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果株距
㈠ 水果介绍
一种水果:苹果
【词语】苹果(苹果)
【拼音】píngguǒ
【解释】
1.落叶乔木,叶椭圆形,有锯齿,花白微红,果实圆形,味甜,是普通的水果。
2.这种植物的果实。
[编辑本段]1.概括介绍
①名字
中文名称:苹果
英文名称:apple
英文复数:apples
日语名字:リンゴ
韩语名称:사과(sa/gua)
②营养价值
吃苹果既能减肥,又能帮助消化,老人吃了会很好的。苹果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糖类、脂肪等,构成大脑所必须的营养成分。 苹果中的纤维,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益,能促进生长和发育。苹果中的锌对儿童的记忆有益,能增强儿童的记忆力。但苹果中的酸能腐蚀牙齿,吃完苹果后最好漱漱口。
[编辑本段]2.分类介绍
苹果是蔷薇科(Rosaceous)苹果属(pomaceous)植物的果实,该属约25种,苹果树是栽培最广泛的果树。苹果是梨果的一种,由子房和子房外围的组织发育而成。苹果树多为异花授粉,有2∼4%的花座果较为理想。虽然成熟苹果的大小、形状、颜色和酸度因品种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差异很大,但通常圆形,直径50∼100毫米(2∼4吋),带红色或黄色。
苹果品种数以千计,分为酒用品种、烹调品种、尾食品种3大类。3类品种的颜色、大小、香味、光滑度(可能还有脆性、风味)等特点均有差别。不少品种含糖较高,中等酸度,丹宁含量很低。苹果除生食外,烹食方法也很多,常用作点心馅,苹果馅烤饼可能是最早的美国式甜尾食。炸苹果常与香肠、猪排等菜肴同食,尤其在欧洲是如此。
苹果属原产于两半球温带。最早期的欧洲人已食用苹果,并对之进行了改良和选育,一些品种早见于2,000多年前,在向美洲殖民前,欧洲已知品种达数百个。以后随著移民浪潮涌遍北美,实生苗苹果品种也到处传播,变成当地传奇人物的巡回使者,在苹果的传播中起了主要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查浦曼(John Chapman,绰号「苹果佬」〔Johnny Appleseed〕),他在俄亥俄及印第安纳广泛种植苹果。印第安人和设陷阱捕兽者可能也传播了苹果。
苹果树需要一定时期的休眠期,在冬季明显的地区(一般在南、北纬30°∼60°之间)生长良好。再向北由于冬季太冷以及生长季短,栽培受限。种植苹果需选择排水良好的土壤,肥力不足时需施肥。起伏不平的小丘顶部或山坡最适於种苹果,在这种地形下,于严寒的春夜、较冷较重的空气会向下流入山谷,否则苹果花及嫩果会被冻坏。以选定品种作为接穗,砧木通常为约18个月的耐寒苗圃实生苗,嫁接后1∼2年移植果园。6∼8年后方有相当的产量;在此以前,管理工作多限于除草除虫,也要修剪整枝(尤其是最初5年),以使主枝分布合理,较弱的分枝也不会在果实的重压下折断。对成年果树须严格按规定喷洒农药以防治害虫,这样做可能亦可延缓其春季旺长、疏幼果及减少秋季落果。晚夏成熟的品种一般不宜贮藏。晚秋成熟的品种精心保管可贮藏达一年之久。在温度略高于苹果的冰点的条件下可将其保存较长时间。亦可将苹果置于惰性气体或成分受控制的空气中贮藏。 苹果
世界苹果年产量约为3,200万公吨。美国所产的苹果通常有一半鲜食;约1/5用以制醋、果汁、果冻、苹果泥等;约1/6做成罐装苹果酱及用作馅饼原料。在欧洲,很大部分苹果用制苹果酒和白兰地。用制苹果酒的苹果占世界产量的1/4。美国、中国、法国、意大利和土耳其是最大的生产国,法国、意大利、匈牙利、阿根廷、智利、南非和美国是最大的输出国。苹果富含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A、C,所含纤维量多,亦为身体所必需。
①形态习性
苹果树,落叶乔木.树高可达15米,栽培条件下一般高3~5米左右。树干灰褐色,老皮有不规则的纵裂或片状剥落,小枝光滑。单叶互生,椭圆至卵圆形,叶缘有锯齿。伞房花序,花瓣白色,含苞时带粉红色,雄蕊20枚,花柱5枚。果实为仁果,颜色及大小因品种而异。喜光,喜微酸性到中性土壤。最适于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心土为通气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
繁殖栽培用嫁接繁殖。砧木有乔化砧和矮化砧。常用乔化砧有:楸子、西府海棠、山荆子,矮化砧主要引进英国品种。采用宽行密植,行向南北。偏南部地区秋冬土壤封冻前栽植,偏北部地区春季解冻时栽植。苹果自花结实力差,栽植时必须配置授粉树。苹果(Pyrus malus)的花、果实及树形
②苹果的繁殖习性
一、花芽和花:
