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七夕有人被打死
① 牛郎织女的故乡考究
牛郎织女及“七夕”传说源于天象星宿之说。早在西周,《诗经·小雅·大东》中,就有对“牛郎”、“织女”的记载。这里,对织女、牵牛二星仅是作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种隐喻式的联想,并无任何故事情节。此时,它们只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开始进入文学这个大系统之中。正是这种“因子”,为这个传说的生成准备了潜在的文化条件。王逸《楚辞章句》卷十七《守志》:“举天罼兮掩邪,彀天弧兮射奸。”表述了牛郎织女合婚之说。
西汉牛郎、织女星象演变为动人的神话传说。西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为征讨西南诸国,训练水军,开凿昆明池。在池畔东西两侧分别立牛郎、织女石像,隔河相望,班固《西都赋》有句:“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李善注引《汉宫阙疏》云:“昆明池有二石人,牵牛织女像。”牛郎织女神话美妙传说从此由天上来到人间,也从此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
随着时间推移,织女、牵牛已被传为两位神人,昆明池畔的牛郎织女石刻像也被当地群众尊称为“石爷神”、“石婆神”。久而久之,人们对石像崇敬而迷信,开始顶礼膜拜起来,唐德宗贞元14年(公元798年),修织女庙设案供奉,千百年来香火一直很盛。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的“牛郎织女传说”,2010年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南沣村有两个身材魁梧高大的石刻像,当地人称之为“石婆”和“石爷”。据介绍,这两尊石刻像距今已2100多年。
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发谪吏穿昆明池”时刻立于昆明池畔,俗称“石爷石婆”。现牛郎像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常家庄村北,织女像在斗门镇棉纺厂内,两者间距约3公里。
唐德宗贞元14年(公元798年),这里就建成“石爷庙”、“石婆庙”。千百年来香火不断,至今还保留着七夕祭祀牛郎织女的大规模民俗文化活动。
“石婆庙”,也叫“织女庙”。在庙门外的墙上,贴着一大张红色的纸,上面记录着村民捐建这座庙的功德钱数。
步入殿内,可见有人值守的织女石像和功德箱。石像穿着衣服,走近观察可以发现其造型、线条颇为粗犷,以至于有人发问“这是石婆还是石爷”。
每年的正月十七和七月七,这里人山人海,香火很旺。求升学、求婚姻、求生子的都有,而且很灵验。
有研究文章就此称,“牛郎织女传说”发源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当地逐渐形成了每年两次大型活动(正月十六,一说是正月十七的牛女结婚。七月初七相会),以及每月初一、十五到庙里去的惯例。 众所周知,中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牛郎织女的民俗文化起源于中华大地上农耕文明最早发达起来的区域。而农耕文明最早形成于气候、地理条件十分优越的中原嵩山周围地区。嵩山南面的汝水、滍水平原,都是先民最早开展农耕生产的区域,也是春秋战国及秦、汉、晋等朝代农业文明最发达之地。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中原名镇,夏商建制,历史悠久,鲁山县几部志书,包括最早的明嘉靖《鲁山县志》及市、县、乡的地名志,对于牛郎织女的地名传说故事均有记载。《平顶山市地名志》、《鲁山县地名志》、《鲁山县辛集乡(辖鲁峰山)地名志》等书中载:“古时,该村有一姓孙名守义的小伙子,忠厚朴实,常在鲁山坡上放牛,俗名牛郎。一天,玉皇的九个女儿在鲁山坡根潭里洗澡,九妹(即织女)的衣裳被孙守义拿走,遂与牛郎成亲。”牛郎后裔就是鲁峰山西南脚下孙义村孙氏村民,该村80%村民姓孙,都尊牛郎为祖先,尊织女为九老姑或九姑奶、老祖奶,尊“老天爷”为“老天外爷”。
