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图明代
㈠ 描写兰花诗句或词语
1.描写兰花的优美诗句大全
1、《古风其三十八·孤兰生幽园》 唐·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译文:孤独的兰生长在幽深的园子里,各种杂草一起把它掩没。虽然春日阳光曾将它关照,可秋月旋即升上高空,使它又陷入悲伤。秋霜雨雪打着翠叶红花,兰的生命怕是就要结束了!若无清风来吹拂,兰又能为谁而香呢?
2、《种兰》 宋·苏辙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草,丛倚修筠午荫凉。
欲遣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译文:兰花生长在幽谷里面没有人赏识,一个朋友在东轩种了些,拿来送我。它的香气能解除繁秽,更让人怜爱的是它的细叶可以抵御风霜。根扎在在密石边上秋天早早的开了花,一丛丛叶子靠着修竹有中午的阴凉。我想弄来蘼芜香草与它共在堂下,那就经常可以看到楚辞诗句中的意境了。
3、《题杨次公春兰》 宋·苏轼
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
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
丹青 *** 色,欲补离骚传。
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
译文:春兰花就像是美人,不需要采摘,那娇羞的神色就主动展现在人们面前。哪怕是蓬草和艾草再多看不到被掩盖的春兰,但是随着清风阵阵,依然时不时可以闻到那沁人的馨香。
杨次公的这春兰图用妙笔丹青把春兰如实画了下来,达到了可补《离骚》而无愧于屈原的地步。面对着这春兰花,就好像是面对着灵均,让人不敢把它戴在头上佩在身上来亵渎他。
4、《咏兰》 南朝·萧詧
折茎聊可佩,入室自成芳。
开花不竞节,含秀委微霜。
译文:连同茎叶折来的兰花聊可佩带,置入室中自然飘香,开花却不与其他花比赛拔髙枝节,含蕴着秀美的姿色在微霜里衰残。
5、《饮酒·幽兰生前庭》 晋·陶渊明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译文:幽僻之地的兰花在院子里生长,包含浓郁的芳香等待清风的的到来。轻风轻轻吹来,兰花散发阵阵芳香,立刻就可以从萧艾等杂草中分辨出来。
不停的向前行走会失去旧路,顺应自然之道前面的道路或许才能走通。醒悟到应该回去了,飞鸟没有了,好的弓箭也就失去了用途,比喻大事已成,良将功臣无用了,可以将他们处置了。
2.描写兰花的诗句.简单点每人一首
《题兰》
清·郑燮
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
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
古 风
唐 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广群芳谱
清 刘灏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早,丛倚修筠午荫凉。
欲遗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广群芳谱
清 刘灏
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
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
咏 兰
元 余同麓
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天。
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
题 画 兰
清 郑燮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浣 溪 沙 兰 花
仿佛铜瓶见露苗,疏花冷落澹含娇。
湘江清泪滴春潮,岂有心心同婉娈。
并无叶叶助风标,断肠一集是离骚。
咏 兰
朱 德
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
惟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
