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禁地七夕

禁地七夕

发布时间: 2024-11-05 15:44:42

『壹』 七夕节,中国情人节的起(发)源地在哪里

郴州桂东?不知道在哪里,没去过。

我查到的一些资料,仅供参考:

“七夕”即阴历七月初七夜,如今被称作“中国情人节”的传统节日,为什么定在七月七日夜呢?说出来,恐怕要惊你一跳。郴州在汉初设为桂阳郡,在汉、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一些阶段就叫桂阳。桂阳是个出仙人与神话的地方,西汉即有《桂阳列仙传》,其中有个叫“成武丁”的成仙,很出名。《神仙传》、《列仙传》、《太平广记》、《中国神话人物辞典》都有其传,牛郎织女的相会日期,就是他透露出来的。南朝志怪小说集《续齐偕记》中记:“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当问:‘织女何事渡河?兄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去后三十年当还耳。’明旦,成武丁所在。世人至今犹云七月七日织女嫁牵牛。”茅盾先生在《中国神话研究》一书中,就引用了这个故事。

-------以上是节选《牛郎织女与郴州成仙》作者: (郴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政协文史研究员):张式成 郴州风杂志期刊: 2006年9月第14期

以下是湖南郴州桂东牛郎织女在凡间的神话传说故事:

桂东仙缘桥(仙人桥)----牛郎织女在凡间相会的地方,现代相爱男女的朝圣之地

从湖南省桂东县普乐乡东水村往红洞、上井的河流,从"哈喉脑"开始沿江而上,去新庄村的地方,留下了许多大小不一的疑为“冰臼群”,的石窟窿,大如"禾桶缸,"小如'谷箩框"当地语言),延绵数十里,当地人称为马蹄印.为什么会留下这么多大小不一的蹄印呢?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南阳城”据说是西晋时期湖南南方的桂阳郡城,现在的郴州市,简称为“南阳城”。据桂东县志记载:宋嘉定四年(1211),析桂阳县(即今汝城县)的宜城、零陵二乡置桂东县,县治设上犹寨(即今寨前)。明洪武元年(1368),移县城于沤江上游的凤凰山前。),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伏牛山”,即位于与桂东县交界资兴市的“石牛山”。石牛山海拔1238m,属于八面山支脉,南北走向。资兴古八景之一,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的灰牛大仙被降伏于此,故古时也称“伏牛山”。)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牛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牛郎暗自伤心流泪,不知家去何方。

那头老牛看着被赶出家门的牛郎形单影只无家可归,顿生怜悯之心,告诉牛郎,自己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的地方是一个离天最近的地方,那里离天只有三尺三,至今仍处于原始状态,没有人为改造痕迹,千年铁杉竞秀,千年古道斗险。原始森林间,飞禽走兽生活期间;那里由于离天较近,故而气候凉爽,当天上的神仙酷暑南耐时,神仙每年夏天下凡避暑纳凉的地方,于沤江河边洗澡降温,或游水嘻戏.它就经常看到有神仙在山顶上下棋,仙女在那河里洗澡,乃人间仙境,去那里生活将会比这里更加美好.

于是牛郎随着老牛一起离开那个伤心地,跋山涉水,来到了老牛所说的离天三尺三的地方,在一个叫牛氏坪(现也叫牛屎坪)的地方住了下来. (即如今湖南桂东八面山一带,古又人云: 八面山, 离天三尺三,人过要弯腰,马过要下鞍,现有景点有“八仙下棋”,古活化石银杏树等.盛产人间仙草灵芝,.桂东牛果等 .桂东县城,海拨800多米,是湖南省海拨最高的县,那里夏季气候凉爽,晚上睡觉还要盖被,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有天然空调城之美誉,怪不得神仙也下凡到此避暑纳凉了,呵呵。)

一天,天上酷暑难耐,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纳凉,在沤江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织女后来和诸仙女回天朝后对牛郎日夜思念,便骑一匹白色的天马偷偷下凡,来到人间.为了不让玉皇大帝发现,于是带着牛郎从牛氏坪沿沤江转至东水村去人迹罕至、偏远得神仙也很难找到的新庄村青石洞安家.

途经桂东牛塘界,没有路难以前行,在沤江边住了一个晚上,老牛也累了,牛郎陪老牛在沤江边上洗了一个澡,他们洗了澡的地方被老牛滚出了一口大塘,当地人后来把这个地方称为大塘,现称为大塘乡,他们在沤江边住过的地方称为牛难前,也就是牛郎难以再向前前进的意思。(现也叫牛栏前,位于普乐乡沤江边),

进入东水村后,由于东水村的地势比沤江高,沤江水流不进东水村,而且山高路徒,没有水路可走的白马马蹄和老牛的牛蹄受伤,留下一个个蹄印,织女看到伤心落泪,泪流成河,便是今天的东水河,原来东水村本无水,因为水应从西向东流,沤江水不可能倒着往高处流,织女没来之前,当地百姓一直处干旱之中,经常颗粒无收,百姓食不果腹,饥荒连年.自织女的眼泪变成水后,当地百姓再也不用为水发愁了,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正是因为东水村的河水是织女的泪水演变而成的,所以水也就可以从东向东流,从高处看水是倒着流,故留下了"桂东东水水流东,东来东去"的千古佳话,这也是东水村村名的由来.