鲁峰山(又名鲁山、鲁山坡)周边有关牛郎织女故事的遗迹有十多处。明嘉靖《鲁山县志》为鲁山现存最早的一部志书。志载:“牛郎洞,在瑞云观下半山,面南,内立牛郎神……九女(传织女为玉帝之九女)潭,在县东北十八里鲁山之下,潭上有九女、龙王庙。”鲁峰山山顶的瑞云观中有牛郎织女殿,内塑牛郎织女全家福彩塑及壁画;瑞云观前为南天门,传为牛郎和织女上天处;山南半腰牛郎洞传为牛郎栖身并与织女成亲的地方;洞前方7米处有一石壁挂墙,传为织女的梳妆台。2008年3月,鲁山县文物所对牛郎洞进行发掘,发现洞口为汉砖垒砌,还出土了唐宋时期的黑瓷碗、罐片和元明清时期的瓷盏片、铜箱饰件、铜钱等,可见鲁山民众在此对牛郎的祭祀由来已久。
在牛郎洞下西南800米处有一牛郎坟,其后裔常到此祭祖;西坡山梁处有高、宽各5米的白色巨型石台,人称亮石台或亮声台,传为牛郎织女对歌跳舞处;距亮石台不远处有面积约40平方米的九女潭,潭水清澈,四季不枯,传为织女与众姐妹沐浴处,也是当地民众祈雨求子的地方。潭侧有三座大殿,一祀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一祀玉皇大帝九位女儿,另一殿为九女灵霄殿,所祀九女即织女。殿前老百姓自发立碑,碑为“南天门银河九女星之神碑”,这里香火旺盛,以农历七月初七为最。从牛郎织女民俗文化的传承性来看,鲁山仍保留着独特而又纯朴的民风民俗、民歌民谣。牛郎后裔所在的孙义村中,现有明清时期的孙氏祠堂三间,内祀牛郎织女及其一双儿女和老黄牛。孙氏祠堂祭祖主要在每年农历腊八、春节、二月初二、七月初七等日子,祭祖时要从牛郎洞、九女灵霄殿请祖,然后再送祖,祭祖时唱祭祖歌、洒酒、上五谷等,这些民风民俗也是和牛郎织女传说的民俗文化遗风相吻合的。
鲁山至今保留着牛崇拜的习俗,把牛看做家庭一员。鲁山有40余处带“牛”字的地名。鲁山的牛市也十分有名。一年一度的七夕庙会,会址原就在牛郎故里孙义村(现移至乡政府所在地辛集街),这既是鲁山夏季最热闹的一次大会,也是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鲁山的最好佐证。鲁山有植柞养蚕的历史,传鲁山的织绸技术就是织女下凡后传授的,鲁山丝绸被誉为“织女织”、“仙女织”,1914年曾获万国博览会金奖。养蚕织丝仍是鲁山山区民众主要的经济收入之一。鲁山人还喜种“九姑娘花”。九姑娘花即油菜花,传为织女从天上带下来让人间度春荒的。鲁山民众还多在院落里种植葡萄,相传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时,人们躲在葡萄架下可以偷听到他们的喁喁私语。 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拥有始建于唐代的织女洞和牛郎庙。二者隔沂河东西相对,一河两岸的山水格局,与天上“牵牛星-银河-织女星”遥相呼应,有着惊人的相似,形成了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独特景观。牛郎庙原先是一幢两层阁楼式建筑,后经多次重修,始具规模,建有三间正殿,青砖绿瓦,彩绘斗拱,建筑宏伟。庙内大殿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卧金牛塑像一尊。院内古柏参天,清幽别致。
牛郎庙旁边的村叫牛郎官庄, 村里的人大部分都姓“孙”,与牛郎(孙守义)刚好同姓,这个村子明朝年间就有,村里人以牛郎后代自居,并历代传承牛郎织女故事,至今沿袭着养蚕、织布、取双七水等习俗。每至七夕节,牛郎官庄的妇女都会兴致勃勃的用纸折出金元宝,供奉在织女洞中。
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上的石碑以前非常多,只是因为先前被破坏过,现存完好的为数不多,但是所有的石碑上所刻的内容,都与牛郎织女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有一块石碑“织女洞重楼记”是明万历七年(1579)所立。碑文记载说:“志云唐人过谷,闻洞内札札机声,以故织女名”,讲得就是织女的来历,意思是说在唐代时有人从此经过,听到洞内有札札的机杼声,以为织女在织布,所以就修建了此织女仙洞,碑文的第二句——“对岸并起牛宫,于是乎在天成象者,于地成形矣……”。 山西和顺是地处太行山之巅的一山区小县,因为一个优美的汉族民间传说而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长久占有一席之地。此前,和顺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后来又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春天再次被山西文化部门命名为“山西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七夕节)示范保护地”。