咏 兰 诗
张学良
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
叶立含正气,花研不浮花。
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
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
幽 兰
唐 崔涂
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
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白露沾长早,春风每到迟。
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
兰
明 陈汝言
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
偶为世人赏,移之置高堂。
雨露失天时,根株离本乡。
虽承爱护力,长养非其方。
冬寒霜雪零,绿叶恐雕伤。
何如在林壑,时至还自芳。
咏同心兰四绝句
清 钱谦益
新妆才罢采兰时,忽见同心吐一枝。
珍重天公裁剪意,妆成敛拜喜盈眉。
兰 花
秋 瑾
九畹齐栽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
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俦
3.描写兰花的诗句大全
兰 花 诗
古风
唐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咏幽兰》
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
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程 樊《咏怀》
兰为王者香,芬馥清风里。
从来岩穴姿,不竞繁华美。
曹 寅《冬兰》
冬草漫寒碧,幽兰亦作花。
清如辟谷士,瘦似琢诗家。
丛秀几钗股,顶分双髻丫。
夕窗香思发,风影欲篝纱。
朱载震《建兰》
丛兰生幽谷,莓莓遍林薄。
不纫亦何伤,已胜当门托。
辇至逾关山,滋培珍几阁。
掉头忘闽海,倾心向京洛。
轻思昼回芳,清泉晚宜瀹。
玉轸一再弹,天际如可作。
华 岩《兰》
云壑固聿曼,幽芬清且修。
凉风动夙夜,佳人惠然求。
4.形容兰花的诗词
1、《兰花》
宋代:潘牥
闻说吾家又一种,移来远自剑津湾。
叶如壮士冲冠发,花带癯仙辟谷颜。
行辈合推梅以上,交游多在菊之间。
平生我亦好修者,乞取幽兰镇小山。
作者潘牥(1204-1246)字庭坚,号紫岩,初名公筠,避理宗讳改,福州富沙(今属福建)人。
端平二年(1235)进士第三名,调镇南军节度推官、衢州推官,皆未上。历浙西茶盐司干官,改宣教郎,除太学正,旬日出通判潭州。
2、《兰花》
宋代:许棐
竹底松根惯寂寥,肯随桃李媚儿曹。
高名压尽离骚卷,不入离骚更自高。
作者许棐,字忱夫,一字枕父,号梅屋。海盐人(今属浙江)。
生卒年均不详,约宋理宗宝庆初前后在世。嘉熙中(公元1239年左右)隐于秦溪,筑小庄于溪北,植梅于屋之四檐,号曰梅屋。四壁储书数千卷,中悬白居易、苏轼二像事之。
3、《记小圃花果二十首 其十八 兰花》
宋代:刘克庄
清旦书窗外,深丛茁一枝。
人寻花不见,蝶有鼻先知。
作者刘克庄(1187-1269)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
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4、《题兰花图》
元代:刘基
幽兰花,在空山。美人爱之不可见,裂素写置月窗间。
幽兰花,何菲菲。世方被佩薋菉葹。我欲纫之充佩祎。
睘睘独立众所非。幽兰花,为谁好。露冷风清香自老。
作者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
5、《兰花》
明代:文嘉
奕奕幽兰傍砌栽,紫茎绿叶向春开。
晚晴庭院微风发,忽送清香度竹来。
作者文嘉(1501-1583),字休承,号文水,明湖广衡山人,系籍长州(今江苏苏州)。文徵明仲子。吴门派代表画家。
初为乌程训导,后为和州学正。能诗,工书,小楷清劲,亦善行书。精于鉴别古书画,工石刻,为明一代之冠。
5.有关形容兰花的词或句子
【和赵季行用兰花韵三首】宋-刘宰 破除百卉发孤芳,造化工夫有抑扬。
平易堂中无个事,一枝相对吐清香。 【和赵季行用兰花韵三首】 结根喦谷谢群芳,多谢光风为发扬。
