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丝海棠素描
⑴ 花朵简笔画
美丽的花怎么画?.(⌒▽⌒)
最漂亮最简单的玫瑰花简笔画步骤:
1、画短短的一条竖线。
2、以竖线为起点进行绕着画下来。
3、然后画线条把花心的形态勾画出来。
4、顺势继续画花瓣。
5、一片花瓣画好后接着画另一片花瓣,直到花朵的形状出来。
6、花朵美丽还需叶子衬托。花朵画完开始画叶子。
7、花朵和叶子画好后画茎,这样才是一枝玫瑰。
8、整枝玫瑰花画好后开始涂上颜色,最漂亮最简单的玫瑰花就画好了。
漂亮的素描花朵怎么画
首先,用中性铅笔(HB)画一个轮廓草图,勾勒出玫瑰花蕾的大致形状,长园型,象一个竖立的鸡蛋,线条可以轻奌。
在花蕾的下部用直线画一个杆。绘制左边花瓣的形式,象一个大大的泪珠,画一个突出的S曲线。
在相同的位置(在左侧),添加正面和背面的花蕾的在后面,还会添加新的花瓣在花蕾顶部,在这期间,继续进一歩围绕花蕾的四周来绘制。加上芽尖和绿叶,将它们放置在花蕾的左侧和右侧上。
用更细的更优雅的线条开始下一个步骤之前,先用橡皮擦四处走走,擦擦,修改线条,确保在任何花蕾和花瓣中哪局脊,轮廓线隐约可见。等一下,先用刀切开一块橡皮,用锋利边缘细心的擦去不需要的辅助的铅笔线条。
擦掉不要的铅笔线,只要可见就行。画阴影,使花蕾看上去有立体感。
使用橡皮擦去李渗除污渍痕迹,这样就差不多了. 。
一些花素描的图片
打开图片,复制两个背景图层2、选择:背景副本2 执行:图像—调整—去色,然后:滤镜—其它—高反差保留(数值按照自己的需要定)3、执行:图像—调整—亮度/对比度,用来突出人物的轮廓,数值自定选择:背景副本,执行:图像—调整—通道混合器;勾选:单色;数值自定接着执行:滤镜—艺术效果—胶片颗粒(数值自定);继续执行:滤镜—模糊—动感模糊(数值自定);7、然后执行:滤镜—锐化—进一步锐化;8、选择:背景副本2,图层设为:正片叠底,不透明度数值自定,在此我设为42%9、合并背景副本和背景副本2;使其变为一个图层(背景副本);10、选择:加深/减淡工具,为人物 进行修饰;11、加深工具可以修饰面部阴影和头发;减淡工具可以修饰面部高光和眼睛的反光点;数值自定;12、减淡眼珠中间的亮点时,可以把图片放大,便于操作,整体效果如下:13、如果觉得图片太生硬,可以执行:图层—新建图层;接着:图层—新填充图层—纯色(选择白色);14、执行:滤镜—纹理—纹理化,数值自定;15、调整透明度,数值自定。
此处我设置为17%;最后合并图层或不用一一合并图层,直接点文件—存储为—jepg格式即可~网址:tieba./f?kz=498712366。
秋天有什么花的简笔画
1月.腊梅.水仙.兜兰.迎春.天竺.银柳.马蹄莲.晚菊.唐菖蒲.康乃馨 2月.春兰.瑞香.蟹爪兰.仙人指.茶花.兔子花.梅花.瓜叶菊.报春花 3月.白玉兰.贴梗海棠.连翘 4月.君子兰.含笑.牡丹.晚茶花.春杜鹃.桃花.樱花.垂丝海棠.郁金香.橘子.代代.葡萄 5月.月季.玫瑰.木香.春夏鹃.紫藤.琼花.锦带花.八仙花.金雀花.芍药.令箭荷花.百枝莲.入蜡红.四季海棠.吊钟海棠.鸢尾.矮牵牛.太阳花 6月.米兰.茉莉.白兰花.栀子花.广玉兰.珠兰.金橘.小叶女贞.扶桑.石榴.夹竹桃.木槿.圣柳.美人蕉.大丽花.蜀葵.半支莲.六月雪.凤仙花.牵牛花.各种仙人球 7月.荷花.睡莲.紫薇.凌霄.昙花.金丝桃.丝兰.九里香.变叶木.花叶芋.冷水花.花叶常春藤 8月.三角花.玉簪.石蒜.葱兰 9月.桂花.一串红.早菊.雁来红.美人蕉.建兰 10月.木芙蓉.蜀葵.大丽花 11月.秋菊.红枫.天竺.乌桕.黄栌.银杏.三角枫.柿子.香樟.地锦 12月.茶梅.早茶腊辩花.腊梅.象牙红.火棘.虎刺.冬珊瑚等。
⑵ 国画里面的燕子怎么画
国画燕子的画法抄,下面举几个袭例子:
第一种画法:
1、先调中等墨色,笔尖蘸浓墨。一笔点头(图1)。
⑶ 近现代国画的介绍
国画的花鸟画基本画法
花卉的观察 学习画花卉,除了要多观赏及临摹古今名画以外,还要对 实际的花卉深入的观赏与写生,了解花的枯荣及霜晴雨露中的 情态,兹从花朵叶与枝干等各部位简述其结构与生态.
( 一 ) 花朵:花朵经常是画面的主题, 一般花朵包括花 瓣花蕊花托花萼梗等几部份,花瓣有单瓣与重瓣 ( 复瓣 ) 之 分,花形有离瓣合瓣之别,牡丹蔷薇花等是离瓣的重瓣,梨花 木棉花等是离瓣的单瓣,牵牛花百合花等是合瓣的单瓣,大部 份的花卉都具有单瓣与重瓣的不同品种,譬如桃花芙蓉花水仙 木槿梅花等,花蕊有长短多寡的区别,雌雄同株的花,大蕊小 蕊都在一起,雌雄异株者仅有小蕊,或仅有大蕊,有的花蕊较 明显,有的较隐密,都需仔细的观察,花萼亦因花的种类而异 ,如梅杏桃等五小瓣聚在一起,李梨垂丝海棠等五枚小瓣生长 在一长柄上,玫瑰月季等萼尖长,山茶萼像鱼鳞等。
( 二 ) 叶:单叶植物从枝或茎长叶时,叶序有对生互生 轮生丛生等,复叶植物有的成羽状掌状鸟足状,有的是二重复 叶,形式更为复杂,必先了解其生长的规律,才不致在繁杂中 发生错误,叶有叶柄与叶脉,形状有尖圆长短等不同的大小比例。
( 三 ) 茎枝:可分为木本草本藤本蔓本等, 木本枝干挺 硬,有些相当粗状,草本的茎大都较嫩,有的变成右旋或左旋 的蔓延,有的还长有须状的攀缘茎。
花卉的写生
各种花卉在早晨或上午比较清新,生气勃勃,是写生的好 时间,写生是为创作收集素材,如果是为了工笔画的需要,就 必须作细致的描写,有时我们在画面上需要多朵花聚在一起,写生收集素材的时候,就要有正面的、反面的、侧面的、斜 面的;有完整的花朵,也有被枝叶遮住一部分的花朵,既有小 花蕾,也要有将绽的大花蕾。叶子也是如此,除了成叶外也要 有嫩叶及嫩芽,并注意阴阳向背,大小穿插。枝干也要有主干 、支干之分,以及在在画面上的姿态和疏密。以上这些都是我 们在针对目的写生收集素材时,首先要注意到的问题。
虽然花鸟画不像山水画常有移动视点的表现法,通常视 角比较稳定,但我们观察时可运用移动视点的方法,选取最美 角度写生,并注意花、枝、叶的大小比例。画花朵可从花蕊花 瓣入手,通常先画最完整、最前面的一瓣,再四外扩展,花瓣 太复杂的可进行概括,要注意其造型美。画叶也是如此,除了 注意叶序、结构之外,也要注意仰、垂、向背与疏密、前后叶 的变化,最后画枝干,大干还要画出皮纹,如梅花的大干要苍 老、皮纹要斜皴,小干要挺拔有力,桃干皮要横皴,松干皮要 鳞皴,紫薇花干皮较光滑等不同种类的枝干特点。
花卉的写生,宜从折枝花卉开始,折取花叶易於入画的一 枝,插於花瓶中详细观察,花蕊被遮盖的也可拨开,研究细部 结构。对於简单的折枝熟悉后,可以选取整株花的一角来尝试 或全株花的写生,由於枝叶复杂,须选择适当的角度,并做大 幅度的删减或调整。总之花卉的写生并不是画植物的插图或说明图,需主观的取舍与美化,并强调意趣的表现。
鸟类的观察
禽鸟在中国画中又称为「翎毛」,可区分为水禽与山禽两 大类,依其生活习性,又可分为涉禽、游禽、猛禽、攀禽、鸣 禽、雉禽等类,各类的特微与习性如下:
(一)涉禽:栖於浅水中捕食鱼虾,它的嘴、颈、脚都很长。 例如鹤、鹳、鹭鸶等。
(二)游禽:喜欢在水中游泳,嘴扁平,脚短,趾间有蹼,多 捕食鱼虾和小虫。例如海鸥、野鸭、鸳鸯、雁、信天翁 等。
(三)猛禽:双翅强而有力,嘴形如勾,脚夷尖锐,性情猛悍 ,专门捕食小动物。例如鹰、鹫、鹗、隼等。
(四)攀禽:多数上嘴钩形,下嘴较短,足趾二前二后,能用 夷攀抓在树干上。例如鹦鹉、啄木鸟等。
(五)鸣禽:喜欢鸣叫,一般小鸟多属此类。
例如维、莺、画 眉、伯劳、黄鹂、八哥等。
(六)雉禽:属於栖地类禽鸟,身体较大毛色美丽,尾长,嘴 形与鸡类似,多生长於山林矮木丛中。例如雉鸡、锦鸡 、长尾雉、孔雀等。禽鸟是卵生,故其身体(不包括头 、颈、脚、尾等部位)呈蛋形。因生活环境与习性不同 ,其嘴、脚翅及尾也各有不同的比例与特微,一般而言 ,水禽(涉禽、游禽)大多嘴长而尾短,山禽(鸣禽、 攀禽、雉禽)大多嘴短极尾长,嘴勾者食肉,细尖者食 虫,嘴长者食熊虾,食壳者嘴粗而厚,成圆椎形。能长 途飞行的鸟翅膀大都较长,且发达,水禽中多长颈者, 以便迅速出击,啄夹鱼类。此外如头形、眼精的颜色及 位置的高低,各有不同,也须把握其特微。
鸟类遍体生长羽毛,细密的绵羽有保温的作用,此外也有 半绵羽,以及许多形状不清楚,层次繁多而叠列成一大片的感 觉。另一种是羽片形状较清楚,如翼、尾的羽毛,皆有详细的 名称,应仔细观察不同部位的羽毛形状及其叠列的关系,以求 熟悉鸟类羽毛的组织与秩序。
此外尚须明白禽鸟的雌雄,禽与兽绝大部份都是雄的较美 ,少数雌雄的羽毛一样,但是雌鸟总比雄鸟略小,鸟的翼及尾 ,超左或超右是雌雄相反;雌鸟的右翼及右尾翼在上,雄鸟的左翼及左尾羽在上。鸟类的喜、怒、哀、惊,表现在翼、尾及 姿态上,亦有不同。
鸟类的写生
鸟类除了结构复杂外,又活泼善动,要以真鸟直接写生, 对初学者是一大挑战,刚开始不妨写生鸟类标本。画标本的优 点是可以从各角度详细的观察细节,甚至重要羽毛的数目也可 慢慢的数清楚,尤其是画工笔翎毛,标本的观察助益颇大。然 而画标本的缺点是容易画出动态生硬呆板,甚至形状比例失真 的作品。标本虽从真鸟剥制而成,但经人工填塞棉花於体内, 容易变形,鸟的眼珠亦不依类别的不同而变化,通常装上统一 的人工替品。张开的翼及脚都家铁丝支撑重量并维持形态,往 往因为制作者疏於观察及技巧不足,而使关节变化失真,生硬 挺直,或重心不稳,羽毛凌乱等缺点。初学者了解这些极可能 发生的症状之后,不妨比较鸟类的参考书籍图片,或前往鸟店 、动物园甚至野外观察,并可藉照相机的功能,凝固瞬间的动 作,作为写生的辅助参考资料。
作过鸟类标本观察之后,即可尝试笼中鸟的写生。最好到 鸟店选购一种平时熟悉而温 驯的小鸟, 最好价格不要太高, 又容易饲养者,作为写生的对象。首先要观察其各种动态,如 踏枝、啄饮、搜翎、欲升、欲降、鸣啼、缩颈、飞翔..,等不 同的动作,并将其特徵记忆下来。写生之前不妨仔细的观察, 并发现它最常重复出现的动作,或持续最久的型态作为写生的 选择,以铅笔或毛笔做速写,鸟的姿态改变时不妨依记忆修补 ,或等待其出现相同动态时,再迅速掌握,如做详细的描绘较 费时,需耐心的画画停停,分几次描绘完毕,而创作时最好也 能经常观察,才容易捕捉到禽鸟的神态。
笼中鸟的行为动作与在大自然中的秦鸟略有不同,就如同 在监狱中的人和外面自由人的表情动作有别一样,为了表现『 好鸟枝头亦朋友』的自然情趣,了解每一种鸟的生活环境与栖 息之态,最好到山林野外做实地的观察,配合望远镜赏鸟更佳 。每一种鸟的习性与姿态不尽相同。如燕子与鸽子是不站在树 枝上的,鹤与鹭鸶是拳一足而睡,乌鸦与喜鹊的动态绝不相同 若不仔细观察,张冠李戴,旧部合乎物态,物理与物情。此外 鸟类栖宿或非翔时,头必迎风、如背著风、羽毛必定掀起来, 这也应该注意到的现象。
速写时可先画出鸟的主要形体(蛋型)在根据头部的动态 (如伸头、缩颈、扭转等)添加头部(头部大致也成蛋形), 再添加翅、尾与足部。爪在平地时需踏的稳,在枝上需抓的紧 。非翔实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不可两者同时伸展。最重 要得是身体要有重心,型态力求生动活泼,才能表现出生命力。
白描画法
白描画法是指以墨线描绘物体,不著颜色的画法。在人物 、畜兽画方面也有白描画法,譬如两幅最早的战国楚墓出土的 帛画,即以白描法表现,我国古代称之为「白画」,北宋的李 公麟是这种画法的代表性人物。
白描画法以线条为主,也可渲染淡墨。画线条时,要使笔 墨结合形相的特质,笔法的转折顿挫,线条的粗细浓淡,皆要 以所表现对象的质感或特色为依归,譬如以较细较淡的线条画 花瓣容易表现出其娇嫩柔软;以较稍粗稍浓的线条画叶与枝梗 ,较易表现其硬而厚的质感;以略乾且下笔、收笔皆虚的细线 条画禽鸟的羽毛,较易表现羽毛蓬松而柔软的感觉。
中国画是线条的雄辩,尤其在白描画中,线条的优劣是一 幅画成败的主要关键。白描画运笔宜以中锋为主,用笔的压度 和速度要均匀,钩出的笔线要有「外柔内刚」的效果,力量要 涵蓄在内,不宜显露於外;缺乏涵蓄的笔墨,不耐久看。锋芒 过多、力量外露都容易表现出一种霸悍的气象,有时尚可减低 某些花卉、禽鸟的美感,故白描画的线条要「寓刚建於婀娜中。
此外运笔的速度不宜太快,也不宜呆滞,务必要有「无往 不回」之意,腕力气力一定要送到头,止笔向上提时,也不可 轻率潦草。至於在花卉白描方面,依据吴学让教授提供的示范 有三种主要的线条,一为起笔停笔(一字描),适於画叶梗、 竹干等。二为钉头鼠尾描,适於画叶筋、叶片等。三为连续弧 线描,适於画花瓣。下图是禽鸟的局部画法示范,画鸟的顺序 是先画嘴的当中一长笔,再画上颚和下颚各一笔,再依次画眼 圈、点眼、头额、背、翼、胸、腹、腿、爪、补尾。画细毛的 线条落笔与收笔较轻,中段略粗,若落笔太重,不易表现出羽 毛的质感。
双钩填彩画法
双钩填彩画法是用线条钩描物象后在填色的画法,又称钩 勒填彩法或双钩设色法,是从白描的基础上染色彩而成。它的起源甚早,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帛画,已见此种画法,五代 画家黄筌是双钩填彩法的代表性画家,其线条纤细,赋色艳丽 ,是北宋院画花鸟画法的主流,另有江南的徐熙,也用双钩填 彩法,但风格野逸,较注重线条的趣味及墨韵,后世的花鸟画 家 ,用笔多取法徐熙,用色取法黄筌,并兼取两家的神似逸 韵。
画双钩填彩法应选择熟纸 (纸) 或绢,先用墨线双钩白 描后,准备两只羊毫笔作渲染,一只蘸色,一只沾清水,要先 练习一手执两只笔,并能灵活交换。设色时颜色要淡,应多染 几次,将花、叶内侧( 或中央 )的颜色以清水笔推染至边缘 ,清水笔内的含水量要适当,水太多会留有痕迹,太乾则渲染 不开。渲染完后,如原来的墨线已经模糊不清,可用重色在重 钩一次,钩一次,称为「勒」,同时也可从画纸背后托染,使 画面的花叶颜色更加浓厚、均匀。花卉渲的方法有三:
(一)先 后染:先将花朵的颜色最淡的颜色 底(既平涂打 底)再用其他颜色分染,通常白色、粉红色、浅黄色的 可花先用白粉 底,在用浅绿、洋红、藤黄等色分染。 叶子可先用草绿 底,再用花青分染。
(二)先染后 :紫红色或深红色的花卉,可先用花青(或淡 墨)自内侧向外分染后,再 红色,染叶也可先用花青 (或淡墨)分染后,再 草绿。
(三)接染画法:譬如粉红色的荷花瓣,尖红,根部稍带淡绿 色,可先用白粉 底再用洋红由尖向内分染,并立即用 淡绿色由内向外分染,在水份未乾前接合。局部虫蚀的 破叶,亦可用接染法。
