见阶梯,被传为佳话。在汉代,斗牛成为南阳当时盛行的一种活动,由此在举世闻名的南阳汉画像石中出现了大量的牛的形象。如此渊源的“牛”文化,从而产生了南阳城西牛家庄的“牛郎”就不足为奇了。
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在我国民间流传时间最早、流传地域最广的传说,在我国民间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教他怎样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节日别称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牛郎织女(刻纸)一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节日习俗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

《月曼清游图》册·桐荫乞巧
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相关诗词

迢迢牵牛星(梁)萧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首诗传说是唐朝的一个六岁的小孩,林杰写的,在一些地方广为传诵,七夕望月之时往往吟哦。
鹊桥仙(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词(唐)崔颢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七夕(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宋)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唐)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
彤云缥缈回金辂,明月婵娟挂玉钩。
燕羽几曾添别恨,花容终不更含羞。
更残便是分襟处,晓箭东来射翠楼。
七夕(唐)崔国辅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扇风生玉漏,置水写银河。
阁下陈书籍,闺中曝绮罗。
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
七夕(唐)崔涂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七夕(唐)窦常
露盘花水望三星,仿佛虚无为降灵。
斜汉没时人不寐,几条蛛网下风庭。
楚塞馀春听渐稀,断猿今夕让沾衣。
云埋老树空山里,仿佛千声一度飞。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唐)杜牧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七夕(唐)杜审言
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
袨服锵环佩,香筵拂绮罗。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
七夕赋咏成篇(唐)何仲宣
日日思归勤理鬓,朝朝伫望懒调梭。
凌风宝扇遥临月,映水仙车远渡河。
历历珠星疑拖佩,冉冉云衣似曳罗。
通宵道意终无尽,向晓离愁已复多。
七夕(唐)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奉和七夕两仪殿会宴应制(唐)李峤
灵匹三秋会,仙期七夕过。查来人泛海,桥渡鹊填河。
帝缕升银阁,天机罢玉梭。谁言七襄咏,重入五弦歌。
同赋山居七夕(唐)李峤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
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
七夕歌(唐)刘言史
星寥寥兮月细轮,佳期可想兮不可亲。
云衣香薄妆态新,彩輧悠悠度天津。
玉幌相逢夜将极,妖红惨黛生愁色。
寂寞低容入旧机,歇著金梭思往夕。
人间不见因谁知,万家闺艳求此时。
碧空露重彩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
七夕(唐)李商隐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七夕偶题(唐)李商隐
宝婺摇珠佩,常娥照玉轮。灵归天上匹,巧遗世间人。
花果香千户,笙竽滥四邻。明朝晒犊鼻,方信阮家贫。
壬申七夕(唐)李商隐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风轻惟响佩,日薄不嫣花。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
辛未七夕(唐)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七夕寄张氏兄弟(唐)李郢
新秋牛女会佳期,红粉筵开玉馔时。
好与檀郎寄花朵,莫教清晓羡蛛丝。
七夕(唐)李中
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竹千家列彩楼。
可惜穿针方有兴,纤纤初月苦难留。
七夕(唐)刘威
乌鹊桥成上界通,千秋灵会此宵同。
云收喜气星楼晓,香拂轻尘玉殿空。
翠辇不行青草路,金銮徒候白榆风。
采盘花阁无穷意,只在游丝一缕中。
七夕二首(唐)刘禹锡
河鼓灵旗动,嫦娥破镜斜。满空天是幕,徐转斗为车。
机罢犹安石,桥成不碍槎。谁知观津女,竟夕望云涯。
天衢启云帐,神驭上星桥。初喜渡河汉,频惊转斗杓。
馀霞张锦幛,轻电闪红绡。非是人间世,还悲后会遥。
七夕诗(唐)卢纶
凉风吹玉露,河汉有幽期。星彩光仍隐,云容掩复离。
良宵惊曙早,闰岁怨秋迟。何事金闺子,空传得网丝。
七夕诗(唐)卢纶
祥光若可求,闺女夜登楼。月露浩方下,河云凝不流。
铅华潜警曙,机杼暗传秋。回想敛馀眷,人天俱是愁。
七夕(唐)卢殷
河耿月凉时,牵牛织女期。欢娱方在此,漏刻竟由谁。
定不嫌秋驶,唯当乞夜迟。全胜客子妇,十载泣生离。
七夕(唐)杜甫
牵牛在河西,织女处河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七夕(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七夕(唐)清江
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月为开帐烛,云作渡河桥。
映水金冠动,当风玉佩摇。惟愁更漏促,离别在明朝。
七夕醉答君东(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韩庄闸舟中七夕(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行香子(七夕)(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乞巧歌谣