骚客毋烦赋纫佩,省郎行矣趣含香。 【和赵季行用兰花韵三首】 鶗鴃潜消百草芳,清芬散逐楚风扬。
洛阳姚魏空增价,愧死喦隈有国香。 【兰花】 长身大叶耸丛丛,生处虽殊臭味同。
全带安期溪涧碧,微偷勾漏箭砂红。 闻名久向骚经内,识面翻从要服中。
等中海山闲草木,东皇一雇便春风。 【兰花】 闻说吾家又一种,移来远自剑津湾。
叶如壮士冲冠发,花带癯仙辟谷颜。 行辈合推梅以上,交游多在菊之间。
平生我亦好修者,乞取幽兰镇小山。 【兰花】宋-王迈 见山堂里小春寒,觞政诗囊甚有欢。
重客分明知小李,美人自在写猗兰。 直须博都去纫佩,只欠香来劣可餐。
菊磵一枝光洒落,不妨人作易芳看。 【兰花】宋-杨万里 护雨重重膜,凌霜早早春。
三菲碧弹指,一笑紫翻唇。 野竹元同操,官梅晚卜邻。
花中不儿女,格外更幽芬。 【兰花二首】 春到兰芽分外长,不随红叶自低昂。
梅花谢后知谁继,付与幽花接续香。 【兰花二首】 曲水流边苔色浸。
晴芬溢青兰。 骚客毋烦赋纫佩,自爱逸而野,芝兰花自香。
花中不儿女,牙发消疏气骨存。 直须博都去纫佩。
菊磵一枝光洒落。亦思九畹滋,付与幽花接续香,只欠香来劣可餐,欲寄同心者,采采倏盈把。
飞流下危磴,要使中心安,觞政诗囊甚有欢。 【和赵季行用兰花韵三首】 鶗鴃潜消百草芳。
【塘上闻兰香】 大谷空无人,白谷挹高寒。 等中海山闲草木,美人自在写猗兰。
蕙风和畅人非昔,生处虽殊臭味同,东皇一雇便春风。 闻名久向骚经内。
亭亭复亭亭。如何咫尺间。
中庭花木繁。香久亦不闻。
三菲碧弹指。 【兰花二首】 春到兰芽分外长。
花开不可见。 【兰花】宋-杨万里 护雨重重膜。
【采兰吟】宋-释文珦 楚芳有幽姿,移植来中庭。 【幽兰】 空山四无人,知有幽兰花。
入室自成芳。 【种兰花】宋-赵时伐 深林瘦径傲朝昏。
梅花谢后知谁继,付与骚人定等差。 杂以青瑶芝。
【兰花二首】 曲水流边苔色浸,日暮三叹嗟,花带癯仙辟谷颜,识面翻从要服中。 叶如壮士冲冠发。
含秀委微霜。 江蓠圃蕙非吾耦,移来远自剑津湾。
圃翁认叶非漳种。 绿葹虽外蔽,承以白玉盘,千金买歌欢,不容霜节老云霞。
开花不竞节,疏弦何泠泠,墨客知花是楚魏,交游多在菊之间,省郎行矣趣含香,造化工夫有抑扬。 全带安期溪涧碧,时有横风遮。
【兰花】 闻说吾家又一种。 平生我亦好修者,烂若霞绮攒。
玄圣未成调。 【和赵季行用兰花韵三首】 结根喦谷谢群芳。
政坐国香到朝市。 【三花斛三首右兰花】宋-杨万里 雪径偷开浅碧花。
佩服林下游。 愿结美人佩,贞洁终能完,把玩日忘餐。
岂知生平心。 生无桃李春风面,不妨人作易芳看。
【兰花】 长身大叶耸丛丛,永根乱吐小红芽。 绿萝托芳邻。
重客分明知小李。 野竹元同操。
潜姿发玄麝。 从此国香春不断。
弃之不彼即。 灵风晓方荐,骈罗混荒菅,右军遗墨动清吟。
援琴坐白石。 【咏兰诗】 折茎聊可佩,山深愁路赊。
九畹谁移炎海角,不随红叶自低昂,希声难为听,渺若天一涯【和赵季行用兰花韵三首】宋-刘宰 破除百卉发孤芳,红紫罗锦屏,半庭新补冷云痕。美人偶一顾,多谢光风为发扬。
众草何青青。 徒媚夸毗子,孤芳空自馨,吐艳明朝霞。
道远不可求。不叹知音稀。
馨香满襟袖,何以奉尹邢。 此时不见知,茅草如人长,卒获君子观。
【兰花】宋-王迈 见山堂里小春寒,清芬散逐楚风扬。一茎止一花,幽花凝紫檀,凌霜早早春,力薄身伶俜,光风满地长儿孙,香得山阴直到今,一笑紫翻唇,格外更幽芬,名在山林处士家。
云窗雾阁中。 行辈合推梅以上,微偷勾漏箭砂红。
洛阳姚魏空增价,愧死喦隈有国香。 春风桃杏华。
平易堂中无个事,余怀为谁写,湘累久长叹,官梅晚卜邻。 【兰花篇】 阳和煦九畹,乞取幽兰镇小山,一枝相对吐清香,香气清且嘉。
寻根竟不见,清露夜初溥展开。
6.形容“兰花”的诗词名句有哪些
1. 懊恨幽兰强主张,开花不与我商量。《画兰》 李日华
2. 渥丹承露彩,绀绿泛风光。《兰》 丁谓
3. 楚芳有幽姿,采采倏盈把。《采兰吟》 释文珦
4. 楚泽多兰人未辩,尽以清香为比拟。《兰》 梅尧臣
5. 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芳兰》 李世民
6. 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题杨次公春兰》 苏轼
7. 、道是深林种,还怜出谷香。《写兰》 景翩翩
8. 多画春风不值钱,一枝青玉半枝妍。《折枝兰》 郑板桥
9. 盈盈叶上露,似欲向人啼。《着色兰》张羽
10. 叶立含正气,花研不浮。《咏兰诗》张学良
11. 仿佛铜瓶见露苗,疏花冷落澹含娇。《浣溪沙 兰花》
12.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兰花诗》 唐 李白
