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七夕讹

七夕讹

发布时间: 2024-12-18 13:34:03

① 同学微信群里七夕情人节说点啥好

同学微信群里
七夕情人节说点啥
其实。
没什么可说的。
说一句大家情人节快乐,
恩爱到地老天荒。
其实谁的爱情
都不愿意像牛郎和织女一样
受尽折磨和坎坷。

② 七夕到底是个什么节日到处烧纸

七夕是乞巧节,现在算是情人节,不会到处烧纸。应该是七月十五中元回节、鬼节才会答到处烧纸。鬼节有中西之分,在中国有很多鬼节,分别有七月半,清明节,三月三,十月初一等。西方鬼节中有墨西哥鬼节等,但最著名的是万圣节。

③ 福建有何风俗习惯

福建是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外,还有舍、回、蒙、满、高山等31个少数民族。主要的节庆有:春节、元宵灯节、端午节、中秋节。另外,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最富特色的有:端午龙舟赛。惠安女服饰、舍族婚礼、崇蛇习俗和人鱼同乐等。
乌龙茶的故乡
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大红袍’是乌龙茶的伎伎者,在国际上享有盛誉。1996年,安溪“铁观音茶王”在厦门、广州拍卖,每500克茶叶,达16万一18万元人民币。乌龙茶对日本、新加坡、马来两亚、印尼和菲律宾等游客颇有吸引力,特别是日本游客对安溪;“铁观音”简直到了崇拜的地步。
吃鸡蛋的风俗
吃禽蛋的习俗据传说是图腾崇拜的遗存,或者说是图腾崇拜的传承。自古以来,城乡家家几乎都养母鸡,都有鸡蛋,鸡蛋又很富含营养成份,吃蛋又很方便,所以,婚丧寿床,怀孕产儿,贺喜送礼,亲友吃请,礼尚往来,都少不了用禽蛋作为礼品和食品。但煮蛋方法很多。煮给不同人吃有不同的煮法。
还有一种常见的习俗,即孕妇和产妇要吃很多蛋。妇女怀孕三四个月时,其母要给她送蛋,俗叫瞧胎。瞧胎的蛋也有送一百多个的。产後其母还要送几次蛋去。产前产後,共计送蛋几百个。产妇吃的是油炒蛋或油煎蛋,并要放生姜末或生姜丝,取其暖性。旧时产妇坐月子期间,必须餐餐吃蛋,以加强营养,滋补身体。同时,小儿三朝时要给亲友邻居散红蛋,带壳煮蛋熟後染红色,谓之红蛋。散得多的要花几百个蛋。小孩过生日,还要请亲人吃生日蛋糕。
福建省中秋习俗
城县女子穿行南浦桥,吃求长寿。建甯中秋夜俗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中秋,儿女多於拜月时请月姑。方法是以竹筐作为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降临,竹筐会自己摇动,以其摇动的次数来卜吉凶。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控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来自於月饼中藏有反元杀鞑子讯的传说。
泉州人喜在笋江荡舟。据说,中秋夜三更时分,笋江桥的每个桥孔都映出一轮皓月,清源、紫帽两山映影江中,"笋江月色"由此得名。此外,还有"烧塔仔"、"放孔明灯"等活动。
泉州-民间风俗之七夕
与全国其他地方差不多,故七夕又称“乞巧节”,讹音“七巧”。
泉州妇女乞巧的风俗,主要是在天井上搭一个彩箩,准备瓜果 7 盤,点 7 支香,用 7 根针、 7 根丝线,在月光下比赛穿线,谁穿的线越多越快,就证明那个姑娘的手越巧。目前泉州地区的这种风俗已经少见,不过,如今很多华侨归乡,经常会把外地的丝线作为礼物带来送给家乡人,礼轻意重。
漳州-布袋木偶戏
福建保留著不少古代传统文化,其中戏居文化最为绚丽多彩。福建木偶戏颇负盛名,以漳州“布袋木偶戏”和泉州“提线木偶戏”为最。福建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被海外同胞称为“乡音”。闽剧芗剧、梨园戏、高甲戏、莆仙戏是福建传统戏剧。
漳州民间艺术的一杂奇葩,曾先後到亚、欧、美、大洋州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被誉为“世界第一流的艺术”。它由艺人以单手或双手操纵造型高50釐米的木偶进行表演,所以也称掌中戏。主要擅长表演两人对打场面,及骑马射箭、飞檐走壁、舞狮舞龙、转碟顶碗等特技动作,尤其是“虎戏”、表演“虎威”、“虎趣”,更是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大名府》、《雷万春打虎》是传统剧目,如果你到漳州旅游,有机会观看木偶剧团的演出,一定会使你的漳州之旅乐趣倍增,难於忘怀。 还很多各个地方的不一样 你看这个网站吧比较全。。。