织女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在十分偏僻新庄村青石洞安下家来,做了牛郎的妻子。刚到此处牛郎织女人生地不熟,茶米油盐,样样皆缺。牛郎只好每天上山挖竹笋、蕨菜根,黄菌等充饥。心灵手巧的织女把吃不完的竹笋烘烤成笋干,蕨菜根加工成蕨淀粉,黄菌晒成黄菌干,吃的解决了,但缺茶少油,织女于是又把牛郎在终年云雾飘渺齐云山上找到的叶大叶小的两种茶树,叫牛郎带动当地百姓广种于桂东大地。叶大而粗的叶子不能吃,但它的果实可以产油,当地百姓把这种茶树称为木子树所产油的叫木子油,即茶树油。叶小的那种茶树叶嫩而叶子可以泡着喝,鲜美提神,牛郎非常喜欢。即现在大地乡的云雾茶,现在又叫玲珑茶;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织女在离青石洞较远的另一个神秘的洞穴里划出一块神田,牛郎每天早上骑着白马带着老牛去那里耕种,中午肚子饿了就在石洞里生火做饭,做饭时洞里常常烟雾渺渺,当地百姓后来把这个石洞取名为“碧洞飞烟”;晚上回家途径东水村时都稍作休息,现在白马休息的地方也叫“五马归巢”.牛郎把织女从天上带来的大禾仙米、苡米等播种下去,年年耕种,年年丰收.

一年天上又酷暑难耐,天上的一条金龙和诸仙一起下凡纳凉,金龙突然特感凉快无比,一个喷嚏,变成一场大水,使得八面山的青山河河水瀑涨,大水带着泥沙咆哮而下,淹没了沤江边的万顷良田,当地百姓欲哭无泪,牛郎知道后,带着白马和老牛帮助当地百姓在沤江边上治沙造田,最后把被淹的万顷良田重修于好,深受百姓爱戴。当地百姓为了记住这个事情,把青山河发大水的地方称为“青山”、“大水”两个地名,把牛郎治沙造田的地方命名为做“沙田”,即现在桂东沙田镇。金龙惹祸后不敢再回天上,愧于当地百姓,自愿留在凡间,充当沤江守护神,从此沤江不再发特大大水,当地百姓于是又把沤江边上的一个村庄命名为龙头村,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意思。

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虫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天虫,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织女又发动当地百姓广种桑树,养天虫取丝,牛郎每天把丝带回家给织女织布。为了感谢织女给了天虫产丝,当地百姓把天虫尊称为“蚕”,这也是把产丝的虫子取名为蚕的原因.为了纪念织女给了天虫取丝织布,当地人又将地名取名为丝都,即现在的桂东四都,把牛郎耕种的神田称之为“仙人石田”.仙人石田洞现己成为桂东著名的旅游胜地.到现在,如果你去旅游观光,还可以看到牛郎在那里耕种的身影呢。

织女把新纺出来的布拿到一条小溪里面挂着漂洗,但见白光闪闪,暇光万丈,当地百姓以为金龙现身,惊喜万分,纷纷跑去观看,一看才知道是织女在漂布,一个个啧啧称奇,织女上了天朝以后,她漂布过的溪流形成了一个一百多米高的瀑布,后来老百姓为了纪念织女的故事,把那条小溪称之为龙溪,把那条小溪漂布过的地方称之为龙溪漂布,现在又叫龙溪瀑布。把当地地名称之为新纺,也就是现在的新坊乡。

牛郎和织女就这样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并生了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过上了自给自足的幸福生活。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它会变成一棵树,长果子给牛郎的后代吃,还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老牛说完这此话后就死了.死后,牛郎把老牛埋葬于桂东的一座高山上,即现在桂东的牛死仙山,以前建有一处牛仙庙,由于年久失修,仅残留遗址.非常奇特的是,当地猎人在牛死仙山打猎时,怎么样也打不到猎物,似有神灵佑护,被猎人称为打猎禁地.

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老牛的坟上果然长了一棵树,树上结满了果实,当地百姓称之为牛果.牛郎穿上牛皮做的鞋,带上用大禾米加工成的黄糍粑干粮(大禾黄糍粑,现桂东著名特产),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话说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用力过猛,金簪朝东落到凡间,插到了位于桂东县黄洞乡羊石坳山顶,山顶突起三峰,盘结如鬟,因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盘结如鬟而得名,原叫织女云鬟,现称玉女云鬟,桂东著名景点。据说武当派祖师爷“张三丰”也慕名来过此地。并在石头上刻下了“丰”字。金簪朝东划落,一道金光划过的地方现在称为东洛乡。