在和顺当地乡间,一直传承着许多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关的古老地名与景物名称。诸如牛郎洞、金牛洞、喜鹊山、南天门、天河池等与故事主人翁相对应的地名,一段段优美的故事被当地百姓传诵着。
和顺县牛郎织女传说和文化是一份难得的宝贵人文资源,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聪明的和顺人正在凭借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此间整体形象,增强经济社会综合竞争力。
和顺县加快传统文化资源的抢救、开发与利用,唱响“牛郎织女”文化品牌。由省城晋剧名家主演的新编晋剧《鹊桥会》今夜开始在山西省演艺中心演出。在和顺城乡,“民间剪纸作品展”、“民间布艺绒画中药画展览”、“民间手工艺品展”等相继举办,一批包括牛郎织女、华夏圣母、凤台小戏、五谷画、剪纸、刺绣等人文历史、典故传说和民间艺术,被当地的能工巧匠展露出来。
“七夕”来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山西省晋中地区的和顺县是牛郎织女浪漫爱情故事发生、发展的重要地域(并非说是唯一的地域),是七夕风俗传承与发展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地域。和顺县的南天池与牛郎峪不到10平方公里的境域中至今保留着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关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景物20处之多,从地名来看,天河梁、牛郎峪、南天池与磨子峪(簪峪)是地方志中早有记载的地名或村名,其余地名及相关景物名称均长期流行于汉族民间,如今能见到的有牛郎沟、牛郎洞、天河池、牛郎庙、织女庙、南天门、金牛洞、老牛口、牛头山、相思背、喜鹊山、等,还有如今已毁圮无踪的王母娘娘庙、李天王塔、磨簪石等。村民世代传承着生动鲜活的牛郎织女故事和七夕风俗活动,其整体环境与牛郎织女故事的情节十分融洽和谐。经有关专家多次实地考察,2006年12月13日,中国民间文艺协会正式命名和顺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2008年6月7日,国务院以国发(2008)19号文件将和顺县“牛郎织女爱情传说”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源于这样的故事,山西省汉族民间习惯称七夕节为“天河配”。据史料记载清末民初时,山西省汉族民间还曾保留着扎像贺节的风俗,人们在街头巷口用树枝等物扎成一对青年男女像,表示牛郎织女相会,在像前供献瓜果桃李以示祝贺。
七夕节里,汉族民间流行姑娘媳妇向织女讨教手艺的活动,称为“乞巧”。山西南部汉族民间习惯用当年的新麦秸编成一座桥,配饰以牛郎、织女、老牛、男孩与女孩、喜鹊等形象置放案头;或用彩色纸剪成上述景物贴在墙上,向织女祈祷后,拿七根绣花针并列手中,用一根彩色线穿针孔,一次顺利穿过七个针孔者就被认为乞得了巧。曲沃县盛行男女孩童以星星草投放水中乞巧。晋北地区汉族民间习惯白天在院里晒一盆水,任灰尘飘落,晚上盆水表面形成一层薄膜,姑娘媳妇把绣花针涂油之后轻轻放置水面,能使针浮水面者便认为乞得了巧。晋西北一些地方人们在盆水中放置豆芽,在阳光下经过水的折射,水底倒影会显示各种形状,或蜈蚣或水蛇,或猪狗或鸡鸭,倒影愈丰富逼真就意味乞巧愈多。长治一带的女孩,七夕节前一天要逮一只吐丝的蜘蛛圈在盒子里,第二天观察其结网疏密状况,网愈密则认为乞巧越多。
在山西,男孩也要在七夕节向牛郎讨教耕耘本领。晋南一些地方,青年男子七夕节在木板或石板上覆土,上作茅屋小景,屋旁田地中种粟生苗,称为“谷板”。晋中、晋北流行将小麦或豆类浸水生芽,七夕节用彩线缠芽,谓之“种生”。晋西北牧童要为耕牛编戴花环,称之“为老牛过生日”。
山西境内七夕前后多降雨,汉族民间把七夕节看成是“下雨天”,称织女渡河会牛郎,悲喜交加,禁不住泪如泉涌,泪落人间,便是雨水,遂有“七七不出门,出门被雨淋”之谚。此日,少女们有捣凤仙花染红指甲习俗,据说老年人见了便双目清亮、头脑不昏。山西旧时讲究七夕看天河预测米价,七夕天河昏暗则米价涨,天河明亮则米价贱,汉族民间有“天河目米价,太乙照时康”之说。现代的七夕节,山西省汉族民间已没有那么多讲究,只是在姑娘媳妇中间还流行着一些乞巧活动;不少地方仍保留着制作“巧食”的习惯,用白面或糕面加糖、油,做成各种食品;还有一些地方家家吃西瓜,并在西瓜上镂刻图案花纹,称之“花瓜”,这些习惯都是七夕风俗的遗存。 郧西的“郧”,在字典中专释地名,“陨”乃陨石,意即坠落的流星;“西”乃方向,织女星就在银河的西岸。“郧西”二字意味天上织女星落在郧西,织女与牛郎相亲相爱。郧西境内的天河,不仅在河名上与牛郎织女故事中的天河吻合,而且与天河流域的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观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天河流域,郧西县城东南边的石门湾山上有尊貌似女像的山石被称作“石婆婆”,在西北部的华盖山上也有座似男人像的山峰被称作“石公公”。