④ 七夕节的传说、

七夕的传说如下:
相传天上有个织女星,还有一个牵牛星。织女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天条律令是不允许男欢女爱、私自相恋的,王母便将牵牛贬下凡尘了,令织女不停地织云锦以作惩罚。
织女的工作,便是用了一种神奇的丝在织布机上织出层层叠叠的美丽的云彩,随着时间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幻它们的颜色,这就是“天衣”。自从牵牛被贬之后,织女常常以泪洗面,愁眉不展地思念牵牛。她坐在织机旁不停地织着美丽的云锦,以期博得王母大发慈心,让牵牛早日返回天界。
一天,几个仙女向王母恳求想去人间碧莲池一游,王母今日心情正好,便答应了她们。她们见织女终日苦闷,便一起向王母求情让织女共同前往,王母也心疼受惩后的孙女,便令她们速去速归。
话说牵牛被贬之后,落生在一个农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后来父母去世,他便跟着哥嫂度日。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与他分家,只给了他一头老牛和一辆破车,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独占了。然后,便和牛郎分家了。
从此,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他们在荒地上披荆斩棘、耕田种地、盖造房屋。一两年后,他们营造成一个小小的家,勉强可以糊口度日。可是,除了那只不会说话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个人,日子过得相当寂寞。牛郎并不知道,那条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
这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了,它对牛郎说:“牛郎,今天你去碧莲池一趟,那儿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色的仙衣藏起来,穿红仙衣的仙女就会成为你的妻子。”牛郎见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兴,便问道:“牛大哥,你真会说话吗?你说的是真的吗?”老牛点了点头,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莲池旁的芦苇里,等候仙女们的来临。不一会儿,仙女们果然翩翩飘至,脱下轻罗衣裳,纵身跃入清流。牛郎便从芦苇里跑出来,拿走了红色的仙衣。仙女们见有人来了,忙乱纷纷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飞鸟般地飞走了,只剩下没有衣服无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织女。织女见自己的仙衣被一个小伙子抢走,又羞又急,却又无可奈何。这时,牛郎走上前来,对她说,要她答应做他妻子,他才能还给她的衣裳。织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牵牛,便含羞答应了他。这样,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们结婚以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日子过得非常美满幸福。不久,他们生下了一儿一女,十分可爱。牛郎织女满以为能够终身相守,白头到老。可是,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天神将织女捉回天庭问罪。这一天,织女正在做饭,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赶回,眼睛红肿着告诉织女:“牛大哥死了,他临死前说,要我在他死后,将他的牛皮剥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飞上天去。”织女一听,心中纳闷,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贬下凡的牵牛说了几句公道话,也贬下天庭。它怎么会突然死去呢?织女便让牛郎剥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这时,天空狂风大作,天兵天将从天而降,不容分说,押解着织女便飞上了天空。正飞着,织女听到了牛郎的声音:“织女,等等我!”织女回头一看,只见牛郎用一对箩筐,挑着两个儿女,披着牛皮赶来了。慢慢地,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织女可以看清儿女们可爱的模样,孩子们了都张开双臂,大声呼叫着“妈妈”,眼看,牛郎和织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这时,王母驾着祥云赶来了,她拔下她头上的金簪,往他们中间一划。霎时间,一条天河波涛滚滚地横在了织女和牛郎之间,无法横越了。
织女望着天河对岸的牛郎和儿女们,直哭得声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来。他们的哭声,孩子们一声声“妈妈”的喊声,是那样揪心裂肺、催人泪下。连在旁观望的仙女、天神们都觉得心酸难过,于心不忍。王母见此情此景,也稍稍为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所感动,便同意让牛郎和孩子们留在天上,每年7月7日,让他们相会一次。从此,牛郎和他的儿女就住在了天上,隔着一条天河,和织女遥遥相望。在秋夜天空的繁星当中,我们至今还可以看见银河两边有两颗较大的星星,晶莹地闪烁着,那便是织女星和牵牛星。和牵牛星在一起的还有两颗小星星,那便是牛郎织女的一儿一女。
牛郎织女相会的7月7日,无数成群的喜鹊飞来为他们搭桥。鹊桥之上,牛郎织女团聚了!织女和牛郎深情相对,搂抱着他们的儿女,有无数的话儿要说,有无尽的情意要倾诉啊!
后来,每到农历7月7,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和美丽的爱情,由此形成了七夕节。(牛郎织女一年一相会,天上一日,地下一年,所以牛郎织女天天相会)。