於禽鸟的赋采法略有不同,下图为吴学让教授的示范,首 先白描后以淡墨分染,然后以颜色第二次分染,乾后第三次铺 色,接著第四次梳毛,第五次铺色 梳毛(丝毛)是化翎毛( 或畜牲)所常用,为了强调羽毛松软而细密的感觉,梳羽毛法 的原则是淡色羽毛用深色梳,深色羽毛用淡色梳。
没骨画法
没骨画法是不用墨线钩勒、直接以色彩绘画物像的画法。 没骨画法相传为北宋徐崇嗣所创,此后画者极少,清初的恽寿平是复兴此画法的大师,影响近代甚大。
没骨画法也以使用熟纸较恰当,因不用墨线,故以留白的 「水线」来曲分前后叶或花瓣与花瓣之间的关系,有以白当黑 的味道。没骨画法也可细分为几种表现方式:
第一种较工细如 双钩虿填彩法,只是略去双钩的墨线,靠色彩的层层加染而成。
第二种画法略为疏放稍带写意的笔意,直接以色彩点染,一次完成。第三种画法是先工整色,未乾前以其它类似的色彩 点染局部,类似破墨因为使用熟纸,故产生半融合效果或略带斑驳的色彩变化。
一般而言,白描画法、双钩填彩画法与没骨画法机皆属於工笔画法的范畴,应注意其形态的完整与结构的清楚,初学者在画前可先钩 一张同尺寸的速写稿,置於画纸下,则构图、形状有个依据, 能专注色彩与运笔的趣味,无论以那一种发方法画花、叶,色 彩皆要有浓淡的变化,一只笔沾清水,以便分染。亦可用「先后染」的方法,追情求更丰富的色彩变化,但设色不宜太浓 艳,总以淡雅为尚。染完色彩,等待乾后再钩勒叶筋、丝花或 加画花蕊,增补细部。
写意画法
写意画法是指用单纯而概括的笔墨来表现对象的精神意态 ,是不求形似求神似的画法。依据画史上的记载,唐朝吴道子 所画的嘉陵江山水或王洽的泼墨,可能已具有写意的形态,传 世的画迹中北宋苏轼、文同的墨竹,释仲仁的墨梅已经可以归 入写意画法中,到了明末的徐渭,更以豪放笔墨,在宣纸上画 出淋 痛快的大写意,如下图是徐渭所画的「牡丹蕉石图」。 八大山人、扬州八怪及金石画派都给写意花鸟画拓展了不少的领域。
写意花鸟画法多以「点垛」或「点簇」的技法,可细分成 钩花点叶法、小写意法、大写意法等数。画写意适宜选用生纸 ,可单独用墨色来画,亦可用数种颜色来画。笔内先含调好淡 色,再礁深色於笔尖,也可先可先礁深色再蘸清水来画,每一 笔都要有深浅的变化,使用生纸容易化开,才能产生乾、湿、 浓、淡的不同效果。
下列图版是吴学让教授以写意画法示范的紫藤,先以双钩画法了解其结构。用写意画法现紫藤花,先以羊毫笔沾白粉,笔尖蘸花青,再蘸洋红后以侧锋点垛,即画出有浓淡与色彩变 化的花瓣,补小化瓣后,换草绿色画细梗、点花蒂,并以黄粉 点花蕊。此外叶子的结构、叶序,穿藤法,亦应注意。
总之写意画法虽有所谓「意到笔不到」之说,形式简略或 形象不精确都不需计较,然而要将写意画法画得好,仍须先在 工笔画法中多下工夫,多观察写生,才能发挥笔简而意足的特点。
国画的畜兽画基本技法
畜兽又称走兽是中国画中较难表现得好的一门,宋朝沙门 德洪即指出:「画工能为神鬼之状,使人动心骇目者,以其无 常形,无常形可以欺世也,然末始以为贵。惟犬马牛虎有常形 ,有常形故昼者难工,世之人见其似,则莫不贵之。」由此可 见畜兽有常形,即每一种动物都有一定的体型、比例与动态, 稍不谨慎,观察得不够仔细,即容易流为笑柄。常画的畜兽有 马、牛、虎、狮、鹿、羊、猿猴、猫、犬、狸、兔、驮、骡以 及象徵权势的龙等,每一种走兽各有不同的特徵与习性,作画 前必先详细的观察与写生。
畜兽的观察与写生
我国古代画家即非常重视观察,譬如擅长画獐猿的北宋画家易元吉,曾游荆、湖间,深入山区,观察野兽的动静游息之态,故其走兽画富有生趣。李公麟每次经过癖舍,看到其中的御马,必终日观察,无暇与客人交谈,故能画出马的特徵,黄山谷在其诗中即称赞道:「李侯昼骨亦昼肉,下笔生马如破竹 。」据说元代画马名家赵雍曾经据壮学马滚尘状,其母管夫人 自窗中窥看,正见一匹滚尘马,故赵雍昼马,能得其性情。可见古代成就高的昼家都很重视观察,甚至亲身模仿其动作,以求生动的表现畜兽的特徵与神趣。
苏东坡的题跋中曾经提到蜀中的收藏家杜处士一日正在曝晒其书画,有一牧童看见其中一轴戴嵩昼的斗牛图,拍手大笑说:「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牧童经常与牛生活在一起,发现到牛在角斗时, 牛尾是紧夹在两股间,而唐朝画牛名家戴嵩的观察还欠周到,以致造成错误,是值得作为我们的借镜。
中国画一向提倡「形神兼备·以形写神」,画畜兽也不例外,观察入微,掌握神态,才能将其画活。走兽虽然同样具备 五官、四肢,但其传情表达的能力,却不如人类丰富,然而我 们也不能忽视其细腻的动态和神情,每一种动物都有独特的表 达喜怒哀乐的方式。此外动物也有许多特别的习惯和动态,譬如鹿、虎等耳朵能随意的转向各个方向,如收听器般,能觉察极轻微的声音;猫、虎等眼睛的瞳孔,能敏感的随著自然光线的变幻而开合,犹如照像机的光圈原理;动物的尾巴具有均衡的作用,可调节各种姿态,这些特点都应注意到。
画猫耍表现出乖巧灵俐的特色,同属猫科的虎则要表现出威严勇猛的感觉;画驴要画出傻气和滑稽的味道,同属奇蹄科的马,就要昼出神骏豪迈的性格,每一种动物的性格,在作昼前必先稍加研究。
写生时对动物解剖学应有了解,至少必先观察其骨骼与肌 肉的关系,古人常说「画虎画皮难画骨」,是指一般人往往过 分去描写抢眼的老虎皮,而忽略其骨骼、肌腱对展示虎威的重耍性。
速写是累积创作素材和捕捉生动形象的必耍手段,然而它是 通过观察与默画相结合的方法,把生动的形象勾出,并不是看 一笔画一笔,对於昼动态的畜兽,应掌握神态,尤其耍注意从 一个动态过渡到另一个动态的瞬间,只用寥寥几笔,就要准确的表现出畜兽的特点,其动势要靠线条不同方向的对比和组合来表现。兹以擅长走兽画的梁中铭教授平日写生的素描稿为例 ,配上攸以水墨表现的猴子册页,可以发现勤於观察写生,助益颇大。
写意昼法
以写意法画畜兽,早在汉代壁昼及魏晋砖画中即可见到略 为豪放的表现法,五代石恪的画中亦可见具有禅意的虎,但到明朝才比较盛行写意的画法,如沈周的写生册页中亦有走兽, 郭诩的「牛背横笛图」墨色的乾湿浓淡变化生动,并以破笔枯 墨扫出牛毛,意趣横生。近代的畜兽画家,多以写意法表现, 如徐悲鸿的「双马图」,结合西洋画的明暗观念与正确的解剖 学知识,表现出天马行空的奔驰气概。林玉山的猛虎,表现出 凶悍威严的气势,齐白石与李可染的牛,都有独特的个性。
写意画法是以简练的笔墨,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并能唤起 观赏者的想像力与感染力,故以写意法画畜兽,对其细节须加 以简化或省略,譬如繁琐的光影明暗就可省略。眼睛是传神之 处可以夸张。至於配景的处理,必须根据各类走兽不同的习性 和生活环境来安排,譬如热带地区生长的走兽,就不宜配寒带 的植物。牛、马等走兽,可以不靠景物衬托,以留白的方式, 或在地上点染些草色,如徐悲鸿的马,多以留白的方式,让观 赏者自由联想。
虎的写意画法: 先以淡墨超稿勾出形态,赭石调藤黄画虎身,再以稍浓的 墨画斑纹,白粉染嘴、前胸等,并以赭石第二次染身。淡墨破 锋丝细毛后,蘸老虎的写意画法示范浓墨画眼、耳并重钩斑纹 ,第二次染白粉及浓墨丝细毛,白粉画虎须,最后补景完成。 画时大致全体同时进行,层层加重
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历史发展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品评标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 ,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 ,距离时代和生活愈去愈远。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
19世纪以后,在政治、经济(特别是商业、文化发达的上海、北京(含天津)、广州等中心城市,汇聚了一大批画家,即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画家群,如任颐、虚谷、吴昌硕、黄宾虹、刘海粟、潘天寿、朱瞻、张大千、傅抱石、钱松喦、陆俨少等人;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画家群,如齐白石、陈师曾、金城、陈半丁、王雪涛、李苦禅、蒋兆和、李可染等;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画家群,如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何香凝、赵少昂、关山月、黄君璧等人。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更迭,上述地区的画家亦有流动,如抗日战争时许多画家来到西南地区,1949年后又有许多画家如张大千、黄君璧、赵少昂等人移居国外和港台地区。今全国大多数省市成立了画院,在3个中心之外,又出现了许多新的中心 ,画家队伍空前扩大。
在现代中国画家中,许多画家继承并坚持传统绘画的基本模式,他们或以模仿、传承前代画家技巧、风范为原则,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力图变革,在保存、发展传统的同时,形成自己的风格。前者有金城、顾麟士等人,后者以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人为代表。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方美术的大量引入和反封建斗争的深入,改革中国画成为新的时代潮流。以留学日本、欧美的高剑父、高奇峰、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等人为代表,倡导将西方美术的写实及近代西方美术的创作观念与传统的中国画相融合,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中国画的新路子,使传统的中国画焕发了新的生机。其中高剑父、高奇峰等岭南画派画家,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将日本画法与传统的撞水、撞粉法和没骨法相糅合,创造出了一种雄劲奔放、具有时代感的新风格。徐悲鸿将西方绘画的写实手法融入传统的笔墨之中,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性。林风眠则调和中西,并汲取民间美术的质朴与刚健,形成了自己意境深邃,形式新颖的独特风格。另外,陈之佛将中外装饰艺术中的色彩融入工笔花鸟画的创作,张大千借鉴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某些手法,创出泼彩画法;李可染受西方画写生的启发,直接对景写生对景创作;吴冠中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观念等表现中国画传统的诗情与境界等等,均取得了重要成就。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画由过去士大夫和贵族娱乐自赏的贵族艺术转向为“民众的艺术”,由过去的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头。使中国画在题材内容上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画家们将视角投向社会现实,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
20世纪20~30年代,画家们对中国 画的革新与发展,展开了论争。如康有为提出“以复古为革新”、“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的主张;徐悲鸿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刘海粟提出要“发展东方固有的美术,研究西方艺术的精英”;林风眠主张“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陈师曾对文人画的特质和意义作了肯定分析和回答;林纾则反对革新,号召人们鄙弃“外洋新学”,唯以“古意为宗”;金城则极力主张:“宣圣明训,不率不忘,衍由旧章。”40年代末和50年代,人们围绕着素描是否可作为中国画造型的基础,以及如何看待笔墨技巧、看待各种新国画等问题展开了一场讨论。80年代中期,又围绕着在改革、开放和现代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革新中国画以适应时代的审美需要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造型特征和表现方法
中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采取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并在活动中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观,或局限在某个固定点上。它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识,从而使绘画具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认识作用,又起到“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相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画家的主观情感为要旨。因而可以舍弃非本质的、或与物象特征关联不大的部分,而对那些能体现出神情特征的部分,则可以采取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加以刻画
⑷ 关于国画的一些专业知识!
