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七夕
A. 三明七夕塔糖节都有什么特别 三明人是怎么过七夕
三明七夕塔糖节有什么特别?三明人怎么过七夕?七夕节在福建总是逃不开牛郎织女的故事,但是在这里牛郎织女被称为董永和七仙女,而七仙女也被称为了七娘妈,是七夕祭拜的主要对象,而在三明还把七夕称为别的节日,那么七夕还叫什么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明七夕塔糖节都有什么特别
糖塔,大部分人对于它的认识来源于福建宁德霞浦的民间工艺。但是,却有很多人并不知道,在三明这座城市,糖塔也有几百年的历史。对于三明人而言,糖塔有着另一番的寓意。
糖塔的出现相传与戚继光抗倭有光,是打胜战后所用的祭祀贡品,它最早是在福建沿海一带流传,对山城三明来说是外来品。
而作为三明传统外来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糖塔是一种仅在七夕节期间才出现,也只有七夕这一天三明本地人才购买的民间工艺品。
按照本地的习惯,就是外公外婆必须准备学习用具。农历7月7日当天,长辈会摆上一些供品和糖塔,然后烧香、点蜡烛、放鞭炮,祈祷孩子心灵手巧、聪慧过人、学业有成。
在过去的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间,每当在七月初七这一天,三明当地的街面上总能见到造型各异的糖塔。成型后的糖塔有各种造型,包括状元郎、公鸡、宝塔、狮子、笔架、书包、马、小鸟等十几种形状。
三明人是怎么过七夕
启蒙佳节
三明各地还把七夕作为学童启蒙的佳节。如《沙县志》所载:七夕,小学蒙童设酒肴,焚所习字纸乞巧。
七夕这一天,私塾都要停止授课,私塾先生要办一餐饭招待学生,谓之办七吉,以示鼓励。学童们一身新装,兴高采烈地带着七吉礼(送老师的红包,以示对老师的感谢)到私塾,把学堂打扫得干干净净。
老师先带着学生拜圣人公(孔子),祈祷学生们会读书,将来好求取功名,然后才师生共同进餐。
沙县人尤其把子女初入学看成隆重喜事。七夕这天全家喜气洋洋大做七吉,亲友们纷纷提着学礼前来祝贺;做舅舅的要给外甥送书包、雨伞、文房四宝等;外婆还要买衣裤、手绢、扇子等,祝贺外孙日后金榜题名。
引巧、谢巧、御巧
三明宁化还流传着引巧和谢巧、御巧的习俗。旧时姑娘长到十六岁便算大人了,这一年七夕要举行引巧仪式,她必须剪绘七张巧姐鞋,图案和剪纸必须各不相同,以示姑娘的灵巧;
到姑娘出嫁的那一年七夕,就要举行谢巧和御巧仪式,她要制作三七二十一张花样迥异、图案精美的巧姐鞋,以免夫家看轻。
不论男女,初六便开始了拜巧的准备工作制作巧姐鞋:一是用各色彩笔在纸上或画或描状元拜塔、鱼跃龙门、文房四宝等吉祥图案;
二是在画的下端剪菱花、金钱花等各种剪纸,展示其不凡的聪明才智;三是下面再悬挂一只用红纸剪成的小鞋子,男鞋是圆头的,女孩则略带尖形。
巧姐鞋做好后,便高高地挂在新砍的竹枝上,供人观赏。入夜,孩童们跪拜于香案前祷告牛郎织女双星,乞求赐予智慧。然后在大人指导下朗诵乞巧诗,乞巧诗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内容据儿童大小而不同。
B. 中国有哪些风俗习惯,在每个节日里都要干什么
中国传统节日有八个,按照日期次序,将每个传统节日的农历和公历日期、风俗习惯、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供楼主参阅。
1. 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描写除夕的诗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描写春节的诗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清明节——农历三月十四。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8.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赏菊赋诗、插茱萸、吃重阳糕等风俗。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冬至节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10.腊八节
