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和红军
⑴ 海棠依旧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海棠依旧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棠依旧作文1
早上去拜访故友时,不经意间看到邻家院落里开得天真烂漫的海棠,粉红团团一经风吹便徐徐飘下,但依旧是纯真无邪的明眸善睐。一颦一笑的当儿,我又想起了幼时院子里的垂枝海棠。那时我家的院落刚刚建成,一大片地上却已经有了些坑坑洼洼的雨痕。一片落叶倒影浮漂,却总是带不来院外的苍翠与美丽。墙面斑斑驳驳的映出阳光的光晕,偌大的围墙愈加空落落。而我那时已经休学回家,闲暇时便格外的喜欢见些绿色,更是热爱侍弄花草。那时性情正值少女怀春,脆弱的心境里总是出现一串明丽的海棠,灿烂耀眼的燃烧着。
那一串串的花瓣里似乎在悄悄的吐露着芬芳,花丝纤细的点上些水粉,便开始和着微风起舞。花瓣慵懒的伸展身姿,从云端垂下的枝叶衬着粉色的柔嫩花瓣,颤动一下几乎要把人的心揉碎。而现在想起海棠,却已经是人到中年。但是我依然小心翼翼的捧着那有些易碎的希望和回忆,带着春天的芬芳一起洒落在深深地回忆中。而那桃红花瓣却总是让我联想起一位已故的朋友,而那俏丽的倩影却早已被我深深地烙印在柔软的深处。当海棠花再一次如火般燃烧时,沉默的思绪却被那桃红色的水袖扰乱。涟漪点点中,隐隐约约的传来了她和着鼓点,轻轻的哼着秦淮河的声音。那柔和的容颜隔着一层花瓣的模糊,又一次出现在我的脑海中。绒丝般的睫毛颤颤的抖着,彷如海棠花丝,顾盼生辉。那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想法。就像是以前的那串最艳丽的海棠,纵然我蹦着跳着,踮着脚尖去采,却总是有那一段距离。
于是,在家里闲坐便更加无聊,尤其到了阴雨绵绵,我侧躺在席子上,听着细雨滴落,空灵的滴答声敲在花瓣上,打落了一戚咐基地花瓣,而内心的洪流也随着雨滴的清脆落地而困苦。雨落,道是无晴却有晴。我推开房门,母亲坐在窗后斜睨一眼。我不做声的一口气奔向山顶,看到那壮丽的朝霞远在天际。俯瞰下面村落,阡陌交通,田间平整的瓦片中,我看到了一抹尖粉,待仔细看去,那赫然就是一枝笔挺的海棠树简纯。那着力描绘的淡粉放佛与朝霞融化在一起。海棠花热烈地盛开着,繁茂的枝丫连着最后一点蔚蓝,尔后又与夕阳热情相拥。情景交溶,纷繁的花瓣如同少女柔情缱倦的裙带。从峻峭的山上向那边眺望,夕阳的火光如雨般钻入我怀,再看那一树海棠,便倏地揉进皎洁的月光中,淡淡的,只留给我一片不可追溯的念想。按街道数去,海棠正好开在我家院中,哀愁便如一泓清水般凝在脑海中,傍着最后的温暖与清香,我的眼中流出泪水,但却感觉好多了。伴着渔火的响动,我昏昏沉沉的睡着了。
海棠依旧作文2
冬去春又来,海棠依仍旧。
周总理生前,最爱的,就是海棠。
那飘渺浪漫的民国,有幸拥有了四位诗画一般的男子,而周总理就是其中一位。他有惊艳四座的才华,他有深谋远虑的才略,他有外交论政的才干,就连当他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结交颇多的时任校长蒋介石也曾感叹:“怎么人才都跑到共产党去了!”