苹果的花芽分化,多数品种都是从6月上旬开始至入冬前完成,整个过程分为生理分化、形态分化和性细胞成熟三个时期。花芽为混合芽,花序为伞房状聚伞花序。每个花序开花5—8朵,多为5朵,中心花先开,边花后开,以中心花的质量最好,坐果稳,结果大,疏花疏果时应留中心花和中心果,多疏边花和边花果。花芽先发叶后开花,并从果台上抽生副梢,果台副梢抽生的多少、长短随品种和结果母枝的营养条件而异。果台副梢抽生的力强(二个)、枝条长而壮的品种,如祝光,果实小,产量不高,结果枝群松散。对这类品种,应用疏1留1和摘心扭梢等方法控制副梢生长。副梢生长力中(1个或2个)、枝条短(10厘米以下)而粗的品种,如金帅、乔纳金等,果实大、丰产,结果枝群紧凑,更新容易,连续结果能力强。副梢生长力弱(1个)、枝条短(3厘米以下)的品种,如元帅系、恩派等,果实大,结果枝群紧凑,易形成鸡爪枝群,更新容易,但果台多为隔年结果,应多留预备枝,以减少大小年结果。
二、果实:
苹果的果实是由子房和花托发育而成的假果,其中子房发育成果心,花托发育成果肉,胚发育成种子。果实的体积膨大,前期靠细胞迅速分裂的细胞数目的增多,后期靠细胞体积的膨大。
果实体积的膨大,中期到成熟之前较快,初期和末期较慢,果实重量以成熟前一个月增长最快。果实发育期的长短,一般早熟品种为65—87天,中熟品种为90—133天,晚熟品种为137—168天。
果实色泽是商品的重要指标。苹果着色的好和差与糖分的积累、矿质元素的协调、环境条件和激素种类、含量等关系很大。后期控施氮肥,增施钾肥,减少果皮的中的叶绿素,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日光照射度,做好排水,降低空气湿度,喷施萘乙酸和2.4—D等激素,都可促进苹果上色。
苹果从花蕾出现到果实采收,一般有四次落花落果。第一次在终花期,花梗随花谢而一起脱落,通常称为落花。第二次在落花后一周左右,子房略见增大,可持续5—20天,称为前期落果。第三次在第二次落果后的7—14天,果实已达到拇指指甲大,对产量影响较大,称为生理落果,云南一般发生在5月份,北方的物候期比云南晚,发生在6月份,故称“6月落果”。第四次在果实采收前,落下成熟或接近成熟的果实,故称采前落果。
第一、第二次落花落果,主要是营养不足和授粉受精不良引起。第三次落果,除果实之间争夺养分、胚内生长素缺乏外,是梢果争夺养分激烈所致。因叶片的渗透压大于幼果,争夺养分的力量比幼果强,所以除枝时做好摘心、剪梢等抑制新梢生长外,还应及时追施谢花花肥,补充养分。
③种子:
为胚囊中的受精卵发育而成。苹果的正常果实,每果有5个心室,每心室有种子2粒。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种子分泌激素刺激果肉生长,所以授粉受精良好、种子充实饱满的,果形端正,果肉丰腴;反之,种子发育不良或无种子的一方,果肉凹陷瘦削而成畸形果,因此一定要配置授粉树和改善授粉。
④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
温度:
苹果树是喜低温干燥的温带果树,要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的温度范围是年平均气温9—14℃,冬季极端低温不低于-12℃,夏季最高月均温不高于20℃,≥10℃年积温5000℃左右,生长季节(4—10月)平均气温12—18℃,冬季需7.2℃以下低温1200—1500小时,才能顺利通过自然休眠。低温时间不足,发叶、开花推迟而不整齐,有的花芽甚至不萌动,到了5月鳞片松开脱落,成为枯桩,严重降低产量;绝对低温低于-30—-32℃,又发生冻害。据调查,苹果在云南省不同海拔和温度地区的表现如下表。
表 苹果在云南不同海拔和温度地带的表现
海拔高度(米) 年平均气温(℃) 丰产性 果实品质 病虫害 生长规律 适宜性
1800以下 15以上 差 差 重 不正常 不适宜
1800—2000 14—15 中 中 较重 较正常 次适宜
2000—2200 13—14 较高 次优 轻 正常 适宜
营养分析:
1. 苹果中的胶质和微量元素铬能保持血糖的稳定,还能有效地降低胆固醇;
2. 在空气污染的环境中,多吃苹果可改善呼吸系统和肺功能,保护肺部免受污染和烟尘的影响;
3. 苹果中含的多酚及黄酮类天然化学抗氧化物质,可以减少肺癌的危险,预防铅中毒;
4. 苹果特有的香味可以缓解压力过大造成的不良情绪,还有提神醒脑的功效;
5. 苹果中富含粗纤维,可促进肠胃蠕动,协助人体顺利排出废物,减少有害物质对皮肤的危害;
6. 苹果中含有大量的镁、硫、铁,铜、碘、锰、锌等微量元素,可使皮肤细腻、润滑、红润有光泽。
相关性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慢性胃炎、消化不良、气滞不通者,便秘、慢性腹泻、神经性结肠炎,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患者,癌症患者、贫血和维生素缺乏者尤其适合。准妈妈每天吃个苹果可以减轻孕期反应;
2. 肾炎和糖尿病患者不宜多吃。
食疗作用:
苹果味甘、酸,性凉,归脾、肺经;
具有生津、润肺,除烦解暑,开胃、醒酒,止泻的功效;
主治中气不足,消化不良,气壅不通,轻度腹泻,便秘,烦热口渴,饮酒过度,高血压等。
苹果治小儿腹泻配方
【配方】苹果若干个。
【制法】将苹果用开水洗净,削皮,隔水蒸熟,捣烂成泥,备用。