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把腊月的初八称为腊日或腊八,并将其当作一个传统节日即腊八节来对待。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这天,许多地方都吃腊八粥,腊八其实也是春节准备工作的开始。
C. 西关壁村历史
1.西关大屋历史
西关大屋是清末豪门富商在广州城西“西关角”(今荔湾区)一带兴建的极具岭南特色的广州传统民间住宅形式,被称为“西关大屋”。西关在明朝已成为广州城区的商业中心,十八甫在明代已逐渐形成。而西关角形成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范围包括文昌桥、大观桥、泮塘、昌华园周围一带。西关大屋集中在宝华路、多宝路、宝源路、逢源路。后来又扩展到西关的其他地区,多为名门望族、官僚巨贾所建。
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正门用花岗石装嵌。其平面布局按中原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纵深方向展开。其典型平面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而后,由南而北,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天井、二厅(饭厅)、二房(尾房)。每厅为一进,一般大屋为二三进,形成颇多的中轴线。两旁偏间前部左边为书房及小院,右边为
偏厅和客房。客房顶为平天台,供乘凉、赏月和西关小姐们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偏厅、客房后部为卧房、厨房等。庭园中栽种花木,筑有假山鱼池,颇为典雅清幽。
西关大屋的门廊装修,设矮脚吊扇门(又叫脚门)、趟栊、硬木大门三重门扇。趟栊是一个活动的栏栅,用13或15条坚硬的圆木条(一般为红木或硬木)构成,横向开合故称趟栊。脚门和趟栊有通风和保安的功能,是适应岭南炎热多雨的气候而特制的建筑构件。西关大屋的大门是用红木或樟木等高级木材制造,厚约8厘米,门钮铜环,门脚藏石臼中,门后用横闩扣门,以防盗贼。
门厅(门官厅)中设天宫和土地神仕,其后有中门四扇,平时不开,只有乘轿贵客来访才开,以示隆重迎接。仅留左右两门出入,使路人看不见门内情景。轿厅是供乘轿客人及主人出入停轿之所。
大厅是大屋的主体建筑,面积最大,屋脊最高。整座大厅红栋(主梁油红漆〕黑桷(木角油黑色)白瓦(衬瓦涂以白色),宽敞宏大。为使大厅更加明亮,屋顶错落装以明瓦即玻璃瓦。
正厅后面是头房(或称长辈房),是长辈们居住之所,以明瓦、高窗采光。
头房后依次是二厅(饭厅)、二房(供儿子婚后夫妇居住)。二房又称尾房,是中轴线上最后的房间。
厅与厅之间以小天井隔开,天井上加小屋盖,依靠高侧窗采光通风。中轴线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大体上左右对称布置。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小庭院,内栽种名贵花木,布置石山、石景、鱼油或荷花池,以供主人或来客游憩观赏。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青云巷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交通(女眷或仆役出入)、通风、采光、排水、晾晒、栽花、清运粪便垃圾等多种功能。
西关大屋的门面装设矮脚吊扇门、趟栊、硬木大门等门扇。室内装修典雅,堪称集工艺美术之大成,木石砖雕、陶塑灰塑、壁画石景、玻璃及铁漏花、满洲窗、刻彩图案、红木家具、木雕花饰、槛窗等,均极富岭南韵味与风采。
西关大屋是广州传统建筑的瑰宝,据统计现存100多间,具有保留价值的有10多间。最著名的西关大屋有坐落于宝源北街18号的“梁资政第”、坐落于多宝路的邓宫保第以及坐落于宝华路正中约的钟家花园等。十分可惜,这些名园大宅大多早已不复存在。现在硕果仅存的名宅只有小画舫斋
2.西关的简要历史
西关
西关是广州的旧城,因明清时地处城西门外而得名,在明清时期这儿就是广州的商贸中心。
