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兰花
Ⅰ 博古画与清供画有啥区别
孔子家语·观周》曰:“吾闻老聃博古通今”。老聃指老子,言其知识渊博,了解古代历史文化,又通晓当代文化。人以“博古图”寓意学问博大,不同凡俗,图案多为古器物,如古瓶、古铜器、书画、琴棋,再配加一些吉祥图案,居官及文人雅士多以其装饰庭堂或作送礼之用。属于花鸟画科的写意或工笔画种,期间还夹杂界画的一些笔法。
“博古清供”孔子瑜花卉博古画作品欣赏
孔子瑜
孔子瑜,族名昭宣,又名孔宣,以字行。(1873-1926)山东曲阜人。工花卉,摹古尊彝等物工细逼真。自幼受父影响,爱画成癖,偶得兰花画谱爱不释手,细心临摹、配合写生、画艺日精,惜父亲英年早逝,作为长子应承继父业,而他把经商字号悉数托付其弟管理,顾自潜心绘事,然其弟亦早亡,家业集于一身,由于不善经营,未及中年即家道中落,逐以卖画为生。
孔子瑜 擅长兰花写生,由兰及盆到各类陶瓷、青铜器、秦砖汉瓦拓片,玉石器皿等配以时花鲜果,画风严正,开创 花卉博古画为孔氏专门特色,名声逾越东洋。孔宣好客,家中座上客常满,砌磋谈艺,与城内王一亭过往甚密,时有合作。南汇百十翁苏局仙当年也多交往,并沿续至孔小瑜,及伯容仲起三代。1986年,已属一百零五岁的苏翁曾忘年诗赠浙江美院孔仲起曰‘三代相交结契深’……以颂孔门三代之谊。
博古是杂画的一种,后人将图画在器物上,形成装饰的工艺品,泛称“博古”。如“博古图”加上花卉、果品作为点缀而完成画幅的叫“花博古”。
全称《宣和博古图》,宋代金石学著作。简称《博古图》。著录当时皇室在宣和殿所藏的自商至唐的铜器839件,集中了宋代所藏青铜器的精华。宋徽宗敕撰,王黼编纂。大观初年(1107)开始编纂,成于宣和五年(1123)之后。
全书共三十卷。细分为鼎、尊、罍、舟、卣、瓶、壶、爵、斝、觯、敦、簠、簋、鬲、及盘、匜、钟磐錞于、杂器、镜鉴等,凡二十类。每类有总说,每器皆摹绘图像,勾勒铭文,并记录器物的尺寸、容量、重量等,或附有考证。所绘图形较精,图旁器名下注“依元样制”或“减小样制”等以标明图像比例(明代缩刻本,始删去比例)。
书中每能根据实物形制以订正《三礼图》之失,考订精审。其所定器名,如鼎、尊、罍、爵等,多沿用至今。对铭文考释、考证虽多有疏陋之处,但亦有允当者,清代《四库全书总目》评述说:“其书考证虽疏,而形模未失;音释虽谬,而字画俱存。读者尚可因其所绘,以识三代鼎彝之制、款识之文,以重为之核订。当时裒集之功亦不可没。”书中所著录的铜器,靖康之乱时为金人辇载北上,但其中十之一、二,曾流散江南,见于张抡《绍兴内府古器评》中。
此书流传版本很多,以明嘉靖七年(1528)蒋旸翻刻元至大重修本为佳,通行较广的则是清乾隆十七年(1752)黄晟的亦政堂重修宝古堂本。
请采纳谢谢您
Ⅱ 在古代众多著名画家之中,究竟谁的兰花作品最佳
被誉为“花中四君子”的兰花得到了许多文人墨客的喜爱,临摹兰花的画家也很多,在其中我觉得赵孟坚以及郑板桥所创作出的的兰花作品堪称精品。在郑板桥的画中兰花是不折不扣的君子,赋予了兰花特殊的品格,具有一定的胸怀。而郑板桥正是利用了这样特殊的手法将兰花的临摹与创作不仅仅是停留在画作本身,更是上升了一个层次使兰花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Ⅲ 我有一幅爱新觉罗溥佐的兰花工艺画,能告诉我市场价格吗