都说时势造英雄,倘若同时代中,毛泽东是红轮西升,那周恩来就是月出东山。在那个政局动荡的时代,在那个雄狮将醒的的时代,在那个大国崛起的时代,倘若毛泽东是为大国发声扫清障碍的长矛,那周恩来就是为大国发声响彻云霄的鸣钟:从日内瓦会议到万隆会议,从中苏友好互助条约到中美上海公报再到中日联合申明,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一个中国理念,无数外国人都对重新崛起的大国刮目相看,也都知高谨道中国还有这样一位外交奇才。这么多年来,我国仍奉行当年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这外交成就同样生生不息的,是海棠依旧。
时去独应贤者识,色空前有达人观。当初红军将从瑞金转移,毛泽东病重,不愿拖累大部队,本欲留下,周恩来听博古同志说了后,与他彻夜长谈,第二天,周恩来只是不咸不淡的告诉博古:“他同意一同前进了。”我们不可能再知道两位大能秉烛夜谈的具体内容,也无从得知为何下定决的毛泽东为何重做抉择,也不可能知道缺少了毛泽东的长征会是怎样的长征,但周恩来能顶住压力,出面劝指出“共产主义“们的右倾错误的毛泽东,其对贤能的赏识足以让我们钦佩,更不用说他对党和军队的命运的转折作出的极大的贡献。
就是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集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革命家于一体的能人,偏偏就对这“浅荂深萼照华池”“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的海棠花情有独钟。毛泽东就偏爱梅花“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或许是那海棠“芳心一点娇无力”的怜态让为大国崛起的周恩来感慨颇多吧!他的前半生奉献给了革命,后半生又献给了政治,他心甘情愿的牺牲,心甘情愿的成为“人民的公仆”,他甚至在文革期间,强撑着病痛,苦苦加持混乱局面,就在即将小有成就之时,多年沉疴积病全然不顾他未了的心愿,强行带他去了那个静养之地,他临终前批示的“托,托,托”,成了他一生的遗憾。沉浸在悲痛中的北京市人民不顾中央反对,强行涌入天安门献花圈、共祭奠,即使对毛泽东个人崇拜,人民“左倾”的战火也不曾蔓延到他身上,没有人愿意也不忍心伤害那位为国家呕心沥血的老人,无论何时,他都是人们心中的晓风霁华,心中不倒的灯塔,一直如此,乃至后世。可他终究没能看见那花开依旧的海棠,或许他会在另一个地方,心怀闲情几许,又怀忧虑三分,看大国再起,看海棠依旧。
海棠依旧作文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当在语文课上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试图想象着大诗人苏轼的那种希望脱离于世俗的梦想,现在想来,好象自己也有了类似一般的想法。 有时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来时匆匆,去时同样匆匆,可它总把一部分东西遗留在记忆中,使你对于往事是那样历历在目,它总会钩住你最伤心的地方,久久的折磨……
前些日子,我和小伙伴突然谈起了关于运气的事,她突然说起;了“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这让我忽然想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贺年卡。没和小伙伴说再见,我就十万火急冲进家里,开始找我的贺年卡。
抽屉里,没有;书柜里,没有;箱子里,没有。我几乎把房间翻个遍也没找到它。我失望极了,一个人坐在床上,想起了那段难忘的往事……
那是两年前的冬天。
我不幸患了阑尾炎。早上,我一个人在路上走着,没一步都很稳,因为我真的好怕我的独子会疼个不停。
就在我慢慢走的时候,一个人从我身边停下,是他,我的小学同学。
“你好,今天怎么没骑车子。“
“你好,我是……“
“怎么了?”
“我…得了…阑尾炎。”我吞吞吐吐地说。要知道我是怕他看不起我,我这人就是这样,太要强。
“原来是这样,现在好了吗?”
“还好了。”
“来,上来吧,我带你去学校!”
“不用了,我自己可以的,还是要谢谢你!”
“客气什么,再说你不给我帮你的机会,怎么能说谢谢呢?”