郧西人祖祖辈辈都认为这两块山石是牛郎、织女的化身。在天河上游的河中间有块兀立的巨石叫“金钗石”,传说是王母娘娘拔簪划天河时遗落在此的金簪化石。郧西县城西部的悬鼓公园里还有一个如“悬鼓”的山石,传说是女娲炼石补天的石头,也有传说是织女下凡洗浴时放置衣服的仙石。天河东面有一座海拔1069米的娘娘山,山顶的娘娘庙里供奉着王母娘娘的神像。悬鼓观东北方向的石梯子山上有一座尼姑庵,叫“天池庵”。以前,这里是香火旺盛的地方。一边是观一边是庵,一边是女一边是男。经考证,是淳朴的郧西人为了纪念牛郎、织女而修建的。“要吃大米到竹溪,要娶媳妇到郧西”,郧西是美女之乡。郧西女子的俊美、心善、手巧是人们公认的。 河南省南阳市宝天曼伏牛山区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这里古树参天,鸟兽群集,石人山南麓奇峰竞秀,满目涌翠,西峡龙潭沟瀑布群水石相依,风景独秀,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相传牛郎由于得到千年古牛的指点,与织女在这里相遇并相爱,从此过着和谐甜美的生活。他们生了两个孩子后,王母娘娘知道织女下凡后大怒,派下天兵捉拿织女,牛郎大哭。老牛却让牛郎披上自己的通灵牛皮追赶,牛郎忍痛照做,后登天去寻织女,为了纪念这个通人性的千年老牛,牛郎曾经住过的山就叫做伏牛山。
牛郎织女故乡地图
而在南阳市城南20里的宛城区溧河乡,有一个叫牛郎庄的自然村,该村人说,传说中的牛郎就是他们村的人,是一个叫孙如意的年轻人。在牛郎庄发掘出了“神牛冢”石碑,随后村中修建了牛郎织女像,一到七月初七这里就香火旺盛。
神牛冢
牛郎庄中祖辈流传下来的牛家宅,据说是牛郎曾经的居住地。
牛家宅遗址
牛郎庄祖辈流传下来的饮牛坑,据说是牛郎当年放牛饮水的地方。这里无论是旱涝年份,该坑一直保持这个状态。
饮牛坑
下图是传说中的鹊桥所在地,据说该桥以前是石头桥,“文化大革命”中被毁,随后建碑纪念。
鹊桥纪念碑
因为牛郎织女被拆散后,传说中织女的出生地史洼村还保留着和牛郎庄不通婚的习俗。
至于人物原型方面,相关人士指出,牛郎织女其实都是凡人,是地道的南阳人。牛郎是南阳城西二十里的桑庄人,织女是城南二十里史洼村(俗称织女村)人。织女私奔嫁给了牛郎,织女家人发现后把他们拆散了。牛郎寻找妻子来到史洼村附近住下,随后便形成了牛郎庄。
如今每年七月初七,牛郎庄不仅传承着“炸巧果”、“乞巧”、“祭祀”等习俗,并且在这一天早上,老人还要把公鸡杀掉,怕它提前报晓而缩短牛郎织女相会的时间。
每年的七月初七前后,白河东岸的牛郎庄及其周围村民,都要到牛郎庄烧香祭祀、祈福求子。
牛郎织女传说最早起源于古人的星辰崇拜,是人们把天上的星宿神化与人格化的结果,对此南阳也存在物证。上世纪70年代,在南阳白河西岸的白滩汉墓发掘出一块“牛郎织女星座”汉画像石,右边牛郎执鞭所牵之牛,从体态、神态及行走来看,无疑是经过驯化的耕牛——南阳黄牛;左下角织女的跽坐状,也是汉代妇女操机织布的劳动姿态。[7]
2007年南阳“牛郎织女传说”入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
2012年10月,南阳市文化局具体实施了“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南阳”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最终成功,由此在文化上认定了牛郎织女传说源于南阳的说法。 在太仓南郊“六国码头”南面,刘家港旁边有一条黄姑塘,河边有一个黄姑村。古时候传说,这里是牛郎织女的降生地。北宋以前,村上有一座黄姑庙,庙里供奉着牛郎和织女的神像,这里有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牛郎织女都是天上的神仙,牛郎叫河鼓星,后人讹称为黄姑星;织女叫织女星,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牛郎织女在天上自由相爱,玉帝和王母娘娘认为他们“门不当,户不对”,以“谈情说爱,影响工作”为名,把织女严加看管,把牛郎贬下凡尘。牛郎下凡前,织女悄悄对牛郎说,如果到了人间想念她,可以把荷花缸里盛满清水,望着缸里的水面,就可以看到织女的倩影。牛郎铭记在心,降生到了太仓南郊黄姑塘旁边的黄姑村的一户农民家里。