【服法】每日4次,每次约一百克,一岁以下婴儿每次约五十克,日服3~4次,此时不食其他食物,待症状好转后可减少吃苹果泥,而适当增加牛奶酪。
【功效】益脾健胃,厚肠止泻。还适用于经常大便溏薄。
食物相克:
苹果忌与水产品同食,会导致便秘。
制作指导:
将削掉皮的苹果浸于凉开水里,可防止氧化使苹果清脆香甜。
苹果栽培史
中国苹果即绵苹果,古称柰,从有文字记载起,至少已有2200多年的栽培历史;沙果作为果树栽培大致也有2000年左右的历史;海棠栽培则较晚。
一、柰的栽培历史
柰最早见于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公元前125-前118)中:"梈柰厚朴"。其中"柰"多数学者认为就是后来的绵苹果,即中国苹果的古称。据《西京杂记》(公元3-4世纪间)记载:当时"上林苑"中的各种果树,都是"初修上林苑时,群臣远方各献(的)名果异树……"其中有"柰三:白柰、紫柰、绿柰"。柰既然以名果贡献,则在原产地的栽培就必然更早了。公元3世纪20年代,曹植有《请白柰表》和《谢赐柰表》,《史记·货殖列传》中曾记述当时内地已大面积生产的几种果树,但并没有提及柰。总之,根据汉代以来柰的名称与内涵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绵苹果也存在一个发展的过程。
二、西洋苹果栽培历史
19世纪中叶后,海禁开放,西方文化大量输入,果树资源交流更加频繁。苹果属果树也随之引入。
1、早期苹果引进概述 早期引种苹果的途径是多方位的。其中以山东最早,据烟台的地方史志记载,1861年美国长老会成员约翰·倪维思(John L.Nevius)受长老会派遣,由上海来山东登州(今蓬莱市)。因倪妻患病,1864年返美。1871年倪氏夫妇重返烟台时,带来西洋苹果、洋梨、美洲葡萄、欧洲李及甜樱桃等果树品种,在烟台毓璜顶东南山麓建园栽植,取名"广兴果园"。
2、20世纪前半期苹果引种及生产概况 20世纪初,辽宁、山东苹果发展较快。1909年旅顺最大一处苹果园(后改为旅顺农场)中有国光96株、倭锦550株。日俄战争后,旅顺、大连的租借权转归日本后,1909年在熊岳建立苗圃(1913年改为农事试验场),再从日本引进一些主栽品种,1910年引入红魁、祝光、旭和国光等;1914-1921年间又引入玉霰等3个品种。
3、苹果生产恢复时期 从1950-1952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扶持农业生产,对果树生产发放无息贷款,减免果业税收,同时还在重点果区建立果树技术指导机构,通过供销社组织果品运销,提高果农收入,促进了果树业的复苏。在老苹果产区,残存的苹果老树迅速恢复了树势,主要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治,并开始组建第一批国营园艺场(其中北方以苹果为主),因此,产量急速回升。
4、50-60年代苹果业的兴起 从l953年起,中国农村互助合作运动兴起,大大地鼓舞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l955年农业部提出了"以互助合作为中心,大力提高现有果树的产量和质量,有计划地积极向山区、荒山扩大垦辟新果园",新建果园一律免征农业税,并相应改善购销工作。
5、商品基地的建立与发展 从1985年起,由于苹果收回投资快,效益高,除广东、广西、湖南、海南及上海等五地不适于商品生产栽培外,其他地区都把发展苹果生产作为开发山区、脱贫致富或积累资金支持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其中陕西省发展尤为突出,在渭北地区建立25个优质苹果基地县,秦冠、富士等品种占了绝对优势,产量也迅速上升,有后来者居上的趋势。从1992年达到年产8.429×105t,仅次子山东、辽宁。1993年超过了辽宁,居全国第2位。1995年全国各省的面积与产量。
病虫害防治
苹果水心病又名糖化病,这是一种果实生理病,渭北旱塬果区的富士系、嘎啦系和元帅系苹果受害比较严重,果实品质变劣,不耐贮藏。
发生特征,多在果心处及其果实表面发病,有时果面表现很明显,病果果皮呈水渍状,透明似蜡,病果内部组织的细胞间隙充满糖液而呈现水渍状,病果内的质地较坚硬而呈现半透明状,或称斑点,病果有特异甜味,靠近果顶部或萼洼附近病斑多。
水心病是由于糖积累、钙、氮不平衡而打乱了果实正常习性所致,推迟了采收果实,初结果树上的果实,树冠外围直接暴晒在阳光下,出现日灼症状的果实,以及在近成熟期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果实易发病,大果比小果发病多,平常善用高氮低钙肥的果农,会加重果实发病。品种不同,抗病能力不同。
防治技术: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无机、生物菌肥(龙飞大三元),实行配方施肥,避免单施铵态氮肥,注意耕作保墒,勤修剪,巧留果,调整好叶果比例。
树上补充营养,方法是:斯得考普+乳酸钙或钙利施。
通过实践,这是一个解决水心果病的有效方法。
㈡ 海棠果的栽培技术