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百鸟之王--凤凰,凤凰把鸟儿们召集起来,在凤凰的栖息地(即如今在桂东县城旁的凤凰山,现仍有演变成为小个儿的凤凰那附近栖息,还有一棵需要四人合抱的千年古松,被誊为中国马尾松之王,该处也是桂东著名景点之一,称之为“凤岭古松”),在两棵千年古松树里,开了一个百鸟大会。后来人们把这次百鸟大会也称之为百鸟朝凤,百鸟们共同商讨如何帮助牛郎飞到天上去追织女,这时,生长在相思泉的喜鹊勇敢地站了出来,泪水汪汪地请求凤凰,要去帮牛郎,凤凰被喜鹊助人于危难的精神所感动,同意了喜鹊们的请求.于是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玉皇大帝牵怒于白马私自带织女下凡,触犯天条,把白天马贬为凡马,留在人间,所以现在仙人桥所处的山也叫白马山,白马山上有个千年不枯的泉眼,便是织女被天兵天将带回天庭时,对心爱的牛郎和给她找到人间真爱的白马所留下的伤心泪,泪滴成泉,也就是今天的相思泉,生长在旁边的豆科植物成了相思豆.由于这种原产的相思豆比较大而且有花纹,当地人又把它称为花豆.(据传,大诗人王维听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之后,非常感动.只知道相思豆生长于南方,却不知是生长在南国偏远山区桂东的花豆才为真正的相思豆,让世人以为南方的另外一种豆也是牛郎织女的故事里面的相思豆,留下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千古佳句.但对桂东而言,多少有些遗憾.).

树上一群比翼鸟被牛郎织女感天动地的爱情所感动,其中,喝了相思泉的个儿小的鸟儿,就变成了桂东著名相思鸟,飞得高的鸟儿每年七月七日都带着牛郎飞到天上,搭成如同凡间的石桥一样,让牛郎织女在天上约会,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这个凄美的爰情故事,将这种鸟称之为喜鹊,每年七月七日称之为七夕,喜鹊所搭的桥也称为鹊轿。

织女上天庭后怛心白马和牛郎的牛没草吃,就让雷公在白马山顶上放一把山火,烧掉山顶的树木,让山上长满白马和牛郎的牛所需要的青草,所以到现在,白马山顶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莫名其妙的发生一起山火。。。。

牛郎织女在天上鹊桥相会,时间久了,对凡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两个小孩的思念与日俱增,便请求王母娘娘让她下凡看看孩子, 王母娘娘于心不忍,但又不可以让她们继续生活在一起,但出于骨肉之情,每年看看小孩,也是合情合理,于是按照喜鹊搭桥的办法,下令二郎神,在牛郎织女所住的青石洞旁把山劈开, 二郎神再搬来一块巨石,横架南北,石桥两头宽,中间窄,桥面稍斜,以防他们跨越桥中央, 借以阻断织女的回家之路.据说现在,有胆量走完此桥的人,无任男女,没有找对象的,走过此桥后,必可找到美好姻缘,准备结婚的男女双双牵手走过此桥,结婚必会幸福美满百年好合,已结婚的男女感情不和时双双牵手走过此桥,必会和好如初。感情已经破裂的男女,双双牵手走过此桥,还可以破镜重圆等等。具体是否如此神奇,只有你自己亲自去体验了才知道。。。。。

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上半夜牛郎织女在天上鹊桥相会,下半夜牛郎织女在石桥相会,也就是现在的仙缘桥,至今牛郎织女所住的青石洞旁那边的桥边上,耸立着一高一矮两个石头, ,传说就是牛郎织女的两个孩子,当地人把它称为,望星石,也称望亲石.他们每天翘首相望,看着天上的牛郎织女星,等待父母亲的到来,日久天长,成了今天的永恒追求的象征………

由于织女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而私自下凡,牛郎织女在凡间所约会过的桥称为仙缘桥,现也叫仙人桥,住过的洞叫情思洞,现在也叫青石洞,当地百姓为了纪念牛郎织女住过的洞室,把新郎新娘结婚用的房叫洞房,这也是洞房的由来

由于鸟儿们每从四面八方回来搭桥,于是在桂东形成了一条千年鸟道,鸟儿因赶着要去搭桥,经过千年鸟道那个地方,当地百姓把这个地名取名桥头,鸟儿经过的山叫鸟岭.(现在桂东桥头镇),

新庄村当地百姓偷看织女在约会时为了更加美丽而采集百花化新妆,古称化妆为上妆,卸妆为下妆,故有新庄,上庄,下庄三个地名.

听说,现在有很多谈恋爱的男女,为了神圣的爱情,不顾爬山涉水之艰辛,来到仙缘桥,海誓山盟,以表对爱情的坚贞不渝之心,更有人勺一碗相思泉的相思水,送给自己暗恋之人,借物传情,皆大欢喜.

织女为了爱情而下凡生活在湖南,于是有了湘女多情的说法。 桂东人民为了沤歌这个故事,把桂东的一条织女下凡洗澡的大江称之为沤江,把沤江的一条支流称为牛郎江,(住于桂东寨前,后简称为牛江)两江相汇,意为让永不停息的江水,把天上人间的爱情故事,百年好合,永远沤歌,流源远长...................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后记:由于牛郎织女在桂东的神话传说己有上千年历史了,现在的年轻人又不喜欢听故事,发生在桂东有关牛郎织女神话传说被人渐渐遗忘,只有老一辈少数几人还能依稀记起,但也残缺不全,加上地名变更,如丝都现己更名为四都,牛氏坪更名为牛屎坪;织女云鬟更名为玉女云鬟,龙溪漂布更名为龙溪瀑布;仙缘桥更名为仙人桥等等,渐渐的,连桂东本地人也逐渐忘记,有的甚至完全遗忘了这个美丽的传说,这在传说发生地来说,不得不承认是件非常遗憾的事.