西关的特色便是西关大屋。西关大屋是旧广州商人贾富绅的居所。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正门用花岗石装嵌。其平面布局按中原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纵深方向展开。其典型平面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而后,由南而北,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天井、二厅(饭厅)、二房(尾房)。每厅为一进,一般大屋为二三进,形成颇多的中轴线。两旁偏间前部左边为书房及小院,右边为偏厅和客房。客房顶为平天台,供乘凉、赏月和西关小姐们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偏厅、客房后部为卧房、厨房等。庭园中栽种花木,筑有假山鱼池,颇为典雅清幽。
3.关于张壁村的一切资料,包括它的历史以及地下迷宫
张壁村是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的一个行政村,又称张壁古堡,位于介休盆地东南三面沟壑,一面平川的险峻地段,海拔1040米。古堡充分利用依山退避,难攻易守的地理优势,在地下建有长达3000米,上下三层攻防兼备的古地道,在地上筑垒构城屯甲藏兵。古堡堡墙1300米,面积12万平方米。在堡内一条用红色石块砌成的“龙脊街”两侧,错落有致地修建着五大神庙建筑群。
张壁古堡是我国现有比较完好的一座融军事、居住、生产、宗教活动为一体的,罕见的古代袖珍“城堡”,它集中了夏商古文化遗址、隋唐地道、金代墓葬、元代戏台、明清民居等许多文物古迹,特别是隋唐地道、刘武周庙、琉璃碑等为全国罕见,张壁独有。张壁村是一个融多民族文化为一体、住百家姓的千年古村落,堪称一部厚厚的史书。
张壁村:由于古村形态、风貌格局、庙宇建筑、居民院落保存完好,而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称号,又被评为“全国十大魅力名镇”。正如其颁奖辞描述的那样:“这是世界建筑史上罕见的袖珍小城,0.1平方公里的面积,古堡暗道、宫殿庙宇一应俱全,军事宗教、民俗历史多种文化融合为一体。地下暗道一万多米,地上古堡一千余年,可进可退。方寸小城规划高超,鱼型巷,龙型港,孔雀琉璃,处处可见。张壁,古庙神佛异,明堡暗道奇。”/view/37277.
这个里面都有
4.西关大屋
广州西关(今荔湾区)一带富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俗称“古老大屋”。
此种建筑以西关一带居多,亦最为著称,故名。 清末西关为广州繁华商业中心,豪门富商在此营建大型住宅,民国继之。
这些住宅高大明亮,厅园结合,装饰精美。基本布局是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
中轴线由前而后,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二厅(饭厅)、二房(尾房)。每厅为一进。
厅与厅间以天井相隔,天井上加小屋盖,靠高侧窗(水窗)或天窗通风采光。正间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
最后为厨房。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庭院小品,栽种花木,布置山石鱼池以供游憩观赏。
庭院后部为书房。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意),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有通风、防火、排水、采光、晒晾、交通、栽花木等多种功用。
门面装修与竹筒屋相同。 外为矮脚双扇门,中为趟栊,内为大门,均由高级硬木制成。
室内装修讲究,陈设家具、灯具、条幅、对联、书籍、古董、字画、瓶花、盆栽、笼鸟、镜台及各种艺术品。名贵的红木家具,精巧的木雕花饰,富有地方特色的满洲窗和槛窗其独特的布局形式具有浓郁的岭南韵味。
5.霞浦陈墩村历史
据《霞浦县志》,“清置霞浦县,县境西南有霞浦江,东流入海。
又有霞浦山,海中有青、黑、元、黄四屿,日出照映,江水如霞彩,这是山以江名,县以江名。” 公元282年(晋太康三年)始为温麻县地(县治在今沙江镇古县村),属晋安郡。