国画的花鸟画基本画法
花卉的观察 学习画花卉,除了要多观赏及临摹古今名画以外,还要对 实际的花卉深入的观赏与写生,了解花的枯荣及霜晴雨露中的 情态,兹从花朵叶与枝干等各部位简述其结构与生态.
( 一 ) 花朵:花朵经常是画面的主题, 一般花朵包括花 瓣花蕊花托花萼梗等几部份,花瓣有单瓣与重瓣 ( 复瓣 ) 之 分,花形有离瓣合瓣之别,牡丹蔷薇花等是离瓣的重瓣,梨花 木棉花等是离瓣的单瓣,牵牛花百合花等是合瓣的单瓣,大部 份的花卉都具有单瓣与重瓣的不同品种,譬如桃花芙蓉花水仙 木槿梅花等,花蕊有长短多寡的区别,雌雄同株的花,大蕊小 蕊都在一起,雌雄异株者仅有小蕊,或仅有大蕊,有的花蕊较 明显,有的较隐密,都需仔细的观察,花萼亦因花的种类而异 ,如梅杏桃等五小瓣聚在一起,李梨垂丝海棠等五枚小瓣生长 在一长柄上,玫瑰月季等萼尖长,山茶萼像鱼鳞等。
( 二 ) 叶:单叶植物从枝或茎长叶时,叶序有对生互生 轮生丛生等,复叶植物有的成羽状掌状鸟足状,有的是二重复 叶,形式更为复杂,必先了解其生长的规律,才不致在繁杂中 发生错误,叶有叶柄与叶脉,形状有尖圆长短等不同的大小比例。
( 三 ) 茎枝:可分为木本草本藤本蔓本等, 木本枝干挺 硬,有些相当粗状,草本的茎大都较嫩,有的变成右旋或左旋 的蔓延,有的还长有须状的攀缘茎。
花卉的写生
各种花卉在早晨或上午比较清新,生气勃勃,是写生的好 时间,写生是为创作收集素材,如果是为了工笔画的需要,就 必须作细致的描写,有时我们在画面上需要多朵花聚在一起,写生收集素材的时候,就要有正面的、反面的、侧面的、斜 面的;有完整的花朵,也有被枝叶遮住一部分的花朵,既有小 花蕾,也要有将绽的大花蕾。叶子也是如此,除了成叶外也要 有嫩叶及嫩芽,并注意阴阳向背,大小穿插。枝干也要有主干 、支干之分,以及在在画面上的姿态和疏密。以上这些都是我 们在针对目的写生收集素材时,首先要注意到的问题。
虽然花鸟画不像山水画常有移动视点的表现法,通常视 角比较稳定,但我们观察时可运用移动视点的方法,选取最美 角度写生,并注意花、枝、叶的大小比例。画花朵可从花蕊花 瓣入手,通常先画最完整、最前面的一瓣,再四外扩展,花瓣 太复杂的可进行概括,要注意其造型美。画叶也是如此,除了 注意叶序、结构之外,也要注意仰、垂、向背与疏密、前后叶 的变化,最后画枝干,大干还要画出皮纹,如梅花的大干要苍 老、皮纹要斜皴,小干要挺拔有力,桃干皮要横皴,松干皮要 鳞皴,紫薇花干皮较光滑等不同种类的枝干特点。
花卉的写生,宜从折枝花卉开始,折取花叶易於入画的一 枝,插於花瓶中详细观察,花蕊被遮盖的也可拨开,研究细部 结构。对於简单的折枝熟悉后,可以选取整株花的一角来尝试 或全株花的写生,由於枝叶复杂,须选择适当的角度,并做大 幅度的删减或调整。总之花卉的写生并不是画植物的插图或说明图,需主观的取舍与美化,并强调意趣的表现。
鸟类的观察
禽鸟在中国画中又称为「翎毛」,可区分为水禽与山禽两 大类,依其生活习性,又可分为涉禽、游禽、猛禽、攀禽、鸣 禽、雉禽等类,各类的特微与习性如下:
(一)涉禽:栖於浅水中捕食鱼虾,它的嘴、颈、脚都很长。 例如鹤、鹳、鹭鸶等。
(二)游禽:喜欢在水中游泳,嘴扁平,脚短,趾间有蹼,多 捕食鱼虾和小虫。例如海鸥、野鸭、鸳鸯、雁、信天翁 等。
(三)猛禽:双翅强而有力,嘴形如勾,脚夷尖锐,性情猛悍 ,专门捕食小动物。例如鹰、鹫、鹗、隼等。
(四)攀禽:多数上嘴钩形,下嘴较短,足趾二前二后,能用 夷攀抓在树干上。例如鹦鹉、啄木鸟等。
(五)鸣禽:喜欢鸣叫,一般小鸟多属此类。
例如维、莺、画 眉、伯劳、黄鹂、八哥等。
(六)雉禽:属於栖地类禽鸟,身体较大毛色美丽,尾长,嘴 形与鸡类似,多生长於山林矮木丛中。例如雉鸡、锦鸡 、长尾雉、孔雀等。禽鸟是卵生,故其身体(不包括头 、颈、脚、尾等部位)呈蛋形。因生活环境与习性不同 ,其嘴、脚翅及尾也各有不同的比例与特微,一般而言 ,水禽(涉禽、游禽)大多嘴长而尾短,山禽(鸣禽、 攀禽、雉禽)大多嘴短极尾长,嘴勾者食肉,细尖者食 虫,嘴长者食熊虾,食壳者嘴粗而厚,成圆椎形。能长 途飞行的鸟翅膀大都较长,且发达,水禽中多长颈者, 以便迅速出击,啄夹鱼类。此外如头形、眼精的颜色及 位置的高低,各有不同,也须把握其特微。
鸟类遍体生长羽毛,细密的绵羽有保温的作用,此外也有 半绵羽,以及许多形状不清楚,层次繁多而叠列成一大片的感 觉。另一种是羽片形状较清楚,如翼、尾的羽毛,皆有详细的 名称,应仔细观察不同部位的羽毛形状及其叠列的关系,以求 熟悉鸟类羽毛的组织与秩序。
此外尚须明白禽鸟的雌雄,禽与兽绝大部份都是雄的较美 ,少数雌雄的羽毛一样,但是雌鸟总比雄鸟略小,鸟的翼及尾 ,超左或超右是雌雄相反;雌鸟的右翼及右尾翼在上,雄鸟的左翼及左尾羽在上。鸟类的喜、怒、哀、惊,表现在翼、尾及 姿态上,亦有不同。
鸟类的写生
鸟类除了结构复杂外,又活泼善动,要以真鸟直接写生, 对初学者是一大挑战,刚开始不妨写生鸟类标本。画标本的优 点是可以从各角度详细的观察细节,甚至重要羽毛的数目也可 慢慢的数清楚,尤其是画工笔翎毛,标本的观察助益颇大。然 而画标本的缺点是容易画出动态生硬呆板,甚至形状比例失真 的作品。标本虽从真鸟剥制而成,但经人工填塞棉花於体内, 容易变形,鸟的眼珠亦不依类别的不同而变化,通常装上统一 的人工替品。张开的翼及脚都家铁丝支撑重量并维持形态,往 往因为制作者疏於观察及技巧不足,而使关节变化失真,生硬 挺直,或重心不稳,羽毛凌乱等缺点。初学者了解这些极可能 发生的症状之后,不妨比较鸟类的参考书籍图片,或前往鸟店 、动物园甚至野外观察,并可藉照相机的功能,凝固瞬间的动 作,作为写生的辅助参考资料。
作过鸟类标本观察之后,即可尝试笼中鸟的写生。最好到 鸟店选购一种平时熟悉而温 驯的小鸟, 最好价格不要太高, 又容易饲养者,作为写生的对象。首先要观察其各种动态,如 踏枝、啄饮、搜翎、欲升、欲降、鸣啼、缩颈、飞翔..,等不 同的动作,并将其特徵记忆下来。写生之前不妨仔细的观察, 并发现它最常重复出现的动作,或持续最久的型态作为写生的 选择,以铅笔或毛笔做速写,鸟的姿态改变时不妨依记忆修补 ,或等待其出现相同动态时,再迅速掌握,如做详细的描绘较 费时,需耐心的画画停停,分几次描绘完毕,而创作时最好也 能经常观察,才容易捕捉到禽鸟的神态。
笼中鸟的行为动作与在大自然中的秦鸟略有不同,就如同 在监狱中的人和外面自由人的表情动作有别一样,为了表现『 好鸟枝头亦朋友』的自然情趣,了解每一种鸟的生活环境与栖 息之态,最好到山林野外做实地的观察,配合望远镜赏鸟更佳 。每一种鸟的习性与姿态不尽相同。如燕子与鸽子是不站在树 枝上的,鹤与鹭鸶是拳一足而睡,乌鸦与喜鹊的动态绝不相同 若不仔细观察,张冠李戴,旧部合乎物态,物理与物情。此外 鸟类栖宿或非翔时,头必迎风、如背著风、羽毛必定掀起来, 这也应该注意到的现象。
速写时可先画出鸟的主要形体(蛋型)在根据头部的动态 (如伸头、缩颈、扭转等)添加头部(头部大致也成蛋形), 再添加翅、尾与足部。爪在平地时需踏的稳,在枝上需抓的紧 。非翔实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不可两者同时伸展。最重 要得是身体要有重心,型态力求生动活泼,才能表现出生命力。
白描画法
白描画法是指以墨线描绘物体,不著颜色的画法。在人物 、畜兽画方面也有白描画法,譬如两幅最早的战国楚墓出土的 帛画,即以白描法表现,我国古代称之为「白画」,北宋的李 公麟是这种画法的代表性人物。
白描画法以线条为主,也可渲染淡墨。画线条时,要使笔 墨结合形相的特质,笔法的转折顿挫,线条的粗细浓淡,皆要 以所表现对象的质感或特色为依归,譬如以较细较淡的线条画 花瓣容易表现出其娇嫩柔软;以较稍粗稍浓的线条画叶与枝梗 ,较易表现其硬而厚的质感;以略乾且下笔、收笔皆虚的细线 条画禽鸟的羽毛,较易表现羽毛蓬松而柔软的感觉。
中国画是线条的雄辩,尤其在白描画中,线条的优劣是一 幅画成败的主要关键。白描画运笔宜以中锋为主,用笔的压度 和速度要均匀,钩出的笔线要有「外柔内刚」的效果,力量要 涵蓄在内,不宜显露於外;缺乏涵蓄的笔墨,不耐久看。锋芒 过多、力量外露都容易表现出一种霸悍的气象,有时尚可减低 某些花卉、禽鸟的美感,故白描画的线条要「寓刚建於婀娜中。
此外运笔的速度不宜太快,也不宜呆滞,务必要有「无往 不回」之意,腕力气力一定要送到头,止笔向上提时,也不可 轻率潦草。至於在花卉白描方面,依据吴学让教授提供的示范 有三种主要的线条,一为起笔停笔(一字描),适於画叶梗、 竹干等。二为钉头鼠尾描,适於画叶筋、叶片等。三为连续弧 线描,适於画花瓣。下图是禽鸟的局部画法示范,画鸟的顺序 是先画嘴的当中一长笔,再画上颚和下颚各一笔,再依次画眼 圈、点眼、头额、背、翼、胸、腹、腿、爪、补尾。画细毛的 线条落笔与收笔较轻,中段略粗,若落笔太重,不易表现出羽 毛的质感。
双钩填彩画法
双钩填彩画法是用线条钩描物象后在填色的画法,又称钩 勒填彩法或双钩设色法,是从白描的基础上染色彩而成。它的起源甚早,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帛画,已见此种画法,五代 画家黄筌是双钩填彩法的代表性画家,其线条纤细,赋色艳丽 ,是北宋院画花鸟画法的主流,另有江南的徐熙,也用双钩填 彩法,但风格野逸,较注重线条的趣味及墨韵,后世的花鸟画 家 ,用笔多取法徐熙,用色取法黄筌,并兼取两家的神似逸 韵。
画双钩填彩法应选择熟纸 (纸) 或绢,先用墨线双钩白 描后,准备两只羊毫笔作渲染,一只蘸色,一只沾清水,要先 练习一手执两只笔,并能灵活交换。设色时颜色要淡,应多染 几次,将花、叶内侧( 或中央 )的颜色以清水笔推染至边缘 ,清水笔内的含水量要适当,水太多会留有痕迹,太乾则渲染 不开。渲染完后,如原来的墨线已经模糊不清,可用重色在重 钩一次,钩一次,称为「勒」,同时也可从画纸背后托染,使 画面的花叶颜色更加浓厚、均匀。花卉渲的方法有三:
(一)先 后染:先将花朵的颜色最淡的颜色 底(既平涂打 底)再用其他颜色分染,通常白色、粉红色、浅黄色的 可花先用白粉 底,在用浅绿、洋红、藤黄等色分染。 叶子可先用草绿 底,再用花青分染。
(二)先染后 :紫红色或深红色的花卉,可先用花青(或淡 墨)自内侧向外分染后,再 红色,染叶也可先用花青 (或淡墨)分染后,再 草绿。
(三)接染画法:譬如粉红色的荷花瓣,尖红,根部稍带淡绿 色,可先用白粉 底再用洋红由尖向内分染,并立即用 淡绿色由内向外分染,在水份未乾前接合。局部虫蚀的 破叶,亦可用接染法。
於禽鸟的赋采法略有不同,下图为吴学让教授的示范,首 先白描后以淡墨分染,然后以颜色第二次分染,乾后第三次铺 色,接著第四次梳毛,第五次铺色 梳毛(丝毛)是化翎毛( 或畜牲)所常用,为了强调羽毛松软而细密的感觉,梳羽毛法 的原则是淡色羽毛用深色梳,深色羽毛用淡色梳。
没骨画法
没骨画法是不用墨线钩勒、直接以色彩绘画物像的画法。 没骨画法相传为北宋徐崇嗣所创,此后画者极少,清初的恽寿平是复兴此画法的大师,影响近代甚大。
没骨画法也以使用熟纸较恰当,因不用墨线,故以留白的 「水线」来曲分前后叶或花瓣与花瓣之间的关系,有以白当黑 的味道。没骨画法也可细分为几种表现方式:
第一种较工细如 双钩虿填彩法,只是略去双钩的墨线,靠色彩的层层加染而成。
第二种画法略为疏放稍带写意的笔意,直接以色彩点染,一次完成。第三种画法是先工整色,未乾前以其它类似的色彩 点染局部,类似破墨因为使用熟纸,故产生半融合效果或略带斑驳的色彩变化。
一般而言,白描画法、双钩填彩画法与没骨画法机皆属於工笔画法的范畴,应注意其形态的完整与结构的清楚,初学者在画前可先钩 一张同尺寸的速写稿,置於画纸下,则构图、形状有个依据, 能专注色彩与运笔的趣味,无论以那一种发方法画花、叶,色 彩皆要有浓淡的变化,一只笔沾清水,以便分染。亦可用「先后染」的方法,追情求更丰富的色彩变化,但设色不宜太浓 艳,总以淡雅为尚。染完色彩,等待乾后再钩勒叶筋、丝花或 加画花蕊,增补细部。
写意画法
写意画法是指用单纯而概括的笔墨来表现对象的精神意态 ,是不求形似求神似的画法。依据画史上的记载,唐朝吴道子 所画的嘉陵江山水或王洽的泼墨,可能已具有写意的形态,传 世的画迹中北宋苏轼、文同的墨竹,释仲仁的墨梅已经可以归 入写意画法中,到了明末的徐渭,更以豪放笔墨,在宣纸上画 出淋 痛快的大写意,如下图是徐渭所画的「牡丹蕉石图」。 八大山人、扬州八怪及金石画派都给写意花鸟画拓展了不少的领域。
