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情人节
『壹』 东方情人节的节日习俗
东方情人节指的是贵州省台江县苗族姊妹节,又称为“姊妹饭节”,它的节日习俗如下:
台江苗族姊妹节是贵州台江县老屯、施洞一带苗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苗族青年男女穿着节日的盛装,聚集于榕山、杨家、偏寨,欢度这个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佳节,苗语叫“浓嘎良”。节日以青年妇女为中心,以展示歌舞、服饰,游方,吃姊妹饭和青年男女交换信物为主要活动内容,节日内容丰富独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情人节”。
据《苗族古歌》记载,苗族聚居的地区过去都过姊妹节,如今大部分地区已消失,唯有台江县还完整地保留着这一习俗。而台江的姊妹节习俗,要数施洞姊妹节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
施洞地区每年农历三月十三至十六过姊妹节,约定俗成不变。到农历三月十三,各村寨的姊妹们都上山去采撷南烛木叶、姊妹花等花草树叶,制作黑、红、黄、蓝、白五色糯米饭。十四日前晌,姑娘们都下田里去捕鱼捞虾;后晌,姑娘们每人拿来一大碗彩色糯米饭、两个鸭蛋和一些钱用来买鸭。因为鸭能过河,象征能过到彼岸与情人成双。这一切准备齐全了,年龄相近的姑娘们都分别各自集中到一户人家里(最好是没有男孩子或男孩子很小的人家,这才好接待外地来的男朋友),然后夜里就在那儿与外地来的男人们共吃姊妹饭。饭后,大家相约到村中的广场上或巷子中去唱歌谈情,通宵达旦。
三月十五至十七是节日的正式活动时间,也是热闹的高潮。白天,姑娘们都身穿漂亮的衣裙,佩戴着华丽的银饰,到郎西(地名,汉译杨家坪)去观看斗牛、斗雀;同与自己一道吃姊妹饭的男子们跳芦笙和跳木鼓舞;夜里,又像十四夜那样,男女相聚在村中广场或巷子中唱歌谈情。
这时,姑娘们(分作不同年龄的许多批)用竹篮盛着各人的彩色糯米饭团和鱼、肉、鸭蛋等礼物,赠送给两天来陪伴她们的男子们。到来年姊妹节时候,这些青年男子们,集体筹钱买了礼物(绣花丝线、绸缎等等)盛在姑娘们去年赠送礼物的竹篮里,带回赠送给姑娘们(叫还竹篮)。如此经过多次的你来我往,使相互间的了解加深,进而产生并倾诉爱慕之情。
节日期间晚上,男男女女相聚于游方场上对唱情歌,谈情说爱。男方向女方讨姊妹饭,姑娘们在姊妹饭里藏入信物以表达对男方的不同感情。节日结束后,小伙子要回家了,姊妹们用竹篮盛装五色糯米饭,饭里藏匿松针、椿芽、辣椒等爱情标识,把自己的心思乃至爱情送给男子,一切尽在不言中。
『贰』 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节日当天所吃姊妹饭为何物
姊妹饭其实就是一种糯米饭,这种糯米饭,它的颜色五彩缤纷,有红色,黄色,绿色,黑色以及白色,各种各样颜色的饭团组合在一起,非常的好看,这也意味着苗族人们家庭和睦团结,爱情美满。它的含义就是促进苗族家人姐妹之间的感情交流,让整个家庭看上去更加的幸福美满,这也是一种增进感情的一种方式,在苗族的一些重大的节日里面,亲朋好友之间都会赠送这种姊妹饭,来表达自己的一种亲情关系或者是友情关系。
因为他需要到山上去采摘一些野花,然后和糯米一起泡制,这样一来这些糯米才会有各种颜色,再泡好之后最后就是放到蒸笼里面进行蒸制,然后等到姊妹节这一天这些姑娘们可以将这些饭送给自己的朋友,但是最为重要的就是送给自己喜欢的对象,这样一来,在这一天就有着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古老的情人节希望能够遇到一段美好的姻缘。
『叁』 侗族“情人节”的由来
情人节是在人类几千年文明发展中慢慢地形成的,是需要一个特定的故事和民族文化才能形成,由来各不同。每年的2月14日,为西方国家的情人节又叫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对于中华民族的情人节,有的把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即正月十五)为情人节;也有的把农历三月初三为情人节,还有些把七月初七即七夕节(乞巧节)为情人节。在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即三省坡周边的侗族村寨也有两个情人节日,一是每年在立夏前十八天的戊己之日为情人节,即大戊梁歌会;二是每年农历六月六日为情人节,即凉枊坡歌会。侗族情人节源于以下方面:
一、源于两对恋人的感人故事