今天,笔者通过寻访众多老一辈人士搜集整理出来,许多典故,地名等己无从考证,欢迎广大朋友继续发掘,并请多多指正,共同努力去完善.目地只有一个,让发生在桂东的美丽传说继续流传下去,发扬光大.

『贰』 故宫的 典故

畅音阁,为清宫内廷演戏楼,全称故宫宁寿宫畅音阁大戏楼,位于故宫博物院内养性殿东侧,宁寿宫后区东路南端,座南面北,建筑宏丽。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始建,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建成。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曾维修,二十二年于阁后(南)接盖卷棚顶扮戏楼。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维修。现存建筑为嘉庆年间改建后的规制。畅音阁为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戏台,与京西颐和园内的德和园大戏楼(为仿畅音阁规制建造)、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大戏楼并称清代三大戏楼。
在中国古代,看戏是皇宫中的主要娱乐。每逢各种节日,如元旦、立春、上元、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除夕以及皇帝登极、帝后的生日等重大庆典,都要在宫中看戏。清代宫廷内演戏的地方有多处:太极殿与长春宫之间有一座;西六宫北部重华宫一带有漱芳斋戏台。而规模宏大的畅音阁,则专为重大节庆演戏时所用,在此演出的戏曲大多是歌舞升平的吉祥神仙戏。据资料记载,清末西太后当政时期,凡遇节日,她总是要到畅音阁看戏,并由皇帝、皇后、妃、嫔、命妇以及王公大臣等陪同。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西太后五十岁生日时,为在畅音阁演戏给西太后看,仅购置戏服和道具的支出,就耗费白银十一万两之多。

其中,寿台面积210㎡,台内不设立柱,采用抹角梁。台面后部设有4座楼梯,接平台,上楼梯可抵达禄台。寿台北、东、西三面明间的两柱上方装饰鬼脸卷草纹木雕彩绘匾,惟正(北)面挂联:“动静叶清音,知水仁山随所会;春秋富佳日,凤歌鸾舞适其机。”取自左思《招隐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另外,陶渊明《移居》中也有“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台面中部下方设地井,地井内安装有绞盘,平时用木版盖着,盖板可开合,可以根据戏剧的内容,把布景和人物从地下托出台面,造成从地下或水中钻出来的戏剧效果,例如表演“地涌金莲”一场戏,就是从台底下慢慢钻出四朵大莲花来,一朵莲花上坐着一尊菩萨。台下地面四角各有窨井一眼,南边中间有一眼水井,可为戏中表演喷水提供水源。
禄台、福台则均将前沿(北侧)做为台面,使观戏者抬头便可看到。三层台设天井上下贯通,禄台、福台井口安设辘轳,下边直对寿台地井,根据剧情需要,天井、地井可升降演员、道具等,例如上演仙女、神仙下凡的戏目时,用辘轳把幕景和演员从上面送下来,造成从天而降的戏剧效果。使用三层台的剧目不多,绝大多数只在寿台上表演,福台和禄台则只在一些神怪戏中才用。
台对面的阅是楼分为上下两层,是皇帝和后妃看戏的地方。东西北三面都用两层圈楼围绕,宫女和大臣可以在两侧楼的廊下看戏。楼后则是庆寿堂。

储秀宫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地方。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慈禧刚进宫被封为兰贵人时,曾在这里居住。咸丰六年三月升为懿嫔的慈禧,在这里生下同治皇帝。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已居长春宫的慈禧太后,为庆祝五十岁生日,移居此宫,并重修宫室,耗费白银六十三万两。院内游廊墙壁上的题词,即当时大臣为慈禧祝寿的万寿无疆赋。
储秀宫是西六宫之一,也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宫室。前殿悬挂有乾隆皇帝御笔匾为“茂修内治”。西太后曾在这里居住。继而被封为懿嫔,于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生了载淳(即同治皇帝)。光绪十年(1884年),西太后在庆贺她五十岁生日时,从长春宫又移到储秀宫居住,一连又住了十年。现在储秀宫内外的陈设,还是庆贺西太后五十寿辰时的原状。
当时,为庆贺西太后五十岁生日,把储秀宫、翊坤宫等处修缮一新,耗费白银六十三万两,使储秀宫成为西六宫中最考究的一座宫殿。储秀宫庭院中,有两棵苍劲的古柏;台基下东西分设一对铜龙和一对铜鹿。储秀宫外檐油饰采用色泽淡雅的“苏式彩画”,题材有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和神仙故事等;门窗都是以质地优良的楠木雕刻的“万福万寿”和“五福捧寿”花纹。

