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回来吗
A. 《七夕》李商隐 译文
分开鸾扇走进了帐篷,搭长桥的喜鹊们已经完工。
怎样能将世上的死别,去换得内每年才一次的相容逢?
七夕
唐代:李商隐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1)七夕回来吗扩展阅读:
赏析
此诗前二句写诗人在七月七日晚上仰望天空,遥想牛郎织女在天上相会的美好情景:织女已经过河,并且走出凤幄,分开障扇,与牛郎相会;乌鹊完成填河铺桥的任务之后,全都撤回去了。
诗人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爱妻早亡,唯有自己独留人间,再也无法与她相会,于是诗人在后两句中发出沉痛的感叹,渴望能像牛郎织女那样每年与亡妻相会一次。其中,第三句的“争将”一词写出与亡妻天人阻隔、阴阳渺茫的极致哀叹,显现人间死别反不如天上一年一度之相会,明显地表达出悼亡之情。
B. 古代七夕节和情人节有关吗我好象记得高中老师说过没什么关系,只是女孩子的节日!求高手解释。
对于中国情人节,目前大致有两种说法:一个是元宵节(正月十五);另一个是七夕节(本称乞巧节,七月初七) 正月十五元宵节,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此称谓古来已久。元宵节,是古代妇女最感兴趣的节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才可以出来夜游观灯,甚至和男友幽会谈情。七夕更倾向于是一个女子过的节日,其内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因此不能单纯地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就把七夕附会成“情人节”,严格意义来说,元宵节的“情人节”功能胜于七夕节。
“七夕”并非情人节 商家促销玩概念
网友晒理由 不想被“七夕”
理由一
凄美鹊桥会
不是“良辰吉日”
“我小时候就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夫妻不能在一起,一年才能在鹊桥上相聚一次,挺凄美的故事。”所以市民王小姐听到“结婚登记争抢七夕”、“七夕结婚超过8月8日”的消息,觉得有点儿不理解。
在北大历史系读研的小吴说,七夕原本是“乞巧”,古时候原本是女性拜织女,希望能像织女一样美丽、灵巧、聪明。此外,民间还流传着阴历七月七是魁星的生日,读书人在这天拜祭一下,祈望自己中状元。“有个爱情故事就是情人节,有点儿风马牛不相及”。
理由二
牛郎和织女
是夫妻非“情人”
在一家知名论坛上,很多网友发帖说,按照民间传说,牛郎和织女算是合法夫妻,还有一双儿女,只不过因为“门不当户不对”,加上牛郎“没车没房”,王母娘娘才从中作梗。“七夕鹊桥相会表达的是一种夫妻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忠贞,和情人节要表达的根本就是两种情感”。
网名“墨迹未干”的网友说,“情人”在中国古代不是什么好词,把七夕当作“中国情人节”没有根据。
理由三
中国传统节
又成了“送花日”
记者在双井附近一家大型商场看到,很多商家都挂出了“七夕好礼”的促销广告,其中钻石首饰和玫瑰花当仁不让。平日里5元一支的红玫瑰已经价格翻倍,老板得意洋洋地告诉记者,七夕当天,他已经发动家里的亲戚一起帮着送花了。
教高中语文的贾老师告诉记者,七夕源于汉朝,比西方情人节早好几百年,但现在怎么看都觉得是沾了西方情人节的光,商家又借机卖出一大批首饰和玫瑰花。“要是过传统节日的意义只在于此,那真是过不过两可,还是给年轻小伙子省点儿钱吧”。
-记者手记
传统节日 别靠“烧钱”维持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七夕回来了,但古诗中这极致的浪漫却找不见。钻石和烛光的光芒,早已让那些来凑七夕热闹的男女无暇顾及天上的星宿。
当我们追逐着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有关部门大声疾呼弘扬传统的时候,一千多年前漂洋过海向我大唐学习的邻国日本,依然保持着我们失传的传统。记者的一个同学曾在日本留学,他说,日本的七夕根本跟爱情无关,而是延续着“乞巧”的风俗,人们穿着传统的服装参加“七夕祭”、看焰火大会。商场中也不见“绑架”节日的促销,而是给顾客免费准备很多彩色信笺,竖起许愿树,人们写诗歌写愿望,挂在许愿树上,希望自家的女孩健康灵巧。
民俗专家赵书告诉记者,七夕习俗中流传最久、最广的是“乞巧”。“‘乞巧’的原意是大姑娘、小媳妇这一天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但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牛郎织女七月七鹊桥相会的爱情神话,七夕原有的文化体系已经有些本末倒置了”。他说,七夕可以说是一个“从天文到人文”的节日。节日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就像春节吃饺子、端午饮雄黄,是根据时令季节形成的传统,不是商家“忽悠”起来的。“旧的习俗有穿针、吃巧果,新的习俗可以随着传统节日的复苏逐渐形成。比如咱们一起熄灯10分钟,大家一起寻找牛郎织女星”。
如今,一个个节假日都和花钱联系起来。天价年夜饭、搭配着红酒卖的月饼和粽子,还有这硬套上“情人节”外衣的七夕,传统中国节,除了花钱,还能做点儿什么?
你们高中老师其实说得挺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