之一
乞手巧,乞貌巧; 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之二
天皇皇地皇皇, 俺请七姐姐下天堂。
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
之三
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中盖。
七月七日摘下来,姐姐妹妹照影来。又像花,又像菜,看谁心灵手儿快。

4. 七夕诗打油诗

《戊早年七夕五绝》
宋代:张秉
香阶宝砌静无尘,摇指星河再拜人。
若把离情今夕说,世间生死最伤神。

《辛卯七夕悼往》
宋代:强至
忆共佳人曝绣衣,馀香如昨旧欢非。
鹊桥虽别年年在,犹胜娇魂去不归。
爱情,最让人伤感的莫过于悼亡诗。

《七夕》
宋代:王镃
彩楼帘影夜沉沉,一片筛凉月似金。
倚得画栏和袖暖,看人儿女学穿针。
七夕节的乞巧习俗,始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七夕有怀》
宋代:俞桂
擘钗情绪思悠悠,月下穿针嬾傍楼。
非独双星苦离别,人间天上一般愁。

《七夕戏咏》
宋代:喻良能
别多会少两情深,风幌云屏喜不禁。
谁道初秋清夜永,须知一刻直千金。

《七夕》
宋代:杨亿
清浅银河暝霭收,汉宫还起曝衣楼。
共瞻月树怜飞鹊,谁泛星槎见饮牛。
弄杼暂应停素手,穿针空待贶明眸。
匆匆一夕填桥苦,不似人间有造舟。
世人都说神仙好,有时候,天上也没有人间快乐。

《七夕戏成二绝》
宋代:吴芾
时入三秋气已清,节临七夕露初零。
如何老子临风坐,也望天河牛女星。
世人,都离不开情字,不管你是谁,在七夕佳节,也要抬头看看这牛郎织女星。

《乞巧》
唐代: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七夕》
唐代: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仙鹊架起了小桥于渺渺银河之上,环佩轻盈作响,款款走来神话中的女子玲珑的身影。这亘古不变的别离年复一年不曾停息,怅然间凝望天上牛郎星,年年今日光华如明,才发现渺小的哀伤如此不值一提。

《怨王孙 七夕》
清代:朱彝尊
一水填却双星如约。
乞巧谁凭。
诉愁君莫,知道呆女痴牛,肯怜不。
悠悠岁月辞家者,孤眠且。
此夕何夕也。
碧梧小院风细,露槛同凭,昔年曾。

5. 关于七夕节的古诗四句简单

乞巧

林杰 (唐)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韩庄闸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秋夕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

唐代: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

宋代:杨朴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其他诗词

1、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2、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3、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____杜牧《秋夕》

4、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____佚名《迢迢牵牛星》

5、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____林杰《乞巧》

6、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7、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____林杰《乞巧》

8、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____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9、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____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10、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____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11、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____李商隐《马嵬·其二》

12、恨人间、会少离多,万古千秋今夕。____张埜《夺锦标·七夕》

13、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____王建《七夕曲》

14、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____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15、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____徐凝《七夕》

16、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____范成大《鹊桥仙·七夕》

17、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____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18、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____孟浩然《他乡七夕》