储秀宫为单檐歇山顶,面阔5间,前出廊。檐下施斗栱,梁枋饰以淡雅的苏式彩画。门为楠木雕万字锦底、五蝠捧寿、万福万寿裙板隔扇门;窗饰万字团寿纹步步锦支摘窗。内檐装修精巧华丽。明间正中设地屏宝座,后置5扇紫檀嵌寿字镜心屏风,上悬“大圆宝镜”匾。东侧有花梨木雕竹纹裙板玻璃隔扇,西侧有花梨木雕玉兰纹裙板玻璃隔扇,分别将东西次间与明间隔开。东次、梢间以花梨木透雕缠枝葡萄纹落地罩相隔;西次、梢间以一道花梨木雕万福万寿纹为边框内镶大玻璃的隔扇相隔,内设避风隔,西梢间作为暖阁,是居住的寝室。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古华轩 为北京宁寿宫花园第一进院落的主体建筑。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轩为座北面南的敞轩,面阔3间带回廊,正面悬挂乾隆帝御笔“古华轩”木匾。卷棚歇山式顶,黄琉璃瓦绿剪边。檐柱间置倒挂楣子与坐凳,金柱间安装透空灯笼锦落地罩,用以界分内外,形成内外空间的贯通。
轩明间内檐和后檐4间悬挂木雕龙匾4块,明间楹联一副,均是乾隆帝为古楸而题。轩前檐下有古楸一株,构轩时树龄已逾百年,倚树建轩,故名“古华轩”。

交泰殿
北京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殿名取自《易经》,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约为明嘉靖年间建,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殃及此殿,是年重建。
殿内顶部为盘龙衔珠藻井,地面铺墁金砖。殿中明间设宝座,上悬康熙帝御书“无为”匾,宝座后有板屏一面,上书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铭》。东次间设铜壶滴漏,乾隆年后不再使用。在交泰殿内西次间一侧,设有一座自鸣钟,这是嘉庆三年制造的。皇宫里的时间都以此为准。自鸣钟高约6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座钟。
交泰殿为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是皇后生日时接受庆贺礼的地方。清朝,于此殿贮清二十五宝玺,每方玉玺都有专门的用途。每年正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吉时,设案开封陈宝,皇帝来此拈香行礼。清世祖鉴于明代宦官专权的教训,规定宦官不得干预朝政,所立“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曾立于此殿。皇帝大婚时,皇后的册立、宝安设殿内左右案上。交泰殿每年春季祀先蚕,皇后先一日在此查阅采桑的用具。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丽景轩为储秀宫后殿,面阔5间,单檐硬山顶。明间开风门,其余4间为槛窗,楠木门窗雕刻万字锦地,上饰五福捧寿、万福万寿纹饰,转角处包饰龙凤云纹铜角叶。明间台阶两侧各有四汉白玉石台座,用来摆放香炉、神兽等。

据文献载,慈禧初入宫时即居于储秀宫,并于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在后殿生下载淳,即后来的同治皇帝。
同治十一年(1872年)皇帝大婚后,嘉顺皇后阿鲁特氏居住储秀宫,直到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去世。
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50大寿,以圣母皇太后的身份再次居住储秀宫,时将后殿思顺斋改名为丽景轩。
清晚期在丽景轩内建有小戏台。清逊帝溥仪曾在此举办西餐宴会。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式陈列,并有“溥仪生活展

钦安殿位于御花园正中,南北中轴线上。始建于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添建墙垣后自成格局。清乾隆年间曾在前檐接盖抱厦3间,后拆除。

月台前出丹陛,东西两侧各出台阶。院内东南设焚帛炉,西南置夹杆石,以北各有香亭1座。殿前院墙正中辟门,曰“天一门”,东西墙有随墙小门,连通花园。
钦安殿内供奉玄天上帝。清朝每年元旦于天一门内设斗坛,皇帝在此拈香行礼。每遇年节,钦安殿设道场,道官设醮进表。钦安殿事务由太监道士管理

寿安宫
寿安宫位于内廷外西路寿康宫以北,英华殿以南。始建于明代,初名咸熙宫,嘉靖四年(1525年)改称咸安宫。清初沿明制,雍正年间在此兴办咸安宫官学,乾隆十六年(1751年)咸安宫官学移出。同年,乾隆皇帝为庆贺皇太后六十寿诞,将此宫修葺一新后改称寿安宫。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为皇太后七十圣寿庆典,在院中添建一座3层大戏台。嘉庆四年(1799年)将戏台拆除,扮戏楼改建为春禧殿后卷殿。

寿安宫后为第三进院,院中叠石为山,东西各有3开间小殿,名为福宜斋、萱寿堂。
寿安宫是皇太后及太妃、嫔等人的居所。明代仁圣太后、天启年间乳媪客氏曾在此居住。乾隆年间,孝圣宪皇太后六十及七十岁圣寿节,乾隆帝都亲率皇后、皇子、皇孙等人至此跪问起居,进茶侍膳,于堂前跳“喜起舞”贺寿,并于宫中设宴,王公、大臣及王妃、公主分坐于东西两侧延楼中,陪同赏戏。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畅音阁戏台修建完毕,次年皇太后逝世,寿安宫戏台便逐渐荒废。嘉庆四年(1799年)奏准,拆去寿安宫戏台,在扮戏楼位置建春禧殿后卷殿,用以收贮南府升平署之行头、切末。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寿安宫被辟为故宫图书馆,沿用至今。