10月至11月上旬或3月下旬至4月中旬,按预定的株行距,挖宽、深0.6m的坑穴,表土底土分放,向坑底、坑中部回填表土和农家肥,坑上部填原坑底土并混农家肥,每穴农家肥用量不少于30kg。
苗木是以“山丁子”为砧木的嫁接苗,或以“GM-256”为中间砧的嫁接苗。苗根数量不少于8条,根系长度不少于20cm。
苗干粗度大于0.8cm,苗高大于1m,根颈以上60~70cm处,应有4~5个饱满芽,苗干充分木质化。
植苗前,根系浸水24h,栽苗时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对苗木消毒,苗干用果树专用保湿剂涂刷封闭。
株行距和授粉树:坡地株行距(2.5~3)m×(3.5~4.0)m,平地3m×4m。矮化苗木株距和行距均可减少0.5m。以“红太平”、“黄太平”、“龙红”等花期相同、相近的品种为授粉树,授粉品种株数占1/6~1/8。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或4月上中旬,枝条上芽已休眠或未萌动时栽植有利于苗木成活,以早春栽植效果更好,也有在5~6月栽植的,但因此时已展叶,气温较高,叶片蒸发量大,成活率降低。
将已回填平的表土,挖成宽、深30cm的坑穴,把苗根舒展摆入,踩实土,苗应栽正、栽直,不错位、不歪斜,定植深度以苗上原土印与新坑表相平为适度。 除草松土:5~8月多次铲除坑表盘内杂草的同时也起到松土作用,增加通透性,有利于苗木生长。在人少、任务量大情况下,可以在7~8月用利刀贴地表刈割杂草并平覆于坑表。
施肥及灌水:强调施用农家肥,每年9月在树盘内挖30cm深轮状沟,施入农家肥30~50kg或压绿肥。4月上中旬,盘内挖8~12个小穴,深、宽为10~15cm,施入复合肥,追肥量一般为:树龄×(0.25~0.5)kg,但8a后不再增加施入量,如6a生树,追肥量为1.5~3.0kg。如有机农肥施用充足的话,不提倡追化肥。6~8月,遇严重干旱天气尽可能安排浇水,确保产量。
间作:作为观光采摘园,可以在行间临时或长期间作蓝莓、草莓等经济植物,应及时追肥及除草。临时性间作的,当鸡心果树冠幅达1.5m以上时,移除或刨除间作物。 主要病虫害有腐烂病、斑点落叶病、叶螨、蚜虫、食心虫、毛虫等。
防治方法
1月至翌年3月,防治腐烂病、虫螨、蚜虫类,清扫园地,将树叶、枯枝、僵果、刮下的老翘皮烧毁,树上喷3波美度石硫合剂;3月下旬至4月,防治腐烂病、白粉病,蚜虫、卷叶虫等,刮治病斑,涂农抗120消毒,喷布多菌灵混加吡虫啉;5月中旬,防治霉心病,喷1%中生菌素加硼砂;5月下旬至6月上旬,防治落叶病,喷扑海因或多氧霉素等,防治叶螨、蚜虫,喷灭幼脲3号或阿维菌素。7月至8月上旬,防治落叶病、炭蛆病,喷扑海因或多氧霉素,防治桃小食心虫、毛虫类,喷布桃小灵混加敌杀死。
㈢ 苹果的生长需要什么
蔷薇科苹果属(M alusspp.),多年生落叶果树,乔木。
种类起源与分布
世界约有苹果属植物35种,原产中国的23种。其中最重要的栽培种是苹果,原产欧洲、中亚和新疆西部一带。其次为沙果(M.asiatica Nakai)在中国已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古称林檎、文林郎果,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中国华北、西北、华东均有大量栽培。此外,还有一些小苹果(见苹果种质资源)。
距今约7000年前瑞士新石器时代湖栖人遗址中,发掘出已炭化的苹果果实和果核,其果形和体积与现今遍布各地的野生苹果相类似。公元前3世纪罗马人加图(Marcus Porcus Cato)曾记述7个苹果品种,其后罗马人开始栽培,并传入中欧与北欧,乃至英国。但直至16世纪,欧洲栽培的苹果还都是小苹果(crab ap-ple)。其后经英国人的改进,才逐步形成现代栽培型的苹果。17世纪欧洲移民把苹果传入美洲,19世纪在美洲培育了不少新品种,不久一些优良品种又传入欧洲。日本在明治维新时代从欧美引入苹果,乃传入亚洲。其后传入大洋洲和非洲。近100年来,苹果栽培遍布世界五大洲,以欧洲、北美和亚洲的温带地区分布最多。1988年世界苹果产量见表1。
表1中国绵苹果属于苹果,古称柰,汉司马相如《上林赋》中就有柰的记述,可见苹果栽培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绵苹果在陕西、甘肃、青海和新疆仍有广泛分布,并有100年以上的大树。现代中国栽培的西洋苹果最早于1871年由美国引入山东烟台,其后又从德国、俄国、日本等国先后引入,逐渐形成辽南和胶东两大苹果产区。1949年以后,苹果生产发展较快,产区扩大,形成渤海湾地区、黄河故道地区、秦岭北麓地区、西北黄土高原、西南高地以及太行山区等主要苹果产区,苹果零散栽培遍及的地区甚广。1988年中国苹果主产区的产量列入表2。
表2特征与特性
苹果品种不同但其形态特征、生长结果习性和物候具有共同特点。
形态特征