⑤ 台湾为什么称七夕为七娘妈生日

以七月七日为「床母生」,要祭祀婴儿神「床母」。床母的由来,据说是这样的:古时候有个书生叫郭华,去参加秀才的考试。路过苏州,住在旅馆中,晚上出去买扇子时,竟和卖扇子的姑娘一见锺情,当夜两人变成了夫妻。不料郭华竟暴毙于床上。卖扇的姑娘很可怜郭华的惨死,又怕被亲戚邻居知道,就把他的尸体埋在自己床下。后来这个卖扇的姑娘竟怀孕了,个月以后产下一子,为了安抚郭华的灵魂,她经常地用酒菜在床上焚香祭拜。有人问她为什么这样作,她说是拜床母可使孩子长得快,曾此便有人认真的仿效她拜床母。也有人认为卖扇的姑娘拜的是情夫(即台湾话的「契兄」),所以拜床母就是拜「契兄公」。

据说这个以讹传讹的床母生日就在七夕。本人将六岁以内的孩子称为「花园内」,军售床母的保护。所以在这天,这些少男少女都要从下午六点起,在自己的寝室供祭床母,供品要有鸡酒油饭,并烧床母衣(木刻衣服图案之金纸),以拜谢床母保护幼儿。

【七娘妈】

七夕也是另一位神只----七娘妈的生日。七娘妈和床母一样,都是儿童的保护神,但是两者拥有不同的传说源。七娘妈又称为「七星娘娘」、「天仙娘娘」,七星娘娘有人指其为北斗七星的配偶神,有人则认为是指包含织女在内的七仙女,又称「七仙姐」或「七仙姑」。在台湾以七星娘娘为主神的庙有云林县斗六镇的济安宫与嘉义县太保乡的福济宫。「七星妈」与「天女娘」则专指织女。台湾以七星妈为主神的庙有云林县水林乡的七星宫及台南市的开隆宫,均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民间信仰七娘妈者,皆于七夕此日黄昏供祭。供品有软稞(一种中心压凹的汤圆,传说是给织女装眼泪的)、圆仔花(即千日红,为祈求多子多孙)、鸡冠花、茉莉花、树兰、胭脂、白粉、鸡酒油饭、牲礼、圆镜。必不可少的还有一座纸扎的七娘妈亭,家有满六岁者,特供粽类、面线。祭后,烧金纸、经衣(印有衣裳之纸)、并将七娘妈亭焚烧,无法焚尽的竹古架丢至屋顶,此称「出婆姐间」(婆姐,传即临水宫夫人女婢),表示该孩童已成年。胭脂、白粉一半丢至屋顶,一半留下自用,据称可使容貌与织女一样美丽。

约在儿童周岁前后,往寺庙祈求七娘妈或注生娘娘观音妈、妈祖等,请求保护,并以古钱或银牌、锁牌,以红绒线串成,悬在儿童颈上。父母并为孩子许愿,如果子女能顺利长至六岁,必至庙中还愿。此后每年七夕,父母会带孩子至庙中祭拜。附近无庙的,就在家中自设香案,并在神位前换上新的红绒绳,称为「换」。等到子女满六岁则于七娘妈生日此日「脱」,往寺庙祭拜还愿,答谢七娘妈的庇佑。

七娘妈的信仰,在闽南及客家两个方言群中又有不同的传说。闽南的传说中只女的姐姐们由于同情牛、女两人被王母娘娘拆散,便暗中保佑那两个孩子,使他们平安健康的长大。由此才发展出七娘妈是儿童保护神的说法。为人父母者,为了能让神保佑其子女,便把子女送给七娘妈为义子或义女,称为「拜契」。