我推辞不了,只好答应了。一路上,我们好尴尬。每次都是他先提出话题,我也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答应着。
到了,我跳下了车子。
“谢谢你啊!”
“不用,我走了,再见!”
“好,再见!”
就这样我一天都很快乐,因为我感觉到朋友真的是很好,在你困难的时候,他总是挺身而出。
下午放学了,我背着书包回家。在校门口我又遇见了他。
“你好,这个送给你,祝你新年快乐!”
“谢谢,可是我真的不能要的!”
“你是不是看不起我,看的起就收下!”
我又一次无奈接受了他的请求。最后我目送他的.离去。可是谁又知道那竟是我见他的最后一面……
后来我听同学说他妈妈把他到了澳大利亚去读书了,也许那张贺年卡是他离别是送给我的礼物……
想起这些,我的眼角湿润了。自己的好朋友送给的珍贵礼物竟然找不到了,一下我突然感到自己是那么的粗心,那么的无情。
可就在我伤心难过的时候,我看见了它,它正躲在床头柜的后面,我小心翼翼将他拿起,上面还依然有那句话: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达拼。”
海棠依旧作文4
人生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是否掌握真理,或者自认为真理在握;决定人的价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
——题记
无边的暮霭勾勒不出阳光灿烂的鲜艳,倦归的鸟儿展翼翔飞。安详的花儿隐去了芬芳的笑靥时,只留下遍地的残红。
花圃里叠着层层凋零的花瓣。烟雨迷茫,花儿舞动了一春的身躯已停止,疲倦的微笑搁浅在花瓣的嘴角。缕缕雨丝轻轻掠过花儿,留下浅浅的吻痕。每一片花瓣里都栖息着一个恬淡的灵魂,包括着默默珍藏的感动和忧伤。每一滴淌过花瓣的雨珠,都似花儿为惜春凝成的眼泪,盈盈闪动。
命中注定的青春,有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与乐观。太阳,总是升了又落,落了又升;四季,总是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勾勒出英格兰码头白鸽流线的纯真年代里懵懂的你我在追求,在奋斗,无论深深浅浅,歪歪斜斜,都有年少追求的痕迹,奋斗的烙印。
流水它带走阳光的故事改变了我们,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忆的青春。
当一棵花树正竭尽全力地开放着最后的花朵时,同时那些曾经美丽的花,也抵不住萧风的呼喊而“零落成泥碾作尘”。此刻,冥冥中似乎觉得那无名的花树正传递着一些关于生命的讯息,这总是令人迷惘的。
它曾经的热烈奔放,曾经的生趣盎然,在这花期已尽的时刻只能化作生命的碎片。然而,纵使如此,真正的精髓也只有在你经历了喧哗和寂寞之后,才悠悠显示出来。当然,这种喧哗是需要用你的勤奋、韧性和执着来完善和度过的,而这种寂寞更需要你的耐心和积极充实。
在我们生命中那些美好的赞誉,执着的求索,以及无数次噙泪的跌倒与爬起 ,都应如繁花般成为个人崇高理想,而不是伤痛地怜惜成功的代价。因为花儿飘落的声音是美丽的、快乐的,他们为生命的延续留下了更重要的精髓,更多的小生命。
花开固然美丽,花落更具意义。我们不会为努力之后与结局之间的必然喝叹停滞,因为我们明白花开花落的人间自有生命的延续。
没有大海的豪迈,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天空的辽阔,可以有白云的飘逸。献出凡者的全部,则会平凡而却不平凡,望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世间事物的愈久愈醇,愈陈愈香都要我们明白切莫轻易的亵渎生命,没有生命,理想会虚无缥缈,一切将不复存在,惟有尊重生命,才得以尝之生命中恒久香醇的滋味
海棠依旧作文5
母亲一生喜爱海棠。
母亲喜爱花,尤为海棠。后院的那棵海棠花树,就是她亲手种的。母亲不许我们任何人去给它浇水,非得自己去浇,我们便也乖乖地点点头。母亲每次给树浇完水,都会特别满足地抬头看看这个高她两倍的“大宝贝”,“喝饱水,长高高!”母亲脸上的那种神情就像她是在看自己亲生儿女一样。冬天下雪,母亲每天都要到后院去将树周围的雪扫开,一边扫一边嘀咕着,“可别冻坏了!”
