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七夕
『壹』 中国航天员送来了什么七夕祝福
七夕佳节,是牛郎织女在天河团聚的日子。这个古老、浪漫的传说蕴含着中华儿女对广袤星空的美好畅想。8月14日,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来祝福:“牛郎织女在天河团聚,我们在‘天和’舱向大家送上祝福!”“我们在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中,祝大家幸福美满!”
对此,网友表示:“向祖国的好儿女航天员致敬。祝福你们平安吉祥。完成祖国人民交给你们的任务。”“拜托聂将军,路过鹊桥的时候,代我在桥上留下个签名吧,好吗? 我叫‘骄傲的中国人’。”
延伸阅读——“航天员小姐姐”与飞天女神联袂开启大唐秘境
8月13日晚,河南卫视播出了中国节日系列之七夕节特别节目——七夕奇妙游。故事的开场,一个独自在空间站过节的航天员看到了一场流星。没想到的是,一名衣裙飘曳的飞天也出现在浩瀚的星空中。与她牵手后,一道通往龙门石窟的“天门”便打开了。
龙门历史之古老,可追溯至大禹治水;石窟则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胜极于唐。建造石窟时所用的彩绘,如今多已褪色。而这场“七夕幻梦”的开场,便是霞光照亮斑驳的石窟雕像。镜头拉远,那名将航天员带回大唐盛世的飞天,正飞掠过石窟前的伊河。
陡然间,天色变换,石窟内亮起佛光,飞天则缓缓飘落。至于佛像正前方时,她忽的幻化出分身无数,手中拿着各种古朴的乐器。一时间,仿佛石窟中的飞天塑像化作真人,有的凌空飞舞,有的侍从护法,有的奏乐,有的歌咏,有的舞蹈,有的散花,有的持物供养……而他们背后,佛像庄严。这还没完。
随着飞天们转过身,一道天门再次打开,龙门石窟里的另一道经典形象——金刚,也出场了。这些金刚的定妆照在节目预热时就放出过,每个定格的姿势都是从洞窟已有的金刚塑像中拓印而来。
此外,尽管塑像已经失去了原本的颜色,但化妆老师们仍然给舞蹈演员设计了十分具有古典美的彩绘造型。相比于飞天的飘逸,他们的舞蹈动作也更刚硬。团体造型也极富创意。但最惊艳的还在最后——飞天与金刚化作金色尘埃,附于雕塑之上。
而佛像们,竟在一瞬间,变回刚建成时熠熠生辉的样子。而在这场惊艳的开场舞后,那位“航天员小姐姐”也被飞天一把拉入千年前的洛阳。在千年前的洛阳古城,她遇到了月老,见识了世间万般爱情,甚至碰到了白居易。而被这些情节串联起来的,则是一个又一个,传统色彩极浓重的七夕节目。
以上内容参考光明网-中国航天员从太空发来七夕祝福:祝大家幸福美满!