文渊阁位于故宫东华门内文华殿后,原明代圣济殿旧址。明朝的内阁就设在这里。清朝 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公元1774—1776年)建成,是皇家收藏《四库全书》的图书馆。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三十九年下诏兴建藏书楼,命于文华殿后规度适宜方位,创建文渊阁,用于专贮《四库全书》。 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
内立石碑一通,正面镌刻有乾隆皇帝撰写的《文渊阁记》,背面刻有文渊阁赐宴御制诗。
在承载藏书、编书功能并用作“天子讲读之所”的同时,文渊阁还是阁臣入直办事之所,并随着明代政治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事实上的秘阁禁地。明初,朱元璋为强化皇权,诏罢中书省,废臣相。为处理纷繁国事,又不至妨碍专制集权,乃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定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各一人,于翰林及六部官员内择取。朱棣继位,以“初定内难,四方之事方殷”,特“命侍讲解缙、编修黄淮入直文渊阁。寻命侍读胡广,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胡俨同入直,并预机务”。时成祖“每退朝还宫,遇有几务须计议者,必亲御翰墨,书荣等姓名,识以御宝,或用御押封出,使之规画。荣等条对,用文渊阁印封入,人不得闻”。文渊阁因此而有内阁之称,杨荣等人也先后升迁至大学士之职。至英宗正统七年(1442)建造翰林院之后,文渊阁作为大学士等官员专门的入直办事之所,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秘阁禁地,“凡入内阁,曰直文渊阁”。世宗嘉靖年间,文渊阁制进一步完善,据载:“嘉靖十六年命工匠相度,以文渊阁中一间恭设孔圣暨四配像,旁四间各相间隔,而开户于南,以为阁臣办事之所。阁东诰敕房装为小楼,以贮书籍。阁西制敕房南面隙地添造卷棚三间,以处各官书办,而阁制始备。其职掌入内阁,预机务,出纳帝命,率遵祖宪,奉陈规诲,献告谟猷,点简题奏,拟议批答,以备顾问,平庶政。”阁门还高悬圣谕,严申规制:“机密重地,一应官员闲杂人等,不许擅入,违者治罪不饶。”可见,文渊阁已成为事实上的内阁,其地位和作用非同一般。
正统十四年(1449),南京明故宫发生火灾,文渊阁及其所余书籍皆付之一炬。北京皇宫的文渊阁也随着明王朝的灭亡,在明末战火中被毁。
清入关建立全国政权之后,在政治制度上多沿袭明制,在文化思想方面也逐渐接受以儒学为主体的封建文化。顺治十五年(1658),清廷改内三院为内阁,分设翰林院,“以大学士分兼殿阁,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凡四殿二阁。顺治十八年(1661)复设内三院,撤翰林院。至康熙九年(1670),再撤内三院,复内阁、翰林院,其殿阁职衔仍沿顺治十五年之制。乾隆十三年(1748),以“中和、保和、文华、武英四殿,文渊、东阁二阁未为划一,其中和殿名从未有用者”,因裁中和殿而增体仁阁。自此而后,三殿三阁大学士成为定制。但是,其中的文渊阁却始终有其名而无其实,即清廷虽设有文渊阁大学士之名,却并无文渊阁之实,所谓“本朝定制,以文渊阁为大学士兼衔,第仍其名而未议建设之地”。
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四库全书》开馆。考虑到书成之后将来的贮藏问题,乾隆帝在编书活动大规模开展的次年即未雨绸缪,决定为《四库全书》建造专门的庋藏之所。他听说浙江宁波范懋柱的藏书楼天一阁“纯用砖甃,不畏火烛,自前明相传至今,并无损坏,其法甚精”,便特谕杭州织造寅著“亲往该处,看其房间制造之法若何,是否专用砖石,不用木植,并其书架款式若何,详细询问,烫成准样,开明丈尺呈览”。在了解到天一阁的建筑规制及藏书特色之后,乾隆帝欣然下令,“取其阁式,以构庋贮之所”。最初乾隆帝计划将《四库全书》抄写四部,“一以贮紫禁之文渊阁,一以贮盛京兴王之地,一以贮御园之文源阁,一以贮避暑山庄,则此文津阁之所以作也”。其后考虑到江南士子读书治学的需要,又特别谕令在江浙地区增建文汇、文宗和文澜三阁。此即著名的用于贮藏《四库全书》的七座藏书楼。其中紫禁城中的文渊阁建于文华殿之后,乾隆帝说:“凡事豫则立。书之成虽尚需时日,而贮书之所,则不可不宿构。宫禁之中,不得其地,爰于文华殿后建文渊阁以待之。文渊阁之名,始于胜朝,今则无其处,而内阁大学士之兼殿阁衔者尚存其名。兹以贮书所为,名实适相副。”可见,由于《四库全书》的纂修特别是将来贮藏的需要,自清初以来一直有其名而无其实的文渊阁,终于得以动工兴建,并因此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中秘藏书胜地。

