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桂兰花
Ⅰ 桂兰香去是什么意思
桂兰香去是指是指桂花兰花的没有了或者没有女子之气。
“桂兰香”指:桂花兰花的香气,也可以引申为美好的女子之气。
桂花兰花的区别
兰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花期一般秋季(种类不同,例如寒兰冬季11-1月,春兰冬春季1-3月),原生长在通风、半阴、排水良好、疏松肥沃、微酸性土壤的山地或林间。
对光照要求一般,对空气湿度要求达到75%,温度的话,生长适温20—28℃,冬季休眠适温一般10℃(不同种类的兰花耐低温程度不一)。
桂花,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花期一般秋季(中秋前后,八月桂花香)。
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对光照有一定要求,喜欢在土质疏松透气排水良好的酸性砂质土壤中生长,通风采光是硬性要求,生长适温是14-28℃,能耐高温,也耐寒,抗逆性极强。
Ⅱ 桂兰花和兰花是同一种花吗
桂兰花和兰花不是一种花。在兰花品种有十种兰花较为花友们喜爱,分别是春兰、墨兰内、建兰、豆容瓣兰、蝴蝶兰、寒兰、蕙兰、卡特兰、大根兰和送春兰十种。这些兰花的花色都十分美丽,并且株型修长挺拔,带有一股高洁、清雅的意境,受到不少花友推崇。
Ⅲ 一什么兰花
一支兰花 一丛兰花 一束兰花
束
读音是:shù
释义:
1、捆住,系:~缚。~装(整理行装)。~发(fà)。~之高阁。~手无策。
2、量词,用于捆在一起的东西:~修(十条干肉,原指学生送给老师的礼物,后指给老师的报酬)。
3、聚集成一条的东西:光~。电子~。
4、控制,限制:~身。无拘无~。
Ⅳ 兰花的老八种是哪哪八种
“兰花老八种”分别是:龙字、集园、宋梅、万字、汪字、桂圆梅、小打梅、贺神梅。
1、龙字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龙字发现于浙江余姚高庙山之"千岩龙脉";因花形大,为荷型水仙之冠,故命字为"龙字",又称"姚一色"。其花色鲜嫩翠绿,花品端庄丰丽,与宋梅合称"国兰双壁",为春兰"四大天王"中花形最大,最艳丽者。
8、贺神梅
民国初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出产于浙江余姚鹦哥山,故又名“鹦哥梅”。其苞衣呈玫瑰红色,花茎呈浅紫色,顶上一节转绿,外三瓣短脚圆头,紧边。收根细;主瓣姿态美,呈“遮阳状”,两侧萼左右平伸,显得精神抖擞,偶尔呈“飞肩”状。
Ⅳ 桂木兰花有这个成语吗
“桂木兰花”不是成语,“桂”开头的如下:
桂殿兰宫 建筑气派,设备华美的宫殿。
桂馥兰香 桂、兰:两种散发芳香的花;馥:香。形容气味芳香。
桂林一枝 桂花林中的一枝花。原为晋时郤诜的自谦语。后称誉人才学出众。
桂子飘香 指中秋前后桂花开放,散发馨香。
桂酒椒浆 泛指美酒。
桂林杏苑 古时乡试例在农历八月举行,考中称折桂;会试例在农历三月举行,考中称探杏。因以“桂林杏苑”指乡试、会试。
桂折兰摧 喻品德高尚的人亡故。
桂折一枝 喻登科及第。
桂薪玉粒 指柴米昂贵。
桂玉之地 指京师。
桂枝片玉 “桂林一枝、昆山片玉”的省言。谓登科及第。
桂子兰孙 对人子孙的美称。
Ⅵ 兰花桂花合起来古诗词
感遇
[唐]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韵译】:
泽兰逢春茂盛芳馨,
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
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
闻香深生仰慕之情?
花卉流香原为天性,
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自”当“各自”解,“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又与“美人折”同意相见。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子搏兔,也用全力。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激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