树高可达15米,栽培条件下一般高3~5米。树干灰褐色,老皮有不规则的纵裂或片状剥落。小枝光滑,初生时具柔毛,1年生枝绿黄至紫褐色。单叶互生,椭圆至卵圆形,少数为倒卵形;幼嫩时两面均具柔毛,成长后正面柔毛脱落,叶缘有锯齿。花芽为混合芽,顶生为主,伞房花序有花3~7朵;花瓣白色,含苞未放时带粉红色,雄蕊20,花柱5。果实为仁果,扁圆形至长圆形,底色绿黄,颜色及大小因品种而异;萼片宿存,果肉白色至乳黄色,肉质脆、多汁,少数松绵,无石细胞;种子卵形,种皮褐色或棕色(图1)。
图1生长结果习性
苹果根系的形态、分布及功能因砧木种类而有较大差异。根系垂直分布多在1米以内。土壤疏松时少数骨干根可深达4~6米;水平分布常大于树冠,幼树期更明显。用扦插、压条等法繁殖的矮化砧,根系较弱、较浅,分布范围也较窄。1年内根有2~3次生长高峰,由于砧木不同,春季土温上升到3~7℃时开始生长,20~25℃最适新根发生,超过25℃新根老化快。土壤通气不良,含氧量低于5%时,根系生长受抑制,机能减退,严重时导致叶片变黄脱落。土温低于-10℃根系受冻。
苹果树的寿命一般为70~100年,有的可达100年以上。其经济寿命可达50~80年;瘠薄山地或矮化砧果园约20~30年。树冠具明显的层性,其程度因品种成枝力强弱而有差异。一般幼树多直立生长,随树龄增长特别是结果后逐渐开张。加长生长在先,加粗生长偏后。因为生长素产生于萌动的芽和幼叶,必须先生长才产生生长素,然后激发形成层细胞分裂,才加粗生长。
苹果的叶芽着生于新梢的顶端和叶腋间,是枝叶的基础。叶芽外被鳞片,内具有中轴的胚状枝,即枝叶原始体;凡只有一次生长而形成顶芽的短枝,均由芽内枝叶原始体形成,而中、长营养枝除由芽内分化的枝叶原始体生成外,还有芽外分化的枝叶部分。叶芽萌发成新梢,新梢初长时节间短、叶片小,以后节间逐渐加长,叶片增大,到第7~9节叶片达应有大小,新梢上叶片大小不一,形成了芽的异质性。新梢常有两次明显的生长,第一次称春梢,第二次为秋梢,春秋梢交界处形成明显的盲节。在吉林公主岭,金红等品种新梢旺盛生长期,第一次春梢在5月中下旬到6月中下旬,第二次秋梢在6月中下旬到7月下旬,而在渤海湾地区,则分别提前到5月上中旬和7月上旬至8月上旬。幼树新梢往往无明显的盲节或仅有较短的秋梢,盛果期及老树仅有春梢而无秋梢。秋梢生长停止过晚,枝条发育不充实,缺乏抗寒锻炼,在寒地影响树体越冬能力。
苹果的花芽主要着生于新梢顶端,称顶花芽;也有着生于新梢叶腋的,称腋花芽(实际仍为顶花芽)。通常当年不萌发,翌年春,萌发抽枝、开花结果。条件适宜时一年内都可分化花芽,在热带苹果可一年结两次果,但在温带通常一年只结一次果。在辽宁兴城,国光品种花芽分化始期在6月下旬,花萼形成期7月中旬,花瓣形成期8月中旬,雄蕊形成期8月中旬,雌蕊形成期9月下旬。
依花芽着生枝的长短分为长(15厘米以上)、中(5~15厘米)、短(5厘米以下)及腋花芽果枝4类。不论幼树或成年树,除少数品种外,都以短果枝结果为主,短果枝所占比例因品种、树龄而异。花芽萌发结果后,从果台上抽生1~3个果台副梢,亦可形成花芽成为果枝,下年继续结果;或在第二年形成花芽第三年结果。由果台或其他枝条上逐年分生短枝或短果枝形成结果枝组,有大、中、小型之分,是树冠中生长与结果的基本单位。中、小结果枝组寿命约6~7年,必须及时更新复壮。
物候期
因品种、地区、年份而不同(表3)。①萌芽期。苹果花芽一般日平均温度达8℃以上开始萌动。②开花期。1个单花开放时间约2~6天,1个花序约1周左右,1树约10~15天左右。开花最适温度为17~18℃。③果实发育成熟期。受精后花托及子房同时加速细胞分裂,经3~4个星期,细胞分裂终止,然后转向细胞体积增大,直至成熟前停止。果实生育期长短依品种所需积温而异。接近成熟时,乙烯发生量剧增,果实呼吸加快,出现呼吸跃变期,叶绿素降解过程加速,果实底色由绿变黄,香气增加,进入生理成熟。④落叶期。温度是影响落叶的主要因素,当旬平均温度低于10℃,日照缩短到12小时,开始准备落叶。中国的西北、东北和华北苹果落叶在11月,西南地区在12月。
表3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一般年平均温度7.5~14℃的地区均可栽培苹果。大苹果在冬季最冷月旬平均低于-12℃或绝对低温达-30℃以下时发生严重冻害,-35℃即冻死;小苹果可耐-40℃低温。冬季需要≤7℃温度1000小时左右的低温,才能满足苹果顺利通过休眠期对低温的要求。苹果生长期(4月至10月)平均气温12~18℃,夏季(6月至8月)平均气温18~24℃,最适苹果生长。盛花期-3.9~-2.2℃即可受冻,夏季平均气温26℃以上花芽分化不良,成熟果实短期可耐-4~-6℃。
土壤含水量为最大持水量的70~80%,最适苹果生长。年降水量500~800毫米,分布均匀可满足苹果的需要。花期多雨,影响授粉和坐果;夏秋多雨,会造成枝叶徒长,病虫滋生,果实产量和质量下降。春旱和伏旱对苹果产量影响最大。
苹果喜光。红色品种要求年日照时数1500小时以上,或成熟期月日照量不低于150小时。紫外线对果实花青苷的合成有促进作用。苹果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一般为35000~50000勒克斯(lx),光补偿点为700~1000勒克斯(lx)。