1、大约于明朝洪武年间,从江西吉安府太和县朱寺巷迁来一个人叫肖仓海,后不久与当地通伍(今湖南通道牙屯堡镇)外寨的侗家妇女名叫吴月英成了家,夫妻俩在三十多岁的时候,生下一个女孩,即肖氏女儿,人们把她叫肖妞(侗语名),肖妞长到花季年龄时显得更加漂亮可爱,就连驻守三省雄关(今牙屯堡镇)的牙将对她也打主意,欲娶之为三房,事情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肖妞通过对歌却已与闷龙(侗语名)相恋,而闷龙是因家境穷困从古州(今贵州榕江县)来到通伍一带种田的后生。肖妞父母得知这一事情后将闷龙赶回古州去了。从此,人隔两地,路程遥远,相见困难,正当相思恹恹的时候,闷龙接到肖女托人带来一小布包,打开一看,只见两颗火炭,一团棉纱,一只小虾,一只大虾,还有几粒芝麻,几颗黄豆。门龙不明其意,便去问歌师。歌师看后,叫闷龙准备一担干柴到鼓楼烧火。晚饭后,寨上的男女老少都到鼓楼听歌师解迷。歌师拿起琵琶、棉纱和火炭唱道:“结情路远常思念,思绪绵绵心烦乱,从前小虾,现在变大虾,心想跟哥共江河,从前说过,现在还是那句话,也要圆如黄豆,不要象芝麻”的意思。歌师点破,闷龙十分高兴,即赶到通伍肖家定情接亲,可是肖父嫌贫爱富一口拒绝。肖妞不顾父母反对,誓不变心,同闷龙私奔而去。他们在渡通伍河(牙屯堡河)时,遇山洪暴发,双双遇难,后化成两座互相依偎的岩山,屹立中流,至今仍立在通伍河上,人们为纪念这殉情的青年而演义。
2、据说,清嘉庆年间,独坡八寨(今独坡镇)迁来一邹姓财主,其女叫邹霞,她心地善良,长得如花似玉,引来众多提亲者。其父一心想将邹霞嫁给官宦人家,而邹霞却与她家为人忠厚老实的长工崔相郎相恋,但遭到其父强烈反对。两个年轻人私奔来到凉枊坡,以天地为证,以树为媒,结成夫妻。老财主后来与官家勾结,将已逃到广西的小两口骗回并以盗官银的罪名将相郎害死。后来,三省坡周边的侗族村寨青年为邹霞与相郎的坚贞爱情所感动,每年纷纷来到凉枊坡唱歌纪念他们,逐渐演变成了这一习俗。
二、源于崇尚婚姻自由
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千百年来对于婚姻的事情都是主张自由,不受父母包办,婚姻的事情自己做主,娶新娘的时候是“偷来”的,即不受双方父母干预,不让他人知道两人的婚姻事情,双方都认为合意的就成对,不合意的死也不为一对。当然,至于有极少数人因交往能力弱或其他原因的则由父母推荐或他人介绍,最终还是由自己决定。因此,侗族地方的年轻人必须自己去找自己心爱的人。情人节歌会既是一个契机,又是一个平台,形成情人节也是让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去见面和认识异性朋友。
三、源于用歌传情
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只有自己的语言,系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几千年来,侗族在生产生活中发展自己的文化,传承下来的是“歌”、“吔”、“款”,一代代口口相传。“歌”是生活中的主要部分,没有歌生活是乏味的,在侗族村寨有种说法叫“饭养身,歌养心”确实不假,时时有歌,处处有歌,没有歌是难得认识异性朋友的,只能以歌为媒,用歌传情,才能找到自己心上的人。每当情人节的那天,所有的人都是慕名而来的,互不认识,只能以歌交流,一般唱两种歌,一是四言八句的情歌,一对一地唱;二是昼歌,即白天唱的双歌,是一对男的与一对女的对唱。到晚上也要唱两种歌,一是“嘎晡雄”(侗语),即男女双双围在筵席边坐着对唱,是双歌的一种形式,其唱的内容主要是赞颂,首先赞颂团寨,其次赞颂楼房,三是赞颂主人家里的老人,然后再其他包括小孩;二是“嘎您妹”(侗语),与远道而来的新人所对唱的双歌,叫夜歌,与昼歌的形式相同,但其调子和内容有些不同。因此,歌在侗族地方是一种 情感 交流的工具,用歌传递,把态度表现出来,向对方示爱。
四、源于宗教文化
1、五行是中国古代道教哲学的一种系统观,它的的意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水:代表润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敛、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
2、远古传说:天上玉帝召集下界金木水火土五王上天廷,商议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中各人分管的时间。金木水火四王按时到齐。土王因好酒贪杯,醉卧在床。玉帝等了好久,土王总不到来。于是把一年四季分为春夏秋冬,木王管春季,火王管夏季,金王管秋季,水王管冬季。由于四王的性格不同,所以四季温凉寒热就不同了。玉皇刚好分配完毕,土王方才到来,他闹着要平分管理。可是议好了的事,哪能要推翻就推翻。结果,玉皇想出一个办法:在各王管理的四季里,每季划出十八天给土王管理,四季合计七十二天。而其他各季也正好存下七十二天。这么一分,土王方始同意,说定在四季的三、六、九、十二四个月中,各划出十八天归土王管理,谁也不准占用。
3、历书上在每年的三、六、九、十二等四个月,都注有“土王用事日”。这个日子,在民间习惯上不可动土,恐怕触犯土王。即一年“四立”前十八天为忌动土日。
4、“戊”为会意字。从丿从戈,。“丿”意为“不”。“戈”与“丿” 联合起来表示“不动之戈”。
5、戊指代土,如:戊己是指一旬中的戊日和己日;古以十干配五方,戊己属中央,于五行属土,因以戊己代称土。
6、“戊”在天干与五行关系:戊为城墙之土,己为田园之土。
综上所述,千百年来,侗族同胞则利用戊日和己日这些不宜下田下地干活的日子确定为“情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