写意花鸟画法多以「点垛」或「点簇」的技法,可细分成 钩花点叶法、小写意法、大写意法等数。画写意适宜选用生纸 ,可单独用墨色来画,亦可用数种颜色来画。笔内先含调好淡 色,再礁深色於笔尖,也可先可先礁深色再蘸清水来画,每一 笔都要有深浅的变化,使用生纸容易化开,才能产生乾、湿、 浓、淡的不同效果。
下列图版是吴学让教授以写意画法示范的紫藤,先以双钩画法了解其结构。用写意画法现紫藤花,先以羊毫笔沾白粉,笔尖蘸花青,再蘸洋红后以侧锋点垛,即画出有浓淡与色彩变 化的花瓣,补小化瓣后,换草绿色画细梗、点花蒂,并以黄粉 点花蕊。此外叶子的结构、叶序,穿藤法,亦应注意。
总之写意画法虽有所谓「意到笔不到」之说,形式简略或 形象不精确都不需计较,然而要将写意画法画得好,仍须先在 工笔画法中多下工夫,多观察写生,才能发挥笔简而意足的特点。
国画的畜兽画基本技法
畜兽又称走兽是中国画中较难表现得好的一门,宋朝沙门 德洪即指出:「画工能为神鬼之状,使人动心骇目者,以其无 常形,无常形可以欺世也,然末始以为贵。惟犬马牛虎有常形 ,有常形故昼者难工,世之人见其似,则莫不贵之。」由此可 见畜兽有常形,即每一种动物都有一定的体型、比例与动态, 稍不谨慎,观察得不够仔细,即容易流为笑柄。常画的畜兽有 马、牛、虎、狮、鹿、羊、猿猴、猫、犬、狸、兔、驮、骡以 及象徵权势的龙等,每一种走兽各有不同的特徵与习性,作画 前必先详细的观察与写生。
畜兽的观察与写生
我国古代画家即非常重视观察,譬如擅长画獐猿的北宋画家易元吉,曾游荆、湖间,深入山区,观察野兽的动静游息之态,故其走兽画富有生趣。李公麟每次经过癖舍,看到其中的御马,必终日观察,无暇与客人交谈,故能画出马的特徵,黄山谷在其诗中即称赞道:「李侯昼骨亦昼肉,下笔生马如破竹 。」据说元代画马名家赵雍曾经据壮学马滚尘状,其母管夫人 自窗中窥看,正见一匹滚尘马,故赵雍昼马,能得其性情。可见古代成就高的昼家都很重视观察,甚至亲身模仿其动作,以求生动的表现畜兽的特徵与神趣。
苏东坡的题跋中曾经提到蜀中的收藏家杜处士一日正在曝晒其书画,有一牧童看见其中一轴戴嵩昼的斗牛图,拍手大笑说:「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牧童经常与牛生活在一起,发现到牛在角斗时, 牛尾是紧夹在两股间,而唐朝画牛名家戴嵩的观察还欠周到,以致造成错误,是值得作为我们的借镜。
中国画一向提倡「形神兼备·以形写神」,画畜兽也不例外,观察入微,掌握神态,才能将其画活。走兽虽然同样具备 五官、四肢,但其传情表达的能力,却不如人类丰富,然而我 们也不能忽视其细腻的动态和神情,每一种动物都有独特的表 达喜怒哀乐的方式。此外动物也有许多特别的习惯和动态,譬如鹿、虎等耳朵能随意的转向各个方向,如收听器般,能觉察极轻微的声音;猫、虎等眼睛的瞳孔,能敏感的随著自然光线的变幻而开合,犹如照像机的光圈原理;动物的尾巴具有均衡的作用,可调节各种姿态,这些特点都应注意到。
画猫耍表现出乖巧灵俐的特色,同属猫科的虎则要表现出威严勇猛的感觉;画驴要画出傻气和滑稽的味道,同属奇蹄科的马,就要昼出神骏豪迈的性格,每一种动物的性格,在作昼前必先稍加研究。
写生时对动物解剖学应有了解,至少必先观察其骨骼与肌 肉的关系,古人常说「画虎画皮难画骨」,是指一般人往往过 分去描写抢眼的老虎皮,而忽略其骨骼、肌腱对展示虎威的重耍性。
速写是累积创作素材和捕捉生动形象的必耍手段,然而它是 通过观察与默画相结合的方法,把生动的形象勾出,并不是看 一笔画一笔,对於昼动态的畜兽,应掌握神态,尤其耍注意从 一个动态过渡到另一个动态的瞬间,只用寥寥几笔,就要准确的表现出畜兽的特点,其动势要靠线条不同方向的对比和组合来表现。兹以擅长走兽画的梁中铭教授平日写生的素描稿为例 ,配上攸以水墨表现的猴子册页,可以发现勤於观察写生,助益颇大。
写意昼法
以写意法画畜兽,早在汉代壁昼及魏晋砖画中即可见到略 为豪放的表现法,五代石恪的画中亦可见具有禅意的虎,但到明朝才比较盛行写意的画法,如沈周的写生册页中亦有走兽, 郭诩的「牛背横笛图」墨色的乾湿浓淡变化生动,并以破笔枯 墨扫出牛毛,意趣横生。近代的畜兽画家,多以写意法表现, 如徐悲鸿的「双马图」,结合西洋画的明暗观念与正确的解剖 学知识,表现出天马行空的奔驰气概。林玉山的猛虎,表现出 凶悍威严的气势,齐白石与李可染的牛,都有独特的个性。
写意画法是以简练的笔墨,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并能唤起 观赏者的想像力与感染力,故以写意法画畜兽,对其细节须加 以简化或省略,譬如繁琐的光影明暗就可省略。眼睛是传神之 处可以夸张。至於配景的处理,必须根据各类走兽不同的习性 和生活环境来安排,譬如热带地区生长的走兽,就不宜配寒带 的植物。牛、马等走兽,可以不靠景物衬托,以留白的方式, 或在地上点染些草色,如徐悲鸿的马,多以留白的方式,让观 赏者自由联想。
虎的写意画法: 先以淡墨超稿勾出形态,赭石调藤黄画虎身,再以稍浓的 墨画斑纹,白粉染嘴、前胸等,并以赭石第二次染身。淡墨破 锋丝细毛后,蘸老虎的写意画法示范浓墨画眼、耳并重钩斑纹 ,第二次染白粉及浓墨丝细毛,白粉画虎须,最后补景完成。 画时大致全体同时进行,层层加重
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历史发展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品评标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 ,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 ,距离时代和生活愈去愈远。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
19世纪以后,在政治、经济(特别是商业、文化发达的上海、北京(含天津)、广州等中心城市,汇聚了一大批画家,即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画家群,如任颐、虚谷、吴昌硕、黄宾虹、刘海粟、潘天寿、朱瞻、张大千、傅抱石、钱松喦、陆俨少等人;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画家群,如齐白石、陈师曾、金城、陈半丁、王雪涛、李苦禅、蒋兆和、李可染等;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画家群,如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何香凝、赵少昂、关山月、黄君璧等人。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更迭,上述地区的画家亦有流动,如抗日战争时许多画家来到西南地区,1949年后又有许多画家如张大千、黄君璧、赵少昂等人移居国外和港台地区。今全国大多数省市成立了画院,在3个中心之外,又出现了许多新的中心 ,画家队伍空前扩大。
在现代中国画家中,许多画家继承并坚持传统绘画的基本模式,他们或以模仿、传承前代画家技巧、风范为原则,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力图变革,在保存、发展传统的同时,形成自己的风格。前者有金城、顾麟士等人,后者以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人为代表。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方美术的大量引入和反封建斗争的深入,改革中国画成为新的时代潮流。以留学日本、欧美的高剑父、高奇峰、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等人为代表,倡导将西方美术的写实及近代西方美术的创作观念与传统的中国画相融合,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中国画的新路子,使传统的中国画焕发了新的生机。其中高剑父、高奇峰等岭南画派画家,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将日本画法与传统的撞水、撞粉法和没骨法相糅合,创造出了一种雄劲奔放、具有时代感的新风格。徐悲鸿将西方绘画的写实手法融入传统的笔墨之中,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性。林风眠则调和中西,并汲取民间美术的质朴与刚健,形成了自己意境深邃,形式新颖的独特风格。另外,陈之佛将中外装饰艺术中的色彩融入工笔花鸟画的创作,张大千借鉴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某些手法,创出泼彩画法;李可染受西方画写生的启发,直接对景写生对景创作;吴冠中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观念等表现中国画传统的诗情与境界等等,均取得了重要成就。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画由过去士大夫和贵族娱乐自赏的贵族艺术转向为“民众的艺术”,由过去的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头。使中国画在题材内容上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画家们将视角投向社会现实,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
20世纪20~30年代,画家们对中国 画的革新与发展,展开了论争。如康有为提出“以复古为革新”、“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的主张;徐悲鸿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刘海粟提出要“发展东方固有的美术,研究西方艺术的精英”;林风眠主张“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陈师曾对文人画的特质和意义作了肯定分析和回答;林纾则反对革新,号召人们鄙弃“外洋新学”,唯以“古意为宗”;金城则极力主张:“宣圣明训,不率不忘,衍由旧章。”40年代末和50年代,人们围绕着素描是否可作为中国画造型的基础,以及如何看待笔墨技巧、看待各种新国画等问题展开了一场讨论。80年代中期,又围绕着在改革、开放和现代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革新中国画以适应时代的审美需要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造型特征和表现方法
中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采取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并在活动中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观,或局限在某个固定点上。它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识,从而使绘画具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认识作用,又起到“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相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画家的主观情感为要旨。因而可以舍弃非本质的、或与物象特征关联不大的部分,而对那些能体现出神情特征的部分,则可以采取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加以刻画。在
⑸ 中国画花鸟画的传统分法可以分为哪5大类
国画的花鸟画基本画法
花卉的观察 学习画花卉,除了要多观赏及临摹古今名画以外,还要对 实际的花卉深入的观赏与写生,了解花的枯荣及霜晴雨露中的 情态,兹从花朵叶与枝干等各部位简述其结构与生态.