13. 结根喦谷谢群芳,多谢光风为发扬。《和赵季行用兰花韵三首》 刘宰
14. 九畹齐栽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兰花》 秋瑾
15. 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独。《兰花》 孙克弘
7.写兰花的词
1.柳腰斜舞,杏靥含娇,明媚春光好。
绿窗清悄,香径软,百卉迎花如笑。从兰独巧,忽并蒂四抄花连绕。
想从来一根苗,两样英少。 陋室俨如蓬岛,似仙娥群聚,弄晴春晓。
花客窈窕,湘帘下素影参差回抱。香魂缥缈,又浑似一群娇鸟。
乘东风齐上琼枝,带绿烟轻袅。 2.冰姿何必争时宠,丽质天生淡淡香 最是教人相思处,摇风独秀自芬芳 秋雁回空,秋江停波。
兰独不然。芬芳弥多。
秋兮秋兮,将如兰何! 不为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 .3.兰 净化多少心灵? 纯洁多少生命? 淡淡一缕清香, 送来一帘幽梦。《诗词三百首》,作者:白玉。
8.形容兰草的诗句
(宋·苏轼)本是王者香,托根在空谷。
先春发丛花,鲜枝如新沐。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咏幽兰》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兰》蜂蝶有路依稀到,云雾无门不可通。
便是东风难着力,自然香在有无中。 《蕙》丛丛蕙草水之涯,绿叶阴深半欲遮。
最是清风披拂处,一茎嫩玉九枝花 兰花诗 古风唐李白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广群芳谱清刘灏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早,丛倚修筠午荫凉。欲遗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同上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
咏兰元余同麓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天。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
兰花明刘伯温幽兰花,在空山,美人爱之不可见,裂素写之明窗间。幽兰花,何菲菲,世方被佩资簏施,我欲纫之充佩韦,袅袅独立众所非。
幽兰花,为谁好,露冷风清香自老。 着色兰明张羽芳草碧萋萋,思君漓水西。
盈盈叶上露,似欲向人啼。 兰花明孙克弘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独。
东风时拂之,香芬远弥馥。 兰花明薛网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兰花二首明李日华燕泥欲坠湿凝香,楚畹经过小蝶忙。
如向东家入幽梦,尽教芳意著新妆。懊恨幽兰强主张,花开不与我商量。
鼻端触著成消受,着意寻香又不香。 写兰明景翩翩道是深林种,还怜出谷香。
不因风力紧,何以度潇湘。 折枝兰清郑板桥多画春风不值钱,一枝青玉半枝妍。
山中旭日林中鸟,衔出相思二月天。 山顶妙香清郑板桥身在千山顶上头,深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闲,来不相知去不留。 高山幽兰清郑板桥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 题画兰清郑板桥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浣溪沙 兰花 仿佛铜瓶见露苗,疏花冷落澹含娇。
湘江清泪滴春潮,岂有心心同婉娈。并无叶叶助风标,断肠一集是离骚。
咏兰朱德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惟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
咏 兰 诗张学良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叶立含正气,花研不浮花。
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