武英殿 北京故宫武英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熙和门以西。正殿武英殿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须弥座围以汉白玉石栏,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武英门。后殿敬思殿与武英殿形制略似,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东西配殿分别是凝道殿、焕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间。院落东北有恒寿斋,西北为浴德堂。
明初帝王斋居、召见大臣皆于武英殿,后移至文华殿。崇祯年间皇后千秋、命妇朝贺仪也在此举行。明代于武英殿设待诏,择能画者居之。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攻入北京,成立大顺政权。但很快就因军心懈怠,无力抵抗入关的清兵,只在四月二十九日于武英殿草草举行了即位仪式,翌日便撤离北京。
清兵入关之初,摄政王多尔衮先行抵京,以武英殿作为理事之所。清初武英殿用作皇帝便殿,举行小型朝贺、赏赐、祭祀等仪典。康熙八年(1669年)因太和殿、乾清宫等处维修,康熙皇帝曾一度移居武英殿。
康熙年间,首开武英殿书局。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左右廊房设为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之事,由亲王大臣总理,下设监造、主事、笔帖式、总裁、总纂、纂修、协修等30余人,由皇帝和翰林院派充。康熙四十年(1701年)以后,武英殿大量刊刻书籍,使用铜版雕刻活字及特制的开化纸印刷,字体秀丽工整,绘图完善精美,书品甚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命将《永乐大典》中摘出的珍本138种排字付印,御赐名《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世称“殿本”。道光二十年(1755年)后刊书甚少,仅存其名。武英殿之书凡存而不发者一向贮于敬思殿中。嘉庆十九年(1814年)夏清查存书,将完好者移贮武英殿,残缺之书变价出售,此后敬思殿实际作为存储版片之处。
同治八年(1869年)武英殿被火焚,烧毁正殿、后殿、殿门、东配殿、浴德堂等建筑共37间,书籍版片焚烧殆尽。同年重建。

延晖阁位于御花园内西北,北倚宫墙。明代初建时称清望阁,清代改今名。
阁坐北面南,三开间,外观为上下两层,其内部两层之间有一暗层,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明间开门,灯笼框隔扇门6扇,两次间为灯笼框槛窗。阁之上层回廊环绕,玲珑轻盈。
延晖阁高居于宫墙之内,与东部的堆秀山形成了左右均衡的格局。这是一处供登临远眺的建筑,登阁俯视,园中古柏成行,风光绮丽,北望景山,峻挺葱郁。在冬季天气晴朗的日子,这里还可以看到西山的积雪。清代乾隆、道光、咸丰等皇帝常登此阁吟诗赏景,留有吟咏此阁的诗句。

延禧宫
延禧宫为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东二长街东侧。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寿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延祺宫。清代又改名为延禧宫,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清两朝均为妃嫔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嫔、成贵人曾在此居住。
延禧宫原与东六宫其它五宫格局相同,为前后两进院,前院正殿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室内悬乾隆皇帝御笔匾曰「慎赞徽音」,东壁悬乾隆《圣制曹后重农赞》,西壁悬《曹后重农图》。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后院正殿5间,亦有东西配殿各3间,均为黄琉璃瓦硬山顶。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延禧宫起火,烧毁正殿、后殿及东西配殿等建筑共25间,仅余宫门。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提议复建,但未能实现。宣统元年(1909年)在延禧宫原址兴工修建一座3层西洋式建筑--水殿。水殿四周浚池,引玉泉山水环绕。主楼每层9间,底层四面当中各开一门,四周环以围廊。楼之四角各接3层六角亭1座,底层各开两门,分别与主楼和回廊相通。据《清宫词》、《清稗史》记载,水殿以铜作栋,玻璃为墙,墙之夹层中置水蓄鱼,底层地板亦为玻璃制成,池中游鱼一一可数,荷藻参差,青翠如画。隆裕太后题匾额曰「灵沼轩」,俗称「水晶宫」。
事实上,该殿所有构架均为铁铸,殿内4根蟠龙纹柱也系铸铁锻造。整座建筑大都以汉白玉砌成,很少用砖,外墙雕花,内墙贴有白色和花色瓷砖。因国库空虚,水晶宫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冬尚未完工,后被迫停建。宣统二年(1910年)六月,隆裕太后还曾下令西苑电灯公所给延禧宫安装电暖炉、电风扇并添安电灯。延禧宫是故宫中第一座钢筋水泥建筑。
1917年张勋复辟时,延禧宫北部被直系部队飞机投弹炸毁。
1931年,故宫博物院将其改建为文物库房。