19、东飞乌鹊西飞燕。盈盈一水经年见。____陈师道《菩萨蛮·七夕》

20、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____李贺《七夕》

6. 七夕这首古诗大意是什么

译文:

抬头仰望明月长空,感慨漫漫历史长河中七夕与秋天都是一样的。每一年的这一天,牛郎与织女都体味着相聚的欢愉与离别的愁绪。

原文:

《七夕》

唐代: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6)七夕穿针拜扩展阅读:

牛郎与织女一年一度七夕相会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这首以这样一个凄婉哀怨的悲剧故事为题材的小诗,抒发了钟情男女的哀怨与离恨,诗人对这对有情人寄予深深的同情。

首句“烟霄微月澹长空”由写景人手。一弯残月挂在高高的夜空,显得孤寂凄凉。这为牛郎织女七月初七的相会提供了背景,同时渲染一种气氛,这种气氛与人物的心境相合。从首句对环境的描写,使读者即便不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也会感悟到《七夕》令人感伤的基调。

“银汉秋期万古同”中“秋期”二字暗扣题面,“万古同”三字承上句意,表现了自然界银河天象的永恒状态。意思是说,“秋期”的银河总是“微月澹长空”,从而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意境。

另一方面也说,分居银河东、西两边的牛郎织女,一年之中只能怀着深长的情思隔银河相互眺望,“惟每年七月初七夜渡河一会”。这是多么可悲、可叹的故事!

于是,诗人以咏叹的抒情笔调写道:“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每年七夕,苦苦等待的有情人终于相聚在一起,说不尽绵绵情话,道不完思念爱慕之意;他们会珍惜分分秒秒难得的时光,温存相守,彼此慰藉,享受着无比的欢乐与幸福。

遗憾的是良宵苦短,短暂的欢聚后,留给他们更多的则是无尽的相思和难耐的凄寂。相会的欢乐,离别的痛苦,这一切都发生在七月七El夜,由牛郎和织女来品味。

全诗紧紧围绕“七夕”神话着笔,景合情切,不蔓不枝,最后以尾句中的“此宵”扣合题面“七夕”。

7. 《七夕》的诗意

《七夕》的诗意:

作者记述自己的感想,抒发自己的情怀。任何风俗风景,专其观感体验皆因属人而异。旧俗尤其是未婚少女,尽皆欢天喜地,满怀憧憬地聚集欢会,祈祥祷福。作者却无此心境,她疑惑牵牛织女为什么要此夕相会。

《七夕》【明末清初】德容

原文:

玉露金风报素秋,

穿针楼上独含愁。

双星何事今宵会,

遗我庭前月一钩。

译文:

晶莹的露水和秋风预示着秋天来了,穿针楼上面独自发愁,牵牛星、织女星今天因为什么要相会,剩下我一个人在院落里看着月形如钩的月亮。

创作背景:

《七夕》是一首七言绝句。农历七月初七之夜,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寿等活动。作者感叹不是牛郎织女的团聚,而是团聚之后的断肠离别。与她家破国亡、流落异乡的特殊遭遇有关。

8. 明丽七夕唐诗六首赏读:家家乞巧望秋月,月下穿针拜九霄

七夕唐诗六首: 银汉秋期万古同 ,穿尽红丝几万条

在唐朝,秋初的七夕节是一个盛大的节日。有人说,七夕节牛郎织女相会,这是很爱情很浪漫也很私密的事情,如何举国同庆,天子和平民同欢呢,这仿佛不符合中国人一贯的不谈感情的道德规范啊。

但是在唐朝,七夕的确是盛大的节日。连皇帝也会在这天开高楼,宴请臣子,祈福神灵。还有最美妙的传说,传说唐玄宗和杨贵妃七月七日长生殿,许下天长地久的誓言。那么七夕节为什么会这么热闹呢?