『贰』 情人节来历详细故事
情人节,又称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日期在每年公历的2月14日,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基督的教。如今已经成为全世界著名的浪漫节日,但是不同国家的人们表达爱意的方式却各不相同。情人节是一个关于爱、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贺卡的节日,男女在这一天互送礼物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情人节的晚餐约会通常代表了情侣关系的发展关键。 情人节现已成为欧美各国青年人喜爱的节日,其他国家也已开始流行。而在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的七夕节也是靓女们重视的日子,因此而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由于能表达共同的人类情怀,各国各地纷纷发掘了自身的“情人节”。据海外网2019年2月14日电,有美媒曝出,日本女性正在抵制本国情人节的一项独特传统。 情人节的由来故事 公元270年,瓦伦丁还是一个基督的教徒。那个年代基督的教徒和现在的并不一样,因为当时在古罗马统治阶级是不认同基督的教的,对基督的教徒进行大规模的迫害,我们知道耶稣之所以被处死也就是这个原因。第一种传说是一个叫瓦伦丁的基督的徒在那天没有上战场,当时在打仗,他逃避战争,而是选择和心爱的人结婚了,最后被举报了。然后在2月14号那天被处死了。 第二种说瓦伦丁为了掩护其他基督的徒被抓住了,然后在监狱里面把监狱长失明的女儿眼睛治好了,最后监狱长女儿爱上了他。被处死之前,他给监狱长女儿写了一封信。落款是:From your Valentine(寄自你的瓦伦丁)。之后监狱长女儿在他墓前种了一棵开红花的杏树来寄托自己对瓦伦丁的相思之情。 上面两种其实情节差不多,都是瓦伦丁为了追求爱情而死。所以为了纪念他们之间纯真的爱,人们选择在这天纪念他们。之后也就是现在的情人节了。 情人节的起源其实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了解的!在这个节日里,情侣们集结在一起欢度时,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这个起源! 情人节来历详细故事2 西方情人节的由来 2月14日情人节,又叫圣瓦伦丁节。这是一个关于爱、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贺卡的节日。相爱的人之间互赠糖果、鲜花或其他礼物。是欧美各国青年人最喜爱的节日之一。此节日的来源甚是奇怪,居然是因为罗马圣教徒圣瓦伦丁被处死,临刑前他给典狱长的女儿写了一封情书。小编心里特别佩服他的勇气,坐牢都能泡到典狱长的女儿。 公元3世纪时,罗马帝国出现危机,教权与皇权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当时基督的教在西方还属于外来户。圣教徒瓦伦丁被捕入狱,与典狱长的女儿日久生情,互相爱慕。死之前他给典狱长的女儿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的光明磊落,和对爱人的深切爱慕。 七夕节由来 其实七夕节的来源并不是因为牛郎织女。最早的时候,七夕节又叫女儿节。古人有“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的说法,意思是男子以8岁为一个生长周期,女子以七岁为一个生长周期,女子七岁肾气盛,换牙齿长头发。二七天葵至,任脉通,天葵是肾精,任督二脉,二七就来月经,可以生子。夏商周时期,女子二七(14岁)就可以出嫁。二七是女子成熟的标志。 还有一个说法,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又叫乞巧节,东晋人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意思是汉朝的宫女常常在农历七月初七这天,在缝衣制裳的宫楼比赛拿丝线穿各式各样的针孔,当时的人们纷纷效仿。 520 随着普通话的普及520由于谐音的关系,成为我们新的情人节。520的`谐音正好是我爱你。祝大家情人节过的愉快。 情人节来历详细故事3 西方情人节的由来 说法一 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皇帝克劳迪乌斯二世在首都罗马宣布废弃所有的婚姻承诺,当时是出于战争的考虑,使更多无所牵挂的男人可以走上战场。一名叫瓦伦丁的神父没有遵照这个旨意而继续为相爱的年轻人举行教堂婚礼。事情被告发后,瓦伦丁神父在公元270年2月14日这天被送上了绞架绞死。14世纪以后,人们为纪念那位为情人做主而牺牲的神父,就把2月14日这一天称为Valentines Day 。 说法二 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出现全面危机,经济凋敝,统治阶级腐败,社会的动荡不安,人民纷纷反抗。贵族阶级为维护其统治。是时有一位教徒瓦伦丁,被捕入狱。在狱中,他以坦诚之心打动了典狱长的女儿。他们相互爱慕,并得到典狱长女儿的照顾。统治阶级下令将他执行死刑。在临刑前,他给典狱长女儿写了一封长长的遗书,表明自己是无罪的。表明他光明磊落的心迹和对典狱长女儿深深眷恋。 说法三 在古罗马时期,2月14日是为表示对约娜的尊敬而设的节日。约娜是罗马众神的皇后,罗马人同时将她尊奉为妇女和婚姻之神。接下来的2月15日则被称为“卢帕撒拉节”,是用来对约娜治下的其他众神表示尊敬的节日。 在古罗马,年轻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严格分开的。然而,在卢帕撒拉节,小伙子们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心爱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这样,过节的时候,小伙子就可以与自己选择的姑娘一起跳舞,庆祝节日。如果被选中的姑娘也对小伙子有意的话,他们便可一直配对,而且最终他们会坠入爱河并一起步入教堂结婚。