翊坤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地方。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建成。始称万安宫,明嘉靖时改称翊坤宫,清沿用明朝旧称。
清代曾多次修缮,原为二进院,清晚期将翊坤宫后殿改成穿堂殿曰体和殿,东西耳房各改一间为通道,使翊坤宫与储秀宫相连,形成四进院的格局。正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檐下施斗拱,梁枋饰以苏式彩画。门为万字锦底、五蝠捧寿裙板隔扇门,窗为步步锦支摘窗,饰万字团寿纹。明间正中设地平宝座、屏风、香几、宫扇,上悬慈禧御笔“有容德大”匾。东侧用花梨木透雕喜鹊登梅落地罩,西侧用花梨木透雕藤萝松缠枝落地罩,将正间与东、西次间隔开,东西次间与梢间用隔扇相隔。殿前设“光明盛昌”屏门,台基下陈设铜凤、铜鹤、铜炉各一对。溥仪逊帝时曾在正殿前廊下安设秋千,现秋千已拆,秋千架尚在。东西有配殿曰延洪殿、元和殿,均为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建筑。后殿体和殿,清晚期连通储秀宫与翊坤宫时,将其改为穿堂殿。面阔5间,前后开门,后檐出廊,黄琉璃瓦硬山顶。亦有东西配殿,前东南有井亭1座。
古代赫赫有名的雍正妃子年氏便是在这宫中度过她这可怜的一生......
康熙宠妃宜妃郭络罗氏也曾长住此宫。
清代慈禧太后住储秀宫时,每逢重大节日,都要在这里接受妃嫔们的朝拜。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寿辰时移居储秀宫,曾在此接受朝贺。光绪帝选妃也在此举行。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b ]颐和轩
颐和轩为紫禁城东北隅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之一,南有乐寿堂,北为景祺阁,轩与阁之间有穿廊相连,形成工字殿。颐和轩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庆七年(1802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两次重修。
颐和轩面阔7间,进深1间,单檐歇山式顶,覆黄琉璃瓦。前檐出抱厦5间,后檐出抱厦3间。除前檐抱厦外,余各间均出廊。前檐抱厦明间、东西次间开敞,形成较深远的前出廊,东西稍间装板墙,南面为槛墙、支摘窗。轩明间为五抹头 扇门,次间为槛窗,上为步步锦支窗,下为方玻璃屉窗。稍间为步步锦支摘窗。后檐抱厦次间、山面轩稍间、尽间均为槛窗。明间有穿廊3间,北接景祺阁,穿廊明间东西向开门,可通轩北东西两小院。轩东西山面廊南北封装,设有小门,西廊外建有如亭及围廊,形成小院。
颐和轩前月台左侧设有日晷,月台接甬路与乐寿堂相通,甬路两侧各设琉璃花池。轩两侧有游廊连接乐寿堂,廊壁镶嵌敬胜斋帖石刻。

符望阁位于宁寿宫花园第四进院落,为该院的主体建筑。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嘉庆七年(1802年)修,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
符望阁在形制上模仿建福宫花园的延春阁。平面呈方形,外观两层,内实三层,四角攒尖顶。蓝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黄色琉璃瓦。
符望阁的室内装修颇具特色,以各种不同类型的装修巧妙地分隔空间,穿门越槛之际,往往迷失方向,故俗有“迷楼”之称。室内装修制作精美,又以金、玉、珐琅等镶嵌装饰,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乾隆年间,每年腊月二十一日,皇帝在此地赏饭给王公大臣。嘉庆皇帝也曾登临此阁,并有《咏符望阁》之诗咏。符望阁是宁寿宫花园中最高大的建筑,登临其上可一览紫禁城内外的秀色

昭仁殿
始建于明代,为乾清宫东侧小殿。
昭仁殿南向,单檐歇山顶,上覆黄琉璃瓦。面阔3间,正中明间辟门,两次间槛窗。殿前接抱厦3间。明时,殿前有斜廊通乾清宫及东庑,清代改廊为砖墙,自成一院,有小门以通内外。殿后接室3间,均为藏书之处。殿之东设龙光门,明代已有,是正宫通向东路的安全出口。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出禁城自缢前在此砍杀其女昭仁公主。
清朝,昭仁殿成为皇帝读书的地方。殿后西室匾曰“慎俭德”,再西有匾曰“五经萃室”。乾隆九年(1744年),皇帝下诏从宫中各处藏书中选出善本呈览,列架于昭仁殿内收藏,并御笔书“天禄琳琅”匾挂于殿内。乾隆四十年(1775年),又命大臣重新整理,剔除赝刻,编成《天禄琳琅书目前编》十卷,记载了每一部藏书的刊印年代及流传、收藏、鉴别等情况。当时昭仁殿共有宋、金、元、明版藏书429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皇帝认为南宋岳珂所校刻的《易》、《书》、《诗》、《礼记》、《春秋》五经十分重要,命诸臣在昭仁殿后室特辟一小室,赐名“五经萃室”,御题匾额,悬于室内,并设围屏,上刻“五经萃室记”,旁有联曰:“有秋历览登三辅,旰食惟期协九经”。后嘉庆皇帝亦常临室阅览,并作有《五经萃室观书诗》。嘉庆二年(1797年)十月,乾清宫失火,延烧昭仁殿,《天禄琳琅》之珍贵藏书被焚为灰烬。同月,嘉庆皇帝命重辑《天禄琳琅续编》,于次年完成。嘉庆二年(1798年)昭仁殿重建,收贮《天禄琳琅续编》659部,12,258册。“五经萃室”亦重新恢复,藏《相台五经》。昭仁殿的藏书中,宋金版本用锦函,元版本用青绢函,明版本用褐色绢函,分架排列,皇帝可以随时到此览阅,十分方便。
转载

热点内容
依诺鲜花 发布:2025-01-10 02:09:57 浏览:980
9月1号花语 发布:2025-01-10 02:02:00 浏览:73
静赏鲜花 发布:2025-01-10 02:01:52 浏览:269
好一点盆景 发布:2025-01-10 02:01:51 浏览:779
樱花充气 发布:2025-01-10 01:55:21 浏览:976
牡丹园位置 发布:2025-01-10 01:52:28 浏览:216
白丁香花根 发布:2025-01-10 01:51:21 浏览:552
香雪龙花卉 发布:2025-01-10 01:38:02 浏览:860
小区绿植图片及名称 发布:2025-01-10 01:37:29 浏览:170
fgo情人节阿周那 发布:2025-01-10 01:25:24 浏览: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