黄姑村上的牛郎,从小父母双亡,在阿哥阿嫂家过活。有一只牛是天上的金牛星飞到牛郎身边,牛郎就把牛养好,经常到田头放牛,非常亲密。哥嫂平时一直欺负他,虐待他,烧了好东西偷偷吃,不给牛郎知道。老牛有灵性,知道哥嫂在家偷吃好东西,就叫牛郎赶快回家去吃。阿嫂恨透,逼着牛郎要分家。牛郎说我别的不要,就要这头牛,种一块地,住一间茅草屋。
分家后,牛郎和牛勤劳耕作,牵了牛下地耕种,与牛相依为命。牛郎聪明能干,逐步长成一个健壮懂事的小伙子,田里农活做完后,经常骑在牛背上吹笛解闷。想念织女时,望着荷花缸里的织女发呆。他吹的笛声优美好听,天上的织女听得着了迷,一直在彩云端里偷听牛郎吹笛,连续听了七七四十九天,勾起了对牛郎的爱慕之心。老牛说:“牛郎啊牛郎,你对她招招手,她如果有意思,会和你相会的。”牛郎抬头向彩云堆中望去,果然见有一位美丽的仙女,像荷花缸里的织女,就向她招招手,织女见牛郎向她招手,就从头上拔了一只银簪丢下来,“刷”的一声,银簪变成了一条通天大道,牛郎骑在牛背上,到天上和织女相会了。牛郎和织女你爱我,我爱你,就由老牛做媒,织女下凡降生到黄姑村,和牛郎结为夫妇。
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对双胞胎,一男一女,生活过得幸福美满。织女织的布特别好,生意好,还肯教黄姑村上的妇女们学织布,相邻关系很亲密。老牛临死前牛头搁在河岸上对牛郎说:“我死了以后,你把我的皮剥下来放好,到危及的时候可以派用场,披在身上可以上天的!”老牛死的那条河浜现在还叫“牛头泾”。
织女是玉皇大帝的孙女。玉皇大帝发现织女不在机房里织布,派天神天将查问,知道织女降生到黄姑村,与牛郎配成夫妻,还养了双胞胎。玉帝大怒,派天神天将将织女押解而去。牛郎在田地耕作,突然见天色不好,赶紧回家,发现织女不见了,抬头望望天上,见织女被天神天降押解上天,急忙披上牛皮,挑了一担儿女急急飞身上天,一边追赶,一边喊叫,“天将休得无礼,还我妻子!”织女见牛郎追来,心想我是玉帝孙女,谅必不会把我怎样,牛郎上天后肯定要受严刑,挥手叫他们不要跟来,牛郎不听,织女急了,把头上一枚金簪拔下来,朝身后划了一下,划出了一条银河,河水翻滚,波涛滚滚,把牛郎他们拦在河东,不能渡河。
玉帝把织女抓去后,狠狠的训斥了一顿,监禁在机房里织布。牛郎不能与织女相见,儿女们哭喊着要娘。地母娘娘(玉帝之妻,管大地上一切事)看织女可怜,向玉帝求情,玉帝同意每年七月初七织女与牛郎相会一次。这天,由鸟鹊搭桥,让牛郎织女带了儿女上天,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② 湖北十堰郧西出美女吗!
郧西,地处鄂西北边陲,北依巍峨秦岭,南临滔滔汉江,东南与郧县相毗邻,西北与西南同陕西五县接壤,扼秦楚要冲,形成了山环水绕的狭长地带。郧西历史文化渊远流长,早在一百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创造了远古78万年的“郧西猿人文化”。五万年前,创造了郧西黄龙洞“智人文化”,郧西又处在西安和武汉的水陆交通的中点线上,古老的“驿道文化”给郧西染上了秦风楚韵的色彩,由此,诞生了汉民族史诗《创世歌》。女娲神练五彩石补天,将余石寄存与悬鼓观石崖中,留下了千古奇观。悠悠的汉江从郧西南边飘遥而下,传颂着古老的董永与七仙女的优美传说;多情的天河从郧西的腹部静静地流淌,叙唱着神奇隽永的牛郎织女的爱恋之歌;更有那秀丽如画的美女河流传着许多美女传说,使南来北往的达官贵人,迁客骚人,都在这里留恋忘返,吟诗作画。“要找美女到郧西”的俗语早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古人云,“若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被誉为“美女之乡”的郧西,该是多么美丽神奇的地方。
一、《诗经》中的“窈窕淑女”
汉水是那样的温润、含蓄、清沌,汉江河畔的郧西女人被滋润的多情、善良、美丽大方,是天仙则逊一点风骚,是村姑却别有一番风韵。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周南”“召南”,多收编从汉水流域采集的民歌,又多属讴歌爱情的佳作。《诗经》的首篇《关睢》就是来源于汉江河畔,“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歌咏的就是古代郧西美女形象。这些民歌至今还在汉江河畔留下痕迹。如《郧西民歌集》第一卷“城区卷”中收集的民歌,《杜季兰哭监》中就有“关关睢鸠鸟,在河洲上游,窈窕天仙女,君子梦寐求……”的唱词。这首民歌与《诗经》里词句大致相同,说明同出一源。此外,郧西还有许多民歌与《诗经》同出一源。例如:“关关睢鸠在两旁,在河之洲陪新娘,窈窕淑女生贵子,君子好逑状元郎”。“关关睢鸠去看亲,在河之洲看不成,窈窕淑女看成了,巧言令色鲜矣仁”。