客家人也有「拜契」的习俗,但是原因截然不同:相传七星娘娘有七位,自从织女退出后,只剩余六星在一起,由于没有固定祭祀的庙,所以在神格上属于「闲神」,平时下凡来游游野野(即闲游乱逛之意)。相传七星娘会抓人小孩,因此八字低的就给她作契子,以保平安。

【做六岁】

祭祀七娘妈最隆重的,要算是台南开隆宫的「做六岁」。台南地区在农历七月七日,凡家中有小孩满六岁的,家长都会带着子女前往开隆宫还愿。连横台湾通史:『富厚之家,子女达六岁者,糊一纸亭,祀织女,刑牲设醴,以祝成人,亲友贺之。』台南人做六岁的由来与五条港经济活动另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云昔在台湾府成大西门外水仙宫前有五条港,郊行云集,商业鼎盛,来往船只皆由五大姓分据码头装卸,其中不乏 仔工帮忙搬运,只有领半薪,所以当地工人家中,有小孩满六岁即在农历七月初七,「七娘妈生」时举行座六岁的科仪,并告知邻里分赠红龟,请来工头及亲朋好友欢宴庆祝,并从此日后可领「大工钱」。

台南做六岁的科仪是于七月初七准备麻油鸡酒、面线、四果、五牲、六色菜碗、七碗甜芋、红龟稞、二根带尾甘蔗、金纸、经衣、七娘妈亭等祭品于门口祭拜,七娘妈亭是由竹架纸扎糊成的楼台,高约五有三层,各曾分别贴有福禄寿全、蓬莱宫、百子亭或七娘妈亭等字。若为男孩者做红龟,女孩做双连龟分赠街坊邻居除了携带供品祭拜外,还有一象征子女成年的仪式:父母手持七娘妈亭立于神案前,年满六岁的子女匍匐穿过供桌及七娘妈亭,男孩起身后须往左绕三次,女孩则右绕三次,称为「出婆姐间」或「出鸟母间」,鸟母,据说是七星娘娘所托照顾小孩的仙鸟。祭拜的供品中,较特殊的有「甜芋」,取其「吃甜芋才有好头路」的好口彩。有的人家也供祭香烟及槟榔,这是为七月日自鬼门关出来的「好兄弟」准备的。

除了父母当子女做六岁外,外婆家还须准备衣服、鞋帽、手表、项炼、脚踏车或缝衣机、鸡、鸭等,在七月七日这天至七娘妈庙为其外孙(女)做六岁,并设宴庆祝。

【乞巧会】

台湾府志:『人家女儿,罗瓜果、线针于中庭,为乞巧会』乞巧会台南府城妇女于七夕夜的传统活动,是夜在月下设香案,备针线、花生、瓜果、凸粉、胭脂之类祭拜织女及牛郎星。祭毕向月引线穿针,穿进,解为针巧美兆;并向天边抛凸粉,粉落脸上,解为面貌美兆。台南开隆宫正殿璧堵即有此种活动的彩绘。

台南府城夙以刺绣闻名,妇女皆专女红,故七月初七是日午亦又一俗,即放清水一盆曝晒日中,水渐热膨胀而生表面张力,置针浮水中,观盆内针下阴影诸状,如系云彩、花鸟、剪刀等形态,谓之得巧;反之则粗如槌子、系向铁丝,则谓之得拙。此与织布、刺绣信仰之神明有关,岁有拜织女、祭械神之说。

【魁星会】

「台湾县志」云:「七月七日,是日为魁星诞辰。是夜,各塾竞鸠资备祭品以祭,间亦有演戏者,欢饮竟夕,村塾尤甚,更有屠犬以祀者」。连横的「台湾通史」云:「士子供魁星,祭以羊首,上加红,为之解元,值当者持归,吉兆。以羊被角为解,而若元字也」。

魁星相传为文运之神,按魁星为北斗第一星,乃因魁有首选、第一之意,为士子所好,又魁与奎音近,遂以魁星作为奎星之俗称,事实上魁星与奎星各有所属,奎星为二八星宿之一,主掌文章。七月初七为魁星诞辰,故台南府城士子举行「魁星会」庆祝,是一种求取功名的助兴游戏。就是以桂圆、榛子、花生三种成圆形或椭圆形可实用的干果,分别代表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以一人手握三种干果各一颗往桌上投,随它自行滚动,某种果干滚到某人前面停止下来,某人为状元、榜眼或探花..这样吃喝玩乐,一直玩到大家都获取功名才尽兴。