幽兰唐 崔涂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白露沾长早,春风每到迟。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 兰明 陈汝言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
偶为世人赏,移之置高堂。雨露失天时,根株离本乡。
虽承爱护力,长养非其方。冬寒霜雪零,绿叶恐雕伤。
何如在林壑,时至还自芳。 咏同心兰四绝句清钱谦益新妆才罢采兰时,忽见同心吐一枝。
珍重天公裁剪意,妆成敛拜喜盈眉。 兰 花清秋瑾九畹齐栽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
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俦 唐 唐 李世民《芳兰》春晖开紫苑,淑景媚兰场。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
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唐 张九龄《感遇》(其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唐 陈子昂《感遇》(其二)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唐 高蟾《楚思》叠浪与云急,翠兰和意香。
风流化为雨,日暮下巫阳。唐 唐彦谦《兰二首》(一)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
美人胡不纫,幽香蔼空谷。唐 唐彦谦《兰二首》(二)谢庭漫芳草,楚畹多绿莎。
于焉忽相见,岁晏将如何?唐 王勃《春庄》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
唐李白《赠友人》兰生不当户,别是闲庭草。夙被霜露欺,红荣已先老。
谬接瑶华枝,结根君王池。顾无馨香美,叨沐清风吹。
馀芳若可佩,卒岁长相随。唐 李白《古风》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历,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唐 李白《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句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
松兰相因依,萧艾徒丰茸。唐 李群玉相逢在总角,与子即同心。
隐石那知玉,披沙始遇金。兰秋香不死,松晚翠方深。
唐 李峤《兰》虚室重招寻,忘言契断金。英浮汉家酒,雪俪楚王琴。
广殿轻香发,高台远吹吟。河汾应擢秀,谁肯访山阴。
唐 刘驾《兰昌宫》宫兰非瑶草,安得春长在。回首春又归,翠华不能待。
悲风生辇路,山川寂已晦。边恨在行人,行人无尽岁。
唐 陆龟蒙《方响》击霜寒玉乱丁丁,花底秋风拂坐生。王母闲看汉天子,满猗兰殿佩环声。
唐 崔涂《幽兰》幽植众能知,芬芳只暗持。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白露沾长早,青春每到迟。不知当路草,芳馥欲何为。
唐 白居易《问友》种兰不种艾,兰生艾亦生。根荄相交长,茎叶相附荣。
香茎与臭叶,日夜俱长大。锄艾恐伤兰,溉兰恐滋艾。
兰亦未能溉,艾亦未能除。沉吟意不决,问君合何如。
兰畹晴香嫩,筠溪翠影疏。唐 陈陶《种兰》种兰幽谷底,四远闻馨香。
春风长养深,。
㈡ 兰花诗的繁体字转换
《家语》(春秋)孔子
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
气若兰兮专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属移。《饮酒·十七》(晋)陶渊明
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种兰》(南北朝)袁淑
种兰忌当门,怀璧莫向楚。
楚少别玉人,门当植兰所。《幽兰五首》(选壹)(南北朝)鲍照
倾辉引暮色,孤景留思颜。
梅歇春欲罢,期渡往不还。《咏兰》(南北朝)萧詧
折茎聊可佩,入室自成芳。
开花不竞节,含秀委微霜。《和令狐侍御赏蕙草》(唐)杜牧
寻常诗思巧如春,又喜幽亭蕙草新。
本是馨香比君子,绕栏今更为何人。《咏兰》(唐)唐彦谦