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并入原丰县。公元623年(唐武德六年)置长溪县(县治在今岭尾庵,后迁连江),属泉州(州治今福州)。
公元1286年(元至元二十三年)升为福宁州。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州改县,属福州府;公元1473年(成化九年)复州。
公元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改福宁府,增设附郭县霞浦。民国初属闽海道。
1949年6月17日解放,历属福安专区(地区)、宁德地区、宁德市。 2000年,霞浦县辖7镇4乡3民族乡:松城镇、三沙镇、牙城镇、溪南镇、沙江镇、下浒镇、长春镇、洲洋乡、柏洋乡、北壁乡、海岛乡、盐田畲族乡、水门畲族乡、崇儒畲族乡。
2003年7月1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复(闽政文[2003]209号),撤销松城镇,设立松城、松港2个街道:(1)松城街道办事处辖万贤、俊星、中乘、西关、龙贤5个居委会和万贤、俊星、中乘、西关、青福、墓斗、涌山、马洋、宝清、七宝洋10个村委会。松城街道办事处驻原松城镇政府驻地。
(2)松港街道办事处辖东关居委会和东关、古岭下、赤岸、利埕、松农、松渔、北岐、青岐、后岐、塔下、竹下、下村、八斗坝、佳湖、章家侗、江边、桥头、沙头、小沙、大沙、长沙、后港、水坑、利洋、岭头25个村委会。松港街道办事处驻后港村。
2003年底,霞浦县辖2个街道、6个镇、3个乡、3个民族乡:松城街道、松港街道、三沙镇、牙城镇、溪南镇、沙江镇、下浒镇、长春镇、柏洋乡、北壁乡、海岛乡、盐田畲族乡、水门畲族乡、崇儒畲族乡。
6.西关历史有哪些
兴起 西关从什么时候开始崛起,查过史籍都找不着明白的说法,但西关最辉煌、最神气的应在清末民初。那个年代广州的所有经济因素都集中在广州的西部,这里有进出口贸易码头,有各种货栈和仓库,更有各国商业机构和洋行,著名的买办基地十三行就在这里。中国最早的海关及广东最大的邮政局也设置其中。更令人崇洋 *** 的是西关南端的“沙面”,这里是英国人的租界。
在西方人大量来到广州之前,西关仅仅是古老广州城的城乡结合部,那时西郊的荔枝湾和泮塘一片水乡泽国,乡民在池塘泽泮栽种莲藕与香菱。西城墙根住着一些为古老城市服务的民工,他们入城卖菜,打扫街道,清倒粪便,就如今天的“农民工”一样,干着城里的各种粗活。
西关在广州的城市发展中脱颖而出,这完全得益于西方的经济入侵和它的地理位置。西关的南面是珠江内河最宽的白 鹅潭,自广州有城以来,这里便是水路交通的要地。清代的海防比明朝宽松,西方列强的商旅多通过白鹅潭进入中国的南方。皇朝时代没有对外贸易政策,乾隆皇帝早就回
西关
答过英国人,说我中华地大物博,什么东西都有,根本无须与英国互通有无,这就从国策上堵住了同西方人来往。但是,不管是明朝的海禁还是满清的锁国,都禁不住沿海人民同外界接触。当明朝借了澳门给葡萄牙人,广东与洋人的生意就没有停止过。外国商人利用民间渠道,进行种种非法买卖,西关就是一个重要的口岸。清朝的高官一边不想同外国人做生意,一边又对西洋的玩意十分青睐。于是,千里镜、时辰钟、女人化装品、高级官员用以护身的毛瑟手枪等等,便源源不断地送往京城,西洋的珍玩成了南方官吏孝敬朝廷大官的佳品。后来清政府迫于时势,同意和洋人做生意,但又不准在城里进行。于是洋人便在白鹅潭的岸边建起商馆、码头,我们的祖先称之为“夷馆”。那些曾经大胆与洋人做买卖的商人,为了方便同洋人打交道,也在夷馆的周围建起商行,这就有了后来的十三行。乾隆对英国人傲漫无礼,后来证实不无道理,两万里外的英国怎可同中国互通有无。中国稍为开放之后的事实证明,英国人卖到中国的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其中最有害的货物就是鸦片烟。广州一些商人在重利的驱驶下,冒死和洋人做这种生意,官员对这种状况也只好只眼闭只眼开,有的甚至官商勾结。不过,当年广州作为唯一的通商口岸,也吸引了全国的出口商品和商业人才,由此促进了广州经济的发展,造就了西关的繁荣。
衰落
西关从崛起到衰败不到一百年,鸦片战争以后,朝廷割让了香港和容许五口通商,西关就不再是中国唯一的口岸,但因它邻近港澳,中国商人便从西关率先迈向国际,一些富商甚至到港澳殖民地与洋人合作。别看今日香港有高度的繁荣和现代化,可它一些著名洋行的发祥地就在西关。