( 一 ) 花朵:花朵经常是画面的主题, 一般花朵包括花 瓣花蕊花托花萼梗等几部份,花瓣有单瓣与重瓣 ( 复瓣 ) 之 分,花形有离瓣合瓣之别,牡丹蔷薇花等是离瓣的重瓣,梨花 木棉花等是离瓣的单瓣,牵牛花百合花等是合瓣的单瓣,大部 份的花卉都具有单瓣与重瓣的不同品种,譬如桃花芙蓉花水仙 木槿梅花等,花蕊有长短多寡的区别,雌雄同株的花,大蕊小 蕊都在一起,雌雄异株者仅有小蕊,或仅有大蕊,有的花蕊较 明显,有的较隐密,都需仔细的观察,花萼亦因花的种类而异 ,如梅杏桃等五小瓣聚在一起,李梨垂丝海棠等五枚小瓣生长 在一长柄上,玫瑰月季等萼尖长,山茶萼像鱼鳞等。
( 二 ) 叶:单叶植物从枝或茎长叶时,叶序有对生互生 轮生丛生等,复叶植物有的成羽状掌状鸟足状,有的是二重复 叶,形式更为复杂,必先了解其生长的规律,才不致在繁杂中 发生错误,叶有叶柄与叶脉,形状有尖圆长短等不同的大小比例。
( 三 ) 茎枝:可分为木本草本藤本蔓本等, 木本枝干挺 硬,有些相当粗状,草本的茎大都较嫩,有的变成右旋或左旋 的蔓延,有的还长有须状的攀缘茎。
花卉的写生
各种花卉在早晨或上午比较清新,生气勃勃,是写生的好 时间,写生是为创作收集素材,如果是为了工笔画的需要,就 必须作细致的描写,有时我们在画面上需要多朵花聚在一起,写生收集素材的时候,就要有正面的、反面的、侧面的、斜 面的;有完整的花朵,也有被枝叶遮住一部分的花朵,既有小 花蕾,也要有将绽的大花蕾。叶子也是如此,除了成叶外也要 有嫩叶及嫩芽,并注意阴阳向背,大小穿插。枝干也要有主干 、支干之分,以及在在画面上的姿态和疏密。以上这些都是我 们在针对目的写生收集素材时,首先要注意到的问题。
虽然花鸟画不像山水画常有移动视点的表现法,通常视 角比较稳定,但我们观察时可运用移动视点的方法,选取最美 角度写生,并注意花、枝、叶的大小比例。画花朵可从花蕊花 瓣入手,通常先画最完整、最前面的一瓣,再四外扩展,花瓣 太复杂的可进行概括,要注意其造型美。画叶也是如此,除了 注意叶序、结构之外,也要注意仰、垂、向背与疏密、前后叶 的变化,最后画枝干,大干还要画出皮纹,如梅花的大干要苍 老、皮纹要斜皴,小干要挺拔有力,桃干皮要横皴,松干皮要 鳞皴,紫薇花干皮较光滑等不同种类的枝干特点。
花卉的写生,宜从折枝花卉开始,折取花叶易於入画的一 枝,插於花瓶中详细观察,花蕊被遮盖的也可拨开,研究细部 结构。对於简单的折枝熟悉后,可以选取整株花的一角来尝试 或全株花的写生,由於枝叶复杂,须选择适当的角度,并做大 幅度的删减或调整。总之花卉的写生并不是画植物的插图或说明图,需主观的取舍与美化,并强调意趣的表现。
鸟类的观察
禽鸟在中国画中又称为「翎毛」,可区分为水禽与山禽两 大类,依其生活习性,又可分为涉禽、游禽、猛禽、攀禽、鸣 禽、雉禽等类,各类的特微与习性如下:
(一)涉禽:栖於浅水中捕食鱼虾,它的嘴、颈、脚都很长。 例如鹤、鹳、鹭鸶等。
(二)游禽:喜欢在水中游泳,嘴扁平,脚短,趾间有蹼,多 捕食鱼虾和小虫。例如海鸥、野鸭、鸳鸯、雁、信天翁 等。
(三)猛禽:双翅强而有力,嘴形如勾,脚夷尖锐,性情猛悍 ,专门捕食小动物。例如鹰、鹫、鹗、隼等。
(四)攀禽:多数上嘴钩形,下嘴较短,足趾二前二后,能用 夷攀抓在树干上。例如鹦鹉、啄木鸟等。
(五)鸣禽:喜欢鸣叫,一般小鸟多属此类。
例如维、莺、画 眉、伯劳、黄鹂、八哥等。
(六)雉禽:属於栖地类禽鸟,身体较大毛色美丽,尾长,嘴 形与鸡类似,多生长於山林矮木丛中。例如雉鸡、锦鸡 、长尾雉、孔雀等。禽鸟是卵生,故其身体(不包括头 、颈、脚、尾等部位)呈蛋形。因生活环境与习性不同 ,其嘴、脚翅及尾也各有不同的比例与特微,一般而言 ,水禽(涉禽、游禽)大多嘴长而尾短,山禽(鸣禽、 攀禽、雉禽)大多嘴短极尾长,嘴勾者食肉,细尖者食 虫,嘴长者食熊虾,食壳者嘴粗而厚,成圆椎形。能长 途飞行的鸟翅膀大都较长,且发达,水禽中多长颈者, 以便迅速出击,啄夹鱼类。此外如头形、眼精的颜色及 位置的高低,各有不同,也须把握其特微。
鸟类遍体生长羽毛,细密的绵羽有保温的作用,此外也有 半绵羽,以及许多形状不清楚,层次繁多而叠列成一大片的感 觉。另一种是羽片形状较清楚,如翼、尾的羽毛,皆有详细的 名称,应仔细观察不同部位的羽毛形状及其叠列的关系,以求 熟悉鸟类羽毛的组织与秩序。
此外尚须明白禽鸟的雌雄,禽与兽绝大部份都是雄的较美 ,少数雌雄的羽毛一样,但是雌鸟总比雄鸟略小,鸟的翼及尾 ,超左或超右是雌雄相反;雌鸟的右翼及右尾翼在上,雄鸟的左翼及左尾羽在上。鸟类的喜、怒、哀、惊,表现在翼、尾及 姿态上,亦有不同。
鸟类的写生
鸟类除了结构复杂外,又活泼善动,要以真鸟直接写生, 对初学者是一大挑战,刚开始不妨写生鸟类标本。画标本的优 点是可以从各角度详细的观察细节,甚至重要羽毛的数目也可 慢慢的数清楚,尤其是画工笔翎毛,标本的观察助益颇大。然 而画标本的缺点是容易画出动态生硬呆板,甚至形状比例失真 的作品。标本虽从真鸟剥制而成,但经人工填塞棉花於体内, 容易变形,鸟的眼珠亦不依类别的不同而变化,通常装上统一 的人工替品。张开的翼及脚都家铁丝支撑重量并维持形态,往 往因为制作者疏於观察及技巧不足,而使关节变化失真,生硬 挺直,或重心不稳,羽毛凌乱等缺点。初学者了解这些极可能 发生的症状之后,不妨比较鸟类的参考书籍图片,或前往鸟店 、动物园甚至野外观察,并可藉照相机的功能,凝固瞬间的动 作,作为写生的辅助参考资料。
作过鸟类标本观察之后,即可尝试笼中鸟的写生。最好到 鸟店选购一种平时熟悉而温 驯的小鸟, 最好价格不要太高, 又容易饲养者,作为写生的对象。首先要观察其各种动态,如 踏枝、啄饮、搜翎、欲升、欲降、鸣啼、缩颈、飞翔..,等不 同的动作,并将其特徵记忆下来。写生之前不妨仔细的观察, 并发现它最常重复出现的动作,或持续最久的型态作为写生的 选择,以铅笔或毛笔做速写,鸟的姿态改变时不妨依记忆修补 ,或等待其出现相同动态时,再迅速掌握,如做详细的描绘较 费时,需耐心的画画停停,分几次描绘完毕,而创作时最好也 能经常观察,才容易捕捉到禽鸟的神态。
笼中鸟的行为动作与在大自然中的秦鸟略有不同,就如同 在监狱中的人和外面自由人的表情动作有别一样,为了表现『 好鸟枝头亦朋友』的自然情趣,了解每一种鸟的生活环境与栖 息之态,最好到山林野外做实地的观察,配合望远镜赏鸟更佳 。每一种鸟的习性与姿态不尽相同。如燕子与鸽子是不站在树 枝上的,鹤与鹭鸶是拳一足而睡,乌鸦与喜鹊的动态绝不相同 若不仔细观察,张冠李戴,旧部合乎物态,物理与物情。此外 鸟类栖宿或非翔时,头必迎风、如背著风、羽毛必定掀起来, 这也应该注意到的现象。
速写时可先画出鸟的主要形体(蛋型)在根据头部的动态 (如伸头、缩颈、扭转等)添加头部(头部大致也成蛋形), 再添加翅、尾与足部。爪在平地时需踏的稳,在枝上需抓的紧 。非翔实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不可两者同时伸展。最重 要得是身体要有重心,型态力求生动活泼,才能表现出生命力。
白描画法
白描画法是指以墨线描绘物体,不著颜色的画法。在人物 、畜兽画方面也有白描画法,譬如两幅最早的战国楚墓出土的 帛画,即以白描法表现,我国古代称之为「白画」,北宋的李 公麟是这种画法的代表性人物。
白描画法以线条为主,也可渲染淡墨。画线条时,要使笔 墨结合形相的特质,笔法的转折顿挫,线条的粗细浓淡,皆要 以所表现对象的质感或特色为依归,譬如以较细较淡的线条画 花瓣容易表现出其娇嫩柔软;以较稍粗稍浓的线条画叶与枝梗 ,较易表现其硬而厚的质感;以略乾且下笔、收笔皆虚的细线 条画禽鸟的羽毛,较易表现羽毛蓬松而柔软的感觉。
中国画是线条的雄辩,尤其在白描画中,线条的优劣是一 幅画成败的主要关键。白描画运笔宜以中锋为主,用笔的压度 和速度要均匀,钩出的笔线要有「外柔内刚」的效果,力量要 涵蓄在内,不宜显露於外;缺乏涵蓄的笔墨,不耐久看。锋芒 过多、力量外露都容易表现出一种霸悍的气象,有时尚可减低 某些花卉、禽鸟的美感,故白描画的线条要「寓刚建於婀娜中。
此外运笔的速度不宜太快,也不宜呆滞,务必要有「无往 不回」之意,腕力气力一定要送到头,止笔向上提时,也不可 轻率潦草。至於在花卉白描方面,依据吴学让教授提供的示范 有三种主要的线条,一为起笔停笔(一字描),适於画叶梗、 竹干等。二为钉头鼠尾描,适於画叶筋、叶片等。三为连续弧 线描,适於画花瓣。下图是禽鸟的局部画法示范,画鸟的顺序 是先画嘴的当中一长笔,再画上颚和下颚各一笔,再依次画眼 圈、点眼、头额、背、翼、胸、腹、腿、爪、补尾。画细毛的 线条落笔与收笔较轻,中段略粗,若落笔太重,不易表现出羽 毛的质感。
双钩填彩画法
双钩填彩画法是用线条钩描物象后在填色的画法,又称钩 勒填彩法或双钩设色法,是从白描的基础上染色彩而成。它的起源甚早,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帛画,已见此种画法,五代 画家黄筌是双钩填彩法的代表性画家,其线条纤细,赋色艳丽 ,是北宋院画花鸟画法的主流,另有江南的徐熙,也用双钩填 彩法,但风格野逸,较注重线条的趣味及墨韵,后世的花鸟画 家 ,用笔多取法徐熙,用色取法黄筌,并兼取两家的神似逸 韵。
画双钩填彩法应选择熟纸 (纸) 或绢,先用墨线双钩白 描后,准备两只羊毫笔作渲染,一只蘸色,一只沾清水,要先 练习一手执两只笔,并能灵活交换。设色时颜色要淡,应多染 几次,将花、叶内侧( 或中央 )的颜色以清水笔推染至边缘 ,清水笔内的含水量要适当,水太多会留有痕迹,太乾则渲染 不开。渲染完后,如原来的墨线已经模糊不清,可用重色在重 钩一次,钩一次,称为「勒」,同时也可从画纸背后托染,使 画面的花叶颜色更加浓厚、均匀。花卉渲的方法有三:
(一)先 后染:先将花朵的颜色最淡的颜色 底(既平涂打 底)再用其他颜色分染,通常白色、粉红色、浅黄色的 可花先用白粉 底,在用浅绿、洋红、藤黄等色分染。 叶子可先用草绿 底,再用花青分染。
(二)先染后 :紫红色或深红色的花卉,可先用花青(或淡 墨)自内侧向外分染后,再 红色,染叶也可先用花青 (或淡墨)分染后,再 草绿。
(三)接染画法:譬如粉红色的荷花瓣,尖红,根部稍带淡绿 色,可先用白粉 底再用洋红由尖向内分染,并立即用 淡绿色由内向外分染,在水份未乾前接合。局部虫蚀的 破叶,亦可用接染法。
於禽鸟的赋采法略有不同,下图为吴学让教授的示范,首 先白描后以淡墨分染,然后以颜色第二次分染,乾后第三次铺 色,接著第四次梳毛,第五次铺色 梳毛(丝毛)是化翎毛( 或畜牲)所常用,为了强调羽毛松软而细密的感觉,梳羽毛法 的原则是淡色羽毛用深色梳,深色羽毛用淡色梳。
没骨画法
没骨画法是不用墨线钩勒、直接以色彩绘画物像的画法。 没骨画法相传为北宋徐崇嗣所创,此后画者极少,清初的恽寿平是复兴此画法的大师,影响近代甚大。
没骨画法也以使用熟纸较恰当,因不用墨线,故以留白的 「水线」来曲分前后叶或花瓣与花瓣之间的关系,有以白当黑 的味道。没骨画法也可细分为几种表现方式:
第一种较工细如 双钩虿填彩法,只是略去双钩的墨线,靠色彩的层层加染而成。
第二种画法略为疏放稍带写意的笔意,直接以色彩点染,一次完成。第三种画法是先工整色,未乾前以其它类似的色彩 点染局部,类似破墨因为使用熟纸,故产生半融合效果或略带斑驳的色彩变化。
一般而言,白描画法、双钩填彩画法与没骨画法机皆属於工笔画法的范畴,应注意其形态的完整与结构的清楚,初学者在画前可先钩 一张同尺寸的速写稿,置於画纸下,则构图、形状有个依据, 能专注色彩与运笔的趣味,无论以那一种发方法画花、叶,色 彩皆要有浓淡的变化,一只笔沾清水,以便分染。亦可用「先后染」的方法,追情求更丰富的色彩变化,但设色不宜太浓 艳,总以淡雅为尚。染完色彩,等待乾后再钩勒叶筋、丝花或 加画花蕊,增补细部。
写意画法
写意画法是指用单纯而概括的笔墨来表现对象的精神意态 ,是不求形似求神似的画法。依据画史上的记载,唐朝吴道子 所画的嘉陵江山水或王洽的泼墨,可能已具有写意的形态,传 世的画迹中北宋苏轼、文同的墨竹,释仲仁的墨梅已经可以归 入写意画法中,到了明末的徐渭,更以豪放笔墨,在宣纸上画 出淋 痛快的大写意,如下图是徐渭所画的「牡丹蕉石图」。 八大山人、扬州八怪及金石画派都给写意花鸟画拓展了不少的领域。
写意花鸟画法多以「点垛」或「点簇」的技法,可细分成 钩花点叶法、小写意法、大写意法等数。画写意适宜选用生纸 ,可单独用墨色来画,亦可用数种颜色来画。笔内先含调好淡 色,再礁深色於笔尖,也可先可先礁深色再蘸清水来画,每一 笔都要有深浅的变化,使用生纸容易化开,才能产生乾、湿、 浓、淡的不同效果。