溥佐 (1918-2001):抄 满族袭,号庸斋松堪,北京人。1918年生于一个满族家庭。他从小酷爱画画,自幼得父兄真传,并有欣赏和临摹皇宫内府藏画的机会,艺术修养渊深。他擅画花鸟走兽,尤擅鞍马,兼作山水,其风格立足于工整精细的宋代绘画传统,并吸纳元明清以来优秀的花鸟画家之所长,其画风典雅富丽,成就卓著。溥佐生前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政协常委、天津市民委副主任、天津工业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
溥佐与孙其峰、孙克纲、王学仲、王颂余、萧朗、赵松涛、穆仲芹并称为天津书画八大家。其作品2004年的价格大约为15,869 元/平方尺 ,曾经拍卖的最高价格为33,332 元/平方尺。
Ⅳ 历代兰花作品,谁的最出彩
梅兰竹菊是中 国传统书画中涉及的比较多的题材,一般初学者也会临摹这4种类型的花卉。最早出现的兰花绘画,大概是南宋画家马麟的《兰花图》,南宋还有一位兰花名家赵孟坚,宋末郑思肖的《墨兰图》笔力刚劲,卓然不群。元代赵孟頫《兰花竹石图》将书法融入绘画,自由舒展。赵孟頫的次子赵雍的《着色兰竹图》犹如竹兰风中摇曳,仇英的《双沟兰花图》设色清雅,工整细腻。文徵明《兰竹图》布局繁密,清雅秀丽。徐渭《墨兰图》酣畅淋漓、恣意纵横,郑板桥的《兰花图》气韵流动,气节高雅。这些作品匠郢艺术网网都有高清图,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近距离欣赏。希望我的答案能帮助到你,采纳下吧
Ⅳ 彩铅画:太湖石与兰花
临摹小米和石石的作品
底色和兰花用油性彩铅上色。太湖石和凳子中间层次用水溶彩铅上色,最外面用油性彩铅叠色覆盖。
因为水溶的容易被擦掉变模糊褪色,油性的显色度偏低。但这个现象不是对所有彩铅都有效。
还不太会用印章,可能这个纸不合适它吧,但我想试试看,就盖了一排。
发现自己特别喜欢朱红色的彩铅,所以底色我一般都用钝的朱红铺色。
小米家的凳子特别规整,给人严肃的感觉。但我的凳子很活泼,就像个在迈开小短腿走路的小东西。
最近在接触石鼓文甲骨文,它们结体有很多很活泼可爱,我确定自己受到了熏陶,不仅凳子看的是动的,就是这整幅画,也感觉是一个动静结合的字。
石头和凳子,用的上松下紧,兰花用的上深下淡,石鼓文的字有的就是上松下紧的。这幅画自己把自己给融进去了。
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我画的右边兰草太过平行,就那三根。但是我不想再改,留点遗憾攒给后面。
↓小米和石石的作品
↓有上紧下松结体规律的石鼓文篆书,比如最后一行中间那个字:同。它就是上面紧下边松的结体。
然后我吧,石头和凳子就倒转了一下规律,上松下紧。
石鼓文的字的重心,也被挪到这幅画的重心来尝试了。
Ⅵ 如何画国画兰花