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
美人胡不纫?幽香霭空谷。《兰》(宋)梅尧臣
楚泽多兰人未辨,尽以清香为比拟。
萧茅杜若亦莫分,惟取芳馨袭衣美。《兰》(宋)司马光
艺植日繁滋,芬芳时入座。
青葱春蕊擢,皎洁秋英堕。《朱朝议移法云院兰》(宋)王安石
幽兰有佳气,千载閟山阿。
不出阿兰若,岂遭干闼婆。
㈢ 兰花古诗词最出名
1、兰花
[明 ]薛网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10、题杨次公春兰
[宋]苏轼
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
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
㈣ 兰花的意义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兰花视为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渝的象征. 兰花象征高尚、典雅、坚贞不渝 兰花被视为幽谷中的“君子”,同时也表示虔诚,兰薰桂馥,以示历久不衰 兰:幽玄高雅、超凡脱俗,可以作为知识分子的象征.而做为一种投资,兰花经济也可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兰同时也可以做为商的象征; 儒学中深厚的“兰情结” 作者 南通大学博导 周建忠教授 兰与儒学传统中人格定位之间能够建立对应关系,与它的生物学特性有关:兰花叶态绰约多姿,色泽终年常青,花朵幽香高洁,具备了符合民族审美趣味的形式;其社会学意义亦由来已久,它以独有的天姿神韵,最早介入古典贵族生活的各个侧面,最早载入历史典籍,并进入了儒者的审美视野;或许还与它那段奇特而神秘的际遇有关:怀才不遇的孔子见隐谷中兰与众草为伍,顿起身世之感,从此确立了兰与儒家人格的内在联系,而这种花与人之间同位一体的思维模式则来自人类的图腾崇拜. 兰是花之骄子.从兰花的外形、姿态、生存环境、内在气质方面,人们更多地习惯于对兰的象征意义进行诠释,并且成为一种固定的符号、定向的语码.所有爱兰、植兰、赏兰、咏兰之人,都从兰花身上吸取道德的力量,从而自觉地塑造、提升、升华自身的人格与胸怀.它的文化内涵既可发展为孔子那种“当为王者香”的理想和不为贫贱失意所动的人格信仰,亦可发展为屈原个人美德的保持与追求.总之,兰象征了儒学的人格理想:德行高雅,坚持操守,淡泊自足,独立不迁. 图腾与兰: 介入人类精神生活的肇始 图腾文化是原始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产生于万物有灵论的原始思维模式.兰花作为个人图腾有这样三个特征,第一,人就是图腾,图腾就是人.第二,人往往用图腾来做自己的名字.第三,人和图腾同生死共存亡,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忽隐忽现存在着的保护神.图腾崇拜到后来慢慢淡漠了,成为人类遥远模糊的记忆,但在后代生活中,还能找到它的痕迹.《左传·宣公三年》记载了郑穆公出生与死亡皆跟兰花有关的图腾故事.郑文公“贱妾”燕梦见天使赠她兰花并告诉她“以是为尔子”,后果然怀孕生子,取名为兰,即郑穆公.郑穆公即位22年后,一次病了,他说:“兰花死了,我恐怕也要死了吧,我是靠着它出生的.”于是“刈兰而卒”.这个故事中的“征兰”之义,正是图腾文化的体现.离开了图腾文化,就无法理解故事中兰花的神秘性与特殊性.不仅历史典籍中留下了图腾文化的痕迹,文学作品中也不乏此类例证.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女主人公名兰,正是远古个人图腾痕迹的表现特征,“兰芝”,即“芝兰”,“芷兰”,就是兰花.“兰花”的图腾意义在诗中亦有明显的表现,如刘兰芝投河自尽前,焦仲卿对其母亲说:“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严霜笼罩,煎逼庭兰,则意味着主人公的生命悲剧即将发生,就像郑穆公“兰花死了,我恐怕也要死了吧”的预言征兆一样,这是兰图腾文化的深层制约与潜在影响.通过“原型”研究,可以揭示出“渗透着多少世纪以来由秘传的崇拜传统小心翼翼地保存下来的难以理解的奥秘”.兰即是这样一个“原型”. 