一,唐朝道教立国,大力发展神话事业,将很多已经有的神话传说都固定具体化。当然这是因为李唐尊奉老子李耳为先祖,大力封神。牛郎织女星本就是著名的天上星宿,又前朝多有各样的传说,自然在唐朝更加鲜明承认。

二,在唐朝之前,牛郎织女的传说就已经定型,民间广泛流传。

三,织女最重要的身份,并非是牛郎的妻子,而是天帝之孙,著名的纺织之神。中国有悠久的纺织传统和技术,源头可以上达上古,而汉朝之后,丝绸布匹产量提高,不但满足百姓日常所需,而且可以出口,那么对纺织缝纫的技术会要求更高更精美。

汉朝宫廷豢养的宫女,重要的工作就是纺织和制作华美的布匹衣裳,她们奉织女为行业之神,也应对了她们在宫廷中的地位,在早秋祭拜织女,形成风潮。这股风潮由上而下,通过贵族传播民间。在民间获得更大的共鸣是普通女性担负着纺织劳作,渴望自己的工作和地位被承认。

男子可以通过做官来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和成就感,而大多数女性被埋没在家庭事物里,而织女的存在,而彰显了她们自身的心灵手巧。

四,唐朝经济繁荣,和民俗神话互相推高,七夕成为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而因为有着自汉朝来皇家传统的基因,形成了普天同庆的狂潮。

“七夕今朝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唐朝林杰《七夕》

早秋时段的七月七日,正是秋天刚到,暑热消除后,凉风送爽的好日子。

此时雨水不多,天高气爽,天象中有银河熠熠,织女和牵牛星在银河两岸,新月如梳,星光璀璨,最合适秋夜眺望。

是否能看到牵牛织女星互相会合呢?答案是否定的,但偶尔可以看到流星划过。

我们知道在古代,秋凉意味着要准备秋冬的衣裳,女性将打起精神开始又一季度的纺织,这是古代女性终生的工作,无论富贵贫穷。

七夕节满足了女性在盛夏以后短暂的身心休闲,在这天用瓜果祭祀天上的织女,女性之间,穿针乞巧,比试灵巧。

在唐朝,很多男性都必须当兵卫国,而城市的繁荣几乎有大半都是女性撑起来的,她们为家人为将士准备秋冬的衣裳,长安一片月家家捣衣声。但相对安定的时代也回馈了她们前所未有的富庶和自信。她们辛苦且快乐。

在七夕节,那各种红丝挂在庭院里,在树上,迎风飘动,家家户户都是如此喜庆,这应该是前所未有。

虽然宋朝的七夕节也有自己的热闹,但唐朝这种仪式感,应该是壮丽的。因为唐朝的女性不用缠脚,可以串门,那七夕的 快乐和喧哗,也就更壮观吧。

"今日云輧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兢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霄。“

唐朝权德舆《七夕》

这是一个高官看自己的家人内眷过七夕。

今天是织女驾着云车度过鹊桥会牛郎的日子,想必织女再也不用望着银河对岸,用脉脉的眼神望着,觉得银河深远。因为织女牛郎今天相会呀。

那天上是一种热闹,人间是另外一种热闹。

你看看家里的女性,她们快乐成什么样了,纷纷梳妆打扮,带着欢天喜地的神情,叽叽喳喳,笑语不断。看见她们摆上供桌,不但拜祭月亮,还在月光下穿针斗巧,聚集热闹,喧哗阵阵。

不知道这个高官家里多少人,通常官僚家中的女性多于男性,七夕是女子们的狂欢。

少女们愿望自己心灵手巧,那成年的女子呢,内心也许藏着另一种愿望,自己的丈夫什么时候回来,他是否变心?而怀春的女子,大约也设想着爱情和情郎吧。

但整体是那么祥和热闹。

这是七夕节的博大内涵。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唐朝白居易《七夕》

到底是白居易,能够将七夕节的内涵贴切把握。

这美好的日子,淡淡秋空,一钩小小月亮,银河横贯天宇,这七夕的存在至少有千年万年。白居易说的是对的,从有文字的诗经算起,到唐朝就有一千多年,在文字之前呢?