一、画凤眼二、破凤眼三、叶子、长短、浓淡、粗细的变化。但是根一定要汇集在一块,成鲫头形。第二种一、白描。勾花和茎要用淡墨,线条细而柔。重墨勾叶,兰叶较长,勾线时要流畅,有弧度和转折的地方也应保持中锋用笔(见图一)。二、上底色。用调稀的折色罩染花和茎,须染得薄而匀。用较重墨晕染正叶,淡墨染反叶。三、细部刻画。芽绿色染花头,由花瓣尖向根部晕染。花苞和茎都用芽绿色罩染。绿色罩染叶子正面,淡绿染反叶(见图二)。四、调整。用白色提染花瓣根部,染得薄一些。白色和黄色分别染花蕊撇长叶、折叶难度更大些,主要在于要掌握好行笔的提按与腕力的灵活,要站着画,以腕运指,力来自臂、肘、腕然后到指,充分运用好腕力,行笔才能灵活。每一叶片无论长短都要送出而不能甩出。笔断意连这在撇长叶中是经常遇到的,折笔既要体现兰叶的轻柔,又要折得有力度,要柔中有刚。在叶的组合上,长短、粗细与疏密要有变化,穿插交错有致。对画一丛兰叶或分布在画面上下的多株兰叶,在墨色上要有浓淡层次变化,不可不分远近地一律黑色。在叶子的分布上切忌杂乱无章,漫无秩序,要宁少勿多。画法如下:花的画法:兰有梅瓣、荷瓣和尖瓣之分。梅瓣,是说它的花片形圆近似于梅,点法上起笔也同于点梅瓣,行笔至末端向里出锋收笔;荷瓣,其形短肥而头尖近似荷花瓣,点法是用露锋笔尖朝上,先朝左点再向右折笔,后拖然后出锋;尖瓣,其形瘦长而尖,点法是露锋点入然后下按,再轻轻提笔至末端收笔出锋。兰的结构是花五瓣,当中的两瓣较短朝内侧抱芯,另外三大瓣伸向外侧。花芯是由鼻和舌所构成,茎是由几片●叶包裹而成连接花蒂,兰的花芯实际是一个瓣。兰花也有兰开或全开的状态,舌上有的有红斑,有的没有红斑,没有红斑的称“素心”。点花,一种是纯墨色的浓淡点法,另一种是草绿蘸淡花青或草绿蘸淡胭脂的色瓣点法。先点内瓣两笔,再点外侧瓣三笔,行笔起伏较大,要点得飘逸潇洒。要用行书的笔法,三笔间互有引带。兰花的美全在外侧这三瓣笔法的变化。茎部的●以浓草绿蘸胭脂左、右两笔下行,形成包裹的样子。用勾、写结合的方法画亦可,笔法要简洁。点斑用浓胭脂色,大的斑点一般两点比较明显,细碎的斑点有的露得不明显,可酌情适当地点入。蕙一茎多花,五至十朵之间,花从下而上开。尖瓣居多,在一串花之中藏、露、含、放、俯、仰、●、侧颇具姿致。花六瓣,分内、外层,外层三大瓣是主瓣,内层三瓣,两瓣对称,当中一瓣向外翻卷。传统画法一般把这三瓣概括成两瓣,共五瓣,内层紧束,外层开张,先点内层瓣,再点外层瓣。花苞左右两笔相包。行笔要笔笔衔接贯气,笔断意连。具体笔法和用色与兰花相同,而在外侧三七瓣的点法上更需注意一串花之间造型上的变化,笔意上更需灵活多变。花芯用浓墨点在花瓣的相合处,花苞点在瓣的合缝间,半干时点入。花的三点呈草书的“●”字型或两点呈“●”字型,苞的两点上下连接呈“●”型。叶的画法:画叶称撇叶,意味其用笔同于楷书的“撇”法。撇叶一般用浓墨,与淡色花相互映衬,但有时考虑到层次也用淡墨。每株兰叶在五笔至七八笔之间,先从简单入手练习右撇式和左撇式。第一笔长,自下而上随行笔的提按间粗间细;第二笔仍朝右撇,较短;第三笔朝左撇,与第一笔相交呈“凤眼”状。另一种形式是第一笔长,粗细变化自如,要粗若螳螂肚,细若鼠尾;第二笔朝相反方向撇,与第一笔相交,亦成所谓的“交凤眼”;第三笔短,穿过第一、第二笔形成“破凤眼”。从一株进而两株、三株反复练习。撇长叶、折叶难度更大些,主要在于要掌握好行笔的提按与腕力的灵活,要站着画,以腕运指,力来自臂、肘、腕然后到指,充分运用好腕力,行笔才能灵活。每一叶片无论长短都要送出而不能甩出。笔断意连这在撇长叶中是经常遇到的,折笔既要体现兰叶的轻柔,又要折得有力度,要柔中有刚。在叶的组合上,长短、粗细与疏密要有变化,穿插交错有致。对画一丛兰叶或分布在画面上下的多株兰叶,在墨色上要有浓淡层次变化,不可不分远近地一律黑色。在叶子的分布上切忌杂乱无章,漫无秩序,要宁少勿多。