《诗经汉广》唱道:“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水矣,不可方思”。歌词含蓄委婉地抒发了一位男子追求汉江河畔的美丽的姑娘。姑娘若云中月,雾中花不可得之的惆怅伤怀之情,勾画出一位仙姿绰约、虚幻飘渺的汉江游女形象,使人深叹不已。《诗经?桃夭》尽情赞美了美艳绝伦的新娘的,热烈、惬意、浪漫。“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时至今日,汉江河畔人们仍把漂亮贤淑的姑娘比作桃花,比作鲜桃。被美女爱上了,就是走了“桃花运”。这是多美妙的想象,多么浓郁的艳情,多么淳朴的民风。
二、民歌中的“姐儿们”
星斗移转,沧海桑田,郧西人民继承了悠久的传统文化,创造了灿烂的民间文化,他们不断地用诗歌创作书写着自己的历史。翻开《郧西民歌集》,跳荡于眼前的是郧西儿女的追求和奋斗,尤其是洋溢着秦风楚韵的民间情歌,让人心潮翻涌,浮想联篇。例如《姐儿歌》里唱道:“姐在河里漂白纱,清水映出牡丹花,鲤鱼见了金翅撒,和尚见了把头抓,可惜我年少出了家”。“姐儿长得白如云,爱坏多少年轻人,活人看见都爱死,死人看见又还魂”。这种白描的绝笔手法把一个美若天仙的郧西美女形象活生生地耸立在人们心中,真让人拍案叫绝。
再看民间情歌《十八摸》,那真是美奂美伦的形象描述:
正月十五雪封山,郎到姐家去游玩,
姐在房中绣牡丹,郎在身边把戏演,
手摸姐儿头发边,又光又滑似绒线,
手摸姐儿眉毛边,弯弯柳叶月牙尖,
手摸姐儿耳朵边,肉乎乎一块饺子面,
手摸姐儿鼻子边,好似玉坠挂脸前,
手摸姐儿嘴唇边,好似莲花才吐瓣,
手摸姐儿半脸边,象是圆月落玉盘,
手摸姐儿肩膀边,浑身酥麻如触电,
手摸姐儿颈脖边,好似鲤鱼手中翻,
手摸姐儿胳膊边,塘里嫩藕池中莲,
手摸姐儿脊梁边,林里蜻蜒站花间,
手摸姐儿奶头边,双鼓又软馍馍山。
手摸姐儿小肚边,晕晕乎乎一堆绵。
…………
聆听这首情歌极品《十八摸》,一个貌似天仙的美女展现在你面前,那种精美地描述真令“顽石点头客座情”,这样的美女形象,普天之下,何处寻得?
《郧西民歌集》传唱了众多的美女形象。如《刁龙扇》中的夏玉英、薛玉珍、夏琼英;《二度梅》中的陈杏元;《十里亭》中的月英小姐;《三元记》中的秦雪梅;《山伯访友》中的祝英台;《孟姜女寻夫》中的孟姜女;《乌金记》中的王桂英;《苦竹娘》中的苦竹娘;这些众多的美女形象都是郧西人们心中的姐儿之花。她们不仅貌美如花,且品质优良,多才多艺,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有江湖民间的忠孝节义,实为帼国之楷模,女中之魁首。有些美女虽不是郧西当地的,但是,她们的美德风范在郧西美女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三、传说中的“美女之神”
每一个男人,包括最理性者,见到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漂亮的女人,没有不产生异样感觉的。古人都将美女比作花、比作月。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春秋的西施,汉朝的王昭君,三国的貂 婵,唐朝的杨贵妃,被人们比作“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可见,人们对美女的称颂赞誉是多么传神。贾宝玉感概女人是清水做的。沈从文说过,美女是天使和魔鬼合作的产物。贾平凹说过,女人到世上来是贡献美的。男人是征服世界而存在的,女人是征服男人而存在的,而征服男人的是女人的美,美是男人对女人的作用的限定而甘愿征服的因素。
女娲娘娘是创造人类的美女之神,她炼五彩石补天,将剩下的一块寄存在悬鼓观山崖之中。她创造世界,也可毁坏世界,商朝昏君纣王到女娲庙里上香,看到女神之美,就产生邪念,赋诗“脱了泥身换肉身,来配朝中一寡人”。由此惹怒女神,派狐狸精苏妲妃迷惑君王,至使江山付武王。
古老的汉江养育了古老的郧西人民,也诞生了许多美女之神。汉代刘向的《列仙传》记载了“江妃二女”的故事。战国时期周人郑交甫游于汉水,同两位汉江仙子不期而遇。请求二女解佩相赠,仙子赠佩而去,倏然不见,交甫思恋而死。妇孺皆知的《天仙配》中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故事同样发生在汉江河畔。郧西还流传着“七仙女下凡交子”“董永之子考取状元“的优美传说。