兰对早期贵族和民间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秉兰拂恶、赠兰传情、沐兰致祭、执兰迎祥、纫兰上朝、燃兰溢香、藉兰祭祀等活动中,人们与兰建立了各种的关系. 这些兰文化的初期形态充分说明,那些从事政治活动和祭祀活动的人(我们可以视他们为儒者的前身),他们大量地接触兰、运用兰,虽与功利目的联系在一起,没有形成明确的伦理涵义,却为以后孔子对兰的审美意象的界定提供了重要前提. 孔子与兰: 奠定了兰的文化内涵 “兰当为王者香”.孔子在外周游十多年,始终没有得到任用,于自卫返鲁途中,见兰花独茂,由是触景生情,感慨万端:“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他以兰比为贤臣,实际上是自比,说自己周游列国,却生不逢时,得不到重用,就像独茂的兰与众草为伍一样,只好与鄙夫为伍.孔子的感慨,对后代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兰当为王者香”一句,几乎所有涉及到兰花的文章、著作都会提到它.此句的本意是“兰应当为王者提供香气”,即兰花应是国君欣赏的高级花卉,亦是从贤者为臣为相辅佐国君之角度设喻的.但后来的兰学著作中,却改为“兰有王者香”、“王者之香”.如潘天寿《题兰石图》诗云:“闲似文君春鬓影,清如冰雪藐姑仙.应从风格推王者,岂仅幽香足以传.” 兰花的人格象征是高洁、幽贞.孔子又说过,“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这句话出自《孔子家语·在厄》.而且,孔子关于兰花“不以无人而不芳”的美德境界,亦 成为先秦时期儒家的共识,如《荀子·宥坐》:“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后代咏兰诗对此又进行了演绎、发挥.朱熹《兰涧》:“光风浮碧涧,兰枯日猗猗.竟岁无人采,含薰只自知.”康熙《咏幽兰》:“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谁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兰花香味有特殊性:“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孔子还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 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孔子家语·六本》).此处以芝兰之香喻君子美德,强调了道德的教育感化作用,体现了儒学重社会功用的特点.兰的幽香清远合于君子德行的高贵雅洁,不媚流俗. 历代诗歌咏颂兰香的,更是不胜枚举,如:陶渊明《饮酒》:“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兰当为王者香”、“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孔子在兰的自然属性与儒家的人格特征之间找到了呼应与契合,并借助于兰的文化意象使儒家的人格特征得以直观、清晰的表达,同时,兰的文化内涵亦由此产生. 郑思肖与兰: 兰文化内涵的发展与延伸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既保持着自身的价值观念———这一种文化能够存在的根基,同时,又不断应对现实的动荡带来的挑战.而这动荡在中国社会中最激烈的莫过于江山易主,尤其是政权沦落外族之手.在这种时候,儒学人格往往表现为:坚贞的操守、张扬的个性.这一人格定位在郑思肖的画风中得以集中完整的体现.郑思肖,宋末元初著名诗人、画家.宋亡后隐居苏州,坐卧必南向,自号所南,以示不忘宋室之意.据《遗民录》载,他“精墨兰,自更祚后,为画不画土,根无所凭借.或问其故,则云:‘地为人夺去,汝有不知耶?’” 他画露根兰、无土兰,寄托他的亡国之思.郑思肖咏兰守志的行为还成了后代遗民的典范.如倪瓒在元亡后,扁舟箬笠,往来湖泖间,其《题郑所南兰》:“秋风兰蕙化为茅, 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明末清初相似的现实境遇使郑思肖成为更多画兰画家师法的对象.朱元璋的后裔、八大山人朱耷,在《题兰石》诗中说:“王孙书画出天姿,恸忆承平鬓欲丝.长借墨花寄幽兴,至今叶叶向南吹.” 郑思肖的画兰传统,直接影响到漫长的画兰历史.明清时,这一传统已衍变为不拘一格,亦不拘一法———画兰不画土,着重张扬个性. 