下列图版是吴学让教授以写意画法示范的紫藤,先以双钩画法了解其结构。用写意画法现紫藤花,先以羊毫笔沾白粉,笔尖蘸花青,再蘸洋红后以侧锋点垛,即画出有浓淡与色彩变 化的花瓣,补小化瓣后,换草绿色画细梗、点花蒂,并以黄粉 点花蕊。此外叶子的结构、叶序,穿藤法,亦应注意。
总之写意画法虽有所谓「意到笔不到」之说,形式简略或 形象不精确都不需计较,然而要将写意画法画得好,仍须先在 工笔画法中多下工夫,多观察写生,才能发挥笔简而意足的特点。
国画的畜兽画基本技法
畜兽又称走兽是中国画中较难表现得好的一门,宋朝沙门 德洪即指出:「画工能为神鬼之状,使人动心骇目者,以其无 常形,无常形可以欺世也,然末始以为贵。惟犬马牛虎有常形 ,有常形故昼者难工,世之人见其似,则莫不贵之。」由此可 见畜兽有常形,即每一种动物都有一定的体型、比例与动态, 稍不谨慎,观察得不够仔细,即容易流为笑柄。常画的畜兽有 马、牛、虎、狮、鹿、羊、猿猴、猫、犬、狸、兔、驮、骡以 及象徵权势的龙等,每一种走兽各有不同的特徵与习性,作画 前必先详细的观察与写生。
畜兽的观察与写生
我国古代画家即非常重视观察,譬如擅长画獐猿的北宋画家易元吉,曾游荆、湖间,深入山区,观察野兽的动静游息之态,故其走兽画富有生趣。李公麟每次经过癖舍,看到其中的御马,必终日观察,无暇与客人交谈,故能画出马的特徵,黄山谷在其诗中即称赞道:「李侯昼骨亦昼肉,下笔生马如破竹 。」据说元代画马名家赵雍曾经据壮学马滚尘状,其母管夫人 自窗中窥看,正见一匹滚尘马,故赵雍昼马,能得其性情。可见古代成就高的昼家都很重视观察,甚至亲身模仿其动作,以求生动的表现畜兽的特徵与神趣。
苏东坡的题跋中曾经提到蜀中的收藏家杜处士一日正在曝晒其书画,有一牧童看见其中一轴戴嵩昼的斗牛图,拍手大笑说:「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牧童经常与牛生活在一起,发现到牛在角斗时, 牛尾是紧夹在两股间,而唐朝画牛名家戴嵩的观察还欠周到,以致造成错误,是值得作为我们的借镜。
中国画一向提倡「形神兼备·以形写神」,画畜兽也不例外,观察入微,掌握神态,才能将其画活。走兽虽然同样具备 五官、四肢,但其传情表达的能力,却不如人类丰富,然而我 们也不能忽视其细腻的动态和神情,每一种动物都有独特的表 达喜怒哀乐的方式。此外动物也有许多特别的习惯和动态,譬如鹿、虎等耳朵能随意的转向各个方向,如收听器般,能觉察极轻微的声音;猫、虎等眼睛的瞳孔,能敏感的随著自然光线的变幻而开合,犹如照像机的光圈原理;动物的尾巴具有均衡的作用,可调节各种姿态,这些特点都应注意到。
画猫耍表现出乖巧灵俐的特色,同属猫科的虎则要表现出威严勇猛的感觉;画驴要画出傻气和滑稽的味道,同属奇蹄科的马,就要昼出神骏豪迈的性格,每一种动物的性格,在作昼前必先稍加研究。
写生时对动物解剖学应有了解,至少必先观察其骨骼与肌 肉的关系,古人常说「画虎画皮难画骨」,是指一般人往往过 分去描写抢眼的老虎皮,而忽略其骨骼、肌腱对展示虎威的重耍性。
速写是累积创作素材和捕捉生动形象的必耍手段,然而它是 通过观察与默画相结合的方法,把生动的形象勾出,并不是看 一笔画一笔,对於昼动态的畜兽,应掌握神态,尤其耍注意从 一个动态过渡到另一个动态的瞬间,只用寥寥几笔,就要准确的表现出畜兽的特点,其动势要靠线条不同方向的对比和组合来表现。兹以擅长走兽画的梁中铭教授平日写生的素描稿为例 ,配上攸以水墨表现的猴子册页,可以发现勤於观察写生,助益颇大。
写意昼法
以写意法画畜兽,早在汉代壁昼及魏晋砖画中即可见到略 为豪放的表现法,五代石恪的画中亦可见具有禅意的虎,但到明朝才比较盛行写意的画法,如沈周的写生册页中亦有走兽, 郭诩的「牛背横笛图」墨色的乾湿浓淡变化生动,并以破笔枯 墨扫出牛毛,意趣横生。近代的畜兽画家,多以写意法表现, 如徐悲鸿的「双马图」,结合西洋画的明暗观念与正确的解剖 学知识,表现出天马行空的奔驰气概。林玉山的猛虎,表现出 凶悍威严的气势,齐白石与李可染的牛,都有独特的个性。
写意画法是以简练的笔墨,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并能唤起 观赏者的想像力与感染力,故以写意法画畜兽,对其细节须加 以简化或省略,譬如繁琐的光影明暗就可省略。眼睛是传神之 处可以夸张。至於配景的处理,必须根据各类走兽不同的习性 和生活环境来安排,譬如热带地区生长的走兽,就不宜配寒带 的植物。牛、马等走兽,可以不靠景物衬托,以留白的方式, 或在地上点染些草色,如徐悲鸿的马,多以留白的方式,让观 赏者自由联想。
虎的写意画法: 先以淡墨超稿勾出形态,赭石调藤黄画虎身,再以稍浓的 墨画斑纹,白粉染嘴、前胸等,并以赭石第二次染身。淡墨破 锋丝细毛后,蘸老虎的写意画法示范浓墨画眼、耳并重钩斑纹 ,第二次染白粉及浓墨丝细毛,白粉画虎须,最后补景完成。 画时大致全体同时进行,层层加重
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历史发展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品评标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 ,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 ,距离时代和生活愈去愈远。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
19世纪以后,在政治、经济(特别是商业、文化发达的上海、北京(含天津)、广州等中心城市,汇聚了一大批画家,即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画家群,如任颐、虚谷、吴昌硕、黄宾虹、刘海粟、潘天寿、朱瞻、张大千、傅抱石、钱松喦、陆俨少等人;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画家群,如齐白石、陈师曾、金城、陈半丁、王雪涛、李苦禅、蒋兆和、李可染等;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画家群,如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何香凝、赵少昂、关山月、黄君璧等人。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更迭,上述地区的画家亦有流动,如抗日战争时许多画家来到西南地区,1949年后又有许多画家如张大千、黄君璧、赵少昂等人移居国外和港台地区。今全国大多数省市成立了画院,在3个中心之外,又出现了许多新的中心 ,画家队伍空前扩大。
在现代中国画家中,许多画家继承并坚持传统绘画的基本模式,他们或以模仿、传承前代画家技巧、风范为原则,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力图变革,在保存、发展传统的同时,形成自己的风格。前者有金城、顾麟士等人,后者以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人为代表。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方美术的大量引入和反封建斗争的深入,改革中国画成为新的时代潮流。以留学日本、欧美的高剑父、高奇峰、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等人为代表,倡导将西方美术的写实及近代西方美术的创作观念与传统的中国画相融合,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中国画的新路子,使传统的中国画焕发了新的生机。其中高剑父、高奇峰等岭南画派画家,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将日本画法与传统的撞水、撞粉法和没骨法相糅合,创造出了一种雄劲奔放、具有时代感的新风格。徐悲鸿将西方绘画的写实手法融入传统的笔墨之中,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性。林风眠则调和中西,并汲取民间美术的质朴与刚健,形成了自己意境深邃,形式新颖的独特风格。另外,陈之佛将中外装饰艺术中的色彩融入工笔花鸟画的创作,张大千借鉴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某些手法,创出泼彩画法;李可染受西方画写生的启发,直接对景写生对景创作;吴冠中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观念等表现中国画传统的诗情与境界等等,均取得了重要成就。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画由过去士大夫和贵族娱乐自赏的贵族艺术转向为“民众的艺术”,由过去的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头。使中国画在题材内容上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画家们将视角投向社会现实,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
20世纪20~30年代,画家们对中国 画的革新与发展,展开了论争。如康有为提出“以复古为革新”、“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的主张;徐悲鸿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刘海粟提出要“发展东方固有的美术,研究西方艺术的精英”;林风眠主张“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陈师曾对文人画的特质和意义作了肯定分析和回答;林纾则反对革新,号召人们鄙弃“外洋新学”,唯以“古意为宗”;金城则极力主张:“宣圣明训,不率不忘,衍由旧章。”40年代末和50年代,人们围绕着素描是否可作为中国画造型的基础,以及如何看待笔墨技巧、看待各种新国画等问题展开了一场讨论。80年代中期,又围绕着在改革、开放和现代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革新中国画以适应时代的审美需要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造型特征和表现方法
中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采取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并在活动中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观,或局限在某个固定点上。它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识,从而使绘画具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认识作用,又起到“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相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画家的主观情感为要旨。因而可以舍弃非本质的、或与物象特征关联不大的部分,而对那些能体现出神情特征的部分,则可以采取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加以刻画。
⑹ 怎样画好花草素描
素描花草技巧
1、勾线起笔顺序
为不蹭脏画面,一般白描勾勒大致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顺序勾下来。
2、如何表现结构之前后关系
当两条线相遇,一线在前压住另一条线,即为前压后。
3、边缘线与折面线的处理
花叶的轮廓线大致可分为两类不同的线条:一种是叶片和花瓣转折时产生的折面线和花叶的主筋。另一种是叶片、花瓣的边缘线要用顿挫、起伏、有粗细、连断等多种变化的笔触,以表现花叶曲折丰富的变化。这两种线条既有对比,又要统一,既表现了花叶转折变化的多姿,又要有线条本身的节奏和韵律