汉江在郧西境内有两大支流,一是金钱河,二是天河。金钱河是西安陆路通往汉江的必经之路,古老的上津古城就被称为“天子渡口”。隋唐时为皇帝选美女。由水路送至上津,美女们在船上闷了好多天,一到上津,就设法逃跑,好多美女就此落入民间。隋炀帝在国家大动乱之时,还想游江南,带着后宫三千佳丽从上津“天子渡口”入汉江下江南。不料,走至上津,被反王雷大鹏率部来围。隋炀帝下令宇文成都率队突围。隋炀帝是突出了重围,回到长安,而后宫的三千佳丽都被战乱冲散,全部流落到金钱河畔的郧西上津等地。由此,郧西上津留下了美丽的芳草地,开放出艳丽的美女之花。
天河,贯穿郧西腹地,是一条涌动的爱情之河。中国著名四大传说故事之一,《牛朗织女》的传说就诞生在这里。牛郎织女的传说,全国有许多地方都想占为已有,然而他们大多是牵强附会。而我们郧西最具说服力。“天河”之名在全国独此一处。日本的汉文学专家由日本找寻到此地,并撰写论文,认定郧西的天河就是诞生牛郎织女的天河。郧西县城天河两岸的山上至今还保留着牛郎织女的石头化身,既石公公与石婆婆。他们隔河相望,脉脉含情等待着年年的七夕相会。天河口山上有牛郎庙,民间有“七夕节”,天河上流还有牛郎山和织女山。凡此种种,足以说明牛郎织女的传说,就诞生在郧西。他们的爱情故事感天动地,永远滋润着郧西这个美女之乡。
四、“美女河”畔的郧西美女
鄂西北地区流传着一首民谣:“秦岭山下美女河,美女河畔美女多,美女个个赛天仙,皇帝选美随便摸”。美女河横贯郧西境内的观音镇和土门镇,是天河的支流,河水清澈见底,四季长流不息,象一条绿色的飘带缠绕在郧西的中部。就是这条神奇的河用他那碧绿清亮的乳汁滋润着两岸的人们,生长出如花似玉的美女,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大概是汉朝时,一位皇帝要选正宫娘娘,协助他治理天下。当晚,神仙给皇帝托了一梦,说是正宫娘娘出生在麦峪河龙潭湾,若见一人头顶皇印手拿宝剑者便是。皇帝于是就派特使前来拜访。特使在麦峪河上下访问数日,忽一日发现一个秃女子头顶升子,手拿竹棍到邻家借粮。特使突然醒悟,头顶升子可代表皇印,可能就是此人,于是下令将此女用轿子抬回京城。下轿一看,哪有秃女子,竟是一位绝色美人。皇帝就封她为正宫娘娘,帮助皇帝把国家治理得十分兴旺发达。万岁一高兴就把发现美女的地方封为“美女河”。
相传很久以前,美女河中的深水潭里每天早上天麻麻亮时,有一位美丽的少女在水潭边上以潭水为镜,洗梳打扮,太阳刚刚露出红脸时,就消失不见了。人们为了观看这一奇观,不惜翻山越岭、整夜守候在水潭周围。消息传到县太爷耳朵里,他就下令官差们捉拿姑娘,带回县衙论功行赏。官差们在水潭边等候几天几夜。这一天天刚放亮,水潭中渐渐露出了天仙般姑娘的身影,官差们看得个个流口水,发出“啧啧”的赞叹声,为首的官差高声叫喊道:“美姑娘,跟我们到县太爷那里去享福去吧!”话音刚落,水潭发出“啪啪”一阵水声,天空出现一片乌云,姑娘消失在水潭中。从此再也没有露面。人们为了表达对姑娘的怀念,就把这个潭叫做“美女潭”。
“美女河”有如此美丽的传说,郧西境内许多地方都有美女传说故事。离县城二十华里的河夹镇火车岭村,有一个神奇的金花寨,传说是一位叫金花小姐的美女在此修行,樵夫砍柴毁坏山顶,但第二天又恢复原貌。后来王母娘娘托梦,说是她的女儿在此修炼,请与观照。美女金花小姐在此修炼,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后人们四时祭奠这位美女天仙。
六郎乡境内的陈家河的山顶上有一座神奇的香花寨。传说在周朝时期,有一位叫香花姐的美女在此居住。当地有一恶霸号称蛮王,想霸占香花姐为妻,香花姐不从,二人就展开大战。蛮王势大,香花姐取下金耳环用巨石压着,腾云驾雾到三官洞蒿坪河处另建了一个山寨,在那里修炼成仙。
再说,风景秀丽的五龙河有一个“古柳情人阁”。相传是唐朝美女陈杏元被奸人所害,发送到北疆和番。陈杏元一行走到五龙河时,被石头八卦阵所迷。忠臣之后梅良玉千里相送陈杏元,在此处劫下陈杏元,二人在一石洞中躲过官兵的搜捕,结下百年之好。后又经历许多磨难,有情人终成眷属。留下了千古佳话。
宋代杨六郎镇守六郎关时,其妹妹杨八姐跟着哥哥,在郧西这块热土上干出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杨八姐貌美如花,且生性好动。她游春时,在罗汉寨发现了十八强盗修炼成精,杨八姐用计破了神井之水,将十八个强人治服,后来变成十八罗汉,修炼成正果。不料此事被蛮王知道了,蛮王正想霸占八姐为妻,以此事为由与杨八姐大战,杨八姐凭借武功打败了蛮王,刺穿了蛮王的肚子,使其肠子流了一地,于是就变成了上津境内的“胶肠关”。
槐树林场有一个神奇的“仙姑洞”。美若天仙的陈仙姑为了百姓治病,后被恶霸相逼,躲进仙姑洞修炼成仙,后又超渡“白发美教主”王聪儿成仙。景阳乡刘洪寨旁有一神奇小寨,山顶工事至今还存,那就是与刘洪寨、麻王寨三山并立的“女儿寨”。寨主付铃,美艳绝伦,且侠义肝肠。她与刘洪共同演绎了感天动地的爱情诗篇。这些故事,早已在郧西民间广为流传,成为郧西美女的艳丽花环。
五、灵秀的郧西,美女之乡