台南孔子庙自清康熙年间即建有魁星楼,可见府城读书人对求取功名的重视。

【晒书】

相传是日曝经书,不蠹,乃旧俗也。「世说新语」任诞一则故事:「阮容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锦绮。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传为七夕一段佳话。古人惜书怕潮湿或遭虫蛀,乃于魁星寿诞晒书,表示读经载道,戒慎恐惧。

⑥ 关于七夕节的传说谁知道求大神帮助

农历七月七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最早称为双星节、双七节,自汉代起称为七夕节、乞巧节,到唐宋时,又称为女儿节、少女节。从七夕节最早的称呼来看,其起源糸由星名衍变而来。汉代以前,牛郎称“牵牛”,它与织女不过是银河两岸的星名而已。它们之间既无故事情节,也没有七夕节日之说。二者七夕相会的传说经历了一个逐步形成的漫长过程。 西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人民生活的长期安定,过去那种为统治者服务的“天神合一”思想不再是神话故事的唯一内容,一些反映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热切渴望的神话故事的越来越多。正是在这一时期,牛郎织女由星名演变成了男耕女织的神话人物,并且被注入节日的内容。《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是最好的佐证,说明其以广为流传。同时在《淮南子》、《风俗通》中出现了“乌鸦填河桥而渡织女”和“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传说。在民间随之产生了七夕看织女星和穿针、曝衣等文化习俗。 至魏晋南北朝时,随着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日趋完善,七夕已成为普遍的节日,节俗活动日臻丰富多彩,而“乞巧”之举则成为最为普遍的节俗活动。《荆楚岁时记》一书中描述此俗云:“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妇人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等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更为有趣的是,由于魏晋文化的繁荣,此时的登楼晒衣改为了登楼晒书。隋唐是七夕节大发展的时期,虽然其习俗基本上和魏晋相同,但其规模和盛况远远超过了前朝。比如七夕期间以锦彩结成楼殿,“嫔妃穿针,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的场景,在《隋唐演义》等文学作品中可以窥见一斑。特别是吟咏七夕的诗篇更比比皆是,仅全唐诗中就有仅千首。比如崔颢诗云:“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执针线。仙裙玉佩空自如,天上人间不相见。”祖咏同题诗亦云:“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宋代以后民间的乞巧活动更为丰富,对牛郎、织女的传说进一步完善,并有了新的发展。最突出的一点是增加了男孩儿祀牛郎神的习俗。每逢七夕,便设“乞巧市”,专卖乞巧物,自七月初一开始,连续数日。到七夕之夜,小儿则置笔墨纸砚于牵牛位前,书曰“某乞聪明”,小女孩则至针线箱笥于织女位前,书曰“某乞巧”。杨朴曾诗云:“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梅尧臣诗云:“古来传织女,七夕渡明河。巧意世争气,神光谁见过。隔年期已拙,旧俗验方讹。五色金盘果,蜘蛛浪作窠”。 明清时期,七夕做为最重要的民间年节之一,可谓精彩纷呈。据记载,明代七夕时,民家“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清代,七夕的主要活动则是家家陈瓜果等食品和焚香于庭,用以祭祀牵牛郎、织女二星乞巧。据《清嘉录》载,百姓用巧果或偕花果,“陈香烛于庭,或露台之上,礼拜双星,以乞巧”。 从七夕节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来看,其文化内含既是对传统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的神化和赞颂,也是劳动人民对男女爱情坚贞信念的祈祝和向往,特别是通过乞巧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充分再现了一种特定意义上的精神寄托

热点内容
跟风抓荷花 发布:2024-12-18 15:39:54 浏览:591
网上花店太原小店 发布:2024-12-18 15:30:06 浏览:277
花七夕简讯 发布:2024-12-18 15:29:23 浏览:235
白色康乃馨艺术照 发布:2024-12-18 15:29:20 浏览:292
西蒙杜鹃花 发布:2024-12-18 15:14:19 浏览:881
栀子花栽培技术 发布:2024-12-18 15:03:58 浏览:243
紫罗兰根茎叶花 发布:2024-12-18 15:00:21 浏览:953
东大花卉 发布:2024-12-18 14:44:09 浏览:252
杜鹃花书签 发布:2024-12-18 14:40:03 浏览:306
茶花囗杯 发布:2024-12-18 14:34:16 浏览: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