苹果喜微酸性到中性土壤,适宜pH值为5.5~6.7,pH4以下生长不良,pH7.8以上常发生严重的失绿现象;土壤含盐总量0.13%以下生长正常,0.28%以上受害重。苹果最适于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心土通气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土壤过粘或沙砾过多,地下水位过高或有不透水粘盘层都不适宜,需及时改良。
品种及类群
世界苹果品种约8000个以上,而经济栽培的品种不过100多个。20世纪30年代后,为适应集约化商品生产需要,主栽品种数目逐渐减少,栽植比重相应增加。80年代初,美国主栽品种仅10个左右,其中元帅系和金冠占总产量的53.8%;西欧金冠比重更大,法国为57.3%,意大利为40.7%,比利时为44.9%;英国以橘苹为主,占60%;匈牙利以红玉为主,占60%以上。日本在70年代以前主栽品种是国光、红玉、祝光、旭、金冠和元帅等,其中国光占37.7%,红玉占30.7%;80年代初,元帅和富士跃居前二位,各占30%以上,国光、红玉减至10%以下,倭锦被淘汰。中国在60年代以前,各地栽培品种有30个以上,80年代尚有20个左右,以国光、金冠、元帅系及红玉等为主,共占60%以上;近年来富士系、元帅及其短枝型发展较快,秦冠、辽伏等品种也有增加。
苹果品种按原产地分为①欧洲品种群。果实多着色一般,酸度较高,生育期中或短。如皮平(Pippin)、伏花皮(Gravenstein)、莱茵特(Reinette)、宝斯库普(Boskoop)、橘苹(Cox's Orange)等。②俄罗斯品种群。树势强、抗寒,果实酸味重。如黄魁、红魁、波罗文卡、安托诺夫卡、亚历山大等。③美国品种群。分布最广,栽培最多,果实品质最好。中国栽培品种多数为此群。
中国主要品种有:①红玉。辽宁、山东等地较多,树势强,树冠开张,1年生枝较软,花芽形成较易,落花落果较重。果实近圆形,重145克左右,浓红色;果肉乳黄色,细致多汁;采收时酸味较强,贮至12月甜酸适度,风味浓。华北中部9月上中旬成熟。适于鲜食、加工。贮藏中果实易出现斑点病。②元帅系。以红星、红冠及新红星为主,是当前生产上主要栽培品系,各苹果产区均有分布。树势强,树冠开张,幼树生长较旺,结果后又易衰弱。果实圆锥形,重200~240克,最大500克以上,果色浓红;肉脆多汁,味甜有浓香。华北中部9月中旬成熟。暖地采前落果重,不耐久贮,适于成熟期冷凉、昼夜温差大的气候。近年又有新的短枝型芽变如首红(Red Chief)、超红(Stark Spur Supreme Red)、顶红(Top Red)及魁红(Prime Red)、俄勒冈(Red King Oregon Spur)等新品种。③金冠。树势强,半开张,适应性强,较抗寒,易形成花芽,为丰产品种。果实长圆形,重180克左右;底色黄绿,成熟后金黄色,冷凉地区果面有红晕;果肉细,有芳香,甜酸适度。华北中部9月下旬成熟。宜鲜食、加工。易生果锈,近年引入无锈类型金晕、金标(Cri-terion)、金太阳(Sun Gold)及金矮生(Goldspur Delicious)、短枝金冠等。④国光。东北、华北栽培最多,树势强,幼树旺,成枝力低,结果较晚,适应性强,较丰产。果实扁圆形,重140克左右;底色黄绿,阳面有红色条纹;肉质硬脆,多汁,酸甜,有芳香。华北等地10月上中旬成熟。耐贮藏。成熟期遇雨易裂果。⑤富士。果实中大,扁圆至近圆形;底色黄绿,阳面有红霞,因品系而深浅不一;肉质细脆,多汁,甜酸适度品质上等。10月中旬成熟。耐贮藏,但易隔年结果。在暖温平原区易罹病害,在干旱和寒冷地区越冬抽条严重,风土适应性较差。栽培较多的有秋富1、岩富10、长富2、青富13等着色系富士。
中国新育成品种有:①辽伏。辽宁省果树研究所用老笃×祝杂交育成,华北、东北各地有栽培,黄河以南各省较多。树势强,较开张。极易形成花芽。果实近圆形或扁圆形,重100克左右;底色黄绿,阳面有鲜红霞;肉质松脆,味甜,稍有香味。7月上旬成熟。在暖地较抗病。早期丰产,不耐贮藏。②伏帅。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用长早旭×金冠杂交育成。果实较大,长圆至圆锥形;底色黄绿,肉质致密,甜酸。7月中旬成熟。丰产,稍耐贮,有时有果锈。③秦冠。陕西省果树研究所用金冠×鸡冠杂交育成,西北各地栽培较多。果实短圆锥形,重200克左右;底色绿黄,阳面暗红;肉质较粗,甜酸适度,有芳香,10月下旬成熟。抗褐斑病,容易管理,早结果,极丰产,耐贮。在冷凉气候条件下果面全红,品质佳。④秀水。产山东,为实生变异。果实中大,扁圆至近圆形,底色黄绿,着色早,果面有紫红霞,果肉细密稍硬,味酸甜,稍有芳香。10月上中旬成熟。极耐贮藏,不裂果,耐病力较强。
此外,还培育有甜黄魁、早金冠、玫瑰红和新国光以及可耐-36℃适于寒地栽培的金红等品种(表4)。
此外,沙果尚有不少栽培品种,各地名称不一,主要有花红、优果子、魁果、歪把子、蜜果子、甜子。其中:甘肃的敦煌大沙果,武威的冰糖葫芦,宁夏的紫果子,河北怀来的香果子,山西太谷的夏果子,山东鲁中山区的伏魁、歪把酸,河南郾城的甜子等较著名。山东、山西、甘肃等地的槟子,可能为沙果的一个变种,黑龙江、吉林等地的黄太平、花红也属本种或花红的杂交种。
栽培技术要点
繁殖