祥瑞氤氲,星斗阑干,巍巍秦岭,滔滔汉江。郧西女子吸秦岭汉江之灵气,纳秦风楚韵之精华,体形婀娜、娇艳如花,柔情似水,聪慧灵巧。其貌若何,罗敷感叹,其身若何、影愧九仙,其静若何,空谷幽兰;其志若何,须眉汗颜。
山,幽幽的,像一堵神秘莫测的墙;风,细细的,像一个怀春女子忧伤的叹息;露,润润的,像一串童真闪着的眼睛;雾,柔柔的,像一双温性脉脉抚摸的手。秦岭的山道上走出郧西女子,像天地间悬挂的一幅水彩画,桃花在她脸颊上开放,春天在她眸子里荡漾,翠鸟在山间枝头鸣唱,山歌在云中飘荡。郧西女子朴实无华,没有江南女子那样穿金戴银,脂粉艳抹的浓香;没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忧伤;没有山盟海誓般的爱情花腔。她们真诚、善良、静美、大方、勇敢、豪放,要疯就疯个够,要唱就唱的浪,要亲就大胆的亲,要爱就要爱的透彻,爱的地久天 郧西女子大都长着修长婀娜的身材,白净桃红的脸庞,瓜子脸,双眼皮,大眼睛,柳叶眉,糯米牙,樱桃小口,悬胆鼻梁,性情温驯,嗓门响亮。没有江南女子那么纤柔,也无四川妹子那么火辣干腔,更无东北女子那么信手放羊。郧西女子是秦岭汉水智慧的结晶,既有八百里秦川的阔气和豁达;又有汉江天河洗涤的秀美端庄;更兼中原文化造就的雍容华贵、机敏灵动。郧西女人看着美,读不懂,说不出,道不明,郧西女人是一部清新隽永的山水诗集。既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与大胆,又有一份含蓄在其中;既有“莲动下渔舟”“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流光溢彩;又有婀娜多姿的芬香,却不搔首弄姿,搬弄是非;既有聪明贤慧侠义肝肠的美德,却无显弄摆阔、好大喜功的恶习。郧西女人的美是古典美与现代美的融合,是一种外表美与心灵美的统一。郧西女人是美的化身,是天地灵秀的结晶。
从古至今,在郧西这块灵秀的土地上,出现了那么多的美女,生活过那么多的美女之神,难怪郧西出美女了。汉江的七仙女,天河的织女,美女河的正宫娘娘,夹河的一品诰命夫人,这些美女孕育了郧西美女的灵秀之气;宋代的杨八姐,清代的王聪儿,香花夫人,金花姐,这些美女造就了郧西美女的侠义心肠;何家井九女子,仙姑洞的陈仙姑,女儿寨的付铃,殷温娇等奇女子陶冶了郧西美女的高尚情操与传统美德。这就是郧西美女,这就是郧西美女形象。由此可鉴,郧西是美女之乡。
③ 牛郎织女这个传说是如何演变的
牛郎织女传说源自郧西天河 湖北省郧西县中部,有一条由北朝南的蜿蜒河流,叫天河。天河是郧西境内的第三大河流,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条叫天河的河流,它在世界地图上独享“天河”之名,郧西的天河,流淌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古老天河在郧西,七夕传说源于天河。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也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这个传说始终和七夕节相连,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天河鹊桥相会之时,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天河发源于秦岭东南部陕西照川,全长69公里,是汉水的重要的支流之一,流经郧西62.7公里。天河东边是杨家河、归仙河,西边是美女河、仙河,正好与天象相对。而天河边的石公公、石婆婆、悬鼓观、天池庵等景点却都与星象图相反,说明了郧西人对冲破天河阻隔的期盼。有天河,就有牛郎织女的传说,就有独特的七夕民俗。在郧西,人们将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代代相传。老人时时告诫后辈:男儿要像牛郎一样勤劳、质朴、善良、执着,女儿要像织女一样智慧、忠贞、节俭、孝顺。这条天河仿佛一下让人迷失,不知该从哪里游走。因为郧西的天河是有灵性的,她完全充当了导游角色,天河的方向就是人想要去的方向。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人们过“乞巧节”。那天,妇女们组织开展各种劳动竞赛,以在竞赛中提高技艺。夜幕降临,人们来到河边燃放河灯,顺河漂流的盏盏河灯,寄托着人们对逝去亲人的哀思,承载着人们对家庭、亲人的祈福,同时,也是在为牛郎指路以尽快与织女相会。“河灯亮,河灯明,牛郎织女喜盈盈”的民谣,在郧西县境内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