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最初
① 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节的来历是什么呢
七夕节是我们国家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青年男女、情侣的重要节日。七夕对于国人的重要相当于西方情人节,每年七夕还没到来之前,各大商场、花店、酒店就会开始促销。
七夕节最初是一个以女性为主体的节日。这一天,女子们可以进行访友、乞巧祈福、切磋女红、祭拜织女等活动,而男子则在一旁观看,凑个热闹,男女定情只是七夕的副产品。至于古人为什么要把祥携顷七月初七定为女性的专属节日,一直以来说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与数字“七”在中华文化中的寓意有关。
七夕节的由来只有两种说法流传较广,但是七夕节的习俗还是比较多,顺便介绍三个七夕节的习俗,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一、💕七夕节的由来💕
✨🌷七夕节由来之一:牛郎与织女的故事说🌷✨
七夕节的来历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它最早的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如《诗经·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还有明代罗颀《物源》曰:“楚怀王初置七夕。”不过那时候的七夕,是祭祀牵牛星、织女星,并无后面的故事。直到汉代,其细节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且正式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诚实和善良的青年名叫牛郎。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父母就去世了。后来他被他的嫂子赶出他的家。所以他靠自己放牧为生。一天,一位仙女从天上爱上了他,并嫁给了他。他们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并且不久之后生了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不幸的是,天上的神很快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并下令王母娘娘将织女带回天上。
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和儿子女儿飞到天上。正当他要赶上他的妻子时,王母娘娘摘下她的一只金簪,变成一条银河隔开牛郎和织女。牛郎和织女被永远分离在银河两边。他们忠诚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成千上万的喜鹊来建造一座桥梁,牛郎和织女才得以在鹊桥上聚在一起。王母娘娘最终被感动,并且允许他们每年的农历7月7日相会一次。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七夕节的由来。
✨🌷七夕节习俗之三:为牛庆生🌷✨
故事发生在汉朝,汉朝江山传了几百年后,一个叫做王莽的人推翻政权,自己当了皇帝,把天下搞得是乌烟瘴气,民不聊生,就有很多人起兵造反。
当时在河南地区,有个孩子叫刘秀,他爸爸在他九岁的时候不幸去世,被母亲一手带大。刘秀的妈妈每年七夕节的时候都会向上天乞巧,希望掌握更多的手艺多多挣钱,好把刘秀抚养长大。她经常给刘秀讲七夕的故事,在故事的影响下,刘秀对田间的牛也充满好感和尊敬。每天和牛一起玩,把牛当做家人一样看待。他在放牛的时候,经常摘野花装扮在牛角上。
等他长大,天下还是一团乱,刘秀看在眼里就带领他的兄弟一起造反。他们的人少装备差,连马也买不起,只能骑牛上阵。敌人都嘲笑他是骑牛将军。
刘秀毫不在意这些,因为他自小跟牛一起长大,配合默契,打起仗来一点都不输给那些骑马的人。后来他斩杀了一名大官,把他的马夺过来。骑了马后,刘秀意识到牛确实跑的太慢,在很多时候打仗需要的就是速度,而且他的牛年纪越来越大,只好放它回家,从此改做骑马作战。
刘秀这仗一打就十几年。他的妈妈非常担心害怕儿子战死沙场,每天都向上天祷告,希望儿子平平安安。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很多战役刘秀终于把敌人消灭,自己也当上了皇帝。他当上皇帝后,深知百姓的疾苦,第一件事就当即休养生息,努力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成为深受爱戴的皇帝。
他念念不忘他的母亲和当初陪伴他的老牛,朝中事务处理完毕后,他就赶紧回家看望母亲,发现老牛竟然头戴野花在门口迎接他。刘秀非常感动,认为自己的成功和老牛的奉献是密不可分的。为了纪念老牛,他让自己的儿子每年七夕节的时候也要为牛庆生,故此这个习俗也就慢慢的流传下来。
② 古时七夕节的习俗之一乞巧,最初指的是什么
乞巧是古代时候女子的专有节日的民俗活动,是女子向上天祈祷祈求上天赐予自己心灵手巧的能力,主要是指针织女红这方面的能力。这是古代“七夕”节最初的人文含意。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乞巧”来源于古代对纺织女神的祭祀。织女是纺织之神。上古三皇五帝中的颛顼,是楚地的部落首领,颛顼本人非常聪慧,中国传统的历法,四季划分有他创建的功劳。而他有一个孙女特别聪明能干,会纺织并掌管部落的纺织。这是织女的源头。楚国,崇尚自然和星辰崇拜,颛顼在传说中已经封神封帝,成为天上的神仙,自然他的孙女也就享有神的祭祀。每年秋初,正是大规模进行秋冬纺织的时候,楚地的人们自然会虔诚祭祀。后来,“乞巧”逐渐偏重女性参与。古代女孩拜织女,也是“求巧”。有时会通过一些竞技类活动选出手巧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