苹果用嫁接繁殖。砧木有乔化砧和矮化砧。常用乔化砧有:①楸子(M.prunifolia Borkh.)。又名海棠果、奈子。是一种半栽培种,产内蒙古、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区)。根深,须根发达,生长旺盛,抗旱、耐涝、耐盐碱、较抗寒,适应性很强,与苹果嫁接亲和力强。品系、类型很多。烟台沙果、崂山柰子嫁接苹果有半矮化作用。②西府海棠(M.micromalus Makino)。产辽宁、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等省。类型很多,以河北的八楞海棠表现最好。抗寒,耐旱,耐盐碱,生长快,嫁接苹果亲和力强,应用范围广。③山荆子(M.baccata Borkh.)。又名山定子。产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区)。根深,须根特别发达,耐寒性强,东北山荆子能抗-50℃以下低温。喜沙质土,耐涝但不耐盐碱,土壤pH值7.8以上容易发生黄叶病。嫁接苹果在东北,华北地区应用较多。在黄河故道以南嫁接国光、青香蕉时易出现“小脚”(上粗下细)现象,受风较易折断。
表4矮化砧主要是引入英国的M和MM系,多用作中间砧、M9,M26用于矮化栽培。M7、M4,MM106多用于半矮化栽培。
中国的烟台沙果、崂山柰子、陇东海棠(M.kan-svensis Schneid.)、河南海棠(M.honanensis Rehd.)中的一些类型有一定的矮化作用。
栽植
多采用宽行密植。乔砧苹果一般每公顷栽植495~525株,矮化中间砧或短枝型每公顷825~1500株。以长方形栽植为主,行距大于株距1~2米。行向南北,有利于光能作用。偏南部地区秋冬土壤封冻前栽植,偏北部地区春季解冻时栽植,在就近育苗条件下可于秋季9月下旬至10月中下旬带叶栽植,有利成活生长。苹果自花结实力差,栽植时必须配置授粉树(见品种配置),并建立透风型林带,减少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见果园防护林)。
土壤管理
建园前应一次或分期对园地深翻改土,土壤深度在山地不少于60厘米,建园后,最好种植绿肥改良土壤,对碱性土壤施糠醛废渣,可有效地降低酸碱度。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如人粪尿、厩肥、堆肥、饼肥等,在采收后至落叶前,作基肥施入,可以提高果园地力。开花前、定果后、采收前后因树龄、树势和产量分别施氮、磷、钾或复合肥。其N∶P2O∶K2O的比例为1∶0.5∶1,乔砧树一般每生产100千克果实应补给1千克氮素。通过土壤营养诊断和叶分析,参照标准值进行合理施肥。苹果叶各元素标准值范围是氮2.0~2.6%,磷0.15~0.23%,钾1.0~2.0%,钙1.0~2.0%,镁0.22~0.35%,锰25~100ppm,锌15~80ppm,硼20~60ppm,铜5~15ppm,铁150~290ppm(见营养诊断、根外追肥)。高稳产园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应达到1%以上。
栽后以及幼树期间地膜覆盖树盘可提高土壤温、湿度,防止幼树越冬“抽条”,促进幼树生长发育,有利早期丰产。
果园除施肥、种绿肥和绿肥翻压外,应尽量减少耕作以免破坏土壤结构。在水分供应充足条件下,可以行间种草,株间用除草剂免耕(见果园土壤改良、果园除草剂)。
5月至6月春梢旺盛生长期需水多,土壤水分应保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左右;花芽分化期需水较少,应在65%左右;生长后期保持在70%左右。当土壤水分低于持水量的60%以下,即需灌水。在中国北方应于初冬灌封冻水和春季芽萌动至5月至6月间灌水2~4次,西北地区和夏季伏旱地区,夏季灌水极重要。有浇水条件的地方,可以进行喷灌和滴灌。干旱山区和黄土高原区宜在雨后中耕或树盘覆草保墒,覆草厚20厘米左右,草上稍加盖土以防风,连年加压,4~5年耕翻一次,既可保持水土,增加土壤肥力,又可改善土壤结构。亦可采用穴灌,每树挖宽、深各30厘米的穴5~6个,穴内灌水,结合施肥,并填入绿肥、杂草等有机物,回填土后,在穴口覆盖地膜,既节水又能维持果树正常生长和结果。苹果不耐涝,雨季必须排除积水,防止烂根。
整形修剪
最普遍的是主干疏层形,结构是干高50厘米,主枝5个分为两层,各主枝着生侧枝2~3个。特点是低干、矮冠,主枝开张,树形半圆,树高是冠径的2/3。半矮化栽培则以中干小冠形较好。
幼树采用冬、夏剪结合,以整形为主,轻剪多留,迅速增加枝叶量,扩大光合面积,骨干枝利用里芽外蹬为延长枝,或拉枝开张角度,并培养多量背后枝和裙枝,作为辅养枝,增加结果部位,以获早期丰产。随树龄增长,枝叶增加,生长优势逐渐转为结果优势时,要疏或截辅养枝和裙枝,培养结果枝组,保持树势和生长、结果平衡。盛果期后,适当增加修剪量,注意更新结果枝组,维持中等健壮树势,延长旺果期(见果树整形、果树修剪)。