天气好的下午,要是没事,母亲便喜欢到离家不远的公园里转转,每次都朝我们喊:“你们去吗?公园里花开了,可漂亮哩。”但是还没等我们回应,她就已经哼着小曲儿自个儿出门去了,母亲知道家里就她喜欢没事到公园里转悠。那个时候,公园里常有推着小车卖小吃的人,像烧饼之类的都是小孩的最爱。母亲知道我的期盼,所以常会给我带点回来,一进门就喊:“快来,妈妈给你带烧饼了,快趁热吃!”屋里的地板便立刻响起了孩童光着脚丫子“咚咚咚”的跑步声。“妈妈,我要去后院的树下坐着吃!”“好好好!”也许我和母亲一样,没事的时候喜欢去后院赏赏花,坐在它的脚下,总有一种特别温暖的感觉。
四五月份的时候,海棠花开得正旺。粉白色的花瓣填满了枝丫,远看宛如一朵粉红色的云,在这个温暖的季节成了家里一丝动人的点缀。那洁白无瑕、薄如轻纱的花瓣将鹅黄色的花蕊裹在中间,乍一看,多么娇柔可人,恰似一个纯洁无暇的少女,让人动心。母亲常会摘下她认为最美的几朵,别在我的头发上。
七八月份,海棠结果了,母亲将长梯靠在树干上,爬上梯子去摘海棠果。“没事嚼一嚼,可以降火”。母亲还会把一些摘来的海棠果铺在后院的地上晒,晒成干之后,母亲没事便拣几片放入水杯中,再加点糖。那个时候,这便是我最常喝的饮料。
夏日的夜晚,母亲喜欢搬个小椅子到后院乘凉,摇着扇子,放空地望着夜空,时不时又看看树。我也搬来凳子坐到母亲旁边,小脑袋依偎在她的肩上。这个时候,母亲总对我说:“妈妈希望你可以像这海棠一样,永远做个善良,温和,快乐的人。”“嗯,我一定做到!”两个人,一大一小,在夏日的夜晚,在海棠树下,伴着纺织娘的鸣叫,静静地望着天空,一个在回忆着往事,一个在畅想着未来。
现在每次回家,母亲都还是喜欢坐在后院的海棠树下,摇着扇子,放空地望着天空。只是,当年的凳子变成了摇椅,我也再吃不到这海棠树的果。而海棠,依旧是那时的海棠。
海棠依旧作文6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日子不疾不徐的流,有雨疏疯狂,也有风霁月。时间渐远,便恰似重帘一卷,年少不再。
不知从何时起,那些不染尘滓,澄净如水,如“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般的少时心情笼上了一层淡淡的水雾。迷蒙的忧愁时时敲击着心房,或许在某个午后的清晨,将与之邂逅。
少女情怀总是诗,诗中有乐也有愁。李清照写这首诗的时候,那个兴尽晚回舟的少女第一次感觉到了淡淡的愁绪,于她而言,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她的心似乎被轻轻缠绕着,剪不断,理还乱。
三月春光海棠开,是时年少忧心起。
一株海棠,在那片还未过于浓烈的绿中,一枝独秀,李清照就在此时,被它吸引了目光。临水照花,赏花自赏,这海棠,牵动了她的思绪。
入夜,雨落,风萧雨疏淋漓。她对门外的海棠忧心不已,虽惜花情切,却终是回天乏力,一点心思缠绕着,人在辗转反侧中,只得一席孤枕,半壶清酒,来打发这携着愁绪的漫漫长夜。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雨后天明,晨光熹微。她由梦初醒,便慌忙起身,想要看看那株海棠如何,却又有着丝丝的恐惧,若海棠凋了怎么办?她知道,海棠是经不了昨夜那样的风雨的,于是,她在自己与那株海棠间竖起一间屏障——卷帘人。