后人为此而将每年的2月14日定为情人节。 西方情人节的传说 情人节据说起源于古罗马。传说古罗马在每年的二月十四日都要举行盛大的典礼来庆祝“牧神节”(Lupercalia)。 牧神节实际上是对即将来临的春天的庆祝。也有人说这个节日是庆祝法乌努斯神(Faunus),他主要管畜牧和农业,类似于古希腊“人身、羊足、头上有角的”潘神(Pan)。后来,人们把“牧神节”(Lupercalia)和“瓦伦丁日”(Valentines Day)放在一起来庆祝。 据《天主教网络全书》(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指出,公元496年,教宗圣基拉西乌斯一世在公元第五世纪末叶废除了牧神节,把2月14日定为圣瓦伦丁日。”这个节日现今以“圣瓦伦丁节”——亦即情人节的姿态盛行起来。 但是在第2次梵蒂冈大公会议后,1969年的典礼改革上,整理了一堆在史实上不确定是否真实存在的人物以后,圣瓦伦丁日就被废除了。现在天主教圣人历已经没有圣瓦伦丁日(St. Valentines Day)。 情人节有哪些习俗 在情人节这天人们有赠送贺卡和玫瑰花,吃巧克力的习俗。 情人节现在是在全世界都流行的节日,在这个节日的习俗中,鲜花和巧克力是庆祝时必不可少的。一般的情况下是男性送给女性这些礼物,用来表达对爱人用情专一、情感炙热。在西方的神话里玫瑰是爱神的代表,代表着爱情,是情人节最应景的花朵。 玫瑰有不同颜色,代表不一样的寓意,赠送的朵数也有不一样的说法。常见的1朵玫瑰代表“我的心中只有你 ONLY YOU”,11朵玫瑰代表“一生一世只爱你一个”,99朵玫瑰象征“天长地久”。 红色的玫瑰是说“热恋”,感情正好的情侣大多是选择这个颜色,而黄色的玫瑰却是“道歉”的意思,若是在最近有想要道歉的朋友,使用这个颜色的玫瑰赠送,传达自己的意思也是很好的选择。 另外巧克力也是情人节必备的礼物,使用甜蜜又带有些苦涩的巧克力作为礼物送给爱人非常合适,巧克力精致的包装也是这个节日的一大亮点。巧克力在情人节礼物中地位与玫瑰花不分伯仲,在玛雅文化里,巧克力还被视为具有催情的神秘特质。
『叁』 七夕节有哪些风俗(七夕节为什么叫乞巧节)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七朵花祭七娘妈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
2006年,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牛郎织女”传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起来看看,古人们如何过七夕!
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
投针验巧
投针验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所谓投针验巧,即是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但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原来面盆里的水,经过半天太阳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于是取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底下,就出现针影,这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便是“得巧”。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晒书晒衣
古代,“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人们选择七夕晒书据说是因为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汉后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普及全国。东汉崔实《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
七夕观星
初秋时节,晚间9点左右,亮度为0星等的织女星首先出现在天顶附近,随后,在其偏南方向亮度为1星等的牛郎星升起。在两颗星的中间隔着一条横贯南北的白茫茫的天河(即银河),其中牛郎在河东、织女在河西,它们深情相望,充满诗情画意。织女星的下方有四颗较暗的星,组成小小的平行四边形,它们就是神话传说中织女编织的美丽云霞和彩虹的梭子。牛郎星是颗微黄色的亮星,在它两边的两颗小星叫扁担星,传说中是牛郎挑着一对儿女。
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传统习俗,在七夕夜晚,年轻的靓女们要摆上事先准备好的时令水果,对着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们还要举行各种乞巧仪式,虔诚地乞求织女神赋予她们聪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够得到美满爱情的姻缘巧配。
吃巧果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一个“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独特之处,表达出了人们追求心灵手巧、合家安康、生活美满的美好愿望。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七夕晚上人们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围坐,品尝做“巧果”人的手艺。现在这种习俗在许多地方都已经不流传了,“乞巧果子”这种传统食品,也演变成多种花色糕点。巧果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综合自:中国文化网、光明日报、网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