矮化苹果用圆柱形或细纺锤形树形。圆柱形是一个直立主干周围直接配置结果枝组,树体呈圆柱形;细纺锤形(窄圆锥形)也是在一个主干上直接配置永久性结果枝组10~13个,下部枝组较上部稍大一些,所有枝组拉成水平,粗度不超过其着生部位的1/2~2/3,树体呈窄圆锥形(图2)。树高2.5米左右,冠径2米左右。以疏为主,缩疏结合,永久性枝上生长超过30厘米的直立枝一律疏除,或在基部有分枝处回缩。
保花保果和疏花疏果
在花果多、气候条件正常条件下,应疏花疏果;在气候不良、花少情况下,应保花保果。保花保果用B9、花期喷硼、花期前后施肥灌水、人工辅助授粉均有效;疏花疏果多用花前复剪,疏除花芽、花朵或人工疏果,也有用疏花剂二硝基化合物、石硫合剂,疏果剂西维因、萘乙酸等,乙烯利、敌百虫等也有疏果作用。
图2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虫害有腐烂病、褐斑病、炭疽病、早期落叶病、白粉病、苦痘病、轮纹病、缺铁黄化病,食心虫类、螨类、金龟子类、卷叶蛾类、毛虫类、叶蝉、蚜虫等。防治方法:①发芽和开花前后,剪除病虫梢,刮治腐烂病,发芽前喷5°石硫合剂,花前防治金龟子;②夏季,5月中旬地面撒药防治食心虫,5月中旬喷托布津防褐斑病、轮纹病,6月上旬喷杀螨剂和杀菌剂,6月下旬刮树皮喷2%福美砷防治腐烂病并食心虫和叶螨;③夏秋,喷杀菌剂防治早期落叶病;④秋冬,主干和大枝喷福美砷防腐烂病。
采收
果实采收过早,产量明显降低,着色不良,风味低劣,贮藏性差,并易发生虎皮病等生理病害;采收过迟,果肉容易变绵,水心病增多,贮藏力减弱,采前落果多,降低产量和品质。采收适期一般是根据果实的色泽、硬度、风味、品质及种子颜色等来确定。红色品种果皮大部着色,黄色品种果皮由绿变白或微黄时,即达成熟期。因品种不同,可采取分次采收或一次采收。一般用人工采收,操作必须细致,带柄采下,轻拿轻放,防止果实撞伤,保证质量。
经济价值
果实含水分85%左右,总糖量10~14.2%,苹果酸0.38~0.63%;每100克果实含胡萝卜素0.64毫克,硫胺素0.08毫克,尼克酸0.8毫克,抗坏血酸40毫克,脂肪0.8毫克,碳水化合物122毫克,蛋白质1.6克,钙90毫克,磷74毫克,铁2.4毫克。都是人体健康所需的营养物质。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果汁、果酒、果脯、果干、果酱、果冻、蜜饯和罐头,也可供烹调用。
苹果性味甘、凉,具有生津、润肺、开胃等功效。
㈣ 海棠果如何养殖 海棠果的养殖技巧
1、养护方法,温度:从其分布地区可以看出来,它喜欢较高的温度,一般来说在二十五至三十五度的环境中,它的长势都是比较好的。
2、光照:海棠果喜光,一般来说,可提供全日照,不过,在夏季的时候,尽量将直射光遮蔽,让它接受散光照射即可。
3、浇水:它对水量的需求比较大,具体浇水量的多少,可根据气候来决定。
4、施肥:它对肥料需求不太多,选用土层深厚、肥沃的地方来栽种它,之后追肥不用太多。
5、养殖技巧:一般采用播种的方式繁殖比较多,不过用这种方式进行繁殖,它长成的速度会比较慢,首先要选择质量优良的种子,然后选择播种适宜的地点。注意株距需要大一些,因为植株本身的体积是比较大的。
6、修剪:可将密集的枝叶剪掉一部分,对于发黄的枝叶,则直接剪掉即可。
㈤ 海红果和海棠果一样吗
海红果和海棠果不一样,海红果是苹果属的落叶小乔木,海棠果是红厚壳属的乔木,两者的科目分类不同,果实的形态大小也不相同,其中海红果对土壤和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种植期间不用刻意的修剪管理,选择地势平坦、向阳的地块建造果园,种植后第三年开始结果。
海红果和海棠果是否一样
海红果和海棠果不一样,海红果是苹果属的落叶小乔木,花期时间在3-6月份,海棠果是红厚壳属的乔木,花期时间在4-6月份,两者的科目分类不同,果实的形态大小也不相同。
海红果的生长习性
海红果对土壤和环境的适应性较强,能在海拔100-2400米的区域栽培,有一定的耐寒性和耐旱性,根系生长发达,适合在土层疏松、有机质丰富的沙壤土种植,并且种植期间不用刻意的修剪管理。
海红果的种植方法
海红果在春季3月份进行种植,选择地势平坦、向阳的地块建造果园,深耕土壤施入腐熟的农家肥,按照4x5米的行株距挖种植穴,栽种果树时舒展根系,压实土壤后浇足根水。
海红果的结果表现
海红果是多年生的果树,种植后第三年才开始结果,平均每一个花序能结果3-4个,幼树时期主要在长枝上结果,盛果树则主要在生长较短的果枝上结果,果实的成熟期在9-10月份。
㈥ 种植密度要合理,海棠果的合理种植密度是多少呢
海棠果是苹果属的一种果树,目前我国种植海棠的地区也是很多,有的地区主要是以观赏为主的种植海棠,海棠也是我国著名的观赏苗木,一般海棠的花是粉红色和白色的,海棠的花期比较短,种植方法就是海棠果的繁殖方法,如果是第一次种植,可选择播种的方法进行,但一般主要的种植方法是以扦插为主,因为种子种植的生长速度慢,生育期较长。
玻璃海棠为长日至中日性植物,当夜温低于21℃,则只在长日下开花,但是日长对开花的影响不如菊花或一品红那样具有决定性影响力。耐候性为绿叶系较铜叶系强。不需摘心,忌用生长调节剂秋冬茬栽培:6到7月份扦插育苗,8到9月份定植,10到11月份开花坐果,冬季陆续上市。这茬产量不高,但效益较好。冬春茬栽培:9到10月份扦插育苗,11到12月份定植。