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她心怀忐忑,以为自己会得到一声叹息,没想到,却是卷帘人淡淡的,若无其事的一句海棠依旧。在卷帘人眼中,那一树海棠依旧红绿相间,没有什么不同,但在她眼中,终归是不一样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她的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只是惧于面对,她是个活在诗意里的女子,眼光自是不同,绿肥红瘦,应是绿肥红瘦。
一场花开,美好了多少憧憬;一次花开花落,忧伤了几许情怀。花开花落之间,心绪起起伏伏,她浅浅的心事渐渐发酵,然卷帘人不懂,春风春雨亦不懂,也难怪她带着几分责问与失落,言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只此一语,心事缤纷繁华,只待懂得的人来猜。王国维曾说过:“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诗人之境界,惟诗人能感之而写之。”她一语“绿肥红瘦”自是诗人之境界,常人尚不可感,侍女又如何能懂呢?所以,我理解她的失落,亦明白卷帘人的无心。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是否海棠依旧?
应是绿肥红瘦。
⑵ 短篇小说||海棠花开时
1989年的一个下午,奶奶坐在摇椅上,手里有一搭没一搭的摇着蒲扇。我刚和小伙伴挥手告别,满头大汗跑进院中,奶奶拿着蒲扇指了我一下,“晚棠,慢点跑,来奶奶这里,给你凉好了糖水。”我看向奶奶,她的旁边,放了一个小板凳,凳子上有个杯子。我赶紧跑过去,捧起杯子大口大口的喝水,“奶奶,真甜。”我向奶奶笑了一下,奶奶抬起手摸了摸我的头,帮我整理了被风吹乱的刘海儿。就在这时,一个纸片从摇椅上滑落。我小心翼翼的拾起,是张照片,照片上一个穿着军装英俊挺拔的男子和一个着旗袍端庄典雅的女子,站在一棵开满花的树下,“奶奶,这是谁呀?他们可真好看。”虽是黑白照片,但我能想象出照片上的颜色,军装是墨绿的,旗袍是天蓝的,树上的花是粉的。奶奶颤抖着手,指向了着军装的男子,“晚棠,这是你的爷爷。”我摇了摇头,“奶奶骗人,那个才是爷爷。”我手指着挂在厅堂里的黑白照片,从小父亲就告诉我,这是爷爷。奶奶笑了,“囡囡啊,这是年轻时的爷爷。”我撑着头,眨着眼,听奶奶讲她和爷爷的故事。
我的爷爷,叫陆德圣。
陆德圣14岁就随部队打仗,经历的战争不下数十场,他还没从抗日战争胜利的喜悦中走出来,就又迎来了解放战争。参加红军是陆德圣做的最不后悔的一件事。陆德圣是陕北延川人,14岁时遇上了红军,不知为何,总有一个声音让他去报名参军,他积极参加部队的一切训练,枪法奇准,无论什么战役,他都冲在最前面,班长和排长都对他刮目相看。大部队没在延川停留多久,就去了延安。抗日战争时期,延安位置偏僻,处于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正适合打游击战,且南面潼关易守难攻,一直没有大规模的日军进入陕西来骚扰,顶多就是一些特务小分队,所以警卫连的任务尤为重要,要保护各位首长的安全。陆德圣因为屡立战功,被调到了警卫连。警卫连可不轻松,有时还会被派去完成一些特殊的任务。毕竟是真刀真枪的打打杀杀,哪儿能不流血?陆德圣基本上不怎么去医务室,就算流血了,摆摆手,“我没事,过两天就好了,哪儿那么金贵,把绷带药品留给有需要的人不是更好吗?”然后又笔直的站到队伍中进行训练。