到了民国,广州的工商业仍以西关为主要阵地。广州虽然曾经有过黄花岗的反清起义,但真家伙到了推翻清政府的时候,广州的“反正却相当的和平,几个文人在谘议局前宣布一下独立就了事,因为广东的大都督和它的军政府都得到商界的支持。但是,民国以后的军政府有如走马灯一样,变换得十分频繁,广州人民侍候不断更换的新政府,就如跟着不断改嫁的娘亲,去侍候不同的父亲。西关的商人,不能再忍受这些走马灯政府的敲柞,于是同沙面殖民地的英国人联络,与其不断跟娘改嫁,不如在租界找一个可靠的干爹。在英国人的支持下,西关商人学习香港界成立武装组织,史称商团。香
西关
港变成殖民地以后,各国商人为保护在港利益,在港英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商人武装,用以抗衡匪盗和镇压当地不满殖民统治的群众,这些武装商人后来都被封为“太平绅士”。广州的商会有了武装组织,便处处不卖军政府的账,有时商团还强过军政府军,政府的粮响难以为继。到了孙中山在广州当非常大总统时,商会和商团竟和孙中山作对,煽动群众反对政府,甚至发动叛乱。据史料记载,当年叛乱的商团在太平路搭起坚实的围栏,从南到北,把广州分成两边,甚至请出英国人来威赫孙中山。但是,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革命理想得到多数广东人的拥护,他联合各方力量很快就平定了商团的叛乱。商团的失败不但令商人武装解体,更使原来的商会也无立足之地,搅事的商家不得不奔走亡命,或去香港或逃海外,从此西关的经济就直线滑坡了。到了民国十七年,陈济棠执掌广东,经济曾有过几年复兴,但无法回复先前的阵势。随后八年抗战,广州的经济就频临崩溃了。
现今规划
广州市荔湾区政府在答复民革广州市委员会的有关提案中透露,《西关传统街区与荔湾区风情保护规划》已经规划部门审批通过,规划首次划定了“西关”的范围:北至中山八路、中山七路、纳入陈家祠,东至人民中路、人民南路,西南至珠江围合成536公顷的区域。专家认为,该范围基本涵盖了西关旧城区域,包含了西关主要的传统文化遗产。
7.关于西关的历史文化谁知道
西关与宜兴紫砂壶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北宋时西关已产陶壶,与宜兴紫砂壶都曾远销国外。而荔湾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十三行也曾成为清代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茶叶和茶文化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带动了紫砂文化在西关的流传和兴盛。清代时两广盐运史潘仕成在荔枝湾筑海山仙馆,聚名人雅士品茶赏壶,其时潘家就已画图出样在宜兴定制紫砂壶馈赠宦官宾客。
紫砂文化和茶文化在西关的不断传承和发扬,主要体现在西关人都喜爱用紫砂壶泡茶。用壶泡茶、怡情养性,已经成为广州百姓生活的独特画卷和西关人家的民俗风情。西关人对收藏玩赏宜兴紫砂壶更是情有独钟,风气自古及今,流行不衰,故有“紫砂壶源于宜兴,藏于西关”之说。西关的源胜工艺街、古玩城是全国最大的宜兴紫砂壶经营集散之地之一,每逢周末、节假日,前来买卖、猎藏紫砂壶者,如过江之鲫,络绎不绝。
正是由于西关文化与紫砂文化的独特而深厚的渊源,以及紫砂壶艺术表现的丰富多彩,用紫砂壶为载体来宣传西关文化,展现荔湾现代化商贸文化旅游区的建设成就,就成为荔湾区开发西关风情紫砂壶(十八式)文化品牌的初衷。从2001年初开发以来,也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收藏界的追捧。西关风情紫砂壶(十八式)集紫砂壶制作众家之长,偶合了清代曼生十八式紫砂壶的款数,具有较高的观赏、收藏价值。西关风情十八式,每一款造型都精心打造,在传统壶形上创新,达到了文通气贯、形神兼备、形意统一、内敛外现的妙境:荔湾如意壶四平八稳,荔湾得胜壶小巧玲珑,荔红石飘壶古朴旷达,锦绣掇球壶鲜艳夺目,西关碧玉壶展唐代仕女丰腴之美,荔湾宝鼎壶现汉代武士力拔山河之势……
每一款设计都深刻融会了西关民俗文化的精髓:既有禅宗初祖达摩西来登岸的西来初地,又有见证清代广州对外贸易繁荣兴隆的粤海关大楼;既有昔日荔枝湾如诗似画的旖旎风光,又有西关大屋趟栊门满洲窗的眷恋情怀;既有浓郁岭南文化特色的名园胜景,又有新年贺岁喜庆吉祥的风俗民情……可以说,十八式作为一个完整的紫砂壶系列作品,是不可多得的紫砂收藏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