神话与传说起源更早,更早的是这样的秋景,开天辟地就存在。

但是七夕节又是如此不同,有织女作为纺织之神,针神的无上荣耀,引发世间的崇拜,更因为这是自古以来传说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有团聚的欢喜,也会有离别的惆怅。

而人间更是如此。有人在这个节日里感受单纯新奇的快乐,有人在这个节日里团聚,看中夫妻和情人的相守,定会有人伤别离,思远方。

所以白居易说,这七夕节的内涵实在是太多,欢乐和悲伤,可以集中在一个夜晚,甚至一个人身上啊。

如果是外出的游子行人,回家过七夕,却短暂的相守快乐后又是离别,那么这中间深沉的滋味,大约会和牛郎织女深度共鸣吧。况且唐朝的七夕,又是这么红丝满城的华丽和热闹,让人有着泪中带笑。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唐朝崔涂《七夕》

这首诗角度新奇,都说七夕是牛郎织女一年一会,人间有情人未免触景伤怀。

你看他写得多么俏皮。

你在人间看见他们一年一会,可以天上一日,人间有十年千年之说,你怎么知道那些神仙用的是人间的时间法。

没准他们只是黄昏里转个身的功夫,继续着甜蜜的恩爱,只是人间的人觉得漫长,自带投入感,替仙人们伤春悲秋。

这首诗让我恍然大悟,说得对呀,人家牛郎织女过银河,没准一天要来去溜达好多次,只是他们的一次,顶你一年。

你那泪水流得真是无厘头。你哭的大抵是自己吧。

我简直怀疑此人拿着月光宝盒穿越到唐朝去的。

实际唐朝很多知识分子自然不相信神话,但是也不妨碍七夕节的美好,那总是一个让人在热闹里有所思的佳节。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唐朝徐凝《七夕》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唐朝杜牧《七夕》

这两首一起来谈。因为前一首是写牛郎,后一首写织女。都是以自己的代入感写。

一首是说,一道鹊桥在银河上,可以想象得到织女满身环佩,盛装去会见牛郎。可是这个好日子,我却没有牛郎幸运,我们夫妻分别,我还真不如牛郎,至少今夜有他的团聚和幸福。

杜牧的这首诗很可爱,不是七月七号牛郎织女相会吗?可惜头一天就下了雨,而且雨还没有停的意思。这织女就郁闷了,本来就等了一年多,这要是下雨,相会就得泡汤,银河水涨,我用什么渡过银河?

实际上这两首诗都是用七夕牛女会的典故来谈现实的人生,很家常细腻,情致莞尔,是白居易“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的注脚。

总的说来,唐朝的七夕节热闹,整体的诗风清丽向上,那是封建帝国的鼎盛时代,人们对别离忧患没有后世那么深沉,七夕更代表着一种面向未来的愿望,是个祥和热闹的美好日子。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热点内容
情人节闪图片 发布:2025-01-13 07:17:37 浏览:700
名朵鲜花 发布:2025-01-13 07:17:35 浏览:558
耐寒木本盆栽 发布:2025-01-13 07:17:01 浏览:473
封神榜主题曲一朵莲花 发布:2025-01-13 07:16:52 浏览:224
题狐家木兰花 发布:2025-01-13 07:09:44 浏览:953
钞票鲜花图 发布:2025-01-13 07:04:59 浏览:830
王者荣耀2019七夕节返场哪些皮肤 发布:2025-01-13 06:58:35 浏览:508
茉莉花的叶子能泡茶喝吗 发布:2025-01-13 06:36:27 浏览:593
栀子花换了盆好像快要死了 发布:2025-01-13 06:31:20 浏览:18
牡丹花祝福语 发布:2025-01-13 06:26:25 浏览: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