一天,陆德圣正在睡觉,突然门被推开了,陆德圣惊醒,以为是鬼子来了,跳起来就要跟进来的人“拼了”,那人拍了拍陆德圣的头,“德圣,是我,那边办了一个识字班,没上过学的都可以去学,你去不?”陆德圣迷迷糊糊的看清眼前的人,是警卫连的小吴,陆德圣就这样被小吴拽去了识字班。说是识字班,就是几个小板凳和一个大黑板,他俩来的巧,正赶上老师的自我介绍,“同志们好,我是医务连的王玉英。”王玉英三个字像是落在了陆德圣心上。陆德圣脸不由得红了。“德圣,你咋啦?是不是生病啦?脸咋这么红呢?”旁边的小吴大声说。陆德圣拍了拍小吴,让他闭嘴。王玉英闻声也走到了陆德圣身边,“同志,等会儿下课后你先留一下,我帮您量个体温。”然后又走回到黑板旁,“同志们,今天我们学一首小诗。”然后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串字。“同志们跟我念,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一去二三里……”念诗的声音响彻黄土高原。下课后,王玉英从随身携带的急救箱里找温度计,抬头一看,本来坐在最后一排那个好像是发烧的同志不见了。一下课 陆德圣就拉着小吴跑了,跑回了他们住的窑洞,“你跑啥了?那位女同志不是要给你检查嘛?”陆德圣说,“我啥病也没有,检查啥了?”小吴说不上来话,转身躺到炕上睡觉了。
识字班是每天中午开,陆德圣和小吴每天吃完饭就直奔识字班,上了一个月,也多多少少认识了些字。一天,陆德圣被叫去执行任务,就没去识字班,下课后,王玉英叫住小吴,问陆德圣今天怎么没来。小吴挠挠头,“他可能有事儿吧,我也不知道,早上就没见到他了。”一连几天,王玉英都没见到陆德圣。王玉英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自从那天第一次见到陆德圣,就忘不掉了,他的眉眼就像是刻在了王玉英的脑海中。
直到三天后,担架抬进来了一个人,看不清脸,裤腿上有血往出渗。“同志,麻烦你一定要救救他。”一个小战士扒着王玉英的胳膊,差点给王玉英跪下,王玉英看了一眼伤者,剪开他的裤腿,帮他冲洗了伤口,并给他打了一针止痛针,他伤的很重,她能做的就是这么多了,剩下的要交给医生。好在,伤的虽然很重,但是没有危及到性命。医生处理完伤口,包扎好,就出去了。王玉英打了一盆水,想给伤者擦擦脸,灰一点一点的从他的脸上褪去,映入王玉英眼帘的是一个熟悉的面孔,陆德圣。王玉英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一盆水险些打翻。“玉英,怎么了?”旁边的女护士看到,帮王玉英扶了一下水盆。王玉英回过神来,“没事儿,没事儿,就是晃了一下神。”王玉英一直在尽心尽力的照顾着陆德圣,直到他的伤痊愈。但是左腿留下了病根,走路总是有点别扭。陆德圣坚持要回到警卫连,说他的伤不碍事,不妨碍打鬼子,说他可以跑的比兔子快。连长也不想失去一个枪法准的好苗子,就把他留了下来。
陆德圣又重新回到了警卫连,和以前一样,中午他快速吃完饭就去识字班,说是想多识几个字,但明眼人都看的出来,他的眼睛哪里是在看字,明明是一直盯着王玉英看。就这么一来二去,在战友同志们的撺掇下,二人在一起了。那时候的爱情没有那么多风花雪月,你喜欢我我喜欢你就够了。他们二人在确定关系以后,感情迅速升温,他们会在红枣树下聊天,聊过去,聊现在,聊以后。陆德圣知道了王玉英是江苏苏州人,原本是纺织厂的女工,后来成为了护士,跟着红军一路北上来到延安,陆德圣还知道了王玉英喜欢春天,她说苏州春天海棠花开满树,满街都飘着海棠花的香气。