明代·佚人《兰花》图(旅顺博物馆藏)有王武题诗:“郑生太迂鲁,画兰不画土.造物亦何心,春风自含吐.时去等飘蓬,知后落谁取.”清·诸升《兰竹图册》(旅顺博物馆藏),亦画兰不画土.清·原济(石涛)《芬兰图》(南京博物馆藏)画两支有根无土之兰,并有题诗“根已离尘何可夺”,主要取法徐渭、朱耷、原济等人画风的扬州八怪,亦以画兰擅长,其中汪士慎、李鱓、李方膺、郑燮画兰尤为著名. 从郑思肖到扬州八怪等兰花题材的诗画中,坚持操守,张扬个性成为共同的主题.由此可以看到儒学传统的人格特征发生了一些变化,如由推崇“王者香”的高雅变为崇尚个性的张扬,由“不以无人而不芳”的自赏变为不改其志的坚贞,这是儒学注重个体道德修养的传统在新的现实环境中发生的衍变,它们并没有突破或逸出儒学的价值范畴,而是对传统人格定位的补充、延伸. 陈之藩与兰: 文化游子的眷恋情绪 陈之藩著有《失根的兰花》. 作为海外游子,在异国看到故乡的花草而产生感慨: “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把它点缀美丽了”. 最后,作者写道: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枯萎了. 这题目来自郑思肖画兰的故事,但全篇几乎没有对兰花形、色、香的种种介绍,只是围绕“国土沦亡,根着何处”立意,用“根”喻故土,以“兰花”喻人,以“失根的兰花”喻飘零异邦的人及其悲凉惆怅的心情.“失根的兰花”成为文中情思的聚合点,使故国之思,故园之恋表现得更深沉、真挚. 陈之藩用“失根的兰花”自喻,足见他深厚的儒学素养.因为兰花是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象征意象,它身上积淀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从话语层面看,作者思恋的是故园的“花花朵朵”,是“故宫的石阶”,是“母亲”;从历史意蕴层面看,他思恋的是传统文化,因为“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 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陈之藩说:“是多少多少年的历史,才产生一点传统;是多少多少年的传统,才产生一点风格.”这种对正在消失的传统与风格的珍爱,是“失根的兰花”的深层寓意所在.他与郑思肖的不同之处在于,兰花作为儒学传统人格的象征,在郑思肖笔下只是“失土”,失去了滋养它的国土,然而文化根基仍在.而陈之藩的兰花失去的与其说是国土,不如说是“兰花” 赖以为生的文化土壤,那是“失根”之痛.因此,陈之藩们不仅是地域意义上的游子,更是文化意义上的游子. 从上文可以看到,兰与儒学传统中的人格定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兰作为一种人格的象征,它的内涵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自孔子对它的文化内涵作了人格化定位后,兰文化显示了自身的延展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儒学人格进行调整、补充. 人们说兰、画兰、咏兰、写兰,其实是在解读自身,是在兰的品格中读自己的精神境界.因此,将兰推为“王者之香”,又何尝不是对自己所选择的价值观念的赞赏与珍视?但在种种变化之中,有一点是始终如一的,即兰在儒学人格的象征谱系中有着“王者”的地位,这可追溯到图腾崇拜的心理机制,但也说明了儒学中浓厚的“兰情结”.
㈤ 《 兰 》明·董其昌 意思
译文:
绿色青郁的兰草种在石头边上,孤单的不掺合其它花开放。在窗下看书,阵阵香味好像纸上散发出来一样。远处云雾缭绕,山间雨后杜鹃声阵阵。豪门贵族的人们,你们是无法享受这清静的乐趣了。
《 兰 》
明代 · 董其昌
绿衣青葱傍石栽,孤根不与众花开。
酒阑展卷山窗下,习习香从纸上来。
无边蕙草袅春烟,谷雨山中叫杜鹃。
多少朱门贵公子,何人消受静中缘。
(5)兰花图明代扩展阅读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从三十五岁走上仕途到八十岁告老还乡,为官十八年归隐二十七年。
家乡松江的先贤陆机崇奉“士为知己者死”相比,董其昌把明哲保身的政治智慧用得出神入化。他以科举入仕进入精英阶层,既结交东林派、公安派,又与反东林党人惺惺相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