4、线条的浓密粗细 白描花卉不用色彩,只靠用笔墨的变化表现花卉的质感。做画时一般用淡墨和较细的线勾花瓣,以重墨和较粗的线,勾叶、茎、花萼等。花丝用中或淡墨,花药则用最焦浓的墨。色彩深及厚硬的地方用线粗重、方硬,色彩浅及薄嫩的地方用线轻细圆柔。
5、白描花头的用笔及注意事项
(1)牡丹、梅花、山茶的花瓣一般从花瓣基部起笔。荷花、菊花、百合等花瓣可从尖端起笔。玉兰、月季等花瓣厚硬,勾线应挺拔有力;牡丹芍药等花瓣勾线可用细线颤笔,用笔潇洒些。
(2)花头外轮廓要有参差、圆缺之变化。
(3)花筋的处理:花筋不明显的不勾花筋,如梅花、海棠等。花筋明显的必须勾好,如辛夷、牡丹、杜鹃等。
(4)花蕊是勾点:花蕊一般放到最后,并精心点好。花丝要勾的细而有力;花药一点成型。
2、素描勾叶的各种变化及注意事项
勾叶:勾叶多从柄起笔,由粗而细向尖端勾去。叶的尖端三线交界处要求错开,这样勾出来的线生动有变化。
⑺ 燕子的颜色怎么涂
国画的花鸟画基本画法花卉的观察学习画花卉,除了要多观赏及临摹古今名画以外,还要对实际的花卉深入的观赏与写生,了解花的枯荣及霜晴雨露中的情态,兹从花朵叶与枝干等各部位简述其结构与生态.(一)花朵:花朵经常是画面的主题,一般花朵包括花瓣花蕊花托花萼梗等几部份,花瓣有单瓣与重瓣(复瓣)之分,花形有离瓣合瓣之别,牡丹蔷薇花等是离瓣的重瓣,梨花木棉花等是离瓣的单瓣,牵牛花百合花等是合瓣的单瓣,大部份的花卉都具有单瓣与重瓣的不同品种,譬如桃花芙蓉花水仙木槿梅花等,花蕊有长短多寡的区别,雌雄同株的花,大蕊小蕊都在一起,雌雄异株者仅有小蕊,或仅有大蕊,有的花蕊较明显,有的较隐密,都需仔细的观察,花萼亦因花的种类而异,如梅杏桃等五小瓣聚在一起,李梨垂丝海棠等五枚小瓣生长在一长柄上,玫瑰月季等萼尖长,山茶萼像鱼鳞等。(二)叶:单叶植物从枝或茎长叶时,叶序有对生互生轮生丛生等,复叶植物有的成羽状掌状鸟足状,有的是二重复叶,形式更为复杂,必先了解其生长的规律,才不致在繁杂中发生错误,叶有叶柄与叶脉,形状有尖圆长短等不同的大小比例。(三)茎枝:可分为木本草本藤本蔓本等,木本枝干挺硬,有些相当粗状,草本的茎大都较嫩,有的变成右旋或左旋的蔓延,有的还长有须状的攀缘茎。花卉的写生各种花卉在早晨或上午比较清新,生气勃勃,是写生的好时间,写生是为创作收集素材,如果是为了工笔画的需要,就必须作细致的描写,有时我们在画面上需要多朵花聚在一起,写生收集素材的时候,就要有正面的、反面的、侧面的、斜面的;有完整的花朵,也有被枝叶遮住一部分的花朵,既有小花蕾,也要有将绽的大花蕾。叶子也是如此,除了成叶外也要有嫩叶及嫩芽,并注意阴阳向背,大小穿插。枝干也要有主干、支干之分,以及在在画面上的姿态和疏密。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在针对目的写生收集素材时,首先要注意到的问题。虽然花鸟画不像山水画常有移动视点的表现法,通常视角比较稳定,但我们观察时可运用移动视点的方法,选取最美角度写生,并注意花、枝、叶的大小比例。画花朵可从花蕊花瓣入手,通常先画最完整、最前面的一瓣,再四外扩展,花瓣太复杂的可进行概括,要注意其造型美。画叶也是如此,除了注意叶序、结构之外,也要注意仰、垂、向背与疏密、前后叶的变化,最后画枝干,大干还要画出皮纹,如梅花的大干要苍老、皮纹要斜皴,小干要挺拔有力,桃干皮要横皴,松干皮要鳞皴,紫薇花干皮较光滑等不同种类的枝干特点。花卉的写生,宜从折枝花卉开始,折取花叶易於入画的一枝,插於花瓶中详细观察,花蕊被遮盖的也可拨开,研究细部结构。对於简单的折枝熟悉后,可以选取整株花的一角来尝试或全株花的写生,由於枝叶复杂,须选择适当的角度,并做大幅度的删减或调整。总之花卉的写生并不是画植物的插图或说明图,需主观的取舍与美化,并强调意趣的表现。鸟类的观察禽鸟在中国画中又称为「翎毛」,可区分为水禽与山禽两大类,依其生活习性,又可分为涉禽、游禽、猛禽、攀禽、鸣禽、雉禽等类,各类的特微与习性如下:(一)涉禽:栖於浅水中捕食鱼虾,它的嘴、颈、脚都很长。例如鹤、鹳、鹭鸶等。(二)游禽:喜欢在水中游泳,嘴扁平,脚短,趾间有蹼,多捕食鱼虾和小虫。例如海鸥、野鸭、鸳鸯、雁、信天翁等。(三)猛禽:双翅强而有力,嘴形如勾,脚夷尖锐,性情猛悍,专门捕食小动物。例如鹰、鹫、鹗、隼等。(四)攀禽:多数上嘴钩形,下嘴较短,足趾二前二后,能用夷攀抓在树干上。例如鹦鹉、啄木鸟等。(五)鸣禽:喜欢鸣叫,一般小鸟多属此类。例如维、莺、画眉、伯劳、黄鹂、八哥等。(六)雉禽:属於栖地类禽鸟,身体较大毛色美丽,尾长,嘴形与鸡类似,多生长於山林矮木丛中。例如雉鸡、锦鸡、长尾雉、孔雀等。禽鸟是卵生,故其身体(不包括头、颈、脚、尾等部位)呈蛋形。因生活环境与习性不同,其嘴、脚翅及尾也各有不同的比例与特微,一般而言,水禽(涉禽、游禽)大多嘴长而尾短,山禽(鸣禽、攀禽、雉禽)大多嘴短极尾长,嘴勾者食肉,细尖者食虫,嘴长者食熊虾,食壳者嘴粗而厚,成圆椎形。能长途飞行的鸟翅膀大都较长,且发达,水禽中多长颈者,以便迅速出击,啄夹鱼类。此外如头形、眼精的颜色及位置的高低,各有不同,也须把握其特微。鸟类遍体生长羽毛,细密的绵羽有保温的作用,此外也有半绵羽,以及许多形状不清楚,层次繁多而叠列成一大片的感觉。另一种是羽片形状较清楚,如翼、尾的羽毛,皆有详细的名称,应仔细观察不同部位的羽毛形状及其叠列的关系,以求熟悉鸟类羽毛的组织与秩序。此外尚须明白禽鸟的雌雄,禽与兽绝大部份都是雄的较美,少数雌雄的羽毛一样,但是雌鸟总比雄鸟略小,鸟的翼及尾,超左或超右是雌雄相反;雌鸟的右翼及右尾翼在上,雄鸟的左翼及左尾羽在上。鸟类的喜、怒、哀、惊,表现在翼、尾及姿态上,亦有不同。鸟类的写生鸟类除了结构复杂外,又活泼善动,要以真鸟直接写生,对初学者是一大挑战,刚开始不妨写生鸟类标本。画标本的优点是可以从各角度详细的观察细节,甚至重要羽毛的数目也可慢慢的数清楚,尤其是画工笔翎毛,标本的观察助益颇大。然而画标本的缺点是容易画出动态生硬呆板,甚至形状比例失真的作品。标本虽从真鸟剥制而成,但经人工填塞棉花於体内,容易变形,鸟的眼珠亦不依类别的不同而变化,通常装上统一的人工替品。张开的翼及脚都家铁丝支撑重量并维持形态,往往因为制作者疏於观察及技巧不足,而使关节变化失真,生硬挺直,或重心不稳,羽毛凌乱等缺点。初学者了解这些极可能发生的症状之后,不妨比较鸟类的参考书籍图片,或前往鸟店、动物园甚至野外观察,并可藉照相机的功能,凝固瞬间的动作,作为写生的辅助参考资料。作过鸟类标本观察之后,即可尝试笼中鸟的写生。最好到鸟店选购一种平时熟悉而温驯的小鸟,最好价格不要太高,又容易饲养者,作为写生的对象。首先要观察其各种动态,如踏枝、啄饮、搜翎、欲升、欲降、鸣啼、缩颈、飞翔..,等不同的动作,并将其特徵记忆下来。写生之前不妨仔细的观察,并发现它最常重复出现的动作,或持续最久的型态作为写生的选择,以铅笔或毛笔做速写,鸟的姿态改变时不妨依记忆修补,或等待其出现相同动态时,再迅速掌握,如做详细的描绘较费时,需耐心的画画停停,分几次描绘完毕,而创作时最好也能经常观察,才容易捕捉到禽鸟的神态。笼中鸟的行为动作与在大自然中的秦鸟略有不同,就如同在监狱中的人和外面自由人的表情动作有别一样,为了表现『好鸟枝头亦朋友』的自然情趣,了解每一种鸟的生活环境与栖息之态,最好到山林野外做实地的观察,配合望远镜赏鸟更佳。每一种鸟的习性与姿态不尽相同。如燕子与鸽子是不站在树枝上的,鹤与鹭鸶是拳一足而睡,乌鸦与喜鹊的动态绝不相同若不仔细观察,张冠李戴,旧部合乎物态,物理与物情。此外鸟类栖宿或非翔时,头必迎风、如背著风、羽毛必定掀起来,这也应该注意到的现象。速写时可先画出鸟的主要形体(蛋型)在根据头部的动态(如伸头、缩颈、扭转等)添加头部(头部大致也成蛋形),再添加翅、尾与足部。爪在平地时需踏的稳,在枝上需抓的紧。非翔实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不可两者同时伸展。最重要得是身体要有重心,型态力求生动活泼,才能表现出生命力。白描画法白描画法是指以墨线描绘物体,不著颜色的画法。在人物、畜兽画方面也有白描画法,譬如两幅最早的战国楚墓出土的帛画,即以白描法表现,我国古代称之为「白画」,北宋的李公麟是这种画法的代表性人物。白描画法以线条为主,也可渲染淡墨。画线条时,要使笔墨结合形相的特质,笔法的转折顿挫,线条的粗细浓淡,皆要以所表现对象的质感或特色为依归,譬如以较细较淡的线条画花瓣容易表现出其娇嫩柔软;以较稍粗稍浓的线条画叶与枝梗,较易表现其硬而厚的质感;以略乾且下笔、收笔皆虚的细线条画禽鸟的羽毛,较易表现羽毛蓬松而柔软的感觉。中国画是线条的雄辩,尤其在白描画中,线条的优劣是一幅画成败的主要关键。白描画运笔宜以中锋为主,用笔的压度和速度要均匀,钩出的笔线要有「外柔内刚」的效果,力量要涵蓄在内,不宜显露於外;缺乏涵蓄的笔墨,不耐久看。锋芒过多、力量外露都容易表现出一种霸悍的气象,有时尚可减低某些花卉、禽鸟的美感,故白描画的线条要「寓刚建於婀娜中。此外运笔的速度不宜太快,也不宜呆滞,务必要有「无往不回」之意,腕力气力一定要送到头,止笔向上提时,也不可轻率潦草。至於在花卉白描方面,依据吴学让教授提供的示范有三种主要的线条,一为起笔停笔(一字描),适於画叶梗、竹干等。二为钉头鼠尾描,适於画叶筋、叶片等。三为连续弧线描,适於画花瓣。下图是禽鸟的局部画法示范,画鸟的顺序是先画嘴的当中一长笔,再画上颚和下颚各一笔,再依次画眼圈、点眼、头额、背、翼、胸、腹、腿、爪、补尾。画细毛的线条落笔与收笔较轻,中段略粗,若落笔太重,不易表现出羽毛的质感。双钩填彩画法双钩填彩画法是用线条钩描物象后在填色的画法,又称钩勒填彩法或双钩设色法,是从白描的基础上染色彩而成。它的起源甚早,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帛画,已见此种画法,五代画家黄筌是双钩填彩法的代表性画家,其线条纤细,赋色艳丽,是北宋院画花鸟画法的主流,另有江南的徐熙,也用双钩填彩法,但风格野逸,较注重线条的趣味及墨韵,后世的花鸟画家,用笔多取法徐熙,用色取法黄筌,并兼取两家的神似逸韵。画双钩填彩法应选择熟纸(纸)或绢,先用墨线双钩白描后,准备两只羊毫笔作渲染,一只蘸色,一只沾清水,要先练习一手执两只笔,并能灵活交换。设色时颜色要淡,应多染几次,将花、叶内侧(或中央)的颜色以清水笔推染至边缘,清水笔内的含水量要适当,水太多会留有痕迹,太乾则渲染不开。渲染完后,如原来的墨线已经模糊不清,可用重色在重钩一次,钩一次,称为「勒」,同时也可从画纸背后托染,使画面的花叶颜色更加浓厚、均匀。花卉渲的方法有三:(一)先后染:先将花朵的颜色最淡的颜色底(既平涂打底)再用其他颜色分染,通常白色、粉红色、浅黄色的可花先用白粉底,在用浅绿、洋红、藤黄等色分染。叶子可先用草绿底,再用花青分染。(二)先染后:紫红色或深红色的花卉,可先用花青(或淡墨)自内侧向外分染后,再红色,染叶也可先用花青(或淡墨)分染后,再草绿。(三)接染画法:譬如粉红色的荷花瓣,尖红,根部稍带淡绿色,可先用白粉底再用洋红由尖向内分染,并立即用淡绿色由内向外分染,在水份未乾前接合。局部虫蚀的破叶,亦可用接染法。於禽鸟的赋采法略有不同,下图为吴学让教授的示范,首先白描后以淡墨分染,然后以颜色第二次分染,乾后第三次铺色,接著第四次梳毛,第五次铺色梳毛(丝毛)是化翎毛(或畜牲)所常用,为了强调羽毛松软而细密的感觉,梳羽毛法的原则是淡色羽毛用深色梳,深色羽毛用淡色梳。没骨画法没骨画法是不用墨线钩勒、直接以色彩绘画物像的画法。没骨画法相传为北宋徐崇嗣所创,此后画者极少,清初的恽寿平是复兴此画法的大师,影响近代甚大。没骨画法也以使用熟纸较恰当,因不用墨线,故以留白的「水线」来曲分前后叶或花瓣与花瓣之间的关系,有以白当黑的味道。没骨画法也可细分为几种表现方式:第一种较工细如双钩虿填彩法,只是略去双钩的墨线,靠色彩的层层加染而成。第二种画法略为疏放稍带写意的笔意,直接以色彩点染,一次完成。第三种画法是先工整色,未乾前以其它类似的色彩点染局部,类似破墨因为使用熟纸,故产生半融合效果或略带斑驳的色彩变化。一般而言,白描画法、双钩填彩画法与没骨画法机皆属於工笔画法的范畴,应注意其形态的完整与结构的清楚,初学者在画前可先钩一张同尺寸的速写稿,置於画纸下,则构图、形状有个依据,能专注色彩与运笔的趣味,无论以那一种发方法画花、叶,色彩皆要有浓淡的变化,一只笔沾清水,以便分染。亦可用「先后染」的方法,追情求更丰富的色彩变化,但设色不宜太浓艳,总以淡雅为尚。染完色彩,等待乾后再钩勒叶筋、丝花或加画花蕊,增补细部。写意画法写意画法是指用单纯而概括的笔墨来表现对象的精神意态,是不求形似求神似的画法。