时间过得很快,1945年8月,日本投降。所有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陆德圣知道消息后,激动的跑去找王玉英,还是在那棵红枣树下,陆德圣激动的说不出话来,半晌,从嘴里憋出几个字,“玉英,赢了,我们赢了,终于赢了啊!”二人在树下相拥而泣。
太平日子没过多久,就开始了解放战争,延安成了蒋介石的眼中钉,肉中刺,1947年,蒋介石严厉要求一定要对“匪军老巢”延安实行“犁庭扫穴,切实占领”。国民党军队用来进攻陕甘宁边区的总兵力共34个旅25万人,企图占领延安,摧毁中共中央,当时陕北的解放军在数量上和装备上与国民党相比都处于绝对劣势,延安的情况十分严峻。在经历了七天七夜的延安保卫战后 首长们撤出了延安。从延安保卫战开始,王玉英就没见过陆德圣了,她只知道陆德圣一定是在战场上,她心里着急,但也没有办法,只能求求老天,保佑陆德圣能活着。七天后,她听从命令跟着首长们一起撤退了。
不知道过去了多久,王玉英才再次见到陆德圣,她只记得他黑了,瘦了。但好在,他还活着。1949年3月,各个首长前往北平,警卫连也跟着首长们一起,同时还派了几个医务兵跟随,这其中就有王玉英。
3月下旬的北平,生机勃勃,春光明媚,百花齐放。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来往往的汽车,陆德圣张大了嘴,原来这就是北平。一天中午,王玉英换上了借来墨绿色旗袍,把陆德圣拉了出去,“德圣,那儿有海棠花!”海棠花,陆德圣第一次见,粉粉的花朵压满枝头。王玉英和陆德圣站在海棠树下,咔嚓一声,照片定格了画面。
1949年10月,开国大典后,陆德圣决定和王玉英结婚。由于陆德圣履历战功,王玉英也一直尽职尽责,党组织很快就批准了。结婚当天,还专门腾了一间屋子给二人做婚房。那天,陆德圣和王玉英穿着灰色的军装,胸前戴着两朵大红花,被一群人簇拥着向前走。走到半路,一位首长路过,得知陆德圣和王玉英喜结连理,首长喜笑颜开,“把我的马牵来,这大喜的日子,让新娘子坐我的马。”王玉英跨上大马,陆德圣牵着马,大摇大摆的朝“婚房”走去。晚上,王玉英拿出那张二人在海棠树下的照片,在照片的背面写上“桑榆晚景,海棠花开”八个字,然后告诉陆德圣:“我们要一直一直走下去,到暮年白发苍苍时,也要一起看海棠花。”
1950年初,陆德圣在保护首长的过程中,腿部中弹,因残疾退伍。虽然留在北京会有很好的待遇,但是陆德圣毅然决定带着妻子王玉英回乡。他说:“既然不能为国家效力,那也不用再给国家添麻烦了,我还年轻,回家种地能养活自己。”陆德圣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延川县武家塬。几间土屋,屋前一片空地杂草丛生。他摸了摸王玉英的手,“玉英,你跟着我受苦了。”王玉英摇了摇头。陆德圣很擅长农活,回来不过几天,杂草就被锄光了,陆德圣把几棵小苗种在了屋前,陆德圣指了指那几棵苗:“这是红枣树,结果时红红一片,可喜庆了。这里太干了,种不了海棠树。”陆德圣没让王玉英干过什么活,总是让她歇着歇着,只有做饭陆德圣不会,一碗饭端上桌,陆德圣还总要说“辛苦了,玉英。”陆德圣和王玉英育有三子,他们努力的经营着这个小家,自给自足,日子虽清贫些,但却幸福。王玉英每天目送丈夫扛着锄头去锄地,然后给枣树浇浇水,看着日头,算着时间做好饭菜,等丈夫回来吃。一年四季都是杂粮小菜,也不觉得腻。
