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火烧
❶ 每个节日的习俗是哪些
1.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通常在公历2月或1月),人们通宵守岁,清理家居,贴门神、春联和年画,穿上新衣。
2.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通常在公历2月或1月),庆祝活动包括吃年糕、饺子、汤圆等,还有掸尘、贴春联、贴年画、包饺子、放鞭炮等。
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通常在公历2月或1月),庆祝活动有吃元宵、观赏花灯、舞龙舞狮等,各地习俗略有不同。
4.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公历4月5日左右),传统习俗包括扫墓、踏青、荡秋千、踢蹴鞠等。
5.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6日左右),主要活动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菖蒲等。
6.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月6日左右),传统上女子会进行乞巧活动,祈求巧手和美满婚姻。
7.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公历9月12日左右),庆祝活动包括祭月、赏月、吃月饼、水果等。
8.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公历10月5日左右),有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等习俗。
9. 冬至:农历十一月廿二或廿三(公历12月21日至23日),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都有滋补食品的习惯。
10. 祭灶:农历腊月廿三或廿四(公历1月或2月),民间有扫尘、祭灶的活动,吃灶糖、火烧等食品。
11.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公历1月或2月),传统食品是腊八粥,由多种谷物、豆类和干果熬制而成。
❷ 七夕节的习俗 山东莱阳七夕风俗
说到“日月出东莱之阳”的山东莱阳,人们第一时间会想起的应该就是闻名全国的当地特产--莱阳梨了,也因此这里素有“中国梨乡”之美称。今天是2017年8月28日,我国传统一年一度的七夕佳节,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梨城”莱阳七夕节的风俗。
七月七磕果子莱阳的七夕节,叫做过七月七。莱阳的孩子小时候总期盼着过这个节日,因小伙伴们之间都有各自的几串小果子,一边炫耀,相互品尝。在莱阳当地,按农时来说,有句农谚是“六月六看谷秀,七月七看谷米”,意思是到了农历的六月六田里的谷物开始秀穗,待到七月七颗粒已基本饱满,丰收在望。
为了迎接丰收,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有烙面果子的习俗,其做法是用油、牛奶、鸡蛋、糖等把面粉和好,再用模子(磕子)印成各种样式的面果子,然后在锅中烤烙,名为磕饼,即磕果子。
面果子的形状大小不一,有圆的,有花、叶、桃等植物类的,有鱼、鸡、猫等动物类。大面果子叫“火烧”,是全家人节日的必备食品,食用后预示着迎接丰收到来。
小面果子叫“小果子”,做好后用长线将其串在一起成长串,中间夹上早熟的花红果、海棠果及桃李枣等瓜果,尾部系上多色花布,挂在新高梁杆上供孩子们玩耍零食,或挂在墙壁为装饰品,或馈赠邻居孩子以示喜爱。
“雅秋”的传说另外,神话传说天上的织女向往人间,私自下嫁牛郎。生气的王母娘娘用她的发簪划出一条天河将其二人分隔两边。每年的七月七由喜鹊搭桥相会。因此在莱阳当地有传说,七月七这一天一般看不到喜鹊(胶东方言称“雅秋”),因都聚集到天河搭彩桥去了。
“姐姐哭”的传说再据说这一日有情人夜晚在葡萄架下约会能白头谐老,夜深还能听到牛郎织女的私语。这一日及前几天如逢阴雨连绵,称其“姐姐哭”,即盼姐姐望相会的日子。因天河相隔,织女思念牛郎,以泪水洗面,故天上的雨一阵一阵的,称其为“姐姐哭”。
“生巧牙”乞巧从前民间小女有“生巧牙”集体吃“乞巧饭”,举行“请姐姐”等乞求活动,以求心灵手巧。入夜小女们各自拿着长串的预示丰收的小面果子,挂在井台边,围成一圈,圈中桌子上摆放上用各种豆子生成的嫩牙,俗称“巧牙”,请七仙女品尝并乞求传授手巧心灵。
大家两人一组,相向拍手唱谣:“一拍巴掌一月一,姐姐教我纳鞋底;二拍巴掌二月二,姐姐教我绣花鞋;三拍巴掌三月三,姐姐教我做针线;四拍巴掌四月四,姐姐教我织花布;五拍巴掌五月五,姐姐教我种五谷;六拍巴掌六月六,姐姐教我学俊秀;七拍巴掌七月七,姐姐教我撒谷米;八拍巴掌八月八,姐姐教我纺面花;九拍巴掌九月九……”一直唱到十二月。
了解更多星座网络、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❸ 七夕节中国人通常的习惯是吃什么食品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罪尤折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❹ 中国传统节日传说
1、中秋传说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2、端午传说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3、春节传说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4、重阳传说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
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5、元宵传说
传说古代,有一只来自神界的天鹅闯入人间,被猎手误杀了。天界最高的神玉皇大帝为给天鹅报仇,派出一支天兵天将,于农历正月十五火烧人间。但其他神仙并不赞同,于是他们提醒凡间的人们。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前后,人间每一个家庭都在自家门外挂起灯笼,并燃放烟花爆竹,这给天兵天将造成各家各户起火燃烧的假象。通过这种方式,人类成功骗过了玉皇大帝,逃过灭绝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