Ⅶ 高花枝头晚始开,香在琼楼最顶层。出自哪里
我认为是出自下面这篇短文的:最高的兰花最后开放
最高的兰花最后开放
姜常红
1944年,陈佩秋考入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在艺专学画时,陈佩秋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不停地临摹、写生、画素描。恩师郑午茄渗派昌先生为她带来许多明清画作的印刷品和照片,陈佩秋逐一临摹。不到三年的时间里,陈佩秋临摹了近百幅作品。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三年就可以毕业,陈佩秋以为自己的临摹画作达到了结业水准,没想到郑午昌对她说:“三年太短,学不到什么东西。”陈佩秋不解,老师便让她去龙华苗圃写生,体验生活,并嘱咐她仔细观察兰花的习性。
来到苗圃后,陈佩秋和苗圃女工一起吃住,十分辛苦,大部分人待一个月就跑回去。由于兰花的花期长,为了详细了解兰花的生长过程,陈佩秋坚持了三个多月。在长时间的写生观察中,她终于发现了兰花的秘密。兰花的花苞都是从下往上开放,而顶上最高的蓓蕾是最后开放的,最高的兰花最惹人注目。她终于明白了恩师的苦喊历心。
回校后,陈佩秋主动要求延长留校学习时间,前前后后共读了七年。因为她在校临摹画作时间太长,很多同学都嘲笑她:“一辈子没出息,只晓得临画。”陈佩秋却并不在意。
1955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后,刘海粟、吴湖帆、傅抱石等都被聘为画师,陈佩秋也在受聘之列,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专业画家之一。1956年,陈佩秋凭借工笔画《天目山杜鹃》获得上海青年美展一等奖,参加全国青年美展获得二等奖。
高花枝头晚始开,香在琼楼最顶层。一个人学本事、做颤贺学问也是如此,厚积方能薄发,大器往往晚成。
作者:姜常红
上稿:《特别关注》2020年第10期
Ⅷ 怎样画兰花又简单又好看
画兰花又简单又好看方法如下:
1、先画出兰花小小的花芯,再画出五片花瓣,注意花瓣的高低以及状态各不相同,然后画出兰花的数型穗茎,茎要画得稍微有点弧度。
画画的技巧:
1、画画前的准备工具:画纸、不同型号的铅笔。画纸,要求纸质洁白厚实,纸面具有不规则的纹痕。耐摩擦,以便绘画时用橡皮揩擦而不租慧易起毛。并有较好的耐水性能,使在画水彩画时,不致有扩散现象。
2、学会画线条:素描是由线条组成的。在学画画之前,都是要画很多很多线条的,而且纯画线条。
画的时候,不能弯,要讲究果断、潇洒、力度得当,也就是一条线条要让人感觉到美、直、大方、尾部收得好、有条理。关键在于线条的疏密处理,疏密关系有节奏的配合与巧妙运用,才能使画面保持秩序感,产生有条不紊,丰富而不繁。
3、临摹速写照片:线条学过了,就选几张自己喜欢的照片进行临摹。临摹就是按照原作仿制书法和绘画作品的过程。对于初学者来讲,临摹速写也是非常重要的。可是美女、风景、食物,只要你喜欢都可以。临摹速写照片,只要画出轮廓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