1977年,陆德圣躺在床上,村里的医生看过之后,对王玉英摇了摇头,“怕是不好了,准备后事吧。”王玉英坐在地上哭的像个孩子。耳边突然传来熟悉的呼唤,“玉英啊,玉英。”王玉英凑上前去,陆德圣抬手帮王玉英理了理鬓边的碎发,指了指院中的枣树,“快结果了吧。今年太阳好,果子甜,到时候给光明拿些。”陆光明是他们的大儿子,也是最有出息的一个,在延安机械厂工作,成了家,有一个女儿。王玉英推了推二儿子,“快去村长那儿给你哥厂里打电话,让他往回走。”看着二儿子跑远,王玉英又在陆德圣身边守着,陆德圣轻拍了小儿子的背,“大有点口渴,给大倒碗水。”小儿子也跑开了。陆德圣躺在床上,好像在说着什么,王玉英把耳朵凑到陆德圣嘴边,终于听清了,他在说:“桑榆晚景,海棠花开。玉英啊,此生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再陪你去看一次海棠花。”说完,一滴泪从陆德圣眼角溢出,他闭上了眼睛,再也没有睁开。屋内爆发出一阵哭声。小儿子端碗的手一抖,水撒出来大半。陆光明接到消息,急急忙忙往家赶,也是没赶上见父亲最后一面。
陆德圣下葬后,陆光明也要回厂里了,王玉英装了一袋红枣,“你大临走时候嘱咐的,说今年枣甜,给你装点儿。”递给陆光明时,一滴眼泪滴在了陆光明手上,光明抱了抱自己的母亲,“光明,要是这次生的还是个女娃娃,能不能叫她晚棠。”光明点了点头,算是默认了。王玉英写下“晚棠”两个字,塞在了红枣袋子里。
我的名字是奶奶起的,奶奶把照片翻到背面,娟秀的字写着“桑榆晚景,海棠花开。”
军装是灰的,旗袍是墨绿的。我猜对了的,只有粉色的海棠花。
⑶ 海棠血泪的意思,还有寓意和出处
1、“海棠血泪”的意思:
海棠血泪”是指外蒙独立。上世纪中国有抱负的政治家,不论是“ 左、中、右”,都对外蒙的独立而报憾终生。
2、“海棠血泪”的寓意:
民国时期的中国地图形似一片海棠,因此也称作是秋海棠地图,面积为1154万平方公里。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中国外蒙地区在沙皇俄国的支持下宣布独立,随后又回归中国的统治,中央也在此地留有驻军和办事人员。
1921年,苏俄红军以清剿白俄匪军为由,侵入中国外蒙,击败中国驻军,扶持外蒙独立,但未获中国和国际承认。二战后期,斯大林以出兵中国东北鸡腿日军为条件,与罗斯福和丘吉尔私下商量,在中国不知情和未答应的情况下,擅自同意中国的外蒙独立。
1945年8月14日,蒋介石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正式同意外蒙独立。1946年1月5日,民国正式承认外蒙独立,中国的版图一下子少了156.65万平方公里。
3、“海棠血泪”的出处:
费玉清演唱的歌曲《梦驼铃》中,有这么一句歌词:风沙挥不去印在历史的血痕;风沙挥不去苍白海棠血泪。
(3)海棠和红军扩展阅读
秋海棠地图主要是包括外蒙古在内,连江东六十四屯、唐努乌梁海、江心坡全都算在内的中华民国地图。是晚清1896年至民国1946年的法定疆域。
1945年台湾光复,1946年外蒙古公投决定独立,自此中国疆域从秋海棠变成“雄鸡”。直到2002年,台湾地区当局正式放弃使用“秋叶棠地图”,改为台澎金马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