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气乞巧
① 七月七日是什么节应该吃什么
七月七日是七夕节。应该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内最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极容多。“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七夕晚上人们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围坐,品尝做“巧果”人的手艺。现在这种习俗在许多地方都已经不流传了,“乞巧果子”这种传统食品,也演变成多种花色糕点。
巧果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② 古气候乞巧最初是什么意思
乞巧,中国岁时风俗,是七姐诞(七月七)的一项习俗。农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
③ 牛郎织女传说节气分析
农历七月七日,又称“七夕”,是中国民间的重要传统节日,被赋予“乞巧”的特殊习俗,因此也被称为“乞巧节”。这个夜晚,传说中承载着牛郎织女动人的爱情故事。牛郎,一个南阳孤儿,因嫂子刻薄而被迫自立,他的老牛则成为了他的忠诚伙伴。织女在河中洗澡时,老牛促使牛郎获得了织女的爱情,他们从此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生活,直到天帝的干涉将他们分离。
每年的七夕,王母娘娘划出银河阻隔,但喜鹊们以身搭桥,使得牛郎织女得以在鹊桥上相会,这泪水般的雨水成为了他们坚贞爱情的象征。在农村,少男少女们会在豆角架下聆听“牛郎织女”的悄悄话,而妇女们则会通过乞巧活动,如《荆楚岁时记》所述的“结彩缕穿七孔针”或明清时的“丢巧针”游戏,祈求智巧与幸福。
雨水被视为牛郎织女相会泪的化身,人们常在家中的坛子中接雨水,不仅用作药引,据说七月七冬瓜汁能去火,甚至用于治疗小孩的痱子。这个夜晚,不仅是一年一度的浪漫邂逅,也是人们对爱情与家庭和睦的深深向往。
(3)七夕节气乞巧扩展阅读
牛郎织女是中国最有名的一个民间传说,是中国人民最早关于星的故事。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④ 七夕节是节气吗
七夕节不是节气。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专中国,是华人地区属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
少男少女可以祈求未知的爱情,恋人们可相聚过节,而夫妻们则可以在这天纪念牛郎织女的故事,加深和珍惜彼此之间的感情。
事实上,在古代民间,人们在七夕节还会有许多其它的风俗习惯:穿针乞巧,种生求子,晒书晒衣,拜织女拜魁星,七姐诞,染指甲,吃巧果等。因此,七夕相较于西方单纯的仅供恋人间庆祝的情人节,意义深远得多了。
七夕节的时候需要拜织女,拜织女的时候需要放一些祭品,这个祭品就是五子,五子包括:桂圆、榛子、花生、瓜子、红枣五种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