依据画史上的记载,唐朝吴道子所画的嘉陵江山水或王洽的泼墨,可能已具有写意的形态,传世的画迹中北宋苏轼、文同的墨竹,释仲仁的墨梅已经可以归入写意画法中,到了明末的徐渭,更以豪放笔墨,在宣纸上画出淋痛快的大写意,如下图是徐渭所画的「牡丹蕉石图」。八大山人、扬州八怪及金石画派都给写意花鸟画拓展了不少的领域。写意花鸟画法多以「点垛」或「点簇」的技法,可细分成钩花点叶法、小写意法、大写意法等数。画写意适宜选用生纸,可单独用墨色来画,亦可用数种颜色来画。笔内先含调好淡色,再礁深色於笔尖,也可先可先礁深色再蘸清水来画,每一笔都要有深浅的变化,使用生纸容易化开,才能产生乾、湿、浓、淡的不同效果。下列图版是吴学让教授以写意画法示范的紫藤,先以双钩画法了解其结构。用写意画法现紫藤花,先以羊毫笔沾白粉,笔尖蘸花青,再蘸洋红后以侧锋点垛,即画出有浓淡与色彩变化的花瓣,补小化瓣后,换草绿色画细梗、点花蒂,并以黄粉点花蕊。此外叶子的结构、叶序,穿藤法,亦应注意。总之写意画法虽有所谓「意到笔不到」之说,形式简略或形象不精确都不需计较,然而要将写意画法画得好,仍须先在工笔画法中多下工夫,多观察写生,才能发挥笔简而意足的特点。国画的畜兽画基本技法畜兽又称走兽是中国画中较难表现得好的一门,宋朝沙门德洪即指出:「画工能为神鬼之状,使人动心骇目者,以其无常形,无常形可以欺世也,然末始以为贵。惟犬马牛虎有常形,有常形故昼者难工,世之人见其似,则莫不贵之。」由此可见畜兽有常形,即每一种动物都有一定的体型、比例与动态,稍不谨慎,观察得不够仔细,即容易流为笑柄。常画的畜兽有马、牛、虎、狮、鹿、羊、猿猴、猫、犬、狸、兔、驮、骡以及象徵权势的龙等,每一种走兽各有不同的特徵与习性,作画前必先详细的观察与写生。畜兽的观察与写生我国古代画家即非常重视观察,譬如擅长画獐猿的北宋画家易元吉,曾游荆、湖间,深入山区,观察野兽的动静游息之态,故其走兽画富有生趣。李公麟每次经过癖舍,看到其中的御马,必终日观察,无暇与客人交谈,故能画出马的特徵,黄山谷在其诗中即称赞道:「李侯昼骨亦昼肉,下笔生马如破竹。」据说元代画马名家赵雍曾经据壮学马滚尘状,其母管夫人自窗中窥看,正见一匹滚尘马,故赵雍昼马,能得其性情。可见古代成就高的昼家都很重视观察,甚至亲身模仿其动作,以求生动的表现畜兽的特徵与神趣。苏东坡的题跋中曾经提到蜀中的收藏家杜处士一日正在曝晒其书画,有一牧童看见其中一轴戴嵩昼的斗牛图,拍手大笑说:「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牧童经常与牛生活在一起,发现到牛在角斗时,牛尾是紧夹在两股间,而唐朝画牛名家戴嵩的观察还欠周到,以致造成错误,是值得作为我们的借镜。中国画一向提倡「形神兼备·以形写神」,画畜兽也不例外,观察入微,掌握神态,才能将其画活。走兽虽然同样具备五官、四肢,但其传情表达的能力,却不如人类丰富,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其细腻的动态和神情,每一种动物都有独特的表达喜怒哀乐的方式。此外动物也有许多特别的习惯和动态,譬如鹿、虎等耳朵能随意的转向各个方向,如收听器般,能觉察极轻微的声音;猫、虎等眼睛的瞳孔,能敏感的随著自然光线的变幻而开合,犹如照像机的光圈原理;动物的尾巴具有均衡的作用,可调节各种姿态,这些特点都应注意到。画猫耍表现出乖巧灵俐的特色,同属猫科的虎则要表现出威严勇猛的感觉;画驴要画出傻气和滑稽的味道,同属奇蹄科的马,就要昼出神骏豪迈的性格,每一种动物的性格,在作昼前必先稍加研究。写生时对动物解剖学应有了解,至少必先观察其骨骼与肌肉的关系,古人常说「画虎画皮难画骨」,是指一般人往往过分去描写抢眼的老虎皮,而忽略其骨骼、肌腱对展示虎威的重耍性。速写是累积创作素材和捕捉生动形象的必耍手段,然而它是通过观察与默画相结合的方法,把生动的形象勾出,并不是看一笔画一笔,对於昼动态的畜兽,应掌握神态,尤其耍注意从一个动态过渡到另一个动态的瞬间,只用寥寥几笔,就要准确的表现出畜兽的特点,其动势要靠线条不同方向的对比和组合来表现。兹以擅长走兽画的梁中铭教授平日写生的素描稿为例,配上攸以水墨表现的猴子册页,可以发现勤於观察写生,助益颇大。写意昼法以写意法画畜兽,早在汉代壁昼及魏晋砖画中即可见到略为豪放的表现法,五代石恪的画中亦可见具有禅意的虎,但到明朝才比较盛行写意的画法,如沈周的写生册页中亦有走兽,郭诩的「牛背横笛图」墨色的乾湿浓淡变化生动,并以破笔枯墨扫出牛毛,意趣横生。近代的畜兽画家,多以写意法表现,如徐悲鸿的「双马图」,结合西洋画的明暗观念与正确的解剖学知识,表现出天马行空的奔驰气概。林玉山的猛虎,表现出凶悍威严的气势,齐白石与李可染的牛,都有独特的个性。写意画法是以简练的笔墨,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并能唤起观赏者的想像力与感染力,故以写意法画畜兽,对其细节须加以简化或省略,譬如繁琐的光影明暗就可省略。眼睛是传神之处可以夸张。至於配景的处理,必须根据各类走兽不同的习性和生活环境来安排,譬如热带地区生长的走兽,就不宜配寒带的植物。牛、马等走兽,可以不靠景物衬托,以留白的方式,或在地上点染些草色,如徐悲鸿的马,多以留白的方式,让观赏者自由联想。虎的写意画法:先以淡墨超稿勾出形态,赭石调藤黄画虎身,再以稍浓的墨画斑纹,白粉染嘴、前胸等,并以赭石第二次染身。淡墨破锋丝细毛后,蘸老虎的写意画法示范浓墨画眼、耳并重钩斑纹,第二次染白粉及浓墨丝细毛,白粉画虎须,最后补景完成。画时大致全体同时进行,层层加重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历史发展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品评标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距离时代和生活愈去愈远。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19世纪以后,在政治、经济(特别是商业、文化发达的上海、北京(含天津)、广州等中心城市,汇聚了一大批画家,即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画家群,如任颐、虚谷、吴昌硕、黄宾虹、刘海粟、潘天寿、朱瞻、张大千、傅抱石、钱松喦、陆俨少等人;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画家群,如齐白石、陈师曾、金城、陈半丁、王雪涛、李苦禅、蒋兆和、李可染等;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画家群,如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何香凝、赵少昂、关山月、黄君璧等人。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更迭,上述地区的画家亦有流动,如抗日战争时许多画家来到西南地区,1949年后又有许多画家如张大千、黄君璧、赵少昂等人移居国外和港台地区。今全国大多数省市成立了画院,在3个中心之外,又出现了许多新的中心,画家队伍空前扩大。在现代中国画家中,许多画家继承并坚持传统绘画的基本模式,他们或以模仿、传承前代画家技巧、风范为原则,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力图变革,在保存、发展传统的同时,形成自己的风格。前者有金城、顾麟士等人,后者以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人为代表。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方美术的大量引入和反封建斗争的深入,改革中国画成为新的时代潮流。以留学日本、欧美的高剑父、高奇峰、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等人为代表,倡导将西方美术的写实及近代西方美术的创作观念与传统的中国画相融合,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中国画的新路子,使传统的中国画焕发了新的生机。其中高剑父、高奇峰等岭南画派画家,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将日本画法与传统的撞水、撞粉法和没骨法相糅合,创造出了一种雄劲奔放、具有时代感的新风格。徐悲鸿将西方绘画的写实手法融入传统的笔墨之中,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性。林风眠则调和中西,并汲取民间美术的质朴与刚健,形成了自己意境深邃,形式新颖的独特风格。另外,陈之佛将中外装饰艺术中的色彩融入工笔花鸟画的创作,张大千借鉴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某些手法,创出泼彩画法;李可染受西方画写生的启发,直接对景写生对景创作;吴冠中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观念等表现中国画传统的诗情与境界等等,均取得了重要成就。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画由过去士大夫和贵族娱乐自赏的贵族艺术转向为“民众的艺术”,由过去的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头。使中国画在题材内容上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画家们将视角投向社会现实,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20世纪20~30年代,画家们对中国画的革新与发展,了论争。如康有为提出“以复古为革新”、“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的主张;徐悲鸿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刘海粟提出要“发展东方固有的美术,研究西方艺术的精英”;林风眠主张“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陈师曾对文人画的特质和意义作了肯定分析和回答;林纾则反对革新,号召人们鄙弃“外洋新学”,唯以“古意为宗”;金城则极力主张:“宣圣明训,不率不忘,衍由旧章。”40年代末和50年代,人们围绕着素描是否可作为中国画造型的基础,以及如何看待笔墨技巧、看待各种新国画等问题了一场讨论。80年代中期,又围绕着在改革、开放和现代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革新中国画以适应时代的审美需要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了深入的探讨。造型特征和表现方法中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采取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并在活动中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观,或局限在某个固定点上。它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识,从而使绘画具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认识作用,又起到“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相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画家的主观情感为要旨。因而可以舍弃非本质的、或与物象特征关联不大的部分,而对那些能体现出神情特征的部分,则可以采取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加以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